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5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5篇)孔融让梨的故事(5篇)孔融让梨的故事范文第1篇2、原文:《孔融让梨》范晔〔南北朝〕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
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由是宗族奇之。
3、翻译:孔融让梨的故事范文第2篇这里有两个小故事,同大家共享。
一则是外国一个出名的“分粥”故事。
说的是有七个人共同生活在一起,他们想建立一个制度来解决每天分食一锅粥的问题。
起初,大家发觉,不论是谁,只要负责分粥,分给自己的总是最多。
于是打算轮番分粥,结果凡是当天负责分粥的人,还是给自己分得最多。
后来,大家商议,推举一个最信得过的人来分,但是好景不长,同样的状况又消失了。
后来,大家只好再选一人来做监督,这样一边分,一边做监督,结果粥虽然分得公正了,但是耗时太长,等粥分完也凉了。
而且,时间一长,分粥人和监督人消失了“权力合谋”,两人分得的粥最多。
这时有一个农夫出了个办法,还是大家每天轮番分粥,每人可任选其中一碗,但分粥人只能取最终一碗。
这个办法的效果特别得好,从今,七碗粥总是一样多,由于分粥人都意识到,假如分得不一样,自己将得到最少的一碗。
这个故事中,农夫的方法特别聪慧,通过利用人的私欲,达到了安排的公正。
由此联想到企业的管理,有的企业想方设法订立很多规章制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正常有序地运行,其实它们忽视了对机制的完善。
一种好的制度,必需要以合理和科学的方式加以贯彻才会取得预期效果。
犹如上面分粥,轮番分粥和派人监督都是好的制度,但更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制度有效性的发挥。
另一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故事。
说的是孔融来分梨,总是把最小的留给自己。
面对比自己大的兄长,理由是“我年纪小,应当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而对比自己年幼的弟弟,理由则是“由于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当让着他。
”这个故事中孔融表现出的美德千百年来始终被人津津乐道,成为培育儿童名贵品质的经典故事。
今日我们从另一角度分析,孔融分梨当然高尚,但也需要既定规章的协作。
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三字经》里孔融让梨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孔融的小朋友。
他家有好多兄弟姐妹。
有一天,家里人买了一堆梨回来。
这些梨呀,有的大大的,黄澄澄的,看起来就特别甜;有的呢,稍微小一点,但是也很不错。
孔融的哥哥姐姐们都争着去拿大梨,可孔融却没有。
他挑了一个最小的梨。
爸爸看到了,就问孔融:“你为啥挑个最小的呀?”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姐姐们。
”爸爸听了,可高兴啦,直夸孔融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小朋友们,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不能只想着自己。
就像在学校里,发新的作业本,如果我们只想着拿最漂亮的,那其他小朋友就没有啦。
我们要像孔融一样,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
还有在公交车上,如果有老人或者小朋友没有座位,我们也要主动让座,这也是一种谦让。
小朋友们,记住孔融让梨的故事,做个懂谦让的好孩子哟!《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小朋友们,咱们再来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有一天,孔融一家围坐在一起吃梨。
那梨一个个又大又香,可诱人啦!哥哥姐姐们一下子就冲上去,抢着拿大梨。
可是孔融呢,他慢慢地走过去,拿了一个最小的梨。
爸爸觉得很奇怪,就问:“融儿,你为啥不拿大的呀?”孔融眨眨眼睛,认真地说:“爸爸,我是弟弟,应该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姐姐们。
”爸爸听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小朋友们,想象一下,如果大家都抢着要大梨,那是不是会吵起来呀?就像我们在做游戏的时候,如果都抢着当第一名,谁也不让谁,那游戏还能开心地玩下去吗?但是如果我们像孔融一样懂得谦让,大家就能友好地一起玩啦。
在和小伙伴分享玩具的时候,也不要只想着自己玩最好的,要学会让一让,这样大家的友谊会更深厚哟!《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小朋友们,我们又来讲孔融让梨啦!那次吃梨呀,场面可热闹啦。
大梨散发着甜甜的香气,好像在说:“快来选我呀!”哥哥姐姐们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大梨,只有孔融站在一旁不着急。
他最后挑了一个小小的梨。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13篇】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13篇】民间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篇1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
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
”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
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2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这个故事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
唯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
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
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细细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强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
