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流行病学与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高度致死性疫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引起了农业生产和经济的不利影响。

猪瘟病毒的病原体学特性非常稳定,对于猪类具有很高的致病性和传染性,能够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动物福利问题。

流行病学猪瘟是一种严重的动物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而传播。

目前还不存在针对猪瘟的有效疫苗,传染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预防和隔离感染的猪。

猪瘟最初发现于非洲,目前已经扩散到了亚洲、欧洲以及大洋洲。

病毒通过野猪等野生哺乳动物以及获得感染的猪进行传播。

在流行病学中,病毒以野猪-养猪场-野猪的环路进行传播。

猪瘟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轻易地跨越国家或地区间的边界,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

临床症状猪瘟主要感染猪,其中幼仔猪和年轻的仔猪感染率较高。

感染后的猪体温会上升,出现全身无力、食欲降低、呼吸急促等症状。

同时,猪的皮肤会变成紫色或深红色,呈现出出血性体征。

在病程晚期,猪会出现呕吐、腹泻、瞳孔扩大等症状,最终导致猪因为病情加重而死亡。

猪瘟对猪的威胁非常大,一旦发生疫情,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的死亡和养殖业的损失。

剖检变化猪瘟引起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性出血,包括心、脾、肝、肺、肾等多个器官。

此外,病毒还会进入和破坏造血细胞,导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在病毒感染后的早期,猪的淋巴结会出现肿胀,干燥的肌肉表面也会出现充血和肿胀。

随着病情的加重,猪身体的颜色会由淡红色变为紫色,主要是由于肌肉和皮肤内的血管出现了破裂和出血。

最终,猪的各个器官都会被病毒侵蚀,最终导致猪的死亡。

防控措施猪瘟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检测和隔离。

预防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生产和消毒措施,防止感染其它猪场的病毒。

预防措施包括猪场和野生猪栏建造的设施,以及食品加工工厂的相应工序。

此外,在病毒检测方面,建立有效的监测和筛查制度也非常重要。

对于发现感染猪的猪场,需要立即隔离感染的猪,并采取消毒和严格监测措施,以避免病毒扩散。

庆城县非洲猪瘟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措施

庆城县非洲猪瘟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措施

庆城县非洲猪瘟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措施
近日,庆城县发现有猪群出现非洲猪瘟病例,为此县政府组织了流行病学调查,制定预防措施,并加强了对当地猪肉销售市场的监督管理。

一、流行病学调查
为了掌握非洲猪瘟的病情,庆城县动物疫病防控站组织了对病猪的调查,及时进行了猪群的隔离和消毒工作。

在隔离病猪的同时,疫情防控队员还对周边的养殖场和家庭散养户进行了排查,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协助。

二、防控措施
为了防控非洲猪瘟的传播,庆城县动物疫病防控站制定了以下措施:
1.封锁疫区。

在发现非洲猪瘟病例后,疫情防控队员立即封锁了当地疫情区域,限制出入。

同时,对该地域的猪群进行了消毒和隔离,防止病毒的传播。

2.禁止转移、集中处理和非法销售病死猪。

对于发现的病死猪,严禁移动、集中处理和非法销售。

当地政府将加强对当地猪肉销售市场的监督,控制市场流通渠道,防止病死猪的流通和销售。

3.强化卫生管理。

加强卫生防护,强化疫情监测和排查力度。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养殖场和家庭散养户应杜绝交叉污染和交叉感染,建立隔离、消毒和清洗等一系列防疫措施。

4.强化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提高广大养猪户的防疫意识和知识水平。

对疫情走势、传染途径、预防措施做全面、深入的宣传,提高广大养猪户的预防意识。

三、后续执行
庆城县动物疫病防控站将继续把防控工作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强化信息和技术支持能力,掌握疫情动态,落实好防控措施,并做好疫情危害的深入调查和报告,为保障当地养殖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广大养猪户也需认真按照防控要求,做好养殖管理,携手防控,共同维护当地的养殖业的发展。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简称ASF)是一种对猪类具有高度致病性的病毒性疾病,曾在非洲及欧亚大陆引起大规模的疫情。

非洲猪瘟病毒主要通过野生猪和软体动物传播,对猪的感染率极高,症状严重,病死率极高,传播速度快,对猪肉生产业造成了重大的危害。

需要对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有一定的了解和应对。

一、流行病学1. 病原体:非洲猪瘟病毒(ASFV)属于病毒科,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对抗干燥环境的能力较差,但在感染猪体内却有较强的稳定性。

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途径传播。

2. 传播途径:非洲猪瘟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和生物媒介传播。

接触传播包括病猪间的直接接触、消化道传播和呼吸道传播。

而通过叮咬,猪笼子、扇动携带病毒的苍蝇和螨虫均能传播病毒。

3. 敏感宿主:猪是非洲猪瘟的唯一敏感宿主,但不同品种对病毒的敏感性也有所差异。

4. 流行趋势:非洲猪瘟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且持续时间很长,曾在欧洲、非洲、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起大规模的疫情。

其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二、临床症状1. 急性型病例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厌食、站立困难、呼吸急促、皮肤发绀、脸部皮肤充血、浑身出现瘀斑、肛门流血、黏膜出血等。

病猪表现出极度的痛苦和不安。

2. 慢性型病例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周期性波动,病程较长,贫血和食欲减退等。

临床上由于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但对慢性型病例的治疗可能性很小。

3. 子宫类型:母猪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性出血、胎儿死亡、早产、流产或胎儿发育不良等。

三、防控措施1. 加强国际合作:由于非洲猪瘟的传播具有全球性,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协商制定统一的防治策略,共同应对非洲猪瘟病毒。

