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历史简介》
《藏族历史简介》
八:
gei
• 九:
gu
十:
jiu
实用文档
安多
安多区――多文化和辽阔的草原
安多也有边地之意。“安多”一词是取阿尼玛 卿雪山和多拉让摩山(积石山)名的头一个字组成。 安多的范围包括阿尼玛卿雪山和多拉让摩山(积石 山)之间的地区,中心在阿尼玛卿山至青海湖一带, 这里的人自称“安多哇”。
安多方言区地理范围包括青海省的果洛藏族自 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甘 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 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其地域范围很 大,这里的草原辽阔,牛羊成群,是藏区最大的牧 区,因而出产安多名马。青海藏语广播、青海电视 台综合频道都使用安多方言播音
实用文档
你好: 姑索得波 卫藏
你好: 姑索乔得带波毛卫
安多
藏
湖松乔带毛
藏语汉语对照表
• 吉祥如意: zha xi de le 扎西德勒
• 谢谢:
tou ji qi 吐吉其
• 大姐:
a jia 阿佳
• 一:
ji
二:
ni
• 三:
song
四:
xi
• 五:
a
六:
chu
• 七:
dun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藏族语言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藏语支,分为卫藏、康巴、安多三种方言。而且这三种方 言的差异极大,甚至彼此有不少人互相不能听懂。藏族有 文字的历史已有1300多年,藏文创建于公元7世纪前期松赞 干布时代。大臣吞米桑布扎创造了30个声母和4个韵母的拼 音文字。到了公元9世纪,藏王热巴布登位后,对藏文拼音 进行简化,丰富词汇,改进文法。
【doc】古代藏族、纳西族族源及文化渊源关系
古代藏族、纳西族族源及文化渊源关系西北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J?NORTHWESTUNIVERSITYFORNA TIONAL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lence) 2012年第1期No.1.20l2古代藏族,纳西族族源及文化渊源关系叶拉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2)[摘要]繁衍生息于喜马拉雅文化圈内的藏族和纳西族是两个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民族.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关系,成为中国西南民族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两者都在这一地区的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通过藏纳两地分布广泛的石棺葬等考古发现和大量的藏文,汉文及纳西文的历史文献以及语言,宗教,文化等材料分析.能证明藏纳两族是同源异流的,它们之间有着更为亲近的亲缘关系.[关键词]藏族;纳西族;族源;文化渊源[中图分类号]K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40(2012)01—0o64—10藏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的民族.时至今日,藏族独特的文化内容仍然被世人所关注.从历史发展规律与文化意识的演变而言,藏族历史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这种独特性不但对藏族主流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其他藏系民族的历史文化也给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历史进程来看,藏族从远古部落氏族阶段发展到统一的单一民族几千年漫长发展时期,不断进行内部整合与再次分化.经过几千年的民族融合与同化,青藏高原上逐渐形成了藏民族这一特殊的语言文化群体,其语言宗教与文化特质渐趋统一,并兼具特性.与此同时,原属同一族源的支系从内部分化出来,形成单一的新的族群.这种现象从世界民族形成史中都能找到例子,是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路径.学术界把与藏族有同一族源关系的民族叫"藏系民族",这些藏系民族的语言,行为,文化,宗教等都无不印有藏文化的烙印,甚至与藏文化有密切的兼容性.以藏族与纳西族为例,仅从目前状况分析,或从较早的(8,9世纪)文献记载来看,两族虽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但另一方面看,或从文化层面推断分析,又有某种内在的族际关系.最近几年有不少学者从各类文献及文化现象人手,探讨南诏与李唐及吐蕃间的关系,藏族与纳西族间的关系,成果也颇多.然对藏族与纳西民族间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尤其是族源关系及文化亲缘关系,虽有涉及,但关注的不够,详细论述的也并不多见,已问世的成果大多观点一致.绝大部分研究者只据汉文文献,忽略了藏文原始文献,从而使研究结论大同小异,无明显理论突破,这不利于中国民族史的深入研究.对古代中国民族文化史与民族发展史及民族关系史来讲,关注汉文文献的同时,必须借助其他民族文字记载的古代文献,力求找到新的突破口.对此,笔者不揣冒昧,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藏汉文献资料进行互补论述,以一种新的认识探讨藏族与纳西族之间的古代历史文化关系,以求解释藏,纳间的族源及文化渊源关系.[收稿日期]2011—10—3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批准文号:lOBZS046)[作者简介]叶拉太(1979一),男(藏族),青海尖扎县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历史学在站博士后,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藏族史与藏族历史文献. ---——64—--——一,从历史文献记载看古代藏纳族源关系藏族祖先从远古开始就繁衍生息于青藏高原,区域辽阔而地貌不一,气候特殊而复杂多变.吐蕃王朝未统一青藏高原之前,藏族仍处于散居的部落邦国社会阶段,小邦林立.此时由于地域因素,各小邦间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差异也比较明显,特别是距离甚远的地区间有明显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差异.当今学界形成了吐蕃统一前的藏系各部族属于单一民族并有别于藏族的定论.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因很多,研究者对藏文历史文献不是特别重视,或对藏文历史文献没有很好的把握和了解,只是片面地利用汉文文献中有关藏族史的零星记载所致.依当时历史之真实情况,应用古藏文文献与其他民族的历史文献进行互补研究,能够辨别这些混乱而模糊的认识.比如羊同(象雄),羌,苏毗,党项等族与藏族没有血缘关系这种结论,在国内史学界似乎已成定论,没有多少质疑.但据藏文史籍进行梳理就会发现,这个定论在藏族史学界有待进一步讨论,因为几乎所有的藏文历史着作都异口同声地认为这些藏系民族与藏族祖先有着内在的各种血缘关系.也就是说,这些族群是同属于一个大的族群(广义上的)的异类部族而已.同样,无可否认的是,本文所要论述的纳西族和藏族现已成为两个有独特文化个性的民族,但比较不同文字记载的史籍就发现,古时的这两个民族在血缘和文化上有内在的民族渊源关系.下面首先从讨两族间的族源关系.1.藏,古羌人,纳西三个族群之族源关系在达尔文出生前的一千年前,藏区已经有藏族祖先由父猴与母罗刹女结合繁衍而成的传说,并收进了成书于11世纪的藏文名着《国王遗教》中.近九成的藏文史籍不仅收录了这一传说,而且民间也普遍认同猕猴变人的说法.具体来讲,藏族人自己认为藏族远古四大氏族或六大氏族的祖先都是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而生.这种观点可以看作是藏族人对本族来源的共同看法.当今史学界探讨藏族族源时有印度说,西羌说,鲜卑说等藏族外来说,但正统的藏文史籍和大量的古代出土文物及民间故事证明藏族并不是来自他方,而是起源于本土并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的一个民族,当然,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成分.目前普遍的说法是:尽管藏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容纳了周边各族的成分,但其主体仍然是土着人.但其土着人到底是谁?在史学界对此也有探讨和研究,虽然不少论着谈及此事,但遗憾的是目前尚无明确定论,大多持羌人的说法.在探讨藏族与羌人之间的关系时,有多数研究者认为古代汉文史籍称"羌"的部族是完全不同于藏族的一种古老人群,对这样一个结论,有个别学者提出质疑外,绝大部分学者依据汉文文献记载推断藏族是羌人的后裔或羌人的一部分.不解决这个问题,也无法彻底解释藏族和纳西族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据汉文史籍记载,称"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人,因以为号"…."羌,西戎牧羊人也."l2汉文古代文献中把"羌"作为从事畜牧,而且以牧羊为主的一个族群而出"姜"的部族,对其含义的理解虽不甚一致,但都认为与"羌"关系极端密切.实际上"羌"和"姜"本是一个字:"羌"从人,作为族之名;"姜"从女,作为女子之姓_3].姜从事农业活动,而羌主要从事牧业活动.章太炎说"姜姓出于西羌,非西羌出于姜姓."_4那么姜是羌中分离出来并从事游牧经济生活的部落,二者本属同族.从汉文史籍来看,姜或羌是分布在中国西北部各部族的通称,主要居住地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广大区域.汉史中有"西羌"(nubspyng),"党项羌"(1dongspyng),"戎羌"(rongspyng),"发羌"(bodspyng),"白兰羌"(vbavspyng)等羌系部落的名称,这些名称是根据各羌人部落的族姓或居住地的不同而命名.那么,羌是不是古代居住在陕甘宁青地区的一个独立民族呢?只依据汉文史籍无法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对照藏汉文历史文献,发现羌主要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或周边地区各部族的泛称,它们之间虽有不少差异,笔者认为却不能一概用"民族"这个现代群体术语来评论.除了古代汉文史籍记载藏族与古羌人问存在着某种关系外,今人研究者也已经认识到古羌人和古代藏族之间的这种切不断的关系,但探讨藏羌族源关系时,多数学者坚持藏族祖先源于羌的观点.其实,分析这个问题,不仅要从汉文史籍人手,还必须要从藏文史书中找到线索.查阅藏文史书,以下几种文献记一65—载对我们的分析很有帮助:(一)成书于9世纪左右的古苯教文献《四大氏族源流记》记载:"远古时期,在那原始的喇玉贡唐地方……天神后裔分四氏族,即马尔象雄族(smarzhangzhung),顿苏毗族(stongsumpa),董米娘族(1dongminyag),塞阿柴族(Sevazha),其中,马尔与象雄为一族,董与米娘为一族,顿与苏毗为一族,塞与阿柴为一族,四氏族加舅氏果族称五大氏族."l5]另一古苯教文献《黑头矮人故事》云:"(天神后裔)后各据一方,形成黑头矮人之六氏族,如再加细分则更多,六大氏族各有近千支系."