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广州市市级重点实验室名录
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市食品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04 2020 105 2020 106 2016 107 2008 108 2014 109 2013 110 2015 111 2013 112 2020 113 2019 114 2013 115 2012 116 2015 117 2013 118 2020 119 2006 120 2014 121 2016 122 2018 123 2007 124 2012 125 2007 126 2013 127 2017 128 2014 129 2011
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
52
2021
53
2017
54
2011
55
2013
56
2021
57
2011
58
2012
59
2007
60
2013
61
2021
62
2007
63
2018
64
2021
65
2014
66
2005
2005
70
2012
71
2014
72
2017
73
2014
74
2019
78
2014
79
2016
80
2017
81
2007
82
2016
83
2012
84
2019
85
2016
86
2021
87
2014
88
2021
89
2005
南沙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_问题及对策_胡亦武
南沙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胡亦武1,张仁寿2,黄小军2※,陈佳3(1.华南理工大学;2.广州大学;3.广州大学华软学院)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南沙新区开发列为深化粤港澳合作的重大项目,定位为“打造服务内地、连接香港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将南沙新区开发提升到“深化粤港澳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新高度,标志着南沙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
这将为南沙区的科技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
目前社会上对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认识还不够,即使是相关领域中的企业对平台的认知度也是有限的。
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就必须发挥政府在资源整合、政策支持方面的优势,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引导、平台宣传推广等方式,正确引领平台健康发展,提高平台在社会上、企业中的知名度,让企业知道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是什么,有哪些功能,可以提供哪些服务,可以帮助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1南沙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南沙以资源共享为核心,对国家、省、市科研机构及行业科技信息资源进行联合、共享,积极推进战略合作,大力吸引一批国内优秀院校和研究机构在南沙共建研究院或创新产业基地,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使得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和条件日益改善,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南沙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资讯科技园、南沙科技创新中心等为载体,南沙搭建起优越的公共创新平台。
目前,多个高端科技研发平台已顺利落户南沙:香港科技大学与霍英东基金会联手打造的中医药国际化平台已启动建设;广州市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顺利推进;与华工、香港科技大学签订了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书,穗港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南沙分中心已正式成立;中科院广州工研院已初步形成数控装备技术公共研发、现代物流产业规划服务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被评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广州大学研究生院】广州大学介绍
【广州大学研究生院】广州大学介绍广州大学(英文名:GuangzhouUniversity),创办于1927年,复办于1983年。
广州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华南经济文化中心和改革开放前沿广州市,位于国内一流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的西南端,是广东省和广州市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9所实施高校之一。
广大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具有相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办学效益显著,是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学校于1958年开始招收普通本科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0年8月,广州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开展硕士推免生工作高校。
广州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华南经济文化中心和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国第三大城市广州市,是由广东省和广州市参照211工程标准建设的重点综合性大学。
学校由大学城和桂花岗2个主体校区组成:大学城校区位于国内一流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的西南端,濒临珠江,三面环水,绿草如茵,环境优美,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好地方;桂花岗校区处于市中心,交通便利,除入驻部分院系之外,也承担着学校部分的社会培训功能,是大学城校本部的延伸。
广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教育学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历史可追溯到民国的私立广州大学(创办于1927年)。
其中,原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3年,原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84年,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
广州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校于1958年开始招收普通本科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8月,广州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开展硕士推免生工作高校。
2015年珠江科技新星专项拟入库立项一览表(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吴从晓 刘达 邝健飞 陈少华 钟林新 张哲 杨丽诗 罗成龙 邓音乐 尹寿伟 刘磊 崔紫宁 吴华玲 赵本良 熊俊涛 胡捷 曾群 杨成浩 王磊 代伟 马栋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男 男 男 女 男 男 男 男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事业单 位)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事业单位)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事业单位)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事业单 位) 暨南大学医学院(事业单位) 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事业单位) 暨南大学药学院(事业单位)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事业单位)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事业单位)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事业单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事业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事业单位)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廖宝剑 曾谷城 张定梅 冯立强 朱丽红 蔡金艳 田海妍 柳娜 吴艳 李晓星 吴娟 王志宇
男 男 女 男 女 女 女 女 女 男 女 男
31 33 33 32 33 33 32 30 31 34 32 33
TALEN/ZFN 等基因编辑技术对干细胞安全性的影响 结核感染中 Tim-3 信号调节 Treg 与 T 效应细胞免疫平衡的机制与效果研 究 EV71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 多抗原联用的多价治疗性结核疫苗研究 基于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过表达 Usp8 基因调控神经元-小胶质细胞网络 干预阿尔茨海默病 开唇兰属降血糖药用植物中特异性 PTP1B 抑制剂的定向快速发现与优化 基于钠离子通道的中药蟾酥镇痛作用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 miR-34c-5p 靶向 MET 调控鼻咽癌转移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c-Met 调控肝癌微环境中单核巨噬细胞表型与功能的机制研究 RAB1A 基因在肝癌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Skp2 调控基因组稳定性的新功能研究 Caveolin-1 抑制肿瘤干细胞 Warburg 效应对乳腺癌的预防作用及分子机 制研究
糖化白蛋白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第52卷分析化学(FENXI HUAXUE)评述与进展第3期2024年3月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306~312DOI:10.19756/j.issn.0253-3820.221408糖化白蛋白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胡琼*李诗琪骆怡琳曹晓静梁伊依冯文星牛利*(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广州市传感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006)摘要糖尿病是一组以持续性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血糖水平监测是糖尿病病情监测的一种有效手段。
人血清白蛋白(HSA)与血液中的葡萄糖经非酶促糖基化反应的产物为糖化白蛋白(GA),因GA可反映过去2~3周内的总体血糖水平,可作为血清标志物,在糖尿病患者短期血糖控制评估、疗效观察以及治疗方案调整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GA的简便、快速、低成本、高灵敏和高选择性检测对糖尿病的治疗和病情监测意义重大。
本文系统归纳总结了GA的检测方法,重点阐述了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对GA检测方法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最后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血糖监测;非酶促糖基化;评述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持续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如心脏病、中风、肾衰竭、糖尿病足、白内障、失明和神经损伤等)严重影响全球数亿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1]。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报告显示[1],2019年,我国20~79岁成年人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1.16亿(患病率高达10.9%),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同时,由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因素,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仍在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该年龄段糖尿病患病人数将高达1.41亿。
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一经确诊,需终身治疗。
广州研学科普基地一览表
75
人文
天河
广东民族服装服饰艺术博物馆
76
人文
天河
青少年心理健康科学传播培训基地
77
人文
天河
智慧健康科普基地
78
人文
黄埔
有害入侵生物安全及防控科普基地
79
地理
海珠
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
80
地理
番禺
刘金山地球历史与生命演化科普基地
81
地理
番禺
南华珠宝矿物科普基地
82
地理
天河
广州地学与资源科普基地
83
地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健康
天河
39健康网科普基地
116
健康
越秀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健康科普基地
117
健康
番禺
养肺健康科普基地
118
健康
越秀
广州血液中心科普基地
119
健康
荔湾
广州采芝林中药文化科普基地
120
健康
黄埔
广州白云山中一药业有限公司科普基地
121
健康
天河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安全科普基地
122
健康
白云
营养与健康科普教育基地
海珠
南海海洋科普基地
84
地理
天河
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
85
国内图书情报研究机构科研产出及合作状况研究
