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谁的位置动了》

合集下载

大班数学《谁的位置动了》教案

大班数学《谁的位置动了》教案

大班数学《谁的位置动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能够理解位置的概念,知道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位置的概念,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灵活运用位置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具:一张画有各种物品的图片,如桌子、椅子、书本、玩具等。

2.学具:每个幼儿一张画有同样物品的图片。

3.课件:动画演示位置变化。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张画有各种物品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物品的名称。

2.教师提问:“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物品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二)基本概念1.教师解释位置的概念,如上、下、前、后、左、右等。

2.教师通过举例,让幼儿理解位置关系,如“桌子在椅子的上面”,“书本在桌子的下面”等。

3.教师与幼儿互动,让幼儿用位置关系描述自己的位置和同伴的位置。

(三)实践操作1.教师分发学具,让幼儿在桌子上摆放自己手中的图片,要求摆放的位置与原图一致。

2.教师随机改变一张图片的位置,让幼儿观察并找出变化的位置。

3.教师再次改变另一张图片的位置,让幼儿继续观察并找出变化的位置。

4.教师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位置变化。

(四)小组讨论1.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

2.教师给出一个任务:“请你们小组合作,找出所有图片中位置发生变化的物品,并记录下来。

”3.各小组进行讨论,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记录任务。

4.教师邀请各小组分享自己的成果,并对正确的小组给予表扬。

1.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位置概念。

2.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位置关系呢?”3.教师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探讨位置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1.请幼儿画一张画有各种物品的图片,并标注出每个物品的位置。

2.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作业,并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位置关系。

谁的位置动了教案

谁的位置动了教案

谁的位置动了教案教案名称:谁的位置动了?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通过游戏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物体的位置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1.卡片: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物体名称卡片。

2.场地:教室或操场。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将位置卡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并保持心中默念。

2.全班一起站在原地,教师出示位置卡片,让学生跟随卡片指定的方向移动。

例如:向左移动。

3.每次演示后,教师与学生讨论自己的位置是否改变。

二、游戏环节(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持有一张位置卡片。

每一回合,其中一名小组成员拿出他们的位置卡片并演示指定方向的移动。

2.全班其他学生观察并思考,应该站在哪个位置上,与演示的学生位置重合。

3.学生们讨论并达成一致后,报出答案。

4.演示的学生原地不动,其他学生向指定方向移动或站住。

5.若有错误,进行修正并再次讨论。

6.轮换小组演示,直到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演示。

三、讨论与总结(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游戏,总结正确位置的规律。

例如:向上移动,其他人则向下移动。

2.教师出示物体名称卡片,让学生描述该物体所在的位置,并与全班学生进行讨论。

例如:书在桌子上。

3.学生们展示各自带来的物体,并描述其位置。

4.设计小练习,让学生解答与位置相关的问题。

例如:东边是哪个方向?5.教师进行反馈并指导学生思考。

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1.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关于位置的游戏。

可以使用卡片或自己编写问题。

2.学生互相交换游戏,并进行体验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锻炼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通过课堂的游戏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物体的位置概念。

游戏过程中,学生需要两方面的思考:一是观察和思考演示者的位置变化,二是根据观察结果自己调整位置。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大班数学《谁的位置动了》教案

大班数学《谁的位置动了》教案

大班数学《谁的位置动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大班数学领域,具体涉及《谁的位置动了》这一章节。

本节课主要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性,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性,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

2. 培养幼儿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能够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性,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物体位置的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动物玩偶、卡片、移动轨道等。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操作材料,包括小动物卡片、移动轨道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幼儿观察教室内的物品,引导幼儿注意物品的位置变化。

2. 讲解概念:向幼儿讲解物体位置的相对性,让幼儿理解物体位置的变化规律。

3. 操作实践:让幼儿分成小组,按照指定的路线移动小动物玩偶,观察和描述小动物位置的变化。

4. 例题讲解:出示位置变化的例题,引导幼儿观察和分析,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位置变化的规律。