[(二)《汉藏史集》记载:"藏族是源于猕猴与罗刹女……内四氏族为:顿(stong),董(1dong),赛(Se),穆(rmu或dmu),四氏族繁衍成为藏族人."_7《五部遗教》载:"(藏族)分成四部族即顿,董,赛,穆."【s 董(1dong)氏族的人多出王者,支(vbru或vbri)氏族的人英勇善战,噶(sga)氏族的人好学多才,扎(sbra)氏族的人富贵荣华,郭(sgo)氏族的人神通广大,本为神族,这五部族统称为五大氏族,属于高贵者也.其余卑贱者分成瓦氏(dbav)与达氏(zla)两族."l9]这些史书明确记载藏族由四大氏族或六大(五大)氏族构成;(三)各氏族中支与噶的部族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之北部,扎氏人分布在嘉戎地区和康区,董氏人主要分布在安多地区;(四)《格萨尔史诗》各部记载"岭"部落时,说"岭"部落由七个氏族组成,其中有个"下岭穆羌四氏"(smadglingdmuspyngsdebzhi)的部族;(五)藏史记载阿布董(aspoldong)氏族时,称"董氏族也有白董,黑董,黄董,紫董,红董等多种,白董称白色神董,黄董称黄色太阳董,红董称红色藏人董.董氏族起初分化为六族,后来其中又分化成六族,再后来分化成十八大阿欠(ngachenbcodrgyd)或十八大氏族(rischenbcobrgyd),十八大秀氏(shulchenbcobrgyd),加上支系羌氏人通称为穆羌四氏."l10j(六)《汉藏史集》记载:"四大种姓:其一是白耶桑登天绳族,其二是黑耶扪稳如铁铸磐石部族,其三是羌赤聪慧神灯部族,其四是黑扪朱狗尾草部族."_1l_以上均出自藏文历史文书,综合起来可概括为:藏族由四或六大氏族组成,这些氏族后来发展成很多氏族部落.而安多地区则主要由董氏人组成,董氏有"羌"的支系部族,四大种姓中也有个"羌"种姓.归纳上述材料分析,以下结论似能够初步成立:汉史所载的"羌"与藏文史书出现的"spyng"有很密切的联系.羌是分布在中国西部广大区域的众部族之统称,而这个名称很可能原来只指其中一个部落或氏族的名称,后来逐渐从特殊的个别名称演变为诸部族的统称,而用这种特殊的称法在历史上不少见.那么,属于藏族远古先人的"羌"氏族何时变为中国西部诸部族的统称,史无明确记载.不过,自秦汉以后,"羌"已是西部诸多群体的泛称,这是无疑的.不揣冒昧,笔者认为"羌"原来是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属于董氏族的支系"羌"(spyng)部落,中原人第一个接触藏族的部落是董氏族之部,其中系董族的"羌人"或"羌部落"为先,据藏文文献董氏人离华夏族聚居区最近,从而华夏人把用首次接触到的部落名来统称后来逐步接触的居住在西部地区之所有部族,这种可能性甚大.虽然属于董氏族的部落并非全是"羌人"(spyng),但与他们交往不深的华夏先祖借当时之语言习俗推断他们同属一族,故用"羌"名概括.因此,"羌"字虽从羊,从人,由华夏祖先创造,其音却很有可能借自藏族远古人的"spyng"字音.另外,从诸羌部落的种种习俗和语言也似乎从另一方面提示着我们羌人属于远古藏族先民董氏族这个事实.从汉文史籍记载的古代青藏高原东北部有关地名,族名分布情况分析,多数称谓似乎源自于古代藏语.比如"戎羌"是居住在农耕地区的羌,"戎"藏文可书写为"rong",汉语"戎"字似为藏语"rong"的音译,"戎"后加人称词尾"pa"字,既是农民或农耕居民之意.属于戎羌的"巴燕戎"可理解为藏语之"bayanrong",指今青海省化隆县一带,其地正处在农耕区,与"戎"意相符.汉朝的"洛都"也可与藏语"lungmdo"(意为谷口)相符.另外,其他如"党项"为藏语"ldongspyng或ldongminyag"的音译(党为董,项为羌),"白兰羌"为藏语的"vbavlispyng",唐旄为藏语的"vdammi","多弥"为藏语的"ldongmi或stongmi"(有人认为应是藏族三大区域之安多地区,即藏语的"mdosmad".也有人说是藏语之"stodmi",意为"上部人".)"牦牛河"为藏语"vbrichu"之意译,"嘉良夷"为藏语之"rgyalrong"等.从语音与语义角度分析,上述推断均可予以成立.《北史?党项传》称:"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其中有宕昌,白狼,皆自称猕猴种."载党项羌认为自己是猕猴的后裔,而"宕昌"正是藏语之"thangkhrom"或"mdvatshang"(古藏文文献载有"thangkhrom"一地,据笔者考证,应为宕昌,现称为"mdvatshang")一地.《后汉书?西羌传》云:"重兵死,恶病终."《太平御览》也记载"死则焚其尸".这些习俗均与藏族的远古习俗完全相同或基本相似."源羝一66—为神"的习俗和崇尚白色,三年一会盟等也同样是藏羌两个部族共有的习俗.另外,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石棺葬为主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藏族和古羌人是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的族群.据此笔者认为:古汉人称"羌"的部族是藏族远古氏族董氏人的支系"spyng"而得名,而用于泛称的"羌"并非全是属于董氏族的"羌"人.按照藏文史书说法,统称为羌的人应该包括支,扎,嘎等氏族成分,但汉史均以"羌"来代替.(上述推论均为一种假设和推测,本人的初衷是我们不妨用藏文历史文献对我国古代西部民族史进行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从中可以发现新的线索,这种观点能否成立需进一步研究探讨.下述均为在此推断基础上展开.)古藏文文献称纳西族先民为"mywa","mywa"和"蛮"语音很近."蛮"是古代汉人对南方民族的统称,又多用于称川东,鄂西南和湘西一带的民族.东晋十六国以来,中原纷乱,蛮人向东向北有所发展."蛮"人人数众多,内部复杂,语言不一,习俗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特点,也不一致.吐蕃时期今云南地区居住着众多族体,族称繁杂.在云南东部(包括滇池地区)至贵州西部有所谓东爨和西爨.属东爨统治的主要是乌蛮,故称"东爨乌蛮";属西爨统治的主要是白蛮,故称"西爨白蛮".云南西部(包括洱海地区)主要是白蛮和乌蛮,又有河蛮等其他族群.藏语"mywa"很可能借于"蛮"之语音,或汉语"蛮"借自藏语"mywa",因为古藏文里把云南地区的纳西族等先民称"mywadkarpo"和"mywanagpo",很显然这是"白蛮"和"乌蛮"的义音混合译.古藏文文献还用"viang"来指称南诏,后世藏族史家均用"vjang"代替"mywa"称纳西族.那么,纳西族和藏族又有什么关系呢?中国民族史学界普遍认为纳西族是春秋战国时期从甘青一带的一部分氐羌人南迁而形成12].这种观点在很多论着中论述颇多,在这里没必要赘述.根据现有藏文文献细加分析,分布在甘青一带的氐羌人疑似为属于藏族远古氏族之后裔.有关羌人情况在前面已论述,至于"氐",秦汉时曾一度活动于陕西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和与之相邻的四川西北部1.氐很可能是藏语"sde"的转音,因为"sde"和"氐"不仅在语音上相似,而且含义也十分相近,"sde"有群体,集团,部落,组,部等之意,汉文文献中"氐"显然也是某一群体或部族.把"氐"视为一种民族的名词是一个对民族历史的误解"].如此一来,南迁的这一部分氐羌人分明属于与藏族族源相同的族群.藏族先民与纳西先民等诸部族在远古时就有地缘,血缘上的密切关系,纳西族创世歌中称藏族与纳西族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纳西人更是把藏族视为兄长,反映了两个民族历史上的密切关系.但要是说纳西族族体全部为远古董氏支系羌部落的后裔,难免有牵强之意.所谓的"羌"是藏族远古氏族各部族之泛称,但所有称为"羌"的人并不可能都是董氏支系"羌"部落的后裔,其中也有其他部族成分.如上述所论,纳西先民与藏族先民为同一族源的推断能够成立,那么本人认为:纳西族的主要成分为羌氏人,但同时还有其他几个氏族成分.如"摩沙嘎"(dmutshasga)氏族,也应是纳西族先民之一.藏文"dmutshasga"与纳西语"摩沙"读音很近,据方国瑜先生考证,"摩沙"或"麽些"是纳西族先民的称呼,"摩"是族名,"些"是纳西语中人之古].可见,纳西族与"dmutshasga"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很可能麽些族是"dmutshasga"之后裔.另,纳西族东巴经《创世纪》称纳西人的祖先是从天上降临到人间居住,藏文各史书也称吐蕃赞普是天神之子,后从穆绳(dmuthag)或穆梯(dmuskas)降临到雅砻地方而作人间之主.而藏文"dmu"含有天之意,从中可窥两族同源关系.敦煌古藏文文献有一份记载穆(dmu)氏人和恰(phywa)氏人之间联姻情况的文书①,可知"穆"不仅仅是与苯教有关的一种词语,还与藏族远古氏族穆氏有紧密的关系.也有人把"穆"和"恰"与藏族远古神话联系起来对《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的文本进行含义释读,认为这两大氏族很可能是藏族最古老而原始的氏族],从中可以看出"穆"这一氏族的古老性.藏文各宗谱史称"嘎氏人以羊为图腾",假设纳西族与藏族有血缘关系,那么纳西人崇羊这个习俗看,从图腾学的角度也可印证纳西族中有嘎氏族的成分.纳西族另外一个成分可能是支氏人.据汉文文献记载,纳西族中有"牦牛羌"的成分,还说牦牛羌人崇牛,而很多藏文史书又载"支氏人以牦牛为图腾"."牛"在藏语称"支"(vbri),从语音学和语义学角度来谈,牦牛羌与"支"氏族有某种内在联系,而且图腾崇拜也说明纳西人中有"支"氏人后裔.①法藏敦煌藏文文献P.T.126Ⅱ号.一67—归纳上述,可推断以下两点:一,汉史称"羌"的族名由藏族远古氏族董氏支系"羌"(spyng)而得名;二,纳西族先民是藏系"羌人"(其中包括其他氏族成分)分化与发展演变的结果.2.吐蕃时期藏族与纳西族间的政治历史关系纳西族先民古羌人从青藏高原东北部南迁后,定居分布在今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及西藏东南部,与当地土着居民融合杂居而逐渐形成麽些人,从而使族源相同的藏族和纳西族分化为两个独立的族群.根据文献记载归纳,南迁后的纳西族和藏族之间先后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历史关系,前一时期发生在吐蕃王朝时期,后一时期始于萨迦时期,终于西藏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时期.其中第二阶段主要是纳西族和与其邻近的藏族地区的关系为主,故在此不再论述.公元7世纪吐蕃统一青藏高原诸部族后,其势力开始向四周渗透.当时麽些人居住的地区正处于唐蕃缓冲带,唐和吐蕃都对这一地区极感兴趣.吐蕃和纳西族之间开始形成多方面的密切联系始于7世纪.早在噶氏专权时代,吐蕃军事势力亦进入了麽些人居住的洱海一带.680年,吐蕃贡献安戎城,"由是系洱海诸蛮皆降于吐蕃",吐蕃势力进入洱海地区.但这种归附时有变化,当时的诸蛮在唐蕃间权衡不定,到公元8世纪初,这一地区最终附于吐蕃.敦煌古藏文文献载:"冬(703年),赞普赴南诏,攻克之."[17这里所指的赞普是吐蕃第35代赞普赤都松.赞普亲自赴战地指挥军队,可见诸蛮地区在吐蕃的战略地位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又载:"冬(704),赞普行宫赴蛮地,薨."『】s]赤都松连续两年对诸蛮地区采取军事行动,最后卒于军中.又有藏文史籍载赞普战死于军中,只得到尸体的大腿部,可见战争之惨烈程度.古藏文文献记载赤都松赞普的业绩时说:"赞普又推行政令及于南诏,使白蛮来贡赋税,收乌蛮归于治下."[19说明了赤都松后期吐蕃确有对纳西族实行某种统治.