强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来谦让?要是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因为强者本来就有力占据大利)。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3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名字叫孔融。
他家有六个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儿,因为他性情活泼、随和,大家都喜欢他。
虽然家里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勤奋读书;对人要懂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们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光想着自己;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
孔融年纪虽小,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孔融让梨故事

孔融让梨故事孔融,字文举,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孔融小时候聪明伶俐,深得父母宠爱。
有一天,孔融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在树下玩耍,突然从树上掉下一个大梨来,正好砸在了孔融的头上。
孔融的小伙伴们都吓坏了,急忙跑去找医生。
医生检查后说,孔融并没有大碍,只是头上有些红肿,让他多休息几天就好了。
孔融的小伙伴们都很担心,纷纷劝他回家休息,可是孔融却笑着说,“没事,我没事,你们不用担心。
”孔融的父母听说孩子受伤了,急忙赶来看望他,看到孩子还能笑着说话,才放下心来。
第二天,孔融的父母给孩子买了很多水果,孔融高兴地拿着一个大梨在院子里玩耍。
这时,一位老者路过孔融家,看到孔融手里拿着梨,便笑着对孔融说,“孩子,你这个梨真大啊,不知道你肚子饿不饿,要不要让给我呢?”孔融听了,立刻把手里的梨递给了老者,说,“大爷,这个梨就给您吧,我还有很多别的水果可以吃。
”。
老者接过梨,感激地看了孔融一眼,说,“孩子,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我收下了。
”说完,老者拍了拍孔融的头,然后走了。
孔融的父母看到这一幕,都很惊讶,他们问孔融,“孩子,你怎么把自己最喜欢的梨给了那位老者?”孔融笑着说,“那位老者看起来很饿,我还有很多水果可以吃,所以我就把梨给了他。
”。
孔融的父母听了,都很感动,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心地善良、懂事。
从此以后,孔融的父母更加宠爱他,孔融也因为这件事而声名远播,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分享和关爱他人。
孔融虽然年纪小,却懂得了分享和关爱他人的道理,他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了周围的人,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爱和尊重。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孔融一样,懂得分享和关爱他人,让世界充满爱和温暖。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8篇)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8篇)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篇1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其次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其次个儿子。
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许多。
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
父亲惊奇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沉着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敬重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兴奋。
孔融小时候聪慧好学,才思灵敏,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就能背诵很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特别宠爱他。
一天,父亲的伴侣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根据长幼挨次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当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非常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由于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当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
小孔融也成了很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典范。
孔融让梨的寓言故事篇2《孔融让梨》,将的是一个叫孔融的孩子,他很聪慧,也很懂事,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种特别难得的品质,就是共享。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非常聪慧,也特别懂事。
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非常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很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觉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观察孔融的行为,心里很兴奋,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当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有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当拿个最小的,大的应当留给哥哥吃。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东汉末年,孔融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家里非常富有。
