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XXXXX XX
理论摘抄
实验随记
附:教学案例、实验课教案见附页
课堂提问技巧课题教学案例分析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是功不可没的。提问的时机把握的是否恰当,提问的技巧是否巧妙,都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掌声》一文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导入部分:
师:下课了,操场上非常热闹,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好象站在了大操场上,看到同学们在做游戏,踢毽子。
生:还有的同学跳皮筋。
生:……
学生此时兴趣很高,学习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师:这些都是我们正常人的表现。可是,在一个角落里,有一个人默默地坐在那里。她是谁?为什么不来参加活动?此时引入课题,提问恰是时候。
课上活动: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是:掌声。
……
师:通过朗读课文我们对英子有了一些了解,你觉得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
生:我觉得她是一个可怜的小姑娘。
生:她是一个特别怕别人的小姑娘。
生:她是一个自卑的小姑娘。
生:……
师: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英子不是一个开朗的小姑娘。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因为她很悲伤,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谁还能补充?
生: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她的腿有点瘸,所以她悲伤。
生:她是一个没有自信的孩子,如果有自信就不会总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上课前她总是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他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你们要边读边想,这些词说明什么?
生:她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因为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这是因为她从小落下了残疾,走起路来一摇一摆。
生:这是一个自卑的小姑娘,她不想让别人看到她的残疾,她想掩饰自己的缺点。
生:她是一个心理素质很差的小姑娘,她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他无法和别人交流这样就无法进步,她心理有残疾。
师:看来她心理也有残疾。
生:她是一个自卑的小姑娘,他怕自尊心受到伤害。
生:这是一个特殊的孩子,我觉得即使落下了残疾也不应该自卑,要把自卑变成自信。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如果还像一开始那样大声读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收获,边读边想大家体会到了这么多,英子不愿意和大家交流,不愿让
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课文中有一个词最能表现英子是一个什么样小姑娘。
生齐说:忧郁
师:就是那样一个孩子,现在变成了什么样?
生:变成了个欢乐的孩子。
生:她由内向变成了外向。
生:她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孩子,因为她能和同学们一起说笑游戏了。
生:是掌声把孩子心理残疾治好了,身体上的残疾是天生的,可心理的残疾是后来的,可以治好。
师:她还是一个忧郁的孩子吗?(不是)那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开朗)教师板书
生:有时同学们的鼓励很有用。
生:第一次是鼓励,第二次是赞扬。
生:我认为这两次掌声对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第一次没有想起时,英子还是忧郁的,第一次掌声给了他勇气,第二次的掌声不是嘲笑而是鼓励,从此以后她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师:……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提问贯穿其中,适时而又巧妙,真正起到了提问的效果。例如在提问小英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时,设计成“你觉得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一下子拉近了与小英之间的距离,就像小英就在学生之间。同学们都是在谈论身边的人。而在下面,每一个问题的
设计都围绕小英展开,让学生谈小英,议小英,从而最终从掌声中体会出小英心理及性格的变化,并能从小英的变化中受到教育。
所以说,好的提问确实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没有好的提问设计,一节课很难顺利完成,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提问技巧的把握,更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以上是我对一堂教学实例的一点看法,我会继续摸索,争取用更好的提问技巧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实验课教案
课前:教师为学生讲述两个真实的故事,其中一个是自己小时侯失去父亲的故事。
一、引入。
1.观看播放的伊拉克专题,加上教师录制的音乐和旁白。
2.抽学生说说自己看了之后自己的感想。
3.教师小结: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呐喊吧!
学生齐读课题,再读。
效果很好,哀婉的音乐与悲惨的景象呼应,很快就为本课的学习定下了“基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做了一些铺垫。
二、按要求自读课文。
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思考并勾画句子: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用横线勾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用波浪线勾出)
3.作者为谁呼吁?(用着重符号标出)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相应句子。这几个问题提得比较好,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只是从实际操作来看,学生受前面“哀婉”基调的影响,虽是让自由朗读,学生却都是默默地朗读,不管怎样,只要学生是在“读”,就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出声。
三、交流问题,学习课文。
1.教师: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爸爸是个出色的人。我们能够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看出来。
教师:请你再读一读,读出自豪的感情。
学生:我的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我们可以从“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看出来。
教师:还有什么地方能够看出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
学生:“爸爸的嘴张着……”
教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
教师:罗老师找到一个句子。“我至今都忘不了……”。你能看出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是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
教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我能从这里体会到爸爸的尽职尽责。
教师:请同学们互读互评。(学生读,较有感情。)
教师用学生“找”和自己“引”的办法初步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部分内容,“拉”得比较快。目的显然是为后面“突出重点”——感情朗读做一些准备。
2.教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要读得好象在和父亲面对面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