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一军历史简介
一脉相承一路歌——红一军、红四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历史贡献与现实意义述论
一脉相承一路歌——红一军、红四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历史贡献与现实意义述论一脉相承一路歌——红一军、红四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历史贡献与现实意义述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红军中的红一军、红四军以及后来形成的红四方面军被誉为英勇善战、战无不胜的优秀部队。
他们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为新中国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红一军、红四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历史贡献,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红一军,作为红军的发起部队,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最早领导和主导形成的游击战争部队。
红一军诞生于1927年秋冬之交,是在南昌起义后的一系列战斗中逐渐形成的。
红一军忠诚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秉持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目标而战斗,坚持游击战争战略和持久战战术。
红一军曾多次进行战略转移,以迅速的意识形态和军事行动使敌人始料未及。
红一军的战略转移不仅摧毁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也极大地运用地理环境、灵活适应敌我力量对比,有效地实施了敌人攻守倒置,打击了蒋介石追击部队的士气,为建立坚实的红军根据地做出了巨大贡献。
红四军,在井冈山跋涉和长征途中形成,是红军的骨干力量。
红四军历经无数战斗,打败过强大的敌人。
红四军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不怕任何艰难困苦、能战胜一切敌人的意志力和毅力上。
红四军的创造力也表现在实践中,他们在革命战争中提出了“以小换大”、“以弱胜强”的战略策略,发展和完善了以游击战争为基础的游击战术。
红四军在渡过湘江、攻克麻城和突破蒋介石围追堵截等重要战役中展现出的勇敢精神和智慧,为延续了革命事业的生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四军的战斗力也得到了对手的高度认可,蒋介石曾形容红四军为“中国军队中最能打仗的部队”。
红四方面军,由红四军及其它若干红军单位组成,是在长征途中形成的。
红四方面军不仅继承了红四军的作战优良传统,还吸纳了其他地方红军部队的精锐力量,成为强大的革命武装。
红四方面军在长征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战略决策能力,并以坚定的意志、过人的智慧和勇敢的行动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行动之一。
八年级上册:长征的原因、路线、重要事件及重大战役
精心整理原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的原因: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鄂西与红3军会师,3军恢复二军团番号,共同创建湘鄂川黔苏区。
七军团长征从1934年9月到11月,起点是中央苏区,终点是闽浙赣苏区。
十军团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1月,起点是赣东北,至皖南伏击国民党军王耀武部,遭到白军猛烈反击,伤亡惨重;随后在皖南怀玉山遭到白军围歼,除参谋长粟裕率先头部队突围外,余部全军覆灭。
25军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起点是大别山,经湖北、河南、陇东,终点是陕北,与当地红26军、27军合编为15军团。
四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起点是川陕苏区嘉陵江畔,经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终点是陕甘苏区;其中9军、30军和由中央红军五军团改编的5军组成西路军,在到达陕甘苏区前的宁夏战役中西渡黄河,经宁夏、甘肃、青海,在消灭了总数超过自己的马家军部队的同时,先后于1936年12月、1937年1月和3月遭到马家军的歼灭性打击,残部于1937年4月到达新疆,是最后一支结束长征的红军部队。
重要历史事件:强渡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后投入2.4团2师4团在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在江界河用竹筏强渡乌江未成功。
入夜后,4团再次强渡乌江,第3连连长毛振华率4名战士登上北岸。
长征简介50字
三一文库()〔长征简介50字〕*篇一:关于长征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红军长征重要战役)1935年中央红军部队强渡大渡河成功,一昼夜跑步奔袭达120公里,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篇二:长征简介二万五千里长征简介从数字看长征从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离开江西瑞金开始战略转移,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方面军在陕甘苏区胜利会师,长征共历时两年。
四路红军部队长征途中共转战14个省份,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其中,中央红军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渡过的主要江河有22条,翻越的主要大山有20座,攻占县城100余座。
长征中,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
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15个整天在打大决战,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第1页共4页遇战。
为消灭长征中的红军,蒋介石调集了国民党中央军、粤军、湘军、桂军、黔军、滇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及少数民族中反动头人武装等10多支部队数十万大军,千方百计进行围追堵截。
在中央红军的队伍中,共有32位女同志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长征,途中没有一人掉队,没有一人牺牲,可谓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一个奇迹。
长征途中,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
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9位元帅为36.5岁,8位大将为31.7岁,48位上将为25.9岁,157位中将为23.8岁。
历史瞬间浓缩长征历史瞬间之一:湘江之战历史瞬间之二:遵义会议历史瞬间之三:四渡赤水历史瞬间之四:巧渡金沙江历史瞬间之五: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历史瞬间之六:突破腊子口历史瞬间之七:爬雪山、过草地*篇三:红军长征简介24。
