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四卷合一)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系列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Ⅰ)真题及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瓷之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
当前,审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陶瓷文化建设和趋势特点,并进一步明确陶瓷文化工作者在引领、推动陶瓷文化发展新常态中的任务,对于繁荣发展陶瓷文化事业、加快发展陶瓷文化产业,以陶瓷文化名片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经济的动态发展,催生陶瓷文化建设的新变化、新趋势、新特征。
陶瓷文化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后对陶瓷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和战略应对。
陶瓷文化的新常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吻合。
在新的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国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而陶瓷文化消费需求将迎来多个层面的集中释放,“陶瓷文化+”将是未来发展的特色,其服务方式、内容、途径、渠道也将发生一系列显著变化。
陶瓷文化的新常态与社会高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文化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标识。
在新常态中,陶瓷文化的改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量”变,具体表现为消费、产业、基础环境设施等发展速度、规模的变化;二是“质”变,更多地强调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和效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现阶段,陶瓷文化产业异军突起,陶瓷文化交流呈现日益扩大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我国陶瓷文化产业从业者积极性高,陶瓷文化业态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同时,随着我国陶瓷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陶瓷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必然会成为一个新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明显,而陶瓷文化的地位与“纽带”作用也会更为凸显,陶瓷文化融合发展必然成为主流趋势。
陶瓷文化的与时俱进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形势。
目前,我国陶瓷文化领域迎来春天,陶瓷艺术创作、陶瓷产品设计、陶瓷文化服务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陶瓷文化的构建与完善将是一种常态,其发展方向稳定,质量得到提高、效益得到保障。
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面推动我国陶瓷文化进入新常态,迎来新机遇。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共两道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而演进程序单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而基本结构上又绝未因受外来影响致激起复杂变化者。
不止在东方三大系建筑之中,较其它特广,而艺术又独臻于最高成熟点。
即在世界东西各建筑派系中,相较起来,也是个极特殊的直贯系统。
外表上一座中国式建筑物,可明显地分作三大部:屋顶部分,柱梁部分,台基部分。
屋顶本是建筑上最实际必需的部分,中国则自古,不殚烦难地,使之尽善尽美,使切合于实际需求之外,又特具一种美术风格。
屋顶最初即不止为屋之顶,因雨水和日光的切要实题,早就扩张出檐的部分。
使檐突出并非难事,但是檐深则低,低则阻碍光线,且雨水顺势急流,檐下溅水问题因之发生。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飞檐,用双层瓦椽,使檐沿稍翻上去,微成曲线。
又因美观关系,使屋角之檐加甚其仰翻曲度。
这种前边成曲线,四角翘起的“飞檐”,在结构上有极自然又合理的布置。
“飞檐”的曲线在结构上几乎不可信地简单和自然,而同时在美观方面不知增加多少神韵。
飞檐的美,绝用不着考据家来指点的。
不过注意那过当和极端的倾向常将本来自然合理的结构变成取巧与复杂。
这过当的倾向,外表上自然也呈出脆弱、虚张的弱点,不为审美者所取,但一般人常以为愈巧愈繁必是愈美,无形中多鼓励这种倾向。
南方手艺灵活的地方,过甚的飞檐便是这种证例。
外观上虽是浪漫的姿态,容易引诱赞美,但到底不及北方的庄重恰当,合于审美的最真纯条件。
屋顶曲线不止限于挑檐,即瓦坡的全部也不是一片直坡倾斜下来,屋顶坡的斜度是越往上越增加。
这斜度之由表是依着梁架叠层的加高,这制度称做‘举架法’。
这举架的原则极其明显,举架的定例也极其简单,只是叠次将梁架上瓜柱增高,尤其是要脊瓜柱特别高。
使檐沿作仰翻曲度的方法,在增加第二层檐椽,这层檐甚短,只驮在头檐椽上面,再出挑一节,这样则檐的出挑虽加远,而不低下阻蔽光线。
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卷1(含答案)
试卷类型:B2023 年一般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1本试卷共 10 页。
22 小题,总分值 150 分。
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患病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制造、哲学社会科学争论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生疏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乐观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气。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很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生疏和表现力气。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看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 活灵敏现地描绘诞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简洁的构造,理解隐蔽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确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很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斗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斗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今日,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雄伟现实是人民制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制造者。
只有生疏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尽力气,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生疏沸腾的现实。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
晴朗无云的夜晚,你仰头望天,可以看到数万亿英里外的星星发出的光芒,小行星在月球表面撞击出的陨石坑也清晰可见。
而低下头,你看到的只有柏油路和自己的脚指头。
仅仅下到距地面十码,我就觉得已远离人世间,这里,最初在古海洋大陆架上形成的石灰岩层闪闪发光,我看得入了迷。
地下世界牢牢保守着它的秘密。
直到最近二十年,生态学家才追踪到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网络。
这些真菌将单独的树木连成了彼此联通的森林,这一活动已经持续了数亿年。
2013年,在中国重庆发现了一个拥有独立天气系统的洞穴网络:大团的水汽在巨大的中央洞穴中聚集,冰冷的尘雾如云层般在远处阳光的洞室中飘荡。
在意大利北部一千英尺的地下,我沿着绳索滑到了一个空旷的圆形石室,满地都是黑色的沙堆,地下河从中横贯而过。
