2010年高考试题古代诗歌题分析及备考策略研讨
2010年新课标高考阅读分析题解题思路
2010年新课标高考阅读分析题解题思路新高考新教法2010-05-22 14412010年新课标高考阅读分析题解题思路吉林市松花江中学赵秋羽一、关于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新课标卷9分)问题设置的常见类型有如下几种1.无中生有2.偷换概念3.以偏概全4.答非所问5.因果倒置6.夸大其辞7.随意逆推 8.篡改文义(二)古代诗文阅读(新课标卷36分)1.文言文阅读(新课标卷19分)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1)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2)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3)直接间接评论,表明观点。
2.古代诗歌阅读(新课标卷11分)(1)归纳诗词主题思想的方法——“八看”1.看诗题 2.看3.看注释 4.看词语5.看句意 6.看典故7.看风格流派 8.看试题。
(2)推断诗词的思想感情及主题思想的方法(八看)1.看诗题诗歌的题目有时就是诗歌的眼睛,一般情况下,它常常起到点明主题、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一首诗中心的作用,因此分析诗题是理解诗歌主旨的有效方法之一。
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案】秋季到来、秋风萧瑟、边关云寒、西山月冷,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阴沉凝重的边关早秋月夜图。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002年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可知在一个春天的夜晚在他乡洛阳因听到一首《折杨柳》的曲子从而勾起故园之情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看2007年某地考题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一句有的版本写作“绿水人家晓”,请问“绕”与“晓”那个用得好?“绕”字以动写静,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前后呼应;“晓”字无晨景呼应。
(2)本词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晚年贬官岭南,寄寓惠州,心情抑郁。
2010高考诗歌鉴赏详细分析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10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0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答:(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010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备考建议
一、审诗题看作者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
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
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
考试时,试题有时在注释中指出一些相关于作者和背景的信息。
二、看注释通字句(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
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
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做出变形不可。
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中国。
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
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2009、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2009、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综述2010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共鉴赏评价19首诗歌。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统计分析这些考题,今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至少有以下三大命题特点,值得考生高度关注。
第一,诗歌体式多样,内容丰富。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从题材看,咏物言志、山水田园、怀古咏史、送别感怀、边塞战争、羁旅思乡、抑郁失意都有涉及。
其中,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
写景抒怀之作包含两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抒情较含蓄;一类是即事感怀之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万千,抒情议论较为明显。
为方便设题,把写景咏怀诗作为考查重点也就自然而然了。
2、从体裁看,19首诗歌涉及1首乐府诗、4首律诗、6首绝句、5首词、1首散曲、2首其他样式的诗。
其中律诗、绝句、词仍是重点,比例占到近80%,但其他体裁不容忽视。
3、从时代看,唐宋诗词唱主角,魏晋南北朝诗歌及元明清词曲作陪衬。
19首诗歌涉及唐宋诗各5首、宋词4首,比例占到70%;其他还有2首南朝诗、1首魏晋诗、1首元曲、1首清词。
五律、七绝和宋词小令形式上长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成为命题人比较喜欢的选择。
4、从作者情况看,著名诗人、词人的作品备受青睐,18套试卷中选考了南宋诗人陈与义的2首诗,其他如阮籍、李白、杜甫、王昌龄、王安石、欧阳修、范成大、黄庭坚、陆游的诗各1首。
不过,名家名篇在相对减少,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比重在加大。
上述信息提示考生,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要适当扩大涉猎范围。
只有平常全方位、多角度地积累了一些作家与作品的相关知识,对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诗人的诗歌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诗歌都有所了解,才会在高考诗词鉴赏中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
第二,考点分布广泛,但考查重点突出。
今年的考题把“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涵盖到了,可考查重点只在炼字(语言)、情感、内容、手法四大方面。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详解