红一方面军在浏阳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深远意义
険凝|XIANGCHAOa红一方面军在浏阳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深远意义O胡振荣90年前,在湖南浏阳永和李家大屋,毛泽东、朱德正式创建红一方面军。
这支英雄部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征北战,敢于幵拓创新,一心一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创下了辉煌业绩,在中国革命史、人民军队建设史上书写了光辉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曾饱含深情地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追寻历史,红一方面军这样一支英雄部队在湘鄂赣苏区的湖南浏阳成立绝非偶然。
浏阳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推动了红一方面军在浏阳的成立。
浏阳是湘鄂赣苏区中心县,位于湖南、湖北、江西3省边界地区和长沙、武汉、南昌3个省会城市的中间地带,境内有连云、大围、九岭等山脉,山多林深,地势险要,为红军在此开展武装斗争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进可威慑大小城市,退可撤往偏僻乡村。
同时,浏阳境内河流交错、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易于红军筹款筹粮。
湘、鄂、赣3省渗入浏阳境内的各种反动势力相互牵制,敌人的统治力量相对比较薄弱。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红军生存、发展提供了地理空间。
浏阳深厚的革命土壤和良好的群众基础、组织基础推动了红一方面军在浏阳的成立。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谭嗣同、唐才常、马福益、焦达峰、陈作新等为代表的浏阳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迅速在浏阳生根发芽。
党成立之初,陈昌、夏明翰等组成的中共浏阳金江支部,揭开了领导浏阳人民与敌人顽强斗争的序幕。
大革命时期,浏阳各乡镇普遍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
马日事变后,面对国民党的残酷屠杀,浏阳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前仆后继投身斗争,并成就了4万农军会攻长沙的壮举。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后,许多浏阳青年聚集在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之下,随后直进平浏、转兵文家市。
浏阳的共产党员、人民群众和革命青年经历斗争的洗礼,革命意志坚决,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为红一方面军在此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txt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分钟的幸福。
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
生活就像"呼吸""呼"是为出一口气,"吸"是为争一口气。
中国工农红军百科名片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简称“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
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
目录中国工农红军简介历史沿革南昌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中共中央颁布第一次反“围剿”(1930)第二次反“围剿”(1931)第三次反“围剿”(1931)第四次反“围剿”(1932)第五次反“围剿”(1933)长征改编编制变迁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关于没有红军第三方面军的问题中国工农红军的序列概述1933年6月以后(第五次反围剿前)的序列表1934年10月以后,即长征开始时的序列表1935年7月的序列表1935年11月——1936年10月1936年12月——1937年7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关于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简介历史沿革南昌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中共中央颁布第一次反“围剿”(1930)第二次反“围剿”(1931)第三次反“围剿”(1931)第四次反“围剿”(1932)第五次反“围剿”(1933)长征改编编制变迁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关于没有红军第三方面军的问题中国工农红军的序列概述1933年6月以后(第五次反围剿前)的序列表1934年10月以后,即长征开始时的序列表1935年7月的序列表1935年11月——1936年10月1936年12月——1937年7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关于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军展开编辑本段中国工农红军简介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一,关于红军名称来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名称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秋收起义的工人,农民,自卫军上井冈山时名称是“工农革命军”。
其他地方起义部队名称,有农民革命军,土地革命军,农民革命团等等。
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规定,党所建立的军队名称是工农革命军。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正式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此时共产国际建议使用工农红军的名称。
1928年5月25日党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党领导的武装部队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
红军主力部队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
南方8省边界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于1937年10月改编为“新四军”。
1946年秋“八路军”“新四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二,关于红军的发展:1927年“八.,一”起义后,党在各地发动农民工人开展武装斗争,主要有:1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革命军人,农军,工人起义,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2海陆丰农民起义;1927年10月,彭湃领导农民自卫军起义。