2. 开展宣传教育: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非洲猪瘟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养猪场主和猪农的防控意识,对疫情应急预案有所了解,提高疫情防控能力。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病,主要感染猪科动物,包括家猪、野猪等。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的相关信息。

流行病学特点:1. ASF病毒具有极强传染性和致病性,可通过接触病毒源感染猪只。

人类也可能通过接触感染病毒。

2. ASF病毒能在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不易被常规消毒剂杀灭,因此病毒的传播速度较快。

3. ASF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如病猪之间的接触、饲养管理以及食用污染的饲料传播。

临床症状:1. 高热症状:患病猪只体温急剧上升,初期可达40°C以上。

2. 沉闷食欲:患病猪只食欲下降,甚至拒食。

3. 呼吸困难:患猪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喘息现象。

4. 皮肤症状:患病猪只皮肤表现为紫绀、腹部和四肢霜状斑块。

5. 出血性症状:患猪可出现鼻、直肠、输尿管等嗜血区域出血。

6. 死亡率高: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只死亡率较高,通常在7-10天内死亡。

防控措施:为了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控措施:1. 加强从疫源国进口猪肉和猪产品的检疫检验,防止病毒带入。

2. 未确定疫源国时,禁止非法进口(包括行李物品)疫区猪肉和猪产品。

3. 强化养殖全程的生物安全管理:加强猪群的健康监测和外来猪只的隔离观察。

4. 强化饲养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消毒饲养环境,清理污秽物,控制饲料和饮水的卫生质量。

5. 严禁食用未经检验合格、来源不明的猪肉和猪产品,确保食品安全。

6. 做好发现疑似非洲猪瘟患猪的报告和隔离工作,及时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处置并进行病情调查和溯源工作。

7. 做好动物禁区、隔离区、屠宰场和批发市场的卫生管理,加强病媒生物的防控措施,有效减少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

总结: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猪病,具有高传染性和致命性。

为了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加强进口猪肉的检疫管控、强化养殖环境卫生管理、禁止非法进口疫区猪肉等措施。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极具传染性、致死性极高的猪病,一旦出现会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1.高热:非洲猪瘟的患猪体温会急剧升高,甚至可达41℃以上。

2.食欲不振:患猪会出现食欲不振、口渴,甚至拒食现象。

3.呼吸困难:患猪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4.皮肤出血:患猪体内的血小板数量会急剧下降,出现皮下出血、鼻出血、咳血等症状。

5.全身乏力:患猪会出现全身乏力、行动不便的现象。

1.流行病学调查:由于非洲猪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例多发生在盛行地区,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2.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非常明显,可以通过这些临床表现确定病因。

3.实验检测:常用的非洲猪瘟实验检测方法有ELISA、PCR等,在实验室中对病毒进行检测可以明确病因。

4.病理学检测:可以对死亡猪进行尸检,观察猪体内的器官是否出现出血、浑浊等症状特征,以明确病因。

1.加强猪场管理:猪场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清洁工作,卫生条件要严格把控,生物安全措施要得到加强。

2.加强猪只检疫:新引进的猪只或者有病症的猪只,要进行检疫隔离,确保猪场不受病毒的感染。

3.强化疫苗接种:科学选用效果较好的非洲猪瘟疫苗,对猪群进行强制性接种,防止病毒扩散。

4.保持免疫屏障:养猪户若发现猪有非洲猪瘟的症状,要立即隔离,并进行消毒。

另外,要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保持免疫屏障,防止病毒传播。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猪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比较困难。

养猪户应当加强对非洲猪瘟的防范意识,认真遵守相关防治措施,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保证猪场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高传染性、急性、出血性疾病,是唯一能够感染猪类的病毒性疾病,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

ASFV可以通过血液、鼻涕、粪便、尿液、精液和肉类等进行传播,疫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野生猪和家养猪之间的接触。