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
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提示: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分)提示:托物言志、象征。
怀才不遇的悲伤。
天津卷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6分)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唐诗)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答案:暮春飞花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
能力层级是C级。
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
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
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
“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
“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答案:思念故乡之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
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
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福建省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福建省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6第一题:古代诗文朗读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重点考察考试大纲必选的古诗词和名言名句。
(1)载笑载言(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固前圣之所厚(4)孰能无惑(5)抱明月而长终(6)如今有谁堪摘2、文言文阅读:文言文为清朝人物传,重点考察考生的古文功底1、2、3选择题,结合原文判断即可。
3、古代诗歌阅读:《访隐者》从诗歌标题可以判断出,这是一首表达诗人避世脱俗,随性自然情怀的诗。
首联第一个字踏,形象描写了绝壁之上,隐者隐于云端的画面。
最后两句描写大隐品自家酿的酒,院落落花满地,无人拜访,无人打扫。
表达了诗人随性自然的情怀。
第二题:文学名著、文学经典阅读1、文学名著阅读第一题是道选择题,重点考察考生的文学常识,如茅盾的《子夜》、曹雪芹的《红楼梦》、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知识的判断。
2、文学经典阅读考察巴金的《家》和塞万提斯的第三题:现代文阅读1、论述类文本阅读《诗》1)选择题,排除错误项2)提取原文分析即可3)猜测作者的情感态度2、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春风》1)选择题,考察考生的观察能力,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项也可2)简析作者怀念北国春风的原因。
分数为4分,最好找出四个3)描述分值为6分,至少四条。
第四题:语文文字运用1、美轮美奂改成丰富多彩,节目修饰不能用美轮美奂。
2、中外艺术家齐聚一堂,暗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衔接语句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五题: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1、还在念大学的时候。
雅科布·格辣与威廉·格林兄弟俩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假设:几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或许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暗藏联系。
为此,兄弟俩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共收集整理出八十六个传说,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这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联系。
于是他们把厚厚的笔记往书架上一搁,又开始了其他工作。
2、后来,一个朋友偶然发现了这本笔记,立刻联系了柏林一家出版社,把这些故事结集出版。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综合分析
一
然 ,考 生 依 然 可 以将 学 习 重 点 投 气 , 羡 日 夕佳 。 不 【 问题 】 要 描 述 尧 庙 社 日 中 简 【 析 】 此 曲 描 写 村 民 的 活 解 雳 弦声 斗 高 下 , 喧 哗 , 歌 亭 外 笑 壤
读 唐 诗 宋 词 的 能 力 ,还 愁 解 读 不 的 村 民 活 动 。 三 、 点 全 面 。 重 诗 歌 感 情 动 , 要 集 中 于 “ 酒 观 多 稼 。 霹 考 侧 主 把 几 所 简 即 从 21 0 0年 的试 卷 看 , 查 情 山如 画 ” 句 。 谓 “ 要 描 述 ” 考
来有 1 3套 试 卷 涉 及 唐 宋 诗 词 , 言 把 诗 歌 中 的 画 面 ( 、 、 、 即借 酒 消 愁 , 为 第 二 层 。 “ 风 律 人 事 物 此 江 诗 、 句 、 仍 是 重 点 , 率 占到 景 ) 括 性 地 描 绘 出 来 。 如 2 0 引 雨 ” 景 语 , 烘 托 此 刻 悲 凉 心 绝 词 比 概 01 为 起 近 7 % 。 中律 诗 中 只 涉 及 五 言 , 年 上 海 卷 : 5 其 绝句 中 只出现 了七 言 。特 别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0 0年 3套 试 卷 考 到 21
羁 旅 思 乡 ( 广 东 卷 ) 抑 郁 失 意 感 的有 1 如 、 2份 ,考 查 表 现 手 法 、 要 求 将 前 面 这 些 基 本 信 息 整 合 起 表 ( 全 国卷 Ⅱ) 有 涉及 。 中 , 如 都 其 以 达 技 巧 的有 1 2份 , 查 内 容 的 有 来 , 构 成 了 此 题 的 答 案 : 民举 考 便 村
情 景 交 融 的 写 景 抒 怀 之 作 为 多 , 9份 , 查 形 象 的 有 7份 , 查 语 杯 畅 饮 , 庆 丰 收 , 琴 赛 歌 , 考 考 喜 弹 欢 大 约 占 到 5 %。 写 景 抒 怀 之 作 包 言 的有 6份 。 要 注 意 的 是 , 赏 声 笑 语 。 0 需 鉴 含 两 类 题 材 ,一 类 是 山水 田 园 诗 诗 歌 中 的情 景 或 者 比 较 诗 中 的 情 2理 解 诗 句 的 内涵 、 蕴 。 . 意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十读”一、读懂开头开头往往点题,交代写什么,或者创造氛围,或者奠定基调。
读懂开头,一要联系诗题。
二要突出五“何”: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景。
三要体会感情基调。