踩在沙堆上,就像穿行在漆黑星球上的无风沙漠中。
为什么要往地下去?这样做完全是反本能的,既违背理性的意愿,恐怕也少有人会心生向往。
特意把一件东西埋入地下,大都出于某种隐蔽的目的,而从地下取回一件东西,无一例外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的。
但是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地下的世界,乔治·佩雷克在《空间物种》中写道:“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放平吧,”而我想反驳:“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投得更深吧。
”对于人类栖居的这个具有深度的世界,“水平视野”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目前处于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本应一直被埋藏的东西自行露出了地面,让我们无法再忽视,那种强烈的侵入感令人愕然。
在东西伯利亚的森林里,一个巨型坑洞在不断软化的土地上张开了血盆大口,它吞下数以万计的树木,袒露出已有二十万年历史的地层,当地的雅库特人称它为“地下世界入口”,在英国,近年来的酷暑使得古代建筑遗迹纷纷闯进人们的视野——罗马时期的观测塔、新石器时代的围墙……陆续被揭开面纱,就像大地上的麦田怪圈,从空中俯瞰即可辨认,格陵兰岛西北部,冷战时期的一个导弹基地在五十年前被封在冰盖下,如今它即将重见天日,里面储存着数十万加仑的化学污染物。
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甲卷
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甲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的理想食物。
B. 藜麦被印加人视为神圣之物,称为“万谷之母”,这一传说使藜麦在西方消费者心中增添了神秘色彩。
C. 藜麦价格在2006年到2013年间上涨了两倍,这是由于西方消费者对藜麦的需求增长导致的。
D. 藜麦在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消费量下降,价格却上涨,这一现象让藜麦爱好者感到不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开头从藜麦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有益说起,进而指出它对宇航员也是理想食物,这是为下文论述藜麦价格上涨的影响做铺垫。
C. 文章在分析藜麦价格上涨的原因时,从西方消费者需求增长的角度进行分析,没有涉及其他因素,论述较为片面。
D. 文章在论述藜麦价格上涨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时,既有数据的引用,又有具体的事例,论证较为全面。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因为藜麦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所以它在营养上比其他种子更胜一筹。
B. 藜麦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消费者对它的需求增长,这与印加人的推崇无关。
C. 虽然藜麦价格上涨使当地居民吃不起,但从全球来看,它仍然是一种健康的食物。
D. 要想让藜麦在当地居民中重新成为主食,就必须降低藜麦的价格,减少西方人的需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 6题。
材料一: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数据可以记录人们的消费行为、社交活动等各种信息。
通过对这些大数据的分析,商家可以更精准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
例如,电商平台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浏览历史、购买记录等数据,向消费者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共三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
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
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
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
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
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
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
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
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
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
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
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
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五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汉代流传的鲁、齐、韩、毛四家诗学,以及近年来陆续发现的阜阳汉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海昏侯墓简等出土资料,都显示先秦《诗经》与后世所见存在较大差异。
但这些差异并没有大到能形成不同的文献体系,这又说明《诗经》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骨干”或者“核心”。
一般认为,《诗经》的产生及流传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谓“核心”必然与礼乐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有密切关联。
可以想见,当周初礼乐制度建立之时,与礼乐配合的“诗”便成为一种需求,当时被纳入礼乐系统的那些作品,便可被视为《诗经》最早的核心,它们的功用与分类也就构成了《诗经》的“早期形态”。
但今本《诗经》的风、雅、颂显然不可能是最早的分类,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周初礼乐制度存在与风、雅、颂对应的三个分类。
古代学者对这一问题也有过讨论,顾炎武《日知录·四诗》中提出的“四诗”说即具有启发性。
他认为:“《周南》《召南》,南也,非风也。
《豳》谓之《豳诗》,亦谓之雅,亦谓之颂,而非风也。
南、豳、雅、颂为四诗,而列国之风附焉,此《诗》之本序也。
”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其实就是在探讨《诗经》的早期形态问题。
顾炎武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先说《豳风》,其中《七月》篇最为特别,它被认为是周民族还生活于豳地之时便流传的歌谣,可能在周公时被整理写定。
而《豳风》其他篇目也与周公有关,产生时代应该比较早。
《周礼·篙章》记载,周人祭祀诗乐中有“豳诗”“豳雅”“豳颂”的说法,传统观点认为就是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表演《七月》一诗。
因此,将《七月》或者“豳”归入“风”就很不合理。
而《周礼》记载,“豳诗”用于迎寒暑祭祀,“豳雅”用于田祖、田睃祭祀,而“豳颂”用于蜡祭,其礼乐功用与今本风、雅、颂明显不同,应该不属于同一体系。
2023全国高考卷1语文
2023全国高考卷1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近年来,我国在文化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
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些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质疑,甚至认为应该全盘西化。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A.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唯一力量。
B.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国家、民族发展成就基础之上的。
C. 文化自信意味着排斥一切外来文化。
D. 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必须全盘西化。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质疑,因此我们应该放弃。
