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猪瘟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急性、高度致命的猪传染病,主要感染猪。
非洲猪瘟对猪的免疫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导致感染猪的死亡率高达100%。
非洲猪瘟病毒不会传染给人,但它对猪业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扩散迅速的非洲猪瘟一旦发生,常常引起猪业的重大损失,甚至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那么,非洲猪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该采取什么防控措施呢?非洲猪瘟的产生原因:1. 病毒感染:非洲猪瘟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该病毒在野猪和软蜱之间传播,然后通过这些感染了ASFV的野猪或软蜱传播给家猪。
野猪和软蜱是ASFV的主要传播媒介。
受感染的猪及其排泄物、鲜血等也是ASFV的传播源。
2. 缺乏控制措施:非洲猪瘟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广泛传播。
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缺乏质量监管、采取措施不力、缺乏相关法规的约束,导致非洲猪瘟迅速传播。
3. 国际贸易和人员流动: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和人员流动频繁,如果没有有效的检疫和管控措施,非洲猪瘟病毒就有可能通过这些渠道传播至其他国家和地区。
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1. 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政府和媒体应该加强对非洲猪瘟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
公众也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接触疑似受感染的猪或猪产品。
2. 实行严格的检疫措施:各国应该加强对疑似受感染的猪及其产品的检疫措施,严禁非法转移猪和猪产品,并加强监管力度。
3. 加强疫苗研发和应用:科研机构应该加强对非洲猪瘟病毒的研究,加快疫苗研发的进程,提高猪的免疫力。
在受感染地区,可以考虑大规模的疫苗接种来控制疫情的蔓延。
4. 加强养殖场环境卫生管理:养殖场应该加强对猪的隔离管理,加强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定期做好病媒昆虫的灭除工作。
5. 国际合作:各国之间应该加强合作,相互通报疫情信息,共同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遏制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
非洲猪瘟疫情不仅仅是个别国家的问题,它关乎整个猪业和全球经济。
非洲猪瘟疫情爆发 原因、影响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原因、影响及防控措施关键信息项:1、非洲猪瘟疫情爆发的原因生猪调运监管不力生物安全措施薄弱野猪与家猪接触传播泔水喂猪2、非洲猪瘟疫情爆发的影响生猪养殖业经济损失猪肉市场供应与价格波动相关产业受到冲击3、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措施加强监测与预警严格生猪调运管理提升养殖生物安全水平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11 非洲猪瘟疫情爆发的原因111 生猪调运监管不力生猪的跨区域调运是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部分地区在生猪调运过程中,存在监管漏洞,如检疫程序不严格、运输工具消毒不彻底等,导致疫情随着生猪的流动而扩散。
112 生物安全措施薄弱许多养殖场在生物安全方面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隔离、消毒和防护设施。
人员和车辆进出养殖场未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容易带入病原体。
113 野猪与家猪接触传播在一些地区,野猪与家猪的活动范围存在重叠,两者之间的接触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
114 泔水喂猪未经处理的泔水可能含有非洲猪瘟病毒,用泔水喂猪是导致疫情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
12 非洲猪瘟疫情爆发的影响121 生猪养殖业经济损失疫情导致大量生猪死亡或被扑杀,养殖场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养殖户面临破产的困境。
122 猪肉市场供应与价格波动生猪存栏量的减少使得猪肉市场供应紧张,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影响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和消费支出。
123 相关产业受到冲击非洲猪瘟疫情不仅对生猪养殖业造成影响,还波及到饲料、兽药、屠宰加工等相关产业,导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经营困难。
13 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措施131 加强监测与预警建立健全非洲猪瘟监测体系,加大监测力度,提高监测的频率和范围,及时发现和处置疫情。
132 严格生猪调运管理加强生猪调运的审批和监管,规范运输流程,确保运输工具的消毒和卫生,杜绝非法调运行为。
133 提升养殖生物安全水平养殖场应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完善隔离设施,做好日常消毒工作,控制人员和车辆的流动,提高养殖环境的卫生水平。
134 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向养殖户、屠宰场工作人员、消费者等普及非洲猪瘟的防控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非洲猪瘟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感染猪类动物。
该病毒对猪类的危害极大,严重影响猪肉产业的发展。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关注。
一、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1. 直接接触感染猪:非洲猪瘟病毒通过感染的猪直接接触健康猪,或者通过感染猪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组织等来传播。
这也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猪场内的隔离设施和个体生物安全措施至关重要。
2. 空气传播:非洲猪瘟病毒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特别是在密集的猪群中。
在猪场内部应保持良好通风,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3. 动物间的接触:野生猪和家养猪之间的接触也是非洲猪瘟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
野生猪可能是病毒的携带者,因此在野生猪和家养猪的接触场合应尽可能做好隔离和防控。
4. 人为传播:通过人为的方式,比如通过猪肉制品的交易或者人员的行为活动传播。
加强猪肉制品的检疫和监管,以及员工的健康监测和培训都是非洲猪瘟防控中重要的一环。
