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脑病科 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痿病诊疗方案+路径表单
痿病的诊疗方案一、概念痿病是由邪热伤津,或气阴不足而致经脉失养,以肢体软弱无力,经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病症。
多见于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肌萎缩侧束硬化,周期性麻痹等。
二、诊断标准1.疾病诊断标准1.1中医诊断依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肢体经脉弛缓,软弱无为,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2)可伴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拘急痉挛。
严重者可见排尿障碍,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3)常有久居湿地、涉水淋雨史。
或有药物史,家族史。
(4)可结合西医相关疾病做相应理化检查,如有条件应做CT、磁共振等。
(5)应注意与痹证、风痱、震颤等鉴别。
1.2 一般分期标准(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1.3 西医诊断标准(1)急性脊髓炎①急性起病,病前有前驱感染或疫苗接种史。
②表现为完全或不完全的脊髓横断性损伤,即包括了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③脑脊液压力正常,常规、生化检测可见淋巴细胞及蛋白含量可轻度增高。
④MRI检查可见脊髓内节段性长T1、长T2信号。
(2)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①急性起病,常有感染史。
②肢体远端呈手套、袜套样分布的对称性感觉障碍及弛缓性运动障碍,对称性植物神经障碍。
③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④肌电图可见去神经性变性。
2. 中医证候分类标准1、湿热浸淫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麻木不仁。
或发热,小便赤涩热痛。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脾胃虚弱起病缓慢,渐见下肢痿软无力,时好时差,甚则肌肉萎缩。
神倦,气短自汗,食少便溏,面色少华。
舌淡,苔白,脉细缓。
3、肝肾亏虚:病久肢体痿软不用,肌肉萎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二便失禁。
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4、气滞血瘀四肢痿软,麻木不仁,肌肤甲错,时有拘挛疼痛感。
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三、观测指标(一)安全性观测1.一般体检项目。
6、内科中医临床路径
目录颤病(帕金森病)中医临床路径 (1)痫病(颞叶癫痫)中医临床路径 (8)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14)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23)目偏视(眼肌麻痹)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2)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临床路径 (40)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 (47)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 (52)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 (60)轻症患者住院表单 (65)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 (68)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 (78)临床路径(门诊) (78)临床路径标准门诊表单 (83)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85)标准住院表单 (90)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临床路径 (94)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门诊) (100)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106)卒心痛(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绞痛)中医 (116)临床路径(试行) (116)癫病(精神分裂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22)郁病(强迫症)中医临床路径 (128)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136)中医临床路径 (136)鼾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143)中医临床路径 (143)慢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 (148)肺痿病(肺间质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 (153)自发性气胸中医临床路径 (160)中风后焦虑状态中医临床路径 (165)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 (172)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临床路径 (177)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临床路径 (182)脾瘅(糖尿病前期)中医临床路径 (188)消渴汗症(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排汗异常) (194)中医临床路径 (194)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临床路径 (199)消渴淋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临床路径 (206)中医临床路径 (213)肾劳(慢性间质性肾炎)中医临床路径 (218)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临床路径 (225)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233)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中医临床路径 (240)尿血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中医临床路径 (249)颤病(帕金森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帕金森病的住院患者。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14个]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目录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22脑出血临床路径73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路径124多发性硬化临床路径185癫痫临床路径236重症肌无力临床路径287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338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路径439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路径5110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路径5811颈动脉狭窄临床路径6612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7113视神经脊髓炎临床路径7814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临床路径8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片、心电图;(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MS了解一下吧
多发性硬化临床路径一、多发性硬化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多发性硬化复发期(ICD-10:G35 01)(首次发作的临床孤立综合征不包括在内)(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多发性硬化及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的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草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2):862-864)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病程中有缓解和复发。
2.头颅或/和脊髓MRI提示多发白质脱髓鞘病灶,增强后可有不同程度强化,并符合多发性硬化的影像学诊断标准;诱发电位可有异常;脑脊液电泳寡克隆区带(OB)或24小时IgG合成率异常。
3.综合以上特点,并符合McDonald标准(2005年)。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多发性硬化及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的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草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2):862-864)1.多发性硬化诊断明确。
2.临床上有急性发作和缓解复发的确切证据。
3.神经功能状态明显受到影响。
(四)标准住院日为2-4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G35 01多发性硬化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甲状腺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头颅及(或)脊髓MRI+强化;(4)腰穿:脑脊液常规、生化、寡克隆区带、24小时IgG合成率;(5)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6)EDSS评分。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嗜铬细胞瘤指标检测,水通道蛋白抗体(NMO抗体)。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年度)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血瘀气滞证瘀血凝滞证肝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的患者。
(完整word版)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血瘀气滞证瘀血凝滞证肝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的患者。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14个]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2 2 脑出血临床路径 7 3 吉兰 - 巴雷综合征临床路径 12 4 多发性硬化临床路径 18 5 癫痫临床路径 23 6 重症肌无力临床路径 28 7 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 33 8 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路径 43 9 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路径 51 10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路径 58 11 颈动脉狭窄临床路径 66 1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 71 13 视神经脊髓炎临床路径 78 14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临床路径 84