国内图书情报研究机构科研产出及合作状况研究孙海生【摘要】以CNKI数据库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10年来国内图书情报研究论文的发文机构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科研产出的总量及不同时间段的产出情况进行统计;然后采用基尼系数对各研究机构科研产出的不均衡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利用关键词探讨主要研究机构的研究领域;最后,对图情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图情研究既存在着核心机构,还出现一批产出逐渐增加的新兴研究力量;各机构科研产出的基尼系数呈增长趋势;机构之间的合作状况不理想,只有少数节点有较多的合作关系,并且合作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期刊名称】《情报杂志》【年(卷),期】2012(031)002【总页数】8页(P67-74)【关键词】图书情报研究机构;科研产出;基尼系数;词频统计【作者】孙海生【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图书馆聊城252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500 引言近年来,我国图书情报学学科有了很大发展,从最初仅有几个学校有硕士点,已经发展到拥有100多个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点,十几个博士点以及多个图书情报学国家重点学科[1],伴随着学科的发展,图书情报学研究力量不断增强,研究机构不断增加。
研究机构是科学研究主体的组织形式,是揭示学科或技术领域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对学术团体或科研机构发表的专著、论文、专利等文献量的统计分析是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内容之一[2],本文以科研论文的数量为指标,分析各图书情报学研究机构科研生产能力,从文献计量的角度研究目前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的重要机构有哪些?有哪些新兴研究力量出现?主要研究机构的研究领域是什么?最具自身研究特色的研究方向有哪些?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状况如何?尝试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获取图书情报学研究在国内的发展趋势;了解我国图书情报学主要研究力量的发展及分布情况,对各研究机构的科学生产能力进行评价,了解哪些单位是图书情报研究的主力军;这些机构分别侧重于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哪些方向;以及不同研究机构之间交流、合作的情况,为研究国内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学科门类深度解析 01哲学
哲学门类考研产品部专业课教研中心第1页共37页目录一、学科深度解析(哲学) (4)(一)学科组织框架 (4)(二)专业介绍 (5)1.哲学 (5)(三)就业前景 (6)1.哲学 (6)(四)就业方向 (8)1.哲学 (8)二、学科专业排名(哲学) (10)2.1研招单位按哲学门类全国排名 (10)2.2研招单位按哲学门类分地区排名 (11)2.2.1北京 (11)2.2.2上海 (13)2.2.3天津、内蒙古 (14)2.2.4陕西 (15)2.2.5重庆、四川、云南、贵州 (16)2.2.6山东、山西 (17)2.2.7浙江 (18)2.2.8安徽、江西 (19)2.2.9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20)2.2.10东北 (22)2.2.11河北、河南 (23)2.2.12湖北、湖南 (24)第2页共37页2.2.13江苏 (25)2.2.14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西藏 (27)三、学科专业分数线(马克思主义哲学) (29)四、报录比(马克思主义哲学) (32)五、真题(哲学) (34)5.1中国人民大学 (34)5.2北京大学 (35)5.3首都师范大学 (36)六、复习方法(哲学) (36)第3页共37页一、学科深度解析(哲学)(一)学科组织框架第4页共37页(二)专业介绍1.哲学1.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是哲学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要求研究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原理、原著以及哲学其他二级学科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培养其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中国哲学中国哲学隶属于哲学一级学科,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1.3外国哲学西方哲学是研究西方从古代至当代哲学思想发展变化及其社会影响的专门学科。
西方哲学大约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
黏滞阻尼器在桑园子黄河大桥上的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谈存红(1990~),男,甘肃兰州人,工程师,从事公路桥梁施工研究。
黏滞阻尼器在桑园子黄河大桥上的应用研究Study on Application of Viscous Dampers to Sangyuanzi Yellow River Bridge谈存红1,孔维艳2(1.甘肃五环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兰州730100;2.甘肃博睿交通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兰州730100)TAN Cun-hong 1,KONG Wei-yan 2(1.Gansu Wuhuan Highway Engineering Co.Ltd.,Lanzhou 730100,China;2.Gansu Borui Traffic Heavy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Ltd.,Lanzhou 730100,China)【摘要】以桑园子黄河大桥项目黏滞阻尼器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大型黏滞阻尼器在该桥梁中的设置及验算过程,对其进行了慢速试验和部分本构关系试验,总结了黏滞阻尼器的安装与维护要点。
【Abstract 】Taking the application of viscous dampers in Songyuanzi Yellow River Bridge project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is paper introducesthe setting and checking process of large viscous dampers in the bridge,conducts slow speed test and partial constitutive relation test,and summarizes the key points of install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viscous dampers.【关键词】黏滞阻尼器;工作原理;测试;安装维护【Keywords 】viscous damper;working principle;test;installation and maintenance 【中图分类号】U441+.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9467(2024)03-0056-04【DOI 】10.13616/ki.gcjsysj.2024.03.2171引言我国处在地震多发带,地震危害之大是国人有目共睹的,尤其是西北、西南地区的青海、甘肃、四川近年来地震灾害频发。
桥梁水下结构病害智能检测方法
第 39 卷第 6 期2023 年12 月结构工程师Structural Engineers Vol. 39 , No. 6Dec. 2023桥梁水下结构病害智能检测方法吴志华1罗创涟2刘爱荣1,*傅继阳1陈炳聪1(1.广州大学风工程与工程振动研究中心,广州 510006; 2.广州广检建设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广州 510000)摘要桥梁水下结构检测与陆上检测差异较大,水中光线、水流速度和浑浊度的影响容易造成病害漏检、误检。
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水下机器人结合图像处理与深度学习算法,提出了一种桥梁水下结构病害智能检测方法。
以实际桥梁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水下机器人拍摄结构病害图像,采用直方图均衡化方法增强水下图像的对比度;然后提出了基于单应性变换的水下畸变图像校正方法,还原了水下病害的真实特征;最后采用生成式对抗网络(GAN)增加病害样本数量,通过YOLOv4算法实现病害智能识别,提高了病害识别效率。
结果表明,样本中裂缝和剥落病害的识别平均精确率分别达到91.2%和95.0%,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智能检测,水下机器人,深度学习,图像处理,病害识别Intelligent Damage Detection Method for Underwater Bridge StructureWU Zhihua1LUO Chuanglian2LIU Airong1,*FU Jiyang1CHEN Bingcong1(1.Research Center for Wind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2.Guangzhou Guangjia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sting Center Co.,LTD.,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0, China)Abstract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in damage detection for underwater and land-based bridges as light in water, flow velocity, and turbidity, could easily lead to missed and false detection. To solve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for intelligent damage detection on underwater bridges structure using ROVs combined with image processing and deep learning algorithms. The following studies are carried out on a real bridge. First, the histogram equalization method is employed to increase the contrast of images captured by the ROV. Then,a homography-based method for correcting distorted images is presented to restore the real damage features. Finally,the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GAN)is used to increase damaged samples,and thereby the identification efficiency of damages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YOLOv4.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identification precision ratio for cracks and spalling are 91.2% and 95.0% respectively, which verifies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damage detection method presented in this paper.Keywords intelligent detection, ROV, deep learning, image processing, damage identification0 引言桥梁下部结构由桥台、桥墩和基础构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广东科学中心观后感4篇
广东科学中心观后感4篇广东科学中心观后感4篇广东科学中心是以“自然、人类、科学、文明”为主题的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机构,是为公众提供科普教育的社会科技活动场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广东科学中心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广东科学中心观后感(一)在华南师范大学的安排下,我们海南国培科学班的全体成员和班主任贾义敏老师还有三位助教有幸于11月20日下午两点多乘坐大巴到达广东科学中心,占地45万平方米的广东科学中心位于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它南、北临江,西靠滨江生态公园,东邻广州大学城外环路,主入口正对广州大学。
从远处望去,它仿佛一艘正待启航的航母,就是这个木棉花和航母的结合体。
广东科学中心公共教育部部长侯的平介绍说,科学中心是由广东省委、省政府投资兴建,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科普场馆之一,位于广州大学城西侧,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75万平方米。
广东科学中心主体建筑内目前共有8大常设主题展区、4座科技影院、6个开放实验室和一个2500平方米的“数字家庭体验馆”,此外还有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临时展区,用于随时展示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
在广东科学中心主楼周边,除了水主题展区——8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外,还有一个互动性很强的大型室外展区——科学广场,这里汇聚了巨大杠杆、人体日冕、回声管和传声管、排箫、石板琴和木板琴等63个大型展项。
科普教育、科技成果展示和科学技术交流是广东科学中心三个主要的功能。
中心设有专门的学术交流区域,里面有功能齐全的会议厅、学术报告厅和信息中心。
不仅如此,这里的"科学家俱乐部"还将定期请著名科学家前来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
这里不仅有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餐厅,还有面积约700平方米的商场,里面摆放着具有广东科学中心特色的纪念品、小型展示模型及科普书籍和音像制品,它体现了21世纪“玩中学”的理念。
