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教的社会功用与现代复兴
传统礼仪教育观念及现代价值
传统礼仪教育观念及现代价值传统礼仪教育是指通过培养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提高人们的修养和素质。
传统礼仪教育观念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注重自我修养和他人尊重。
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自由开放的风气,传统礼仪观念逐渐被忽视,人们的行为趋向个性化和自我为中心。
然而,传统礼仪教育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首先,传统礼仪教育观念有助于塑造个人品格。
传统礼仪教育注重的是人们的心灵修养和道德观念,培养人们的自律和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面临诱惑和选择的困扰,很难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
传统礼仪教育观念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个人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其次,传统礼仪教育观念有助于促进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
传统礼仪教育注重的是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倡导以礼相待、互敬互信。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紧张、争吵冲突频繁,社会现象多为利益至上和竞争激烈。
传统礼仪教育观念可以提醒人们尊重他人,在社会交往中注重礼仪和公德,使社会秩序更加和谐稳定。
再次,传统礼仪教育观念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传统礼仪教育强调的是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精神,鼓励人们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角色。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社会责任,只关注自身利益。
传统礼仪教育观念可以引导人们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传统礼仪教育观念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传统礼仪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面临着被忽视和遗忘的危险。
传统礼仪教育观念可以让人们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综上所述,传统礼仪教育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有助于个人品格的塑造,促进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以及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传统礼仪教育观念的现代价值,不断推动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
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质疑。
本文将探讨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影响。
一、传统礼仪的定义与特点传统礼仪是指一种由传统和习俗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礼节仪式。
它们在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被认为是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传统礼仪通常包括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各种场合的礼仪规范。
二、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1. 传承文化遗产:传统礼仪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继承和传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增进人际关系:传统礼仪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冲突和误解,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 建立身份认同:传统礼仪有助于人们树立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4. 弘扬礼仪文明:传统礼仪可以传递文明的价值观念,提倡礼貌和尊重,培养公民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1. 社会变革对传统礼仪的冲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许多传统礼仪面临着被边缘化和遗忘的风险。
2.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注重效率和实用性,对传统礼仪的需求和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3. 个体主义思潮的抬头:现代社会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个人意识的增强导致人们对传统礼仪的态度和意识发生改变。
四、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的互补性1. 礼仪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礼仪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2. 保持社会秩序:传统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准则,可以帮助社会成员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3. 传统礼仪的现代性转变:传统礼仪并非僵化不变的,它可以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进行适当的变革和创新。
五、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创新1. 积极推崇优秀传统: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仍然存在,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崇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礼教的社会功用与现代复兴
礼教的社会功用与现代复兴摘要:礼教曾被严重误解。
本文对礼教进行正本清源,认为礼教是文明进化,具有圆满人生、陶养性情、治国理民、维系道德伦理等社会功用。
礼教中的“乐教”通过乐陶冶、教化人民。
近代从政治视角批判礼教,全盘否定,应该看到礼教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和正面价值。
今天需要重新认识礼教,呼唤礼教回归,重塑道德伦理,共创和谐社会。
关键词:礼教;社会功用;现代复兴何谓礼教?《现代汉语词典》说礼教是指“旧传统中束缚人的思想行动的礼节和道德。
”[1]772 《古代汉语词典》说礼教指“关于礼制的教化” [2]958,并举例《列子•杨朱》“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和《礼记•经解》“恭谨庄敬,礼教也”为例来说明。
其实古代“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礼” 指礼仪,所以狭义的“礼教”指礼仪教化,与“乐教”并提。
广义的“礼”指礼乐” ,所以广义的“礼教”指礼乐的教育、教化。
本文即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礼教概念的。
与礼教相近的是“名教”。
《现代汉语词典》说名教指“以儒家所定的名分和儒家的教训为准则的道德观念,曾在思想上起过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 [1]886《古代汉语词典》说名教是“以等级名分为核心的封建礼教。
” [2]1072 可见,礼教和名教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同义词,但礼教主要是指礼制和教化,而名教则是以正名分为中主心的礼教,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礼教之文明进化中国礼教传统源远流长,起于古代圣人使人自别于禽兽,也即自觉与动物界区分开来,走上文明之路。
礼乐是重要的教化基本方式之一。
人能好礼、行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标志。
礼教的根本精神是“敬” ,孔子以是否有“敬”为人与动物的区别。
《论语•为政》载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一个人如果没有恭敬之心,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有什么区别呢?《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作者:许诗晨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11期摘要:传统礼仪起源于古代祭神敬鬼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礼仪也在发生着不断改变和完善,现阶段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基于此,本文从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在现代教育的价值出发,探讨其对社会发展、塑造完美人格以及评价善恶的作用,并提出符合新时期发展的中国传统礼仪教育有效路径,借助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分析,以期为中国传统礼仪教育提供帮助。