有一天,孔融听说了一个叫做“让梨”的故事。
故事说,有一天,一个小孩拿着一块大梨跑到路边,看见孔融来了,就对他说,“先生,您好,我这块梨太大了,您能不能让一下?”孔融听了,很高兴地说,“好啊,你想要我怎么让呢?”小孩说,“您把梨的一半给我吧。
”孔融笑着说,“好,我把梨的一半给你。
”小孩却说,“先生,您能不能再让一下?”孔融说,“好,你想要我怎么让呢?”小孩说,“您把梨的一半给我,再把剩下的一半也给我。
”孔融听了,觉得这个小孩很有趣,就把梨整个给了他。
孔融听完这个故事后,觉得这个小孩很有趣,就对家人说,“我也要学习让梨的精神。
”从此以后,孔融每天都会在家里准备一些水果,等待有人来让梨。
有人来让梨时,孔融总是笑着说,“好,我把水果都给你。
”孔融的家人看到这种情况,都觉得很奇怪。
后来,有人告诉孔融,“让梨”并不是真的要让梨,而是要让出一些利益给别人。
孔融听了以后,才明白了这个道理。
他觉得自己之前理解错了,“让梨”的真正含义是要学会让出一些东西给别人,而不是简单地把东西给别人。
孔融听了这个道理以后,决定改变自己的做法。
他开始在学问上更加谦虚,乐于助人,不再把自己的学问和财富独占,而是愿意与他人分享。
他的名声因此更加显赫,人们也更加尊敬他。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融最初对“让梨”的理解是片面的,但后来通过他的努力和改变,他明白了“让梨”的真正含义,并且付诸行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谦虚、宽容,愿意与他人分享,这样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喜爱。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要学会“让梨”,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让出,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让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人,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尊重。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融最初对“让梨”的理解是片面的,但后来通过他的努力和改变,他明白了“让梨”的真正含义,并且付诸行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谦虚、宽容,愿意与他人分享,这样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喜爱。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14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14篇)孔融让梨的故事篇一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我小的时候到现在经历过许多事,有高兴的、悲伤的、难忘的、有趣的……从书本上也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他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故事是这样的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我读完后,想起自己前天为了一个苹果和弟弟吵架的事情,我真是惭愧的无地自容。
所以我要向孔融学习。
昨天下午,我和妈妈去赴约,当端上“北京烤鸭”大家说开吃的时候,我赶紧拿了一张蒸饼,夹上一块鸭肉,又放了点葱,我在做的时候听见有好多人都说我没礼貌,当我把蒸饼给妈妈的时候,他们才焕然大悟,原来我的给妈妈的,他们都夸我是个孝敬长辈的好孩子。
今天早上,我乘着公交车去奶奶家玩,车上的人可真多,我好不容易找了一个位置坐下,还没坐多久,就看到上来了一位老奶奶,车上人比较多,老奶奶只能站着,我看到老奶奶年岁已高,站在那里摇摇晃晃,本来不想让座,可是以想到孔融,我连忙起身过去吧老奶奶扶到了我的座位上,老奶奶笑着对我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车上的人也夸我是个懂得尊老爱幼的好学生,我听了心里乐滋滋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做人要懂得谦让,不能自私,尊师重教。
这样才会向孔融一样成为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二最近,我读了《孔融让梨》这篇文章。
每一次读这篇文章,我都能深刻感受到孔融谦让的精神。
孔融从小就尊敬兄长,懂得礼貌,有了人生最基本的品德。
其实。
这些也是非常宝贵的,有些人就不具备,比如那些心术不正、心怀鬼胎的人。
孔融让梨全文的意思

《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讲述了孔融在面对梨子时,选择将大的梨子让给兄长和弟弟,而自己选择最小的梨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强调了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道德价值观。
以下是《孔融让梨》的全文意思:
孔融是一个聪明而有礼貌的孩子。
一天,他的家人拿出一盘梨子来分给兄弟们吃。
孔融主动选择了最小的梨子,将大的梨子留给了兄长和弟弟。
他的父亲很惊讶,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孔融回答说,他年纪小,应该尊敬兄长,让兄长吃大的梨子;而弟弟比他年幼,他也应该爱护弟弟,让弟弟吃大的梨子。
父亲听后非常高兴,夸奖孔融懂得尊重和爱护兄长和弟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通过孔融的行为,教育人们要学会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以及在生活中体现出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价值观。
它鼓励人们关心他人,尤其是对待家人和亲人要有爱心和宽容。
这个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传颂,以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和社交技能。
德育故事孔融让梨

德育故事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
《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一、孔融让梨的故事
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拿了一个最大的给孔融。
孔融却摇头不接,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最小,应吃最小的,最大的那个给哥哥吧!”