B. 一些人认为应该全盘西化,这种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
C. 我国在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
D. 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是文化自信的唯一途径。
A.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B. 我们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C.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质疑。
D. 全盘西化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方式。
网络语言的创新和活力为现代汉语注入了新的元素,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语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A. 网络语言完全是对现代汉语的破坏。
B. 网络语言的创新和活力为现代汉语注入了新的元素。
C. 网络语言的使用应无限制,以体现个性。
D. 网络语言导致现代汉语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A. 影响青少年正常的人际交往。
B. 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C. 导致汉语表达能力的下降。
D. 污染了网络环境。
A. 禁止使用网络语言,以维护现代汉语的纯洁性。
高中语文2023高考最新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练习(共四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
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
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
所以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
”这句话何其爽直而肯定!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菲尔、伦伯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且以其亲切地表示画家“艺术心灵的探险史”与造物肉搏时的悲剧与光荣的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
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然而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
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
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
然而北齐时(550-577)曹国(属土耳其斯坦)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有如希腊出浴女像。
此为中国线画之受外域影响者。
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
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但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
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
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
河南省联考2023届高三阶段性测试(四)语文试卷 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三阶段性测试(四)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敏捷治理”的提出借鉴了计算机软件开发中“敏捷方法”的概念。
敏捷治理主张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持续地追踪和分析那些重要的变化,并为适应这些变化不断微调政策。
敏捷治理能快速回应复杂问题,主要是因为人工智能极大地化简了决策复杂性,将多数公共事务还原为“运算”问题,从而利用卓越的算力快速筛选出具有优势的方案。
这种“还原''基于计算机和传感器的微型化及高密度分布,以及大数据技术对社会各方面信息的收集、分类和预测。
数字化是现时代的根本现象之一。
但是,仅靠数据相关性进行组合(或联想)的人工智能,尚无法与真正的人类创造力相媲美。
从当下儿种主流算法的发展趋势看,机器所展现出的“智慧”其本质是数据支撑下的运算能力,只能用于解决有限的、程序化的和确定的问题。
看似人工智能向每个人推送了许多建议,远低于人类的错误率和耗时,但这只是算法“过滤”后的可能性。
因为,人工智能给出的建议只是针对既有的公共利益进行的配给,而不是针对社会合作生产体系进行的分配,它只考虑当下的存量博弈,不考虑未来的增量预期。
在现在崇拜效率的时代,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纷纷将效率作为核心价值。
在公共管理领域,效率则是公共部门追求的众多价值之一。
在人工智能介入后,算法的效率追求会放大功利主义价值权重,此时,效率成为行政目的本身和人们崇拜的对象,被算法赋予新的价值,公共管理随之出现企业管理化倾向。
敏捷治理下,社会数字化可能抑制创新、催生民粹。
大多数人类的创新行为, 被人工智能看作“异常数据”,在创新的试错期会被人工智能当作破坏社会秩序的“病症”加以消除。
此外,敏捷治理相较传统的政府与行业协会共同加强监管的协同治理而言,其优势在于敏捷治理可以更有效地回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迭代创新来实现快速响应。
因而,敏捷治理要求治理行动者在尽可能短的流程内获得授权,从减少政策推进受阻的角度来看,那些令多数群体确利上升且不向少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日/惧哉/王人乎/尹佚日/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吾畜也/不善则吾傩也/昔夏商之臣/反跳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B.王日/惧哉/王人乎/尹佚日/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吾畜也/不善则吾豌也/皆夏商之臣/反雕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C.王日/惧哉王/人乎/尹佚日/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吾畜也/不善则吾疑也/昔夏裔之臣/反雕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D.王日/惧哉王/人乎/尹佚日/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吾畜也/不善则吾麟也/昔夏商之臣/反辘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公子重耳出亡”与“今亡亦死飞《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
2023届全国新高考语文精准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之论述类文本》
现代文阅读专题之论述类文本
考纲解读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 现象的文章,它包括自然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 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 等学科的文章。
特点解析
文本 思维 本质
论述类
实用类
逻辑思维 说理
灵活思维 求真
文学类 形象思维
【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常见错误类型
【对应文段】
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 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试题】
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山东卷第1题)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 识,围棋登入 “国艺”的殿堂。
常见错误类型
8.混淆是非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 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
常见错误类型
【对应文段】在地面上,行走是指用双腿克服地球引力,轮流迈步,从一处