我们先后参观了实验与发现展馆、儿童天地展馆、交通世界展馆、绿色家园展馆、飞天之梦展馆、人与健康展馆、感知与思维展馆等,在“人与健康”馆里,我知道了人的形体图和人体架构,大脑的工作,母体内婴儿的成长等等;”在“绿色家园”馆里,我认识了红树林的概况,生长环境和分布情况,发现红树林原来是一种胎生植物。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广州大学城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模式探索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广州大学城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模式探索陈浪城;吴福根;刘贻新【摘要】广州大学城实验室资源共享是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倡导的项目,也是大学城内各高校的共同需求.论文分析了目前实验室资源共享的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同时结合协同创新理念,对实验室资源共享的新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提出了“四位一体”、“共建共享”、“虚实结合”及“线上线下”等共享模式.【期刊名称】《实验技术与管理》【年(卷),期】2015(032)001【总页数】4页(P241-244)【关键词】实验室资源共享;广州大学城;协同创新【作者】陈浪城;吴福根;刘贻新【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广东广州 510006;广东工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广东广州 510006;广东工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广东广州 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82广州大学城自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广东省“十五”期间的一项重大建设项目,是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广州大学城为10所高校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有效地解决了因扩招带来的教学资源紧张的窘迫局面[1]。
经过10年的建设和积累,大学城区域内各高校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各高校积累了丰富、优质的实验室资源。
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学科特色各异,所拥有的教学科研资源各有所长,城内拥有几百个不同类型、规模的实验室和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使得大学城内的实验室资源具有了梯度性和互补性。
因此,构建一个合作共赢、互利互补的有偿优质资源共享的平台,是提高办学效益,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科研水平与解决发展创新瓶颈问题的必然选择。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协同创新是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对高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提出的新命题、新任务[2]。
固定式海上风力机实时混合试验加载方式研究
第50 卷第 7 期2023年7 月Vol.50,No.7Jul. 2023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固定式海上风力机实时混合试验加载方式研究付杰1,2,施伟1,2†,周惠蒙3,张昱2,4,李昕2,4[1.大连理工大学深海工程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024;2.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 116024;3.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006;4.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辽宁大连 116024]摘要:在传统的海上风力机模型试验中,湍流风载荷在实验室中复现困难,实验室场地的空间限制无法进行大型海上风力机模型试验,上部风力机与下部平台存在的缩尺矛盾也无法深入研究海上风力机全耦合作用机理.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数值积分算法以及控制等关键问题研究取得突破,上述矛盾可由实时混合试验方法解决.本文以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5 MW固定式海上风力机为研究对象,按照1∶90进行缩尺,制作物理子结构模型,开发AeroDyn程序作为数值子结构,添加UDP/IP通信机制作为数据采集与传输方式,以推杆式作动器为加载装置,搭建了完整的实时混合试验系统,进行无海浪工况下的固定式海上风力机实时混合模型试验.将试验结果与FAST软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吻合良好,说明了实时混合模型试验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为海上风力机实时混合模型试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为海上风力机结构设计与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关键词:固定式海上风力机;实时混合模型试验;数值子结构;物理子结构;数据交换中图分类号:TK83 文献标志码:AStudy on Loading Mode of Real-time Hybrid Testfor Fixed Offshore Wind TurbineFU Jie1,2,SHI Wei1,2†,ZHOU Huimeng3,ZHANG Yu2,4,LI Xin2,4[1.Deepwater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stal and Offshore Engineering(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3.Earthquake Engineering Center,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4.Faculty of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Abstract:In traditional offshore wind turbine model tests, it is difficult to reproduce the turbulent wind loads in the laboratory. And the space limitation of the laboratory site makes it impossible to carry out large-scale offshore wind turbine model tests. The scal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upper wind turbine and the lower platform cannot deeply study the full coupling mechanism of the offshore wind turbin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omputing power∗收稿日期:2022-10-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071058, 51939002,51878630),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52071058,51939002,51878630)作者简介:付杰(1993—),男,河南信阳人,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 通信联系人,E-mail:***************.cn文章编号:1674-2974(2023)07-0160-09DOI:10.16339/ki.hdxbzkb.2023089第 7 期付杰等:固定式海上风力机实时混合试验加载方式研究and the breakthrough of key problems such as numerical integration algorithm and control, the above contradiction can be solved by the real-time hybrid test method. This paper takes the 5 MW fixed offshore wind turbine of the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NRE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makes the physical substructure model according to the scale of 1∶90. AeroDyn program is developed as the numerical substructure,UDP / IP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is added as the data acquisition and transmission mode,and the push rod actuator is taken as the loading device to build a complete real-time hybrid test system so as to carry out the real-time hybrid model test of fixed offshore wind turbine under no wave condition. The test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se of FAST software. The good agreement show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real-time hybrid model test method,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real-time hybrid model test technology of offshore wind turbines, and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structural design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offshore wind.Key words:fixed offshore wind turbine;real-time hybrid test;numerical substructure;physical substructure;data exchange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海上风电作为清洁能源的新兴领域,含有巨大的能源生产潜力,在全球各个国家得到广泛的支持与开发[1-3].为了更好地利用优质风资源,海上风力机的装机容量和轮毂高度不断攀升,整个风机结构趋向大型化,会导致更加复杂和极端的环境载荷[4],对海上风力机在使用寿命内结构完整性和运行安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海上风力机在复杂环境下的结构性能与耦合机理进行研究.海上风力机模型试验往往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结构在环境下的动力响应行为,许多数值计算最终都需要以模型试验为标准进行校核.相比实测项目而言,模型试验更加可控、方便并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但传统的海上风力机模型试验中,湍流风载荷在实验室中复现困难,实验室场地的空间限制无法进行大型海上风力机模型试验,上部风力机与下部平台存在的缩尺矛盾也无法深入研究海上风力机全耦合作用机理,使得海上风力机结构的性能评估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5].目前部分专家学者采用实时混合试验的方法,通过硬件在环的方式,将仿真应用于缩尺模型试验,使两个过程可以进行数据传输,模型试验效率、可靠性等得到极大提升.海上风力机实时混合试验概念如图1所示.海上风力机的实时混合试验起步相对较晚,当前的试验系统搭建,主要参考土木等行业的先进经验.土木工程领域在高耸建筑物抗震模型试验中,面临拟静力法存在的加载路径问题、模拟振动台试验法存在的尺度效应问题,率先将电气机械元件的硬件在环思想引入到模型试验中.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上述提到的试验问题,日本学者提出了混合试验方法,该方法将结构系统的一部分通过作动器进行激励试验,得到结构动力方程中的恢复力,另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建模仿真,得到结构系统的惯性力与阻尼力,使用物理试验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结构抗震试验,解决了大型结构试验中的缩尺矛盾[6-7].Takanashi等[8]首次进行了实时混合试验,以多层建筑底部的阻尼器为试验对象,将粘滞阻尼器设置为物理子结构,将建筑物作为数值子结构,将系统模拟为线性单自由度系统,降低了对作动器加载能力的要求,使得加载器在交界面处可以按照实际载荷速率进行实时加载,进行地震响应试验.在试验中测试了与速度相关的结构特性,提升了试验结果的准确度.Horiuchi等[9]在1999年首次对混合模型试验中的关键问题——延迟补偿进行了研究,用La⁃grange多项式外插对下一时间步的仿真结果进行预图 1 固定式海上风力机实时混合试验概念图Fig.1 Conceptual diagram of real-time hybrid test of fixedoffshore wind turbine161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 年测,以此补偿加载器本身的延迟问题.Darby等[10]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加载器的反应时滞不是一个常量,也和结构刚度、激振频率有较大关系,提出了一种自适应估算时滞的补偿算法,有效解决了试件的刚度进入非线性阶段后的补偿精度问题.Wagg等[11]将自适应最小控制合成算法引入实时混合试验,在加载器控制环中增加一个外环控制器,以期实现同步误差为零,实现对加载器的精准控制,并通过一个小型试验验证算法的可行性.Bonnet 等[12]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自由度、多加载器实时混合试验的多任务处理的MCS控制算法.田英鹏等[13]在风力发电机研究中应用实时混合试验思路,设计出一种调谐质量阻尼器(TMD),专门用于减轻风电塔架的横风向涡激振动.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该TMD抑制强风和地震作用可能性,并通过振动台实时混合试验的方式,验证TMD在不同外部荷载作用下的性能表现.梅竹等[14]对地震-风耦合作用下的风力发电机动力响应进行分析,并开发了一种混合试验的软件平台,实现了风-震作用下风电塔混合试验的数值仿真验证.刘浩学等[15]提出了一种海上浮式风机混合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主要由风力机缩比物理模型、数据交互和运动控制系统、浮式平台数值模型和运动模拟平台构成,并开展了初步的软、硬件系统测试.