临床症状感染ASFV的猪类通常会在感染后5-14天内出现症状。

病情发展较快,并会快速传播。

临床症状通常为以下两种类型:1. 高热型:热度达到41摄氏度,体温持续升高,再伴随着食欲不振,呼吸急促,持续性呕吐和腹泻。

这些症状都与 ASFV 造成的大量器官损伤密切相关。

2. 出血型:这种类型的 ASFV 病情通常更为严重,感染猪会出现全身多处出血现象,包括皮下淤血、眼结膜充血、肺部渗血和肺水肿等症状,常常伴随或不伴随高热。

防控措施1.建立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防控系统。

饲养员和农民应该强化动物健康与病症的防范,并且及时报告疫情。

针对 ASFV 提供监测报告,并隔离感染猪只。

在发现疫情时,必须立即通报局部卫生部门,遵循相应的处理流程。

2. 健全消毒体系。

ASFV 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因此需要严格的消毒体系来避免其传播。

所有猪舍、设备和工具都必须定期进行消毒。

3.隔离感染猪只。

ASFV 极易传播,当在一个农场内发现感染猪只时,应该立即将其隔离,避免病毒传播至其他类群。

4. 在猪舍内加强昼夜温度统计,并保证舒适温度。

ASFV 高传染性、严重危害生猪健康,其传播方式也与环境影响非常相关。

温度过高、过低、通风不良等不宜改变猪舍环境搬动猪只。

5. 停止向 ASFV 疫区传输猪只和猪肉。

停止过去批量转运猪只的做法,优先消费本地猪肉,并严格控制猪肉的进口和出口。

猪瘟流行病学与防控措施

猪瘟流行病学与防控措施
LvE T KAN oU T | s OC D P L RY|DUS RYN 2 7 N T O 5
猪瘟流行病学与防控措施
朱 化鹏 张智 鹏 ( . 西 省镇 巴县 畜 牧 兽 医工 作 站 , 1陕 陕西 镇 巴 7 3 0 : 2 60 2 陕西 省 汉 中市 动物 疾 病 预 防控 制 中心 ) .
猪瘟病 毒对环境抵 抗力不强 . 但
根 据 临 床 症 状 和 特 征 .猪 温 可 分
为 最 急 性 型 、 性 型 、 急性 型 、 性 急 亚 慢 型 和复 杂 感 染 型5 类 型 。 种 3 1 最 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型 . 多 见 于 流行 初 期 和首 次 发 生 猪 瘟
猪 瘟 病 毒 ( S V) 黄 病 毒 科 瘟 CF 属 病毒 属 , 是近 似 球 形 的 单 股 R A 毒 , N 病
将 猪 瘟 病毒 分 为 2 血 清 型 , 中第 一 个 其
猪先 天免 疫 耐 受 .对 抗 原 的免 疫 应 答 低 下 , 成猪瘟与猪丹 毒 、 肺疫 、 造 猪 猪 繁 殖 与 呼 吸综 合 征 、 环I型 病 毒 、 圆 I 猪
急性 、 热性 、 高度 接 触 性 传 染 病 。 其 特 征是 发 病 猪 高热 稽 留 ,小 血 管 壁 的 变
更 不 明显 。
24 妊 娠 母 猪 带 毒 .
猪 瘟 引起 的妊 娠 母 猪带 毒综 合 征 增多 , 出现 母 猪 流 产 、 产 、 木 乃 伊 死 产
胎 、 弱仔的现象。 产 25 胎 盘 感 染和 持 续 感 染 .
中 图分 类号 :8 8 8 文 献标 识 码 : ¥5 . 2 B
抗 原 关 系 密 切 , 有 血 清 学交 叉 反 应 . 既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该疾病的临床表现是高热、消瘦、呼吸困难、眼结膜充血、皮肤出血、腹泻、呕吐等症状,患病猪只可在几天内死亡。

非洲猪瘟除了对猪产生严重的危害外,在部分国家也已经对猪肉产业和国际贸易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流行病学非洲猪瘟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而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患病或病毒带原的猪、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饲料、饮水、运输工具、人群交往等。

疫区的猪只如果未进行有效管控,极易引起猪间传播,从而造成疫情扩散。

临床症状非洲猪瘟潜伏期为3到5天,随着病毒在体内的繁殖,猪只会出现患病症状。

腹泻、呕吐、瘦弱、食欲不振是较为明显的症状,而高烧、呼吸困难、眼结膜充血则较为严重。

在被感染后的48小时内,部分猪只会出现回翻眼珠、僵硬、瘫痪或鼻血等症状。

死于非洲猪瘟的猪只常常有皮肤出血、止血时间延长、肝脾肿大等症状。

防控措施为了防控非洲猪瘟的爆发,需要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

以下是可行的防控措施:1.完善的卫生和消毒措施:饲料、运输工具等容易受到病毒污染的物品需要定期清洁和消毒。

病区内使用的设备和工具也需要全面消毒和管理。

2.隔离猪只:在出现疫情后,需要对患病猪只实行隔离措施,以防止猪只之间的疾病传播。

3.强化防疫检查:在进出疫区的猪只和物品上增加管控,加强防疫检查,提高防疫意识,增强疾病防控的能力。

4.提高免疫力:由于非洲猪瘟没有特效药物,提高猪群的免疫力是避免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

总的来说,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控制其传播需要从源头进行防控。

只要加强卫生和消毒措施,定期开展防疫检查,定期加强隔离和管理等措施,才能保障猪肉产业的正常运行,更重要的是让大量的猪只免于被感染和死亡的危险。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瘟,又称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一种高致死性的猪类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

该病毒对猪类的感染性极强,几乎所有感染的猪都会死亡。

猪瘟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如下:一、流行病学特点:1. 病毒传播途径: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野猪或病毒污染的物体传播,也可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

2. 病毒耐久性:猪瘟病毒在水中可存活3个月以上,在冻肉中可存活数年。

3. 属于法定报告疫病:国际上猪瘟被列为OIE法定报告疫病,即任何国家或地区发现猪瘟都必须报告。

4. 无特异病灶:猪瘟在猪体内无特异病灶,组织病变比较广泛。

二、临床症状:1. 高热:感染猪出现急性高热,在40~42℃之间。

2. 食欲减退:患病猪食欲明显减退或完全停食。

3. 体重下降:患病猪体重迅速下降。

4. 呼吸道症状:出现喘息、呼吸急促,咳嗽,鼻孔透明液体的分泌物增多。

5. 皮肤症状:皮肤出现发白、发红、发紫、发黑等颜色变化,耳朵尖端易出现青紫色肿胀。

6. 消化道症状:黏膜出现出血,可见黏液性或血液性腹泻。

7. 死亡率高:感染猪死亡率极高,一般在80%以上。

三、剖检变化:1. 脾肿大:猪瘟病毒在脾脏大量繁殖,导致脾脏肿大。

2. 肝脏异常:肝脏颜色变暗、肿大,肝表面呈现灰白色坏死斑点。

3. 出血点和淤血:猪体各部位可见出血点和淤血,皮下、内脏器官、肌肉组织等处可见淤血现象。

4. 淋巴组织异常:淋巴组织如淋巴结、扁桃体等明显肿大。

5. 肺炎变化:猪瘟病毒可引起肺部病变,肺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

四、防控措施:1. 提高病毒检测水平:建立猪瘟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加强疫情监测和检测能力。

