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附属”到“独立”:民初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六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附属”到“独立”:民初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摘要:民国初期是一个转型和变迁的时代,新旧并存,中西混杂。全社会思想解放、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推动了当时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女性从“男人的附属”逐渐转变为“独立的个人”,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划时代的变化,这突出表现在女性政治参与度、受教育水平以及经济能力等方面的进步。本文浅析民初女性地位变化之原因,并以民初影响女性地位变化的重大社会事件为线索,探究当时社会女性地位的变化的微观表现,从而对民初女性地位的变化过程进行思考。

关键词:社会变迁女性地位变化思考

封建社会是父权制社会,女性长期受“男尊女卑”、“三纲五常”思想的压制,地位生来低于男性,《诗经》中曾记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被剥夺了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应有权利的女性,成为男人的附属物,“女子无人格,只能依男子而成人格”,无社会地位可言。

政治无参与。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处于被支配地位。“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牝鸡无晨”等旧观念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将女性困于家中,“妇女除煮饭洗衣、编织缝纫、料理家务外,其他事一概无权过问”。“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女性被禁止与异性接触,丧失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更不用说参与社会政治。而且女性参政是对男性权威局面的打破,这在当时社会是不被允许的。

经济难独立。“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女性没有继承权,而且由于分工有别,女性只能从事家务、喂养后代等,甚至于对自己的嫁妆都没有处理权。所以经济上必须依靠男性,“惟其不能自养,而待养于他人。股男子以犬马奴隶蓄之,于是妇女极苦”,这样就造成女性在家庭中受男性支配。

婚姻不自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得女性的婚姻完全掌握在他人手中,而且有时父母出于权财考虑,女儿被当成物品进行交易。封建的贞操观控制着女性的生活,即使丈夫去世也必须“从一而终”,不可再嫁。但是男性却一夫多妻,根据“七出”中任一条离弃妻子。女性在婚姻中只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工具。

教育被扭曲。“女子无才便是德”、“妇人识字多诲淫”,女性被正规教育拒之门外。不仅如此,封建女教出现,《烈女传》、《女孝经》、《女训》等大同小异的书籍在思想向上对女性洗脑,教化女性严守三纲五常,不得做出越轨之事。比如《女论语》将女性的活动范围完全框定在家庭之中,要求“凡为女子,当知礼数”、“行莫回头,语莫掀唇”,且“不谈私语,不听淫音”,对待丈夫则须“将夫比天,其义匪轻”,还要做到“九烈三贞,名标青史”。

形体遭摧残。缠足是对女性形体摧残最显著地标志之一,在明清时候发展到鼎盛,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浙东丐户:男不许读书,女不许裹足,缠足成了社会贵贱等级的标志。缠足对女性身体的摧残是不可忽视的。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描述道:“始缠之时,其女百般痛苦,抚族哀嚎,甚至皮腐肉败,鲜血淋漓……”缠足既是对女性贞节的控制,也是满足男性把玩心理的需要。

“故妇人无名,系男子之姓以为名;妇人无谥,因夫之爵以为谥。在社会上的地位亦如此,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在家庭的地位如此。”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的这段文字清晰的描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问题。

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制度,中华民国成立。民国初期的社会心态,人们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开始挣脱封建枷锁,向现代文明转变:社会政治进步,经济百废待兴,文明习俗日益开化。妇女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激发广大女性追求独立的人格,女性角色发生改变,女性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女性的政治参与度、受教育水平以及经济能力在此期间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这既是女性地位提高的良好印证,同时也为女性谋求更高的地位奠定了必要基础。笔者从影响女性地位变化的社会重大事件入手,探究女性是怎么样一步步提高地位,逐步追求男女平等。

一民初女性地位变化之动因

民国初期,女性身上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尤其是女性地位的改变让人欣喜,我们从中看到社会斗争掩盖下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当然,这些改变不是一蹴而就,无因之果。而是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国内外因素酝酿出的历史性变革。

首先,国内层面。在政治上,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成立是对传统的君权封建等级制度的巨大的冲击,为人权平等、男女平等观念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基本前

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政府官员以及革命党人,信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而且孙中山主持制定了诸多支持妇女运动的政策。这些都为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在经济上,民国初期的经济,摆脱了“农工商”的陈旧观念,私人经济、个体经济发展良好。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抓住机会势头迅猛,“到1920年,包括民营工厂的华资工厂达1759家,拥有资本5亿零62万元,工人557622名”。商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为女性就业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在思想上,清末时期,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观念已引入中国,康、梁等维新派把妇女问题与救亡图存联系到一起,对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作用。辛亥革命时期知识界对女性的审视主要是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下进行的。他们主张解放妇女,使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与男子平等。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解决妇女问题,五四运动时期,对封建纲常的批判达到顶峰,以民主与科学为代表的新思想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思想的解放与革新为女性地位的变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次,国际层面。在思想著作上,西方女性思潮以及相关著作开始进入中国。1902年,斯宾塞的《女权篇》在中国首次出现,这是近代翻译的第一本关于妇女问题的译注。斯宾塞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的“自然权利”学说和进化论观点论证男女平等、男女同权的道理;反对在社会上和家庭中对妇女实行专制,并且主张妇女应有参政的权利。当时进入中国的还有《女人压制论》、《世界十二杰》等著作,这些著作的出现让社会开始正视女性问题。在实践运动上,美国、英国及北欧一些国家出现了持续高涨的妇女参政运动,为中国妇女参政运动树立了信心和榜样。中国妇女从中受到极大鼓舞和启示,积极投身于革命实践中去。这为民初女性参政运动的开展埋下了伏笔。

二民初女性地位变化之表现

在国内外诸多历史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国初期的女性解放运动发展势头良好,产生了诸多以女性作为主人公的社会事件。

1907 年,鲁迅先后撰写了《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首次将易卜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