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猪瘟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猪瘟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近年来,一些养猪场虽然注射了猪瘟疫苗,但猪瘟仍有发生,而且多表现为非典型、慢性及隐性状况,给养殖户造成不小的损失。据报道,国内养猪业每年因发生猪瘟引起死亡的猪只占全部病死猪总数的30%左右,加之流产、产死胎、淘汰种猪,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针对猪瘟给养猪业造成的巨大损失,现将猪瘟防控中的一些发病原因和防治经验与大家交流。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国际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 类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主要特征是高温、微血管变性而引起全身出血、坏死、梗塞,怀孕母猪流产、死胎等。猪瘟病毒对猪危害极为严重,是危害我国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

一、当前猪瘟流行的特点

1.流行范围广,呈散发流行,主要以温和性、非典型性猪瘟为主,发病缓和,症状不典型,发病率不高,死亡率降低,呈现波浪式、周期性散在发生,很少见到典型性猪瘟。

2.发病年龄幼龄化。据报道,79%的猪场发生猪瘟的猪只多在90日龄以下,最多见发病的是3

月龄以下的仔猪,特别是2~10日龄的哺乳仔猪和断奶至60日龄的保育猪发病最多见,而育肥猪和种猪发病较少。

3.病情温和。目前猪瘟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但毒力有强弱之分。低毒力毒株感染可引起非典型,温和型和慢性猪瘟,病猪仅表现体温稍升高,鼻干、减食、消瘦、贫血、尿黄、咳嗽、下痢、四肢无力、行走摇晃、耳尖和尾尖干枯等,病程较长,无特征性病变,死亡率低,但长期带毒、排毒。

4.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是繁殖母猪发生猪瘟的一种主要方式。母猪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不表现明显的症状,但带毒并向外排毒,可经胎盘传染给胎儿或水平传播给健康猪只,是猪瘟发生传播的重要传染源。

妊娠母猪自然感染低毒力毒株或中等毒力的猪瘟病毒可引起持续性感染(潜伏感染),造成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和弱胎。

5.胎盘感染和免疫耐受。猪瘟病毒通过妊娠母猪的胎盘传染给胎儿,可造成先天性感染。母猪妊娠早期感染猪瘟病毒多数发生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妊娠70日龄感染产出弱仔,发生先天性震颤(抖抖病),皮肤发绀等;妊娠90日龄感染者,产出的仔猪少数死亡,多数可成活6~11个月,但长期带毒,向外排毒。对这些猪进行疫苗注射不能产生免疫应答,出现免疫耐受,造成免疫失败。

6.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由于持续性感染,仔猪先天性免疫耐受,对疫苗免疫应答低下。猪群猪瘟常见性与蓝耳病、伪狂犬病、猪丹毒、猪肺疫、弓形虫病等混合感染,并多继发链球菌病、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气喘病及附红细胞体病等。导致病情复杂化,防治效果不佳,增大了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发病原因分析

(一)免疫失败

1.免疫操作不当。猪场的防疫人员是免疫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实施相关防疫工作的具体操作者,极大地影响防疫成败。免疫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未按要求剂量免疫,选择的针头太短,注射时未能将疫苗进行深部肌肉注射等一些细微的疏忽都将会导致免疫失败。

2.疫苗质量差。疫苗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免疫抗体的产生,进而影响免疫效果。疫苗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必须进行严格的运输与保管,才能使疫苗发挥应有的效力。疫苗必须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失去真空的疫苗决不能使用。

3.疫苗保存与使用不当。猪瘟疫苗于零下15℃冷冻保存,有效期为1年,0~8℃冷暗干燥处保存为半年;8~25℃阴暗干燥处保存为10天。疫苗稀释后在15℃以下6小时用完,15~27℃下应在3小时内用完,否则不能使用。疫苗从出厂经运输、保存到使用单位,各个环节很难保证疫苗要求的低温条件,致使疫苗效价降低,必然会影响到疫苗的免疫效果。

4.多联疫苗免疫效果不确实。猪用三联疫苗(猪瘟、丹毒、肺疫),其丹毒菌苗中含有吐温-80的成份,能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肺疫的血清型发生了变异,出现了温和型猪肺疫,用现在的猪肺疫菌苗免疫对目前流行的猪肺疫变异菌株保护力很低。