吐蕃征服西洱海地区后,在剑川北金沙江畔架设铁桥,设置神川都督府,加强对新增领土的统治.吐蕃第36代赞普赤德祖赞(704年一754年)即位不久,唐监察御史李知古率军讨伐与吐蕃有联系的姚州蛮(云南姚安县),李知古"因欲诛其豪杰,掠子女为奴婢,群蛮怨怒."_加其首领傍名联合吐蕃军队攻李知古,杀李知古,并以尸体祭天来发泄不满.可知当时吐蕃在洱海地区仍保持着势力.紧接着,为了解决交通不便,吐蕃在漾水(漾濞水),濞水(顺濞水)上建铁索桥,以通西洱河蛮[2,并建城守卫.随之唐蕃间发生争夺诸蛮地区的战争,也刺激了洱海部族,诸蛮内部发生裂变,从部落分立的状态逐步走向统一.当时在该地区较强大的有六部,其中蒙舍诏(即南诏)最强大.蒙舍诏利用唐蕃间的矛盾扩张自己的势力,其王皮罗阁时期已经逐步吞并周围各部.皮罗阁对唐交好,但同时也对吐蕃示好,古藏文文献云:"鸡年(733),赞普行宫住于准,唐使者李尚书,蛮罗阁等前来赞普王宫致礼."说明赤德祖赞还亲自同皮罗阁会过面.唐也企图利用蒙舍诏消灭洱海一带的吐蕃势力,738年封皮罗阁为"越国公",赐名归义,后又封"云南王".唐朝帮助皮罗阁统一六诏建立南诏政权,从而使南诏成为唐的藩属国.南诏已成为唐的藩属,但安戎城仍在吐蕃手中.唐朝费尽心思于740年夺取安戎城,但好景不长,748年皮罗阁去世后,其子阁逻凤继位,与唐渐起矛盾,开始疏远跟唐的关系,与吐蕃相结.这是因为南诏的不断扩张使唐对其一味支持的策略发生动摇,唐朝的边将转而采取高压政策所为.751年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遣大军攻南诏,阁逻凤遣使谢罪,但鲜于仲通一意孤行,囚禁南诏使者,进军至西洱海.南诏派首领杨利等至浪穹向吐蕃御使论若赞求援,论若赞"通变察情,分师入救"].结果唐军大败,死者达6万余.此战使南诏与唐彻底决裂,而吐蕃与南诏的关系则密切起来.南诏打败鲜于仲通后,"遂遣男铎传,旧大酋望赵俭邓,杨傅。
《珠尔墨特纳木扎勒颁发给洛扎拉隆寺之铁券文书》考释
第41卷第6期Vol.41No.62020年11月Nov.2020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zang Minz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摘要:西藏洛扎县拉隆寺始建于吐蕃时代,16世纪初成为大掘藏师白玛林巴及其转世活佛的驻锡地,17世纪中后期在西藏与布鲁克巴(不丹)关系紧张的背景下,西藏地方政府极力扶持拉隆寺,将洛扎、措美、错那、浪卡子等地大片农田、牧场分封给该寺作为领地,使之成为稳定南部边境地区的重要战略节点。
1748年郡王珠尔墨特纳木扎勒按照先例给该寺颁发铁券文书,明确规定了各领地属民应“支应、减免、延续”的乌拉差役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清晰指明洛扎南部中不(丹)边界地区白玉康巴隆地方为拉隆寺领地,规定当地百姓为拉隆寺承担差税任务,这份文书直接证明了白玉地方在历史上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关键词:白玉康巴隆;拉隆寺;珠尔墨特纳木扎勒;西藏历史中图分类号:K8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88(2020)06-0044-07收稿日期:2020-03-20作者简介:扎洛(1969-),男,藏族,青海兴海人,现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历史及基层治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17-20世纪喜马拉雅山区域史研究”(项目号:17ZDA226)的阶段性成果。
《珠尔墨特纳木扎勒颁发给洛扎拉隆寺之铁券文书》考释扎洛1,敖见2(1.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81;2.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北京100081)前言西藏山南市洛扎县的拉隆寺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佛刹,因吐蕃后期著名高僧拉隆·贝吉多杰(ལྷོ་ལུངེ་དོཔོལ་གྱསྦྱི་རྡབོ་རྗེརྗེ)修缮该寺而得名,拉隆·贝吉多杰因不满压制佛教的政策而弑杀赞普朗达玛,直接导致吐蕃王朝内讧并走向崩溃。
藏族历史与文化简介
• 15世纪初,宗喀巴倡导宗教改革成功, 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格鲁派。
• 宗喀巴(1357-1419),本名“罗桑扎 巴”,出生于今青海省湟中县。藏语称 湟中一带为“宗喀”,因此他被藏族人 民尊称为宗喀巴。
• 格鲁派,意思是善规(善律)派,这是 从该寺倡导严守戒律而得名的
• 因为宗喀巴原来师承于噶当派,在宗喀 巴创立新教派后,噶当派被合并到他的 教派之中,所以也有人称他所创立的教 派为新噶当派。又因为宗喀巴及其弟子 戴黄色僧帽,所以又有人称他们的教派 为黄帽派或黄教。
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 • 有人根据此类汉文史料及其其他语言学
和考古学资料,认为“羌人是甘青的土 著民族种族,羌人是藏族的前身,藏族 起源于甘、青”。
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 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根据考古发掘 材料可知,“早在旧石器时代,西藏就 已经有人类生存” 。
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 吐蕃先民来自印度说 • 实际是佛教传入吐蕃后,一些佛教徒为
• 5、达赖、班禅活佛系统的建立
• 格鲁派有两大活佛转世系统:达赖喇嘛 和班禅额尔德尼。
• 达赖喇嘛是格鲁派中最大的活佛,被认 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 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 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 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观音、文殊、 普贤和地藏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 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
族自治县, • 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
• 根据1990人口统计为人。操藏语,属汉 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是参照梵 文某些字体于公元7世纪前期创制的一种 拼音文字,自左向右书写,一直沿用至 今。
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 (二)藏族的族源及历史沿革 • 1、 藏族的族源 • 汉文史籍记载:“吐蕃本西羌属,盖百
格黎东的简介
格黎东是一位历史人物,以下是他的简介:
格黎东(1885—1970),藏族,原名唐·拉木参琼结。
他是青海同仁人,出身于贵族世家。
自幼聪颖好学,喜读诗书,博学多才。
他自幼在拉卜楞寺学习佛学经文,先后师从贡唐仓丹贝旺旭、拉科仓·阿旺嘉措等高僧研习佛经。
后赴西藏拉萨等地深造,学成归来后执教于同仁县门旦镇,为当地培养了许多人才。
在工作中他直言不讳地反映了一些地方实行的剥削政策问题,被保守的土司派系视为“眼中钉”,对他产生了敌意。
此后被迫退休回家。
后由于写信反映下层藏兵们的劳动条件及工资待遇问题触怒了政府,受到批斗并开除教籍。
从此他远走他乡,漂泊于藏区各地,直至全国解放后才回到家乡。
在政治上曾遭受过不白之冤的格黎东老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藏族诗人,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他善于运用藏族传统的诗歌形式和手法,语言优美、流畅自然、寓意深刻、思想深邃,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他的诗作不仅在同仁地区广为传诵,而且在整个藏区也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格黎东老人还著有《佛典释义演说》一书,它由文学理论、评论、诗篇及记事几部分组成。
其文学理论和评论部分客观地评述了以往各代文学流派及作家作品。
通过这部书我们不仅看到了作者的才华横溢、勤奋好学、勇于进取、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而且还可以看到同仁县藏文教育的兴起和衰落的历史过程;看到藏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特点;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
总之,格黎东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藏族诗人、学者和政治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曲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藏族民俗课件ppt
02
文化背景
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这里有着独特的 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孕育了独具பைடு நூலகம்色的藏族文化。
03
课件结构
本课件将按照藏族民俗的不同方面进行分类介绍,并配 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藏 族民俗。
目的和目标
目的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使学习者对 藏族民俗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 对藏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促进 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旅游开发
藏族民俗文化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 也为传播藏族文化提供了平台。
社会认同
藏族民俗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藏族民俗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传统技艺传承
通过非遗项目、民俗活动等方式,传承和保护藏 族传统技艺,如藏族歌舞、手工制品等。
吐蕃王朝的崛起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建立了吐蕃王朝,标志着藏族历史 的重要转折点。
藏族文化特色
语言文字
藏语是藏族的主要语言,拥有丰 富的方言和文字体系,同时也是
藏传佛教的宗教语言。
艺术与文学
藏族拥有独特的艺术和文学传统, 包括唐卡、壁画、雕塑、史诗等, 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和历史 文化。
介绍藏传佛教对藏族节日的影响,如 浴佛节、转山会等。
藏族艺术与工艺