地面走向另一处地面。但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失重将行走的概念 完全搞乱了。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只要用脚、手或身体任何部位触一 下舱壁或任何固定的物体,借助反作用力,就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座舱里充满空气,划动四肢也可前进,因此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常见错误类型
【对应文段】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 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 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试题】
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题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研究有两条腿,一条是文学一条是文学批评,在一条腿向前迈的时候,另一条腿就要先停一停,踏在地上;否则,我们的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
文学史框架建立在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之上,要据这个价值体系分出优劣、高下、主次乃至正反两个方面。
在一定时期,首先确定的是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这就是那时所建立的文学史框架的要求。
文学史框要有统一性,不能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各行其是。
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就不要一天一改。
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至少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是有他们自己的文学感受和理解做根据的,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别人一有异议就要改弦易辙的。
文学史有自己的力量,尤其是文学史教材。
文学史教材因其编写者大多是学科里有权威性的专家和学者,而有着更广泛的可信度,能够让更广大的文学史阅读者或教材使用者放心接受。
人们首先通过文学史建立起对这个学科范围内的作家与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印象。
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就不必担心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
因为这些与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不同的观点,充其量只是将自己的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罢了。
它们对文学史框架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对现行文学史有局部的充实和微调的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那些在文学史上已经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家和作品的认识,人们不会从认识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而至于认识不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
与此同时,文学批评是个人化,多样化的,自然有不同意见的发生。
现行文学史的编写者和同意现行文学史观点的研究者同样会以个人身份参加到文学研究的行列之中,以平等的姿态与持有不同意见的批评者进行讨论。
总之,文学史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像一道堤坝一样阻挡着文学批评的潮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并在这种冲击中发生着渐进性的变化。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四套现代文阅读二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四套现代文阅读二一、题目:江雪1. 江雪是作者柳宗元的一首抒发对江雪景象的赞美的诗歌,通过对江雪景象的描述,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冬日江雪图景。
2. 诗中作者通过对江雪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慨。
3. 诗歌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开篇,形象地揭示了江雪景象的幽静和空旷。
4. 作者通过“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描述,描绘了一位孤独的老翁,他独自一人在江边垂钓,面对着飘雪的江水,显得既孤寂又坚毅。
5. 诗中还融入了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通过“老翁”这一形象,表达了对人生坎坷和逆境的深切体会。
6. 多次使用“孤舟”、“孤”等词语,进一步增强了诗中江雪景象的寂寥和清冷。
7.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彰显了作者心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艺术境界,达到了大美与大雅并存的诗歌意境。
二、结构:1. 第一句以“千山鸟飞绝”开篇,揭示江雪的幽静和空旷;2. 第二句以“万径人踪灭”接续,营造江雪景象的清冷和荒凉;3. 第三句“孤舟蓑笠翁”以孤独的老翁形象,诠释对江雪景象的赞美;4. 第四句“独钓寒江雪”,进一步揭示老翁的孤寂与坚毅;5. 第五句“孤舟蓑笠翁”的再现,深化了江雪景象的清冷寂寥;6. 最后一句以“独钓寒江雪”收尾,强化了诗歌的整体意境。
三、主题分析1. 《江雪》既赞美了江雪的美丽宁静,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慨。
2. 通过对江雪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慨。
3. 诗歌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开篇,形象地揭示了江雪景象的幽静和空旷。
通过“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描述,描绘了一位孤独的老翁,他独自一人在江边垂钓,面对着飘雪的江水,显得既孤寂又坚毅。
4.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彰显了作者心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艺术境界,达到了大美与大雅并存的诗歌意境。
四、情感分析1. 作者对江雪景象充满了敬仰之情,通过对江雪的描述,展现了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2023年各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一)
2023年各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一)
本文旨在对2023年各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部分进行简要介
绍和分析。
考题特点
2023年各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部分将继续保持简洁明了的特点,注重考查考生对现代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以下是考题的一般
特点:
1. 文题广泛:涵盖社会、文化、科技、经济等多个领域,体现
时代特征和社会热点。
2. 文体多样:包括新闻报道、社论评论、科普文章等多种文体,考察考生对不同文体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篇幅适中:通常为一至两篇文段,要求考生具备快速阅读和
理解的能力。
4. 难度适中:既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扩
展思维和分析能力。
复建议
为了应对202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部分,考生可以参考以
下复建议:
1. 注重知识积累:通过阅读各类现代文资料,扩充相关领域的
知识。
了解时事热点和社会动态,增强对文题的理解。
2. 提高阅读速度:通过大量阅读现代文材料,并进行阅读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可以使用阅读技巧,如快速定位关键信