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应对之策也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才能全面有效地进行防控。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1.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疫情监测是非洲猪瘟防控的关键环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监测能力,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并做好防控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2. 改善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猪场是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场所,应加强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包括猪舍的隔离、无菌消毒、猪只养殖密度的控制、人员物品的消毒等措施。
3. 严格的检疫措施:对进出口的猪及猪产品要做好严格的检疫,阻止可能的病毒输入,以及对市场销售的猪肉和制品加强监管。
4. 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加强防疫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对非洲猪瘟的认知,有效防止疫情的扩散。
5. 加强国际合作:非洲猪瘟是全球性的猪类传染病,需要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非洲猪瘟疫情爆发 原因、影响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原因、影响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病,常常导致养猪业遭受巨大损失。
最近几年,全球范围内非洲猪瘟的疫情有所爆发,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本文将探讨非洲猪瘟疫情爆发的原因、影响以及防控措施。
一、疫情爆发的原因1.1 病毒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只、野猪与养猪场之间的接触,以及通过感染性病毒存在的肉制品和饲料传播。
由于病毒传播途径多样,易感猪群之间的传播快速,因此疫情迅速蔓延。
1.2 交易活动和国际贸易非洲猪瘟疫情的爆发与交易活动和国际贸易密切相关。
通过国际航空运输和海运等方式进行的跨国交易,为病毒传播提供了便利。
此外,跨国养猪企业之间频繁的合作和养猪品种的进口也成为病毒传播的风险来源。
1.3 卫生措施不严格卫生措施不严格是非洲猪瘟疫情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某些地区,由于监管不力或监管体系不完善,养猪场的防疫措施未能得到有效执行,造成病毒的滋生和蔓延。
二、疫情爆发的影响2.1 经济影响非洲猪瘟疫情的爆发对养猪业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影响。
由于病毒的高传染性和致死率,许多养猪场不得不进行大规模扑杀和清洁处理,导致猪肉供应减少,猪肉价格上涨。
此外,疫情还给养猪产业链带来连锁反应,影响了饲料生产、兽药销售等相关产业。
2.2 农村社会稳定养猪业在许多农村地区起到了重要的经济支撑作用。
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的爆发,许多农户的经济来源受到了严重影响,不少养猪户面临经济困境。
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计,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治安风险。
三、防控措施3.1 减少传播途径为了控制非洲猪瘟疫情的蔓延,需要加强对养猪行业的监管,减少病毒传播途径。
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野生猪的管理,防止其与养猪场产生接触。
此外,对肉制品和饲料的出口入境进行严格检疫,降低传播风险。
3.2 加强养猪场卫生措施养猪场应加强卫生措施的宣传和培训,确保员工熟悉相关防疫要求,并严格执行。
猪瘟防控措施及注意事项
猪瘟防控措施及注意事项猪瘟,也被称为非洲猪瘟,是一种高传染性的疾病,能够危害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经济。
为了防止猪瘟的传播和控制疫情,以下是一些猪瘟防控措施和注意事项的详细介绍:一、疫苗接种:1. 给猪接种疫苗是预防猪瘟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猪瘟疫苗具有刺激猪免疫系统的能力,从而提高猪对猪瘟病毒的抵抗力。
2. 猪瘟疫苗以口服和注射两种方式进行接种。
养殖户和兽医应按照疫苗说明书上的指导,正确使用疫苗,并且在必要时进行疫苗的加强接种。
二、卫生管理:1. 定期对猪舍、猪栏、运输工具、饲料、饮水设施等进行清洁和消毒。
这有助于杀死可能存在的病毒,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2. 加强猪场的进出管理,限制外来人员和动物进入,并加强对入场人员的消毒措施。
3. 隔离患病的猪只,避免与健康猪只接触,并及时清理病死猪只,防止病菌传播。
三、饲养管理:1. 合理饲喂有助于提高猪只的免疫力。
应保证猪只摄取足够的营养,避免长期贫困和饥饿状态。
2. 猪舍内通风要良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猪舍的环境对猪只的健康和抵抗力非常重要。
3. 防止野生动物进入猪舍,以免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传播到猪只身上。
四、防止病毒传播:1. 停止使用食用猪肉处理废弃物,以防止猪瘟病毒通过食物链传播。
废弃物应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处理。
2. 在运输猪只时,应遵守卫生规定,确保运输车辆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
3. 加强对野猪的监测和控制,野猪是猪瘟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
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有助于控制疫情向养殖场蔓延。
五、兽医监测:1. 养殖户应定期请兽医进行猪只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并采取措施。
2. 如有疑似猪瘟的病例,应立即报告当地动物卫生部门,并配合相关调查和处理措施。
在实施猪瘟防控措施和注意事项时,仍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避免接触患病或疑似患病的猪只,以防止病毒的扩散和人畜共患病的风险。
2. 定期进行自我检查,确保采取的防病措施有效,并在必要时进行及时调整。
3. 保持与当地动物卫生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当地动态和政府发布的疫情通知。
非洲猪瘟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对猪类的危害极大,能够引起极高的死亡率。
近年来,非洲猪瘟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食物传播和生物媒介传播等多种途径,因此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也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加强检疫监管、做好养猪场的环境卫生管理、加强对野生猪的监测和控制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非洲猪瘟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
一、非洲猪瘟传播途径1. 接触传播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与病毒的排泄物,或与患有非洲猪瘟病毒的猪的分泌物接触,比如唾液、鼻涕、粪便、尿液等,都有可能传播非洲猪瘟。
