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宋代政府经济管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渡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推荐】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2015·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担保的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等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
2019版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二轮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专题十一阐述类文本阅读两年高考真题操练一、 (2018 ·新课标全国Ⅰ, 1~3)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9 分,每小题3分)宋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朝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华,在此背景下,宋朝的钱币流通和信誉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创始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朝在信誉形式和信誉工具方面都体现出新的特色。
信誉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个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迫状况下经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窘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能够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老百姓百姓资本严重不足的问题,知足特别支付和当务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担保的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一定转挪动产的据有;押属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朝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色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据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利润支配权,出典人也不用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朝的商业贸易特别发达,但存在着通货收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广泛,几乎生产、流通、花费领域的全部物件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质成效看,它解决了军需、增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约束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组成了冲击。
跟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朝商业贸易对钱币的要求愈来愈高,可是社会中钱币供应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钱币流通地区的盘据性、钱币供应数目的有限性,以及大批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征,其结果是克制了经济发展。
为认识决这种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经过民间自觉力量的作用和官。
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含解析
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2015·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担保的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等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河南省开封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12月)试题(含解析)
开封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
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
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
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
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
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
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
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
”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
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
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
”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
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
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
2017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
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渡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最新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种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通过协商、对话和互动,达成管理日常事务、调控资源、履行权利的行动共识以缓解冲突或整合利益、实现公共目标、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结构、过程、关系、程序和规则的体系性活动。
从理论逻辑角度看,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是将国家作为一种兼具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的存在来认知,前者将“国家”视为一个以社会团结为特征的、以追求秩序为第一要义的实体,后者则将“国家”看作一个多元主体互动博弈的特殊社会场域和理解其他问题的“透镜”。
从实践逻辑视角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就是要面向实践解决国家的均衡建构问题,建立包容性的政治经济体制,即“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其基本的方向是导向复杂现代性的国家治理,形成面向人民之治的国家善治,以系统性地回应因信息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国家治理变量重大调整的治理生态在权力运行、议题遴选、机制创设、资源整合乃至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深刻嬗变。
具体而言,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呈现为四大层面:一是作为治理主体的国家逻辑。
现代化治理主体是多元的,党、政、企、社、民、媒等都需要参与到国家治理中,但同时,各个主体不是抽象的,而是有现实区别的,不同的主体在治理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
就我国治理体系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其具有先进性、纯洁性、代表性,在国家治理实践中肩负着领导职责,这种领导职责来源于公众,并始终受到公众的监督。
二是作为治理对象的国家逻辑。
治理体系的覆盖范围并非单一或片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等都要且必须纳入其中,亦即国家的一切公共领域、公共活动、公共事务都是治理的对象。
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习题 题型攻略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综合训练1 含答案
综合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近人在研究中国官僚政治时指出,宋以后,道德要求压倒了一切,少问甚至不问行政才能和政绩如何,而多半以是否尽忠尽孝、廉洁奉公等道德品操作为官吏考核、升迁、评论的标准。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就使原来的封建官僚体制日趋闭塞、腐朽,日益丧失了本来就不高的行政效能,而这也正是理学成为统治的意识形态之后果之一。
这一切的发生又并不是偶然的,理学之所以抬高“内圣”也不是偶然的。
从原始社会后期到西周以至春秋时代,一直延续着民族政治的传统,即群体命运经常取决于首领们的才德。
在那里,道德常常就是政治,这正是原始儒学和孔孟之道的真正历史秘密。
但自汉唐直到北宋初年,个体操守与行政标准、道德与政治尽管有密切联系,却始终并没完全合为一体,也不需要合为一体。
到了宋代,情况的确有一个重要的转折变化.朱熹说:“国初人便已崇礼义,尊经术,欲复二帝三代,已自胜于唐人,但说未透在.直到二程出,此理始说得透。
”但当“自胜唐人”“此理说透"后,也就不但没有唐代那样显赫的事功,连唐代那样的名相也少见了。
范仲淹昙花一现,王安石没有成功。
明代有个张居正,却被儒学骂作法家。
清代盖无闻焉。
但理学为什么要这样呢?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北宋起,中国形成了权力空前高度集中的绝对君权,已没有任何力量能再制约它。
唐代地方势力牵制中央的形势已经消除;在思想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又早崩溃。
具有庞大权力的官僚体制和拥有绝对权威的皇帝本身的可维系性成了一大问题。
于是在王安石为对付内忧外患主张改革而失败之后,在朝廷随皇位的传递而不断改变政策之后,终于出现了以“正君心”为标号的哲学政治理论,并逐渐在南宋末年和元明清占据统治意识的地位。
这似乎并无足怪:既没有人格神宗教传统来制约皇权,统一信仰,又没有别的什么办法.于是将原始儒学讲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提到空前的本体高度,以作为整个封建社会纲常秩序以及其官僚体系的维系力量。
理学把盛行于唐代的佛教吸收进来,把宗教还原为世俗伦常,又把世俗伦常赋予宗教本体的神圣性质,再次建立起中国式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系统,力求使政不脱离“教”。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解析版)
专题04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母题来源】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母题题文】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
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答案】A【试题解析】题目围绕宋代官职“通判”展开,通过对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等进行阐述,从规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设置目的。
为了削弱藩镇的行政权力,政府除了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等措施外,在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并在“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以此分散地方官员权力,与地方知州(府)共同管理地方,起到制衡知州(府),规范地方行政的目的,故A项正确。
B项不符合题意,地方州府的长官不全是武人,“防止武人干政”并不是通判的全部职责,属于以偏概全,也不符合逻辑,“干政”是指干预朝政,而北宋设置通判主要是防范地方势力的割据坐大,与干预朝政无关。
C项不符合逻辑和史实,通判和知州(府)由文官担任,且相互制约,不利于提高军事能力。