3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日,张太雷,叶剑英,聂荣臻,叶挺等领导革命军人,广州工人起义。
4湘南起义;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在湘南发动农民起义,3月转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5弋横起义;1927年11月,方志敏领导江西农民起义,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6黄麻起义;1927年11月,潘忠汝,吴光浩,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安,麻城两县农民起义,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7渭华起义;1928年春,刘志丹,谢子长领导渭南,华县的学生,农民,革命军人起义。
8平江起义;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革命士兵和农民起义,主力部队转到井冈山。
9百色起义;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广西右江的革命士兵,农民起义,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西征历史
中国工农红军西征1934年末,在国民党百万大军的围剿压迫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路红军被迫离开苦心经营的苏区根据地,相继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漫漫长征。
全国红军主要分成四路,一路是从江西苏区西征北上的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一路是从湘赣苏区北上的红二方面军;一路是从鄂豫皖苏区北上的红四方面军;还有一路是红四方面军的25军,作为偏师从鄂豫皖苏区出发单独北上。
在差不多整整2年时间里,各路长征红军穿梭强敌,倦旅奔袭,披荆浴血,无日不战,其间几度分合,兄弟阋墙,二涉雪山,三过草地,万里征尘,埋骨路畔,其所遇之艰难困苦,其所为之英勇豪迈,均可至人类超越自身极限之峰巅。
1935年9月,红25军首先到达陕北苏区,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胜利完成长征。
1个月后,毛泽东、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第二个结束长征。
又过了1年,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辗转万里,也到达了陕北。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3大方面军胜利会师,全国规模的红军长征终于结束。
[然而,此时的形势依然十分危急。
蒋介石见全国红军都集中到了陕北,立即调集大批国民党中央军入陕,配合当地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准备发起“通渭会战”,乘红军立足未稳,一举将共产党和红军围歼在陕北狭小的地域里。
当时的东北军统帅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都很同情红军,但又不能违抗蒋介石的命令,只好一面尽量拖延时间,一面速通情报给中共中央,要红军速做定夺。
为了求生存,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意红军向黄河以西的宁夏和甘肃方向发展,力争打通与当时被苏联所控制的新疆之间的“国际交通线”,得到苏联援助的大批武器弹药,再杀回河东。
为此,中央军委制定了“宁夏战役计划”,决定由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主力和彭德怀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一部组成西征部队,在10月下旬执行打过河西的作战计划。
1936年10月21日,在蒋介石的严令下,各路国民党军队向红军发起攻击,蒋介石亲自飞到西安督战。
当时红四方面军第30军已控制了黄河岸边的靖远渡口,正在抓紧时间造船准备抢渡。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简介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
中央红军一三五军团简介(文)
中央红军一、三、五军团简介一、红一军团红一军团,是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全国红军中建立最早的军团。
1930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命令,红一路军在福建长汀成立,不久改称红一军团。
原红四军军部和政治部改为红一军团指挥部和政治部。
总指挥朱德,前委书记兼政治委员毛泽东,参谋长朱云卿,政治部主任杨岳彬,副官主任陈叶珍。
统辖红四军、红三军和红十二军,共两万余人。
十月,根据方面军命令,各军下辖之纵队、支队、大队,统一改称为师、团、连,实行“三三制”编制。
同年十二月底至1931年9月,军团各军由方面军直接指挥,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的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战役,取得了辉煌战果。
同年8月末统计,三军、四军、十二军共约一万七千余人。
1932年3月26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重新组成红一军团。
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供给部主任赵尔陆,卫生部主任姜齐贤。
下辖红四军和红十五军。
5月1日统计,军团共九千六百九十六人。
此后,红十五军调出,红三军归还红一军团建制。
1933年1月,根据军委命令决定,取消了红三军、红四军番号与军的机关,红一军团直接统辖红七师、红九师、红十师、红十一师。
徐彦刚继任参谋长,李卓然任政治部主任,罗瑞卿任保卫局局长。
3月,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战役,获重大胜利。
5月,军团共一万六千人。
1933年6月根据军委命令实行红军新编制,红一军团实行整编,改小师小团为大师大团。
将原红七师、红九师和红二十二军合并为缩编为红一师;将原红十师、红十一师合并缩编为红二师;另由中央政府警卫团、军团教导队和瑞金模范师合编成为新的红三师(实际并未编入红一军团编制,后划入红九军团编制)。
李卓然继任军团政治部主任,赵尔陆担任供给部部长,姜齐贤担任卫生部部长。
全军团约一万一千余人。
10月,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战役。
左权继任军团参谋长。
1934年5月,军团辖红一师、红二师,共约一万七千余人。
湘江战役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湘江战役简介
湘江战役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湘江战役简介本文导读: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
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
湘江惨胜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史称“遵义会议”。