如: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晓上空泠峡》2006年山东卷)其中一题为:“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这两句开头无非是在点题,因此抓住题目便不难发现本题的答案:在猎猎南风的吹拂中,诗人在五更时分离开驿亭乘船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二、读出妙处古代诗歌的妙处,可以是一个词(“诗眼”),可以是一个意象,可以是一个句子,可以是一个情节。
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江阴浮远堂》2005年山东卷)试题要求分析“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的表现力。
因为看不到想看的而心生怨恨,这是人之常情,但该句却描绘了一种特殊心态——抱怨无山遮挡视线。
这是因为看到沦入敌人之手的大好河山却无力收复,只能更添悲愤之情。
这样一来,作者就把山河破碎之感表达得更为曲折与深沉。
三、读出变化近体诗的第三句或第三联往往在内容或写法上与前面有所变化。
内容上,往往由前面的叙述或描写转为议论或抒情。
如: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题竹石牧牛并引》2006年全国卷Ⅰ)其中一题为:“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很明显这首诗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描写画面内容;后两联为一层,对画面内容发表议论。
如果第三句或第三联仍在写景,那么在写法上往往会有所变化。
这种变化的主要表现有:高与低,动与静,远与近,形与声,虚与实,正面与侧面,等等。
如: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凉州词(其一)》2006年天津卷)其中一题要求分析本诗所运用的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该题并不是在考查抽象的概念。
所谓的“对比”“虚实”其实就是“变化”。
2010高考诗歌鉴赏题及解析
2010高考诗歌鉴赏题及解析1(2010全国冲刺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送别杜审言①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②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晋书。
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
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
‘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
’即补焕丰城令。
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
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嗟”字用得好,说说诗人嗟叹什么?(2)试分析此诗末联用典手法。
【解析】(1)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
(2)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用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2(2010全国冲刺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白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4分)(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解析】(1)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3.(2010安徽模拟卷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宿王昌龄隐居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详解
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
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提示: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分)提示:托物言志、象征。
怀才不遇的悲伤。
天津卷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6分)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唐诗)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答案:暮春飞花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
能力层级是C级。
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
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
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
“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
“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答案:思念故乡之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
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
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专题解析_百度文库
全部 DOC > 高考语文
下载收藏分享加入文辑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专题解析 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专题解析 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专题解析<<隐藏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如何获取积分?
| 退出
我的知道 我的提问
我的回答
为我推荐的提问
知识掌门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 人物素材
375人评 22页
诗词鉴赏中的常见意象
410人评 12页
常识
256人评 5Biblioteka 传记类的文言阅读方法 [讲...
219人评 3页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投诉吧反馈。 ©2010 使用前必读协议大小: 96.1KB
所需积分: 20
当前文档信息
4.5已有4人评价
浏览:237次下载:0次
贡献时间:2010-11-04
贡献者: 浮蚁若苹 蜻蜓点水 一级文档关键词
TXT 更多相关推荐文档
高考诗歌鉴赏语言专题经典解...
