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映射问题再
_白象似的群山_中的隐喻映射_钱俊
隐喻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的互动,在这两个不同 的领域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即其中某一领域用来说 明另一领域。当人们思考、行动或交际时,意义的构建 就会在域内或域际之间进行。他们认为,在这些概念 空间的连结中具有相似的联系和推理迁移( inferencetransfer) ,所有的思维形式都是创造性的,这是因为它 们会产生新的联系和构造,并由此产生新的意义和新 的概念。在隐喻的认知心理空间映射的结果上,所输 出的心理空间( 隐喻) 有概念的缺省。这是隐喻表达 的必然现象。在隐喻的认知心理空间形成过程中,牵 涉到相似性概念的提取,在一事物所形成的心理空间 投射至另一事物所形成的心理空间过程中,人类的主 观能动性发挥作用,在映射过程中对相似性的概念进 行提取。提取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它是用于指导一 事物心理空间投射到另一事物心理空间的前提。在输 入的两个或多个心理空间中不会出现。更不会在输出 空间( 隐喻) 中出现。所以在空间映射过程中本身就 存在概念的缺省。任何文本、话语中的隐喻都呈动态 趋势,指概念或意义的转换过程。德曼说,“叙事的意 指如果实际上是其话语的转义结构,那么,叙事就是解 释这一事实的努力。”[5]
二、“白象”: 开启谜宫的钥匙 文学隐喻的出现往往没有什么明确的信号或标 志。读者需要根据语言的字面意义在逻辑或与语境形 成的语义和语用冲突及其性质,来判断某一种用法是 否属于隐喻。在文学作品中,某种语言表达形式从语 用角度或语境角度来看,如果是异常的,或者说其字面 意义与语境明显不符,那么我们就可以从文学隐喻的 角度加以理解。当读者发现语义异常的文字时,往往 并不放弃对其意义的理解,而是根据语境文化或意境 来猜测可能的意义。最常见的办法就是把它当成隐喻 来理解。[7]男人和 Jig 的对话中多含有言外之意,虽然 在表面上看来随意而杂乱,但在深层结构上却保持着 ·10·
汉语名词隐喻的语义映射分析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汉语名词隐喻的语义映射分析3王治敏提要 本文考察了汉语名词隐喻表达中源域词语的分布规律,总结归纳出源域是人、动物、植物、自然物、自然现象、建筑物等类别的隐喻特点,同时也挖掘出这些领域从名称、部件、动作、行为等有价值的映射规律。
通过源域的考察,可以进一步确认,源域词语不仅仅是我们周围的具体事物,也可以是和实物相关的抽象属性特征,隐喻的映射就是把这些已知领域物体的典型特征及相关属性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
关键词 源域;目标域;语义架构;隐喻映射一 前言一般来说,隐喻映射是用一个具体概念类比一个抽象概念,或者把熟悉的事物映射到不熟悉的事物上。
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源域(喻体)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本体)之上(蓝纯2005)。
本文所说的名词隐喻是指由名词充当源域和目标域的隐喻表达①,即n+n隐喻。
例如:(1)去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风暴稍后便波及到了韩国和日本。
(2)院子变成了花的海洋。
n+n隐喻在结构上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源域和目标域经常共现,同时隐喻表现出来的含义往往只能沉积在源域上。
例如:“风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原指:“刮大风而且往往同时有大雨的天气现象”,由于人们为了表达“规模大而气势猛烈的事件或现象”,就以“风暴”作源域,形成“金融风暴、革命风暴、审计风暴”等隐喻表达,映射的目的是把“风暴”映射到目标域“金融、革命、审计”上。
但最后的隐喻义并没有附着在目标域上,而是源域“风暴”上。
如果能收集足够多源域词语的隐喻实例,建立1个源域到n个目标域的隐喻映射关系。
这对于隐喻的计算理解和识别是非常有价值的。
近年来,人们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胡壮麟2004,赵艳芳2002,蓝纯2005)。
隐喻的计算理解国内研究不多,不过最近两年有一些讨论。
例如:俞士汶(2003)从自然语言理解角度提出了“空手套白狼”、“郎平是个铁榔头”、古诗词等多个层面的隐喻理解问题;袁毓林(2004)的容器套件隐喻研究以及多位学者在隐喻逻辑推理方面的探索等等(周昌乐2007,张威2004)。
英汉语中隐喻的映射现象
聊 城 大学 学 报 ( 学社 会 科学 版 ) 哲
20 0 2年 第 4期
英 汉 语 中 隐 喻 的 映 射 现 象
高 合 顺
( 城大学 大学英语 教学部 , 东聊城 聊 山 [ 摘 22 5) 5 0 9
要 ] 隐 喻 是 一 个 认 知 域 映 射 到 另一 个 认 知 域 的 过 程 。 隐 喻 的 映 射 分 为 概 念 映 射 和 形 象 映 射 。 念 映 射 表 现 概
情 ” 可 字 面 意 思 很 空 洞 , 活 中 表 达 这 种 感 情 因 场 合 、 人 。 生 个
经 验和感 受而异, : 如
( ) r d o a h oh r 1 Weweema efre c t e 、
S e i my b te af h s e t rh l .
