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探古:千龙今何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首探古:千龙今何在

————————————————————————————————作者:————————————————————————————————日期:

石首探古:千年龙穴今何在?

在历史上著名的关于水系介绍的文献中,常提及有荆江段“龙穴”这一地名,如《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等文献,这一地方在今天的什么位置呢,没人能给出具体的答案,相反,往往被错读为今天的“藕池口”,其实这是不准确的。

其实正确的位置应该在今石首市城区北门口工业港口附近。

首先,有《水经·江水注》记录,“江水又右径阳岐山北,山枕大江,山东有城,故华容县尉旧治也。大江又东,左得侯台水口,江浦也。大江右得龙穴水口,江浦右迤也”,可以看出,长江先经过“阳岐山”北,再有“龙穴水口”,“阳岐山”即今绣林山,说明“龙穴水口”在“绣林山”的东面,今石首北门口正好也在“绣林山”东,方

位上相符,而藕池口在绣林山之西,方位上不符。

再看,《读史方舆纪要》- 卷七十八-《湖广四》关于“石首县”有关信息的记载,“龙盖山,在县东二里,大江右有龙穴水口。今龙盖山上有石湫,号龙穴水,下流入江”,这里清晰的记录了“龙穴水”在龙盖山(今南岳山)下联通长江。还有,《乾隆丙辰石首县志》(1736年)载:“龙穴水,在县东五里、按《水经》云,大江有龙穴水口,注云,江浦右迤也”。《同治丙寅石首县志》(1866年)载:“山旁有石湫,世传为龙穴”。

查阅文献,龙穴水的前世今生渐渐明晰,根据水利专家分析,“龙穴水”在战国时期就可能已经存在,《楚辞·哀郢》记郢都(今湖北荆州市)入东迁时有云:“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此或可作江湖沟通的最早记载。到在公元5世纪,正式出现在郦道元著作的《水经注》等重要文献资料上,后来,可能随着江水泥沙增多,慢慢将龙穴水口门淤塞,就如今天的调弦口、天鹅洲故道及杨波坦故道一

样,口门都被淤积,但河流遗迹还是非常清晰。在石首卫星地图上,今天也依然清晰的显示着“龙穴水”的遗迹,就是今天的山底湖、官田湖、显扬湖等,这些湖泊首尾相连,本为一个水系,显然是由长江支流淤塞而成。

湖群南端的显扬湖,位于官田湖之南,原名白扬潭,《乾隆丙辰石首县志》载:“白扬潭在县南5里,通湖南南货往来,贸易船支骤于此,东接黄金堤以南,岸多白扬树故名”,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显扬湖是可以直通湖南的,可以进一步确证这些湖泊即为“龙穴水”故道,又石首文献记载,“1918年北门口溃口汙塞,为一名叫显扬的人占有,后名显扬湖”,说明1918年溃口所携带大量泥沙所淤塞,而断割成湖。湖泊附近有一地名叫“沙银市”,其来历可以很好的印证这一点,“沙银市又称沙岭子,位于石首城东南郊,相传民国七年(1918年),石首北门口堤溃,洪水带来大量泥沙在此堆积成沙岭”。

东晋时期,石首江南开始修建“临江堤”,其后屡加续修、加修。同治丙寅《石首县志》载:“明宣德六年(1431)加修临江大堤”。正统元年(1436)“加修近江堤、尚岗堤”。后历朝都有续修,龙穴水口门持续淤积,“龙穴河”也被“临江堤”隔断,如同今调弦河,成为不通长江的内河。

1983年出版的《湖北省石首县地名志》关于“山底湖”地名的说法不妥,并且与历朝《石首县志》文献相背,83版《石首县地名志》载,“该湖是早在1918年北门口溃口,洪水直冲南岳山回流冲洗而成”,直冲南岳山并回流冲冼,是完全不可能冲出长达10公里以上的湖泊,而另外一种文献记载较为可信,即“1918年北门口溃口,将龙潭、张家潭连成一片”,龙潭即山底湖,表明山底湖与张家潭都是既有水域,从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日本人绘制的石首地图来看,北门口谈家渊,有可能是1918年溃口而成。后或因淤积,至1958年,北门口进挽围堤4.95公里筑成胜利垸,龙穴口门彻底消失。

至清咸丰壬子(1852年)藕池口溃堤(马林工溃),连续几年大水,藕池口形成直通洞庭湖的河流,水利界认为,藕池河在华容境内夺华容河水道,迫使华容河改道。同样,石首境内也可能是借道行洪,即利用原有龙穴水道,在江波渡北切入故“龙穴水道”。

所以,故“龙穴水”上游是今天的首尾相连的山底湖、官田湖、显扬湖等,下游就是今天的藕池河(东支)水道,所以,“龙穴水即为后来的宋穴、藕池前身”,只是通俗的讲法,并不严谨,也非完全正确,因为前后者源头的通江口门相距约有10公里之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