D项主体不一致,不符合题意,宋朝在府州设通判,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并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共同构成地方州府的行政班子,一起行使地方州府权力,通判权力也属于州府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削弱州府机构权力,故D项错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宋朝地方行政,属于目的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分析解读题文材料信息的能力。
【命题方向】本题考查宋代政治——中央集权的加强。
【得分要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㈠背景1.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宋初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业的“黄金时期”与“经典时期”。
宋代奠定了我国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为我国此后的文化传播做出了伟大贡献。
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是宋代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全面发展的产物。
宋代立国之初,即确立了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
所谓“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
终宋之世,未改初衷。
这是宋代出版业发达的根本原因。
宋太宗倡言:“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无书籍,何以取法?”可见,宋代出版业的发达,首先就是宋代重文政策的必然结果。
宋代的出版政策,总体上同其“文治”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因而宋代出版政策较之前代,也是较为宽容与自由的。
宋代对出版业的政治管治,也主要限于时事政治、边事、国家政治内幕、伪书、党争中人之书籍。
总体而言,宋代书籍出版审查、管理、惩治的政治环境是较为宽松的,而其实际管治效果的宽松则又使这种宽松变得更甚。
这也是宋代出版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原因。
宋代建立了一整套文官制度,其庞大的文人官员队伍,不仅从政治制度上,而且从作者、出版者、传播者、读者诸方面,为宋代出版业造就了一支具有等量效应的国家出版团队。
从政府出版的角度考察,这一队伍又是宋代政府出版人力资源的主体。
以宋代一国之官员队伍作为其书籍出版的人力资源库,岂有书籍出版不发达之理乎!南宋地方官往往把校雠及出版图书作为美好政绩。
王明清记载:“近年所至郡府,多刊文籍,且易得本传录,仕宦稍显者,家必有书数千卷……”文官制度促成了出版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制度化,并使得出版制度与国家制度一体化。
国家政治及文化与书籍出版媒介实现了制度化联姻。
文官制度也必然成为书籍出版制度、体制及机制的制度保障。
宋代扩大、创新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宋太祖积极倡导并推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以使“文治”政策推广到社会各个层面。
【高考宝典】201年语文年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1)
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2015·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担保的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等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人教版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解析版)
材料三:
摘编自中国信通院《移动应用(APP)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白皮书(2019年)》)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数以百万计的手机APP和它们强大的“适应”能力,要保护用户的权益,政府的监管力量不重要,互联网企业自身的自律和对用户数据使用的克制才重要。
但在朱熹生活的时代,他的努力基本上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承认。直到朱元璋立国把程朱理学定为正统儒学,《四书集注》受到空前未有的重视。明代以八股取士,八股文的题目多出自《四书》,并以程朱的解释为准。从此,《四书集注》成为读书人必读书。五百多年的无数的科举考试,促使士人对于《论语集注》烂熟于胸,熟到不仅要会背,而且要熟悉到每一句子、每一个字,理解其含义,并能从中生发出一篇文章来。例如科举试题就可能是“子曰”、“公冶长”或是“礼云玉”(《论语》有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等。考生看到如此简单的或割裂的题目,要作文没有对《论语》和程朱注释熟悉是不可能的。
B. APP要求用户必须授权,这种做法很容易会造成用户的信息泄露,这不仅是不合法的,也是不合理的。
C. 无论用户的信息是主动上传还是被动上传,用户都对其信息拥有被遗忘权,即有权要求将互联网上的个人数据彻底删除掉。
D. 企业只有合理利用数据、合法保护个人信息,才算是明确了用户对个人数据 所有权。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自明代开始,程朱理学确立了在儒学中的正统地位,朱斑的《论语集注》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取并列式的结构来论证《论语》的地位在历朝历代的涨落。
B.文章第一段引用杜甫的诗句是为了论证在唐代《论语》的地位并不高。
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八调试题(带解析)
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八调试题(带解析)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尚书》中的“道治政治,泽润生民”多被看作中国“政治”一词的最初来源。
古汉语中的“政”指国家的权力秩序或制度、法令;“治”则指统治、治国等治理活动,或是一种安定祥和的社会状态。
由此看来,古汉语中的“政”就是今天“政治”的意思。