述 。 借 助 隐 喻 把 比较 清 楚 的 、 易 想 解 的 概 念 投 射 到 比 较 陌 容 生的 、 象的概念 。 到新 的认知, 抽 达 即概 念 域 A 接 受 概 念 域 B 的特 征映射 , 靠 联想 , 个不 同的概 念在大 脑里 经过过 滤 、 依 两
这 些言语源 于 L OVE I SUNI / 爱 是 结 体 ” 隐 性 概 念 隐 TY “ 的 喻 。 结 构 上 , 念 域 L vE “ ” 到 概 念 域 UNI Y/ 结 在 概 0 /爱 受 T “ 体 ” 映 射 。 生 无 数 个 语 言 隐 喻 。 对 于 L vE “ ” 概 的 派 0 /爱 的 念 , 存 在 不 同 的 投 射 及 其 衍 生 的 语 言 隐 喻 。 我 们 还 可 以 用 还 P ATI N MAGI “ 水 ” “ 狂 ” 概 念 映 射 到 L VE E T、 C, 潮 、疯 等 O / “ ” 领 域 中 。 它 构 成 多 维 的 、 型 的 经 验 和 概 念 。 概 念 爱 的 使 完 映 射 的 域 体 , 其 是 映 射 域 不 很 清 晰 , 念 隐 喻 模 式 是 隐 含 尤 概
诗歌中隐喻的映射研究
诗歌中隐喻的映射研究作者:侬玮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0期摘要:本文通过结合认知诗学和诗学理论,从隐喻映射角度对诗歌意象进行了分析研究。
本文通过纪伯伦(Kahlil Gibran)和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一些诗歌来具体分析诗歌隐喻和映射,并结合诗学的分析方式对诗歌中概念隐喻和意象隐喻性质进行研究。
关键词:隐喻;映射;诗歌;意象1. 隐喻映射的理论基础和特点和日常的语言相比,隐喻是一种正常语言的偏离,诗歌中充满了隐喻,因而,诗歌也被称为“隐喻式语言。
诗歌的隐喻可看成两种,一种是本体与喻体之间原有的,另一种是诗人新发现、刻意想象出来的具有相似性的,以突显其认知的价值。
所以,Lakoff 和Johnson 认为,隐喻本质是依照另一事物理解和经历某一种事物。
Lakoff等学者认为映射一般由源域向目标域进行,即从简单概念向复杂概念啊的语义特征映射,具有单向性特点。
如如纪伯伦在《沙与沫》中写“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
它是从一个伤口或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Poetry is not an opinion expressed. It is a song that raise from a bleeding wound or a smiling mouth)他在这一隐喻中目标域是“poetry”(诗),源域是“bleeding wound or a smiling mouth” (一个伤口或一个笑口),源域具有的特征有:1)情感;2)受伤、痛苦的过程;开心的原因或不同宣泄方式,因此,bleeding wound or a smiling mouth的各种显著的结构特征就被映射到了poetry这个领域。
2.隐喻中映射的实现当隐喻映射的主客体都是为人熟知的概念时,隐喻映射包括了几个方面:源域的空位向目标域的空位映射;源域的关系向目标域的关系映射;源域的特征向目标域的特征映射;源域的知识向目标域的知识映射。
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
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是一种认知机制,用于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
它基于人类的身体经验,将一个概念(被称为源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被称为目标概念),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难以捉摸的抽象概念。
这一原理是由语言学家乔治·拉卡夫(George Lakoff)和教授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在他们的合著作品《隐喻的哲学》中首次提出。
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在理解和描述抽象概念时,依赖于对具体物体和行为的了解。
我们通过将抽象概念映射到我们对物体和行为的经验的知识中,来理解和表达这些抽象概念。
例如,我们常常用以空间位置为基础的隐喻来理解时间。
我们说“过去是在我们的后面”,“未来是在我们的前面”。
在这个例子中,时间被映射到了空间位置,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时间。
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1. 结构映射:概念隐喻依赖于我们对物体和场景的知识,通过一种结构映射的方式将源概念映射到目标概念上。
这种映射可以是直接的、个别的,也可以是隐含的、多维度的。
例如,我们将“理论”这个抽象概念映射到“建筑”的结构上,即将“理论的印象分布广泛且巩固”映射到“建筑物的承重结构均匀且稳固”。
通过这样的映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的稳定性。
2. 联系映射:概念隐喻还依赖于我们对对象与对象之间联系的知识。
通过将源概念与目标概念之间的联系映射到我们对对象关系的经验上,来理解和表达难以捉摸的概念。
例如,我们将“友谊”这一抽象概念映射到“建立起的桥梁”这一具体对象上。
通过这个映射,我们可以理解和表达友谊的“连接”和“稳固”。
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一系列抽象概念,包括时间、情感、关系等。
它不仅在语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在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将抽象概念与我们对具体物体和行为的经验联系起来,我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表达这些抽象概念,从而加深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英汉语言中爱情隐喻的跨域映射研究
英汉语言中爱情隐喻的跨域映射研究作者:张慧智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年第01期摘要: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不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而且它还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隐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映射,即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爱情,人类情感永恒的主题,其隐喻的表达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比比皆是。