绘画艺术
介绍藏族绘画的特色,如唐卡、壁画等,以及它们在宗教和生活中的作用。
工艺品
描述藏族工艺品的种类和特点,如藏毯、银饰、木雕等,并探讨它们的制作技 术和材料。
04 藏族传统建筑与居住环境
藏族传统建筑风格
01
02
03
藏式碉楼
藏地密码历史文化解读
藏地密码是一部以西藏和藏文化为背景的小说,它以西藏的历史和文化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神秘文化的世界。
以下是一些关于西藏历史文化的解读。
西藏历史:西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其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在这一时期,西藏的文化和宗教开始形成,并与印度、尼泊尔和中国等地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西藏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社会变革,其中包括公元838年的禁佛运动,导致僧侣们将经典和圣物埋藏在一个神庙中。
该书提到的帕巴拉神庙即有可能就是那座在禁佛运动中被埋藏的神庙。
西藏宗教:西藏的宗教文化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传佛教是西藏最主要的宗教,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
藏传佛教的教义强调因果报应、慈悲心和修行,其信仰体系包括了密宗、显宗和宁玛派等。
此外,藏传佛教还与印度教和西藏本土的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藏地密码》中,男主人公卓木强巴为追查藏獒紫麒麟下落,结识了一帮生死之交,这些人也为故事增添了丰富的宗教色彩。
西藏文化:西藏的文化也非常独特,其中包括藏族传统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文学等。
西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非常丰富多彩,其中藏族锅庄舞和弦子舞是最为著名的。
此外,西藏的绘画和雕塑也非常有特色,其中壁画、唐卡和佛教造像等都是非常著名的艺术品。
在小说中,主人公们的探险之旅也充满了对这些西藏文化的描绘。
总之,《藏地密码》是一部以西藏历史与文明为背景的探险小说,通过对古代遗迹的描述展现了西藏的独特魅力,其内容涉及到的历史、宗教和文化元素,都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了西藏的魅力。
同时,这部小说也提醒我们,西藏的文化和历史是非常珍贵和不可替代的,需要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
丹巴县嘉绒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丹巴县嘉绒藏族的历史与文化丹巴地区古称嘉莫·查瓦绒,简称“嘉绒”,意为藏区四大峡谷之一的东女国气候温和河谷农区的人,习称嘉绒娃,是藏族重要的组成部分。
丹巴县历史悠久,嘉绒藏族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民俗风情古朴动人。
众多的文物古迹,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嘉绒藏族,独具特色的嘉绒藏寨民居,形式多样的丹巴县锅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嘉绒服饰以及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婚嫁习俗、传统节日、礼仪、丧葬习俗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特色突出的丹巴嘉绒藏族文化。
一、县情简介1、历史背景丹巴一带隋朝为嘉良夷地,唐属吐蕃,元为土司制,清设章谷屯,民国十五年(1926年)始设丹巴县。
中路古文化遗址及石棺葬墓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存在,说明大约在5000年以前已有藏族先民们在这一带定居。
历经频繁的战争,今丹巴县境及周邻众多部落居民与吐蕃士兵、移民,因长期的交往而同化、融合,最终形成具有地域和语言特点的嘉绒藏族。
丹巴是嘉绒十八土司辖地最典型的嘉绒藏族文化的代表区,是嘉绒藏族文化的中心和发祥地之一。
2、区位条件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州的东大门,属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成都平原以西的邛崃山脉西坡。
地处大、小金川河下游,大渡河上游。
县境位于东经101°17′—102°13′,北纬30°23′—31°29′之间,总面积达5649km2。
丹巴县公路交通网络较为发达,317国道经卧龙、小金四姑娘山、丹巴县再向西于道孚县八美接川藏线。
丹巴县城到成都345KM,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姑娘山(日隆关)距丹巴县城114KM。
瓦(斯沟)——丹(巴)路沿大渡河向南可达泸定县,刷(金寺)——丹(巴)路则沿着大金川河通向金川县和马尔康。
丹巴县境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除分别沿着县境内三条水系延伸的五条主干公路外,尚有通往各林区、矿山和乡、部分村寨的支线公路3、地质条件丹巴县堪称“地质学天然博物馆”,地层出露比较齐全,地层总厚度达16000余米,境内不同时代和成分的脉岩多达数万条,其中举世闻名的丹巴白云母矿,就产在伟晶岩脉中。
西藏民族风情
西藏民族风情藏族简介藏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
两汉时属于西羌人的一支,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称其为“吐蕃”,直到康熙年间才称“西藏”,藏族称谓亦由此而来。
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
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兴盛时期。
藏戏独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
藏族雕刻技艺高超。
位于西藏首府拉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堡建筑群,以其建筑特色、辉煌的绘画、雕塑艺术和珍贵的文物闻名遐迩。
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药讲求炮制技术,尤对兽医有独到之处。
医药学著作主要有《医方四续》。
算学可以预测日、月蚀及地方近期气象。
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
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上人,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
藏区经济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
有人口4593330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 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 5 %。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西藏首府拉萨市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一座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藏族、黎族、畲族PPT
传统建筑
藏族农区多垒石建房,房屋平 顶多窗,造型及色泽质朴,具 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藏族最具代表 性的民居是碉 房。碉房多为 石木结构,外 形端庄稳固, 风格古朴粗犷。
帐篷是牧民的住所,一般分为布料 和牛毛帐篷两种,结实耐用,迁移 方便。
传统服饰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传统服饰,宽 体长身、大襟广袖,藏袍的大袖子 平时绾起来,聚会娱乐时,则放下 长袖,翩翩起舞。
民间艺术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 藏戏是广泛流行于藏族地区 的以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 的综合性艺术。
唐卡是用纸或布做底,用彩色 绸缎缝制装裱而成的彩色卷轴 画。 根据品种和质地不同可分为刺 绣唐卡、织锦唐卡、贴花唐卡 和珍珠唐卡。
酥油花、堆绣和壁画为“塔尔 寺三绝”。
酥油花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 各种佛像、人物、山水、亭台 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等 艺术精品。低温下进行,15℃ 就会变形。
黎族人有嚼槟榔的嗜好,槟榔也是黎 族人待客、订婚不可缺少的佳品。
黎族的节日有春节、“三月三”等。
三月三是黎族人民最隆重、最热闹的 传统节日。节日当天,各村寨都要举 行祭祖仪式,青年男女盛装打扮集到 一起,各自以对歌的形式相邀族外的 意中人。 除了歌谣对唱外,还有打柴舞、荡秋 千、土枪射击、射箭、摔跤等娱乐活 动。
1.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堡建筑群是( )。 2.藏族属于( )语系。 3.藏族信仰宗教是( )。 4.帐篷一般分为( )和( )两种。 5.藏族男女都喜欢戴的帽子是( )。 6.( )饮料是藏族不可缺少的,由 ( )、( )和( )做成。 7.塔尔寺“三绝”是( )。 8.藏族的葬仪可分为( )五种。 9.藏族人喜欢喝的饮料是( )。 10.藏族的主要节日有( ),最隆重的传统 节日是( )。
[设计]藏族教案
藏族一、导入。
你知道吗?布达拉宫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它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藏族人献哈达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藏民常说的“扎西德勒”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二、介绍藏族有关知识。
(一)民族介绍——地理位置及风俗习惯1、民族概况及地理位置藏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藏族的先民们自远古时就居住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藏族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风俗习惯简介包括服装、主要传统节日、体育运动、歌舞、丧葬文化。
(具体见ppt民族介绍)(二)风光一览(见ppt)1.建筑特色。
2.展示拉萨风光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是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
