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合集下载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会给患者带来生命的威胁。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

本文将从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新药治疗等方面,介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

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直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传统的手术治疗主要采用开颅手术,通过切除或阻断动脉瘤来防止其破裂出血。

开颅手术具有创伤大、恢复慢、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开始选择微创手术治疗。

微创手术可以通过小孔径或血管介入的方式进入脑部,达到治疗的目的。

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随着手术器械和影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微创手术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导管经血管穿刺进入动脉瘤内,再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治疗,如栓塞、夹闭、支架植入等,从而阻断动脉瘤的血流,达到治疗的目的。

介入治疗的优势在于操作微创、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尤其适合老年患者和体弱多病者。

目前,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了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又一重要手段。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介入治疗甚至可以取代传统的手术治疗。

三、新药治疗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型药物也逐渐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

最近研究发现,一些抗凝血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对稳定动脉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壁的修复和增强,从而减少动脉瘤的破裂风险,为动脉瘤的长期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些新型的靶向药物和基因治疗也正在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研究者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或干预信号通路,尝试寻找靶向动脉瘤生长和破裂的新途径,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颅内动脉瘤(教学及宣教)

颅内动脉瘤(教学及宣教)

颅内动脉瘤疾病概述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

任何年龄可发病,多数好发于40至60岁中老年女性。

造成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甚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在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Willis环)上,其中80%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

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动脉瘤发生后,常常进一步发展,出现动脉瘤扩大。

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瘤逐渐扩大的一个重要后天因素。

动脉瘤的破裂实际是只有瘤壁的渗血。

这种破裂与想像中的动脉瘤爆裂(如术中动脉瘤破裂)是不同的,这种情况下往往出血十分汹涌,病人常在几分钟之内陷入昏迷,因脑干受损而迅速死亡。

忧虑、紧张、激动、血压突然升高、大小便、用力、妊娠晚期、分娩、体力劳动、性生活等仅是动脉瘤破裂的诱发因素。

在更多的情况下,出血是在没有明显诱因时突然发生的。

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出血处由血凝块凝固以及血管痉挛收缩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加之脑脊液的促进作用,破裂处停止出血。

在出血后1~2周,纤溶现象亢进,使破裂处纤维网脆弱、血凝块液化,由于此时动脉壁破裂口的纤维化尚不牢固,故容易发生再出血。

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颅内动脉瘤病人在破裂出血之前,90%的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只有极少数病人,因动脉瘤影响到邻近神经或脑部结构而产生特殊的表现。

动脉瘤症状和体征大致可分为破裂前先兆症状、破裂时出血症状、局部定位体征以及颅内压增高症状等。

先兆症状40%~60%的动脉瘤在破裂之前有某些先兆症状,这是因为动脉瘤在破裂前往往有一个突然扩张或局部少量漏血的过程。

其中动眼神经麻痹是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最有定侧和定位意义的先兆破裂症状。

出血症状80%~90%的动脉瘤病人是因为破裂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才被发现,故出血症状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最多见。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最新版)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最新版)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最新版)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局限性异常扩大的颅内动脉,其中囊性动脉瘤最为常见,其他类型包括梭形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

囊性动脉瘤通常位于脑内大动脉的分叉部,是血管中血流动力学冲击最大的部位,而梭形动脉瘤则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更为常见。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

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破裂出血是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症状包括剧烈头痛、呕吐和昏迷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最为常见的病变之一,而脑室内出血通常预后较差。

SAH还可能导致局灶性颅神经功能障碍,如动脉瘤压迫致第3神经麻痹而导致复视和/或上睑下垂,随脑脊液沿蛛网膜下腔向下流动的血液刺激腰神经根引起腰背部疼痛。

警示性头痛可能发生于无SAH或由于动脉瘤增大或局限于动脉瘤壁的出血。

诊断SAH的体征包括脑膜刺激征、高血压、局灶性神经功能丧失、迟钝或昏迷以及眼底出血等。

眼底出血可以单独或不同组合形式出现,其中透明膜下出血可能伴随高的死亡率。

C。

玻璃体出血是指在眼球玻璃体中发生的出血现象,也称为Terson氏综合征或Terson综合征。

通常是双侧发生,但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如AVM破裂等导致颅内压增高。

初次检查时常常会被遗漏,但通常会在初次检查时表现出来,迟发性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可能会伴随再次出血。

患有玻璃体出血的患者死亡率高于没有出血的患者。

大多数患者在6到12个月内可以自行消退,但对于视力无望恢复或希望更快地改善视力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玻璃体摘除手术。

3.临床血管痉挛是指SAH后迟发性的局灶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也称为“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DIND)”或“症状性血管痉挛”。

其临床表现为精神混乱或意识水平下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语言或运动受限。

症状通常会缓慢出现,包括头痛加重、昏睡、脑膜刺激征和局灶性神经体征,可能会出现以下临床综合征:大脑前动脉综合征:以额叶症状为主,可能表现为意识丧失、握持/吸吮反射、尿失禁、嗜睡、迟缓、精神错乱、低语等。