2. 定期免疫:采取疫苗免疫措施,给猪群注射猪瘟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率。

3. 严格执检:加强入场猪的执检,对疫区的猪进行屠宰检验,不合格的不予销售。

4. 隔离措施:发现疑似猪瘟的猪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猪也要进行观察和隔离。

猪瘟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策略

猪瘟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策略

猪瘟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策略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袭猪类动物,对养猪业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猪瘟的传播,进行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实践和相关的防治策略。

一、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1.1 疫情调查:对于有猪瘟疫情的地区,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统计工作,包括疫情的发生时间、地点、数量等重要信息,以便进一步了解病毒传播的规律。

1.2 传播途径调查:病毒的传播途径是猪瘟流行的重要原因。

通过调查猪瘟的传播途径,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遏制病毒的蔓延。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野生猪的传播、传染性病死猪的运输和销售、猪场间的感染等。

1.3 潜在宿主调查:除了猪类的感染外,一些野生动物也可能成为病毒的潜在宿主。

通过对野生动物的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毒的传播源头,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4 传播路线分析:通过分析疫情的传播路线,可以确定病毒的扩散路径,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包括限制猪类流动、加强交通工具和器械的消毒等。

二、猪瘟的防治策略2.1 清除感染源:对于已经感染的猪类,及时隔离和处理,包括正确处理病死猪的尸体,以减少病毒的扩散风险。

2.2 封锁疫区:对于疫情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封锁措施,限制猪类和病死猪的流动,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2.3 解除封锁措施: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可以逐渐解除封锁措施,但仍需要继续进行疫情监测,确保病毒不会再次传播。

2.4 病例报告和监测:建立健全的猪瘟病例报告系统,及时上报和监测疫情,以便于及时制定控制措施。

2.5 强化养殖管理:通过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减少不洁饲料和水源的使用,提高猪场的防疫意识和技术水平,可以有效减少猪瘟的发生和传播。

2.6 疫苗研发和接种:科学家们正在不断研发猪瘟的疫苗,并推动疫苗的广泛接种,以增强猪类的免疫力,减少疫情的发生。

猪的疾病 猪瘟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 猪瘟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猪瘟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瘟(Swine fever,SF或Hog cholera,HC) 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是威胁养猪业主要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呈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后期常有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继发。

欧洲人称猪瘟为“古典猪瘟”,这是为了与非洲猪瘟区别。

我国有人叫“烂肠瘟”。

猪瘟流行广泛,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危害极大。

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的《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

猪瘟分布于全世界,流行很广,在我国也极为普遍,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二、病原: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发表的第五次报告和第六次报告中将猪瘟病毒归属为黄病毒科(F1aviridae)。

猪瘟病毒是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的直径为20~55nm,平均直径为44nm。

病毒粒子具有二十面体的非螺旋形核衣壳,核衣壳的直径为27±3nm。

囊膜围绕着等轴的核心,在病毒粒子的表面有6~8nm类似穗样的糖蛋白纤突。

病毒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 1.12~1.175g/mL,沉淀系数S20=140~150。

病毒粒子的基因组为单股线状RNA,分子量约为4×106。

用物理方法灭活猪瘟病毒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含病毒的基质。

例如,在细胞培养液中56℃处理60min或60℃处理10min,便失去感染性。

但在脱纤血中,病毒虽经64℃处理60min或经68℃处理30min,仍不灭活,猪瘟病毒在pH5~10的条件下稳定,pH过高或过低均使病毒的感染力迅速丧失。

脂溶剂,如乙醚、氯仿、脱氧胆酸盐、诺乃洗涤剂P40和皂角素等去污剂能使病毒快速灭活。

2%氢氧化钠是最适宜的消毒剂,畜圈及粪匣中的病毒在几天内被灭活。

在猪肉和猪肉制品中,病毒的感染性可保存数月,这也是很重要的流行源。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简称ASFV)引起的猪类传染病。

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对猪的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的介绍。

一、流行病学特点1. 主要传播途径:非洲猪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体液、血液以及传播介质(例如虱子、蜱)进行传播。

2. 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水、饲料、猪肉制品等传播途径进行传播。

3. 潜伏期:非洲猪瘟的潜伏期为5-10天。

4. 发病率和死亡率:非洲猪瘟的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80-100%。

5. 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唯一控制非洲猪瘟传播的措施是进行疫苗接种。

二、临床症状1. 高热症状: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后,猪体会出现高热症状,体温可达40-42°C。

2. 食欲减退和嗜病性贫血:病猪食欲下降,出现嗜病性贫血的症状,粘膜苍白。

3. 呼吸困难和咳嗽:病猪出现呼吸困难和咳嗽的症状,呼吸急促。

4. 黄色瘀斑和严重水肿:猪体出现黄色瘀斑,皮肤呈现青紫色,并且出现明显的水肿。

5. 出血症状:病猪的眼角膜、口腔、鼻子、尾巴等部位出现明显的出血现象。

6. 浆液性和出血性腹泻:病猪出现浆液性或带血的腹泻,粪便呈水样。

7.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猪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例如抽搐、瘫痪等症状。

三、防控措施1. 建立疫点封锁和隔离:一旦发现非洲猪瘟疫情,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疫点封锁和隔离,禁止野猪、猪只和猪肉制品的运输,防止疫情扩散。

2. 加强动物检疫: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野猪、猪只及猪肉制品的检疫力度,确保不同地区之间的疫情互不传播。

3. 严格控制交通运输:加强交通运输的监督,对于携带野猪、猪只或猪肉制品的车辆进行检疫,防止病毒传播。

4. 加强养殖场消毒:严格控制养殖场的人员进出,进入养殖区域的人员必须进行消毒,养殖场的器具、设备等要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的猪病,一旦发生将对养猪业产生重大影响。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ASF属于禽流感病毒科,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