2. 气溶胶传播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感染其他猪。
3. 食物传播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饲料、水源和猪舍的环境等途径传播。
当猪食用了被非洲猪瘟病毒污染过的物质时,也容易感染上非洲猪瘟。
4. 生物媒介传播钱蝇等昆虫可能会成为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媒介,通过吸食感染猪的血液或其他分泌物,然后再传播给健康猪。
5. 人为传播通过未进行消毒的器具、人员的衣物和工具等,也可能会传播非洲猪瘟病毒。
二、非洲猪瘟防控措施1. 加强检疫监管加强对疫区的入口处进行严格的检疫,对来往人员、车辆、物品等进行严格的查验和消毒,防止非洲猪瘟的传播。
2. 做好养猪场的环境卫生管理加强养猪场的环境卫生管理,定期进行场地和设施的消毒、清洁,保持猪舍的干燥通风,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3. 加强对野生猪的监测和控制野生猪是非洲猪瘟的重要传播源,因此需要加强对野生猪的监测和控制,减少与养猪场的接触,防止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
4. 严格的隔离与消毒发现患有非洲猪瘟的猪应予以隔离治疗,同时对隔离区和养猪场的设施、器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
5. 加强养猪人员的防护与培训养猪人员需要加强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理解,严格遵守卫生防疫规章制度,增强对非洲猪瘟的防护意识,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浅析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X u m u s h o u y i非洲猪瘟在2018年开始对我国产生影响,并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非洲猪瘟属于急性传染性疾病,病猪会产生高热症状,然后会出现器官出血现象,最后导致猪出现死亡,会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控工作。
1、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1)非洲猪瘟的致病源非洲猪瘟的致病源为非洲猪瘟病毒,在猪的养殖过程中,一旦感染这种病毒,并会患上非洲猪瘟病。
经研究表明,非洲猪瘟病毒的变异性较强,并且具有基因型多的特点。
该病毒不仅会在家猪中存在,而且还会在野猪和蜱虫中存在。
通常情况下,感染非洲猪瘟的病死猪是主要的病毒传染源,因此需要做好病死猪的消毒处理工作。
非洲猪瘟病毒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不仅能够在猪体内长时间生存与繁殖,而且可以在猪的排泄物中长时间生存与繁殖,这给非洲猪瘟的防控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2)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的传染性较强,经研究表明,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播方式有四种,第一种传播途径为直接接触传播,在猪的养殖过程中,健康猪在直接接触感染了非洲猪瘟病毒的猪时,便会造成感染。
除此之外,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对可以长时间生存在外界环境之中,因此,健康猪在接触病猪的排泄物、饲料、运输工具或者饲养设备等时也很容易被病毒感染。
直接传播方式的方式主要以口鼻传播为主,病毒会通过猪的口鼻进入猪体内,对健康猪造成感染。
第二种传播方式为蜱虫传播,非洲猪瘟病毒会存在于蜱虫之中,并且可以通过蜱虫进行传播。
一旦健康猪被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蜱虫叮咬,便会造成感染,使健康猪患上非洲猪瘟。
除此之外,那些带有非洲猪瘟病毒的蜱虫死亡后,如果被健康猪食用,也会造成感染。
对于蜱虫而言,其不仅是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同时也是该病猪的宿主,病猪可以寄生在蜱虫体内,这也给非洲猪瘟的防控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第三种传播方式为跨界传播,具体而言,是指以病猪为原料制成的产品作为传染源进行传播。
猪瘟的诊断及综合性防控措施
33 迟 发 型 -
( 胞源 ) 细 ,经 产 母 猪 产 后 2 ~ 0天 免 03
疫 注 射 1次 或 执 行 窝 防 ( 给 同 窝 仔 即
剂 ,会 导 致 机 体 细 胞 减 少 , 影 响 机 体 的免 疫 应 答 ,降 低 免 疫 效 果 。严 禁 乱 用 抗生 素 或 长期 超 剂 量使 用 抗 生 素 , 特 别 是 在 注 射 疫 苗 期 间 要 控 制 抗 生 素 的 使 用 ,否 则 影 响 疫 苗 的 免 疫 效 果 。 15 饲 养 管理 不 到 位 . 管 理 跟 不 上 会 导 致 营 养 不 足 。缺
猪 防疫 苗 时 用 苗 ) ,猪 瘟 活 疫 苗 ( 淋 脾 苗 或 组 织 苗 )2 3头 份 。 用 猪 瘟 疫 苗 ~
( 胞源 )则需 要 5 1 细 ~ 0头 份 。 种 猪 每
潜 伏 期 长 达 数 月 之 久 . 然 后 出 现 轻 度 厌 食 、 不 活 泼 、结 膜 炎 、后 躯 麻 痹 ,但 体 温 正 常 或 略 有 升 高 ,最 终 衰
疫病 防治
猪瘟 的诊 断及 综合 性 防控措 施
张谈 顺 ( 西省 临县动 物疫 病 防控 中心 0 3 0 ) 山 3 2 0
近 年 来 , 养 猪 业 发 展 较 快 ,规 模 场 、养 殖 园 区 不 断 建 成 , 生 猪 生 产 在 乏 物 质基 础 , 如缺 乏 维 生 素 E、A 和微 亡 的 多 为 幼 猪 ,成 年 猪 一 般 可 耐 过 。 必须实验室检验方能发现。 4 综 合 防 控措 施
感 染 后 1 ~ 0天 O2
32 慢 性 型 .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瘟,又称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一种高致死性的猪类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
该病毒对猪类的感染性极强,几乎所有感染的猪都会死亡。
猪瘟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如下:一、流行病学特点:1. 病毒传播途径: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野猪或病毒污染的物体传播,也可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
2. 病毒耐久性:猪瘟病毒在水中可存活3个月以上,在冻肉中可存活数年。
3. 属于法定报告疫病:国际上猪瘟被列为OIE法定报告疫病,即任何国家或地区发现猪瘟都必须报告。
4. 无特异病灶:猪瘟在猪体内无特异病灶,组织病变比较广泛。
二、临床症状:1. 高热:感染猪出现急性高热,在40~42℃之间。
2. 食欲减退:患病猪食欲明显减退或完全停食。
3. 体重下降:患病猪体重迅速下降。
4. 呼吸道症状:出现喘息、呼吸急促,咳嗽,鼻孔透明液体的分泌物增多。
5. 皮肤症状:皮肤出现发白、发红、发紫、发黑等颜色变化,耳朵尖端易出现青紫色肿胀。
6. 消化道症状:黏膜出现出血,可见黏液性或血液性腹泻。
7. 死亡率高:感染猪死亡率极高,一般在80%以上。
三、剖检变化:1. 脾肿大:猪瘟病毒在脾脏大量繁殖,导致脾脏肿大。
2. 肝脏异常:肝脏颜色变暗、肿大,肝表面呈现灰白色坏死斑点。
3. 出血点和淤血:猪体各部位可见出血点和淤血,皮下、内脏器官、肌肉组织等处可见淤血现象。
4. 淋巴组织异常:淋巴组织如淋巴结、扁桃体等明显肿大。
5. 肺炎变化:猪瘟病毒可引起肺部病变,肺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
四、防控措施:1. 提高病毒检测水平:建立猪瘟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加强疫情监测和检测能力。