尼莫地平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尼莫地平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尼莫地平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摘要】尼莫地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具有扩血管作用和降低血压的药理作用。

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尼莫地平可以降低手术过程中的血管张力,减少手术风险。

尼莫地平还能改善手术后脑血流,减少术后脑梗死的风险。

尼莫地平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低血压和心率变化等,需要在使用过程中注意。

尼莫地平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未来还有进一步应用的潜力。

【关键词】尼莫地平、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药理作用、脑血流、脑梗死、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神经外科、进一步应用。

1. 引言1.1 尼莫地平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尼莫地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近年来,尼莫地平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备受关注。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尼莫地平通过扩张脑血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临床研究表明,尼莫地平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能够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尼莫地平的应用效果受到广泛认可,但同时也要注重尼莫地平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尼莫地平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展望未来,尼莫地平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望为更多脑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2. 正文2.1 尼莫地平的药理作用尼莫地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其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胞膜上的L型钙通道,阻断钙离子的内流,从而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血压。

尼莫地平还可减少心脏的收缩力,降低心脏的耗氧量,减轻心脏的负担,缓解心绞痛。

尼莫地平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可以改善微循环、减轻细胞损伤,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和血栓形成,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有助于维持血管的弹性和通透性。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
21 0 0年第 1 4卷第 2 0期
实 用 临 床 医 药 杂 志
Junl f 1 i 1 dc ei rci o rao i c in P at e C n a Me i n c ・7 ・ 1
颅 内 后 循 环 动 脉 瘤 围 手 术 期 护 理
张 海 英 ,沈梅 芬
颅 内后循 环 动 脉瘤 又 称椎~ 基 底 动 脉 瘤 , 约 占颅 内动脉瘤 的 l . %【 1 3 ,且 位 置多 较 隐蔽 , 与 丘脑 、 干 、 脑 后组 颅神 经 、 动脉穿 支 等关 系密切 , 常 突然破裂 出血 , 死 率 及 致 残 率 高 。椎基 底 动 脉 病 瘤 首次 出血 后仅 施 之非 手术 疗 法 者 , 1年 生存 其 率为 5 %, 着 外 科 解 剖 学 、 像 学 及 手 术 技 术 8 随 影 的进 步 , 椎基 底 动脉 瘤 手 术 者死 亡 率 为 7 2 ~ .%
医生 抢救 , 以免 延 误 诊 治 时 机 而增 加 病 死率 及致
残率。
2 2 术 中护 理 .
动脉瘤瘤 壁包裹 术等 方法 ] 其 中 以直视 下瘤 蒂 ,
夹 闭术最 为合理 。.
2 护

对于颅 内 压 高 的患 者 开 颅 后 可 采 用 过 度 通
气、 给予含 地塞 米松 5mg的 2 %甘露 醇 20mL 0 5
脉瘤 9例 , 有 患者 均 有 蛛 网膜 下腔 出血 ( A 所 S H)
病史 , 全部 经 数字 减 影 全 脑 血 管 造影 术 ( A) DS 及 脑 血 管 成像 ( TA) 查 证 实 为 动 脉瘤 , 采 e 检 均 取手术 治疗 , 后 治愈 2 术 l例 , 复 良好 2 恢 5例 , 自 动 出院 2例 , 亡 3例 。 死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性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潜在危险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命威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动脉壁的异常扩张,如果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

及时治疗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关键。

2. 神经功能损伤:颅内动脉瘤在增大的过程中可能对周围的神经组织造成挤压和损伤,导致头痛、视力障碍、听力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预防复发:一旦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存在复发的风险。

对于已经治愈的患者,定期复查和随访是至关重要的,及时发现复发病灶并采取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再次发作。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及时准确地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危险和后果,提高治疗效果,恢复患者的健康。

1.2 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挑战1.手术风险:传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存在着较高的手术风险,包括术后出血、感染、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尤其是一些较大较复杂的颅内动脉瘤,手术难度和风险更大。

2.介入治疗技术不断更新: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随着介入技术不断更新和创新,一些医务人员在技术上并不够熟练,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受到影响。

3.放射治疗的限制:尽管放射治疗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选择,但是其应用范围较窄,而且长期放射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大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4.药物治疗的局限性:目前针对颅内动脉瘤的药物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效果有限且副作用较大。

5.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协调难度:颅内动脉瘤的综合治疗需要多个学科的协作,包括神经外科、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药物治疗等,各学科之间信息共享、协调安排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

2. 正文2.1 手术治疗的现状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传统方法之一,其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手术切除或夹闭动脉瘤,减轻或防止颅内动脉瘤造成的危害。