研究爱情隐喻在两个概念域(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问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爱情隐喻的工作机制。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爱情隐喻;始源域;目标域;跨域映射;概念隐喻;语言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1-0030-03近年来,隐喻研究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席卷着众多领域,“隐喻至上”亦成为当今语言研究的一大趋势。
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从此人们开始从认知层面关注和研究隐喻。
他们认为“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当中,思想当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Lakoff和Johnson,1980)”。
继而他们又提出了隐喻映射理论(Mapping Theory),指出隐喻是通过两个概念域,即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结构映射而形成的。
隐喻投射具有单向性,即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不存在从目标域到始源域的投射。
始源域通常是人们所熟悉的、已知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而目标域往往是人们陌生的、未知的、抽象的东西。
1987年,莱考夫在《女人、火与危险的事物》一书中指出,隐喻映射往往是从具体域到抽象域的映射,并明确指出每个隐喻均有一个始源域、一个目标域和一个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隐喻映射的途径是单一的,总是借助具体事物来理解抽象的事物,使抽象的事物为大家所熟悉和理解。
但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始源域不仅仅是具体的也还可以是抽象的,因此隐喻映射理论在不断地被人们修正并继承发扬。
隐喻的映射机制范文
隐喻的映射机制范文
在词汇层面上,隐喻的映射机制主要通过词义的转移实现。
比如,把"心灵之窗"这一固定短语中的"窗"用来比喻眼睛,这里的映射是通过将"窗"的词义从物理上的窗户转移到心灵上的眼睛来实现的。
在句法层面上,隐喻的映射机制主要表现为句法结构的转移。
比如,"火箭升空"这个短语中的动词"升空"本来是用来描述火箭的动作,但隐喻
地用来表达一个人成功或迅速离开一些地方,这里的映射是通过将"火箭"
的动作与人的动作进行类比来实现的。
在语义层面上,隐喻的映射机制主要涉及意义的类比和转换。
比如,"一座黄金城堡"这个隐喻中的"黄金"一词在源领域中具有珍贵、富有等含义,但在目标领域中则意指美丽、壮丽等含义,这里的映射是通过将"黄金"的物质意义转化为非物质意义来实现的。
在语用层面上,隐喻的映射机制主要体现为言外之意的传递。
比如,"他是一颗闪亮的星"这个句子中的隐喻意味着对被描述对象的赞美和称赞,这里的映射是通过将"星"的含义扩展为美好和突出的事物来实现的。
动物歇后语中的隐喻映射研究
在 漫 长 的历 史 发 展 进 程 中 , 物 与 人 类 结 下 了 动
不解 之缘 , 些 甚 至 成 为 了人 类 最 亲 密 的朋 友 。逐 有
有 关 动 物 的 歇 后 语 进 行 了 收 集 和 整 理 , 究 它 们 的 研
构 成 方 式 和 特 点 , 在 此 基 础 上 运 用 认 知 语 言 学 中 并 有 关 隐 喻 映 射 的理 论 进 行 分 析 , 期 加 深 人 们 对 汉 以 语 此类 歇后 语 的理解 和认识 。
The Re e r h n t e a o ialM a pi n he Ch n s ie r ksa utAn ma s s a c o he M t ph r c p ng i t i e e W s c ac bo i l
ZH A0 is S .i
( o eeo H maie ,hj n oma U i rt,hj n ih a3 10 C ia C l g f u nt sZ ei gN r l nv sy Z ei gJ u 2 04, hn ) l i a ei a n
动 物歇 后语 中的 隐喻 映 射研 究
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
( 江 师 范 大学 人 文学 院 , 江 金 华 3 10 ) 浙 浙 20 4
摘 要: 动物歇后语可 由单 个动物意象构成 , 也可 由两个动物意象构成 。当 由两个动物意象构成时 , 两个 动物 意 这
象的表现形 式 、 位置关系和意义关系都是不 同的 。根据认知语 言学 有关隐喻 映射 的理论 , 我们 将动物 歇后语 中 的隐喻映射分为动物特性 映射和文化背 景映射两 大类 , 并且发 现这些 隐喻 映射 不是孤 立存在 的 , 而是 形成 了一
上、下隐喻映射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
第25卷第2期零陵学院学报V ol. 25 No.2 2004年3月 Journal of Lingling University Mar. 2004“上”、“下”隐喻映射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李文莉 (涪陵师范学院 中文系,重庆 涪陵 408000) 摘要:“上”、“下”本是一对表空间概念的词语,它们常常映射到其它非空间领域,表示时间、等级、范围、动作行为等意义。
本文主要考察了“上”、“下”在隐喻意义的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从中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上;下;隐喻;对称;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97(2004)02-0075-03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常采用隐喻的方式认识世界,隐喻就是将某个已知领域的经验映射到另一未知领域,以此来认识未知对象。
两个领域之所以能够发生映射,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同的认知结构模式——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是人们对某些有关联的事物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感知后,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抽象的认知模式,如 “上—下模式”、“里—外模式”、“路径模式”、“容器模式”等。
意象图式是一种动态模式,“它具有很大的韧性,可以在完全不同的情境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它能联系起大量具有一再出现的相同结构的经验。
”[1] 大多数的意象图式来自空间概念,因为空间方位感知能力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方位概念是人们较早产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时间、数量、情绪、身体状况、社会地位等投射于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隐喻语言,如“春节前后”、“经济中心”、“上流社会”、“外强中干”、“吃里扒外”等等。
