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3.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的特征,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
4. 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5. 运动训练方法:是指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6.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7. 体能:是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
8.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9. 耐力素质:是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使人体基本的运动素质之一。
10. 遗传度:是指某一特定的性状在总的变异中,有多大的比例决定于遗传,,有多大的比例决定于环境因素,一般采用百分率表示。
二、填空题1. 竞技体育由(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部分组成。
2. 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有(竞技性)、(集群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观赏性)、(功利性)。
3. 运动训练学的的主要学科特征是(本源性)、(综合性)、(实践性)。
4. 运动训练可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
5. 竞技能力的遗传一般规律是(连续性)、(相关性)和(阶段性)。
6. 运动员选材可分(自然选材阶段)、(经验选材阶段)和(科学选材阶段)。
7. 骨龄在运动员选材中主要用于(发育类型的判定)。
(完整word版)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胜利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员选材: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3.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4.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指导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5.竞技能力: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6.项群训练理论: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7.运动成绩: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8.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作竞技水平。
9.竞技能力:竞技能力既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的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得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10.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即称运动能力11.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作训练水平。
12.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根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性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和抽象。
13.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补偿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4.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运动训练学
一、名词解释:1、重复训练法: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主要包括单次(组)练习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及每两次(组)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
2、运动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4、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方法。
5、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也是决定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6、制胜规律:指在竞赛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7、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的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8、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程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联系任务的训练方法9、项群理论:是揭示具有共同训练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10、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1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12、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13、最大力量:指人体肌肉在随意收缩中所能表现出来的最大用力的能力。
其力值只有在抵抗超过肌肉最大能力的阻力过程才能测出。
14、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15、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3.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4.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5、竞技水平。
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6.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7.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科学。
8.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9.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0、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11、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12、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要素)13、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外部阻力、内部阻力)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量。
14、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能力。
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
运动训练学2000版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2000版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2000版运动训练学的名词解释:
1. 运动训练:指通过科学的方法,有规律地组织和引导个体进行体育锻炼,以达到促进身体健康、提高体能素质和运动表现的目的。
2. 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生理变化的科学,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等的运动适应和训练效应。
3.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力学特征,包括关节运动学、肌肉力学、运动姿势等,以优化运动技能和预防运动伤害。
4. 运动训练的负荷:指在运动训练中施加在个体身上的一系列刺激,包括体育锻炼的强度、持续时间、频率和训练方法等。
5. 运动适应:个体通过长期的训练,对运动刺激做出的适应性改变,包括身体素质的提高、运动技术的改进和心理状态的调整等。
6. 运动训练的周期化:将整个训练计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以实现运动训练的连续性和高效性,包括宏周期、中周期和微周期等。
7. 竞技状态:运动员在比赛中达到的最佳表现状态,包括身体素质的发挥、技术水平的达到和心理状态的良好等。
8. 运动损伤:在运动训练中由于过度训练、不良姿势或外界因素引起的身体损伤,包括肌肉拉伤、骨折、关节扭伤等。
9. 运动营养学:研究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所需的营养素及其补给,以满足身体需要、促进身体恢复和提高运动表现。
10. 年龄生长发育对运动训练的影响:人体在不同年龄段生长发育的特点,对运动训练的选择和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比赛为主要特征,以制造优异运动成果、夺取竞赛成功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员选材: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头,是选择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气参与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3.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果,在教练员的指导下,特地组织的有方案的体育活动。
4.运动比赛:是在裁判员的指导下,按统一的规章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5.竞技能力:运动员参与竞赛的能力6.项群训练理论:揭示项群训练基本逻辑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7.运动成果:运动成果是运动员参与竞赛的结果,是按照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发挥情况的综合评定。
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竞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比赛的胜败或名次。
8.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的表现称作竞技水平。