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

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

颞下切口
颞下切口是一种常用的手术入路,适用于处理后循环颅内动脉瘤。 该切口位于颞部下方,可以暴露出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等重要结构。
PART 02
颅内动脉瘤的解剖学基础
颅内动脉瘤的分类和特点
囊状动脉瘤
最常见,占颅内动脉瘤的90%以 上,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体
积较小,通常位于脑表面。
梭形动脉瘤
形态较长,体积较大,多位于脑 底部的脑池内,与基底动脉、大 脑中动脉等较大血管有关。
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不同,其发生率和破裂风险也不同。一般来说,大 型动脉瘤的破裂风险较高。
颅内动脉瘤与周围组织的关联
颅内动脉瘤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密切,尤 其是与脑底动脉环及其分支的关系更为密 切。在手术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保护这些 血管,避免损伤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颅内动脉瘤还可能与其他脑组织结构 有关联,如神经、脑膜等。在手术过 程中需要避免损伤这些结构,以免引 起相应的并发症。
缺点
手术治疗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和风险,如感染、出血、脑水肿 等,同时手术创伤较大,恢复期 较长。
PART 06
手术入路的未来展望和研 究方向
新型手术入路的探索和研究
脑深部手术入路
针对脑深部动脉瘤,研究新的手术入 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提高 手术效果。
联合手术入路
探索多种手术入路的联合应用,以解 决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问题,提高 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翼点入路
总结词
适合大多数前循环动脉瘤,操作简便,损伤小。
详细描述
翼点入路是一种通过颞部和额部切口的手术入路,可以暴露颅内的大部分区域。由于其操作简便、损 伤小,因此适用于大多数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该入路能够提供较好的手术视野,便于手术操作 ,同时对脑组织损伤较小。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一)治疗1.颅内动脉瘤非手术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再出血和控制动脉痉挛等。

适用于下述情况:①病人病情不适合手术或全身情况不能耐受开颅;②诊断不明确需进一步检查;③病人拒绝手术或手术失败;④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手段。

防止再出血包括绝对卧床休息、镇痛、抗癫痫、安定剂、导泻药物使患者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

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氨基己酸、抗凝血酸、抑酞酶等);控制血压。

预防及治疗脑动脉痉挛,使用钙拮抗药如尼莫地平,脑脊液引流,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等。

用经颅超声监测颅内动脉,维持正常的脑灌注压。

根据病情退热、抗感染、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心血管功能。

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变化。

对昏迷病人需加强特殊护理。

(1)控制性低血压:是预防和减少动脉瘤再次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不宜降得过多,最好用经颅超声监测。

因为出血后颅内压增高,若再伴有动脉痉挛,脑供血已相应减少,血压降得过低会造成脑灌注不足而引起损害。

通常降低10%~20%即可。

高血压患者则降低收缩压原有水平的30%~35%,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如有头晕、意识恶化等缺血症状,应予适当回升。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及脑积水,应用甘露醇、脑室引流、维生素E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降低颅内压:甘露醇不仅能降低颅内压,增加脑血流量,推迟血-脑脊液屏障损害并减轻脑水肿,还能增加手术中临时阻断脑动脉的时间。

动物试验证实甘露醇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在其保护下,缺血脑组织的脑电波能恢复得较好。

维生素E加地塞米松和甘露醇有很强的抗水肿作用。

如再加上人造血效果更佳。

给蛛网膜下腔出血的Ⅱ及Ⅳ级病人可使用甘露醇,每小时给20%甘露醇1.5mg/kg,以后2天增加20%,临床症状显著进步,在24h即恢复到Ⅰ或Ⅱ级。

甘露醇保护脑组织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动物试验阻断局部脑血流30s,出现可逆性变化;阻断120min,则出现神经细胞的皱缩,星形细胞膨大;12h星形细胞崩溃;24h神经细胞即已破坏,出现大量粒性白细胞。

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配合要点

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配合要点

角色明确
主刀医生负责手术的整体规划与 核心操作,助手则负责提供必要 的手术器械,协助主刀医生完成
手术。
操作协同
主刀医生在操作过程中需及时告 知助手所需器械,助手应迅速准 确地提供,确保手术流程顺畅。
及时反馈
助手在观察到手术过程中的任何 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告知主刀医
生,以便及时调整手术策略。
护士与手术医生的沟通
术前准备
01
02
03
04
心理准备
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手术目 的、步骤和可能的风险,取得
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身体准备
进行全面的术前检查,包括血 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胸片 等,评估患者的手术耐受性。
术前用药
根据医嘱,术前使用适当的药 物,如降压药、抗凝药等,以
稳定患者病情。
禁食与禁饮
按医嘱要求,术前一定时间内 禁食、禁饮,以降低术中呕吐
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 配合要点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手术概述与准备 • 手术步骤与技巧 • 手术团队配合与沟通 •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 • 手术配合要点小结与展望
01
手术概述与准备
颅内动脉瘤简介
定义与类型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 常膨出,根据形态和位置可分为
精准操作与技巧
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要求医生具备高超的手术技巧和精准 的操作能力,确保瘤体夹闭完全,并最大限度减少周围组 织的损伤。
未来手术技术与发展趋势
1 2 3
微创手术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颅内动脉瘤夹闭 手术将更加注重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以减少手 术创伤和并发症。
机器人辅助手术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其发生率约为1-2%。

虽然大部分颅内动脉瘤为良性,但是其破裂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如颅内出血、脑血管痉挛等,并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一旦发现颅内动脉瘤,需要及时治疗,以降低其破裂的风险。

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主要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状等因素,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手术方式来进行治疗。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

1. 开颅手术开颅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传统方法,也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

