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

第一步: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创设探究的情境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是为了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就是科学探究程序中的“提出问题”。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能入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象活动。上课开始,教师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要喝很多水,我想了解一下,你们平常在家里都喝什么水?”这是学生都很熟悉、而且很感兴趣的话题,一下子,学生的注意力被这个问题深深吸引住了。“开水”、“饮用水”、“井水”、“矿泉水”、“纯净水”,学生都抢着回答。

(教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着眼展开对话。)

教师又问:“如果要外出旅游最好喝什么水?”当学生回答了“大多喝矿泉水。”以后,教师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制作矿泉水。是这样的,你们一个组就是一个生产厂家,生产的是同一品牌的矿泉水。你们的生产就是将三个瓶子里灌满水,这是其一。第二,生产好以后,小组商量一下,给你们厂生产的矿泉水取个名字,确定每瓶水卖多少钱。”

(课前,在每组的实验桌上摆一个水槽,里面放着三个形状、大小、高矮、不相同的塑料瓶,并标了序号,并附有一张活动记录表)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平时喝什么水,旅游最好喝什么水,达到了三个目的:一是激发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二是告诉了学生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三是明确了下一环节的思维指向。)

第二步:参与探究活动,亲历实践过程,获取真实资料

这各环节是探究活动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首先要对在创设情境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学生在参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思考、比较、议论等,发现和提出了很多问题,教师可能都写在在了黑板上,对这些问题,不能都研究,要进行筛选和取舍。筛选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价值取向和认识水平提高的过程。在筛选的过程中要发挥集体功能,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去掉合情不合理的问题;

二是舍去虽然合情又合理,但是课上没有条件研究的问题;

三是保留既合情又合理,又能在课上进行研究的问题。

保留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个环节要研究的问题,也是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然后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启发、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要完成科学探究程序中的“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等任务。这个环节是重点,一定要使每一个同学都知道要干什么,准备怎么干,需要那些材料等,并积极主动的参与观察、实验等活动,经历完整的动手实践过程,以获取真实的资料。同时,要随时进行不同形式的评价,及时发现,及时调控,以保证活动效果。

第三步:搜集整理信息,集体交流研讨,归纳得出结论

这阶段就是科学探究程序中的“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当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感性材料以后,还必须对上述获得的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找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的规律(即知识点)。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组织、鼓励和启发学生认真的分析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与他人(包括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勇敢地纠正错误,接受真理,以达成共识。

在研讨中,教师要而要做积极主动的引导启发者,在必要时,也可以学习者的身份讲清自己的见解供大家研讨,通过集体交流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清楚自己的思路、结论是否正确,而且还知道为什么。这样的交流研讨,即可以发挥班集体的整体功能,又可以发挥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个学生都能正确地走过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思维全过程。

第四步:修订预设方案,巩固扩展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整个探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在学生通过亲自的实践掌握了新的知识以后,教师要组织、鼓励他们修订自己预定的探究方案,并且运用所学去自己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再实践——再认识,进一步巩固和扩展新知。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是和前面相同的、重复性的内容,而应该是综合的,联系实际的,学生喜欢的、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内容。

第五步:多层反馈评价,及时调整指向,确保思维连续

这个环节它不是单独出现的,也不是独立进行的,它是随着探究活动时间的推移和教学的方向和速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其主要作用是确保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其中多层次指的是各个教学环节阶段和教学的全过程;反馈评价指的是师生要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教师问:“刚才,各组用不同的办法比较了三瓶水的多少,在这些办法中,有什么相同的吗?”

学生答:“有,其实,每种办法都是用了同一种容器进行比较。”

教师问:“对,用同一种容器能比较液体的多少,通过比较,你认为你们定的价格合理吗?”

学生答:“不合理。”

教师说:“既然不合理,那你们就再调整一下你们的标价吧!”

教学过程到此结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生成了科学知识,(用同一种容器能比较液体的多少)把学生的原有的认识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一个层次。最后,把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调整标价)。】

整个教学过程,凸显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也符合科学探究的程序,由于教师的思维指向明确,因此,保证了学生思维的连续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