9.竞技能力:竞技能力既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的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得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10.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即称运动能力11.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作训练水平。
12.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按照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方式的详细特性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个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和抽象。
13.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养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进展的素养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补偿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4.训练逻辑: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进展的必定趋势。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指通过针对身体的不同方面进行系统和有计划的练习,以提高运动能力、技能和体格素质的过程。
以下是对运动训练的2000个名词解释,并补充了一些相关拓展内容。
1.身体素质:指身体各项基本素质,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是运动训练的基础。
2.运动技能:指通过训练和练习熟练掌握的运动动作和技巧,如射门、传球、跳水等。
3.心肺耐力:是指经过长时间的运动活动时,心血管系统和肺功能的适应能力,常用于评估个体的有氧能力。
4.动作速度:指身体在运动中产生动作的迅速程度,可以是反应速度、加速度或最大速度。
5.柔韧性:指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范围,柔韧性好可以预防运动损伤,并提高运动能力。
6.平衡能力:指保持身体在运动或静止时的稳定性,对运动技能和动作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7.力量训练:指通过负荷和反抗力的训练,以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能力。
8.速度训练: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和速度表现。
9.灵敏度训练:通过训练改善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和反应速度。
10.协调训练:通过各种训练手段,提高身体各部分协调运动的能力。
11.感知训练:通过训练提高运动员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运动情境。
12.策略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战术、技能运用和应对策略为目标的训练。
13.应变能力:指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面对各种变化时,适应并调整自己的能力。
14.自我控制能力:指个体在竞技过程中能够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和注意力的能力。
15.注意力训练:通过不同的练习和技巧,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和持久性。
以上仅是对运动训练的一部分名词解释,总结了部分常见的运动训练概念。
在实际运动训练中,还有很多其他名词和概念值得深入了解和拓展。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社会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旨在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和夺取比赛优胜。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
在教练员的指导下,有计划地组织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
4.项群训练理论揭示了项群训练的基本规律。
5.运动成绩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6.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构成,并综合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7.竞技水平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竞技能力。
8.运动能力是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9.运动水平(训练水平)反映了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是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10.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1.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2.竞技需要原则强调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以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为目标。
13.动机激励原则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
14.有效控制原则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以确保训练效果和运动员的安全。
15.系统训练原则是持续的、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6.周期安排原则是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7.适宜负荷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
18.区别对待原则要求针对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2.竞技体育的结构: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
3.竞技体育的特点:竞争性,集群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观赏性,功利性。
5.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6.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照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7.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14.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依据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征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抽象,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质特征。
15.竞技能力结构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所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6运动训练过程:运动训练活动进行的步骤和程序。
是运动训练在时间维度上的体现,是运动训练的固有属性。
17运动员状态诊断:对运动员在特定时刻训练状态与比赛状态的评价。
18竞技状态: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处于的适宜的准备状态,也可以理解为运动员比赛状态的综合表现。
19.运动训练管理: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为实现运动训练目标,对运动训练系统及训练过程进行计划,并予实施的组织行为。
20.运动训练管理的基本任务:有效的整合训练的资源,规范训练的流程,提高训练的质量。
21.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运动训练的宏观管理,运动训练的中观管理,国家对运动训练的微观管理。
22.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工作体系:训练决策系统,训练实施系统,科技服务系统,医学保障系统,生活与物质保障系统。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竞技体育: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运动员的经济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学:以运动训练理论为基础,从各专项训练理论中总结出带有广泛适用性的共性规律,并使其上升为对不同项目的运动训练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有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竞技需要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践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效果的训练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P102.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运动员竞技能力非均衡结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展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P194.负荷量:人体所能承受的重量(训练或比赛全过程给予运动员的负荷总量)5.负荷强度: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刻程度,是构成训练负荷的重要方面(单位时间或单个练习中给予运动员的刺激量)。
6.系统训练原则:系统持续地、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p997.竞技需要原则: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科学的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P968.分解训练法: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P1369.循环训练法: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训练任务的训练方法。
P14810.快速力量:也叫速度力量,指肌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力量的能力。
是运动员速度和力量的综合表现形式P17211.速度障碍:1)跑速达到一定水平时,形成习惯的步频、步幅、节奏,技术上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并在神经中枢形成了动力定性,从而出现跑速停滞不前的现象(田径)2)运动员达到某一特定速度水平后,长时间停滞不前,甚至不再提高的现象,速度障碍在所有表现速度的动作中都有表现,而不仅仅是表现在跑的方面。