4人评 12页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题
3人评 17页
高考专题总结诗歌鉴赏
2人评 20页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指导专题
1人评 53页
诗歌鉴赏
1人评 72页
更多同分类热门文档
励志人生感言
365人评 4页
2010年高考各省市语文试题古诗词鉴赏试题解析
2010年高考各省市语文试题古诗词鉴赏试题解析一、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
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
“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
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
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
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
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
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二、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0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全攻略
2010高考语文之古典诗歌鉴赏考前全攻略武汉中学李德宽[引言]近年高考全国18套试卷诗歌鉴赏题涉及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田园诗、羁旅诗、边塞诗,此前高考也曾考查过节令诗和题画诗,为给2009年考生指引迷津,下面结合近几年高考题例进行分类指导。
节令诗:万家灯火闹春桥,每逢佳节倍思亲[送你金针]节日、神话、孔子、地动仪甚至豆腐……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权、阐释权正在流失。
每一种民俗文化都是民族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8年起国务院对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内容之一是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纳入法定假日体系,此举有利于发掘民族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节令诗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有良好的导向作用,08年考生对节令诗不能掉以轻心,应引起高度关注。
田园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鉴赏节令诗的关键是要了解不同节令所蕴涵的民俗活动:如人日,正月初七日。
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
古代的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蔡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
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
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清明,是祭祖扫坟的日子或到郊外踏青。
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
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端午,五月初五日,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中秋,八月十五日。
这一天月色最好,是合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重阳,九月初九日,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
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阴极阳生之时。
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
“除”意为除旧布新。
(2)在有些古诗中,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字眼,鉴赏时要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中反映的节令。
2010年高考江西卷古诗鉴赏失分分析及应答技巧
2010年高考江西卷古诗鉴赏失分分析及应答技巧作者:董洪文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0年第07期不要说高考,即使是平时的训练,古诗鉴赏题历来都是学生的软肋。
其实诗歌鉴赏题目的难度并不大,但答题失误却屡屡发生,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
在江西高考卷中,这题的分值稳定在6分,但每年高考,这题的平均分都超不过一半,今年也不例外。
下面就2010年高考江西卷的古诗鉴赏题失分原因加以探讨。
一、真题回放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送人归京师陈与义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答:___________(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答案】(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不矛盾。
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二、第一问失分分析“杨花落尽子规啼”“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诗句学生早己烂熟于心,大多数考生知道子规这个意象蕴含着无尽的凄凉悲伤。
这题的赋分点有两个:一是“思念故土”(思念故园、思乡等均对)1分,二是“有家难归”(国家破碎无法回家、南北分裂归去不得等均对)1分。
但大多数考生只能得到1分,失分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套话,空洞无物,有部分考生就只答“子规象征着凄凉”,但为什么凄凉悲伤却没有写出;二是概括不全,大多数考生只能理解到对故园的思念这一方面;三是答非所问,这是没有理解诗歌内容造成的,以致回答错误,不能得分。
例:子规这个意象象征离别之愁与思念故园之情。
(1分)这个答案得1分,因为只回答到“思念故园”。
应答对策:古诗鉴赏题的题型不外乎形象意境、思想内容和情感观点、语言炼字、表达技巧几种,而第一问就是对意象的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及复课应对瞗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及复课应对策略扶风高中语文教研组李增强二0一0年十一月二十日古代诗歌鉴赏分析及复课应对策略《新课标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D级。
其具体要求是在对诗文全面理解,深入体会,仔细品味的基础上对作品作出鉴赏评价性的评判,它不单考查对古代诗文的理解能力,还涉及到鉴赏评价者学生的阅历、见识、思想、情感等,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检测。
为了更好的做好这一考点的复课,应对2011年的高考,本文将从2010年考题分析、诗歌鉴赏的技巧方法以及经典试题模拟训练三个方面做一剖析归纳,以期复课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2010年高考试题浅析2010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共计18套,古诗歌鉴赏涉及到19首古诗词。
其中天津卷是两首古诗歌的比较阅读。