它是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从此中国革命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
战役背景1934年11月中旬,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3道封锁线后,由湖南省南部向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前进。
蒋介石为将中央红军歼灭于湘江以东地区,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16个师共77个团分5路专事“追剿”;并令桂军5个师在全州、兴安、灌阳等地阻击红军,令粤军4个师北进粤湘桂边,阻止红军南下;令贵州省“剿共”总指挥王家烈派有力部队到湘黔边堵截,总兵力近30万人。
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等,一味退却逃跑,消极避战,为实现到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决定中央红军分两路前进;右路红1军团第2师22日袭占道县,左路红9军团24日占领江华,随后全军在道县至江华间渡过沱水,红8、红9军团西出永明(今江永)。
历史上真实红色娘子军
历史上真实红色娘子军红色娘子军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支独特而又英勇的女子武装部队。
成立于1931年,由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和刘伯承的妻子杨成武等领导。
本文将详细介绍红色娘子军的起源、组织结构、战斗经历以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一、起源红色娘子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
当时,中国正处于国内战争和外国的动荡时期,许多人民群众意识到必须团结起来抵抗压迫。
杨开慧和杨成武等革命家的妻子们勇敢地响应了党的号召,组织起一支女子武装力量,这就是红色娘子军的雏形。
二、组织结构红色娘子军在创立之初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但随着战斗的进行,其规模和组织形式逐渐成熟。
军队由若干个支队组成,每个支队下设若干个小队。
杨开慧和杨成武等担任总指挥,指挥官们负责指挥各支队的作战行动。
鉴于妇女的身体条件和特点,红色娘子军的训练和装备都经过精心安排和调整。
三、战斗经历红色娘子军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参与了多次重要的战斗行动。
她们身穿红色军装,威武而勇敢地与敌人作战。
红色娘子军忍受了严酷的战争环境,展示了坚强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
她们的英勇事迹激励了许多妇女加入革命队伍,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红色娘子军的存在和战斗为中国革命运动注入了新的力量和动力。
她们的勇敢和坚定为其他革命者树立了榜样,激励了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队伍中。
此外,红色娘子军还通过开展群众工作,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深受当地人民的支持和爱戴。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为红色娘子军的照片和相关文件资料。
附件文件的命名为:红色娘子军附件1,红色娘子军附件2,以此类推。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妇女解放运动:指妇女争取平等权益和解放自身的运动。
⒉中国共产党: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成立于1921年。
⒊国内战争:指中国国内各派别之间的武力冲突和战争。
⒋外国:指外国对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的侵犯行为。
历史上真实红色娘子军
历史上真实红色娘子军
历史上真实红色娘子军
一、红色娘子军的背景和成立
1.1 红色娘子军的起源与背景
1.1.1 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和革命斗争 1.1.2 影响红色娘子军成立的社会环境 1.2 红色娘子军的组织与任务
1.2.1 红色娘子军的组织结构
1.2.2 红色娘子军的主要任务和行动
二、红色娘子军的领导和指挥
2.1 红色娘子军的领导人物
2.1.1 刘胡兰
2.1.2 王荷香
2.1.3 朱德
2.2 红色娘子军的指挥系统
2.2.1 数据线索
2.2.2 队伍编制
三、红色娘子军的战斗和战术
3.1 红色娘子军的战斗记录
3.1.1 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 3.1.2 与日军的抗战战斗
3.2 红色娘子军的战术手段
3.2.1 游击战术
3.2.2 网状战术
四、红色娘子军的影响和遗产
4.1 红色娘子军的社会影响
4.1.1 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4.1.2 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4.2 红色娘子军的遗产
4.2.1 纪念和纪念活动
4.2.2 对后代妇女权益的影响附件:
1、红色娘子军成立宣言
2、红色娘子军行动计划
3、红色娘子军的英勇事迹图片集
法律名词及注释:
1、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成立于1921年。
它的宗旨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通过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2、队伍编制:队伍编制是军队组织架构的一种方式,指根据任务需求和指挥要求,按照一定规模、职能和指挥关系来组织和配置军队人员的工作。
长征简介50字
长征简介50字篇一:红军长征简介红军长征简介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
长征中的外国人李德,德国人,原名奥托·布劳恩。
受共产国际派遣,1932年到中国。
1933年9月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
在博古等人的支持下,掌握中央红军的指挥权。
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照搬国外经验,导致失利。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是负责军事指挥的“三人团”成员之一。
在遵义会议上受到严厉批评。
遵义会议取消“三人团”后,任中央纵队观察员。
到陕北后任中央军委军事研究委员会委员、抗日军政大学教员。
1939年离开中国到苏联。
洪水,越南人。
曾用名武元博。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野战纵队干部团教员。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随红四方面军行动。
1945年参加中共七大。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1956年回国。
武亭,朝鲜人。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野战纵队第三梯队负责人。
1934年12月调任红三军团炮兵营营长。
长征到达陕北后,曾入红军大学学习。
1945年12月回国。
毕士悌,朝鲜人。
曾用名毕斯蒂、金勋、杨林等。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一野战纵队干部团参谋长。