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5 MW固定式海上风力机为研究对象,按照1∶90进行缩尺,制作物理子结构模型,开发AeroDyn程序作为数值子结构,添加UDP/IP通信机制作为数据采集与传输方式,以推杆式作动器为加载装置,进行固定式海上风力机实时混合模型试验,提出一种新型实时混合试验方法,搭建了完整的试验系统,论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为海上风力机实时混合模型试验技术的实施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为海上风力机结构设计与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1 物理模型与试验设置1.1 试验原型本文以NREL 5 MW固定式海上风力机为研究对象,其中风机是一种传统的、三叶片、迎风、变速、偏航控制的海上风力机组,转子直径 126 m,轮毂高度90 m.单桩的主要几何参数为桩顶高出地基30 m;塔筒安装在桩顶处,由法兰盘相互连接,塔筒呈锥形;塔顶直径3.87 m,壁厚0.019 m;塔筒底部直径6 m,壁厚0.027 m.单桩基础呈圆柱形,直径6 m,壁厚0.06 m.风机、塔筒和基础的基本参数如表1所示,模型示意图如图2所示.1.2 物理子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本试验是固定式海上风力机在水池中进行实时混合试验前的验证性试验,因此,考虑原型几何尺寸、实验室条件和波浪荷载主要受到水体重力影响等因素,基于几何相似准则和弗劳德相似定律,确定模型缩尺比为1∶90[16-18].在塔架设计过程中,由于风机塔架结构本身相对简单,一阶频率可以反映结构的整体刚度,且风轮振动载荷为低频载荷,在不考虑风对塔筒产生涡激振动等影响下,可以选择塔筒的低阶模态进行分析.因此,本文为实现对机舱-平台间的耦合作用最为重要的塔架特性,以一阶固有频率及塔架高度最大程度符合原型参数为缩放要求,保证整个物理模型的柔性与惯性力,对其外形尺寸以及质量质心则进行重新设计.由于本试验中空气动力学对风机系统的耦合效应可以通过数值子结构与物理子结构的数据交换实现,因此本试验的上部表1 NREL 5 MW固定式海上风力机参数Tab.1 Main parameters of NREL 5 MWfixed offshore wind turbine参数切入、额定、切出风速/(m∙s-1)切入、额定转子转速/(r∙min-1)转子、轮毂直径/m轮毂高度/m转子质量/t机舱质量/t塔筒质量/t质心位置/m数值3,11.4,256.9,12.13,12690110240347.5(-0.2,0,64)图 2 模型示意图Fig.2 Diagram of the model162第 7 期付杰等:固定式海上风力机实时混合试验加载方式研究风力机结构考虑用质量块代替,使塔架与风力机整体满足原型的缩尺要求[19].基于几何相似准则和弗劳德相似定律,建立了基本参数的相似关系.如表2所示.因此选择刚度和强度性能较好的6061铝合金材料,并重新设计塔架的内、外径尺寸以及下部与基础平台的连接法兰盘 .为调整塔架的固有频率,在塔架的上端设计了一个适当尺寸及重量的铝制圆柱块,同时将其与塔架的连接设计为活性连接,方便添加力传感器测量塔架顶部的力与力矩.在铝块上端,安装铁制配重块,替代风力机质量.最终试验器材总高度103.4 cm,底部法兰盘直径6.8 cm,高1.6 cm;中间铝管高92.5 cm,内径1 cm,外径1.4 cm;上部实心铝块直径5.2 cm,高度6.3 cm;顶部铁块高3 cm,直径4.4 cm.风力机系统模型试件的质量为791 g,铁块质量为340 g,因此塔架与风力机整体质量为1 131 g.模型试件几何信息及实物详见图3.试验风机系统设计值与NREL风机系统目标值的各参数对比见表3,其中,质心位置、惯量均以全球坐标系为参考,且表中只计沿着塔架中心线的质心值.1.3 模态分析对比模态分析可以用来确定研究对象的振动特性,为验证塔架物理子结构模型频率的正确性,以塔架底座几何中心为坐标原点,顺风向为X轴,横风向为Y轴,竖直方向为Z轴,创建笛卡尔坐标系.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对塔架物理子结构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均采用 SOLID163 实体单元模拟,在塔架底部施加约束进行模态分析,并对NREL 5 MW固定式风力机定义文件给出的第一阶频率按照1∶90缩尺,得到目标频率.模态分析结果与目标结果对比分析材料参数见表4,对比结果见图4及表5.图3 物理模型几何信息及实物图Fig.3 Geometric information and physical drawingof physical model表2 基本参数的相似关系Tab.2 Similarity relation of basic parameters参数长度面积密度质量速度加速度时间频率力扭矩量纲[L][L2][ML3][M][LT-1][LT-2][T][1/T][MLT-2][ML2T-2]相似关系λλAλρ=1λρλλAλλg=1λ1/λλ3λ4表3 模型与原型缩尺后误差对比Tab.3 Comparison of error between model andprototype after scaling参数质量/g质心位置/cmIxx /(g∙cm2)Iyy/ (g∙cm2)Izz /(g∙cm2)设计值1 131.088.441 441 623.2741 441 623.2723 624 455.43目标值1 143.387.542 486 423.3942 158 917.6824 866 615.85误差/%-1.061.04-2.46-1.70-5.00表4 材料参数Tab.4 Material parameters部位塔筒风机单元类型SOLID163SOLID163弹性模量/GPa69206密度/(kg·m-3)2 7507 850泊松比μ0.330.25(a)一阶横向振型(b)一阶前后向振型图 4 ANSYS模态分析结果Fig.4 Modal analysis results of ANSYS163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 年由图4及表5模态分析结果可知,有限元结果和实际模型的频率误差为6.8% .且ANSYS模态分析结果图分别为X、Y向的顶部前后振动振型图,与NREL 5 MW风力机定义文件中有所区别,主要原因是当前的物理子结构模型对上部风机、机舱等结构采用了简化处理,只保留了质量、惯性等,对上部结构的质量分布、结构构型等并未考虑,这些因素影响了整个模型的基础频率激发前后顺序及振型大小和形状,但误差尚在合理范围内,且质量、质心、转动惯量等关键数据符合要求,可以使用该物理子结构进行实时混合试验.1.4 数值子结构载荷计算理论叶素-动量理论[20]来源于两种理论,分别为叶素理论以及动量理论.Betz动量理论[21-22]假定叶轮平面的动量损失主要由平面气流做功所组成,由此可通过轴向以及切向的动量损失计算叶片的诱导速度.诱导速度使得风机平面的流场发生变化,影响叶片空气动力荷载.叶素理论的出发点是将风轮叶片沿展向分成独立的叶素单元,假设沿展向分布于叶片上的叶素之间的流场没有互相干扰,即假定叶素为独立的二维翼型单元.将作用于单个叶素上的力和力矩沿展向积分即可得到作用于叶片上的力和力矩,即作用于叶片上的空气动力荷载(见图5).当气流通过叶片时产生升力L和拖曳力D,两者产生的合力沿平行于风轮旋转面方向和垂直于风轮旋转面可分解为转矩M 和沿转子轴向的推力T,其中M以及T为风机的主要荷载.其计算式如式(1)所示.d L=0.5ρtC L V20d r,d D=0.5ρtC D V20d r,d T=0.5BρV2 0C N d r,d M=0.5BρV2 0C T r d r(1)式中:t为叶素弦长;B为叶片数;C L为叶轮平面升力系数;C D为叶轮平面阻力系数;C N为叶轮平面法向力系数;C T为叶轮平面切向力系数;ρ为空气密度;V0为流经叶片的气流相对速度.1.5 数值子结构开发与验证AeroDyn是一种通过定义风机叶片长度、形状、雷诺数、环境数据等一系列参数,依据叶素动量理论,通过广义动态理论进行修正,计算海上风力机的上部空气载荷的仿真软件.所使用的叶素动量理论在保证计算结果精度的同时,计算效率大大提高,所需计算时间很小,但AeroDyn程序本身没有通信接口,无法与外部进行数据传输,且AeroDyn程序中塔架运动与风载荷计算之间数据是闭环的,需要进行针对性开发,才可作为实时混合模型试验中数值子结构.AeroDyn-UDP通过对AeroDyn程序进行改进,在风载荷计算中加入塔架本身的运动响应影响,并开发了UDP/IP通信功能,将每一时间步物理子结构运动响应返回到AeroDyn-UDP参与每一时间步的空气载荷计算,形成数据闭环,得到相应的空气载荷.为了验证开发后的AeroDyn-UDP,可以将物理子结构运动响应量代入空气载荷计算中,将开发的AeroDyn-UDP程序与当前OC6项目正在使用的AeroDyn程序做计算对比,该项目仿真采用的风机塔架、叶片等结构均为制定值,所以结果相对很小,故选择风速为4.19 m/s的稳态风和湍流风,将塔架运动定义为正弦运动:X(t)=A sin(ωt),A=0.125,ω= 0.125, t为仿真时间.对计算的风机轮毂处水平方向推力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如图6、图7所示.由图6、图7可知,所开发的AeroDyn-UDP在满足实时混合模型试验数据传输要求的同时,在考虑塔架运动后的载荷计算结果与OC6项目结果吻合度良好,验证了所开发数值子结构AeroDyn-UDP的适图 5 叶素单元受力图Fig.5 Force diagram of blade element表5 频率误差对比Tab.5 Frequency error comparison原始频率/Hz 0.324目标频率/Hz3.07ANSYS结果/Hz3.28误差/%6.8图 6 稳态风数据结果对比图Fig.6 Comparison of steady wind data results164第 7 期付杰等:固定式海上风力机实时混合试验加载方式研究用性与正确性.2 实时混合模型试验与结果验证2.1 实时混合模型试验设置在本次实时混合试验中,数值子结构AeroDyn-UDP 在仿真机中运行,计算不同工况下海上风力机所受的空气载荷.该载荷以全尺寸进行计算,通过UDP/IP 通信机制与实时机控制器连接,并将全尺寸载荷按照上文缩尺比转换为模型尺寸载荷,控制器将缩尺后的载荷命令转换为电信号驱动作动器对物理子结构进行加载,保证物理试验的比尺统一.然后,物理子结构产生的运动响应通过控制器返还给数值子结构,将响应结果扩尺后,数值子结构依据响应结果计算下一时间步的空气载荷,从而使数值子结构均为全尺寸比尺,不改变雷诺数,保证试验结果与实物的一致性.最终形成数值子结构与物理子结构的迭代计算与数据闭环,进而考虑海上风力机系统的耦合效应.上位机通过TCP/IP 通信机制操作控制器软件界面,对数据进行采集与处理,实时生成相关图像,监测试验过程中的加载与运动结果.实时混合试验系统图如图8所示.依据实时混合试验系统图,对试验设备装置进行连接,进行总体布置.在气动载荷的模拟中,主要考虑水平单自由度方向推力[23],在数值子结构计算时不考虑塔架结构的阻力荷载和空气动力效应[24].故试验采用单自由度作动器模拟上部风机在轮毂处的水平推力,通过添加气浮装置,减少作动器内部摩擦,减少命令力误差.作动器采用左右两侧耳拖与支撑平台进行螺栓连接,支撑平台与试验铁板平台用加紧装置螺栓连接,类比试验装置的反力墙效果.风机塔筒下部采用加固装置固定,并将加固装置与试验钢板平台进行螺栓固结.作动器通过定制化3D 打印连接部件,与力传感器进行连接,再与安装在塔筒模型上的另一连接部件进行连接,保障数值子结构计算出的力命令准确施加在物理子结构相应位置.试验中设置的时间步长为0.025 s ,整个控制系统滞后时间为0.025 s ,针对该滞后时间,采用应用广泛、效果良好的三阶时滞补偿算法对力命令进行预测,对整个试验系统的滞后进行补偿.实时混合试验布置如图9所示,连接处细部图如图10所示.图 7 湍流风数据结果对比图Fig.7 Comparison of turbulent wind data results图 8 实时混合试验系统图Fig.8 Real-time hybrid test system图 9 实时混合试验布置图Fig.9 Layout of real-time hybrid test165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 年2.2 实时混合模型试验结果验证由于本试验是进行固定式海上风力机水池实时混合试验前的验证性试验,故不考虑波浪等因素,工况按照风速为8 m/s (额定风速以下)、11.4 m/s (额定风速)、18 m/s (额定风速以上)设置三组湍流风工况,涵盖海上风力机在运行期间的风速条件.不同风速按照定义文件对应的转子转速分别为8.2 r/min 、 12.1 r/min 、12.1 r/min ,湍流风文件根据IEC 标准,选择B 类正常湍流模型曲线,由TurbSim 软件按照 Kaimal 谱生成.FAST 是NREL 开发的广泛应用于风力机计算的仿真软件,在风电领域已被验证,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肯定,因此,试验数值子结构与FAST 仿真软件均使用相同的湍流风文件,并将叶片数据、雷诺数据、叶尖和轮毂损失等条件设置相同,进行实时混合试验.将试验与FAST 仿真软件计算的海上风力机轮毂处水平推力结果做对比,验证实时混合模型试验技术的有效性.截去前10 s 数据,减少瞬态效应的影响,结果对比如图11所示.由图11及表6可知:1)风机在低于额定风速 (8 m/s )下运行时,风机并未采取变桨措施,以达到在低风速下获得最大捕能的目的.FAST 仿真软件在风速为 8 m/s 下运行时,计算最大推力为431 kN ,实时混合试验结果最大推力为422.51 kN ,两者误差-1.97%;FAST 仿真软件计算最小推力为261.1 kN ,实时混合试验结果最小推力为270.79 kN ,两者误差3.71%.2)风机在额定风速(11.4 m/s )下运行时,FAST仿真软件计算最大推力为905.70 kN ,实时混合试验结果最大推力为898.59 kN ,两者误差-0.78%;FAST仿真软件计算最小推力为542.90 kN ,实时混合试验结果最小推力为546.61 kN ,两者误差0.68%.3)由于本次试验目的为探究固定式海上风力机实时混合试验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所以在高于额定风速(18 m/s )下运行时,并未对风机进行变桨控制,导致在此工况下运行时风机所受推力较大.FAST 仿真软件计算最大推力为1 254 kN ,实时混合试验结果最大推力为1 208.95 kN ,两者误差-3.59%;FAST 仿真软件计算最小推力为903.60 kN ,实时混合试验结果最小推力为927.14 kN ,两者误差2.6%.由上述结论对比可得,实时混合试验在11.4 m/s 时,结果相对较好,主要原因是作动器能够在这一阶段下进行持续精准加载.实时混合试验结果最值均在FAST 仿真模拟结果最值的区间内,说明本次试验结果良好.对不同风速下轮毂处水平推力做FFT (快速傅里叶变换)分析,为排除噪音影响,对分析结果做5 Hz 低通滤波,得到图12所示结果.由图12可知:1)风机在低于额定风速(8 m/s )下运行时,转子转速8.2 r/min 对应的一倍转子频率(1P )0.136 Hz 、三倍转子频率(3P )0.408 Hz 、六倍转子频率(6P )0.816 Hz 在实时混合试验中均被风载荷激发,塔架结构固有频率0.324 Hz 也被风载荷激发.2)风机在额定风速(11.4 m/s )下运行时,转子转速12.1 r/min 对应的一倍转子频率(1P )0.201 Hz 、三倍转子频率(3P )0.605 Hz 、六倍转子频率(6P ) 1.21 Hz 在实时混合试验中均被风载荷激发,塔架结构固有频率0.324 Hz 也在风载荷FFT 结果中有所体现.3)风机在高于额定风速(18 m/s )下运行时,转子转速12.1 r/min 对应的一倍转子频率(1P )0.201 Hz 、表6 误差对比Tab.6 Error comparison风速/(m∙s −1)811.418推力最大值/kN FAST431.00905.701 254.00试验422.51898.591 208.95最大值误差/%-1.97-0.78-3.59推力最小值/kNFAST261.10542.90903.60试验270.79546.61927.14最小值误差/%3.710.682.60图 10 连接处细部图Fig.10 Connection details166第 7 期付杰等:固定式海上风力机实时混合试验加载方式研究三倍转子频率(3P )0.605 Hz 、六倍转子频率(6P )1.21 Hz 在实时混合试验中均被风载荷激发,塔架结构固有频率0.324 Hz 有激发趋势,但结果相对不明显.