该手术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麻,医生在患者头部进行切口,并通过显微镜引导,将颅内动脉瘤完全切除或者通过夹闭来阻止血液循环。

这种手术对医生的要求较高,需要有较高的技能水平和丰富的经验,小心操作,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以免引发更多的并发症。

同时,对于患者来说,该手术需要进行全麻,需要进行开颅手术,手术创口比较大,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期和住院时间。

2. 血管内手术血管内手术是另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常见方式。

该手术需要将导管插入患者体内的血管中,通过导管引导下的微型器械将颅内动脉瘤内细小血管夹闭或者将乙丙肝素(或凝血酶)注入瘤内,以实现将瘤内血管闭塞的目的。

血管内手术是一种无创手术,因此对于患者来说,风险要比开颅手术低。

同时手术过程中无需全麻,且手术创口小、康复快,可减少住院时间。

然而,血管内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也很高,需要医生有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操作技能。

3. PETT(骨瓣帽囊环切除术)PETT是一种较新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方式。

该手术在保留颅骨完整的情况下,通过进入瘤体周围的颅骨与大髁突的关节间隙中,断开颅颈动脉的联系,实现动脉瘤的夹闭。

该手术的重要特点是不需要开颅手术,因此患者风险较低,恢复快。

但是该手术仍处于发展阶段,目前只有少数医院尝试并推广该方法,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手术治疗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常见方式,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医生需要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和颅内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并严格控制手术风险,以保障患者手术安全。

颅内动脉瘤怎样治疗?

颅内动脉瘤怎样治疗?

颅内动脉瘤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颅内动脉瘤应该吃什么药。

*颅内动脉瘤怎么治疗?*一、西医*1、西医治疗1.颅内动脉瘤非手术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再出血和控制动脉痉挛等,适用于下述情况:①病人病情不适合手术或全身情况不能耐受开颅;②诊断不明确需进一步检查;③病人拒绝手术或手术失败;④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手段。

防止再出血包括绝对卧床休息,镇痛,抗癫痫,安定剂,导泻药物使患者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氨基己酸,抗凝血酸,抑酞酶等);控制血压,预防及治疗脑动脉痉挛,使用钙拮抗药如尼莫地平,脑脊液引流,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等,用经颅超声监测颅内动脉,维持正常的脑灌注压,根据病情退热,抗感染,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心血管功能,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变化,对昏迷病人需加强特殊护理。

(1)控制性低血压:是预防和减少动脉瘤再次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不宜降得过多,最好用经颅超声监测,因为出血后颅内压增高,若再伴有动脉痉挛,脑供血已相应减少,血压降得过低会造成脑灌注不足而引起损害,通常降低10%~20%即可,高血压患者则降低收缩压原有水平的30%~35%,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如有头晕,意识恶化等缺血症状,应予适当回升。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及脑积水,应用甘露醇,脑室引流,维生素E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降低颅内压:甘露醇不仅能降低颅内压,增加脑血流量,推迟血-脑脊液屏障损害并减轻脑水肿,还能增加手术中临时阻断脑动脉的时间,动物试验证实甘露醇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在其保护下,缺血脑组织的脑电波能恢复得较好,维生素E加地塞米松和甘露醇有很强的抗水肿作用,如再加上人造血效果更佳,给蛛网膜下腔出血的Ⅱ及Ⅳ级病人可使用甘露醇,每小时给20%甘露醇1.5mg/kg,以后2天增加20%,临床症状显著进步,在24h即恢复到Ⅰ或Ⅱ级,甘露醇保护脑组织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动物试验阻断局部脑血流30s,出现可逆性变化;阻断120min,则出现神经细胞的皱缩,星形细胞膨大;12h星形细胞崩溃;24h神经细胞即已破坏,出现大量粒性白细胞,一支毛细血管阻塞120min后,管腔即变小,内皮细胞增多,可见脑梗死的形成是很快的,而在应用甘露醇后120min,毛细血管及神经细胞均未发生明显的病理性改变,用动物的脑水肿模型发现:5例应用甘露醇并阻断血流2h,仅1例出现脑水肿,阻断4h,仍半数有效,如阻断6h,则无作用,所以甘露醇的有效作用时间大约为2h,用兔做试验,如用甘露醇加人造血,则阻断6h仍无脑水肿出现,但单纯用甘露醇或人造血,则不能控制丘脑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