5. 随堂练习:让幼儿自己设计一些位置变化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解答。

六、板书设计1. 物体位置的相对性2. 位置变化的规律3. 观察、操作、表达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你用画图或者文字的方式,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玩具的位置变化。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幼儿对物体位置的相对性是否理解,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如位置变化的主题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对物体位置相对性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细节补充1. 教材章节:《谁的位置动了》是大班数学领域的一个章节,主要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性,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2. 详细内容:本节课通过引入小动物玩偶和卡片,让幼儿观察和操作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2024年大班数学《谁的位置动了》教案

2024年大班数学《谁的位置动了》教案

2024年大班数学《谁的位置动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空间与图形》第三节《谁的位置动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平面图中的位置关系,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图形位置的变化;学会使用上下、左右等词汇描述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位置关系,掌握用上下、左右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用上下、左右描述物体位置。

教学重点:认识平面图中的位置关系,找出图形位置的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位置变化图卡、磁性教具。

学具:学生用图卡、白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出示一张班级合影,引导学生观察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2)邀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一位学生移动座位,另一位学生描述位置变化。

2. 新课讲解(1)通过PPT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位置变化。

(2)讲解上下、左右的概念,并让学生用词汇描述图形位置。

3.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图形的位置变化。

(2)讲解解题思路,示范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1)发放学生用图卡,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分享解题过程。

(2)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位置变化,与家长分享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谁的位置动了2. 内容:(1)图形位置变化(2)上下、左右描述位置(3)解题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家中物品的位置变化,用上下、左右描述,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图形位置变化的认识和描述方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运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分享给家长,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谁的位置动了》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谁的位置动了》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谁的位置动了》教案目标•学生掌握方向词:左、右、上、下•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确定位置,进一步提高空间感知能力•学生通过游戏方式感受方向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准备•板书课件•位置变化卡牌•位置变化记录表•学生个人纸张•彩色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老师通过材料号召学生脑海中创造出一个小房子,再听问学生“小猫在这个房间里,它在哪里?”通过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忆位置的相关词汇。

第二步:讲解1.通过板书教授方向词汇:“左、右、上、下”。

2.老师通过对小房子的不同角度讲解方向。

第三步:练习1.老师拿出位置变化卡牌,将卡牌的图形放在课桌中心。

2.学生观察完卡牌后,考虑图形的位置在移动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同桌之间分别讨论并交流。

3.老师让学生根据卡牌上的位置变化,将变化后图形的位置标出来,同时在自己的位置变化记录表中记录。

4.将所有的位置变化卡牌都完成记录后,学生将地图变化记录表交给老师进行核对和评分。

第四步:巩固1.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一张纸和一根彩色笔。

2.实践游戏《谁的位置动了》,每个人将纸放在桌上,画一个小房子标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其他人通过发问的方式,让画图者将小房子进行上下左右的移动,当正确答案之后,其他人就可以喊出“谁的位置动了”这个口号。

3.为了让游戏情节进一步升级,在已经熟练了解每个方位的前提下,老师在完成位置变化后的新图中再加入两个不同的对象,来判定位置变化是否清晰、是否理解深入。

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实践游戏和实际示范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左右上下等方向词语,并巩固和提高空间感知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来感受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和增长自信心。

在下一步授课中,将继续加强学生数学思维和分析能力的提升,慢慢提升数学应用的水平。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找座位》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找座位》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找座位》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园大班的观察、注意、思考能力。

2、提高幼儿园大班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二、教材准备:
座椅、纸条,课件等。

三、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
带领幼儿大班们做运动。

2、新授知识
老师铺垫故事背景:“今天,我们幼儿园大班有几位小朋友转到了我们学校,他们还不认识我们这里的小朋友,不知道应该坐在哪个位置呢,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来
帮助他们呢?”
3、活动内容
1)老师让小朋友们分别拿到一个小纸条,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然后老师收
集起来。

2)老师告诉小朋友们,今天有几位新朋友不认识座位,需要我们大班的小朋友
协助他们找座位,并介绍自己。

3)老师告诉小朋友们,如何找座位,需要通过座位上的提示来找到自己的座位。

4)老师分发座位标牌,座位标牌上分别写着小朋友的名字和座位编号。

5)小朋友根据自己的座位号,找到座位,认识新朋友。

4、课程总结
1)老师向小朋友询问今天活动中学到的内容。

2)老师总结:“小朋友们都很了不起,今天的活动提高了大家的想象力和对空
间的认知能力,也锻炼了大家关注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3)老师总结活动目标,提醒小朋友们其中学到的实用技能。

