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

“文化”一词的含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校园文化”也应属于这一范畴。对于“校园文化”人们有着不同的见解。

有一种看法认为:校园文化仅指校园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琴棋书包、游戏游艺等活动,以师生课余玩乐自娱为主。

但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是个全新的概念。有着非常深广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是校园内的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在校园内,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包。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也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人们正逐步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校园文化三个层面

校园文化一般分为三个层面:表层面、中层面和深层面。

表层面是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校舍、校容校貌、教室桌椅、实验室、图书室、科技室、宣传栏、书本教具、各类设施、操场跑道、树木花草、旗杆旗帜、校标校徽等等校园内所有的物质形态的东西。

中层面是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包括制度纪律、校训校规、规章制度、奖励惩罚等校园内一切制度形态的东西。

深层面是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包括奋斗目标、价值观念、态度作风、行为方式、礼仪习俗、人际关系等校园内所有精神形态的东西。

三层面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构成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校园文化,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总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支柱。

二、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产业化,各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中小学及幼儿园校舍建设一般都比较好,为各校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的学校的管理者、组织者往往忽视“文化”因素,只强调实用,只从使用功能上考虑问题,致使本来很好的条件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进行学校物质建设,特别应强调“文化”意识,注重考虑如何发挥学校物质设施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发挥隐性教育作用。使校园物质建设在充分发挥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尽可能富于文化意义,尽可能美,以发挥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三、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

每个单位、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规章制度,而对于制度,人们亦有不同的看

法和认识。

有的认为:规章制度对人的约束太大,使人感到被动,特别是对知识分子,如果制度严格,会觉得压抑,心态难以平衡,主张淡化制度。

而另一种看法认为“制度万能”,过分强调制度的作用,一切依靠制度来解决问题。

从实践中,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错误的。

一所学校,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没有制度的学校,绝不是成功的学校。但是,“现代管理”必须从“文化”角度来看待制度,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使制度“文化”化。制度文化,是处于表层面的物质文化与深层面的精神文化之间的层面,是一节十分重要的环链,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层面。

在制订规章制度中,应在条文中突出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合金”式的规章制度。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作用。使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在执行奖励处罚时,也注意文化的因素。比如每年一度的教师表彰大会,优秀学生颁奖仪式,都尽可能创造出浓厚文化气氛,动情动心、催人奋进。

四、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

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即所谓的“深层面”,这一层面又有许多不同的方向。

1、学校目标

为广大师生员工认可认同的学校目标,是全体员工一致努力,为之奋斗的预期结果。

由于高极招生的扩大,各级各类学校本着不同的地位,有着自己的奋斗目标,这应是办学思想的精髓、生存的条件,应逐步为广大师生员工认可、认同,逐步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成为学校工作的凝聚点。

2、价值观念

在确定学校目标的同时,应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念,并坚持不懈地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共同享有的学校内评价人与事的价值,评价成功与失败,成绩与缺点的观念和标准。

我们倡导的学校员工的价值观念,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前提。不同人对人生价值会有不同的判断,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但是,教育单位,必须有共同的标准,共同的尺度,这个标准与尺度,就是价值观念。每个员工必须按学校倡导

而又符合国家要求的价值观念来规范自己。否则,就会与学校格格不入,很难被团体接受。

3、学校精神与作风

学校精神与作用。是在学校价值观的指导下,为实现学校目标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团体成员共有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活动方式。学校可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同化,强化所有师生员工的这种精神和作用,特别是通过共产党员、共青团、全体干部和全体骨干的上绩表现,来培养这种精神与作用,以领导模范行为和情绪感染激化这种方式,来推广学校的行为规范,发挥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

4、校园礼仪

学校礼仪,是指学校按照一定传统习俗创立并在长期学校生活中要求员工共同遵守的礼节和举行的固定性文化仪式,是集中的、形象化的文化实践活动。在这种特殊的文化情境中,全校师生员工都必须遵循学校礼节的要求。否则,就会“失礼”,就会受到团体成员的批评。实质上,校园礼仪是在学校目标、价值观念和精神作风的指导下,沿袭而形成的学校文化传统形式,是礼节、仪式化的价值观念。

一所学校,必须形成固定的礼仪形式。比如:值日师生的校门迎候,互致问候的仪式,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每届运动会隆重的开幕式,每年的颁奖仪式;教师节、春节慰问教师,表达敬意形式等等,都是富有文化氛围的学校礼仪。穿校服、戴校徽、升校旗、挂校标、唱校歌,都能激发和强化师生员工的文化意识,使大家受到浓烈的感情熏陶,产生归属感和自我约束力。

五、关键是提高教职工的素质

要创办一流学校,必须建设一流的教职工队伍。教职工队伍要具有一流水平,不仅需要提高思想水平和学科水平,还必须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文化层次,提高教职工的整体文化素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只要具有所教课程的学科水平就能胜任教学、当好老师的时代正在过去。要必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多层次的要求,就必须努力提高文化素质。目前的状况是,学生从社会、从生活、从传播媒介所接受的文化信息越来越多,而不少教师由于传统的束缚,生活圈子越来越小。各方面老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获得的信息量越来越少,面越来越窄。有的教职工甚至不求进取,不去主动地接受外来信息,文化素质不是在提高,而是在下降,不仅知识“老化”、身体“老化”、文化亦同样在“老化”。师生间得不到正常的沟通与交流,教育作用越来越小。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一种“危机”,当前,要实现普通教育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高教职工的文化素质和层次,尤为重要。所以,学校还必须花大力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地适应形式,才能真正地加快学校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