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目标对比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教案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3)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于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感悟;(2)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教师进行辅导。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5. 文学鉴赏: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6.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等活动,提高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述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小说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能力;4.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景,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小说情节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叔叔于勒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懂得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2)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及课文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感知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
(3)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叔叔于勒的深厚感情。
(2)谈论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3. 思考课后问题,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5.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教案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本文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对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阅读,理解并体会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二、教学内容1. 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
2. 课文朗读与理解。
3.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描写手法。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辅导理解。
3.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引导学生思考其作用。
五、课后作业1.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2. 练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写一篇小短文。
第二章:人物分析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
2. 人物之间的关系梳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体验人物角色。
2. 利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人物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人物角色。
4. 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分析自己身边的人物,写一篇人物分析短文。
2. 结合课文,思考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表达人物性格。
第三章:情节梳理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情节发展,把握文章的脉络。
2.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情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情节的发展脉络。
2. 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节分析法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情节。
2. 利用因果分析法让学生理解情节与写作意图的关系。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情节的发展脉络。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分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2.学习运用描写、对比、讽刺等手法进行写作。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难点:领悟作者运用描写、对比、讽刺等手法进行写作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莫泊桑及其创作背景。
(2)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语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分析课文(1)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①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②讨论菲利普夫妇性格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对比、讽刺手法。
①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描写、对比、讽刺手法的例子。
②讨论这些手法对表现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的作用。
4.精讲课文(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语句。
(2)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5.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谈谈对菲利普夫妇的看法。
(2)讨论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6.小组合作(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描写、对比、讽刺手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道德营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菲利普夫妇性格特点的短文。
2.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描写、对比、讽刺手法的例子,进行仿写。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2.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否深入?3.学生对描写、对比、讽刺手法的掌握程度如何?4.课堂讨论是否积极、热烈?5.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六、教学资源1.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2.莫泊桑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
3.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七、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
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能力。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变"与“不变”的分析,梳理文章故事情节。
(2)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分析于勒的性格变化。
(3)通过片段阅读,对比菲利普夫妇之间性格的不同,感悟人物背后的“可怜"。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于勒的性格变化。
(2)难点:感悟人物背后的“可怜”。
三、教学设计(一)标题导入本节课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说,请同学们齐读课本标题。
并在黑板上板书“我的于勒叔叔",在“错误”中寻找两个标题的区别。
预设:前者强调文章写的是于勒这个人,后者强调的是“我"和于勒之间的亲属关系。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初步感知于勒的人物形象。
(二)“变”与“不变"——情节梳理(1)细读文本,找找小说中有哪些方面是在变化着的,可以从人物的自白、对话、动作、心理等方面来思考。
预设: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和称呼在变化全家人对未来的期待发生变化......于勒的经济状况在变化(根本原因)(2)在这些变化中有什么不变的内容?预设:菲利普夫妇自私、冷漠、势利、贪婪......的性格(三)“信”与“不信"——感知于勒形象(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两次转变。
第一次是从“全家的恐怖”变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这次转变呢?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物件是什么呢?预设:信(2)于勒寄来的两封信有什么区别?预设:①促成的结果不同。
第一封信让全家对于勒的态度发生改变,他从一个分文不值的人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第二封信成了家庭炫耀的资本,直接促成了二姐的婚事。
②内容不同。
第一封信是转述,第二封信是直接引用,而且心中传递的内容更加丰富。
(3)认真阅读第二封信,思考其中的破绽。
预设:①到底有没有发财?②想赔偿损失为什么不回家而是去旅行?③去旅行为什么不能写信?④买卖做得好为什么要去旅行?(4)在这封信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于勒?预设:①赚钱了想要赔偿损失,看出他还有良心。
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5篇)
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5篇)教学难点篇一结合自己体验,理解感悟小说主题思想。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理解小说对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的揭露。
2、品评小说的语言,体会人物个性化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理解小说对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的揭露。
教学难点品评小说的语言,体会人物个性化的描写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一课时教学程序:(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都学过魏晋文豪曹植的《七步诗》。
当时他受哥哥曹丕相迫,若在七步之内做不出诗来就要以死谢罪,所幸他才华横溢,危急关头作了这首《七步诗》出来。
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