四、教师评价
幼儿的思维活跃,小组合作能力有所提高,学会了在座位上明确自己的位置。

五、教学体会
通过座位找寻活动,孩子们将这种简单而又实用的日常技能内化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协助孩子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细节观察能力、创意探究、交流合作和自我认知等。

幼儿园大班谁的位置动了数学教案范文

幼儿园大班谁的位置动了数学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并掌握物体的相对位置概念,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学习物体相对位置的词汇:上、下、左、右、前、后。

2. 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实际操作,巩固对物体相对位置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能够理解和运用相对位置的词汇描述物体的位置。

2.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准确地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方法:1. 游戏法: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物体相对位置的概念。

2. 情境教学法: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运用相对位置的词汇。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卡片、玩具、图片等。

2. 环境: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物体的位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教师讲解物体相对位置的概念,示范如何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3. 实践: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实践活动,让幼儿实际操作,描述物体的位置。

4.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物体相对位置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物体相对位置的实践活动。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九、评价方式:1.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实践活动的结果,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十、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关的教学延伸,如组织幼儿进行物体拼图活动,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

六、教学活动:1. 游戏一:捉迷藏。

教师准备一些玩具或图片,让幼儿藏在不同的地方,用语言描述它们的位置,如:“小熊在桌子下面”,“小鸟在树上面”。

2. 游戏二:位置接力。

教师将幼儿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按照指定的顺序,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将接力棒传给下一个成员。

大班数学教案《谁的位置动了》含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谁的位置动了》含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谁的位置动了》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针对大班幼儿,学习目标为掌握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主要教授“位置”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位置”的概念。

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左右”、“前后”等基本表达方位的词语。

3.学生能够通过游戏体验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兴趣。

4.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先让学生打招呼,随机抽取一个学生在中间站立,询问椅子左右两边的学生位置,并让学生解释一下两侧的位置关系。

2. 活动今天我们玩一个游戏,名字叫《谁的位置动了》。

游戏规则:所有学生围成一个圆圈,每个学生占据一个位置;指定其中一个学生离开座位,其他学生保持原位不动,离开座位的学生到圆外换一个位置后再坐回座位,其余学生不知道哪一个座位的学生位置发生了变化,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找出坐在原先那个座位的学生。

3. 讨论在游戏结束后,让大家围成一个圆圈,发起探讨:对于找寻座位变化的同学而言,是如何确定座位变化的方向的?我们如何定位当前所处的位置,以便更好地找到缺席的那位同学?引导学生,用“左边”、“右边”、“前面”、“背后”等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协助学生理解方位的概念。

4. 温故知新在讨论过后进入正式的数学课程,利用幼儿园内部的空间和场地,引导学生理解直线、曲线、左右、前后、高低等概念,引导学生学习,规范自己的表达方式,并理清各种不同的方位词语的意义,以确定物品的位置。

5. 反思整个教学流程结束后,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对他人探究思路的理解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材评价本次教学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体验,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基础的数学知识,并在讨论环节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偏见,体现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同时,合理的教学流程,让这些幼儿逐渐形成了探究、反思、合作、自主学习等关键技能和态度,使得这次教学不仅成功地完成了知识的传授,也对幼儿潜移默化地推进了素质教育,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大班数学教案:谁的位置动了—幼儿园大班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谁的位置动了—幼儿园大班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谁的位置动了—幼儿园大班教案哎呀,今天咱们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们可真是热闹啊!这不,又来了一堂有趣的数学课——谁的位置动了。

老师拿出了一张画满小动物的地图,让小朋友们来找找哪个小动物的位置变了。

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它们是好朋友。

有一天,它们决定一起去旅行。

可是,当它们到达目的地时,发现它们的好朋友小兔子的位置变了。

于是,它们开始寻找小兔子的新位置。

”小朋友们听得可认真了,纷纷举手发言:“我知道!我知道!小兔子变成了一只小鸭子!” “不对不对,是变成了一只小鸡!” 老师笑着点点头,告诉大家:“很好,你们都很聪明。