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 艾滋病等);
( 3)头颅 CT 、胸片、心电图。 2. 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头颅 MRI,CTA、MRA 或 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 (七)选择用药。 1. 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 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卫 医发〔 2004〕 285 号)执行。 4. 缓泻药。 5.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 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 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 生命体征监测。 卒中量表和 GCS量表评分。 (九)出院标准。 1. 患者病情稳定。 2. 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测 PT/INR ;若使用普通
PT/INR ,若使用普通肝素, 每
C
□ 胸片、心电图、头颅 MRI 或 CT,
肝素,每日监测 APTT
颈动脉血管超声 □ 根据情况可选择:超声心动图、
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 Ⅲ,
□ 根据特殊病史选择相应 检查
多发性硬化临床路径
多发性硬化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多发性硬化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多发性硬化复发期(ICD-10:G35 01)(首次发作的临床孤立综合征不包括在内)(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多发性硬化及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的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草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2):862-864)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病程中有缓解和复发。
2.头颅或/和脊髓MRI提示多发白质脱髓鞘病灶,增强后可有不同程度强化,并符合多发性硬化的影像学诊断标准;诱发电位可有异常;脑脊液电泳寡克隆区带(OB)或24小时IgG合成率异常。
3.综合以上特点,并符合McDonald标准(2005年)。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多发性硬化及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的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草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2):862-864)1.多发性硬化诊断明确。
2.临床上有急性发作和缓解复发的确切证据。
3.神经功能状态明显受到影响。
(四)标准住院日为2-4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G35 01多发性硬化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甲状腺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头颅及(或)脊髓MRI+强化;(4)腰穿:脑脊液常规、生化、寡克隆区带、24小时IgG合成率;(5)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6)EDSS评分。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嗜铬细胞瘤指标检测,水通道蛋白抗体(NMO抗体)。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2016版)【精选】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未溃期诊疗方案蝮蛇咬伤诊疗方案臁疮咬伤诊疗方案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烧伤诊疗方案11.风湿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骨痹(骨关节病)诊疗方案痛风诊疗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燥痹(干燥综合征)诊疗方案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案12.皮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湿疮(湿疹)诊疗方案13.肿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肺癌诊疗方案14.血液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诊疗方案慢性髓劳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方案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方案紫癜风(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15.眼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涩症(干眼病)诊疗方案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方案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疗方案青盲(视神经萎缩)诊疗方案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疗方案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诊疗方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方案16.肝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诊疗方案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急性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17.传染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手足口病(普通型)诊疗方案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诊疗方案18.肛肠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脱肛病(直肠脱垂)诊疗方案痔(混合痔)诊疗方案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19.脾胃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方案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20.儿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4 11 201628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21.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22.妇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盆腔炎诊疗方案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联系人:张 洋 联系电话:************,131****7122征订方式:货到付款4学”要求员讲党课学系列 讲话,做合“学党印发〈关016〕2”学习教全面贯彻三严三实、创先争进一步坚以上率下“决胜全做合格尊《中医临床路径实用指南》—首批22个专业95个病种的中医临床治疗规范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科学技术出版社定价:68元▲为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制和发布了首批22个专业95个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并于2011年2月启动和实施试点工作。
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中医临床路径
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中医临床路径(2019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的住院患者。
一、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痿病(TCD编码为:BNQ0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ICD-10:G12.210)(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痿病拟订。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欧洲神经科学协会联盟2011年发布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临床管理指南》中修订后的埃斯科里亚尔标准(将日本淡路岛制定的电诊断标准包括在内)。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痿病拟订。
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临床常见证候: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证肝肾两亏,虚风内动证奇经亏虚,络气虚滞证下元虚衰,痰浊上泛证湿热浸淫,筋脉不舒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痿病(运动神经元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痿病(运动神经元病)的患者。
2.处于呼吸衰竭急性发作期;伴有严重的感染;伴发妊娠、哺乳期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通过四诊收集舌脉证特点,确定不同的证候类型。
动态观察肢体痿软、肌肉瞤动、肌肉萎缩、吞咽困难、语言蹇塞、呼吸无力等主要证候变化,观察与脾胃、气虚相关的纳差、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等证候变化,与肝肾、阴虚相关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肌肉抽掣、五心烦热等证候的变化,与奇经、络脉相关的颈脊无力、肌肉瘦削、形寒肢冷等证候变化,与下元虚、痰浊相关的饮食呛咳、咽喉梗阻感、足废发冷等证候的变化,与湿热相关的下肢困重、大便粘腻、舌苔黄腻等证候的变化。
中医临床路径1-脑病科
中医临床路径1-脑病科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3)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9)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 (14)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17)肝豆状核变性中医临床路径 (21)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25)假性延髓麻痹中医临床路径 (34)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
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
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 副本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住院患者。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项痹病(TCD编码: BGS000)。