2. 定期免疫:采取疫苗免疫措施,给猪群注射猪瘟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率。
3. 严格执检:加强入场猪的执检,对疫区的猪进行屠宰检验,不合格的不予销售。
4. 隔离措施:发现疑似猪瘟的猪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猪也要进行观察和隔离。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极具传染性、以猪为主要宿主的猪病,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
其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感染猪,食用感染猪的肉或肉制品、传播媒介(如蜱虫)等。
非洲猪瘟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病毒自然传播:非洲猪瘟病毒主要通过传统的病毒传播方式进行传播。
野猪作为病毒的天然宿主,可以通过与病毒感染的猪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病毒污染环境等方式传播病毒。
2. 非洲猪瘟病毒的变异:非洲猪瘟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性,不同的毒株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疾病。
病毒的变异可能是非洲猪瘟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地理传播:非洲猪瘟可以通过污染的物体、车辆、兽医设备等被传播到不同地区。
交易活猪、屠宰场的废弃物、饲养设备等也可能成为非洲猪瘟的传播媒介。
1. 检疫和封控:在有发病疫区或疫情暴发地区,立即进行隔离、封锁,并及时开展疫情调查、确认和监控。
加强对进出口猪肉及肉制品的检疫,及时排查感染者,阻断病毒传播。
2. 病毒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全的疫情报告制度,加强对非洲猪瘟病毒的监测和报告。
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 清除感染源:对发现的感染猪进行及时的隔离、肉毒检查和深埋处理,避免病毒进一步传播。
对可能被病毒污染的设施、物品等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4. 排查和扑灭:加强对猪类疫情的监测和排查工作,及时发现疫情蔓延的迹象。
一旦发现猪群出现非洲猪瘟症状,应立即采取扑杀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5. 屠宰场的监控和管理:严格屠宰场的进出管控,加强病毒监测,确保屠宰环节的食品安全和病毒传播的防控。
6. 教育宣传和培训:加强对农民和养殖户的教育宣传,提高他们对非洲猪瘟的认知,提高对防控措施的执行力和信息的传递质量。
非洲猪瘟的产生原因包括病毒自然传播、病毒的变异和地理传播等。
针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检疫和封控、病毒监测和报告、清除感染源、排查和扑灭、屠宰场的监控和管理以及教育宣传和培训等。
猪瘟的防控措施
1 . 1母猪持 续感 染与垂直传 播 母 猪持续 感染 在我 国相 当严 重 , 妊娠 母猪 感染
当前 我 国流 行 的猪瘟 病 毒 毒 株并 没 有 发 生变 化 , 毒 力 有不 断 增 强 的趋 势 。 但 致使 典 型 猪 瘟有 所
猪瘟后 , 其本 身 为隐性感 染 , 不表 现任 何 临床症 状 ,
323 使 用进 口冻 干机 , . . 全程微 电脑 控制 。 确保
了冻 干后病 毒的存 活量及保 存时 间 。 33 出厂前 的检 验 病 毒含量 的测定 、无 菌检 . 验、 支原 体检验 、 鉴别检 验 、 力检验 、 效 安全检 验 。 3 易邦猪 瘟脾 苗的使 用 . 4 接种 l 2 份 。 头
疫效 果 ,这是 导致 免疫 猪群 发 生猪瘟 的 主要原 因 . 其次 疫苗 剂量 不足 , 使免 疫抗 体达 不到 有效 的保 致 护水平 。 1 猪 瘟 疫苗的 不合理使 用 . 7
我 国的猪 瘟 兔化 弱 毒疫 苗 ( 株 ) 是世 界 公认 c ,
猪 瘟 的暴 发和 流行 。 1 . 天仔猪免 疫耐 受 2先 妊娠母 猪持 续感 染 猪瘟后 , 可经胎 盘将 猪瘟 病 毒 传 染给 胎儿 。 使其 产 下 的仔 猪 先天 性 感染 . 出现
用体 温 正 常 、 温差 波 动 不大 的家 兔 , 免 了家 兔 自 避
身疾 病 的 干扰 和攻 毒 后 家 兔个 体 差 异 而带 来 的热 型误判 的几率 , 品更 为稳定 。 产 3 制苗 关键 点的控 制 . 2 3 . 攻 毒后对 家兔 状况进 行全 程监 控 。严格 .1 2 选用 出现定 型热 的家兔脾脏 制苗 。
' ’ ’ ' ' , l ' , , l l l , , ' ' ' ' ’ ’
国内非洲猪瘟防控措施
国内非洲猪瘟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接触传播的猪类疾病,其病毒来源于野生猪和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猪类动物。
该病毒在猪体内具有强烈的病原性,可导致急性病情和高死亡率。
由于非洲猪瘟的病原体具有高度传染性和无法治愈的特点,国内加强防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国内针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一、加强边境管控作为一种高度接触传播的疾病,非洲猪瘟通常通过活体猪、猪肉及其制品、传播介质等途径传播。
因此,加强边境管控是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首要措施之一。
国内针对非洲猪瘟的边境管控严格落实检疫检测措施,对进出口猪肉、野生动物和传染性疫病病媒介进行严密监控和防范。
同时,在边境口岸设置检疫检测设施,实施农产品和动物检验检疫制度,对来自疫区的猪及其制品进行彻底检疫,杜绝疫情通过边境传播。
二、强化养殖场洁净措施国内针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还包括强化养殖场的洁净措施。
养殖场是病毒传播的主要场所,因此要加强对养殖场的管理和监督。
首先,严禁野猪进入养殖场区域,以防止野猪作为病毒携带者感染猪群。
其次,加强饲养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处理,并加强垃圾清理和废弃物的处理,以减少病毒的滋生和传播。
另外,要加强人员和车辆出入的管控,避免感染源进入养殖场,确保养殖场的安全无病。
三、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为了及时掌握非洲猪瘟的疫情动向,国内加强了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制度。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兽医部门要加强对非洲猪瘟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疫情的异常情况。
一旦发现疫情,要立即进行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隔离和消除,以控制病情的扩散。
此外,要加强对养殖户和养殖场的培训,提高其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应对能力,确保疫情报告的及时准确。
四、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非洲猪瘟对养殖业和畜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以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国内通过多种途径,如广播、电视、网络等,向养殖户、兽医人员和大众普及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和防治知识。