小兔子变成了一只小鸡。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张地图上的其他动物吧。

”老师带着小朋友们一起找到了其他动物的位置变化。

有的动物的位置往左移了一点,有的动物的位置往右移了一点,还有的动物的位置往下移了一点。

大家都兴奋地讨论起来:“哇,小猴子的位置变高了!”“嘿嘿,小鸟儿飞得更高啦!” “唉,小老鼠变得好小哦!”老师问大家:“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吗?” 一个小男孩举手回答:“是因为地球在转动吗?” 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对啊,地球在转动,所以我们的地图也在不停地变换位置。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变化一样,有时候我们需要适应新环境,学会新的技能。

”“那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适应这些变化呢?” 一个小女孩好奇地问道。

老师想了想,说:“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勇敢地面对新的挑战就好了。

就像这堂数学课一样,我们通过找到动物们的位置变化,学会了如何判断物体的位置关系。

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决哦!”小朋友们听了老师的话,都觉得很有道理。

他们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而这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也成为了他们在幼儿园大班度过的一个难忘的时刻。

这就是今天我们幼儿园大班的一堂数学课——谁的位置动了。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谁的位置动了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谁的位置动了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谁的位置动了一、教学目标1.帮助幼儿理解位置的概念,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

2.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幼儿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理解位置的概念,能准确地描述物品的位置变化。

2.教学难点: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让幼儿能够独立完成位置变化的描述。

三、教学准备1.教具:一张画有若干物品的图纸,若干小卡片,每组一套。

2.学具:每组一张画有相同物品的图纸,每组一套小卡片。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出示一张画有若干物品的图纸,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物品的名称。

(2)教师提问:“谁能告诉我,这些物品的位置是怎么样的?”2.新课教学(1)教师出示一组小卡片,上面画有与图纸相同的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物品的名称。

(2)教师将小卡片摆放在桌面上,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卡片上物品的位置。

(3)教师改变卡片上物品的位置,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变化后的位置。

(4)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怎样可以让卡片上的物品回到原来的位置?”(5)教师发放每组一张画有相同物品的图纸和小卡片,让幼儿自己操作,尝试让物品回到原来的位置。

3.练习与巩固(1)教师出示一张新的图纸,上面画有若干物品,让幼儿观察并说出物品的名称。

(2)教师将图纸上的物品位置进行改变,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变化后的位置。

(3)教师提问:“谁能告诉我,怎样可以让这些物品回到原来的位置?”4.拓展与延伸(1)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小组讨论:“你们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让物品回到原来的位置吗?”(2)教师出示一张新的图纸,上面画有更复杂的物品布局,让幼儿尝试解决。

(2)教师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你们在解决问题时,用了什么方法?”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让幼儿观察、操作、讨论,培养了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

3.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幼儿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大班数学《谁的位置动了》教案

大班数学《谁的位置动了》教案

大班数学《谁的位置动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带领大家进入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的精彩世界,主题是《谁的位置动了》。

我们将一起探索关于位置的相对性以及移动规律的奥秘。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1. 学习如何用方向和距离来精确描述物体的位置;2. 理解位置的相对性,并能判断物体位置的变化;3. 探索物体移动的规律,提升空间智能。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用方向和距离准确描述物体位置;2. 培养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并能判断位置变化;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探索并理解物体移动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们将使用各种教具如课件、卡片、小玩具等,以及学具如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我们将从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课件展示一个生动的场景,让学生指出某个物体的位置;2. 接着,我会通过卡片、小玩具等教具,详细讲解如何描述物体位置,并通过实际操作展示位置的相对性;3. 然后,我们会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尝试用所学方法描述位置,并判断位置变化;4. 紧接着,我会给出一个物体移动的规律,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验证这一规律;5. 我会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尝试描述某个物体的位置,并画出它移动的规律。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方向、距离、位置的相对性、物体移动的规律等关键概念。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描述你书桌上的某个物体的位置,并画出它移动的规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位置描述方法的掌握程度,对物体移动规律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我会引导学生探索其他与位置相关的数学问题,如寻找隐藏的物体,设计路线等,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智能。

幼儿园大班谁的位置动了数学教案范文

幼儿园大班谁的位置动了数学教案范文

幼儿园大班“谁的位置动了”数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物体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物体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