关键词:传统礼仪;现代价值;完美人格引言: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直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
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因此在中国教育过中需要有选择性和判断性的继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发扬中华民族讲文明、守礼仪和讲信誉的优良传统美德,从而有效提高当代青少年综合素质。
一、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对现代教育的价值分析(一)礼仪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礼仪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其对人们的生活、行为起到规范性作用。
礼仪的制定能够让人们在生活、工作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起到约束性作用。
《礼记·曲礼》曾提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由此可见古人对礼仪的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过“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强则国强,中国传统礼仪传承与建设是一个具体前瞻性的工作,让人们更加重视民族文化的复兴,为中国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
由此可见,在了礼仪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传统礼仪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约束性作用。
(二)礼仪教育能够塑造完美人格知礼行礼是一个人文明礼貌的表现,同时也是为善的表现,此行为将会受到人们所赞誉和尊重;同样若做事为人不懂礼数,则是一种野蛮无教养的表现,将会受到人们的蔑视和谴责。
《诗经》中的《国风·鄘风·相鼠》曾写道“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人如果不懂礼数,为什么还不快死?同时《礼记·典礼》中层写道“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同样写道礼仪对人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礼制的文化价值与现代启示
中国古代礼制的文化价值与现代启示礼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礼制不仅仅只是各种礼仪的规定,更是一种价值体系,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现代,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礼制的作用渐渐减弱,但是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却依然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意义。
一、古代礼制的文化价值1. 礼制是实现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在古代,礼制不仅仅是一种礼仪和规定,更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准则。
礼制中的各种规定和仪式,都体现了一种既有历史深度又具有文化内涵的道德观。
这些道德观的实践,不仅可以使人们彼此尊重、互相合作,还可以调节人们的行为举止,从而实现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2. 礼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以尊老爱幼、重视家庭、尊重礼仪、尊师重道、重视“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既是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几乎都离不开礼制的影响和作用。
3. 礼制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礼制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外国人通过接触中国礼制,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可以说,礼制是中国文化中突出的、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二、古代礼制对现代的启示1. 珍惜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和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我们要珍惜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价值,保护好我们的文化基因。
虽然现代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传统文化依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魅力,可以给现代社会带来很多启示。
2. 提高社会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礼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尊重规则,遵循社会规范,从而让社会更加稳定有序。
3. 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古代礼制中,人们之间的相处方式和交往方式都被严格规定。
中国古代的礼乐教育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的礼乐教育及其现代价值作者:张万方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0年第29期摘要: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丰富的礼乐文化资源。
礼乐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
礼乐文化不是一套已死的制度,而是依然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依然在发挥着塑造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作用。
弘扬礼乐文化,开展礼乐教育,不是要恢复古代的礼乐制度,而是要从这个宝库中挖掘资源,丰富时代精神,培养民族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礼乐教育;儒家;礼仪;文化自信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文化就是礼乐文化。
早在三千多年前,周公就开始制礼作乐,提出了礼治的纲领。
后经过孔子、孟子等人的大力提倡,礼乐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
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成为统治文化,礼乐文化成为中国教育的主要内容。
但自近代以来,礼乐文化被视为落后的封建文化而遭到否定,几千年来维系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也随之而逐渐解体。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不能简单地以封建之名而被否定,其所内蕴的思想精髓具有不容否认的重要价值,可以这么说,否定礼乐文化,就是否定中华文化。
一、礼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提到礼乐文化,有人就会想到鲁迅在小说《祥林嫂》中所表达的礼教吃人思想,认为礼教是束缚人的封建糟粕,避之唯恐不及。
礼教中确实有陈腐落后的东西,但那不是礼教的主要内容,更不是全部,我们不能因为礼教中有不合理的东西而把整个礼乐文化给否定了。
文化是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活方式,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也必然随着生产生活实践的创新而改变。
自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亘古未有之历史大变局,新旧思想产生激烈冲突,礼乐文化也因此而经历着扬弃的过程,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落后内容被否定,一些新思想新观念逐渐融入其中,从而使之能够持续迸发出生机和活力。
因此,自近代以来,对礼乐文化的一些否定,并不是彻底否定,而是一种扬弃,礼乐文化没有消失,而是以一种新的面貌呈现出来。
中国古代礼仪的复兴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礼仪的复兴及其现代意义中国古代礼仪的复兴及其现代意义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国古代礼仪的复兴及其现代意义的内容,欢迎阅读!摘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令世界瞩目、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更创造出享誉世界、绚丽多彩的精神文明。
中国古代礼仪正体现了这种精神文明风貌,也是中华文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古代社会文明道德的重要标志。
了解古代礼仪,不仅有助于研究古代社会状况,而且对移风易俗,建设中国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具有现实意义。
婚礼作为中国礼仪的一个代表,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
今天,中国古代婚礼的复兴不仅映射出中国古代礼仪的复兴,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未被国人所遗忘,在现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深远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礼仪;古代礼仪复兴;婚礼一、古代婚礼从古代的群婚制发展到商朝以后的一夫一妻制,中国婚姻形式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