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

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翼点入路
编辑ppt
14
纵裂入路
纵裂入路
编辑ppt
15
眶颧入路
• 去除眶上侧和外侧骨板,颧弓, 以及翼点骨瓣; • 暴露床突段颈内动脉瘤和基底动脉尖动脉瘤;
眶颧入路
编辑ppt
16
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
眶颧入路
编辑ppt
17
低位基底动脉尖动脉瘤
眶颧入路
编辑ppt
18
3.7
眶颧入路
编辑ppt
19
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入路
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
编辑ppt
1
动脉瘤位置和入路原则
1. 动脉瘤原位暴露,无脑组织损伤; 2. 充分暴露动脉瘤,载瘤动脉和周
围结构; 3. 显微外科不是显微开颅,锁孔无
法充分暴露;
编辑ppt
2
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入路
1. 翼点开颅 2. 纵裂入路 3. 眶颧开颅
编辑ppt
3
翼点开颅
• 以翼点为中心,额颞骨瓣开颅; • 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鞍旁结构;
脑后动脉走行方向和发 育;
颞下入路
编辑ppt
25
小脑上动脉瘤
颞下入路
编辑ppt
26
小脑前下动脉瘤
颞下入路
编辑ppt
27
岩骨入路
岩骨入路
编辑ppt
28
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
岩骨入路
编辑ppt
29
岩骨入路
编辑ppt
30
乙壮窦前入路
乙壮窦前入路
编辑ppt
31
椎动脉-基底动脉区域动脉瘤
• 椎动脉上段动脉瘤, PICA 动脉瘤;

后循环动脉瘤24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分析

后循环动脉瘤24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分析
, 平均( 5 6 ± 1 9 ) 岁。临床表现 : 以蛛 网膜下腔出血 ( S A H) 为首发症状 1 5例 , 主要表现为
剧烈头痛 、 恶心呕吐, 有 的还伴有眩晕和一过性意识
障碍等 , 合并高血压病 1 0例 , 糖尿病 8例。以颅神经
麻痹起病 6 例, 其 中动眼神经麻痹 4例 、 单侧展神经麻 痹l 例、 后组脑神经麻痹 1例、 体检发现 3例。按照
D O I : 1 0 . 3 7 6 0 / c m a . j . i s s n . 1 6 7 4- 4 7 5 6 . 2 0 1 4 . 0 4 . 0 2 8
3 . 1 后循环动脉瘤临床特点 : ①后循环动脉瘤破裂出 血概率较前循 环低 , 本研究 出血率 为 6 2 . 5 %, 同期前
高, 其治疗是对神经外科医生的严峻考验。郑州大学 第一 附属 医 院于 2 0 0 8年 1 月至 2 0 1 3年 6月采 用 显微
手术治疗 2 4 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 , 取得了 良 好效 果, 现对其临床特点 、 手术人路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回顾 分析 , 报告如下。
1 资料 与方法
【 关键词 】 颅 内动脉 瘤; 后循环 ; 显微 外科手术
颅 内后 循环 动脉 瘤 ( a n e u r y s m s o f t h e p o s t e r i o r c i r -
后动脉瘤 3 例、 小脑上动脉瘤 3例 、 小脑 下前动脉瘤 1 例、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1例。 1 . 3 治疗方法 : 手术入路包括翼点人路 、 扩大翼点入 路、 颞 下人路 、 枕 下正 中人路 、 乙状 窦后 人 路 和 后 枕 纵 裂入路 。经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颈夹闭 2 2例 , 血管成 型术 3例, 动脉瘤孤立 1 例 。其中 1例动脉瘤血管内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附35例分析)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附35例分析)
i t c a il n u y ms M e h d Op rt n x e e c s f 3 c s s n a rna r a e r s . to s e a i e p r n e o 5 a e wi v re r b s a s se o i t h etb o a i r y t m a e r s wee e o p c iey l n u y ms r r t s e t l r v s mmai e . o t ・ n n u y mswe e d r cl l p d 2 we eio ae n e e td a d 1 wa a p d T c n q e f ri r tci n u rz d F r o e a e r s r ie t c i e , r s ltd a d r s ce , n swr p e . e h iu so an p o e t , y y p b o e e to h soo ia n trn d t mp r r c l so f t e p r n r r r s d i t o e ai ey i s o e p t n s lc p y i l gc l mo i i g a e o a y o cu i n o a e t at y we e u e n a p rtv l n mo t f t a i t.De p r o n h e r h e e h p t e mi ic lt r re t sc n u td i ain s y o h r ccr u ao a r s wa o d ce 5p t t.Re u t o t p r t eDS wa k n i 8 p t n s s o n a e a e r s y n e s l P so ea i A s a e 2 ai t, h wi gt t h u y ms s v t n e h t n

尼莫地平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尼莫地平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尼莫地平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摘要】尼莫地平是一种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的药物,其药理作用主要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管内压和改善血液循环来减少手术风险。

在手术中,尼莫地平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患者更快地康复。

尼莫地平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未来,尼莫地平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因为其潜在优势和不断发展的研究方向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尼莫地平、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药理作用、应用效果、影响、恢复、安全性、前景、优势、发展。

1. 引言1.1 尼莫地平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尼莫地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具有降低血压和扩血管的作用。

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备受关注。

据研究表明,尼莫地平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并提高手术成功率。

尼莫地平的药理作用包括扩张脑血管、降低脑血管阻力、减少血液黏稠度,并有利于保护脑组织。

这些作用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脑损伤和并发症。

尼莫地平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被证明可以有效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和术后的脑水肿,从而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尼莫地平还可以改善手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手术的复发率。

2. 正文2.1 尼莫地平的药理作用尼莫地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通过抑制细胞膜上的钙通道的打开,减少细胞内钙离子内流,进而降低细胞内钙浓度,从而起到扩血管、降低心脏负荷和减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尼莫地平可通过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调节,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促进心脏和其他组织的血液供应,改善组织缺血情况。