难点:让幼儿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图片,代表不同的小动物,如小鸟、小狗、小猫等。

2. 环境准备:找一个宽敞的地方,能够让幼儿自由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些图片,让幼儿说出图片上的是什么动物。

2. 讲解:教师向幼儿讲解游戏规则,告诉幼儿在游戏中,哪些物体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3. 示范:教师进行一次示范,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哪些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4. 游戏: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其他幼儿要观察并说出代表的位置变化。

5.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游戏过程中的发现,让幼儿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五、作业设计:1. 教师可以给幼儿布置一个家庭作业,让幼儿在家里找一个物体,观察并记录它的位置变化。

2. 教师可以让幼儿画一张画,画出他们在游戏中看到的物体位置变化。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够发现物体的位置变化。

2. 听幼儿在游戏中的描述,看他们是否能够用语言表达物体的位置变化。

3. 通过和家长交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完成作业的情况。

七、教学拓展:1. 可以让幼儿尝试自己设计一个游戏,让其他幼儿来观察和描述游戏中的物体位置变化。

2. 可以组织一次外出活动,让幼儿在实际环境中观察和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游戏规则。

如果发现有的幼儿不太理解,可以适当降低游戏的难度,或者一对一地进行指导。

九、家长沟通:1.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或者家访的方式,向家长介绍教学内容和方法。

大班数学教案《谁的位置动了》及教学反思范本

大班数学教案《谁的位置动了》及教学反思范本

大班数学教案《谁的位置动了》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位置变化的概念。

2.能够分辨出物品位置的变化,如上下、左右、前后等。

3.能够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提高幼儿对空间位置的理解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

教学准备1.尺子、小球、积木等物品。

2.教具:小班数学游戏:《谁的位置动了》。

3.准备教学计划,包括预习、复习和课后作业。

4.准备教学笔记和课件。

教学过程1. 准备环节1.教师用尺子或积木来让幼儿看看它的长度、宽度和高度,2.幼儿观察、摸索后,老师可以让幼儿尝试使用尺子或积木量一下老师身高。

3.老师向幼儿介绍“长度、高度、“宽度”的概念。

4.老师进入今天的话题,介绍“位置”的概念和物体在空间中变化的情况。

2. 主题教学环节1.老师引入今天的游戏《谁的位置动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寻找变化物体位置的游戏。

2.老师让幼儿围在一起,然后把三个小球一字排开在桌子上,让孩子们观察小球的位置。

3.然后老师让幼儿合上眼睛,并悄悄的将其中一个小球移到了另一个位置。

4.老师让幼儿睁开眼睛,通过比对,找到哪一个小球发生了位置变化。

5.老师将小球和其他物品进行不同方向的移动,老师需要教幼儿如何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比如上下、左右、前后等等。

6.老师将游戏扩大,可以让幼儿们自己在班级里找到不同的移动物品,再慢慢地扩大到整个学校的环境。

3. 结束环节1.老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每个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化都是很有意义的。

2.老师帮助梳理今天所学内容,巩固孩子们的记忆和理解。

3.老师布置课后作业,安排复习和预习时间,以便下次课程更易掌握。

教学反思本课程使用《谁的位置动了》这个游戏作为主题,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来提高幼儿对空间位置的理解能力。

本课程启发了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增强了他们对空间位置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1.游戏内容不能太复杂,以免孩子无法理解。

2.这个游戏最好在班内体验好几次,这样孩子们才能理解物体在空间里如何移动,才能比较好地记住物体的位置,并认识到位置变化的范围和形式。

《找座位》大班数学教案

《找座位》大班数学教案

《找座位》大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能够理解和使用简单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

2.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简单的方位词,能够准确描述物品的位置。

2.教学难点: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座位图、动物卡片、方位词卡片。

2.环境准备:干净、整洁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与幼儿互动,询问幼儿是否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讲述自己在电影院找不到座位的故事,引发幼儿思考。