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参谋长。
1936年2月在战斗中牺牲。
勃沙特,瑞士人,后移居英国。
全名鲁道夫·阿尔弗雷德·勃沙特·比亚吉特。
红色历史模板-红军长征历史
2 重返长征路-瑞金
红军曾四次由毛泽东率领突破了 国民党的“围剿”。但由于王明一 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 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 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充分的 实力,中国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 瑞金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3 长征的启示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如关键词、部分简单介绍等。点击 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如关键词、部分简单介绍等。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如关键词、部分简单介绍等。点击 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如关键词、部分简单介绍等。
Step 01
Step 02
Step 03
Step 04
4 新时代长征路
走好新的长征路,必须具有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上有飞机轰炸,下有围追堵截,红军突破湘 江、四渡赤水、攻克娄山关、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每一壮举都惊天地、泣 鬼神,靠的是什么?就是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气神。当前,深化改革到了攻城拔寨、闯关 夺隘的关键时刻,要攻坚克难、走向成功,绝不能没有一股气、一股劲。改革关头勇者胜。只 有像当年红军一样,勇往直前、百折不回,才能趟过深水区,开辟新天地。
2 重返长征路-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 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 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 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 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红色革命故事简报内容
红色革命故事简报内容一、红色革命简介红色革命,又称中国革命,是指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经过井冈山斗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一系列历史阶段,最终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程。
在这段历程中,无数英勇的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二、红色革命故事概述1.井冈山斗争时期井冈山斗争时期是红色革命的起点。
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此后,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也率领队伍陆续上井冈山,与当地农民群众相结合,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2.红军长征时期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即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是长征过程中的转折点,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
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红军在1936年胜利会师,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3.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充分发挥敌后游击战的优势,广泛开展抗日斗争。
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决心和民族气节。
4.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政府展开了大规模的战争。
辽沈、淮海、平津等战役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三、红色革命故事精选1.井冈山斗争故事(1)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朱德率领队伍上井冈山: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共同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红军长征故事(1)遵义会议转折点: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为后来的长征胜利和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2)红军长征胜利会师: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3.抗日战争故事(1)平型关大捷:1937年,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打败日军,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红一军历史简介
红一军历史简介1925年至1927年,发生了旨在针对北方军阀的反帝反封建的国内革一命战争,史称“第一次国内革一命战争”,亦称“大革一命时期”。
1926年,盘踞北方的以张宗昌、段祺瑞、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阎锡山为首的北洋系的军阀,与北方的冯玉祥、孙越领导的国民军相对抗,国民军不敌,退居南方。
6月5日,为讨伐北洋军阀,南方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一命军与国际领导下的中一共联手,组成了北伐军。
6月7日,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北伐军出动。
9月16日,冯玉祥从苏联回国,就任北方国民军总司令,17日于五原誓师,通电加入北伐军。
在南、北国民革一命军中的阵列里,常常可以看见中一共党员的身影,他们的骨干作用使得北伐部队打得非常漂亮,大革一命因此如火如荼,势如破竹了起来,眼瞅着就要成功了。
老蒋却准备反共,很能打仗的中一共却没有自己的武装,因此就吃了大亏。
面对手无寸铁的中一共,老蒋放心大胆的背后插刀,大革一命失败。