由上述结论对比可得,实时混合试验结果与FAST 模拟结果吻合良好,进一步说明了实时混合试验方法在海上风力机模型试验中应用的可行性.3 结 论本文以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 )5 MW 固定式海上风力机为研究对象,按照1∶90进行缩尺,制作物理子结构模型,开发AeroDyn程序作(a ) 风速8 m/s(b ) 风速11.4 m/s(c ) 风速18 m/s图 11 不同风速下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Fig.11 Comparison of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underdifferent wind speeds(a ) 风速8 m/s(b ) 风速11.4 m/s(c ) 风速18 m/s图 12 不同风速下仿真与试验FFT 结果对比Fig.12 Comparison of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FFT resultsunder different wind speeds167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 年为数值子结构,添加UDP/IP通信机制作为数据采集与传输方式,以推杆式作动器为加载装置,搭建了完整的实时混合试验系统,分别通过模态分析和仿真模拟对比手段对物理子结构与数值子结构进行验证,然后进行风力发电机实时混合模型试验,将试验结果与FAST仿真软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低于额定风速(8 m/s)下,轮毂处水平推力最小值误差相对较大,为3.71%;在额定风速(11.4 m/s)下,轮毂处水平推力最小值误差相对较小,为0.68%.说明本文所提出实时混合试验方法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海上风力机模型试验提供了一种新型简便、成本低廉的试验方法.2)实时混合试验与FAST仿真软件的频域分析结果均对转子频率、塔架固有频率等进行了激发,且结果吻合良好,说明实时混合试验方法可以解决湍流风载荷在实验室中复现困难、海上风机上下部分比尺矛盾等传统试验问题.参考文献[1]HERONEMUS W E. Pollution-free energy from offshore winds [C]//8th Annual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Marine TechnologySociety. Washing DC, USA,1972:11−13.[2]ESTEBAN M D, DIEZ J J, LÓPEZ J S, et al. Why offshore wind energy?[J]. Renewable Energy, 2011, 36(2): 444−450.[3]MUSIAL W,HEIMILLER D,BEITER P,et al. 2016 offshore wind energy resource assessment for the United States[R].Golden,CO (United States):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NREL), 2016.[4]LV K, TANG H, LI Y J, et al. A learning-based optimization of active power dispatch for a grid-connected microgrid withuncertain multi-type loads[J]. Journal of Renewable andSustainable Energy, 2017, 9(6): 065901.[5]PERVEEN R,KISHOR N,MOHANTY S R.Off-shore wind farm development:pres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J].Renewable and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4,29:780-792.[6]伯野元彦,四俵正俊,原司. 計算機により制御された,はりの動的破壊実験[C]//日本土木学会論文報告集.东京:日本土木工程师学会, 1969:1−8.HALUNO M,SHIDAWARA M,HARA T.Dynamia destructivetest of acantilever beam controlled by an analog-computer[C]//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Tykyo,Japan: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1969:1-8.(in Japanese)[7]家村浩和. 蔡之瑞.联机(Hybrid)实验的发展与展望[J]. 世界地震工程,1985(3): 35−44.JIACUN H H,CAI Z R.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online (Hybrid)experiment[J]. Word Earthquake Engineering,1985(3):35−44.(in Chinese)[8]TAKANASHI K, NAKASHIMA M. Japanese activities on on-line testing[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1987,113(7):1014−1032.[9]HORIUCHI T,INOUE M,KONNO T,et al. Real-time hybrid experimental system with actuator delay compensation and itsapplication to a piping system with energy absorber[J].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1999, 28(10):1121-1141.[10]DARBY A P,WILLIAMS M S,BLAKEBOROUGH A.Stabilityand delay compensation for real-time substructure testing[J].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2002,128(12):1276-1284.[11]WAGG D J,STOTEN D P.Substructuring of dynamical systems via the adaptive minimal control synthesis algorithm[J].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2001,30(6):865-877.[12]BONNET P A,LIM C N,WILLIAMS M S,et al. Real-time hybrid experiments with Newmark integration, MCSmd outer⁃loopcontrol and multi⁃tasking strategies[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tructural Dynamics, 2007, 36(1): 119−141.[13]田英鹏,周惠蒙,王涛. 风电风震耦合效应实时混合试验研究[C]//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南昌:中国力学学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2019:400−407.TIAN Y P,ZHOU H M,WANG T. Real-time hybridexperimental study on wind power wind earthquake coupling effect[C]//Proceedings of the 28th 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onStructural Engineering (Volume II).Nanchang:StructuralEngineering Committee of Chinese Society of Mechanics,2019:400−407. (in Chinese)[14]梅竹,胡皓,戴靠山,等.长周期地震动-脉动风耦合作用下风电塔架动力响应分析与混合试验初步验证[J].工程力学,2021,38(S1):58−65.MEI Z,HU H,DAI K S,et al.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andpreliminary verification of hybrid test of wind power tower underthe coupling of long period ground motion and fluctuating wind[J].Engineering Mechanics,2021,38(S1):58-65.(in Chinese)[15]刘浩学,温斌荣,魏汉迪,等.海上浮式风机混合模型试验系统开发[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5):71-76.LIU H X,WEN B R,WEI H D,et al.Development of hybridmodel test system for floating wind turbines[J].Research and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20,39(5):71-76.(in Chinese)[16]傅继阳,吴玖荣,徐安.高层建筑抗风优化设计和风振控制相关问题研究[J].工程力学,2022,39(5):13-33.FU J Y,WU J R,XU A.Some issues on wind resistantoptimization design and on wind-induced vibration control of tallbuildings[J].Engineering Mechanics,2022,39(5):13-33.(inChinese)[17]卢姗姗,张志富,刘金博,等.高层建筑结构风致振动的被动吸吹气流动控制研究[J].振动与冲击,2021,40(11):7-16.LU S S,ZHANG Z F,LIU J B,et al.Passive suction and blowingflow control of wind-induced vibration of tall buildings[J].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2021,40(11):7-16.(in Chinese)[18]陈文礼,李惠.斜拉索风雨振-实验与数值模拟混合子结构方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43(8):6-10.CHEN W L,LI H. Hybrid approach combining experiment andCFD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rain-wind-induced vibration of astay cable[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1,43(8):6-10.(in Chinese)[19]孟家瑶,戴靠山,毛振西,等.某1.5MW风电塔振动台缩尺模型设计[J].世界地震工程,2018,34(4):191-198.MENG J Y,DAI K S,MAO Z X,et al.Shaking table test modeldesign of a 1.5MW wind turbine tower[J].World EarthquakeEngineering,2018,34(4):191-198.(in Chinese)[20]HANSEN M. Aerodynamics of wind turbines[M]. Routledge,2015.[21]OKULOV V L,J N SØ R E N S E N.Maximum efficiency of wind turbine rotors using Joukowsky and Betz approaches[J].Journalof Fluid Mechanics,2010,649:497-508.[22]HOULSBY G T. Application of linear momentum actuator disc theory to open channel flow[D]. UK: University of Oxford, 2008:1-25.[23]BACHYNSKI E E,CHABAUD V,SAUDER T.Real-time hybrid model testing of floating wind turbines:sensitivity to limitedactuation[J].Energy Procedia,2015,80:2-12.[24]AZCONA J,BOUCHOTROUCH F,VITTORI F. Low-frequency dynamics of a floating wind turbine in wave tank-scaledexperiments with SiL hybrid method[J]. Wind Energy, 2019, 22(10): 1402−1413.168。
潜在剖面分析在组织行为领域中的应用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Vol. 28, No. 7, 1056–107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20.010561056·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潜在剖面分析在组织行为领域中的应用*尹 奎1 彭 坚2 张 君3(1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 (2广州大学管理学院, 广州 510006)(3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北京 102617)摘 要 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路径将各个变量看作是相互依赖的一个系统, 基于多项特征(变量)将被试分为多个子群体, 分析子群体的前因与影响。
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路径理解更加直观、更贴近实践, 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 LPA)是以个体为中心研究路径的典型分析技术。
在总结归纳以个体与以变量为中心两种研究路径异同、LPA 与传统以个体为中心的分析技术差异后, 系统梳理了LPA 在组织行为学领域的应用主题, 并从研究主题选取、样本要求、理论使用、剖面数量确定等方面归纳了LPA 应用的步骤与注意事项。
最后, 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以个体为中心; 潜在剖面分析; 异质性 分类号B849: C931 引言在组织行为学领域, 以往实证研究大都将变量看作中心位置的构念与分析单元, 探讨特定变量的前因、影响(Bergman & Lundh, 2015)。
该路径尽管在理论上很有吸引力, 但对实践中的管理者而言过于简化(Woo, Jebb, Tay, & Parrigon, 2018)。
具体而言, 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路径存在如下局限: (1)与现实中个体的认知模式不匹配。
人对事物的认知评价是基于事物各种属性与特征高低组合形成的简洁、高效的分类认知图式(Macrae & Bodenhausen, 2000; Woo et al., 2018); (2) 假定样本同质性。
中外高校校名国内研究所(中文全称和英文缩写对照)