而“治”则有今天“行政”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的”政治”译自西方“politics”一词,虽然翻译得很好,但也容易让今天的人们模糊了“政”与“治”的差别。
台湾的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专门辨析过“政道”与“治道”、政权与治权的不同。
他把人类的政治形态分为三种:封建贵族政治、君主专制政治和立宪的民主政治。
前两种政治形态的政权皆在帝王,帝王凭借德行或武力取得政权,依靠世袭延续政权。
中国传统政治一直缺乏时政权合法性的反省,由于极少思考“政道”,所以所有的政治学说只一味地在“治道”方面用力。
其实,无论是打天下还是世袭,这种“政道”都是不合理的,因而可称之为“无道”。
中国传统政治因为一直没有解决政道的问题,所以导致了治道的不足。
牟宗三所说的“政道”与“治道”、政权与治权,很像现代政治对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划分。
政治学家孟德斯鸠认为,只有当政府被分成立法和行政两个部分,并能彼此制约和平衡时,自由才能得到保证。
立法者通过制定法律而实现社会价值的分配,而行政者则执行立法者通过的法律。
虽然牟宗三在书中的论述有些模糊和矛盾之处,但他的这种划分方法很容易让人看到中国传统政治的症结。
直到今天,我们还常常把政治与权力混为一谈。
很多人认为,一旦夺取了权力。
他们就自动拥有了政治的合法性和权威,其实远远没有。
政治包含了民众的认同性、合法性和参与性,是一个国家基本目标和政策的结合,而权力不过是达成这些目标或政策所必需的手段和工具。
如果把权力当作政治的目的,就有可能导致蛮横与残暴,甚至是自我毁灭。
人教版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原卷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取并列式的结构来论证《论语》的地位在历朝历代的涨落。
B.文章第一段引用杜甫的诗句是为了论证在唐代《论语》的地位并不高。
C.文章第三段引用朱熹的话“若读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是为了论证他认为“四书”是具有可实践性的。
B. APP要求用户必须授权,这种做法很容易会造成用户的信息泄露,这不仅是不合法的,也是不合理的。
C. 无论用户的信息是主动上传还是被动上传,用户都对其信息拥有被遗忘权,即有权要求将互联网上的个人数据彻底删除掉。
D. 企业只有合理利用数据、合法保护个人信息,才算是明确了用户对个人数据的所有权。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奶奶嘘嘘地喘着粗气经过灶房回她的屋子,她见了天灶就说:“你烧的水热乎,洗得奶奶这个舒服,一年的乏算是全解了。你就着奶奶的水洗洗吧。”
天灶并未搭话,他只是把柴禾续了续,然后提着脏水桶进了自己的屋子。湿浊的热气在屋子里像癫皮狗一样东游西蹿着,电灯泡上果然浮着一层鱼卵般的水珠。天灶吃力地搬起大澡盆,把水倒进脏水桶里,然后抹了抹额上的汗,提起桶出去倒水。路过灶房的时候,他发现奶奶还没有回屋,她见天灶提着满桶的水出来了,就张大了嘴,眼睛里现出格外凄凉的表情。
D.作者认为,《论语》应该成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成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成为士人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日前,工信部通报了2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共有56款产品登上了黑榜。
类似问题,早已有之。我们认为,APP运营者和用户之间这种冲突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土壤。
《宋朝的经济》高三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宋朝的经济》高三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宋朝的经济》高三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相信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尤其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说明文,根据说明特点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自然科学说明文和社会科学说明文两大类。
那么说明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朝的经济》高三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弱宋”是人们对宋朝的普遍看法,如果我们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许情况会大不相同。
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唐代后期约20xx多万贯,明朝最多只有1500万两(一两白银约等一贯铜钱)。
清朝咸丰年间岁入约为4000万两,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人口估计为宋朝的3倍。
这巨大的财政收入是来自对人民的严酷压榨吗?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国性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可见宋代的老百姓生活得并不坏。
那么庞大的财政收入从哪里来的呢?唐代中后期农业税约20xx万贯。
宋太宗时年收入约3000万贯,其中农业税占65%,工商税占35%。
真宗时年收入约6000万贯,农业税占48%,工商税占52%。
神宗时年收入7000万贯以上,农业税占30%,工商税占70%。
农业税从唐至宋没有大的变化,而在宋代由于工商业极度繁荣,工商税收入突飞猛进,财政收入大增。
神宗时,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开始向工商业社会悄悄迈进。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封建社会实在是绝无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税收入才再一次超过农业税。
在土地政策上,宋朝“不抑兼并”,这与中国其他封建王朝迥然不同。
不抑兼并,使土地能够集约化经营,可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宋朝成功地发展了工商业,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与此同时,政府对于灾害或战乱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还有一个措施——长期坚持大量募兵,这也是宋朝农民起义较少的原因之一。