翌年的7月,国民革一命军贺龙之第二十军;叶挺之第十一军二十四、十师和第四军之二十五师第七十三、七十五两个团;朱老总领导的第三军之军官教导团等共约2万余人,汇聚于南昌,事情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大革一命失败后不久,就发生了1927年至1937年的旨在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次国内革一命战争”,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两个关键词,一是土地,二是战争,“打土豪、分田地”成为这一时期号召群众、扩充武装、壮大影响的核心口号,“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成为这一时期的核心内容。
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我党的中心工作就是创建军队,开辟根据地,发动群众,抵御进攻。
因此这一时期又称为“土地革一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同时也是红一军创建和发展时期,俗称闹红、扩红时期。
红一军的十年,与凶险的军事斗争相伴始终的,是残酷的党内斗争和错综的路线斗争。
红一军的生死一线,往往徘徊于对与错之间,走错了,就是找死,走对了,就是求生。
湘鄂赣苏区的历史地位和红一方面军成立的历史意义
党史文苑》□陈晋湘鄂赣苏区的历史地位和编者按:8月19日,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以及湖南省中共党史学会主办的纪念红一方面军成立90周年暨第六届湘鄂赣苏区历史研讨会在湖南浏阳举行。
本刊特刊发纪念文章,以飨读者。
专题纪念(一不知不觉,湘鄂赣苏区论坛已经举办了10年,在宣传湘鄂赣苏区革命历史、推动湘鄂赣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
经过几届研讨会,我们对湘鄂赣苏区在我们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特殊地位,大致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一是,湘鄂赣苏区这片土地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领导秋收起义的重要发源地和发生地。
可以说,鄂南三县的秋收起义打响了全国秋收起义的第一枪。
如果说,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是全国秋收起义的高潮,那么鄂南三县的秋收起义就是这个高潮的前奏。
更重要的是,它还为在这片土地上创建湘鄂赣苏区、开展土地革命,创造了直接的政治和军事条件,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是,湘鄂赣苏区是中央苏区的最初酝酿地,此后又成为中央苏区的战略策应地和重要屏障。
1930年九十月间,中共中央曾决定由湘鄂赣和赣西南两大块根据地组成中央苏区。
后因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湘鄂赣苏区始终无法与赣西南苏区连成一片,没能成为后来的中央苏区所属范围。
但这样一来,中央苏区反倒多了一个战略策应区域,湘鄂赣苏区始终是中央苏区西北侧翼的重要屏障。
三是,湘鄂赣苏区是红一方面军的产床和摇篮,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在湘鄂赣苏区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红五军,红八军,红十二军,红十五军,红十六军,红十八军,红三军团,红六军团,红一方面军,湘鄂赣边独立第一、第二、第三师等红军主力部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四是,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唯一攻占过省会城市,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的地区。
红一军团简介
红一军团简介红一军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革命军队,成立于1931年8月,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之一。
红一军团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核心力量之一。
本文将从红一军团的组建、历史、战争经历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红一军团的组建红一军团的组建可以追溯到1930年,当时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势十分危急,红军力量严重不足。
为了加强红军的力量,中央决定组建一个新的军团。
1931年8月,红一军团正式成立,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政治委员,刘伯承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
红一军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红一军团的历史红一军团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31年到1934年,红一军团主要在湘西、湖南、广西等地开展游击战争,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多次战斗。
在这个阶段,红一军团的战斗力逐渐增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
第二个阶段是从1934年到1935年,红一军团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在长征中,红一军团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和生活,不断与敌人进行激烈的交战。
在长征中,红一军团的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力量之一。
三、红一军团的战争经历红一军团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战斗。
其中,最著名的战斗是在1934年12月的瑞金会师,红一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瑞金会师,共同抵御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打出了一场著名的胜利,为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红一军团还在其他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1934年11月的遵义会议上,红一军团支持毛泽东的意见,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红一军团的贡献红一军团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红一军团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红一军团的成立,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红军历史简介
1.方面军简介一方面军的创始人是毛泽东和朱德.又称中央红军和朱毛红军.二方面军是红军长征后组建的是由二六两个原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军团合并的.二军团是有自己的根据地的创始人是贺龙周逸群,六军团的军团长是肖克王震,方面军成立由贺龙任弼时负责.吴光浩则是黄麻暴动的副总指挥,鄂豫皖苏区的创始人之一,在当地有著极高的威望。
后在前往河南组织暴动时遭民团突袭牺牲...段德昌,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洪湖苏区的创始人,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火龙将军”之称。