父母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并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范例。
二、孔融让梨的出处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续汉书》,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
”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
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在他死后曾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
三、孔融让梨的启示
孔融让梨故事让我明白了: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谦让,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
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读后感,中国在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美德的故事,那就是孔融让梨,下面就给大家带来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和相关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孔融让梨的故事[古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
融四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
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现代文]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篇一:孔融让梨的故事有感】在二年级的时候,我把《三字经》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了,可我不知道《三字经》的真正含义,这天,我又读了《三字经》,让我最难忘的一句话就是“融四岁,能让梨。
”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有一天,父亲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个兄弟中从最小的弟弟开始挑梨,弟弟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梨,但是孔融却拿了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好、吃吧。
”父亲又问:“那弟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他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给他大的。
”这个故事,传遍了世界,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孔融很小就有这种谦让的精神,这种传统美德已经在世界上流传了千百年,孔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其实,在我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坐;吃饭时,我们可以让小的或年长的人先吃;在看电视时,我们可以先让小的人看……还有,在我们的汶川大地震中,有很多人受伤、缺水……我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使他们都感到了温暖……这次,我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

孔融让梨的故事内容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字文举,汉朝末年著名学者,被誉为“东方曼陀罗”。
他是孔子的第三十一代孙,自幼聪颖过人,深受父母的宠爱。
而孔融让梨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相传,在孔融年幼时,他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在树下玩耍。
这时,一位老者走过来,手里拿着一篮子鲜美的梨。
孩子们见到了梨,都跃跃欲试,纷纷向老者伸手要。
老者微笑着说,“我这篮子梨只有七个,不够每个人分的,我想让你们学着让一让,看谁最懂礼貌。
”孩子们听了,争先恐后地表示自己愿意让出梨给别人。
孔融却主动说道,“我是孔家子弟,应该懂得礼数,我先让给大家吧。
”于是,孔融主动让出了梨给其他小伙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融让梨的行为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的道德修养。
他不但懂得让人,更懂得尊重他人,懂得推己及人。
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中并不常见,因此,孔融的举动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典范。
孔融让梨的故事,给我们传递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首先,它告诉我们要懂得让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需要和他人分享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应该学会让人,懂得与他人共享。
其次,它告诉我们要懂得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是一种基本的礼仪,也是一种美德。
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我们才能更好地融入集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最后,它告诉我们要懂得推己及人。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这样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增进友谊。
孔融让梨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简单的童话故事,更是一种道德的传承和教育的启迪。
它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让人,尊重他人,推己及人,这样才能成就更美好的人生。
愿我们都能像孔融一样,懂得让梨,懂得尊重他人,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美好的价值观。
孔融让梨的故事(精选14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精选14篇)孔融让梨的故事(精选14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孔融让梨的故事篇1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