在空间概念中,“上”、“下”是隐喻映射范围最广的一对方位词,本义分别表示“位置在高处的”、“位置在低处的”,由此静态的意义引申出动态的意义,“由低处到高处”是“上”,“由高处到低处”是“下”。
浅析隐喻映射能力培养对英语词汇学习的意义
浅析隐喻映射能力培养对英语词汇学习的意义作者:乔慧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03期摘要: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如何高效学习英语词汇并能灵活应用是多数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隐喻理论的发展,隐喻不再只是一种语言修辞方法,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
从隐喻映射能力培养入手,符合词汇的认知规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学习中的抽象概念,从而更有效地习得和应用词汇。
隐喻映射能力培养对学生而言,不仅会对现阶段的英语词汇学习有很大帮助,还将具有推动其英语学习能力进一步发展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隐喻映射英语词汇意义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30-021 前言词汇是语言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
英国语言学家魏尔金斯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将无法表达任何事物。
”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所遵循的教学目标,然而大多数学生对英语词汇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这一目标的很好实现。
词汇学习是大学英语学习的基础,而对词汇的深刻理解则是词汇积累和应用的基础。
Sweetser指出隐喻是“一种常被忽视的联系一词多义的重要资源。
”随着隐喻认知理论的发展,学生的隐喻映射能力培养愈加受到重视,这种能力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不同语境下对英语词汇各个义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记忆和应用词汇。
2 隐喻映射的概念和相关理论隐喻(metaphor)是比喻的一种,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在英语中,和明喻不同,隐喻不用like或as直接表示出来,而是对两种事物进行隐藏的比较。
映射(mapping)则是隐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简而言之,映射就是隐喻完成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表达过程。
长期以来,隐喻都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而存在的,Lackoff 和Johnson(1980)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的理论,这一理论将人类传统的隐喻观念引入更宽广的认知领域。
互文、映射与隐喻:《鸟人》的长镜头美学叙事话语研究
互文、映射与隐喻:《鸟人》的长镜头美学叙事话语研究互文、映射与隐喻:《鸟人》的长镜头美学叙事话语研究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和叙事技巧深受观众喜爱。
《鸟人》作为201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以其剧情紧凑、影像精美等诸多优点博得了广泛关注。
然而,除了这些明显的特点之外,《鸟人》还展现了长镜头美学叙事话语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通过对《鸟人》的深入分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互文、映射与隐喻,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构建了长镜头美学的叙事话语。
一、互文的建构互文作为一种文学论述概念,指的是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影响。
《鸟人》中的互文构建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在形式上,电影运用了长镜头的手法进行叙事,这一手法使得各个场景之间呈现出连贯性,同时也呼应了传统话剧中的剧场效果。
其次,在内容上,《鸟人》对于艺术创作、生活哲理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众多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产生了共鸣。
互文的建构不仅体现在形式上的相互影响,更重要的是在人物关系与情感表达中的呈现。
在《鸟人》中,主人公雷吉·汤普森饰演的R·R·汤姆逊是一位曾经饰演超级英雄的演员,而迈克尔·基顿饰演的Riggan则是一位曾经红极一时的演员,他们之间的互动与碰撞在情感与人物关系层面展现出了诸多互文的特征。
同时,女主角蕾妮饰演的莉兹与Riggan 之间也呈现出一种互文的关系,她既是Riggan的女儿,又是他心中的影魂,这种关系在电影中体现出强烈的互文效果。
二、映射的表达映射作为一种印象主义的艺术手法,在《鸟人》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首先,电影通过角色的内心映射和外在行为映射来表达主题。
Riggan内心的黑暗与矛盾在电影中通过“鸟人”这一形象进行了深刻的映射,这既是对他过去成功角色的回应,也是对他现实挣扎的映射。
此外,电影还通过Riggan的超能力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与对现实的呐喊。
其次,在电影的视觉表达中也运用了映射的手法。
隐喻映射的概念
隐喻映射的概念隐喻映射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于揭示两个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和联系。
它通过将一个概念(被喻体)与另一个概念(喻词)进行联系来进行表达,以便更生动、深刻地传达意思。
隐喻映射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中。
在他的《修辞学》中,他将隐喻定义为一种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相比较的方式。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运用合适的隐喻,是修辞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从此以后,隐喻被广泛应用于文学、音乐、绘画和日常语言交流中。
隐喻映射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将两个不同的领域相联系,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一个领域的概念。