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简称ASF)是一种严重的猪类传染病,对于猪业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非洲猪瘟最早在非洲发现,并且在野猪和家猪中传播。
近年来,非洲猪瘟在亚洲和欧洲地区爆发,对猪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在疫情的暴发地区,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来限制病毒的传播。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以及相关的防控措施。
一、流行现状1. 亚洲地区自2018年起,亚洲地区出现了多起非洲猪瘟的疫情暴发。
特别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非洲猪瘟的爆发对中国的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据中国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中国已经扑杀了数百万头猪,猪肉价格也因此出现了大幅上涨。
越南、菲律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非洲猪瘟的疫情暴发,对当地的养猪业造成了重大影响。
2. 欧洲地区除了亚洲地区外,欧洲地区也出现了一些非洲猪瘟的疫情。
俄罗斯、波兰、乌克兰等国家都曾爆发了非洲猪瘟的疫情。
欧洲的猪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 非洲地区非洲猪瘟最早在非洲被发现,目前非洲地区仍然是疫情的高发区。
野猪和家猪中都有非洲猪瘟的传播,非洲猪瘟依然是非洲地区的一大猪类疫情威胁。
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出了一定的传播趋势,对全球猪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二、防控措施针对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各国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以限制病毒的传播,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
1. 加强检疫和监管各国和地区都加强了对进出口猪肉及猪产品的检疫和监管力度,加强了边境管控,防止病毒通过猪肉和猪产品进入国内。
2. 提高养殖管理水平许多地区采取了控制病毒传播的措施,包括提高养殖密度、改善生猪饲养环境、加强养殖管理等,以减少病毒的传播机会。
3. 加强宣传和教育各国和地区还加强了对养猪户和消费者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引导养殖户科学养殖、健康养殖。
4. 开展疫苗研发和接种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大对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力度,以期能够控制病毒的传播,减少疫情的损失。
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摘要】非洲猪瘟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动物传染病,常见于猪类家畜,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本文旨在探讨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
首先介绍了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和流行现状,强调加强动物检疫、养殖场环境清洁消毒、监测和报告以及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结论指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任务繁重,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以保护动物健康和维护畜牧业发展。
非洲猪瘟的控制不仅是养殖业的责任,也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只有通过全面合作才能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共建绿色畜牧业生态系统。
【关键词】非洲猪瘟、流行现状、防控措施、动物检疫、环境清洁、监测报告、宣传教育、防控工作、社会参与1. 引言1.1 非洲猪瘟的流行背景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动物疾病,其病原体具有高度变异性,对猪的死亡率极高。
非洲猪瘟在非洲大陆首次发现,但近年来已出现在亚洲、欧洲等地区,给全球猪肉产业带来了严重威胁。
非洲猪瘟的传染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病毒携带者、食用受感染的猪肉或病死猪尸体以及受污染的水、饲料等途径传播。
由于非洲猪瘟病毒极具传染性,一旦传入养殖场或野猪群中,很容易造成大规模的疫情暴发,给猪群造成巨大损失。
当前,非洲猪瘟在我国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传播,给养猪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危害。
加强对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提高养猪场的防疫意识和能力,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有效应对非洲猪瘟的流行,保障猪肉生产的稳定发展,对我国的畜牧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当前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旨在通过对非洲猪瘟传播途径、流行现状以及防控措施的详细介绍,加深公众对非洲猪瘟疫情的了解,促使养殖场主和动物防疫部门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防控和遏制该疫情的蔓延。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同时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应对非洲猪瘟疫情,确保养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生猪安全。
我国猪瘟发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查 的 猪 群 均注射 过兔 化 弱毒 疫 苗 ,但 免 疫 注 射 猪群
的免 疫 力低 下 却 普遍 存 在 , 由于 没有 进 行 抗体 监 测 ,
前 研 究 的基 础 上 , 泛 查 阅资 料 , 流行 现 状 、 病 广 从 发
发细 菌或 其他 病 毒 。 近3 O年 来 , 然 猪 瘟 病 毒 呈 世 界 性 分 布 , 越 虽 但 来越 多 的 国家成功 地 净化 了该 病 毒 。早 在 1 4 9 5年 我
1 病 情 复 杂 . 4
非 典 型猪 瘟 已是我 国 C F的 常见 病 型 ,调 查发 S
现 很 多 猪 场 的 C F在 临 床 与病 理 解 剖 上 不 够典 型 , S
很 多 系列 的 临床 表 现 , 妊 娠 母 猪 流 产 、 儿 畸形 、 如 胎
发 病 多见 于 3月 龄 以下 ,特别 是 断奶 前后 和 出
生 1 0日龄 以内的仔 猪 , 而育 肥猪 、 种猪 很 少发 病 。
慢 性 营 养 消耗 、淋 巴细 胞 和血 小板 减 少 等 免 疫 系统 病变 。 由于 能对 猪 体 造 成 免疫 抑 制 , 易 继 发 和并 并 容
季 节 性 ,主要 取 决 于猪 群 的免 疫状 态 与 饲 养 管理 水 平 , 流 行规 模 较 小 , 度较 轻 。但 是 这 种 散 发 流行 且 强 见 于 全 国各 地 , 上 我 国 的饲养 量 大 , 以猪 瘟造 成 加 所 的直 接 经济 损 失仍 然十 分严 重 。 13 发 病 年 龄 小 .