后被夏曦杀害.红四方面军的前身是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起来的鄂豫皖红军。
最早部分是黄麻起义余部组成的第七军,后改称11军31师;商南起义部队为32师;六霍起义部队为33师。
创始人吴光浩军长牺牲后,徐向前接任军长。
后11军改称红1军,许继慎任军长。
后来,1军与蔡申熙的15军(原3军团8军余部发展起来的)合并,改称红4军,旷继勋、徐向前先后任军长;同时,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队25军;不久,4军、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
由于张国焘决策失误,队伍在鄂豫皖呆不住了,转移到了四川,在那里建立了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有5个军,近10万人。
1935年底,在雪山草地与毛泽东分道扬镳张国涛、徐向前等,率领8万红军主力部队南下,为进入川西平原建立根据地,与川军重兵集团在名山县百丈地区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战役决战,遭受惨重失败。
这是红军长征时期仅次与湘江战役的大血战。
军政要人曾中生、旷继勋、余笃三、许继慎、蔡申熙、周维炯、王培吾、李荣桂、姜镜堂、熊受暄、庞永俊、徐百川、曹学楷、舒传贤、陈奇、戴克敏、徐朋人等等均被错误路线杀害2.红军由来2.1.红一方面军由来1929年1月14日,为打破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和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建立赣南革命根据地。
在同年3、5、10三个月,红四军三进闽西,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关于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长征的资料简介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
那么你知道红军长征了多少公里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长征的资料简介,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军长征多少公里红军长征是12500公里。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自1934年10月11日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7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级行政区,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即12500公里。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途中召开了什么重要的会议转折点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结束于1936年10月。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摆脱国民党的追击,被迫开始长征。
从瑞金出发,翻雪山、过草地,困难重重,艰险万分,经过14个省,全程约二万五千里,最终于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宣告结束。
红军长征的意义1、通过红军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
2、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
3、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
4、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5年至1927年,发生了旨在针对北方军阀的反帝反封建的国内革一命战争,史称“第一次国内革一命战争”,亦称“大革一命时期”。
1926年,盘踞北方的以张宗昌、段祺瑞、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阎锡山为首的北洋系的军阀,与北方的冯玉祥、孙越领导的国民军相对抗,国民军不敌,退居南方。
6月5日,为讨伐北洋军阀,南方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一命军与国际领导下的中一共联手,组成了北伐军。
6月7日,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北伐军出动。
9月16日,冯玉祥从苏联回国,就任北方国民军总司令,17日于五原誓师,通电加入北伐军。
在南、北国民革一命军中的阵列里,常常可以看见中一共党员的身影,他们的骨干作用使得北伐部队打得非常漂亮,大革一命因此如火如荼,势如破竹了起来,眼瞅着就要成功了。
老蒋却准备反共,很能打仗的中一共却没有自己的武装,因此就吃了大亏。
面对手无寸铁的中一共,老蒋放心大胆的背后插刀,大革一命失败。
翌年的7月,国民革一命军贺龙之第二十军;叶挺之第十一军二十四、十师和第四军之二十五师第七十三、七十五两个团;朱老总领导的第三军之军官教导团等共约2万余人,汇聚于南昌,事情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大革一命失败后不久,就发生了1927年至1937年的旨在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次国内革一命战争”,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两个关键词,一是土地,二是战争,“打土豪、分田地”成为这一时期号召群众、扩充武装、壮大影响的核心口号,“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成为这一时期的核心内容。
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我党的中心工作就是创建军队,开辟根据地,发动群众,抵御进攻。
因此这一时期又称为“土地革一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同时也是红一军创建和发展时期,俗称闹红、扩红时期。
红一军的十年,与凶险的军事斗争相伴始终的,是残酷的党内斗争和错综的路线斗争。
红一军的生死一线,往往徘徊于对与错之间,走错了,就是找死,走对了,就是求生。
战争的胜负从来都不能简化为实力强弱的对照,这里面更多的是战术战法选择之优劣的比拼,囿于兵力、财力、战力等实力所限,所有的其他正规战法都抛弃不用,红一军最合宜的战术战法一是游击战,所谓游击战,就是等着个机会背后一板砖,撒腿就跑;二是运动战,所谓运动战,就是逮着个机会捅一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总不断的打就是了。
对于红一军而言,最要命的是阵地战,尤其是必死无疑的城市攻坚战。
从1927年算起,直到二十一年后的1948年9月16日至24日,济南战役,已有重炮装备的我军才第一次完成攻克具有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的攻坚战。
没有这样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城市攻坚战,一战即死,而红一军早在1927年就打过城市攻坚战,还是持续不断的打,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红一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付出了怎样的惨痛代价,才能够死里逃生。