隐喻常常通过在一个领域中创建一个形象,然后将这个形象转移到另一个领域中来实现。
例如,我们常用隐喻来描述时间。
我们经常将时间比作一条河流,这是一个隐喻,因为时间本身并不是一条河流。
然而,通过将时间与河流相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流动和不可逆性。
另一个例子是将爱情比作火焰。
这是一个常见的隐喻,因为爱情并不是真的火焰。
然而,通过将爱情与火焰相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揭示爱情的热烈、燃烧和不可控制的特性。
隐喻映射在语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隐喻被用来创造出富有想象力和感性的意象。
在演讲和辩论中,通过使用隐喻,演讲者可以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他们的观点。
在广告和宣传中,隐喻常常用于传达产品或品牌的核心特点和价值。
隐喻映射的概念还在认知科学和语言学中得到了广泛研究。
认知科学家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我们认知世界和思维方式的基础。
他们认为,隐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和复杂的概念,并将它们与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
隐喻映射的研究还揭示了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隐喻差异。
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会有不同的隐喻系统和认知模式。
例如,英语中将时间比作一条河流,而中国人将时间比作一把刀子。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时间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总之,隐喻映射是一种将两个不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它通过将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概念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思想。
对隐喻的空间映射论与概念整合认知过程的再认识_王红孝
[ 收稿日期 ] 2004 - 05 - 25
— 64 —
具有认知效果 , 因为它总是被联系到相关的输入空间 , 以便推理能来回迁移 。由此可见 , 概念整合是来自一个 或多个认知域的心理空间被组合的心理认知过程 。而心 理空 间 指 的 是 在 概 念 整 合 中 的 一 个 场 景 或 心 理 构 建 (mental construct) 。概念整合取决于语言使用者从一个或 多个心理空间中获取信息 ,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推理 , 根 据信息的输入而转变心理空间的能力 。“整合会衍生一个 在输入空间中并不存在的新显结构 (emergent structure) 。 首先来自各个输入空间的构素使得那些原本在孤立的输 入空间中并不存在的关系 , 在整合空间中成为可能”[6] 。 在此 , 新显结构是指整合后出现的合成心理空间 , 或新 概念 。在这里所谓的概念是外部世界的抽象的心理表征 或逻辑实体[5] 。概念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直觉或印象 , 也 可以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 。
WANG Hong - xiao , LI Ming - quan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 Chang’an University , Xian 710064 , China)
Abstract : This paper reviews Fauconnier’s space mapping theory and cognitive process of conceptual blending. As we make some improvements in the theories , subjective initiative , the importance of the similar concept abstracting and the necessity for the omission of the abstracted concept are emphasized. Finally this article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 it is not neces2 sary to divide metaphor into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connotations.
论back转义构建中的隐喻映射——基于英汉平行语料库的考察
论back转义构建中的隐喻映射——基于英汉平行语料库的
考察
王敏
【期刊名称】《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9)004
【摘要】该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基于英汉平行语料库,分析back常用义项,考察其转义构建问题.发现back转义构建所涉及隐喻映射分为五类:前四类为back的位置特征向方向域、时间域、事情发展域及作用力域的映射,第五类为back的功能特征映射到动作域.并证明目的域在隐喻映射理解中具有主导作用.【总页数】4页(P76-79)
【作者】王敏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
【相关文献】
1.基于Babel英汉平行语料库的英汉介词对比分析 [J], 王磊;许霄羽
2."向"字句与英语中对应结构的比较分析——基于英汉平行语料库的考察 [J], 周婧
3.英汉翻译中“眼”的隐喻比——基于英汉平行语料库的考察 [J], 王丹宇;王欣
4.浅谈如何快速搭建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与平行语料库检索平台 [J], 马崴
5.浅谈如何快速搭建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与平行语料库检索平台 [J], 马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隐喻映射ppt
3. 关于其区分标准的再思考
• 根据标准一,隐喻通常用于描写,而转喻通常用于 指称。李国南(2001:163)指出,隐喻在于“喻”, 转喻在于“代”,前者描述,后者指称。然而通过 前面的实例分析得知,很多情况下,它会既是隐喻 又是转喻,并且二者可能相互作用。
• 所以,功能标准不能成为区分标准。
实例分析 下面两例表明隐喻和转喻既可用于指称,如(1),又可 用于述谓,如(2),其中A是转喻,B是隐喻:
(1A)The pretty face just went out. 那个漂亮脸蛋儿刚刚出去。
(1B)The pretty doll just went out. 那个漂亮女子刚刚出去。
隐喻 • 其最早的定义于Aristotle(1932,Fyfe译)的