息等。
3. 多做练题:通过做真题和模拟题,熟悉考题的形式和要求,
锻炼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4. 注意答题技巧:在答题过程中,注意理顺思路,准确回答问题。
可使用标注法、摘记法等方式帮助整理和记忆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总结
2023年各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部分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复习时,考生应注重知识积累、提高阅读速度、多做练习
题,并注意答题技巧。
祝愿考生们在2023年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023年高考蓝皮书全国卷标准样卷语文试题(一)
全国卷标准样卷(一)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河文明是与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印度河文明齐名于世的大河文明,其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使它在人类古文明史中独树一帜。
而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重视,人们总是给这种平原流域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
这种认识误区,主要源自黑格尔的影响。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
”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基础性论述。
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很深的影响,是没有异议的;平原流城文明有其保守性的一面,也可以找到不少例证。
但我们也必须明白,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历史中。
而一旦回到实证的研究领域,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黄河文明的经典之作《周易》的第四十九卦是“革卦”,意为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
解释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不仅表达了求变之意,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
后世对“革卦”及其传文的阐释,也都强调了变革、革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革和发展。
中国早期文明道路,就证实了这种历史的变革。
就核心观念而言,夏代尊崇君主,殷代尊崇鬼神,周代尊崇礼法,三代各有不同的治国原则,文化观念的变迁也清晰可见。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同人类早期文明史上著名的几大文明相比也是较为突出的。
譬如作为古埃及文明基本标志之一的象形文字,在长达三四千年的历史中并没有大的进展。
而作为黄河文明主要标志的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经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即从类似象形文字的甲骨文,发展到接近今天汉字形态的隶书,只有千余年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Ⅰ)真题及答案解析第一部分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及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
“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
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料,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
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方国-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
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认多区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
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
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如四川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江西的吴城文化、两周时期的曾国与中山国历史,等等。
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体系之中,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
比如,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文明形成与发展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奠定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标志意义,尽管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在学术界仍有争议。
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而不是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并为此争论不休。
(摘编自徐良高《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考古学者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更侧重发掘能体现古代物质文化面貌的大型遗址。
B. 考古发现可以为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提供参考、印证和补充,让历史的内涵更丰富。
C. 考古证明,“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很难为中国上古史提供叙述与解释体系。
D. 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开展更为扎实的研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宗明义,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述中国考古学能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
B. 文章在展开论述时,注重将传统历史学作为参照,用以凸显考古学的独特价值。
C. 第二段和第四段列举诸多考古发现,是为了证明考古学具有延伸历史轴线的功能。
D. 第三段介绍多种学术观点,展示了考古学在上古史体系构建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出土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能为其所属时期的文明化进程提供佐证。
B. 中国考古学的众多研究成果证明,“三皇五帝”只是神话传说,而非实有其人。
C. 在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中,已经发现了有关中华文明礼乐文化的信息。
D. “考古写史”立足于考古发现,与以文献为本位的“证经补史”研究路径不同。
【答案解析】1.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更侧重发掘能体现古代物质文化面貌的大型遗址”错误,文中说的是“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以及”表示并列,无法看出侧重哪方面。
C.“很难为中国上古史提供叙述与解释体系”错误,曲解文意,第五段明确说明“……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最后一段说的是“证经补史”“这种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并不能将其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理解为“很难为中国上古史提供叙述与解释体系”。