病毒通过病毒携带的蚜虫进行传播,同时也可以通过病猪排泄物、血液、肉类和饲料等途径感染其他猪。

在疫情期间,猪场的交通流量、猪只密度等因素也会增加病毒的传染风险。

二、临床症状
1.急性型:突然出现高热、抖动、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咳嗽、结膜炎和体表出血等症状。

3.慢性型:病变缓慢,往往出现体重下降、皮毛变硬、色素沉着、食欲不振等症状,最终导致猪只死亡。

三、防控措施
1.强化猪场管理:定期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减少猪只密度、注意隔离新入场的猪只等。

2.建立完善的防控措施:防疫隔离、病例报告等。

3.扩大兽医监管力度:加强检疫力度、加强畜牧业生产力度。

4.统一杀病体处理方式:及时处理死猪、杀病体,严禁私自出售或处理。

5.提高养猪业人员的防范意识:教育养猪业人员了解ASF的病情及防控知识,增强预防意识。

6.严格控制非洲猪瘟疫情:建立健全非洲猪瘟防控体系,打击非法交易、禁止走私猪只等非法交易。

猪革拉瑟氏病的流行病学病理剖检与防控措施

猪革拉瑟氏病的流行病学病理剖检与防控措施

猪革拉瑟氏病的流行病学病理剖检与防控措施1. 引言1.1 猪革拉瑟氏病简介猪瘟拉瑟病,又称作猪瘟、猪拉氏菌病,是一种由猪瘟拉瑟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袭猪只。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对猪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猪瘟拉瑟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猪只感染后往往在短时间内出现症状,并迅速死亡。

病原体猪瘟拉瑟氏杆菌属细菌,能在体外长时间存活,易在空气中传播,对环境适应性强。

病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和消化道进入猪只体内,引起全身性感染。

病猪体内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高热、食欲减退、呼吸困难、皮肤发绀、萎靡、肌肉震颤等症状,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病理学上呈现为肺炎、败血症、心包炎等病变。

由于猪瘟拉瑟氏病的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猪只的免疫力,控制宿主密度,消毒及隔离病猪,定期检测疫情等措施是防控疾病的关键。

疫苗的开发与广泛接种也是预防猪瘟拉瑟氏病的重要手段,可有效降低疫情发生的风险。

2. 正文2.1 病理剖检特点猪革拉瑟氏病是一种重要的猪类传染病,其病理剖检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病变:猪革拉瑟氏病主要累及皮肤、呼吸道、淋巴组织和内脏器官等部位。

在病理剖检中,可以观察到皮肤和粘膜出现水疱、溃疡和黏膜充血等病变。

内脏器官如肺部和肝脏也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出现出血、水肿和坏死等病变。

2. 组织学变化:在猪革拉瑟氏病的病理剖检中,可以观察到组织学上的特征性变化,例如皮肤和粘膜上的多形性水疱和溃疡、淋巴组织中的坏死和增殖细胞等。

这些组织学变化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帮助诊断和确认疾病。

3. 病原体检测:猪革拉瑟氏病的诊断离不开病原体的检测。

在病理剖检过程中,可以进行病原体的检测,比如通过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或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抗原的存在。

这对于确诊病例和疫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剖检是猪革拉瑟氏病诊断和防控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观察组织病变、组织学变化和病原体检测等过程,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和诊断病例,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病情蔓延。

猪瘟流行特点与预防措施

猪瘟流行特点与预防措施
2 1 0 1年 第 3期
染率较高 , 虽然可以采取检测手段降低 B D V V污染 的可 能 , 要完 全排 除 杜绝 B D 的污染 是不 可能 但 VV 的 。根 据 国内 同行 及本 实验室对 从市场 上 随机 收集 样 品的检 测结 果 , 一些 厂家 某些 批次 的 牛睾 丸 细胞 苗 确实存 在 B D 的污染 , 且被 污染 批次 的疫 苗 VV 并 并 不是 每一瓶 均 能查 出 B D V V的存 在 , 通常 3 4瓶 — 苗 中只有 一瓶被 B V污染 。 VD 1 . 母猪群 的 免疫状 况及仔猪 的免疫 程序 .3 2 由于新生 仔猪 需要 从母 猪 获得 母 源抗 体 , 而仔 猪接 种 时 残 存 的母 源 抗 体 水 平 的 高低 对 仔猪 的免 疫应答 有 着极 大 的影 响 。近年 本人 检测 认 为 : 同 不 猪场之间 , 同一个 猪 场 不 同年 分 之 间 , 年 内 的不 一 同季度 之 间 , 以及 同一猪 场 即使 同一 次检 测 时猪 群
什 么 样 的猪 瘟 疫 苗 好 ? 很 长 时 间 以来 ,我 一 般 只
猪瘟病毒在 自 然条件下只感染猪 ( 包括野猪) , 传染源是发病或是外表正常而体内携带有 C F S V的 感 染动 物 。一 般 由消化 道感染 ,扁桃 体是 主要 的侵 入 门户 ; 也可经破 损 的皮肤 、 膜和注 射感染 。猪瘟 黏 病 毒既 可以水平 传播 , 可通 过垂直传 播 。 也 1 猪 瘟的流行 特点 . 1 11 流行范 围广 、 发 、 .1 . 散 不分 年龄 , 别是 断 奶前 特 后 和 出生 1 日龄 以内的仔猪 发病 较 多。而成 年猪 0
之一 。
在我 国猪 瘟 的流行 仍较 为 广 泛 , 主要 靠 免疫接 种防控 。调查显示 , 猪瘟疫苗接种后 , 免疫失败现象 比较普 遍 。为什 么会 出现这 种状况 呢 ?笔者 认为 主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高传染性、急性、致死性的猪传染病,主要通过口鼻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尿液、血液、食物、饲料及器具等途径传播。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特征表现为全年均可发生,但在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以仔猪和生猪为主要发病群体,潜伏期一般为3-5天,在饲养场环境和管理不良的情况下,传染速度非常快,导致病害扩散迅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临床症状:1. 食欲下降、精神萎靡:非洲猪瘟病毒可直接或间接引起猪的食欲下降,病猪的精神状态非常差,表现为深呼吸、精神与神经紧张,有的病猪还会突然出现兴奋状态。