西医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编码: 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2.分期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急性期(2)慢性期(3)恢复期3.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风寒痹阻证(2)血瘀气滞证(3)痰湿阻络证(4)肝肾不足证(5)气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1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
2.本病出现肌肉麻痹无力(≤Ⅲ级)者;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其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颈椎张口位、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线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出凝血时间、血沉;心电图;胸片。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1)
(合订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二○一一年总目录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1)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7)神志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85)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97)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19)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79)内分泌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93)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19)外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47)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77)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89)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07)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35)眼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41)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57)推拿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69)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77)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95)儿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17)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53)妇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61)康复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491)老年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509)目录颤病(帕金森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3)痫病(颞叶癫痫)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8)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1)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6)目偏视(眼肌麻痹)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1)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26)颤病(帕金森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帕金森病的住院患者。
一、颤病(帕金森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颤病(TCD编码:BNV1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帕金森病(ICD-10编码:G20.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颤病”的诊断(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帕金森病的诊断》。
8脑病科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汇总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编码:I61.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出血)的患者。
2.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小脑出血≤10ml或直径≤3cm,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
3.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炎、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物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1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头颅CT、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传染性疾病筛查、心电图、心电监测、胸片。
(仅供参考)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目录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1)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8)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 (13)眩晕诊疗方案 (19)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方案 (23)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28)假性延髓麻痹诊疗方案 (34)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9)痫病(颞叶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9)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4)目偏视(眼肌麻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8)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5)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69)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75)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82)脑髓震荡(脑震荡)中医诊疗方案 (87)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的住院患者。
一、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痿病(TCD 编码:BNV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多发性硬化(ICD-10 编码:G3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出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发布的《中国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4版)。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痿病(多发性硬化)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浸淫证
湿浊内蕴证
瘀阻脉络证
气虚血瘀证
肝肾亏虚证
脾肾阳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痿病(多发性硬化)。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痿病(多发性硬化)的患者。
2.病变累及延髓或高颈段,需要气管切开或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不
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头及(或)脊髓MRI+强化、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脑脊液常规和生化、寡克隆区带、24 小时IgG 合成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扩展的残疾状态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电图、胸部透视或X线片、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核抗体、抗ENA抗体、类风湿因子、甲状腺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肾上腺皮质和嗜鉻细胞瘤指标检测、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MBP)、水通道蛋白抗体(NMO 抗体)、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眼科会诊检查(视力、视野、眼底)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
(2)湿浊内蕴证:化湿行气。
(3)瘀阻脉络证:通脉活络。
(4)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
(5)肝肾亏虚证:滋补肝肾。
(6)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艾灸治疗
4.针刺治疗
5.康复训练
6.西药治疗
7.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肢体痿软无力、麻木或视力下降等症状好转。
2.MRI 复查稳定或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3.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尤其对于延髓或高颈段脱髓鞘病变,有可能需要气管切开并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应用激素治疗可能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感染等并发症的机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痿病(多发性硬化)(TCD编码:BNV030、ICD-10编码:G35 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