从南朝一直到清代,涉及诗、词、曲,其主要集中在唐宋时期的诗词上,就是一些名家的作品,也是避熟就生,如李白、杜甫、陆游等的诗作。
古诗词的鉴赏文本,选的是大家都不能熟悉的诗人诗作,考查考生诗词鉴赏能力,这给了每个考生(学生)真正的考试公平。
这个设想方向比较好,应该肯定。
2011年的试题设置也会继续朝着这一方向。
二、古诗歌鉴赏的方法初探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如此理解:从考查内容(角度)上说,“鉴赏”这个点,对象包括“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三个大的方面;“评价”这个点,对象指“思想内容”,当然,“鉴赏”和“评价”常常是不能分开的。
从考查形式上说,可以说“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的鉴赏单独设问,可以对上述三个方面综合设问,还可以将“鉴赏”和“评价”结合起来设问。
从要求上说,只需对“作品本身”作“概要”性的“初步”赏析。
当然,古代诗歌赏析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长期的阅读赏析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并且,还与思想认识能力有关。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热点分析及其对策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热点分析及其对策一、考情分析二、热点分析从上面的图表中我们很清晰的看出,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主要体现在形象、语言、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四个方面。
热点1:鉴赏诗歌中的形象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一个热点题型,主要是让考生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蕴涵在形象中的人生意义或社会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三种形象,即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人物形象后面的抒情主人公)、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及景象后面的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及物象后面的抒情主人公)。
但考试题中,如果题目没有特别说明,一般只要考生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写景诗中的景象和咏物诗中的物象,而不包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2010年高考福建卷)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诗中的题目就告诉了我们,主人公是一个隐者,再结合诗中描写隐者所居住的环境(山中、偏僻、幽静)和生活(酿酒自足、足不出户、无人相伴),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清晰起来。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避世脱俗,有着随性自然的情怀的隐者形象。
【解题对策】一要知人论世,注重背景;二要由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等描写入手来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三要从诗中的意象入手,把握诗中的景物特征,因为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
热点2: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理解诗歌中关键的词句的特定含义、暗示意义,分析语言的风格特色、分析语言运用手法、评价诗歌的炼字的作用等。
诗歌的语言重点主要指动词(鉴赏诗歌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形容词(往往能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渲染某种气氛, 表现心情)、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等。
2010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分析
诗歌鉴赏推断诗词主题思想的方法:“八看”。
1.看诗题诗歌的题目有时就是诗歌的眼睛,一般情况下,它常常起到点明主题、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一首诗中心的作用,因此分析诗题是理解诗歌主旨的有效方法之一。
2002年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可知作者在一个春天的夜晚在他乡洛阳因听到一首《折杨柳》的曲子从而勾起故园之情: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看作者①李白——怀才不遇、豪迈奔放。
②杜甫——忧国忧民、沉郁顿挫③白居易——自身不幸、同情人民④王维——淡薄功名,热爱自然。
⑤刘禹锡——今昔对比,国运衰微。
⑥李商隐——意境朦胧,有苦难言。
⑦苏轼——屡遭贬谪,渴望功业。
⑧陆游——国土沦丧、悲愤慷慨⑨辛弃疾——抗金救国、恢复中原⑩李清照——国破家亡、凄凄切切⑾文天祥——忠贞爱国、宁死不屈3.看注释诗歌下面的注释,对理解和鉴赏该诗是很有帮助的。
它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也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如,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南宋战乱)、作者经历(做官、贬官、归隐)。
借助注释可以帮助自己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
如:温庭筠《经五丈原》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过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注:①五丈原:在今陕西歧山县南,蜀后主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率兵伐魏,病逝于此。
②象床宝帐:祠庙中神龛里的陈设。
③谯周: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后劝后主刘禅降魏。
(刘禅shan,字公嗣,小字阿斗。
公元223——263年在位,计40年。
降魏后封安乐公,乐不思蜀是也)。
从诗题注①看,此诗是诗人经五丈原怀念曾病死于此的诸葛亮而作。
诗中以柳营为典,把诸葛亮比做西汉初年治军有方的周亚夫。
根据注②、注③可知,蜀汉虽有威武铁骑,雄兵数万,无奈后主刘禅昏庸不化,宠信奸佞之徒,堵塞言路;诸葛孔明虽料事如神,竭忠尽智,而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考试题古代诗歌题分析及备考策略研讨第一部分:2010年高考试题古代诗歌题分析一、对诗歌语言的鉴赏2010年的各套卷子中,有6个小题涉及到了诗歌语言方面的考查,值得重视的是湖南卷和四川卷的两个题。
1.(2010福建卷)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分)参考答案:踏2.(2010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参考答案:(1)隔,隔断、阻隔之意。
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
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