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海拔3650多米。
东邻林芝地区,南与山南地区交界,西连日喀则地区,北接那曲地区。
南北最大纵距202千米,东西最大横距277千米。
总面积31662平方千米。
总人口42万人。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萨城进入了新的时代。
196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拉萨为地级市,西藏第一大城市,1982年又将其定为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拉萨市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高原季风半干旱气候。
历史最高气温29.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6.5摄氏度,年平均气温7.4摄氏度。
降雨量集中在6、7、8、9月份,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
全年日照时间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
(三)特色美食(见ppt)各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民都有不同的膳食特点,而藏族人民的膳食更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
藏族有作为的政治家八思巴历史资料简介
藏族有作为的政治家八思巴历史资料简介公元11世纪中叶,正当 ... 封建农奴制经济向前发展的时候,社会上出现了众多的喇嘛教派。
其中,萨迦派以后藏的萨迦寺为中心,曾是 ... 实力发展最强的一个教派。
在元代,萨迦派在中央政权的扶植下享有很多特权,它的首领人物在元朝宫廷里任帝师,掌管过全国各地的佛教事务和 ... 的统治权,特别是这一教派的第4代师祖萨班·贡噶坚赞和他的弟子八思巴,都和蒙古王室的领袖人物建立过很深的友情,为加强藏、蒙、汉各族之间的密切联系,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八思巴,本名罗追坚赞八思巴简介,公元1235年出生在后藏的贵族昆氏家庭里。
父亲桑查·索南坚赞娶过五个妻子,八思巴和他的同母兄弟恰那多杰是第一个妻子所生。
藏文史籍上说,八思巴在3岁时能念咒语,8岁能背诵经文,9岁时即在法会上给人讲经。
因为他聪颖过人,又出身于名门望族,故被人们称为“八思巴”(藏语意为圣者)。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
当时,蒙古族的军事武力雄厚,威震四方, ... 的喇嘛教各派势力都很害怕蒙古人打来,于是各教派商议选出代表到青海柴达木去见成吉思汗,表示纳贡归顺。
成吉思汗接见了代表,表示接受他们的请求。
这是 ... 宗教势力和蒙古贵族建立臣属关系的开端。
1229年,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即汗位,把原属西夏和甘青一部分藏区,划给他的次子阔端作为封地。
不久,阔端在凉州(今甘肃武威)派部将多达入藏,了解到在 ... 众多的喇嘛教派中,唯萨迦派的萨班大师通晓“五明”,声誉最高。
因此,他建议召请萨班来凉州商议 ... 归附蒙古的大事。
萨班·贡噶坚赞当时已经60多岁,是萨迦派中的著名学者,在宗教、语言、艺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他曾写过《萨迦格言》等著作。
1244年,他接受了阔端的邀请,携同他的两个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杰自萨迦动身前往凉州,当时,八思巴只有10岁。
1247年,阔端和萨班两人在凉州会面。
藏族简介
独特的藏族文化
----藏文
或许你觉得藏文离我们相当遥远,可有一天, 当你走进藏区,你会在玛尼石上,经幡上,看到这 种特有的文字——藏文。它看上去复杂难懂,可你 不禁被它深深吸引、赞叹,原来它这么美。
神圣的藏文,构成我们心中最美的藏地。
独特的藏族文化
----藏族的文学
藏族文学丰富多彩, 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 在数量上居中国少数民族 前列。《格萨尔王传》是 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它 是已知世界上最长的说唱 史诗;藏族文学经典《仓 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誉世 界。
藏族群众对佛教的虔诚和普遍信仰致使很多 佛教用语广泛流传下来,比如常见的活佛,意为 神佛化为肉身;喇嘛是藏传佛教里对高僧的尊称; 六字真言指唵、嘛,呢、叭、咪、吽六个字;转 世是佛教灵魂转世,生死轮回的意思。
藏族服饰
藏族大概是一个从外表上看就很容易 区分的民族,因为他们的外部特征非常明 显。比如服饰,经常是长袖、宽腰、大襟 的长袍,妇女冬穿长袖的,夏穿穿无袖的, 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独特的藏族文化
西藏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的发展 中经过了不断的变迁,由此形成了独具 特色的藏族文化,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 化中的一颗璀璨的宝石。
独特的藏族文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藏语
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是我国藏族人民通用的语言。主要分为 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区。藏语具有独 自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和丰富的词汇, 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最虔诚的宗教信仰民族 藏 族
藏族群众最普遍的信仰是佛教。佛教公元七 世纪从天竺传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历史,无论 待人接物,还是日常生活,藏族群众似乎都离不 开信仰。一个图案,一个饰品,似乎都有特殊的 含义,似乎都来自神灵的赐予。所以,藏族的很 多重要节日都和虔诚的信仰有关。
【doc】西藏传统历史古迹文化资源及其价值初探
西藏传统历史古迹文化资源及其价值初探第26卷第3期2011年10月西藏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IOFTIBETUNIVERSITYV oI.26No.3Oct.2011西藏传统历史古迹文化资源及其价值初探次旺(西藏大学文学院西藏拉萨850000)摘要:西藏历史古迹文化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它包括大量的文化遗址,碑铭,典籍.文章认为保护和开发西藏历史古迹文化资源对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就西藏历史古迹文化资源开发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历史古迹;文物;价值;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K87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738(2011)03—095—06青藏高原不仅是世界第三极,也有可能是人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_】大量考古研究成果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到新石器时代,居住在黄河流域的羌人和北方的其他游牧部落不断南下,向青藏高原迁徙,与这里的原始土着居民共同开发青藏高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远古文明和古代历史文化.青藏高原拥有众多的古代遗址,古刹名寺和历史文化典籍等丰富灿烂的历史古迹文化资源.一,西藏传统历史古迹文化资源(一)西藏史前时期的石器文化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多次综合性科学考察活动,通过科学考察认清了青藏高原形成的地质构造和远古时期的气候,环境以及在,袤的青藏高原上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就已经有人类出现的实物证据.迄今为止,通过考古调查在西藏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工制品仅有石器一类.根据考古学的研究表明, 这些旧石器基本上是属于距今约5万年至1万年之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_2].除旧石器采集地点之外,在西藏地区还发现了多处细石器采集地点.这种石器文化遗存是青藏高原史前考古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构成因素.[3根据目前所发现的西藏细石器文化的特点分析,有学者认为西藏细石器文化基本上属于我国以华北为中心的非几何形细石器文化传统,"西藏的细石器发现面广,数量多,延续时间长,似乎是当地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主要的文化因素之一".[4]这就说明远古时期活动于这一广袤地区的原始先民群体是以游牧狩猎经济形态为主的民族. 进入到新石器时代以后,远古人类的遗存更多,更丰富.昌都卡若遗址是目前西藏境内发现的具有可靠地层依据和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卡若遗址的发现,更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早在四,五千年前青藏高原上不仅有人类生息繁衍,而且已经产生了较发达的原始文化.卡若文化并非是高原上一种孤立发展的原始文化,她与黄河流域的古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5拉萨曲贡遗址是继卡若遗址之后,在青藏高原发现的又一个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并包含有丰富文收稿日期:2011-03-20作者简介:次旺,男,藏族,西藏日喀则人,西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古代史,西藏考古.一95—次旺:西藏传统历史古迹文化资源及蔓价值初探化内容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曲贡遗址的发现,为我们探索雅鲁臧_,f『j江中游河谷地带的开发史提供了-1I'分十富和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研究西藏腹地史前人类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必要的考l占学证据.与曲贞文化发现的同时,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支流的两臧中部利南部地区也先后发现了多处类似于该遗址的新仃器时代文化遗存,包括堆龙德庆县的达龙查,嘎仲,l南贞嘎县的吕果沟,琼结县的邦嘎等遗址.