2.活动一:认识方位词教师出示座位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座位的位置关系。

教师出示方位词卡片,如上、下、左、右,让幼儿尝试用这些词汇描述座位的位置。

教师与幼儿互动,进行方位词的练习。

3.活动二:找座位游戏教师将动物卡片贴在教室的不同位置,如上、下、左、右。

教师发出指令,如“找到小猫的左边”,幼儿根据指令找到相应位置。

教师逐渐增加难度,如“找到小狗的上面的小猫”,幼儿根据指令找到相应位置。

游戏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4.活动三:制作座位图教师将座位图分发给幼儿,让幼儿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将动物卡片贴在座位图的相应位置。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使用方位词,完成座位图的制作。

完成后,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座位图,让大家猜猜他们在哪里。

教师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方位词,如“你在家里如何找到自己的玩具?”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找座位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方位词,达到了教学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了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教师在活动中关注每一个幼儿的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和参与度。

4.课后,教师应继续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方位词使用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幼儿园大班谁的位置动了数学教案范文

幼儿园大班谁的位置动了数学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辨别和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和方位识别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发展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2.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图片或者玩具,用来表示不同的位置关系。

2. 环境准备:创设一个宽敞的活动空间,便于幼儿进行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部分: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发幼儿对位置关系的兴趣。

例如:“有个小猫咪,走来走去不离家,身上有个盖,下面是个巴。

请问这个小猫咪是什么?”(答案:上下)2. 新课部分: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幼儿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可以用教具进行演示,让幼儿直观地感受不同位置之间的关系。

3. 实践操作:让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实际操作,运用所学的位置关系。

例如,教师说出一个物品的位置,让幼儿去找出来。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带领幼儿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幼儿巩固所学的位置关系。

可以设置一些拓展任务,让幼儿在课后去探索和发现更多的位置关系。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幼儿在课堂上是否掌握了所学的位置关系,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进。

要关注幼儿在课后是否能够将所学的位置关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实践操作评价:评估幼儿在实践操作中运用位置关系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3. 课后应用评价:了解幼儿在课后能否将所学的位置关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七、教学内容1. 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2. 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3. 培养空间感知和方位识别能力。

八、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教具展示,让幼儿直观地感知位置关系。

2. 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位置关系。

谁的位置动了大班数学教案

谁的位置动了大班数学教案

谁的位置动了大班数学教案大班数学教案:数字0-10的认识和数目的比较教学目标:1.认识数字0-10;2.理解数目的比较;3.能够正确使用数目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1.数字0-10的认识;2.数目的比较。

教学准备:1.数字卡片0-10;2.数目比较的示例图片;3.数目比较的游戏。

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5分钟)1.和学生们打招呼,让他们坐好。

2.出示数字卡片0-10,问:“这些是什么?”3.让学生依次说出数字的名称。

二、数字认识(10分钟)1.出示一个数字卡片,说出数字的名称。

2.让学生模仿你的发音,大声说出数字的名称。

3.逐渐增加数字的难度,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数字。

三、数目的比较(15分钟)1.出示一组示例图片,如两个苹果和三个梨子。

2.问学生:“哪组水果比较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3.让学生逐一比较示例图片中的水果数量,并告诉你哪一组水果比较多。

四、数目的比较游戏(20分钟)1.准备一个数目比较的游戏,如“比一比”。

2.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轮流参与游戏。

3.每一轮游戏,出示两组示例图片,学生比较哪一组数量更多。

4.让胜利的小组继续参与下一轮游戏,直到决出最终胜者。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练习。

2.检查学生的答案,并及时纠正错误。

3.强调数目比较的方法和技巧。

六、总结回顾(5分钟)1.让学生回答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2.回顾数字0-10的认识和数目的比较。

3.祝贺学生们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

教学延伸:1.让学生带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数量的比较。

2.制作数目比较的拼图游戏,让学生进行比较。

大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找座位》

大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找座位》

《大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找座位》》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能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顺序关系。

2.培养幼儿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教学活动:找座位2.教学道具:座位牌、数字卡片、小椅子三、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玩一个找座位的小游戏,请大家排好队,跟老师一起做做准备活动吧!(1)头部运动(2)扩胸运动(3)腰部运动(4)腿部运动2.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座位吗?那你们知道自己的座位号码吗?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找座位的游戏,看看谁的反应最快!3.教学活动(1)认识座位牌师:这是我们的座位牌,上面有数字,你们认识吗?那你们能把自己的座位牌找出来吗?(2)找座位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座位,并把座位牌放在座位上。