中文全称英文缩写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 SCI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东南大学SOUTHEAST UNIV大连理工大学DALIAN UNIV TECHNOL南京大学NANJING UNIV四川大学SICHUAN UNIV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中山大学SUN YAT SEN UNIV华中科技大学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北京大学PEKING UNIV山东大学SHANDONG UNIV复旦大学FUDAN UNIV南开大学NANKAI UNIV北京邮电大学BEIJING UNIV POSTS TELECOMMUN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NIV SCI TECHNOL CHINA吉林大学JILIN UNIV西安交通大学XI AN JIAO TONG UNIV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 TECHNOL天津大学TIANJIN UNIV兰州大学LANZHOU UNIV华南理工大学S CHINA UNIV TECHNOL武汉大学WUHAN UNIV湖南大学HUNAN UNIV华南师范大学S CHINA NORMAL UNIV北京航天航空大学BEIJING UNIV AERONAUT ASTRONAUT 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电子科技大学UNIV ELECT SCI TECHNOL CHINA华东科技大学 E CHINA UNIV SCI TECHNOL中南大学CENT S UNIV西安电子科技大学XIDIAN UNIV同济大学TONGJI UNIV厦门大学XIAMEN UNIV北京交通大学BEIJING JIAOTONG UNIV东吴大学SOOCHOW UNIV安徽大学ANHUI UNIV北京理工大学BEIJING INST TECHNOL香港城市大学CITY UNIV HONG KONG湘潭大学XIANGTAN UNIV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 NORMAL UNIV华东师范大学 E CHINA NORMAL UNIV南京理工大学NANJING UNIV SCI TECHNOL东北师范大学NE NORMAL UNIV香港理工大学HONG KONG POLYTECH UNIV上海大学SHANGHAI UNIV中国医学科学院CHINESE ACAD MED SCI东华大学DONGHUA UNIV福州大学FUZHOU UNIV中国农业大学CHINA AGR UNIV南京师范大学NANJING NORMAL UNIV北京科技大学UNIV SCI TECHNOL BEIJING西北工业大学NW POLYTECH UNIV北京理工大学BEIJING UNIV TECHNOL西南交通大学SW JIAOTONG UNIV上海师范大学SHANGHAI NORMAL UNIV教育部MINIST EDUC南京农业大学NANJING AGR UNIV华中农业大学HUAZHONG AGR UNIV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 COLL南京航空航天大学NANJING UNIV AERONAUT ASTRONAUT 河南师范大学HENAN NORMAL UNIV湖南师范大学HUNAN NORMAL UNIV中国石油大学CHINA UNIV PETR西北大学NW UNIV XIAN燕山大学YANSHAN UNIV江苏大学JIANGSU UNIV西北师范大学NW NORMAL UNIV中国地质大学CHINA UNIV GEOSCI中国医科大学CHINA MED UNIV陕西师范大学SHAANXI NORMAL UNIV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EIHANG UNIV合肥工业大学HEFEI UNIV TECHNOL中国海洋大学OCEAN UNIV CHINA北京化工大学BEIJING UNIV CHEM TECHNOL哈尔滨工程大学HARBIN ENGN UNIV青岛科技大学QINGDAO UNIV SCI TECHNOL江南大学JIANGNAN UNIV南京医科大学NANJING MED UNIV香港大学UNIV HONG KONG宁波大学NINGBO UNIV重庆大学CHONGQING UNIV南京工业大学NANJING UNIV TECHNOL中国矿业大学CHINA UNIV MIN TECHNOL香港中文大学CHINESE UNIV HONG KONG山西大学SHANXI UNIV香港浸会大学HONG KONG BAPTIST UNIV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 UNIV香港科技大学HONG KONG UNIV SCI TECHNOL华中师范大学CENT CHINA NORMAL UNIV曲阜师范大学QUFU NORMAL UNIV中南大学CENT S UNIV TECHNOL苏州大学SUZHOU UNIV湖北大学HUBEI UNIV中国药科大学CHINA PHARMACEUT UNIV哈尔滨医学院HARBIN MED COLL南昌大学NANCHANG UNIV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NATL UNIV SINGAPORE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W A F UNIV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武汉理工大学WUHAN UNIV TECHNOL华中师范大学HUAZHONG NORMAL UNIV上海理工大学SHANGHAI UNIV SCI TECHNOL国立中山大学NATL SUN YAT SEN UNIV河海大学HOHAI UNIV天津医科大学TIANJIN MED UNIV安徽师范大学ANHUI NORMAL UNIV河北大学HEBEI UNIV福建师范大学FUJIAN NORMAL UNIV山东师范大学SHANDONG NORMAL UNIV粒子-核-宇宙学联合研究中心JOINT CTR PARTICLE NUCL PHYS COSMOL 昆明理工大学KUNMING UNIV SCI TECHNOL中北大学N UNIV CHINA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SHANGHAI ACAD SYST SCI云南大学YUNNAN UNIV辽宁师范大学LIAONING NORMAL UNIV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NATL LAB HEAVY ION ACCELERATOR首都师范大学CAPITAL NORMAL UNIV河北工业大学HEBEI UNIV TECHNOL中国科学院CAS大连海事大学DALIAN MARITIME UNIV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INST APPL PHYS COMPUTAT MATH中山大学SUN YAT SEN ZHONGSHAN UNIV南京邮电大学NANJING UNIV POSTS TELECOMMUN安徽医科大学ANHUI MED UNIV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CHINA ACAD ENGN PHYS华侨大学HUAQIAO UNIV浙江师范大学ZHEJIANG NORMAL UNIV洛阳师范学院LUOYANG NORMAL UNIV深圳大学SHENZHEN UNIV广州大学GUANGZHOU UNIV杭州师范大学HANGZHOU NORMAL UNIV兰州理工大学LANZHOU UNIV TECHNOL武汉工程大学WUHAN INST TECHNOL郑州大学ZHENGZHOU UNIV广东工业大学GUANGDONG UNIV TECHNOL内蒙古大学INNER MONGOLIA UNIV东北林业大学NE FORESTRY UNIV北京林业大学BEIJING FORESTRY UNIV中国科学院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KAVLI INST THEORET PHYS CHINA 青岛大学QINGDAO UNIV扬州大学YANGZHOU UNIV科廷科技大学CURTIN UNIV TECHNOL中山大学ZHONGSHAN SUN YAT SEN UNIV近代物理研究所CTR THEORET NUCL PHYS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JIANGSU KEY LAB MOL MED麻省理工学院MIT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NATL INST MAT SCI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 NEW S WALES东京大学UNIV TOKYO重庆医科大学CHONGQING MED UNIV哈弗大学HARVARD UNIV河北师范大学HEBEI NORMAL UNIV华北电力大学N CHINA ELECT POWER UNIV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NATL UNIV DEF TECHNOL天津理工大学TIANJIN UNIV TECHNOL昆士兰大学UNIV QUEENSLAND浙江工业大学ZHEJIANG UNIV TECHNOL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 AGR SCI内蒙古工业大学INNER MONGOLIA UNIV TECHNOL 汕头大学SHANTOU UNIV南方医科大学SO MED UNIV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 M UNIV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首都医科大学CAPITAL MED UNIV成都理工大学CHENGDU UNIV TECHNOL杭州电子科技大学HANGZHOU DIANZI UNIV哈尔滨师范大学HARBIN NORMAL UNIV四川师范大学SICHUAN NORMAL UNIV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 CALIF BERKELEY格拉摩根大学UNIV GLAMORGAN布鲁内耳大学BRUNEL UNIV河南科技大学HENAN UNIV SCI TECHNOL第二军医大学MIL MED COLL 2陕西科技大学SHAANXI UNIV SCI TECHNOL阿尔伯塔大学UNIV ALBERTA密歇根大学UNIV MICHIGAN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北京市辐射中心BEIJING RADIAT CTR贵州大学GUIZHOU UNIV哈尔滨理工大学HARBIN UNIV SCI TECHNOL合肥大学HEFEI UNIV济南大学JINAN UNIV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马里兰大学UNIV MARYLAND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广西大学GUANGXI UNIV湖州师范学院HUZHOU TEACHERS COLL江苏科技大学JIANGSU UNIV SCI TECHNOL鲁东大学LUDONG UNIV南京信息工程大学NANJING UNIV INFORMAT SCI TECHNOL国立成功大学NATL CHENG KUNG UNIV卡尔加里大学UNIV CALGARY北卡罗来纳大学UNIV N CAROLINA内布拉斯加大学UNIV NEBRASKA延边大学YANBIAN UNIV澳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L UNIV大连大学DALIAN UNIV合肥师范学院HEFEI NORMAL UNIV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NATL LAB HEAVY ION ACCELERATOR LANZHOU 西北大学NORTHWEST UNIV沈阳药科大学SHENYANG PHARMACEUT UNIV台州大学TAIZHOU UNIV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TONG UNIV中央研究院ACAD SINICA长安大学CHANGAN UNIV长春大学CHANGCHUN UNIV全北大学校CHONBUK NATL UNIV大连医科大学DALIAN MED UNIV迈阿密大学MIAMI UNIV山西医科大学SHANXI MED UNIV芝加哥大学UNIV CHICAGO哈雷-维滕贝格大学UNIV HALLE WITTENBERG伊利诺斯州大学UNIV ILLINOIS萨尔不吕肯大学UNIV SAARLAND西澳大利亚大学UNIV WESTERN AUSTRALIA温州大学WENZHOU UNIV郑州轻工业学院ZHENGZHOU UNIV LIGHT IND首都医科大学CAPITAL UNIV MED SCI赣南师范大学GANNAN NORMAL UNIV乔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 STATE UNIV广东外语外贸大学GUANGDONG UNIV FOREIGN STUDIES内蒙古师范大学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江汉大学JIANGHAN UNIV嘉兴大学JIAXING UNIV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 CAROLINA STATE UNIV宾州州立大学PENN STATE UNIV山东农业大学SHANDONG AGR UNIV陕西师范大学SHANXI NORMAL UNIV天津工业大学TIANJIN POLYTECH UNIV东京工业大学TOKYO INST TECHNOL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 CALIF IRVINE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NIV CALIF RIVERSIDE华盛顿大学UNIV WASHINGTON渤海大学BOHAI UNIV匈牙利罗兰大学EOTVOS LORAND UNIV福建医科大学FUJIAN MED UNIV湖北师范大学HUBEI NORMAL UNIV湖南农业大学HUNAN AGR UNIV吉林农业大学JILIN AGR UNIV密西西比州立大学MISSISSIPPI STATE UNIV大阪大学OSAKA UNIV上海海事大学SHANGHAI MARITIME UNIV山西大同大学SHANXI DATONG UNIV四川农业大学SICHUAN AGR UNIV天津科技大学TIANJIN UNIV SCI TECHNOL里贾纳大学UNIV REGINA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西安理工大学XIAN UNIV TECHNOL安徽农业大学ANHUI AGR UNIV安徽省立医院ANHUI PROV HOSP安徽建筑工业学院ANHUI UNIV ARCHITECTURE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CHINA INST ATOM ENERGY广东医学院GUANGDONG MED COLL河北医科大学HEBEI MED UNIV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NATL KEY LAB SURFACE PHYS CHEM釜庆大学PUKYONG NATL UNIV上海海洋大学SHANGHAI OCEAN UNIV太原理工大学TAIYUAN UNIV TECHNOL天津中医药大学TIANJIN UNIV TRADIT CHINESE MED富山大学TOYAMA UNIV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TSINGHUA NATL LAB INFORMAT SCI TECHNOL巴比什-博雅伊大学UNIV BABES BOLYAI伦敦帝国理工学院UNIV LONDON IMPERIAL COLL SCI TECHNOL MED 上海理工大学UNIV SHANGHAI SCI TECHNOL悉尼大学UNIV SYDNEY皖西学院W ANHUI UNIV信阳师范学院XINYANG NORMAL UNIV徐州师范大学XUZHOU NORMAL UNIV长江大学YANGTZE UNIV浙江海洋大学ZHEJIANG OCEAN UNIV中山大学ZHONGSHAN UNIV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CHINA NATL ELECT APPARAT RES INST中原大学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大连交通大学DALIAN JIAOTONG UNIV道古斯大学DOGUS UNIV第四军医大学FOURTH MIL MED