红一军十年,九死一生。
惟其“一生”,便有了“打败了日本狗强盗,消灭了蒋匪军”(歌曲《我是一个兵》);便有了“让革一命的红旗插遍四方”(现代京剧《龙江颂》);便有了“打败美帝野心狼”(《志愿军战歌》);便有了现如今的这般光景。
因此,红一军十年,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红一军创建了一个几乎是不可能的奇迹,这个时时都处于死亡边缘的部队,是怎么奇迹般的存活、发展乃至于壮大起来的。
这就是我大书特书红一军编年史的核心所在。
我甫一涉及红一军十年的史料,就立时被迷住了,我所以着迷是因为我始终都没有搞清楚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支部队,在国家权力的痛击下,是什么力量使得其成员前仆后继。
按照教科书的说法是穷苦人实在活不下去了,才参加红一军的。
实际上,自秦始皇以降的两千余年间,往往是自耕农人均耕地不足三亩的时候,就是改朝换代的时候了,不管那个皇帝和地主的品行如何。
解放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把解放前的土地分配状况说成是少数地主占有农村大量的土地,这个比例数字毛主席估算大约是5%的地主,占据着80%的土地,而且这是极为普遍的一般状况,因此,判定为那是万恶的旧社会。
主席关于地主占据土地的80%,判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将“公田”也简单归到了地主名下。
旧中国农村中有许多的公共土地。
有些是政治性的,例如一些区乡政府所有的土地;有些是宗族性的,例如各姓祠堂所有的土地;有些是宗教性的,例如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寺、观、教堂、清真寺所有的土地;有些是社会救济或者社会公益性的,例如义仓的土地和为修桥补路而设置的土地;有些是教育性的,例如学田。
把农村中的公田计算进去并进行平摊,则农村中的贫富差距,肯定没有大到“万恶”的程度。
过去一直说,红一军时期因为实行了“苏维埃革一命”,农民获得了他们应该有的土地,所以广大民众踊跃参加红一军。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学者调查,当时我国东南部,地主占有土地的比例数字应该是30%。
苏维埃搞得热火朝天的是中国的东南部,而那里的赣南地区和闽西地区又要低于东南的普遍数字,赣南属于粮食输送地区,每年粮食都有剩余,是粮食比较充裕的地区,如此看来,农户占有土地应该远远超过三亩,乡村中并不存在地权重新分配的需求,也没有产生改变现状的社会动力,农民生活不下去了就起来干革一命的说法显然是不对的。
广大农民卷入这样一场伟大革一命的动机,显然并不是因为他们活不下去了。
当然也不是因为地主实在太可恶了,那个时侯,并不是地主天天憋着劲想把佃户、长工往死里整,最为常见的情况是,长工刚刚伸手拿第二个窝头的时候,地主婆在背后说话了:也不怕噎死!怎么才能让佃户去反抗他们过去的东家?这是个学问。
主席天才的创造性地提出划分“阶级”的方法,阶级观念被灌输到普通农民的头脑中去,土地革一命中的“阶级”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主席的一种主观塑造,阶级划分导致乡村分裂,而这种分裂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它打破了千百年儒家文化的根基,一旦开始摧毁旧秩序,创立新秩序的进程便迅速推进,这是一种激烈的新型意识形态,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根本不同的。
中一共的壮大靠的不单单是因土改而获得的农民支援,而是通过土地改革建立起来的政权对农村基层进行权力渗透,从而实现中一共对农民的紧密控制。
一个敌对阶级的存在是政权合法性的最充足的理由,阶级划分使得农村分裂成为两个敌对的集团,两大集团的血腥拼杀,使得同一阶级的人们迅速的走到了一起,拼死要消灭那个死对头。
诚然,任何一支军队,靠单纯的军事力量是绝无存活下来的可能性,但以诸如历史规律、人心向背这一类似乎合乎情理的解释,又违背了政治因素固然可以保证全体成员坚定不移,却无法保证他们在枪林弹雨中不死的常识。
这样,就有了另外一类解释,即对于个人扭转乾坤能力不合情理的神化。
中一共党史把这两类说法做了近乎完美的捏合,得出了超乎常识的解释。
可这种解释,面临着两个困境。
一个是需要根据当下政治要求不断的修改,不断的瓦解自己构架的体系;一个是,从常识出发,把“起事”的理由,直接当作了“成事”的保证,这本身就是不保险的。
中国的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一般有两个版本,一部是由官方审定的,一部是由外国人记录的。
我们常常会发现,接近于真相的去描述了这一段历史的,竟然是,而且现在仍然是西方人。
而官方审定的历史,常常取决于一定时代的政治需要,历史往往被当做了诠释的材料,所以,下面列举的历史现象,就很少能够在官方审定的历史中重叠。
不重叠,就出现了两个史实,而真相只能有一个,或者是史料出了问题,或者是党史、军史说了假话,至此,似乎可以找到上面的那个答案了。
中一共实在是具有一种极为强悍的政治力量,这种力量又具备了强大的感召力。
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强悍的政治力量,又借助于“体系”的贯穿,才能够“唤起工农千百万”!才使得中国工农红一军在1930年至1933年,进入了突然爆一发的强力扩张时期。
突然爆一发的力量,是需要现实考验的,考验很快就来了,红一军在1932年至1934年间,遭受毁灭性打击后,突然就跌入最低谷。
跌至最低谷后,这个由强悍政治力量支撑的部队,将会呈现何种的状态呢?在那么一个狭小的区域之内,如此有限资源的强撑下,面对数倍于己的国军全力以赴的围剿,红一军居然能够全身而退,这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呀!因此,我把我注意力的很大一部分,放在了红一军的长征上了。
二三十年代,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所有重要人物都陆续登场,他们是怎样共同从正面或者反面,打造了那一段被青春热血染红了的革一命史;那一群曾经被委员长恨不得斩尽杀绝的、令西方人看得瞠目结舌的、使现代人似乎是看不懂的人,他们组成的一支叫做红一军的队伍,在国家权力的痛击下,是怎样奇迹般的存活下来的;特别是那一段从一开始就不知道到何处停止,在何时结束的长征,是怎样一步步走出绝境,走向新生的;在一群集体倾向于纽约的人,与另一群视莫斯科为圣地的人,形成红白双方你死我活的厮杀中,美元与卢布是怎样隐藏在背后相互抗击的。
当年的许多事情虽然已经被历史定格,可从中揭示出的任何一个谜底,都毫无例外的成为了下一个谜语的谜面。
如果能够真实的发现并尽量客观的记录下来这些,该是怎样一件令人欣喜若狂的事情呀。
所以,我写的红一军十年历程,尽量根据史料接近于本来面目,尽量说出属于我自己的解释。
历史从来都是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讲述。
然而,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的传承不仅仅简单的就是口述笔录,更在于明鉴后人,其间,不可避免的夹杂着下一代人的不断追问,从而为那一段历史做一个见证。
红一军十年的历程,这其间,必定掺杂着些许个人恩怨,却可以忽略不计;这里面,注定有假手“组织、上司、宗旨”,借口“全局、长远、将来”以售私货,却也可以闭口不谈。
因为红一军的历程,毕竟是在宏大的背景下轰轰烈烈展开的,毕竟是逐步走向胜利,步入辉煌的。
但一些历史冤案是一定要尽量反转过来的,我会剔抉(挖出、抉择)出精微的细节加以推测,这很可能将动摇甚至颠覆宏大的叙事背景,为了寻找真相,悲情述说,也是在所难免的。
我写这些东西,除了要占有相当的史料以外,还有一些议论,我的这些议论,不是为了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而是从常识常理推算,以求触摸到符合逻辑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