(3)检查座位师:请小朋友们检查一下,自己的座位牌是否放对了?有没有放错的?如果放错了,请及时改正。

4.游戏环节(1)数字卡片游戏师:现在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我们要来玩一个数字卡片游戏。

请你们按照座位号码顺序,把数字卡片放在座位前。

(2)找朋友师:请小朋友们按照数字卡片的顺序,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组成一个小组。

(1)分享经验师: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知道了数与数之间的顺序关系,也学会了合作、交流、分享。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观察、分析、推理,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2.教学改进(1)在导入环节,可以加入更多有趣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

(2)在游戏环节,可以增加一些难度,让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锻炼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3.教学启示本次教学活动让我意识到,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幼儿的合作、交流、分享精神的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为幼儿们创造更多有趣、有益的教学活动。

重难点补充:1.教学活动重点难点重点:让幼儿理解座位号码的顺序,能够独立找到自己的座位。

大班数学《谁的位置动了》精品教案

大班数学《谁的位置动了》精品教案

大班数学《谁的位置动了》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空间与位置》第三节《谁的位置动了》。

内容主要包括:理解位置的变化,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培养幼儿的空间概念和观察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2. 培养幼儿的空间概念,提高观察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物体位置的变化,并用语言描述。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空间概念,观察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玩具汽车、动物卡片、位置变化图、板书用具。

学具:幼儿用书、画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玩具汽车在桌子上的位置变化,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汽车的位置变化。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动物卡片的位置变化,讲解如何观察和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引导幼儿理解和掌握。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发一套位置变化图,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图中物体的位置变化。

4. 小组讨论(5分钟)每组幼儿讨论如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谁的位置动了》2. 板书内容:空间与位置观察物体位置变化描述物体位置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物品,描述它们的位置变化。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空间概念和观察力方面的掌握情况,以便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中观察和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提高幼儿的空间智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作业设计。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谁的位置动了》这节课中,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至关重要。

难点在于如何让幼儿理解物体位置的变化,并用语言描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数学教案《谁的位置动了》
【设计意图】
《谁的位置动了》这节活动课,幼儿比较难理解,为了引导幼儿能够清楚区分左和右,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我将本节活动课,设计成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欢愉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活动目标】
1、区分左右关系。

2、发现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

3、发现以客体为中心的左右。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用海绵纸做红、绿两种手镯。

2、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14页。

3、水彩笔。

【活动过程】
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小朋友,你用哪只手握铅笔?你用那只手拿剪刀?你用那只手拿筷子?对了,我们都要用右手。

我们的右手很
能干,给它戴上红手镯,那左手就戴上绿手镯。

今天我们就来区分左和右。

发现自身的左右
1、启发幼儿发现自身的左右,说说自己身上有哪些地方是分左右的。

2、游戏:看谁做得对。

让幼儿跟教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开始速度可以较缓慢,随后游戏的速度由慢变快。

如:"举起你的右手"、"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肩"、"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腿"。

"左手叉腰"、"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左眼睛"、"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左膝盖"。

"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左肩"、"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右腿"。

3、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左边有谁,右边有谁,左边和右边各有哪些物体。

尝试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
1、请5-6名幼儿排成一横排,说说xxx的左边是谁,右边有是谁。

2、游戏:幼儿两两结伴,面对面站立,听教师的指令作相应的动作,感知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的差异。

如:"伸出右手拍一拍"、"伸出左脚碰一碰"等。

3、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操作活动
1、请幼儿翻开活动材料,按要求完成添画、涂色活动。

2、请幼儿结合活动材料,说说图上具体的左右关系。

【活动延伸】
让幼儿区分左右,加深对左右空间方位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左右是一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的相对概念。

【活动反思】
一、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

因此,在教学中,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对“左、右”的辨别,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左右手的功能来帮助学生认识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进而使学生对左右的认识逐步深入。

二、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辨认位置关系。

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

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

在上下、前后、左右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听口令和听反口令拍手的游戏活动,当看到自己拍的和别人一致时,他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

假如发现自己“上当”的同时,他们就会赶紧纠正。

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学生的
情感体验是愉悦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学生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