可 反 映 我 国 HC V遗 传 发 生关 系 全 貌 的 系 谱 图 己 日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简称ASFV)引起的猪类传染病。
该病毒在非洲大陆广泛分布,近年来也在亚洲、欧洲、南美洲等地区爆发,给全球猪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以下是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其中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一、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1. 病毒的存在:非洲猪瘟病毒在野生猪群中广泛存在,它们是病毒的主要传播源。
野猪或被感染猪只的血液、尿液、粪便、肉类等,均能携带病毒并传播给其他猪只。
2. 自然传播:病毒可通过野猪与养殖猪接触、高致病株的暴露、饲料、病猪运输等途径,导致病毒传播。
3. 人为因素:人员、设备、车辆等在感染猪场和野生猪群之间传播病毒。
粗放的养殖管理、管理不善的流产、丢弃的猪体和产品等也可以成为病毒的传播途径。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1. 明确责任:建立健全的非洲猪瘟防控机制,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牢固树立疫情防控的思想。
2. 高度警惕:疫情出现或疫情发生国家的猪及畜禽产品禁止输入或加强检疫,确保疫情不被输入。
3. 严密监控:加强对养殖场、市场、交通运输工具等疫情监测,并开展疫情的筛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
4. 排除传染源:对于疫情暴发的养殖场,要第一时间进行封锁和隔离,尽快清除病死猪只,避免病毒的传播。
5. 加强养殖管理:养殖场要严格落实猪只的检疫和防疫措施,定期对猪只进行检测,确保无疫情。
6. 强化动物检疫:对进口的猪肉、猪产品、饲料等进行严格的检疫,不合格产品要及时销毁,不得流入市场。
7. 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公众宣传,提高养殖户的防控意识,养殖户要定期洗消养殖场,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测。
8. 加强国际合作:国际间应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和防备非洲猪瘟,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
以上就是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通过加强猪类的防疫工作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非洲猪瘟的传播,并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预防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预防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对猪的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和执行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
1. 加强猪场卫生管理猪场是非洲猪瘟传播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是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首要措施。
定期对猪圈进行清洁和消毒,及时清理猪场周围的杂物,保持猪场的清洁和环境整洁是必不可少的。
2. 实施严格的交通管制非洲猪瘟可以通过猪类的运输工具和人员等途径传播。
因此,实施严格的交通管制措施是必要的。
禁止非必要的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并限制猪的运输活动,加强对猪肉和猪产品的检疫和监管是有效预防传播的措施之一。
3. 合理使用疫苗疫苗接种是预防非洲猪瘟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关部门应根据流行病学数据和疫情发展态势,合理选择并组织疫苗接种计划。
同时,完善疫苗管理制度,确保疫苗的存储和使用符合规范,增强疫苗接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强化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准确地监测和报告疫情是有效控制非洲猪瘟的重要环节。
相关兽医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机制,对疑似病例进行快速诊断,同时要求猪场和相关人员积极报告疫情,确保信息的及时流通和处理。
5. 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非洲猪瘟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和创新的技术手段。
相关机构应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非洲猪瘟的传播机制和致病原理,寻找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开展新型疫苗和相关药物的研发。
6. 加强信息宣传和教育培训推动非洲猪瘟防控的关键是提升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和知识水平。
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提供及时准确的防疫信息,并通过培训等形式提升养殖户的防疫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帮助养殖户全面提高非洲猪瘟的防控水平。
7. 加强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非洲猪瘟属于传染病,跨国传播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加强国际合作、开展科学和技术的交流是非洲猪瘟防控的重要方面。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非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从非瘟产生的原因以及防控措施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非瘟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毒传播:非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疾病,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饲料、污染水源、传染媒介等多种途径传播。
非瘟病毒可以在猪体内存活和传播,并且可以在猪肉、血液等食品和产品中长期存活,从而导致疫情的扩散。
2. 偷运走私:非洲猪瘟在多个国家爆发后,一些人为了谋取利益,通过偷运走私方式将病毒传播到其他地区。