它们大体属于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而且文化面貌也牲本相涮.其晚期已跨入青铜时代的门槛.L61继新器时代之后的小邦时期,先民们留下了以岩,期墓葬和大石遗迹等为主的文化遗存.(一)【1十蕃时_}{}j的历史古迹文化蕾时期是减族历史上一段至关重要的发展时期.公元7十f£纪初,松赞干布兼并青藏高原诸部,建了统一的奴隶制政权.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发展,吐蕃政权成为中国西部静甘有强火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地方政权,时问亘续二百余年,不但与中原大唐王朝关系密切,对祖斟西南部的开拓和发展,贞献也相当巨大.吐蕃政权在巩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留F来大量的历史古迹文化.主要有文献档案,石碑铭刻和典籍.这些文献档案是反映吐蕃社会发展轨迹的原始记录,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利用价值,其中不少是举世罕见的档案珍品."吐蕃时期是奴隶制的军事部落联盟政体.联盟往往通过会盟形式来维持.结盟,缔约是当时最经常的活动.为使之固定化,保存久远,不受任何政治变动(如盟誓人的死亡)的影响,于是采用了立碑刻石的办法."碑铭主要有唐蕃会盟碑,恩兰?达扎路恭,桑耶兴佛盟誓碑,夏拉康盟文诏敕碑,雍仲赞摩崖刻石],噶迥寺建寺碑,赤松德赞记功碑,赤德松赞墓碑,噶迥寺建寺碑,粗布江浦建寺碑,昌都丹玛摩崖刻石等.铜钟铭文主要有桑耶寺钟铭,昌珠寺钟铭,叶尔巴寺钟铭.主要的文献有敦煌古藏文文献,新疆吐蕃简牍.主要的典籍有《柱问史》..],《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巴协》,《玛尼宝训集》,《五部遗教》,《四部医典》,《月王药诊》等.吐蕃时期的建筑古迹主要有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桑耶寺,雍布拉康,帕邦卡,松赞干布时期修建的卜厌胜寺等.石窟艺术文化的典型代表一96一查拉鲁普石窟寺,扎l耳l5巴窟也是叶蕾时期所开凿的.自古以来,减族先民采用以上葬为:的样礼方式.从史前时期的石棺葬逐渐发展演变,到吐蕃部落前期趋于稳定,即以封十石室墓为置.藏}墓足吐蓓王朝统治阶级最高等级的陵蕖,足研究吐蕾社会历史及考察当时的丧葬制度的重要历史文物,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除了减蕖群外,近几卜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西藏的很多地办都发现了一寸比属于吐蔷时期的古墓葬群.t要有:萨迦县境内的吉龙堆慕地,给白【l【J墓地,宁山慕地, 拉孜县冲钦墓地,洛扎县吉堆墓地-【Ij南乃东县的红墓墓地和加赛山墓地,L1l南扎囊县斯孔村墓地,朗县列山墓地,加查县邦达墓地和安饶乡诺米墓地,曲松县井嘎塘墓地等.(三)吐蕃以后的历史古迹文化公元9世纪中叶,统一一的吐蔷政权走向崩溃,西藏的历史进入到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之中.很多封建割据势力占据一方,各自为政,又与佛教内部不同的教派相结合,以僧俗一体,政教不分的形式出现在社会L.侄西藏各地形成并遗留下了许多历史古迹和遗存.其中,古格王国遗址是该时期规模较大,风格较典型的宫殿式建筑.这~一时期臧传佛教内部开始出现了不同的派系,先后形成l『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和格鲁派等教派.这些教派广建佛寺,讲经授徒,在当时社会一L形成了一定的寺院集团势力,先后留F了许多宗教建筑古迹和遗存.主要的宗教建筑遗存有萨迦寺,丹寺,色拉寺,哲蚌寺,~L(-I伦布寺,托林寺,夏鲁寺,自屑寺,楚布寺,热振寺,杰拉康,达隆寺,天龙寺,止贡替,桑普寺,纳塘寺,俄寺,扎唐寺,卓卧龙寺,丹萨替寺,雅桑寺等寺院建筑,还有一部分属于后期雍仲苯教的寺庙,如曼日寺,茹拉雍仲林寺,文部桑丹林,琼噶雍仲丹杰林等.塔建筑是藏区最为普遍,最具特色的宗教性建筑.佛塔从形式和内涵上町以分为八类,统称为"八相塔".(噶当塔和苯教的塔形制有所不同).从塔的功用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纪念性塔,一类是用来安葬高僧大德的灵骨塔.在西藏的各个寺院当中通常都有这类灵骨塔.其中, 最为着名的是供奉在扎什伦布寺和哲蚌寺,布达拉宫内的历代班禅转世系统和历代达赖转世系统的灵骨塔.次旺:西藏传统历史古迹文化资源及其价值初探宗堡建筑是帕竹时期在西藏出现的一种建筑类型,这种建筑类型是模仿早期的建筑风格,主要修筑在LLJ头上,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特点,易守难攻的地理特点.据《西藏王臣记》记载,帕竹时期在卫藏地区"贡噶,扎喀,内邬,沃喀达孜,桑珠孜,伦珠孜,仁蚌等乌斯藏的中心枢纽地方建了十三座大宗"l1.后来,随着帕木竹巴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宗堡建筑也逐渐增多.噶丹颇章地方政权时期也一直沿袭帕竹地方政权时期确立的宗豁制度,相应的宗堡建筑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上百个.宗堡建筑中比较着名的有豁喀桑珠孜宗,曲松宗,琼结宗,定结宗,昂仁宗,帕里宗,白玛宗,沃喀达孜宗山,岂日达孜宗,内邬宗,江孜宗等遗址.园林建筑,园林在藏语里一般称为"林卡",是人们休闲玩耍之所.从西藏历史上来看,比较着名的园林建筑有:山南琼结县白松村的德吉林卡;豁喀桑珠孜宗堡周围的扎西吉才,嘉措吉才,噶玛吉才和鲁定吉才四大林苑.此外还有布达拉宫后面的龙王潭(鲁康),罗布林卡等林苑.Il1]罗布林卡是西藏比较着名的古代园林式建筑,罗布林卡园林建筑群,按其自然区域划分为五个部分.Ⅲl其园林房屋建筑既保持了庄重的宫殿建筑的风格,又保持了自由活泼的园林建筑风貌._1庄园在藏语里被称为"豁喀",形成于公元l0世纪后半期.庄园建筑是西藏民居建筑的一种特殊形式.西藏庄园按其所有制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即"雄豁"(政府庄园或官府庄园),"格尔豁"(贵族庄园,包括世袭贵族庄园和临时拥有的薪俸庄园),"却豁"(寺庙庄园).西藏的庄园制度一直延续到和平解放前夕,各个地方都有庄园建筑,只是大小不等而已.其中像甲玛赤岗庄园,仲孜庄园,帕拉庄园等等都是一些较大型的庄园,而朗赛林庄园是修建比较早的典型庄园建筑._J铂西藏古代建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悉补野部落的上丁二王时期.到公元7世纪,更具备了建造铁索吊桥的技术和条件.都松芒布杰赞普在位期间, 曾在今云南迪庆与丽江接壤处塔城,修建了一座铁桥.藏文史籍记载大规模修建桥梁是在公元l4世纪末至l5世纪时,即"唐东杰布"修建桥梁时期.藏区的桥梁除了最初的溜索绳渡之外,就是铁索吊桥和木桥两大类桥梁建筑.I由于年代的久远,占代建造的桥大都已不存,少数我们今天仍能看得到, 如日吾且铁索桥,香水(南木林县城)河铁索桥,平措林铁索桥,雅龙河木桥,卢定铁索桥,宇妥桥等. 这一时期碑刻主要有御治平定西藏碑,御治十全武功碑和拉萨痘碑等.几种主要的传世典籍文化有:藏文《大藏经》,《贤者喜宴》,《吐蕃王统记》,《第吾贤者宗教源流》, 《大译师仁钦桑布传略》,《阿底峡尊者传略》,《奈巴班智达教法史一古谭化鬟》,《布敦政教史》,《娘氏宗教源流》,《雍仲苯教遗训目录?十万日光》,《红史》,《汉藏史集》,《青史》,《彰所知论》,《雅砻尊者教法史》,《西藏王统记》,《朗氏家族史》,《雅龙教法史》《王统世系明鉴》,《汉藏史集》,《萨迦世系史》, 《噶当教法史》,《菩提道次第广'论》,《西藏王臣记》, 《如意宝树史》,《土观宗教源流》,《安多政教史》等典籍着作.此外,还有着名的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这些典籍着作对于研究西藏古代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二,西藏传统历史古迹文化资源的价值历史占迹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不同类别的历史古迹文化,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它们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反映了社会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变化,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重要依据.众所周知,历史文献资料和历史古迹都是历史科学的研究对象,两者可以相互印证,进行比较研究,促进历史科学的发展.由于历史文献的作者或辑录者往往受到时代和他们自身认识甚至主观偏见上的局限,不可能全面科学地记录当时的一切社会现象和史实.历史古迹则是在历史长河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遗留下来的幸存者,是说明当时历史的具体而真实的实物见证.它可以证实历史文献的正确记载,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补充文献记载的缺佚.历史古迹的研究价值和作用,不仅仅只是表现在对具体文物和古迹的研究,说明上,更重要的是把微观研究的成果综合起来,在宏观上研究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联系,相一97—次旺:西藏传统历史古迹文化资源及其价值初探互制约的社会关系,进而从不同侧面探索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西藏传统的历史古迹文化,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足藏族先民在漫长的岁月中自身聪明才智不断积累的产物.这些历史古迹文化既是历史研究和藏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资源,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一)西藏传统的历史古迹文化资源为研究我国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早在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青藏高原就已经有人类生息繁衍.到新石器时代西藏的原始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联系更为密切,"大可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藏族和祖国其他兄弟民族结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起点".Ⅲ1.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统一的吐蕃政权,标志着青藏高原的多元一体历史演进到一个关键时期.吐蕃政权统一青藏高原是藏族多元一体演进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演进中具有进步意义的重大事件.中国的大一统,是由许多局部的统一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才逐步完成的.