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孔融让梨的故事篇2大家一定熟悉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它说的是:东汉学者孔融小时候,每当家里买来又香又甜的梨子,总是拣小的吃,把大的留给哥哥。
这里,再讲一个孔融与哥哥争刑的故事。
从这一“让”一“争”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美德。
孔融十六岁时,朝廷宦官专权,迫害异已。
有一个名叫张俭的官吏触犯了宦官头子侯览。
侯览怀恨在心,便谎称张俭谋反朝廷,下令逮捕他。
张俭考虑到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老交情,便躲到了孔家。
孔融深深同情张俭的不幸遭遇,亲自动手,打扫干净一间密室,把他藏了起来。
后来,侯览不知怎么听说了张俭躲在孔家,便差人前来搜捕。
然而,孔融和哥哥已在前一天夜里悄悄将张俭打发走了。
差人扑了个空,只好将孔融兄弟带走了。
孔融让梨成语故事

孔融让梨成语故事1. 哎呀呀,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呀!就像咱小时候,家里有好吃的,是不是也都想先给自己呀?可孔融这小家伙就不,他会把大的梨让给别人!比如说在聚会上有一盘大水果,你会不会就想着赶紧拿个最大的呢?但孔融不会!2. 你们想想,小小的孔融怎么就这么懂事呢?这就好比你看到喜欢的玩具,明明很想自己占着,却能大方让给别人,这多了不起啊!有一次,他和哥哥们分梨,他就主动拿了小的,这得有多大的胸怀呀!3. 嘿,孔融让梨可不只是个简单的举动呢!这就像在团队里,你把表现的机会让给更需要的小伙伴,是不是很赞?记得有一回,大家一起做游戏分奖品,要是都争先恐后,那不就乱套啦,可要是学学孔融,多和谐呀!4. 你们说,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能传这么久,那肯定是有原因的呀!这就好像一颗闪亮的星星,一直在提醒我们要懂得谦让。
比如坐公交车,让个座,这不也是一种小小的“让梨”吗?5. 哇塞,孔融那时候那么小,就知道把好的让出去,想想咱自己呢?就好比去野炊,分食物的时候,能不能也发扬下孔融精神呀?有次我们去野炊,大家就因为分吃的有点不愉快,要是都有孔融的觉悟就好啦!6. 大家仔细琢磨琢磨,孔融让梨多让人佩服呀!这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做人要大度。
学校里发新书,你主动把好的留给别人,这多棒呀!7. 真的,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真的太值得我们学习啦!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能吹走自私。
比如在公园里玩游乐设施,排队不插队,不也是一种“让梨”吗?记得有个小朋友就是不愿意谦让,结果大家都不喜欢和他玩。
8. 哎呀呀,我们可得好好记住孔融让梨呀!这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呢,就像给友谊加上一把锁。
朋友之间互相谦让,关系不是会更好吗?有次朋友相争一个东西,要是有一个人能像孔融一样,那该多好呀!9. 总之呢,孔融让梨就是告诉我们,谦让是一种美德!我们都要向孔融学习,要大度,不要小气,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呀!。
孔融让梨的背后故事

孔融让梨的背后故事
(实用版)
目录
1.孔融让梨的典故来源
2.孔融让梨的寓意
3.孔融让梨的历史背景
4.孔融让梨的现实意义
正文
1.孔融让梨的典故来源
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出自《三字经》。
故事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名士孔融的真实经历。
孔融是孔子的后裔,他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
这个故事发生在孔融四岁的时候,他家中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
有一天,家人拿出一篮子梨子,让孩子们挑选。
孔融主动挑选了一个最小的梨子,剩下的梨子按年龄大小分配给了其他兄弟。
这个故事传颂千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让”的典范。
2.孔融让梨的寓意
孔融让梨的故事传达了尊老爱幼、礼让为先的美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教化故事。
孔融选择最小的梨子,体现了他对家庭和谐的维护,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小辈对长辈的尊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懂得谦让,尊重他人,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3.孔融让梨的历史背景
孔融让梨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那时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动荡和战乱。
在这个时期,人们越来越重视家庭伦理和道德规范,希望通过弘扬传统美德来维护社会稳定。
孔融让梨的故事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
下诞生的,成为了中国古代家教的经典案例。
4.孔融让梨的现实意义
时至今日,孔融让梨的故事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往往为了个人利益而忽略了家庭、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孔融让梨的故事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要懂得尊重和礼让他人,维护良好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孔融让梨的故事古文版

孔融让梨的故事古文版东汉之末,北海有一贤士,名曰孔融。
孔氏一门,乃当世之名门,家风清正,礼教严谨。
孔融幼时尚幼,一日,家中父兄聚于一堂。
有梨数枚置于案上,诸兄皆欲取大梨而食。
独孔融不然,其取小梨而留大梨于兄。
父见之,奇而问曰:“汝何独取小梨?”孔融对曰:“兄年长于我,理当食大梨,我年幼,当食小梨。
”父闻其言,大喜,赞曰:“幼子如此,实为难得。
”此事传于邻里,众人皆称孔融之贤德。
夫孔融让梨之举,非一时之冲动,实乃其内心仁德之彰显。
观其年岁虽幼,然已明长幼有序之理,知敬兄爱长之义。
此等品质,于幼童而言,殊为可贵。
古之礼教,重尊卑有序,长幼有别。
孔融之举,正合此道。
其以小梨为择,非因畏惧父兄之威,亦非图虚名之誉,纯出于本心之善,对兄长之敬爱。
且看当世之孩童,多以自我为中心,争强好胜,鲜少能有孔融之胸怀。
而孔融让梨之事,如明灯一盏,照彻人心之暗角。
教人知晓,谦逊礼让,方能和睦共处,家庭方能温馨美满。
又思及成人之世,名利之争,无休无止。
若皆能有孔融让梨之精神,不以私利为念,顾全大局,相互谦让,则人间定多几分和谐,少几分纷争。
再论及社会之风气,若人人皆能如孔融般,以礼待人,以善为先,何愁世风不正,道德不兴?然,亦有人言,孔融让梨或为刻意为之,以博美名。
此言差矣!观孔融一生,其贤德之行何止于此。
幼时之让梨,不过是其美好品德之开端。
且孔融生于世家,礼教薰陶,自幼受良善之教,其行皆出自然,非做作之举。
若以此等恶意揣测,实乃对贤德之人之大不敬。
总而言之,孔融让梨之事,虽小而意大。