由于非瘟病毒的高度传染性和病害的隐匿性,这种走私行为成为了疫情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
3. 监管不力:一些地区在养猪业的监管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完善的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导致非瘟病毒在养猪场间的传播很难及时被发现和阻断。
一些养殖户和从业人员自身意识不强,对疫情的防控知识匮乏,从而无法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
1. 病毒监测: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对养猪场和屠宰场的监管,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病例,以便进行及时的隔离和治理工作。
2. 疫区封锁:一旦发现非瘟病例,应立即对疫区进行封锁,禁止任何人员、动物和物资流入流出,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3. 动物隔离:对疫情重点地区的养猪场和屠宰场进行动物隔离,确保病猪与健康猪的有效隔离,避免病毒的传播。
应加强运输车辆、设备和箱包的消毒工作,减少病毒扩散的风险。
4. 监管加强:加强对养殖户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防疫意识和技能,确保他们能够正确使用防护措施和消毒设备。
对非法走私、偷运疫区猪只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增强对非法交易的监管力度。
5. 养殖业多元化:为了减少疫情对养猪业的冲击,农户可以适度调整养殖结构,加强农业产业多元化。
通过发展家禽养殖、蔬菜种植等农业项目,降低养猪业的比重,减少非瘟疫情对农户经济的影响。
非洲猪瘟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病毒的传播、偷运走私和监管不力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猪瘟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近年来,一些养猪场虽然注射了猪瘟疫苗,但猪瘟仍有发生,而且多表现为非典型、慢性及隐性状况,给养殖户造成不小的损失。
据报道,国内养猪业每年因发生猪瘟引起死亡的猪只占全部病死猪总数的30%左右,加之流产、产死胎、淘汰种猪,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
针对猪瘟给养猪业造成的巨大损失,现将猪瘟防控中的一些发病原因和防治经验与大家交流。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国际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 类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
主要特征是高温、微血管变性而引起全身出血、坏死、梗塞,怀孕母猪流产、死胎等。
猪瘟病毒对猪危害极为严重,是危害我国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
一、当前猪瘟流行的特点1.流行范围广,呈散发流行,主要以温和性、非典型性猪瘟为主,发病缓和,症状不典型,发病率不高,死亡率降低,呈现波浪式、周期性散在发生,很少见到典型性猪瘟。
2.发病年龄幼龄化。
据报道,79%的猪场发生猪瘟的猪只多在90日龄以下,最多见发病的是3月龄以下的仔猪,特别是2~10日龄的哺乳仔猪和断奶至60日龄的保育猪发病最多见,而育肥猪和种猪发病较少。
3.病情温和。
目前猪瘟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但毒力有强弱之分。
低毒力毒株感染可引起非典型,温和型和慢性猪瘟,病猪仅表现体温稍升高,鼻干、减食、消瘦、贫血、尿黄、咳嗽、下痢、四肢无力、行走摇晃、耳尖和尾尖干枯等,病程较长,无特征性病变,死亡率低,但长期带毒、排毒。
4.持续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是繁殖母猪发生猪瘟的一种主要方式。
母猪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不表现明显的症状,但带毒并向外排毒,可经胎盘传染给胎儿或水平传播给健康猪只,是猪瘟发生传播的重要传染源。
妊娠母猪自然感染低毒力毒株或中等毒力的猪瘟病毒可引起持续性感染(潜伏感染),造成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和弱胎。
5.胎盘感染和免疫耐受。
猪瘟病毒通过妊娠母猪的胎盘传染给胎儿,可造成先天性感染。
母猪妊娠早期感染猪瘟病毒多数发生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妊娠70日龄感染产出弱仔,发生先天性震颤(抖抖病),皮肤发绀等;妊娠90日龄感染者,产出的仔猪少数死亡,多数可成活6~11个月,但长期带毒,向外排毒。
对这些猪进行疫苗注射不能产生免疫应答,出现免疫耐受,造成免疫失败。
6.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
由于持续性感染,仔猪先天性免疫耐受,对疫苗免疫应答低下。
猪群猪瘟常见性与蓝耳病、伪狂犬病、猪丹毒、猪肺疫、弓形虫病等混合感染,并多继发链球菌病、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气喘病及附红细胞体病等。
导致病情复杂化,防治效果不佳,增大了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发病原因分析(一)免疫失败1.免疫操作不当。
猪场的防疫人员是免疫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实施相关防疫工作的具体操作者,极大地影响防疫成败。
免疫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未按要求剂量免疫,选择的针头太短,注射时未能将疫苗进行深部肌肉注射等一些细微的疏忽都将会导致免疫失败。
2.疫苗质量差。
疫苗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免疫抗体的产生,进而影响免疫效果。
疫苗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必须进行严格的运输与保管,才能使疫苗发挥应有的效力。
疫苗必须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失去真空的疫苗决不能使用。
3.疫苗保存与使用不当。
猪瘟疫苗于零下15℃冷冻保存,有效期为1年,0~8℃冷暗干燥处保存为半年;8~25℃阴暗干燥处保存为10天。
疫苗稀释后在15℃以下6小时用完,15~27℃下应在3小时内用完,否则不能使用。
疫苗从出厂经运输、保存到使用单位,各个环节很难保证疫苗要求的低温条件,致使疫苗效价降低,必然会影响到疫苗的免疫效果。
4.多联疫苗免疫效果不确实。
猪用三联疫苗(猪瘟、丹毒、肺疫),其丹毒菌苗中含有吐温-80的成份,能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肺疫的血清型发生了变异,出现了温和型猪肺疫,用现在的猪肺疫菌苗免疫对目前流行的猪肺疫变异菌株保护力很低。
5.免疫程序不合理。
血液中母源抗体的中和效价,疫苗免疫一定要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以25日龄和65日龄2次免疫为好。