吐蕃政权统一青藏高原,为实现中国大一统创造了必要的历史前提条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随着元朝的建立,进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阶段.以萨班和八思巴为首的西藏政教首领认识到在全国走向大统一的形势下,结束西藏地方教派林立互不统属局面势在必行.结束西藏长达四百年的分散割据状态,完成了全国大统一的历史局面.经过明代到清朝的建立,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进入确立时期的最后发展阶段.清朝后期,随着清朝统治的衰败及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的中统一多民族国家,遭受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灾难,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包括西藏人民英勇抵御外辱,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西藏人民爱国的历史传统,不但在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近代扞卫西南边疆,反对民族分裂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中作出了新的贡献,谱写了西藏在全国大一统历史演进中的历史作用的新篇章.[1各个不同历史一98一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古迹文化资源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实物资料.(二)西藏传统历史古迹文化资源是藏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西藏传统的历史古迹文化资源是藏学研究的主要资源,文献资料固然非常重要,但实物资料具有对文献资料互补和印证的重要作用.这些资源为我们研究藏族从远古以来的社会发展,青藏高原从分散到统一的曲折过程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资料;研究藏族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元,明,清,民国历代中央政府治理西藏的政策方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对于研究苯教和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形成,发展,演变以及不同教派的基本教义和传承,寺院的兴衰过程,仪轨制度,僧伽组织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藏族领袖人物或着名学者,高僧大德的生平事迹;对藏族古代科技,文化,艺术等众多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三)西藏传统历史古迹文化资源是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历史古迹文化资源的价值是通过科学研究认识的,发挥其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教育手段实现的.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其教育作用和感染力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所难以代替的.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古迹和文化传统,而且这些文化传统和历史古迹体现了长期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意识形态,生活习俗等, 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古迹和文物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因此,大力开发优秀的传统历史占迹文化资源, 对于凝聚民族情感和激励民族力量,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利用传统历史古迹文化资源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面对凝结着先人劳动和智慧的丰富历史古迹文化,看到先民们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所表现的惊人的创造力,看到他们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许多辉煌成就时,必然会激起为振兴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巨大爱国热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历史古迹就成为对后代和J'大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促进西藏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构建平安西藏,和谐西藏不可多得的资源.次旺:西藏传统历史古迹文化资源及其价值初探(四)西藏传统历史古迹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西藏的旅游业资源极为丰富,而且独具特色.除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之外,人文景观要是吸引国内外旅游者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区内上千座宗教寺院作为西藏宗教文化的集成载体,从建筑,装饰, 壁画,塑像等方面展现了西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各种传统节庆也构成了西藏一幅生动的民俗风情图画.在这片广阔而古老神奇的土地上,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织并存,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目前,西藏拥有拉萨,日喀则,江孜三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南雅砻河谷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布达拉宫,大昭寺等世界文化遗产,以及江孜宗山抗英遗址,藏王墓等几十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较多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区已有4A级旅游景区5个,3A级旅游景区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4处.这些独具特色,无可替代的资源是西藏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人们对发展旅游业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旅游资源被开发和利用,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和青藏铁路的建设,为西藏加快发展,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越来越多的颇具声誉和知名度的旅游产品吸引着更多的国内外不同地区的游客前来西藏观光旅游.西藏旅游业发展至今,形成了以文化观光旅游为主体,多种专项产品并存的多元结构.文化观光旅游方面,在以西藏历史文化与宗教场所和自然风景区游览为主体的同时,逐渐加强旅游者的参与和体验,设计出了藏家风情体验,品尝藏式风味套餐,观赏民族歌舞,传统节庆游等多种形式的民族风情游项目,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文化观光旅游的内容.除此之外,作为文化旅游观光的补充内容,在一些地方设计开发了登山,徒步,科学考察等旅游项目,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多元化,更好地满足了不同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和爱好.上述历史古迹文化还只是西藏众多历史古迹和文物中的凤毛麟角,要想让世人真正了解西藏的风土人情,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西藏旅游管理部门还要做很多深入细致的具体工作.三,结语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藏学研究热潮,对我们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紧紧抓住良机, 把西藏传统历史古迹文化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传播给世界各国人民,使西藏传统历史古迹文化资源走向世界.在西藏传统历史古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开发传统历史古迹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并将其转化为现实价值,把潜在的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实现传统历史古迹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与此同时,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力求实现西藏传统历史古迹文化资源优势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4J童恩正.西藏考古综述U].文物,1985(9).【2】李永宪.西藏原始艺术M威都:四川人民出版束199&4 [3】李永宪.略论西藏的细石器遗存U].西藏研究,1992(1).【5】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昌都卡若【M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拉萨曲贡【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7】王尧,陈践.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 【8】关于该石碑以前通常叫做第穆萨摩崖刻石,此处笔者采用了扎西达瓦.贡布雍仲赞石刻文字及其几部摹本比较研究[11.西藏研究(藏文),2004(4).一文里的雍仲赞作为该石碑的名称.『91有关这部伏藏史书的成书年代,版本等内容参阅群培,亚东达瓦次仁.浅谈藏学史学名着"柱间史"的初次发现与抄本传承Ⅱ1.西藏大学,2009(4).这部伏藏史书是叙述佛教传入吐蕃时的情况以及松赞干布主要事迹的着名"伏藏".所谓的伏藏,在西藏泛指某一教派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面临消亡的时刻,为了保存其教派的势力,就把该派重要的典籍和宗教用具等埋在洞穴,建筑物或者是一些比较隐蔽的地方,等到该教派有了复兴的时日,再从以上所藏匿的地方取出来使其教派文化典籍发扬光大.伏藏文献不仅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都有(其中宁玛派的伏藏典籍最多),而且苯教也有这种伏藏典籍文献.比较。