《诗学》: 隐喻是一个新奇的应用,要么从属(genus) 到种(species)的应用,要么是从种到属的 应用,或者是通过类比从 一个种到另一个种 或其他的应用。
隐喻的基本特征
• 语义冲突是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也是隐喻的突出 特点之一。(束定芳,2002)
转喻的基本特征
• 邻近性是转喻产生的基础,也是转喻的重要特征。
Panther和Thornburg(2003:283)概括如下五点: • 域内映射; • 以实体间的偶然性(contingent)关系为基础; • 源域和靶域间的连接在原则上讲是可取消的; • 凸显靶概念,但源概念总的来说是可及的; • 源概念可能与靶概念完全分离,发展成后转喻。(后转
E.g. loud music/ loud color (吵人的音乐/花哨的颜色) Taylor(1995:139)认为该例子中听觉域的属性被映射到了视觉域,
【“灰”的词义系统中的隐喻映射认知建构浅析】隐喻映射
【“灰”的词义系统中的隐喻映射认知建构浅析】隐喻映射英国著名语言学家莱昂斯(John Lyons)曾指出,支配一词多义意义关系的原则就是语义的隐喻性映射。
束定芳先生也曾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隐喻是语言中词义变化的重要方式,是语言的刀锋。
它总是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
而规约则紧在其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隐喻变成了死喻,成为词义的一部分。
隐喻词因而成为了同音词、多义词等。
”可见,词义引申本质上是一种隐喻现象。
莱考夫(Lakoff)等人从人类生存的文化和认知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提出了概念隐喻的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隐喻作用的过程是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前者称为始源域(我们已有的或已经认识的概念范畴,一般是我们熟知的、比较具体直观的、容易理解的东西),后者称为目标域(新认知的和将要表达的那些概念范畴,对我们来说则是陌生的、抽象的、不太容易理解的东西)。
隐喻的形成就是“始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这种映射以事物间的相似性为基础。
假如一个词由A义引申出B义,我们不管A是否为本义,都把A所处的认知域叫做始源域,把B所处的认知域叫目标域。
笔者以此为基础认为“灰”的意义引申过程本质上也是隐喻的过程,即“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
下面我们从隐喻的角度认识“灰”的意义引申。
《说文》将“灰”归为“火”部,释为:“灰,死火余烬也。
从火,从又,又,手也。
火既灭,可以执持”。
王筠注:“灰,死火余烬也……”。
段玉裁注:“死火余烬也,……古音在十五部,……”。
朱骏声注:“死火余烬也,灰二名凡灰之派皆衍灰声,……”。
《广韵》引作死火也,《玉篇·火部》:“灰,死火也”,王(筠)案:“烬尚存性,灰则无性矣”;《释名·释天》:“火死为灰”;《字汇》:“火過为灰”;又《礼记·月令》:“毋烧灰”,“注:火之灭者为灰”,可见,“灰”之本义为物质燃烧后的剩余物,意见较一致。
隐喻映射的认知差异文化根源
隐喻映射的认知差异文化根源刘晨华(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南昌 330013)3摘 要:隐喻研究向认知领域扩展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
而隐喻映射不可避免要受到文化的制约。
如果不了解隐喻映射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就会造成隐喻理解的困难。
因此,只有了解隐喻映射的认知文化根源,认识到隐喻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才能准确理解其喻义。
关键词:隐喻映射;认知;文化doi :10.3969/j .iss n.1000-5757.2010.04.017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5757(2010)0420017202 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解释语言现象的路向,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蓬勃发展。
认知语言学是广义的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起自一个基本前提:“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层次‘认知’[1]。
”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域,语言与其他的认知域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反映了心理、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
同时,“一个语言单位的意义就是与该语言单位有着约定俗成关系的概念结构”,而概念结构的构造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隐喻。
因此,要想开发语言这个丰富的宝藏,我们就必须跳出句子结构的束缚,而去研究比喻性的语言,特别是隐喻。
因为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诸如“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She ’s a l 2ways as busy a s a bee.”等生动的修辞反映了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
例如,一个孩子用“D ad expl oded ”来讲述父亲的暴跳如雷,其实父亲无论如何都不会爆炸,但我们不是父亲,无法进入他体内去观察他在盛怒之下身体各部分的变化,所以我们借用有关煤气炉、鞭炮之类易爆物品的经验来理解父亲的怒气。
这说明隐喻是将我们对具体物体的经验移植到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之上的一种常见且有效的认知方式,所以隐喻理解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方面。
隐喻之于转喻吗?——以映射为视点
隐喻之于转喻吗?——以映射为视点
刘国辉
【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5)003
【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在20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迅速发展,相关研究课题似乎一夜之间成了耀眼的"明星",目前的隐喻研究也不例外.虽有众多学者认为隐喻是不同域之间映射的结果,但这些域之间是如何映射的,有待深入研究.本文试图从映射角度考察隐哈之于转喻问题,即考察部分映射、选择性映射和映射识解,然后将其与转喻特征比较,以揭示后者是前者建构不可或缺的前提,更为基础.