母猪妊娠期间不要接种猪瘟疫苗,对胎儿有致病作用。
少数猪场,特别是农村养猪户不做抗体检测,凭经验注射疫苗,免疫程序不合理,由于母源抗体的干扰,常造成仔猪免疫的失败。
(二)引种检疫不严,带入隐性感染的种群据涂长春报道:调查发现50%的猪场发生猪瘟疫情都是由购入的后备种猪和仔猪发病而引发的。
这是因为引种检疫不严,引入了隐性感染的猪只,带入了传染源所造成的。
(三)生猪及其产品频繁流通,促进了疫病的发生与流行随着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增多,生猪及其产品在世界及全国范围流动加快,加之检疫不严,执法不力等,造成猪瘟的流行与扩散。
(四)药物及其饲料添加剂的影响实践证实,痢特灵、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链霉素、新霉素、四环素、激素类药物等,对动物机体T、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会影响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
用这些药物作饲料添加剂,会导致机体细胞减少,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降低免疫效果。
严禁乱用抗生素或长期超剂量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在注射疫苗期间要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否则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五)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猪蓝耳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肺炎支原体等疾病都能严重损害肺部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引起T细胞和B细胞发生改变,造成机体免疫抑制,可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导致免疫失败。
(六)营养因素饲养管理不良,生物安全体系不健全,营养不足,缺乏物质基础,如缺乏维生素E、A和微量元素锌、铁、硒等,能影响机体的抗体合成而降低免疫力,诱发猪瘟的发生。
三、防控对策如何控制猪瘟病,亚临床症状的猪瘟病如何进行处理呢?这就要求在搞好猪场饲养管理、严格控制环境卫生的基础上,要转变理念,不能仅仅盯在如何治疗上,而应注重猪瘟的预防和对猪场定期的净化。
下面就针对猪瘟的防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慎重引种,提倡自繁自养建立和培育稳定健康的种猪群,至关重要。
引种时要严格检疫,如引入了隐性感染的带毒种猪既可发生垂直感染,又能通过水平传播,这是最危险的。
种猪引入后要隔离饲养观察1个月,做1次血清学检查、补注疫苗,健康者方可进入生产区饲养。
(二)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建立兽医卫生防疫与消毒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原微生物对猪场的污染,防止疫病的传播。
猪场严禁饲养犬、猫、牛、羊、禽类等,驱赶鸟类,定期灭鼠、杀虫、驱虫。
进入生产区的人员要淋浴后更换工作服,物品要经消毒,人流与物流要定向流动,外地车辆及人员不准进入生产区,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疫病的传播。
(三)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配种妊娠、产仔哺乳、保育与育肥四个阶段应实行全进全出,每批猪全部离舍后对猪舍要进行徹底清扫,冲冼干净,反复消毒3次,空舍3天再进入新的猪群。
要避免不同日龄和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只混群饲养,以减少交叉感染和连续性感染的发生。
(四)加强饲养管理,降低应激因素猪舍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保温;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氨气浓度;饲养密度要适中;粪尿及污水要无害化处理;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适当增加蛋白质、氨基酸、微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水平,提高饲料质量;饮用清洁的水;实行人工授精;早期隔离断奶要注意防止断奶应激,饲料应激、营养应激、环境应激和温度应激,以减少由于应激而诱发疾病的发生。
(五)免疫预防1.把好疫苗质量与技术操作关。
选择良好的疫苗:目前我国猪瘟的疫苗主要有组织冻干疫苗(I)和细胞冻干疫苗(II)两大类,因为猪瘟只有一个血清型,只存在毒力的差别。
严格按操作规程及疫苗使用说明进行免疫注射,确保免疫质量。
2.按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
后备种猪:配种前10天免疫。
生产母猪:产仔后10天免疫。
种公猪:每年春、秋各免疫1次。
仔猪:25日龄左右首免,60~70日龄2免。
(六)做好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免疫接种做好猪瘟和免疫注射外,还应同时做好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口蹄疫、乙型脑炎、气喘病等疫病的免疫接种,具体免疫病种视猪场疫病情况确定。
(七)加强疫病监测1.免疫抗体检测。
目前的各种疾病相互感染,使得抗体水平已经不能用过去的经验进行检测,为了能更好地掌握猪群的抗体水平,所以必须对猪群的抗体水平进行定期的检测,然后设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2.病毒抗原检验。
常发生疫情的猪场应先用猪瘟单抗酶联法检查猪群血清抗体,可区分出疫苗免疫血清还是自然感染血清或阴性血清。
如发现带毒猪,应立即淘汰,予以净化。
(八)发生疫病的控制措施1.封锁发病猪场,全面徹底消毒,每天1次。
2.隔离病猪,有治疗价值的立即治疗,急性病例与无治疗价值的全部无害化处理。
3.没有症状的猪群立即用高倍量疫苗紧急接种,细胞弱毒苗大猪每头10~12头份,小猪6~8头份。
4.病猪的治疗。
猪用干扰素每40公斤体重1毫升,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重症加量2倍;猪用转移因子,用法与用量同干扰素,二者分别用灭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后分别肌注。
同时配合肌注黄芪多糖注射液或板兰根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1毫升,每日1次,连用3天。
为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可根据病情加注广谱抗生素3天,如头孢噻呋、庆大霉素或阿莫西林等。
病猪改饮电解质多维7天,病重者应适当补液,静脉或腹腔注射10%葡萄糖溶液300~500毫升,加维生素C0.25~0.5克,维生素B125~50毫克,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