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兄弟关系何至于此!全是因权位引发的双方利益的对立,从而无视兄弟亲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兄弟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来看看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兄弟关系。
(二)作者简介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的批判现实小说家。
生于没落贵族家庭。
自幼酷爱文学,七十年代刻苦学习写作,大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
1880年短篇小说《羊脂球》问世,轰动法国文坛,是作者的作。
长篇小说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
短篇小说《家人》、《两个朋友》、《项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短篇小说。
他的作品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还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
(三)初读感知1、提问: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注意生难字词的读音,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栈桥zhàn 牡蛎lì 撬开qiào拮据:jié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讨论、问答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人、关爱亲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人物之间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字词,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技巧。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关系和心理活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5. 口语练习:(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
(2)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表达方式。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类似的亲情故事。
3. 思考:课文中所体现的亲情价值观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启示?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关爱和无私奉献的情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如何评价课文中的亲情关系和人物性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莫泊桑及其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亲情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评价作者对亲情的描绘。
4. 课堂展示:(1)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2)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与亲人的感人故事。
(2)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关爱身边的人。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总结《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写作特点。
2.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题目自拟。
3. 推荐一本关于亲情的书籍,简述推荐理由。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的鉴赏能力。
3. 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价值观的树立。
4.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创新意识。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及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学习目标]1、掌握小说故事情节,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
2、疏理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变化,揭示小说主题。
3、通过文章主题的挖掘,感受当时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取向。
[学习重,难点]1、重点:掌握故事情节,疏理文章中人物的变化。
2、难点:结合现实社会,自身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教学设想]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教师关键要引导学生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
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力求创设情境,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认清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
本课适宜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诵读式等方法进行教学。
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跳读课文,感知内容及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掌握塑造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运用故事导入:师:在上课前,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父亲和儿子的故事。
(故事略)由此看出,小说故事情节需要曲折变化、跌宕起伏才能吸引读者。
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
认识这个特征是我们这堂课的教学目的,也是学习重点。
即,通过情节看人物,通过情节看主题.(说明:故事导入试图达到两个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引出本课的教学目的和学习重点.)二、精读课文,分析故事情节:1、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如何评价于勒,包括对其称呼,并用波浪线勾勒出来。
学生一一找出,教师板书。
2、根据课文内容将称呼、评价分类:师:请同学们将这些评价分类,并说说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按照时间顺序回答.(板书:称呼情况态度)三、通过情节看主题:1、师:从板书上看,这个故事不长,但情节却曲折、跌宕起伏,特别最后的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教案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模仿、创新的方式,提高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庭、亲人的关爱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课文的句式和词汇的运用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的分析。
(3)课文的句式和词汇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3)课文的句式和词汇的创新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合作探讨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提高分析能力。
3. 模仿创新法: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进行分享和交流。
4. 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小练笔,提高写作能力。
5. 口语表达: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案4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案4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案篇1 教学内容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
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
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2、学习并应用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调适自身心态,摒弃虚荣心理,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法2.比较教学法3.自主讨论法KK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调适自身心态,摒弃虚荣心理,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学情分析绝大部分学生对学小说兴趣较大,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
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
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教学分析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难点学习并应用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解决办法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以及与《变色龙》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
教学策略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学艺术的美。
板书设计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赞钱、情盼遇躲本质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预期效果一、导入新课()于勒,()于勒,()于勒,()于勒。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同情,培养同情心和爱心。
二、教学重点1.分析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人物行为背后的社会根源。
2.培养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亲情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情感,但有时亲情也会受到金钱和利益的考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和金钱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中人性的复杂。
(二)作者简介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羊脂球》等。
与他齐名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还有俄国的契诃夫,代表作为《变色龙》;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为《警察与赞美诗》。