【总页数】5页(P60-64)
【作者】刘国辉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转喻模型ACD:转喻在名词性隐喻生成中的作用 [J], 刘建稳
2.语言单位转喻和语言单位整合--也谈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及概念整合的区分 [J], 尹铂淳
3.从映射论看隐喻与转喻的理论差异 [J], 葛红玲;杨成虎
4.隐喻、转喻与隐转喻的认知拓扑升维研究 [J], 王怿旦;刘宇红;张雪梅
5.《转喻:语言、思维与交际背后的捷径》评述——一位隐喻研究学者的转喻思想[J], 李淑康;李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隐喻映射的本质看隐喻与相似性的关系
意” _2]( 。 ㈩,对于 隐喻含意的解读 ,仍 旧依赖于 似性 ”观点 提 出不 同看 法 。
隐喻 中语 词 的原有 意 义 。 因此 ,他 进 一 步提 出了 “一
二 、对 隐喻 映射本 质 的探 究
个 隐喻使我们注意到两个或多个事物 之间的某种相
Lakof& Turner认 为 ,隐喻 具 有 内部 结 构 ,每 一
对 于隐喻与相似性 的关系 ,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看 隐 喻 的过 程 中 ,人们 更 多 是 通 过 “经 验 同现 ”来 创 造
法 ,主要分歧在于 “隐喻基于相似性”还是 “隐喻创造 相似 性 ]‘ 。
相似性”。本文将运用 隐喻映射本质的相关理论分
马 明认 为 ,没 有 绝 对 客 观 的现 实 ,也 没 有 离 开 客
似 性 ”的观 点 O Searle认 为 ,相 似 性 在 阐释 任 何 字 面 个 隐喻都包括 以下过程 :第一 ,源域 图式的空缺被映 表述的过程中都起到关键作用和基本作用 l( ’。 射到 目标域的空缺上 ;第二 ,源域 中的关 系被映射到
但 我 们 注 意 到 ,上 述 观 点 有其 局 限性 ,或 者 说 其 目标域的关 系上 ;第三 ,源域的特征被映射到 目标域
两个 最 重要 的 观 点 ,即 “隐喻 基 于 相 似 性 ”和 “隐 喻 认 为 ,由于人 们认 知 的主 观 能动 性 ,隐喻相 似 性 表 现
创 造 相 似性 ” 。
出主 客观 两方 面 。
(一 )隐喻基 于相 似性
上 述 两 种 观 点 基 于不 同 的立 足点 得 出 了不 同结
过 程 的定义 值得 商榷 。 (一)认 知 突显的概 念
性 的 隐喻”就是 指受 喻者 对源域 和 目标域 进行 比较 , 两 者 之 间存在 共 同的突 显特 性 ;所谓 “创 造 相似 性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7月第34卷第4期外国语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July2011Vol.34No.4文章编号:1004-5139(2011)04-0050-06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 隐喻映射问题再考王军(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摘要:映射是隐喻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术语,但长期以来人们时而把其视作一个从源域到目标域的单向投射过程,时而把其看做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一种静态匹配关系,这使得这一概念的确切含义总是有些模糊不清。
我们认为,在隐喻问题上,传统意义上的映射应该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划分,静态的映射称为“匹配”,动态的映射称为“投射”。
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首先体现为一种静态的匹配关系,也就是相似性关系,隐喻过程是通过使用源域中的概念词语把目标域中原本显著程度较低的成分突显出来。
投射的过程不仅仅是词语的借用,同时也使目标域的概念得到突显和明晰。
关键词:隐喻;映射;投射;匹配Reconsidering Metaphorical MappingWANG Ju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ochow University,Suzhou215006,China)AbstractʒAs a key term in the study of metaphors,mapping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to be either a one-way projection from source domain onto target domain or a static matching between the two domains,which may cause some confusion.On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s to divide mapping into two categories:matching,as a static form of mapping,and projection,as a dynamic form of mapp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rce domain and target domain in metaphors is first of all represented as a static matching,which is based on similarities.The nature of the metaphorical process is simply the use of source-domain-specific words to highlight those elements in the target domain,which were originally less conspicuous or prominent.The process of projection is not just the borrowing of words,but the spotlighting and clarifying of the corresponding concepts in the target domain.Key wordsʒmetaphor;mapping;projection;matching0.导言隐喻虽然早已是修辞学、语言学以及其他诸多学科中一个老生常谈的研究话题,但研究者对其中最为基础的一些概念并非已经完全达成共识,映射(mapping)就是其中之一。
映射似乎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说其“不是问题”,是因为我们对映射的概念内涵似乎基本已经形成了“共识”,信手拈来就可以去讨论各种各样有关隐喻的话题,而不必对映射概念本身做任何特别的解释。
然而,我们通过认真细致的考察就会发现,传统映射理解的背后问题颇多,而最为根本的问题是如何看待源域与目标域意象图式结构之间的关系。
具体地说,所谓的隐喻映射,是否就意味着把仅存在于源域中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使后者获得全新的意象图式结构?还是,源域和目标域中原本就有相互对应的意象图式结构,隐喻过程只是利用源域中突显的结构使目标域中相对应的不突显的结构变得突显起来?前一种理解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的看法,而我们认为后一种思想似乎更具合理性。