2.高烧、呼吸困难:病猪的体温可达40℃以上,但体表不发热,病猪的呼吸困难,气喘和鼻涕液增多。

3.皮肤暴发、眼结膜充血:病猪的皮肤常常呈现出瞬间暴发、紫斑状、充血和出血等症状。

眼结膜充血是非洲猪瘟的主要特征之一,通常在感染后1-2天内开始出现。

4.病变扩散、病程加剧:病猪的病变通常扩散至内脏器官,如肝、肾、脾、心脏和肺。

从发病到死亡,病猪的病程通常只有5-7天,最长也不过10天。

防控措施:1. 疫苗接种:非洲猪瘟疫苗是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每年进行定期接种,可以提高猪群的抗体水平,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

2. 环境清洁:病毒的存在与猪舍的卫生条件密切相关,因此,保持猪舍的清洁、干燥和通风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感染。

3. 在猪舍内禁止外来者入内:非洲猪瘟主要通过人群交叉感染和器具等途径传播,因此,在猪舍内禁止外来者入内,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总之,非洲猪瘟是严重影响猪肉质量和猪肉产量的疾病,在防疫和控制措施的实施中,必须重视预防和治疗,加强猪群的管理和监测,尽快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以控制和消除非洲猪瘟的病害。

预防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预防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预防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对猪的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和执行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

1. 加强猪场卫生管理猪场是非洲猪瘟传播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是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首要措施。

定期对猪圈进行清洁和消毒,及时清理猪场周围的杂物,保持猪场的清洁和环境整洁是必不可少的。

2. 实施严格的交通管制非洲猪瘟可以通过猪类的运输工具和人员等途径传播。

因此,实施严格的交通管制措施是必要的。

禁止非必要的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并限制猪的运输活动,加强对猪肉和猪产品的检疫和监管是有效预防传播的措施之一。

3. 合理使用疫苗疫苗接种是预防非洲猪瘟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关部门应根据流行病学数据和疫情发展态势,合理选择并组织疫苗接种计划。

同时,完善疫苗管理制度,确保疫苗的存储和使用符合规范,增强疫苗接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强化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准确地监测和报告疫情是有效控制非洲猪瘟的重要环节。

相关兽医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机制,对疑似病例进行快速诊断,同时要求猪场和相关人员积极报告疫情,确保信息的及时流通和处理。

5. 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非洲猪瘟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和创新的技术手段。

相关机构应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非洲猪瘟的传播机制和致病原理,寻找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开展新型疫苗和相关药物的研发。

6. 加强信息宣传和教育培训推动非洲猪瘟防控的关键是提升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和知识水平。

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提供及时准确的防疫信息,并通过培训等形式提升养殖户的防疫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帮助养殖户全面提高非洲猪瘟的防控水平。

7. 加强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非洲猪瘟属于传染病,跨国传播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加强国际合作、开展科学和技术的交流是非洲猪瘟防控的重要方面。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对猪的危害极大。

猪瘟疫情的流行与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防控措施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等方面对猪瘟进行探讨。

一、猪瘟的流行病学1. 流行病学特点猪瘟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对猪的传染性极强。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非消化道途径传播。

宿主范围广,能感染家猪、野猪和其他猪科动物。

目前疫情已经在非洲、欧洲、亚洲等地区蔓延,并且有重新传播的风险。

猪瘟的防控至关重要。

2. 流行病学动态猪瘟疫情呈现出迅速蔓延的趋势,严重威胁到猪的生产和养殖。

特别是在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疫情暴发后迅速扩散,导致大量猪只死亡,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畜牧业生产。

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对于保障猪的生产安全和国家的畜牧业发展至关重要。

二、猪瘟的临床症状1. 急性期症状猪瘟的急性期症状表现为高烧、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

感染猪瘟病毒的猪还会出现呼吸急促、皮肤发绀、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2. 慢性期症状慢性期症状主要表现为猪只发热、活动减少、躺卧不起等。

慢性期症状还包括皮肤瘙痒、毛发粗糙、肌肉疼痛等。

3. 临床症状特点猪瘟的临床症状特点是急性期症状表现明显,病程短暂,死亡率极高。

慢性期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但致死率略低。

一旦发现猪只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进行猪瘟病毒检测和隔离治疗。

三、猪瘟的剖检变化1. 解剖学变化猪瘟的剖检变化主要表现为多脏器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

肺脏呈暗红色或鲜红色,表面呈网状或斑点状出血点,严重者形成大片出血灶。

肝脏、脾脏和肾脏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

淋巴结肿大,肠黏膜出现水肿和出血等。

2. 组织学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猪瘟病变以淋巴组织病变为主。

淋巴组织病变包括淋巴滤泡消失、淋巴滤泡边缘区出现出血灶、滤泡中心区出现坏死等。

肺组织出现广泛性出血和渗出细胞浸润。

3. 剖检特点猪瘟的剖检特点是出现多脏器病变,但以淋巴组织病变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FSV)引起的急性、热性、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猪业危害巨大。

随着人们对猪瘟病毒分子生物学的不断研究,疫苗的广泛应用,猪瘟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近年来猪瘟的发病又呈现出新的流行特点,并有死灰复燃之势。