D.“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无关紧要”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而不是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文中是说不能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它是否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并非“无关紧要”。
故选B。
2.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论点以及论证的能力。
C.“是为了证明考古学具有延伸历史轴线的功能”错误,第二段和第四段列举诸多考古发现,第五段开头用“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古史体系”进行了总结,由此可知,列举这些考古发现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中国考古学能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
故选C。
3.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信息,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中国考古学的众多研究成果证明,‘三皇五帝’只是神话传说,而非实有其人”错误,文中说的是“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文中只是说“超越了”“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并没有说就此证明其“只是神话传说,而非实有其人”。
故选B。
第二部分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及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研究有两条腿,一条是文学史,一条是文学批评,在一条腿向前迈的时候,另一条腿就要先停一停,踏在地上;否则,我们的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
文学史框架建立在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之上,要据这个价值体系分出优劣、高下、主次乃至正反两个方面,在一定时期,首先确定的是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这就是那时所建立的文学史框架的要求,文学史框架要有统一性,不能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各行其是,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就不要一天一改。
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至少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是有他们自己的文学感受和理解做根据的,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别人一有异议就要改弦易辙的,文学史有自己的力量,尤其是文学史教材,文学史教材因其编写者大多是学科里有权威性的专家和学者,而有着更广泛的可信度,能够让更广大的文学史阅读者或教材使用者放心接受,人们首先通过文学史建立起对这个学科范围内的作家与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印象,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就不必担心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因为这些与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不同的观点,充其量只是将自己的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罢了。
它们对文学史框架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对现行文学史有局部的充实和微调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那些在文学史上已经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家和作品的认识,人们不会从认识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而至于认识不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
与此同时,文学批评是个人化的,多样化的,自然有不同意见的发生,现行文学史的编写者和同意现行文学史观点的研究者同样会以个人身份参加到文学研究的行列之中,以平等的姿态与持有不同意见的批评者进行讨论,总之,文学史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像一道堤坝一样阻挡着文学批评的潮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并在这种冲击中发生着渐进性的变化,但文学史永远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不可能穷尽对所有作家和所有文学作品的认识;它是被文学史家精心挑选和组织起来的文学知识和思想,而不是这个学科的文学知识和思想的全部,更不是这个学科研究活动的终结形式。
以文学史框架为参考,展开更广泛细致的阐释、分析、讨论和研究,就成了这个学科研究的主体内容,而这些都是在文学批评的范围内进行的,文学史就建立在此文学批评活动的基础之上,没有文学批评的繁荣发展,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无法独立地支撑起自己。
文学批评不能以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为当然标准,而要以批评者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理解为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实际地、深入地进入到文学世界,将其中更丰富、更具体、更隐蔽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掘出来,争取别人的理解和同情,从而给文学史的写作不断注入新血液。
(摘编自王富仁《文学史与文学批评》)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学史框架以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为基础,代表一定时期内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
B. 文学史教材的出现,标志着文学研究者对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有了一致的认识。
C. 文学批评可能不断对已有的文学史形成冲击,从而促使文学史发生渐进性变化。
D. 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批评者自己对文学的真实感受和理解,而不是文学史的结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比喻,形象地论证了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
B. 文章提及杜甫诗,说明对文学史上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品,人们的认识有稳定性。
C. 文章在分析了文学批评的性质之后,又进一步指出了文学批评者应具有的态度。
D. 文章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在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二者之间更青睐文学史。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研究方式有较大差异,文学史编写者应避免介入文学批评。
B. 因为文学史无法穷尽对作家和作品的认识,所以拾遗补缺才是文学批评的任务。
C. 没有广泛细致的文学批评,文学史就失去了基础,文学研究活力也会受到影响。
D.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学研究的深入,否定并取代前人撰写的文学史是有必要的。
【答案解析】1.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文学史教材的出现”“对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至少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可见应是“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的出现标志着“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且“对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有了一致的认识”的是“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