尼莫地平还可影响心脏节律和心脏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供氧情况。

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尼莫地平的血管扩张作用有助于提高手术操作的成功率,减小手术过程中的风险。

2.2 尼莫地平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尼莫地平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其应用效果备受关注。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指的是血管壁在动脉分支处出现的囊状扩张。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

本文将就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介绍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在临床上应用的微创治疗方法,它通过在动脉血管导管引导下将支架置入颅内动脉瘤内,实现对动脉瘤的栓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在近年来的临床应用中,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对那些位置较深、手术较为困难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改进,支架材料的更新换代,介入治疗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介绍另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是指采用微小切口、显微镜下操作等技术手段进行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

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微创手术可以通过更小的切口、更精细的操作,实现对动脉瘤的切除或修复,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已经成为了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之一。

介绍一种新型的颅内动脉瘤治疗药物——内膜修复剂。

内膜修复剂是一种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血管内膜修复的药物,它的应用可以帮助动脉瘤的内膜修复,从而减少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在临床上,内膜修复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内膜修复剂的出现,为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选择。

总结一下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内膜修复剂等新型治疗手段的出现,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位置的颅内动脉瘤,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 1攀枝 花市 中心 医院神经外科 , 四川 攀 枝花 67 6 2 四川大学华西 医院神经外科 , 107;. 四川 成都 60 4 ) 10 1
【 要 】 目的 回顾分析 1 例后循环动脉 瘤血 管 内治疗结 果, 讨颅 内 循环 动脉瘤 的介入 治疗 方法和安 全性。 摘 9 探 后
与微 导丝 和微 导 管 的操 作 有 关 , 者 发 生 主要 原 因 为 后
7 p t n s t ee w o r c re c . a ins s l—r ae t tn sfl we p w t A 2 mo t sl t r a d t e a e r s ai t ,h r a n e u r n e 2 p t t oo te t d w h s t e s e i e wa ol d u h DS nh ai , h n u m o i e n y
测 量动 脉瘤 的大 小 、 颈宽 度 , 支架 治 疗 患者 同 时测 瘤 行 量 载瘤 动脉远 近 端 的 内径 、 瘤 动 脉 长 度 。1 患 者 载 9例
固定 于 动 脉 瘤 内 , 至 于 突 人 载 瘤 动 脉 或 发 生 移 位 。 不
尤其 是采 用 N uoo 颅 内专 用 支 架 , 自膨式 , 于 e rf m r 为 置
3 F微 导 管 内 , 常柔 软 , 易通 过 弯 曲 的血 管 , 非 容 同时 在 横 向有 一定 的张力 , 微 弹簧 圈位置 非 常稳定 。本 组 7 使 例宽 颈 动脉瘤 , 用 N uo r 采 erf m颅 内专 用 支架 结合 微 弹 o 簧 圈栓塞 , 果满 意 , 效 2例小 宽 颈 动 脉 瘤 单纯 行 支 架 瘤 颈成 形 , 两个 月后 复查造 影 动脉 瘤 消失 , 可能 与放 置 支 架致 动脉 瘤 内血液 动力 学改 变 , 内膜增 生有 关 。 文献 报道 术 中并 发症 主 要为 动 脉瘤 破 裂 和血 管 痉 挛, 以及栓 塞 动脉 瘤 的复 发 再 破 裂 出血 。前 者 主要

脑动脉血管瘤治疗方法

脑动脉血管瘤治疗方法

脑动脉血管瘤治疗方法颅内动脉瘤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动脉瘤形成的病因,概括有以下几种:先天:脑动脉管壁的厚度为身体其他部位同管径动脉的2/3,周围缺乏组织支持,但承受的血流量大,尤其在动脉分叉部。

后天:①动脉硬化;②感染;③创伤;④其他。

如颅底异常血管网症、脑动静脉畸形、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及脑动脉闭塞等也可伴发动脉瘤。

1.CTCT被认为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且能确定出血范围、血肿大小、脑梗死等,有助于动脉瘤的定位。

CT检查中密度不同的同心环图像“靶环征”是巨大动脉瘤的特征性表现。

目前CTA主要用于动脉瘤的诊断和夹闭术后的复查。

2.磁共振扫描MRIMRI能很好地显示动脉瘤的全部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动脉瘤内血块及血流部分皆能分别显示出来,连续扫描还能显示瘤内的涡流,可用于诊断动脉瘤的大小和部位。

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以显示整个脑血管系统,不仅可以显示动脉瘤内的血流情况,还可清晰地显示瘤蒂。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

凡患者有SAH、自发的Ⅲ~Ⅳ颅神经麻痹或后组颅神经障碍等,均应行DSA检查。

造影能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动脉硬化及动脉痉挛的范围、程度,瘤蒂大小及是否适合夹闭等。

此外还可了解血管的正常与变异、侧支循环。

4.多普勒超声检查TCD主要用于对术前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情况,从而对结扎这些动脉后或颈内外动脉吻合后血流方向和血流量作出估计。