2019届【高考宝典】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2015·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担保的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等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高考宝典】2015年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2015·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担保的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等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略论宋代政府经济管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宋代,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必须以共利双赢为基础,否则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就无法实现,即使暂时实现也很难持久。
正如宋代耿延年在总结信州铅山铜场兴衰的原因时指出:“惟务与民共利,经久可行。
不欲专利于官,而有害于民;不欲取办一时,而贻患于后。
”入中也是如此。
官府依据入中法招募商人入纳粮草于规定的沿边地点,给予钞引,使至京师或他处领取现钱或金银、盐、茶、香药等,“若官尽其利,则商旅不行”。
宋初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
商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谓之买扑。
宋代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官府所定竞标价必须适中,即一方面竞标者以这一竞标价承包后,通过经营可以获取承包利润;另一方面,官府作为招标者,以这一竞标价转让经营权后可以尽可能地获取财政收入最大化。
这就是“承扑者无破败之患,而官入之利有常而无失也”。
换言之,竞标价不能太高,否则竞标承包者就很有可能不赢利,甚至亏损。
另一方面,如竞标价太低,官府作为招标者无法从转让经营权中获得财政收益,同样,这种买扑承包也没必要存在。
宋代的入中法能较长久地实行一段时期,其基础也是官商双方共利双赢。
如有一方不能从中获得好处,就会中止双方的平等自愿合作。
入中法中政府得到的好处甚多,既通过卖茶获利。
更重要的是又可通过商人解决沿边军需供给难题。
而对于商人来说,则可获得较丰厚的商业利润。
相反,入中法的失败,其关键原因就是大量茶引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使商人无利可图。
甚至亏本,商人只好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
正如文彦博指出的:“非茶法弊,盖昔年用兵西北,调边食急,用茶偿之,其数既多,茶不售则所在委积,故虚钱多而坏法也。
”宋初以来的矿冶业,不问冶户冶炼的多寡,必须按照国家硬性规定的矿税课额缴纳。
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难以探明矿藏量,如果实行课额制,很难准确保持官府与坑户、冶户之间共利双赢的合作平衡点,使双方的平等合作关系失去坚实的基础。
信阳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
信阳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北宋以后,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
他们以自身文化人的气质,崇尚和追求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作品中所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在绘画创作中,他们以诗人的思考方式,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创作了很多为后人惯称的“文人画”。
诗人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言的“迁想妙得”,及后来唐代画家张璪所言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将表现的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中国文人画家的这种诗人的思考方式,是大文化学养背景下成就的结果。
诗人和音乐家一样,在感情世界里是最敏感的人群,他们所创作的文人画相较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而言,更接近感情的本质,也更显得纯洁与透明。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为要求,以追求作品的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
如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布袋和尚图》和《泼墨仙人图》,以两种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
另外,中国文人画家又以诗人的拟人化手段将表现的对象人格化。
如明代画家徐渭在《墨葡萄图》中所表现的“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掷野藤中”。
基于大文化学养背景的文人画家创作的文人画,在具体的画面处理中,比单纯追求形象与色彩变化的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
他们不仅追求表现对象的“实”处,还以太极中“阴阳”的理念追求其相对“虚”的空间;进而提出了“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的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
如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齐白石的《雏鸡》等作品。
中国的文人画家以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所以在作品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宋代,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必须以共利双赢为基础,否则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就无法实现,即使暂时实现也很难持久。
正如宋代耿延年在总结信州铅山铜场兴衰的原因时指出:“惟务与民共利,经久可行。