西藏的布达拉宫简介
西藏的布达拉宫简介西藏的布达拉宫简介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建筑之一,布达拉宫无疑是中国西藏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下面我们来简单地了解一下这座庞大的建筑群的各个部分:一、历史渊源1.1 建造背景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637年,是唐朝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时所为其修建的皇家宫殿。
布达拉宫也是一个佛教圣地,许多在房屋内修行的喇嘛曾成为藏族领导人,并造就了西藏教宗制度。
因此,这座建筑既具有它的历史渊源,也具有宗教文化的影响。
1.2 建筑风格布达拉宫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藏式建筑风格。
所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石头、灰泥和木材。
其中,石头与红砂岩是主要建筑材料。
总体建筑风格分为白塔殿和红宫两部分,具有鲜明的表现主义和符号主义。
布达拉宫还具有多级建筑群、内外庭院和山顶塔的布局,环境景观显得十分恢弘。
二、布达拉宫的建筑结构2.1 外部建筑布达拉宫的外部建筑主要分为白塔殿和红宫两部分。
白塔殿,通常称为宫殿,是这座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也是用于国家政治活动、仪式活动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白塔殿的主建筑高75.2米,有达13层。
红宫建筑也是整个布达拉宫建筑群的主体,是唐朝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住所的场所。
红宫建筑高37米,共有4层。
2.2 内部空间壮观的内部空间是布达拉宫的一个重要特征。
宫殿有很多房间和大厅,设计十分奢华。
许多的射阳(即房间的靠北墙有窗,利用太阳光线可明亮整个房间)使得大部分宫殿房间都相当明亮。
此外,藏族民间艺术品、各种稀有文物、珍贵的佛像等还被保存在广阔的厅内。
三、现今的布达拉宫3.1 旅游景点如今,布达拉宫仍然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旅游景点。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参观这座庞大的建筑群和它所代表的历史文化。
这里可以让游客感受到西藏深厚的文化底蕴,欣赏到西藏建筑及民族艺术的精髓。
3.2 藏文化重要地标作为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布达拉宫还是藏文化重要地标。
在藏族历史上,布达拉宫之于藏民族,则是一种精神内心所依仗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区――强悍的康巴人
“康”是边地之意,“巴”是人的意思,“康巴”即康区的人。康巴方 言区位于安多藏区和卫藏地区之间,青藏高原的腹地和川藏高原的西北部。 现今的西藏昌都地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云南 迪庆藏族自治州都在康区之内。康巴人世代生活、栖息在川、滇、青、藏 交界的横断山脉地区,山高谷深,江河纵横,严酷的自然环境,既塑造了 康巴人强悍豪爽的性格,也培养了他们走出深山经商的传统和习俗。
安多
安多区――多文化和辽阔的草原
安多也有边地之意。“安多”一词是取阿尼玛 卿雪山和多拉让摩山(积石山)名的头一个字组成。 安多的范围包括阿尼玛卿雪山和多拉让摩山(积石 山)之间的地区,中心在阿尼玛卿山至青海湖一带, 这里的人自称“安多哇”。
安多方言区地理范围包括青海省的果洛藏族自 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甘 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 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其地域范围很 大,这里的草原辽阔,牛羊成群,是藏区最大的牧 区,因而出产安多名马。青海藏语广播、青海电视 台综合频道都使用安多方言播音
八:
gei
• 九:
gu
十:
jiu
实用文档
1965年9月,正式成立了西藏自治区。
实用文档
藏族人口分布
• 藏族约有5416021人,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 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 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 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 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 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 州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藏族语言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藏语支,分为卫藏、康巴、安多三种方言。而且这三种方 言的差异极大,甚至彼此有不少人互相不能听懂。藏族有 文字的历史已有1300多年,藏文创建于公元7世纪前期松赞 干布时代。大臣吞米桑布扎创造了30个声母和4个韵母的拼 音文字。到了公元9世纪,藏王热巴布登位后,对藏文拼音 进行简化,丰富词汇,改进文法。
实用文档
你好: 姑索得波 卫藏
你好: 姑索乔得带波毛卫
安多
藏
湖松乔带毛 康巴
安多
湖松
康巴
实用文档
藏语汉语对照表
• 吉祥如意: zha xi de le 扎西德勒
• 谢谢:
tou ji qi 吐吉其
• 大姐:
a jia 阿佳
• 一:
ji
二:
ni
• 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song
四:
xi
• 五:
a
六:
chu
• 七:
dun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卫藏
卫藏是两个区域名称的组合。卫:藏语 “中心”之意,泛指以拉萨河谷为中心的地 区;“藏”:“河”之意,泛指日喀则以西、 以北的广阔地区。后藏地区的人自称“藏
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卫巴”。清朝 以来称为卫藏,后改称西藏。卫 藏方言区位于青藏高原的醅,是 现在行政划分的西藏自治区。它 是藏族文化的发祥地、古代吐蕃 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 现今的拉萨地区、日喀则地区 (今日喀则)、山南地区、林芝地 区(今林芝)、阿里地区等都在卫 藏范围内。以拉萨为中心向西辐 射的高原大部叫做“卫藏”。卫 藏实用方文档言,可以分为前藏、后藏和
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 文字。
实用文档
藏族的外来语大多数使用汉语 的发音。藏族人里面很多人只能说 藏语,但是不能读写,倒不是因为 不识字。因为藏语分俗语和禁语, 老百姓说的都是俗语,而禁语类似 于汉语的文言文,是书面文字。很 多藏族老百姓都不会说禁语,自然 也就不用读写了。 2006年确定了“以卫藏方言为基础, 以拉萨话为标准音”的藏语普通话 标准
实用文档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北京设有管理蒙古、西 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地方事务的专门行政机构。
1929年,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蒙藏委员会,是年, 建青海省。西藏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得到很大改善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根 据西藏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采取和平解放的方 针。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 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签订 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 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
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公元710年,犀德祖赞又与唐朝的金城公主联姻,由于与东部中 原地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使西藏社会逐步有 了很大发展,由此揭开藏、汉文化交流史上的新篇章。金城公 主入蕃30年,力促唐蕃和盟。此间,唐、蕃虽曾进行过多的次 战争,但由于金城公主的努力,双方使臣往来频繁,双方终于 在开元二十一年(773),唐、蕃在赤岭(今青海湟源西日月山) 定界刻碑,约以互不相侵,并于甘松岭互市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历史发展
藏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藏族的先民们自远古时就居住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
公元6世纪,山南雅隆部落首领成为部落联盟领 袖,号称“赞普”(王),建成自称为“博”的奴隶 制王朝。
7世纪初,雅隆部落首领兼并了达布、工布、 娘布、苏毗等诸部,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统 一整个西藏地区,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了 吐蕃王朝。
公元641年,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朝的文成公 主联姻,被唐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
实用文档
文成公主入藏,对加强汉族和藏族的往来,发展藏族的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带来不同的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类,给西藏的粮食打下坚实的基础。带来不 同手工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西藏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带来不同的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