UNIV福建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FUJIAN KEY LAB POLYMER MAT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 TECHNOL广西师范大学GUANGXI NORMAL UNIV桂林电子科技大学GUILIN UNIV ELECT TECHNOL沙特阿拉伯国王大学KING SAUD UNIV聊城大学LIAOCHENG UNIV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MINIST EDUC CHINA南京林业大学NANJING FORESTRY UNIV北京邮电大学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NATL ENGN LAB DISASTER BACKUP RECOVERY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PLA UNIV SCI TECHNOL瑞典皇家理工学院ROYAL INST TECHNOL俄罗斯科学院RUSSIAN ACAD SCI山东科技大学SHANDONG UNIV SCI TECHNOL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林业科学学院SUNY SYRACUSE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TIANJIN UNIV TECHNOL EDUC伦敦学院大学UCL德拉维尔大学UNIV DELAWARE根特大学UNIV GHENT匹兹堡大学UNIV PITTSBURGH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DA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POLYTECH INST STATE UNIV潍坊学院WEIFANG UNIV烟台大学YANTAI UNIV安徽理工大学ANHUI UNIV SCI TECHNOL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BAOSHAN IRON STEEL CORP北京北旭电子玻璃有限公司BEIJING ASAHI GLASS ELECT CO LTD北京信息科技大学BEIJING INFORMAT SCI TECHNOL UNIV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CENT IRON STEEL RES INST黑龙江大学HEILONGJIANG UNIV河南大学HENAN UNIV淮南师范学院HUAINAN NORMAL UNIV佳木斯大学JIAMUSI UNIV吉林师范大学JILIN NORMAL UNIV济宁学院JINING UNIV沙特王国阿卜杜拉阿齐兹国王科技城KACST近畿大学KINKI UNIV辽宁大学LIAONING UNIV南京晓庄学院NANJING XIAOZHUANG UNIV东北农业大学NE AGR UNIV新泽西理工学院NEW JERSEY INST TECHNOL西北师范大学NWNU西北师范大学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极端环境原子分子物理联合实验室NWNU IMP CAS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OTSDAM INST CLIMATE IMPACT RES 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 STATE UNIV武汉民族大学S CENT UNIV NATIONALITIES韶关学院SHAOGUAN UNIV沙洲职业工学院SHAZHOU INST TECHNOL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 CHEM RESOURCE ENGN 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 MILLIMETER WAVES 东京都立大学TOKYO METROPOLITAN UNIV亚利桑那州大学UNIV ARIZONA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 CALIF DAVIS佛罗里达大学UNIV FLORIDA弗里堡大学UNIV FRIBOURG乔治亚州大学UNIV GEORGIA利兹大学UNIV LEEDS曼彻斯特大学UNIV MANCHESTER明尼苏达大学UNIV MINNESOTA牛津大学UNIV OXFORD萨省大学UNIV SASKATCHEWAN塞维里亚大学UNIV SEVILLE谢菲尔德大学UNIV SHEFFIELD田纳西大学UNIV TENNESSEE色萨利大学UNIV THESSALY温州医学院WENZHOU MED COLL武汉大学科技大学WUHAN UNIV SCI TECHNOL湘南学院XIANGNAN UNIV纽约大学YORK UNIV元智大学YUAN ZE UNIV榆林学院YULIN COLL云南师范大学YUNNAN NORMAL UNIV浙江工商大学ZHEJIANG GONGSHANG UNIV浙江理工大学ZHEJIANG SCI TECH UNIV遵义医学院ZUNYI MED COLL奥胡斯大学AARHUS UNIV印度穆斯林大学ALIGARH MUSLIM UNIV中国铝业集团中国有限公司ALUMINUM CORP CHINA LTD奥本大学大学AUBURN UNIV卡加立实验室CALGARY LAB SERV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中南林业科技大学CENT S UNIV FORESTRY TECHNOL成都信息工程学院CHENGDU UNIV INFORMAT TECHNOL三峡大学CHINA THREE GORGES UNIV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CHINESE RES INST ENVIRONM SCI大庆石油学院DAQING PETR INST巴黎中央理工学院ECOLE CENT PARIS南澳洲弗林德斯大学FLINDERS UNIV S AUSTRALIA广东金融学院GUANGDONG UNIV FINANCE贵州师范大学GUIZHOU NORMAL UNIV河北省新型薄膜材料重点实验室HEBEI ADV THIN FILMS LAB河南农业大学HENAN AGR UNIV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 UNIV湖南科技大学HUNAN UNIV TECHNOL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IMP CAS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JIANGSU INST ADV MAT开封大学KAIFENG UNIV凯里学院KAILI UNIV堪萨斯州立大学KANSAS STATE UNIV辽宁中医药大学LIAONING UNIV TRADIT CHINESE MED 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南京中医药大学NANJING UNIV CHINESE MED国立台湾大学NATL TAIWAN UNIV西北核技术研究所NW INST NUCL TECHNOL帕尔玛按摩学院PALMER COLL CHIROPRACT北京大学人民医院PEKING UNIV PEOPLES HOSP瑞典皇家理工学院ROYAL INST TECHNOL KTH上海工程技术大学SHANGHAI UNIV ENGN SCI汕头大学医学院SHANTOU UNIV MED COLL山西农业大学SHANXI AGR UNIV沈阳师范大学SHENYANG NORMAL UNIV四川理工学院SICHUAN UNIV SCI ENGN苏州大学SOOCHOW SUZHOU UNIV锡拉丘兹大学SYRACUSE UNIV天津城市建设学院TIANJIN INST URBAN CONSTRUCT奥尔堡大学UNIV AALBORG阿威罗大学UNIV AVEIRO波尔多大学UNIV BORDEAUX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 CALIF LOS ANGELES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 CALIF SAN FRANCISCO爱荷华大学UNIV IOWA济南大学UNIV JINAN利物浦大学UNIV LIVERPOOL卢森堡大学UNIV LUXEMBOURG雷恩第一大学UNIV RENNES 1罗德岛大学UNIV RHODE ISL南澳大学UNIV S AUSTRALIA悉尼科技大学UNIV TECHNOL SYDNEY多伦多大学UNIV TORONTO威斯康辛大学UNIV WISCONSIN波兰绿山城大学UNIV ZIELONA GORA维尔纽斯教育大学VILNIUS PEDAG UNIV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WUHAN IRON STEEL CO新疆师范大学XINJIANG NORMAL UNIV耶鲁大学YALE UNIV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BEIJING AERONAUT MFG TECHNOL RES INST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BEIJING ELECT SCI TECHNOL INST北京应用气象研究所BEIJING INST APPL METEOROL北京工商大学BEIJING TECHNOL BUSINESS UNIV北京中医药大学BEIJING UNIV CHINESE MED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长春工业大学CHANGCHUN UNIV TECHNOL常熟理工学院CHANGSHU INST TECHNOL千叶大学CHIBA UNIV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CHINA AIRBORNE MISSILE ACAD中国矿业大学CHINA UNIV MIN TECHNOL BEIJING重庆工商大学CHONGQING TECHNOL BUSINESS UNIV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康哥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SIRO MAT SCI ENGN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TR DIS CONTROL PREVENT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TR DIS PREVENT CONTROL GUANGDONG PROV 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IE UNIV大连民族学院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 TECHNOL东北财经大学DONGBEI UNIV FINANCE ECON福建农林大学FUJIAN AGR FORESTRY UNIV广东药学院GUANGDONG PHARMACEUT UNIV广东商学院GUANGDONG UNIV BUSINESS STUDIES广西师范学院GUANGXI TEACHERS EDUC UNIV广西工学院GUANGXI UNIV TECHNOL海南医学院HAINAN MED COLL海南大学HAINAN UNIV汉阳大学HANYANG UNIV河北科技大学HEBEI UNIV SCI TECHNOL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HEFEI NATL LAB PHYS SCI MICROSCALE法政大学HOSEI UNIV淮阴工学院HUAIYIN INST TECHNOL黄冈师范学院HUANGGANG NORMAL UNIV湖南科技职业学院HUNAN COLL SCI TECHNOL湖南工程学院HUNAN INST ENGN湖南科技大学HUNAN UNIV SCI TECHNOL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INFORMAT ENGN UNIV日本奖学金基金会JAPAN SCI FDN江苏省信息显示工程技术中心JIANGSU INFORMAT DISPLAY ENGN RES CTR江西师范大学JIANGXI NORMAL UNIV广东嘉应学院JIAYING UNIV吉林工商学院JILIN BUSINESS TECHNOL COLL美因茨约翰内斯古滕贝格大学JOHANNES GUTENBERG UNIV MAINZ法赫德国王石油矿产大学KING FAHD UNIV PETR MINERALS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 LONDON湖首大学LAKEHEAD UNIV加州大学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L LAB澳门科技大学MACAU UNIV SCI TECHNOL马尔默大学MALMO UNIV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MIL GEN HOSP CHENGDU PLA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 CHINA南通大学NANTONG UNIV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NATL RES COUNCIL CANADA东北大学NE UNIV挪威科技大学NORWEGIAN UNIV SCI TECHNOL NTNU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 CHINA山西省超重力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ES CTR SHANXI PROV HIGH GRAV CHEM ENGN TECHNOL 东南大学SE UNIV汉城大学SEOUL NATL UNIV山东理工大学SHANDONG UNIV TECHNOL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SHANGHAI CTR BIOINFORMAT TECHNOL上海对外贸易学院SHANGHAI INST FOREIGN TRADE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SHANGHAI INST ORGAN CHEM上海立信会计学院SHANGHAI LIXIN UNIV COMMERCE上海中医药大学SHANGHAI UNIV TRADIT CHINESE MED上饶师范学院SHANGRAO NORMAL UNIV 绍兴文理学院SHAOXING COLL ARTS SCI 石河子大学SHIHEZI UNIV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SUNY BUFFALO苏州大学SUZHOU SOOCHOW UNIV西南民族大学SW UNIV NATIONALITIES世界大学排名top100前100全部排名:不同媒体公布的TOP100都有所不同,但大致上一样了。
广东重点试验室
许跃生 赖剑煌 屈军乐 徐扬生 谢胜利 韦 岗 郭 旗 夏念和
优秀 合格 良好 良好 优秀 优秀 良好 合格
第 3 页,共 8 页
序 号
实验室名称
中山大学 汕头大学
依托单位
实验室主 任
何兆成 范 衠 宋 健 张 凌 黄万民 徐迪威 徐 茂 陈国良 张 铮
上次考 评成绩 良好 合格 合格 合格 合格 合格 合格 / /
实验室主 任
李开明 肖方明 黄建明 王志宏 万齐林 张书文
上次考 评成绩 合格 合格 合格 整改 / /
8 广东省水与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9 广东省稀土开发及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10 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重点实验室 11 广东省水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12 广东省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 13 广东省近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安全诊断重点 广东省地震局 实验室 第 2 页,共 8 页