不欲专利于官,而有害于民;不欲取办一时,而贻患于后。
”入中也是如此。
官府依据入中法招募商人入纳粮草于规定的沿边地点,给予钞引,使至京师或他处领取现钱或金银、盐、茶、香药等,“若官尽其利,则商旅不行”。
宋初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
商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谓之买扑。
宋代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官府所定竞标价必须适中,即一方面竞标者以这一竞标价承包后,通过经营可以获取承包利润;另一方面,官府作为招标者,以这一竞标价转让经营权后可以尽可能地获取财政收入最大化。
这就是“承扑者无破败之患,而官入之利有常而无失也”。
换言之,竞标价不能太高,否则竞标承包者就很有可能不赢利,甚至亏损。
另一方面,如竞标价太低,官府作为招标者无法从转让经营权中获得财政收益,同样,这种买扑承包也没必要存在。
宋代的入中法能较长久地实行一段时期,其基础也是官商双方共利双赢。
如有一方不能从中获得好处,就会中止双方的平等自愿合作。
入中法中政府得到的好处甚多,既通过卖茶获利。
更重要的是又可通过商人解决沿边军需供给难题。
而对于商人来说,则可获得较丰厚的商业利润。
相反,入中法的失败,其关键原因就是大量茶引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使商人无利可图。
甚至亏本,商人只好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
正如文彦博指出的:“非茶法弊,盖昔年用兵西北,调边食急,用茶偿之,其数既多,茶不售则所在委积,故虚钱多而坏法也。
”宋初以来的矿冶业,不问冶户冶炼的多寡,必须按照国家硬性规定的矿税课额缴纳。
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难以探明矿藏量,如果实行课额制,很难准确保持官府与坑户、冶户之间共利双赢的合作平衡点,使双方的平等合作关系失去坚实的基础。
到王安石变法期间,与召募制相结合的分成制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二八抽分制。
如绍兴七年,朝廷同意“金银坑场并依熙丰法召百姓采取,自备物料烹炼,十分为率,官收二分,其八分许坑户自便货卖”,使官府与坑户、冶户的共利双赢找到了一个“经久可行”的平衡点。
尤其对于后者来说,避免了因生产不足但课额不减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坑户、冶户的再生产获得了一定的保证。
宋代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确立官民平等自愿合作关系时,重视以共利双赢为基础。
如在出让坑冶坊场经营权时,注意根据各州买扑坊场历届课利的增减情况,酌中确定一个课利钱数额。
作为本届承包的最低价。
南宋政府出卖、出租官田宅时,要求立价“量度适中估价,务要公当,不致亏损公私”,并严防官吏在估产立价中营私舞弊。
(摘编自方宝璋《略论宋代政府经济管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用兵西北,商人到沿边地点入纳粮草换取茶引,但手中持有的大量茶引因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这是入中法失败的关键原因。
B.在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买扑承包中,如果官府竞标价定得低,承扑者在经营过程中就不会有亏损破产的担忧。
C.王安石变法期间,实行分成制,允许坑户依法采矿、冶户自备物料冶炼,官府只抽取二分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矿业的再生产。
D.宋代的二八抽分制与召募制相结合,恢复了官府与坑户、冶户的平等合作关系,也重新找到了共利双赢“经久可行”的平衡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只有共利双赢,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持平等自愿合作关系。
在总结铜场兴衰原因时,耿延年也指出了这一点。
B.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宋政府要最大限度地获取财政收益,做到“有常而无失”,就必须在转让经营权招标时确定适中的竞标价。
C.宋朝初期,政府主要考虑国家的财政收益,硬性规定缴纳矿税课额,很难保证官府和坑户、冶户的利益,也影响了宋代矿冶业的发展。
D.为了严防官吏因营私舞弊而致公私双方的利益受损,南宋政府在进行出卖、出租官田宅等经济活动时,要求估价适中,立价公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推行入中法,政府收获甚多。
政府发放钞引让商人兑换茶叶,从中获利;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商人之力,解决边境军需供给难题。
B.入中法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顺利实行,是以官商共利双赢为基础。
对商人而言,能够有利可图,自然不会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
C.二八抽分制是宋政府与矿冶业主之间的利润分成制度,它最大的优点是在课额不减的情况下,避免了因生产不足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
D.在出让坑冶场坊经营权、核计应征数额时,宋政府重视承包商的利益,根据各州历届买扑课利的增减情况,酌定了一个适中的承包价。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整合了第2段的有关内容,对买扑承包的经营行为进行转述,原文说竞标价太低,承扑者就很有可能不赢利,甚至亏损。
转述说竞标价低,承扑者在经营过程中就不会有亏损破产的担忧,过于绝对,“逻辑上不成立。
因此A项是错误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根据原文最后一段的相关内容进行转述、整合和推断,要求“估价适中,立价公当”的目的是为了“不致公私亏损”,而非“严防官吏营私舞弊”;只有“严防官吏营私舞弊”,才能“估价适中,立价公当”。
二者是条件关系,而非目的关系。
因此D项的理解分析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选项。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可见本题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对第5段中二八抽分制的相关内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转述,其中“最大的优点”夸大其辞,“课额不减”是弊端之一,不是优点;在实行二八抽分制时,课额已经调整,而非“课额不减”。
因此D项是错误的。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