12.超等长收缩:指骨骼肌先做离心式拉长,继而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收缩形式。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4项群训练理论: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
5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6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7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8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9运动水平(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0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1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2竞技需要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3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14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15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的、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6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的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7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8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的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习题与答案
《运动训练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主要包括运动员的选材、训练方法与手段、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运动能力的提高与保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等内容。
2. 动力定型:动力定型是指通过反复练习和训练,使一系列动作或技能形成自动化、稳定的反应模式。
3. 超量恢复:超量恢复是指在运动训练后,机体的能量储备、物质代谢和功能状态不仅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来的水平。
4. 技术训练:技术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训练,以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运动表现。
5. 比赛策略:比赛策略是指在比赛中,运动员或教练员根据对手的情况、比赛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出的争取胜利的行动计划和方法。
二、填空题:1.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周期性原则、个体化原则、______(渐进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
2. 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训练、体能训练、______(心理训练)和战术训练。
3. 力量素质可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和______(相对力量)四种类型。
4. 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三大基本要素是运动员、教练员和______(训练条件)。
5.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运动员训练)的规律及其应用。
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D)A. 系统性原则B. 周期性原则C. 个体化原则D. 随机性原则2. 下列哪种力量素质主要反映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发挥最大力量的能力?(B)A. 最大力量B. 快速力量C. 力量耐力D. 相对力量3. 在运动训练中,以下哪种方法不属于直接训练法?(C)A. 完整训练法B. 分解训练法C. 模拟比赛法D. 加难训练法4. 下列哪种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A)A. 间歇训练法B. 持续训练法C. 循环训练法D. 渐增负荷训练法5. 下列哪种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力量耐力素质?(C)A. 大重量训练法B. 爆发力训练法C. 中小强度持续训练法D. 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内容?(ABCD)A. 运动员的选材B. 训练方法与手段C. 运动能力的提高与保持D.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2. 下列哪些是影响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因素?(ABCD)A. 技术水平B. 体能状况C. 心理状态D. 比赛策略3. 下列哪些是力量素质的类型?(ABCD)A. 最大力量B. 快速力量C. 力量耐力D. 相对力量4. 下列哪些是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ABCD)A. 系统性原则B. 周期性原则C. 个体化原则D. 全面性原则5. 下列哪些是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ABCD)A. 技术训练B. 体能训练C. 心理训练D. 战术训练五、判断题:1.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运动员训练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运动训练学名词
一、名词解释1系统训练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2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的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3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4 区别对待原则:指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来确定训练任务、内容、手段、方法和训练负荷5适时恢复原则: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6模式训练法:是一种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方法。
7程序训练法: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织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的控制方法。
8 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的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按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9完整训练法: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的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0重复训练法: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11 间歇训练法:指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12持续训练法: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的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13 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14 循环训练法: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定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规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15 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的训练方法。
16运动素质: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17身体形态:指人体内部与外部的形状特征18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运动训练学2000版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2000版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2000版指的是基于2000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教材所提供的名词解释。
以下为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
1. 运动训练学:对运动训练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的学科,包括科学训练原理、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等内容。
2. 运动生物化学:研究运动过程中生物化学变化的学科,主要关注运动对人体代谢、能量转化、酶活性等的影响。
3. 运动生理学:研究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和机制的影响的学科,包括肌肉、心肺、神经等系统的反应和适应。
4. 运动心理学:研究运动中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的学科,包括运动员的动机、焦虑、自信心等心理因素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5. 科学训练原理:基于科学研究的运动训练指导原则,包括特定性、适应性、超量性、渐进性等原则。
6. 动作学习:通过特定的训练过程,获取、组织和实施动作技能的过程。
7. 运动技能:运动员在特定运动项目中展示出的表现和技巧,如击球、跑步、跳跃等。
8. 运动发展:运动员在不同年龄阶段,从低级到高级的技能发
展和适应过程。
以上仅为部分名词解释,运动训练学2000版还涉及更多内容,如训练方法、训练计划、运动损伤等。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2000名词解释摘要:一、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1.运动训练学定义2.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二、运动训练原则1.系统性原则2.适应性原则3.个体差异性原则4.周期性原则三、运动训练方法1.基本训练方法2.专项训练方法3.恢复训练方法四、运动训练体系1.基础训练阶段2.提高训练阶段3.竞技状态训练阶段五、运动训练与运动成绩的关系1.运动训练对运动成绩的影响2.运动成绩对运动训练的反馈正文: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运动训练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