序 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所 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 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广东省工业焊接技术研究所 广州美术学院 化学科学:10家
实验室主 任
程韬波 张进疆 胡主宽 杨永强 吴卫光
上次考 评成绩 合格 合格 整改 / /
中山大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 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 中山大学
黎 夏 王新明 叶代启 谢先德 仇荣亮 邱显扬 周永章
优秀 良好 优秀 良好 良好 合格 合格
第 1 页,共 8 页
序 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东省稀有金属研究所 广州地理研究所 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 究所 广东海洋大学 工程科学:23家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耕地破碎化影响因素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收稿日期:2022-04-27基金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A1515030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1307);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2201010289)作者简介:陈俊韬(1998-),男,广东湛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空间分析,(电话)157****7423(电子信箱)*****************;通信作者,林锦耀(1989-),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电子信箱)****************.cn 。
陈俊韬,林锦耀.基于地理探测器的耕地破碎化影响因素分析——以广州市为例[J ].湖北农业科学,2023,62(5):14-21.当前,中共中央一直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1,2]。
完成任务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中的基础资源[3]。
然而,耕地资源普遍存在破碎化的问题,实现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需要探明耕地破碎化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将耕地破碎化定义为一定地域内存在不相邻的[4-6],土地利用低基于地理探测器的耕地破碎化影响因素分析——以广州市为例陈俊韬,林锦耀(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广州510006)摘要:以广州市作为研究区,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综合指数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来构建耕地破碎化程度评价体系,计算出区域内各街道/镇单位的耕地破碎化程度综合指数,选取10个可量化的自然条件及人类社会活动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10个因子对耕地破碎化的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10个因子均为广州市耕地破碎化的影响因子,其单个因子对耕地破碎化影响由强到弱为市区行政中心距离因子、气温因子、GDP 因子、坡度因子和海拔因子、降水量因子、建设用地距离因子、道路距离因子、水体距离因子、人口密度因子;10种因子中任意2种因子的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降低广州市耕地破碎化程度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科研苦旅终有甘——记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学术带头人牛利及团队
科研苦旅终有甘——记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学术带头人牛利及团队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21年第4期肖贞林南迁记从长春到广州,从冰天雪地的东北到闷热潮湿的岭南,直线距离跨越3000公里以上,气温从零下一二十摄氏度到接近30摄氏度,最高时可以有四五十摄氏度的温差。
还远不止于此,南北两地的环境差异、文化背景差异、饮食习惯差异,更有从科研院所到高校的体制差异,这些都是3年前摆在时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牛利面前的一系列难题。
2018年,投入重金重建的广州大学为了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坚持科技创新战略,面向产业和经济社会主战场,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布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他们投入5000余万元,并以牛利团队为基础筹建起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方向覆盖从基础科研到应用基础及工程技术、应用开发等整个链条。
“说实话,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
”牛利坦率地讲,“但是科学研究之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挑战和突破局限的过程。
广州大学地处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区域,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最优质的科研资源,能够打造更大的平台,为国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位想在科研路上有所作为的学者而言,恐怕都是难以拒绝的。
”同时,在牛利看来,身为一支团队的带头人,同样也要为团队以及团队成员的未来发展承担责任,在关键的十字路口,知道带领团队往哪个方向走,这也是团队带头人的一项基本素质。
所以,综合考虑之后,牛利带领着包括7名教授在内的17名成员加入广州大学并成为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骨干成员,开启了一段全新挑战的科研旅程。
出生于1968年的牛利,博士毕业之后先后在芬兰、丹麦、日本等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与交流,饱经世界名校的熏陶与磨砺,对于长期钻研的分析化学领域也有了自己独到的认知。
他有着东北人基因里特有的幽默细胞,作为化学领域专家,在日常的交流、教学以及学术报告中,牛利经常能以通俗而风趣的语言,将深奥的化学学科介绍、知识应用等专业内容以大众化的方式呈现,让每一位听者“听得懂、听得乐”,从而对分析化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铁网络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
2023年第3期(总第96期)新疆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o.3.2023General No.96高铁网络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潘丽群(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006)摘要:从空间网络连接角度理解高铁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文章基于2003—2019年我国285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使用多期DID模型研究接入高铁网络和高铁网络质量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接入高铁网络对城市环境污染有显著的负效应,高铁网络质量的提高会减少城市环境污染。
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高铁网络通过促进科技进步发挥创新效应和吸引人口集聚发挥集聚效应来降低城市环境污染水平。
异质性分析表明:我国东西部城市接入高铁网络和高铁网络质量对环境污染有显著的负效应,中部城市负效应不显著;大城市接入高铁网络和高铁网络质量对环境污染有显著的负效应,小城市负效应不显著。
关键词:高铁;高铁网络;城市环境污染;多期DID中图分类号:F532;F2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840(2023)03-0021-13 DOI:10.16713/ki.65-1269/c.2023.03.003The Effect of High-Speed Rail Network onUrba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ts MechanismPAN Liqun(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speed rail and urba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network connection.Based on the data of285prefecture-level cities from2003to2019, this paper uses the time-varying DID model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ccess to high-speed rail network and the quality of high-speed rail network on urba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ts mechanism.The results show that access to high-speed rail network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urba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the improvement of high-speed rail network quality based on degree centrality and intermediate centrality will reduce urba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Further mechanism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high-speed rail network can reduce the level of urba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y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effec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attracting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effect.Heterogeneity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high speed rail network has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ities,but not in central cities.The ac⁃cess and level of high-speed rail network in large cities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however, the negative effect in small cities is not significant.Key words:high-speed rail;high-speed rail network;urba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time-varying DID收稿日期:2023-05-2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高铁网络背景下城市外部性经济的时空格局研究”(18YJC7901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人工智能、职业迁移网络对劳动者就业影响研究”(72003052);广东省自然科学面上项目“人工智能应用对企业就业需求的影响研究”(2022A1515012089)作者简介:潘丽群(1986—),女,经济学博士,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微观、劳动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18年,依托于化学化工学院。
中心以分析科学技术方法为核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要应用领域,开展前沿基础研究探索,同时将基础研究成果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并进行实际应用推广,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中心面向省发改委、工信、科技等部门重点领域需求,申请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
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界面电化学基础、界面光电敏感材料及界面组装、微纳复合材料及应用、纳米能源材料及器件、光电化学传感及器件工程、光电材料及分析应用、原位分析技术、分析仪器化设计等。
面向产业化应用的方向主要包括浓度梯度型镍钴锰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实验室中试及其产业化推广、高品质石墨烯材料及石墨烯超导热薄膜制品、电化学气体传感器件、电化学联用分析仪器的产业化技术研究等,重点培养方向包括高灵敏度高稳定性离子电化学分析、光电传感分析技术及应用等。
研究中心目前已经拥有一支多学科融合的骨干研究团队,目前共有成员2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博士后3人,实验员3人。
中心主任牛利教授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获得者;韩冬雪教授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心将逐年招聘年轻科研人员(博士后及非升即走讲师)加入,同时引入团队竞争性淘汰机制,在保证年龄层次梯队建设的前提下,优化科研队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