1.映射与单向性在“百度文库”①中,“映射”的定义是:设A 和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关系,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 中都存在唯一的一个元素与之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关系f)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mapping),记作:f:A→B。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上述关于映射的严格的数学定义中,特别提到了“从集合A到集合B”这一映射的方向性,并用箭头“→”表示。
当数学意义上的映射被用于认知语言学领域对隐喻问题进行阐释时,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以下三个阶段:前隐喻阶段,隐喻创造阶段和隐喻解释阶段。
这是人们对某一特定的隐喻进行认识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涉及到映射的问题,但每个阶段的映射又都有所不同。
前隐喻阶段是指隐喻表达尚未出现的阶段。
例如,我们现在都知道概念隐喻LOVE IS A JOURNEY,并且我们可以用很多原本用来描写旅途的词语来描写爱情,但这种隐喻表达肯定是经历过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在隐喻表达尚未出现之前,LOVE与JOURNEY之间是否也存在着对应的结构关系呢?答案是肯定存在。
如果不存在,两者是不可能建立起映射关联来的。
Harris[5]认为,“隐喻……极具想象力地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不相似的事物认同,将后者(喻体或意象)的某些特性传送或归属于前者”。
我们认为,这一表述的前半句是对的,因为所谓“认同”,即意味着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结构关系,但我们不赞同特性也能被传递。
特性也应被视作是一种共享的结构关系,它不会被创造,但可以通过语言手段对其进行突显。
我们会在后面进一步阐述这个问题。
隐喻创造阶段表现为不断把源域中存在的各种语言表达法转移到目标域中进行表达。
所谓隐喻的创造性,实质上是首先发现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共享的结构关系,然后使用源域中存在的各种表达法来表达目标域中对应的各种概念和关系。
这个阶段能够最清楚地体现出隐喻过程的映射特点,即“将对此事物的认识映射到彼事物上,形成源域到目标域的跨越”[16:10],或者是“在目标域中形成的结构、特性和知识是始源域原有结构、特性和知识的继承”[14:431]。
由此也就体现出了所谓的隐喻的“单向性”(unidirectionality)特征。
但不管是“认识的跨越”,还是“结构、特性和知识”的继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都只不过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创新而已。
“认识的跨越”实质上是认识到了目标域中原本就已存在的内容,并能使用原本只能在源域中使用的概念词语来进行表达。
而“结构、特性和知识”的继承也只是发现了目标域中原本存在的这些结构知识,并能使用源域中特有的词语来进行描述。
在隐喻的解释或理解阶段,人们可以静态地观察和分析隐喻的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关系,对两者之间各种对应的结构关系进行细致的描述,从而指出其中存在的各种映射关系。
遗憾的是,由于很多学者在对隐喻问题进行阐述时并未明确所谈的问题是处在哪一个阶段,这就可能会对读者造成误导。
根据王文斌[15:32-33]的考证和理解,认知语言学中mapping的概念最早出现在Lakoff&Johnson [7:171,214]里面,但当时未使用mapping一词,而是“使用了与‘mapping’基本同义的‘projection’这一术语”。
只是在Lakoff[6]中,mapping一词才真正开始被使用,并在Lakoff&Turner[8:4]中对其做了明确的界定,即:映射就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一个对应集。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Lakoff及其合作者的前后著述就会发现,projection一词的使用实际上是在强调隐喻的创造问题,而后来对mapping的使用和界定都是关于隐喻的解释或理解的问题。
前者是一个动态的创造性活动过程,而后者是对隐喻特点的一种静态描述。
此外,把mapping一词译成汉语的“映射”也有误导作用。
因为无论是根据原始的数学概①http://wenku.baidu.com/view/e369062e453610661ed 9f449.html念,还是Lakoff和Johnson的界定,当mapping 用作表静态含义的动名词时,似乎更适合翻译成“对应”或“匹配”,因为此时不存在一个源域和目标域之间信息流动的方向性的问题。
而当mapping用作侧重动态含义的动名词时,或者解释隐喻中从源域到目标域的结构、属性等的转换时,似乎更应该翻译成“映射”或“投射”,此时与projection含义相同,体现出隐喻的单向性特征。
源域与目标域两者之间的“匹配”是“投射”的基础,如果发生了“投射”,也就表明“匹配”关系的存在。
“匹配”与“投射”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完整认知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能够实现“匹配”的结构成分会有很多,但能够获得“投射”的却是现实语境中认知突显程度较高的内容。
“匹配”的结构成分是现实世界中所固有的,但人可以创造性地在特定的语境中用语言手段把某些结构成分突显出来。
2.隐喻的逆向性隐喻的逆向性往往用来作为隐喻单向性的佐证,并继而表明隐喻的本质是源域的结构内容向目标域进行“映射”的一种过程。
然而,我们认为,无论是隐喻的单向性,还是逆向性,都并不意味着隐喻是创造新的概念结构的过程。
在隐喻过程中,所谓的创新只是语言表达法的创新,并非概念内容或结构的创新。
隐喻的单向性认为,隐喻过程通常都是从比较具体、熟悉的源域指向比较抽象、陌生的目标域,而不是相反。
然而,这并不是一条绝对的定律,使用抽象的概念描写具体事物的隐喻也并不少见。
蓝纯[10]分析过秦观词中的隐喻,发现其中有多达63处属于使用抽象概念描述具体事物的例子。
束定芳[13:83]也认为,“有时为了特殊的效果,喻体也可能不一定是比本体更为熟悉的事物。
尤其是在诗歌中,诗人为了追求某些特殊的效果,将熟悉的事物比作比较陌生的事物。
”牛惠君[12]在对逆向隐喻进行分析时认为,逆向隐喻具有特殊的认知功能、意境功能、美学功能和化虚为实的功能。
例如:(1)雕塑是凝固的思想,是立体的音乐,是心灵之花的写照,是跌宕的故事和飞扬的情感在空间的定格。
(转引自[12:29])在该隐喻中,目标域是具体的“雕塑”,而源域则是相对抽象的“音乐”、“心灵之花”、“故事”和“情感”。
原本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被拿来进行比较,意在创造一种深邃、超然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