因此研究当前猪瘟的流行现状意义重大。

本文综述了猪瘟的有关特点,希望能对猪瘟的防控提供帮助。

关键词:猪瘟,流行现状,原因分析目录引言 (1)一、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流行病学 (1)(一)目前国内猪瘟流行现状 (1)(二)目前国外猪瘟流行现状 (1)(三)猪瘟流行病学 (2)二、猪瘟的症状及病变 (2)(一)急性型 (2)(二)慢性型 (3)(三)迟发性型 (3)(四)病理变化 (3)三、预防措施 (4)(一)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 (4)(二)实行自繁自养的办法 (4)(三)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 (4)(四)改善饲养管理 (4)(五)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猪瘟 (4)四、疫情处理 (5)(一)消毒 (5)(二)加强免疫监测 (5)(三)完善免疫计划 (5)(四)隔离、消毒 (5)五、疫苗种类及处理方法 (5)(一)乳兔苗 (5)(二)细胞苗 (5)(三)淋脾苗 (6)六、参考文献 (6)引言猪瘟是一种由猪瘟病毒所引起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的疾病,它危害猪和野猪,其他动物不发,发病率达95~100%,主要特征是高热稽留、微血管变性而引起全身广泛出血、坏死、梗塞等变化。

本病遍布于世界各国,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猪瘟病毒是一个活体,它不会永久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因在体外继代或体内抗体压力下,而减弱其原有的毒性。

反而减弱的毒力也可因在敏感个体继代感染后而增强或恢复原有的毒力。

由于这种情况,当前猪瘟病毒已形成强毒、中间毒、弱毒型同时存在,初发地区强一点,常发地区弱一些。

其中,强毒株不论猪的品种、年龄均可导致大多数猪发病和致死;中间毒株因自身抵抗力对感染有影响,发病后可能引起死亡,但也有从感染中康复的;弱毒株的感染,仅限于抵抗力弱的猪体,虽有点免疫性,但挡不住毒体入侵的发病猪,死不了,活不旺,也有长期带毒传播的,这类弱毒株只有对小猪或胎儿较易引起致病和死亡,它多发于免疫制度不健全,形成免疫紊乱,饲养管理不良的猪场或农村的猪群。

一、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流行病学(一)目前国内猪瘟流行现状我国是猪瘟流行较多的国家之一,每年因猪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数十亿元。

2004~2005年,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报告猪瘟疫情,发病135633头,死亡68771头,扑杀16320只。

王先明等2006年报道,2001~2006年5月份以来,在东南及中南部分省份发生的猪高热病,尽管是多病原的引起的混合感染,但猪瘟病毒被公认为感染率偏高,孟长泽等对所在兽医院的猪瘟病例进行统计表明,从2003~2005三年中,猪瘟病例占全部病例的85.5%。

张家峥等报道,造成我国养猪业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是猪瘟,因该病死亡的猪只占三分之一以上。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猪瘟仍对我国当前危害养猪业最为严重。

在我国,除香港、澳门外,其它32个省、市的部分地区都不同时间、不同程度地发生和发现过猪瘟的流行,在上述省、市地区的猪场均分离到猪瘟病毒。

近5年来,从8个省、市的19个猪场采取15736份样品,检查猪瘟带毒情况,结果表明:带毒猪1822头,带毒率为4.61%~30.7%,平均为11.58%。

据估计,我国每年因HC死亡的猪占病死猪的30%左右。

(二)目前国外猪瘟流行现状历史上,猪瘟发源于美国,类似猪瘟的报道大约在1810年田纳西州福莱克林,1887年报道的发生猪瘟的已有35个州,后分布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火车的问世对本病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我国定为一类烈性传染病。

由于世界各国采取了消灭猪瘟的有力措施,许多国家、地区已宣布消灭该病,尤其我国50年代猪瘟兔化弱毒(C-株)疫苗自问世以来,猪瘟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自19世纪80年代首次发现猪瘟以来,猪瘟在世界各养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流行。

因其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常给养猪业造成严重损失。

近20年来,不少国家先后采取了以扑杀为主的猪瘟综合防制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些国家已经宣告消灭,有些国家已经基本控制,很少发生。

至1992年,先后有美国、阿尔巴尼亚等24个国家与地区宣布消灭了猪瘟。

20世纪50年代以前,猪瘟在我国的流行极为普通,损失巨大,50年代后期起,由于采取了以疫苗注射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猪瘟的流行,但80年代后,猪瘟在全世界范围内又有所抬头,1993年后,一些已宣布消灭了猪瘟的国家和地区,如荷兰、瑞士、比利时、瑞典、德国、西班牙、英国等又先后出现猪瘟的复发,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原特性等均有所变化,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猪瘟流行病学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

感染猪在发病前即可从口、鼻及泪腺分泌物、尿和粪中排毒,并延续整个病程。

康复猪在出现特异抗体后停止排毒。

因此,强毒株感染在10-20天内大量排出病毒,而低毒株感染后排毒期短。

强毒在猪群中传播快,造成的发病率高。

慢性的感染猪不断排毒或间歇排毒。

当HCV低毒株感染妊娠母猪时,起初常不被觉察,但病毒可侵袭子宫中的胎儿,造成死产或出生后不久即死去的弱仔,分娩时排出大量HCV。

如果这种先天感染的仔猪在出生时正常,并保持健康几个月,它们可作为病毒散布的持续感染来源而很难被辨认出来。

因此,这种持续的先天性感染对猪瘟的修行病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Liess用低毒力的野毒Glertoif株给妊娠40、70、90日龄的母猪滴鼻感染,结果引起母猪繁殖障碍。