(三)基础巩固1.字音拮据(jié jū)褴褛(lán lǚ)牡蛎(mǔ lì)糟蹋(tà zao)栈桥(zhàn qiáo)煞白(shà bái)撬开(qiào kāi)2.词语解释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端详:仔细地看。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褴褛:(衣服)破烂。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张皇:惊慌;慌张。
狼狈:形容受窘的样子。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
说明事情很古怪,使人不明白。
(四)理情节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从不同角度梳理故事情节。
于勒的经历:青年时行为不正,糊涂荒唐,被打发到美洲;中年时在海外做买卖,写信说赚了钱并希望赔偿父亲的损失;老年时穷困潦倒,在船上卖牡蛎。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04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
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简短 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情境创设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 等,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 ,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展开环节
文本解读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 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和语言特点。
问题导向法
总结词
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详细描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可以问学生关于于 勒的人物特点、故事情节的发展、主题思想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 理解课文。
拓展专业知识
阅读相关学科专业书籍和 学术论文,提升自身专业 素养和学科知识储备。
提高教学技能
通过参加教学培训、实践 锻炼等活动,提高教学设 计、课堂管理、教学评价 等方面的技能和能力。
THANK YOU
小组合作学习法
总结词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互相交流、讨论中共同成长,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 力。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和学习。可以让他们共同探讨课文的 主题思想、人物特点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比较,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同 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对人物性 格、行为和心理的把握能力。
学生对主题思想的领悟
通过学生的课堂发言和课后反思,了解学生对主题思想的领悟程度 ,判断德育目标是否实现。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案《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在世界文坛上,有三在短篇小说之王,他们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的名作《我的叔叔于勒》。
2、听课文诵读录音,思考下列几个问题:(1)于勒是怎样一个人?(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4)这篇小说家提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3、学生讨论,在全班交流明确:(1)穷——富——穷(2)据说做生意赚了钱,成为全家的“希望”、“福音”。
(3)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4、精读船上巧遇的片断,了解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主要通过:表情、动作、言语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四、小结。
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菲利普夫妇只认钱不认人、爱面子的形象。
提示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五、作业。
1、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2、课后练习四。
附板书:第一部分:1-4 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
第二部分:5-19 故事的发展,夸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 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
第四部分:48-49 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语文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人物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的分析。
3. 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和描述。
3. 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
(2)提问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深层次的含义。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社会背景,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3.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课文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如人物性格特点、社会背景等。
(2)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阅读理解练习:(1)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选择题或填空题,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5. 写作练习:(1)布置一篇关于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读后感写作作业。
(2)学生独立完成写作,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例析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例析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即亲情与人性。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展示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学生分享他们对亲情与人性的理解。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2. 关注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初步理解。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亲情与人性在课文中的体现。
【教学内容】1.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情节,总结人物形象。
2. 学生探讨亲情与人性在课文中的表现。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亲情与人性在课文中的看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深度。
2. 关注学生对亲情与人性在课文中的理解。
第三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亲情情感。
2. 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谈谈对亲情的体会。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的亲情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体验。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课文朗读、情景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亲情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谈谈对亲情的理解。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反应。
2. 关注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体会。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从亲情角度出发,进行创意写作。
【教学内容】1. 教师为学生提供创意写作素材,引导学生进行亲情主题的创意写作。
2. 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分享自己的作品。
【教学活动】1. 教师发放创意写作素材,引导学生进行亲情主题的创意写作。
2. 学生进行写作,分组分享自己的作品。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创作过程。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及其作用。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学会关爱家人。
(2)学会面对困境,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及其作用。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2. 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所传达的主题思想。
(2)如何把握课文中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3.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活力。
4. 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写作素材及参考范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概述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交流心得。
3. 课堂讨论:(1)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所传达的主题思想。
(2)探讨课文中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4. 写作指导:(1)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2)提供写作素材,让学生进行现场写作。
5. 课堂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2)师生共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落实文中的生字词。
2.梳理文章的情节线索。
3.分析文中主要人物形象以及探究造成这些现象的社会根源。
4.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金钱观。
改后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
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
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
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
解读小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