5.免疫程序不合理。血液中母源抗体的中和效价,疫苗免疫一定要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以25日龄和65日龄2次免疫为好。母猪妊娠期间不要接种猪瘟疫苗,对胎儿有致病作用。少数猪场,特别是农村养猪户不做抗体检测,凭经验注射疫苗,免疫程序不合理,由于母源抗体的干扰,常造成仔猪免疫的失败。

(二)引种检疫不严,带入隐性感染的种群据涂长春报道:调查发现50%的猪场发生猪瘟疫情都是由购入的后备种猪和仔猪发病而引发的。这是因为引种检疫不严,引入了隐性感染的猪只,带入了传染源所造成的。

(三)生猪及其产品频繁流通,促进了疫病的发生与流行随着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增多,生猪及其产品在世界及全国范围流动加快,加之检疫不严,执法不力等,造成猪瘟的流行与扩散。

(四)药物及其饲料添加剂的影响实践证实,痢特灵、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链霉素、新霉素、四环素、激素类药物等,对动物机体T、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会影响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用这些药物作饲料添加剂,会导致机体细胞减少,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降低免疫效果。严禁乱用抗生素或长期超剂量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在注射疫苗期间要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否则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五)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猪蓝耳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肺炎支原体等疾病都能严重损害肺部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引起T细胞和B细胞发生改变,造成机体免疫抑制,可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导致免疫失败。

(六)营养因素饲养管理不良,生物安全体系不健全,营养不足,缺乏物质基础,如缺乏维生素E、A和微量元素锌、铁、硒等,能影响机体的抗体合成而降低免疫力,诱发猪瘟的发生。

三、防控对策

如何控制猪瘟病,亚临床症状的猪瘟病如何进行处理呢?这就要求在搞好猪场饲养管理、严格控制环境卫生的基础上,要转变理念,不能仅仅盯在如何治疗上,而应注重猪瘟的预防和对猪场定期的净化。下面就针对猪瘟的防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慎重引种,提倡自繁自养建立和培育稳定健康的种猪群,至关重要。引种时要严格检疫,如引入了隐性感染的带毒种猪既可发生垂直感染,又能通过水平传播,这是最危险的。种猪引入后要隔离饲养观察1个月,做1次血清学检查、补注疫苗,健康者方可进入生产区饲养。

(二)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建立兽医卫生防疫与消毒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原微生物对猪场的污染,防止疫病的传播。猪场严禁饲养犬、猫、牛、羊、禽类等,驱赶鸟类,定期灭鼠、杀虫、驱虫。进入生产区的人员要淋浴后更换工作服,物品要经消毒,人流与物流要定向流动,外地车辆及人员不准进入生产区,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疫病的传播。

(三)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配种妊娠、产仔哺乳、保育与育肥四个阶段应实行全进全出,每批猪全部离舍后对猪舍要进行徹底清扫,冲冼干净,反复消毒3次,空舍3天再进入新的猪群。要避免不同日龄和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只混群饲养,以减少交叉感染和连续性感染的发生。

(四)加强饲养管理,降低应激因素猪舍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保温;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氨气浓度;饲养密度要适中;粪尿及污水要无害化处理;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适当增加蛋白质、氨基酸、微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水平,提高饲料质量;饮用清洁的水;实行人工授精;早期隔离断奶要注意防止断奶应激,饲料应激、营养应激、环境应激和温度应激,以减少由于应激而诱发疾病的发生。

(五)免疫预防

1.把好疫苗质量与技术操作关。选择良好的疫苗:目前我国猪瘟的疫苗主要有组织冻干疫苗(I)和细胞冻干疫苗(II)两大类,因为猪瘟只有一个血清型,只存在毒力的差别。严格按操作规程及疫苗使用说明进行免疫注射,确保免疫质量。

2.按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后备种猪:配种前10天免疫。生产母猪:产仔后10天免疫。种公猪:每年春、秋各免疫1次。仔猪:25日龄左右首免,60~70日龄2免。

(六)做好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免疫接种做好猪瘟和免疫注射外,还应同时做好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口蹄疫、乙型脑炎、气喘病等疫病的免疫接种,具体免疫病种视猪场疫病情况确定。

(七)加强疫病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