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3.(2010湖南卷)1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7分)好事近①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4分) 参考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
“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分析:按照一般炼字题的答法,要先理解“蓑”与“映”的意思,“映”就是映衬、映照,好理解;“蓑”,是蓑衣,有人理解为小船上覆盖的草顶。
这一句要和前一句结合起来看,白蘋和红蓼这些水生植物除了白色红色的花之外,给人的必然是满眼绿色,这是新绿的大背景,在这个大背景下,一切都像披上一个大蓑衣一样,无论是人还是小船,都被染绿了,映衬绿了。
这是情境分析。
是出于一种什么心情来描写这种景色的呢?是出于一种愉悦的心情。
这样看,这个题的答案有些问题,“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不大好理解,尤其是“绿草”、“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说法值得商榷。
这个题在答题上再一次给我们一个提示,对于有的“字”妙处的赏析,要放在句(或段、篇)的大背景下来进行。
4.(2010江苏卷)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参考答案: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5.(2010年四川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向子湮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yīn),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描写花朵的多姿,“叠”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分析:题干说“各有其妙”,就要分着谈。
先分析“红”、“翠”的妙处,一要答出是写花和叶的颜色,二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分析“斜”、“叠”的妙处,要说出两个形容词是怎样表现花的形态的。
这个答案没有要求回答情感方面的内容,只要能够品味出这个描写句的韵味就可以了。
这是有道理的,一是因为在什么情绪下这样写景,景与情的关系到底如何,还很复杂,(乐景写乐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等)要涉及到全诗;二是在分值不高的题中,给分点就不必要求那么多。
6.(2010年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北固题壁[清]郭麟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的含义。
(2分)参考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二、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考查诗歌的形象的试题,可以分为人物形象的赏析,景物描写的理解及景物意象的赏析,托物抒情中的“物”构成的意象的赏析。
(一)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李白《赠孟浩然》中的孟浩然;一是诗人自我,如苏轼《新城道中》(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中的“我”。
涉及到人物的见闻感受,区分出是写他人还是写自我,对于理解鉴赏诗歌很有好处。
1.(2010福建卷)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分)参考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二)对景物描写的理解及景物意象的赏析▲2.(2010海宁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分)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一问:描写什么样的环境?一说到环境,考生就应该知道,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时间、地点、气候、景物等这样一些因素,社会环境包括时代、地域、人物、事件、风俗人情等因素。
诗中写的是边塞行军的环境:时间是天气寒冷之时;地点是边塞陇西的山路;气候是雨雪寒冷;景物是雨雪、狐迹、马蹄、天寒、地暗、云起;景物的特征是高寒荒凉。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概括了。
第二问:“别路”是什么意思,只要求理解意思就行了。
如果要从意象的角度作简析,还要把“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出来。
3.(2010年天津卷)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6分)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司空曙雍陶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2分)参考答案:暮春飞花(三)对托物抒情中的“物”构成的意象的赏析试卷中的几个题都很有代表性,都应该认真研究。
4.(2010年全国Ⅰ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风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分析:这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不简单,这类题也最能够避开模式化的答题思路。
5.(2010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
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参考答案: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6.(2010年浙江卷)(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
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仍:又。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
(3分)参考答案: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分析:对“悲虫亦好音”的理解,应该从诗歌的整体出发,抓住一些能够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去理解、分析。
“悲虫”之所以称为“悲虫”,以通常的情感体验来理解的,是无“好音”的,“好音”自然是在一种特定心情下听出来的。
所以要注意诗中哪些体现情感的词语,如“息烦襟”、“真乐”等,再加上注释中的“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就可以感受到定林的景物使诗人找到了快乐,成为诗人的情感寄托。
通常听起来有悲伤之声的虫鸣,也感到很好听了。
7.(2010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参考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子规”意象的含义,其实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三、对诗歌表达的情感的鉴赏及诗歌内容的理解(一)对诗歌表达的情感的赏析几乎每一首诗歌鉴赏题都离不开对情感的赏析,这是因为诗歌的作用就在于抒情,而只有理解了一首诗抒发的是什么情感,才算是涉及到了诗的灵魂深处。
对诗歌表达的情感的赏析可以分两类来看,一是诗人自身的情感,一是诗中人物的情感。
1.概括诗歌表达的情感▲1.(2010年全国Ⅱ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分)参考答案: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