40日龄感染者发生死胎、木乃伊和流产;70日龄感染,所生的仔猪约有45%带毒,出生后出现先天性震颤,多于1周死亡;90日龄感染生后仔猪可存在2-11个月,猪无明显症状,此种感染猪终身带毒、散毒,为HCV的主要储存宿主,有这些猪存在,即可形成猪瘟常发地区或猪场。

猪群引进外表健康的感染猪是猪瘟暴发最常见的原因。

病毒可通过猪肉和猪肉制品传播到远方。

未经煮沸消毒的含毒残羹是重要的感染媒介。

人和其他动物也能机械地传播病毒。

HCV可在野猪中形成感染循环,在有些国家和地区是对家猪的严重威胁。

在自然条件下HCV的感染途径是口鼻腔,间或也可通过结膜,生殖道黏膜或皮肤擦伤进入。

经口和注射感染后,病毒复制的主要部位是扁桃体,然后经淋巴管进入淋巴结,继续增殖,随即到达外周血液,从这时起病毒在脾、骨髓、内脏淋巴结和笑场的淋巴组织繁殖到高滴度,导致高水平的病毒血症。

二、猪瘟的症状及病变猪瘟潜伏期一般为5天-7天,短的2天,长的21天。

人工感染强毒株,一般在36小时-48小时体温升高。

根据临床症状和其他特征,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三种类型。

(一)急性型急性型猪瘟由HCV强毒引起,开始时猪群内仅几只显示临床症状,表现呆滞,被驱赶时站立一旁,呈弓背或怕冷状,或低头垂尾。

同时食欲减少,进而停食。

病猪体温升高至41℃上下,高的可达42℃以上。

体温上升的同时白细胞数减少,约9000/mm³,甚至低达3000/mm³。

病猪有眼结膜炎,两眼有多量黏液-脓性分泌物,严重时眼睑完全被封。

体温升高初病猪便秘,随后下痢,有的发生呕吐。

少数病猪可发生惊厥,常在几小时内或至多在几天内死亡。

随着病的发展,群内更多的猪发病,最初的病猪出现步态不稳等衰弱症状,随后通常发生后置麻痹。

病初的皮肤充血到病的后期变为紫绀或出血,以腹下、鼻端、耳根和四肢内侧等部位为常见。

急性型猪瘟大多数病猪在感染后10-20天之间死亡。

病状较缓和的压急性猪瘟病程一般在30天之内。

(二)慢性型慢性型猪瘟的病程可分为3期。

早期即急性期,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顿、体温升高和白细胞减少等症状,几周后食欲和一般状况显著改善,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于正常,但仍有白细胞减少,此时为第二期。

后期病猪重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症状,体温再次升高至临死前不久才下降。

病猪生长迟缓,常有皮肤损害。

慢性猪瘟病猪可存活100天以上。

(三)迟发性型迟发性猪瘟是先天性HCV感染的结果。

胚胎感染低毒HCV,如产下正常仔猪,则终生有高水平的病毒血症,而不能产生对HCV的中和抗体,这是典型的免疫耐受现象。

感染猪在出生后几个月可表现正常,随后发生轻度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和运动失调。

病猪体温正常,大多数能存活6个月以上,但最终不免死亡,妊娠猪先天性HCV感染可导致流产、胎儿木乃伊、畸形、死产、产出有颤抖症状的弱仔或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

子宫内感染的仔猪皮肤出血常见,且初生死亡率高。

(四)病理变化急性和亚急性猪瘟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此外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有卡他性、纤维素性和出血性炎症反应。

淋巴结和肾病是病变出现频率最高的部位。

淋巴结水肿,呈大理石样或红黑色外观。

所有淋巴结均可受害。

组织学变化表现为淋巴细胞缺乏和网状细胞增生。

肾脏的出血差异很大,从小很难发现的针尖状到大的出血斑。

出血部位以皮质表面最常见。

除肾脏和淋巴结以外,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肺、膀胱、胆囊均可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

脾脏的梗死是猪瘟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它由毛细血管栓塞所致,稍高于周围的表面,以边缘多见,呈紫黑色。

胆囊、扁桃体发生梗死。

口腔黏膜、齿龈有出血点或坏死灶,胃肠黏膜充血、小点出血,回盲瓣附近淋巴滤泡有出血和坏死。

会厌软骨有不同程度出血。

大多数猪瘟病猪都有脑炎,其主要病变是血管周围袖套,也可见到内脾细胞增生,小胶质细胞多和局灶坏死。

慢性猪瘟的出血和梗死变化较不明显或完全缺如,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的坏死和溃疡变化,呈纽扣状。

肋骨病也很常见,表现为突然钙化,从肋骨、肋软骨联合到肋骨近端有半硬的骨结构形成的明显横切线。

迟发性猪瘟的突出变化是胸腺萎缩和外周淋巴器官严重缺乏淋巴细胞和生发滤泡。

在慢性猪瘟可看到的浆细胞增多症和肾小球性肾炎在迟发性猪瘟则没有。

先天性HCV感染可引起胎儿木乃伊、死产和畸形。

死产的胎儿最显著的病变是全身性皮下水肿,腹水和胸水。

胎儿畸形包括头和四肢变形,小脑和肺发育不良,肌肉发育不良,在出生后不久死亡的子宫内感染仔猪,皮肤个内脏器官常有出血点。

组织学变化以淋巴结和血管变化具有特征意义。

淋巴结包膜、小梁、透明区和毛细血管周围水肿,淋巴滤泡和生发中心体积增大,在透明区可见血管扩张,周围有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

有的见到淋巴滤泡萎缩和淋巴结实质严重浸润及出血,红细胞充塞整个淋巴组织中,淋巴滤泡消失,淋巴组织萎缩。

毛细血管、小血管壁呈均匀一致玻璃样变性,病程长的可见小血管内皮高度增生,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阻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