本文将从运动训练学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和体系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施过程等。
运动训练学不仅关注如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还关注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心理状态、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个体差异性原则和周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运动训练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计划和方法,保证训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适应性原则要求根据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个体差异性原则强调因人而异地制定训练计划,满足不同运动员的需求;周期性原则是指运动训练要按一定的周期进行,包括训练周期、竞赛周期和恢复周期等。
三、运动训练方法运动训练方法包括基本训练方法、专项训练方法和恢复训练方法。
基本训练方法主要包括有氧训练、无氧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和技术训练等;专项训练方法是指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的训练,如速度、力量、灵敏、耐力等方面的训练;恢复训练方法是为了保证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主要包括物理恢复方法和心理恢复方法等。
四、运动训练体系运动训练体系是指运动训练按照一定的层次和阶段进行组织,包括基础训练阶段、提高训练阶段和竞技状态训练阶段。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的专门化训练活动。
在运动训练中,会用到一些学名词汇,下面对这些词汇进行解释。
1. 动作规范化:在运动训练中,要求运动员按照特定的姿势和要求进行动作,以达到最佳效果。
动作规范化要求动作准确、流畅、协调,从而提高竞技能力。
2.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进行中低强度的长时间运动,如慢跑、游泳等。
这种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体能水平。
3. 无氧运动:无氧运动是指进行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如举重、短跑等。
这种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和爆发力,提高爆发力。
4. 间歇训练:间歇训练是指在高强度训练期间,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用来恢复体能和提高训练效果。
5. 衰竭训练:衰竭训练是指通过大负荷的训练使肌肉疲劳,达到肌肉不适应,借此刺激肌肉进一步增长和提高。
6. 动力学:动力学是研究物体力学性质的学科,对于运动训练来说,动力学用于分析运动中力的产生、传递和消耗等过程。
7. 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生命和生命活动的学科,对于运动训练来说,生理学主要研究身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机能变化,如肌肉疲劳、心肺功能等。
8. 灵敏性:灵敏性是指身体对外界刺激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
在运动训练中,灵敏性的提高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快、更准确地做出动作。
9. 策略:策略是指在比赛或训练过程中,根据对手、环境等因素的分析和判断,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计划。
10. 素质:素质是指个体特有的天赋和潜力,包括身体素质、技术素质、心理素质等。
运动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各项素质。
运动训练中的学名词汇较多,上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希望能对读者们有所帮助。
运动训练是一个综合学科,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为运动员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和训练。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1.有氧运动:指需要大量运用氧气作为能量来源进行的运动,如慢跑、游泳、跳绳等,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和代谢能力。
2.无氧运动:指不需要氧气参与进行的运动,如力量训练和短跑、跳跃等,能够增强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3.柔韧性训练:指通过各种伸展、拉伸的方法,增强身体柔韧性和关节活动度,如瑜伽、拉伸训练等。
4.平衡性训练:指通过一系列单脚站立、倒立等动作,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和协调性,如平衡板训练、单脚站立等。
5.肌肉耐力训练:指通过多次重复运动,增强肌肉耐力能力,如哑铃训练、仰卧起坐等。
6.爆发力训练:指通过快速、强力的动作,提高身体短时间内能够发挥的最大力量,如冲刺、跳跃等。
7.心肺耐力训练:指通过有氧运动,提高心肺系统的耐受能力,如长跑、游泳等。
8.动态伸展:指通过多种活动伸展的方法,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
9.静态伸展:指通过保持一些动作的持续伸展,使肌肉得到更好的拉伸,增强身体柔韧性。
10.支撑训练:指通过各种支撑动作,如俯卧撑、侧支撑等,增强身体的力量和耐力。
11.器械训练:指通过使用各种健身器械,如哑铃、杠铃、器械组合等,达到肌肉训练的效果。
12.动感单车:指通过骑动感单车做有氧运动,提高心肺功能和代谢能力。
13.控制性训练:指通过控制肌肉的活动,如肌肉收缩、伸展等,使肌肉得到更好的训练。
14.比例训练:指通过对各个部位的训练,使身体线条协调美观。
15.拉伸训练:指通过各种伸展的方法,放松紧张的肌肉,使身体更加柔韧。
16.高强度间歇训练:指通过进行短暂、高强度的训练,伴随较长的休息时间,可提高心肺健康水平。
17.低强度长时间训练:指通过低强度的训练,持续较长时间,也能有效训练心肺功能。
18.有器械训练:指通过使用器械,如杠铃、哑铃等,进行肌肉训练和塑形。
19.无器械训练:指通过自身重量训练,如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进行肌肉训练。
20.系统化训练:指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身体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的概念: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技比赛为主要特征,以创
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定义: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指在某一个运动项目中对运动成绩成着决定性影响的竞技能力因素。
4.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5.竞技能力定义: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6.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7.系统训练原则的定义: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8.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9.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0.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11.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12.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3. 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14.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15.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16.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7.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练习时,平均心率应在每分钟130-170次之间。
18.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19.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20.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21.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在训练和竞赛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身体运动能力。
22.运动素质:是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
23.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24.速度素质定义: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25.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26.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27.运动技术:是指合理有效地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
28.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指在完成动作过程中的时空特征。
包括用力的大小、时间间隔的长短、动作幅度的大小及动作快慢等要素。
29.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30.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31.模拟训练法:指在获得准确情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与模仿重大比赛中主要对手的主要特征的陪练人员的对练,及通过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环境中的练习,使运动员获得特殊战术能力的一种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方法。
32.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和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协调能力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