而在动脉瘤栓塞或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术中,TCD检查还可以帮助预测治疗后患者是否存在脑缺血的风险。

而术后,TCD 检查则可用于脑血管痉挛的检测。

1.颅内动脉瘤的非手术治疗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再出血和脑动脉痉挛等。

主要适用于下述情况:①患者病情不适合手术;②诊断不明确需进一步检查;③患者拒绝手术或手术失败;④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手段。

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绝对卧床休息、镇痛、抗癫痫、控制血压等。

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步骤和配合要点

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步骤和配合要点

翼点入路
颅内动脉瘤手术体位
以翼点入路为例:
患者平卧,头略高于 胸并后仰,头向对侧 旋转,向对侧肩部倾 斜约15°患侧肩下垫 一个沙袋,使额骨颧 突处于最高点及视野 中心。
颅内动脉瘤手术步骤
切开皮肤
1
开颅
骨瓣形成
切开脑膜
暴露载瘤动脉
2 镜下操作 分离瘤颈
夹闭瘤颈,孤立或包裹动脉瘤体
颅内动脉瘤分类
根据动脉瘤壁的结构不同,可将其分 为真性、假性与夹层动脉瘤。
按形态大致可分为囊状(包括球形、葫芦形、漏斗形)、梭形 及壁间动脉瘤。
按直径的大小分为四类: <0.5cm为小动脉瘤,≥0.5cm且< 1.5cm为一般动脉瘤,≥1.5cm且<2.5cm为大型动脉瘤,≥2. 5cm为巨型动脉瘤。
Medtronic Midas Rex Legend高速气钻系统
美敦力汽钻的特性与构成
特性 —— 改善人体工学
圆柱机身更易操作 通用标记 细纹理机身,把持舒适 马达尾部轴轮0-45可
变换角度自由旋转 材质柔软的供气管
特性——一体化空气润滑/扩散器
最简化手术室安装 自动持续润滑马达
-
常 规
双 极 电 凝
-
• 准备齐全 • 安全放置 • 数量精确 • 正确识别 • 正确安装
• 30mg原液 • 痉挛血管
• 通畅 • 两套 • 及时更换
• 湿润 • 清洁 • 保护
必 需 显 微 器 械 -
• 摆放 • 取放 • 传递
频 繁 脑 棉 -
• 齐全 • 湿润 • 快速 • 正确传递 • 数量精确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
先天性动脉瘤 最为多见,占80%~90%,大多呈囊状。 多发生在脑底动脉环的动脉分叉处,此处动脉中层最薄 弱而又承受血流冲击力最大有关。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通常发生在脑动脉的分叉处,是血管壁局部薄弱形成的血管瘤。

治疗颅内动脉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重要课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微创手术可以通过小切口直接进入病灶区域,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恢复时间也更短。

除了微创手术,介入治疗也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介入治疗可以通过经血管途径将栓塞剂送入动脉瘤腔内,达到栓塞动脉瘤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式相比传统手术更为安全和有效。

在手术治疗中,3D打印技术的应用也给医生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医生可以通过3D模型进行手术规划,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术后药物治疗和新型治疗设备的应用也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随着多学科合作模式的出现,颅内动脉瘤治疗逐渐走向个体化,治疗成功率也在不断提高。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将迎来更多的突破和进步。

2. 正文2.1 微创手术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手术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微创手术技术相比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微创手术技术主要包括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微创开颅手术两种方式。

血管内介入治疗通过血管内途径将支架等器械送达到动脉瘤部位,实现动脉瘤栓塞或栓塞联合手术。

这种方式不需要开颅,减少了手术风险和创伤,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治疗动脉瘤。

微创开颅手术也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微创开颅手术通过小切口和微创技术,可以精确地切除动脉瘤,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

微创手术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式,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吴斌
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风险及手术难度,要明显高于前循环动脉瘤。