其不仅为孩童之楷模,亦为成人之镜鉴。
愿吾等皆能从中学得一二,以修身养性,成就美好之品德,营造和谐之社会。
成语故事孔融让梨

成语故事孔融让梨摘要:1.孔融让梨的故事背景及人物介绍2.孔融让梨的具体经过3.孔融让梨所体现的道德价值观4.孔融让梨故事的时代意义及现实启示正文:一、孔融让梨的故事背景及人物介绍孔融让梨,这是一个我国流传已久的成语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主人公是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孔融。
孔融字文山,山东曲阜人,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建安七子”之首。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孔融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表现出谦让的美德,让梨给其他兄弟。
二、孔融让梨的具体经过当时,孔融年仅四岁。
在一次家族聚会上,孔融的父亲准备好一盘梨子,分给孩子们。
孔融的年纪最小,但他却主动走到梨子盘前,挑选了一个最小的梨子。
当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梨时,孔融回答说:“因为我年纪最小,所以应该拿最小的梨。
”这句话让在场的家人都感叹不已,称赞孔融懂得谦让。
三、孔融让梨所体现的道德价值观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传递了我国古代崇尚的道德价值观,即尊敬长辈、谦让有礼。
孔融年纪虽小,但他明白长幼有序,主动谦让,这体现了他的家教和修养。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懂得尊重别人,关心他人,具备良好的品德。
四、孔融让梨故事的时代意义及现实启示在那个时代,孔融让梨的故事成为了家庭教育孩子的典范。
如今,这个故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家庭和睦,传承优良的家风家教。
同时,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的美德永远不会过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懂得谦让,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总之,孔融让梨这个成语故事,传达了尊敬长辈、谦让有礼的道德价值观,既是古代教育的典范,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22年孔融让梨的故事

2022年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孔融让梨的故事,欢迎查阅。
孔融让梨的故事1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
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
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
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
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孔融让梨的故事2《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千古流传。
今天,我翻开《修雅集》看到了小孔融拿着梨送给爸爸的图片,我迫不及待地读起了《孔融让梨》故事。
呵,孔融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孩子!四岁的一天,小孔融的妈妈从集市上买来了许多金黄的鸭梨,她让孔融先吃一个,可是孔融在篮子里挑了许久,却捡了一个最小的留给自己。
原因是自己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姐姐吃。
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年纪小,应该吃小的”,说得太好了,我很赞同小孔融的做法。
以前,我总觉得,我是小孩子,应该多吃点。
每次妈妈让我选吃的,我总会比了又比,选了又选,哪怕只大一点点,也是好的啊!但是从现在起,我决定向小孔融学习,因此我逐步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孔融让梨的故事古文版

孔融让梨的故事古文版东汉之时,鲁有孔氏,家有小儿,名曰孔融。
孔融生而聪慧,早慧之名,邻里皆知。
一日,孔家有果,梨数枚置于案。
众兄弟皆欲取之,孔融年方四岁,亦在其中。
诸兄皆争大梨,独孔融取小者。
其父母见之,奇而问曰:“汝何以取小梨而舍大梨?”融从容对曰:“我年齿尚幼,当食小梨,兄长年长,宜食大梨。
”父母闻其言,皆大赞其善。
此一事传于乡邻,众人皆称孔融之贤。
时人皆以孔融之举为美谈,以其虽幼,却知礼让,有长幼之序,兄弟之爱。
夫礼让者,乃仁德之本也。
孔融以四岁之龄,明此大义,实乃难得。
观今之世,人心浮躁,争利忘义者众。
见孔融之让梨,当思自身之行,是否有失仁德。
若世人皆能如孔融,于微末之事中见礼让之德,家庭必和睦,社会必安宁。
古之贤者,以其言行垂范后世。
孔融让梨,虽小事一桩,然其所含之理,深远悠长。
其教吾等,当以谦逊为本,以和为贵。
不论亲疏长幼,皆应以礼相待,不可因私念而失大义。
于家中,兄弟姊妹相处,当学孔融,不争不抢,互敬互爱。
年长者关爱幼者,幼者尊敬长者,如此,家道必兴。
于外,与人相交,亦当存礼让之心。
不争一时之利,不逞一时之强。
以和悦之态对人,方能得人敬重,广结善缘。
孔融让梨,千古传颂,其德其行,永照后人。
愿吾辈皆能悟其理,行其道,使礼让之风盛行于世。
吾思孔融让梨之事,深感其意义非凡。
其不仅显于当时,于今仍具重要之启示。
今之孩童,多为家中独宠,娇惯成性,不知礼让为何物。
观孔融之贤,当令今之教育者深思,何以育后人为有德之士。
再者,社会之发展,虽物质丰富,然精神之追求不可废。
孔融让梨所体现之道德价值,正为吾等所需。
若人人皆能心怀礼让,不贪不嗔,社会之和谐自不必言。
忆古思今,孔融让梨之故事,当为吾等镜鉴。
愿吾辈皆能以其为范,修身立德,成就美好之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原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
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
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故事: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为当时着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
最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
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
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
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
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大家都很
称赞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