有观点认为,前循环动脉瘤应以手术为主,而后循环者应以介入为主。

此观点有一定道理。

但根据具体病情,甚至我们的国情,并结合我们的经验、观念、手术器械和手术技巧的进步,现在此类动脉瘤的治疗,在我院仍以手术为主。

为什么后循环动脉瘤手术风险大、难度高?后循环实际上就是椎-基底动脉系统。

它位于后颅凹脑干腹侧。

此处空间狭小、神经密集,脑干的供血主要依赖于此系统。

故如这里发生动脉瘤,即使其瘤体很小,因制约因素很多,在手术操作上仍会困难重重。

另外,后循环动脉瘤与前循环相比,复杂巨大者较多。

发病常伴有先天因素。

病理上夹层多见,瘤内常见大量血栓。

所以,这类动脉瘤的起病,多会以占位性压迫症状为首发表现。

而介入治疗对于解除占位效应就无能为力了。

下面我具体谈谈一些常见典型的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原则。

1、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这类动脉瘤应是最典型的后循环动脉瘤。

如瘤体较小(直径约2-3mm),瘤顶向上或向前时,颞枕开颅或翼点入路均可。

颞枕开颅的优点是,开颅相对简单,可从侧方观察瘤体并夹闭。

尤其当瘤颈较宽时,夹闭更有优势。

缺点是,因瘤体的阻挡,可能会误夹对侧的丘脑深穿支。

瘤体较小时,此类误夹概率小。

对于瘤顶向后时,翼点入路从前向后的观察角度,这样夹闭时更加方便,且能更清楚地看到双侧P1段的丘脑深穿支。

但如果基底动脉顶端分叉低于后床突,此时翼点入路,要考虑术中磨除部分后床突,以增加手术空间。

再加上这种操作一般在颈内动脉附近(外侧)进行,如果没有一定的显微手术经验和技术,这一操作难度和风险是可想而知的。

当基底动脉顶端分叉动脉瘤的瘤体较大时,一般采用翼点入路。

也有人为了扩大操作空间,更好地显露基底动脉和瘤体,以利于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而行额眶颧入路(Dolanc)。

当然,瘤体较大时,此如瘤体大于10mm,还可选择颞枕-翼点联合入路。

即从颞枕方向控制载瘤动脉(基底动脉)的近心端;而从翼点方向夹闭瘤体。

因此部瘤体位置深在,动脉瘤夹多选用较长头的直夹(780型)。

至于P2
段以后的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治疗相对简单,手术一般以翼点入路和颞枕入路为主,在此不专以讨论。

2、小脑上动脉动脉瘤。

此部比上述基底动脉顶端分叉处的动脉瘤,位置更行靠下,已至桥脑腹侧。

这时,翼点入路就会显露不佳。

若使桥脑腹侧的暴露更加直接充分,乙状窦前入路是很好的选择。

如若瘤体并不与基底动脉主干相关,也可选择颞枕开颅入路。

当然,额眶颧入路也是一个不错入路。

3、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

此处动脉瘤已位于桥脑腹侧的下端,从控制载瘤动脉的角度来看,手术暴露更困难,更复杂。

至于采用那种手术入路,主要取决于瘤体的大小、形态、位置及瘤体与基底动脉的关系等。

瘤体较小而与基底动脉关系不甚密切时,可用简单的乙状窦后入路(CPA开颅)。

反之,根据具体情形,可选择自上而下的乙状窦前入路或也可选择自下而上的远外侧(或扩大远外侧)入路。

4、椎动脉动脉瘤。

5、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

虽然,此类动脉瘤已位于延髓腹侧,手术风险更形加大。

但若不属大或复杂动脉瘤,瘤体未累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和基底动脉起始部(双侧椎动脉汇合处),
手术仅取远外侧入路即可。

因基底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常涉及三条主要动脉--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手术是非常复杂棘手的。

往往需要bypass,以重建颅内血管,并需对进行瘤体塑型。

所涉问题极其繁杂,手术极富挑战性,且多处于摸索中,故不在此赘述。

如瘤体未累及椎动脉,可行远外侧简单夹闭。

若瘤体位于小脑扁桃体袢(也是好发部位),行后正中开颅即可。

因此处已远离小脑后下动脉的起始部,所以,必要时,可将此处的载瘤动脉(pica)结扎。

当pica起于瘤体时,也就是,梭形椎动脉动脉瘤累及与pica的分叉处。

为了保护pica起始部发出的脑干支,要先行枕动脉与pica搭桥,重建pica的血运后,手术均面临,在脑干腹侧神经密集的狭小区域内,术中如何控制载瘤动脉这一突出问题。

神经介入因只能解决瘤体的出血风险,无法解除巨大瘤体对脑干的压迫。

故对此类动脉瘤的治疗来说,其仅能算是姑息手术。

若再加上高昂的治疗费用,病人常难以接受。

基于以上考虑,为了彻底切除瘤体,以达根治目的,我特为此类动脉瘤设计了一种联合术式,即“远外侧-乙状窦前联合入路”。

在这一术式中,术者可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全流域进行控制,即从远外侧方向控制载瘤动脉的近心端,从乙状窦前方向可控制载瘤动脉的远心端。

只有在完全控制了载瘤动脉后,才可能将巨大的瘤体切开,彻底切除其内血栓,解除其对脑干的压迫。

这一联合入路,因其亦能全方位的观察全斜坡和整个脑干的腹侧,所以,也适用于切除累及此区域的巨大脑膜瘤等肿瘤病变。

由于此术式基于最大限度的保护神经、血管和脑干,故虽然其开颅复杂,仍能符合当今的微创理念。

这一术式使一些巨大复杂的椎基底动脉瘤,此类动脉瘤包括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主干上发生的各种巨大动脉瘤。

没有放在以上分类中叙述,是因其在病理、临床表现和手术策略等具有共同的特性。

比如,在病理上,多属夹层动脉瘤,瘤内有大量血栓形成。

在临床上,病人常表现为慢性压迫性症状,急性颅内出血者相对少见。

再将其孤立切除。

6、椎-基底动脉系统巨大复杂动脉瘤。

从原来的“绝症”或仅能进行“姑息”治疗的顽疾,有了根治的机会。

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动脉瘤的治疗异常复杂艰巨,涉及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很多问题仍在探索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