自西周时期确定了“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后,各朝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各代对其名目和内容又有所变更,大多删繁就简。
传承到唐代,由于当时社会风气开化,理念开放,又受到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影响,使唐代礼俗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例如:离婚比较自由、妇女地位较高、婚姻形式自如等。
唐代时“六礼”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有所变更。
明清时“六礼”演变纷繁,逐渐趋于衰落,晚清时期婚礼习俗是在“六礼”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大体经过提亲、订婚、结婚、回门等几个阶段。
二、近现代婚礼在清末至民国年间,尽管世事纷扰,中国局势动荡不安,但随着西方思想深入人心,婚礼开始变革。
婚姻立法增多、婚礼趋向简化、男女婚姻开始有了自主权、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成为这个时期婚俗改革的特点。
然而,我国婚俗发生根本性变革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建国后,一方面婚俗呈现为婚嫁程序的法律化,另一方面民间婚俗则表现为对法律化的不断适应,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婚俗具有变与不变、传统与现代、简洁与繁缛等相抗争、相糅合的特点。
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积累并流传下来的传统礼仪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凭借着特有的生命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
传统的礼仪在现代社会依然存有它的价值,值得进行传承和发扬。
传统礼仪对人们的行为起着无形的约束作用,在我们的道德领域中处于较高的位置。
加强传统礼仪的教育有着多方面的意义,无论是从国家层面亦或是从个人角度考量,都能够得出同样的结论。
基于此,本文对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绪论。
这部分介绍了本文的写作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效果与不足等问题;第二部分对我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
礼仪的起源、地位、发展历程以及礼仪教育在近现代的继承均有较为详尽的阐述;第三部分阐述了传统礼仪教育的基本理论,并对在当代影响深远的古代礼仪教育资源做了归纳;第四部分肯定了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在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构建和谐社会、强化青少年思想教育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分析;第五部分重点提出了加强传统礼仪教育的途径。
最后是结论,通过对文章的总结,得出传统礼仪教育在现代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浅谈古代礼仪对现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浅谈古代礼仪对现代社会的积极影响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通常把礼仪定义为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而礼仪又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那么,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所以从古至今,我国的礼仪文明经历了一步步完善和发展,需要我们认真探讨其中的奥妙所在以及它对我们现代社会的积极启示,让我们更好的完善和发展现代社会。
一、礼仪的基本概念礼仪的“礼”字指的是尊重,即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
古人讲“礼者敬人也”,实际上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
礼仪的“仪”字顾名思义,仪者仪式也,即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
总之礼仪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进而言之,礼仪其实就是交往艺术,就是待人接物之道。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体现的宗旨是尊重,既是对人也是对己的尊重,这种尊重总是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机地、自然地、和谐地和毫不勉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行为规范。
这种行为规范包含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也体现出人们的品行修养。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而礼仪又具有沿习的特点,在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中,有优秀的需要继续传承,有封建糟粕需要抛弃。
二、古代基本礼仪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它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当然,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浅谈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
浅谈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宝贵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具有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本文将从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探讨。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伦理观念。
传统礼仪文化重视孝道,倡导家庭和睦、尊重老年人,表达了对家庭的关爱和尊重,以及对家族传承精神的重视。
它还强调悌道,鼓励兄弟姐妹之间相互扶持、团结合作,强化家庭的凝聚力。
礼仪文化中注重君臣之义和友谊之道,提倡尊敬和团结上下级、师生之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认识和思考。
通过这些思想内涵的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社会中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具有丰富的当代价值。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道德沦丧的问题,而传统礼仪文化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
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在社会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商业交往中,遵守商务礼仪可以增加合作双方的信任度,提高业务合作的成功率;在家庭关系中,弘扬孝道和悌道可以促进家庭和睦,减少家庭冲突。
在公共场合中,遵守礼仪规范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归属感。
传统礼仪文化还具有塑造文化形象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功效。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文化正逐渐走向世界,如何以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形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所体现的家庭和睦、尊敬和团结的价值观念,可以为世界提供一个正面的中国形象。
通过在国际交往中遵循礼仪规范,中国可以展示出自己的友善、宽容和包容的一面,推动世界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和道德观念,还具有塑造文化形象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功能。
弘扬传统礼仪文化,对于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塑造中国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礼仪有什么社会作用
礼仪有什么社会作用
礼仪有什么社会作用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便有了礼仪文化,它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言论以及行为。
那么,礼仪从古延续至今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礼是治国的方法和根本。
在世界其他民族中,“礼”一般指的是礼貌和礼节,但在我国,“礼”却用于治国,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左传·隐公十一年》中有“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可见,在古人眼里,“礼”在治国安邦上可以起到纲领性的作用。
第二,礼是“法度之通名”。
在古代,国家的法律,如礼仪法、行政法都可以统称为“礼”。
在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以及并列关系的处理原则和方式上,都是“礼”的具体体现。
第三,礼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很多学者认为人的活动应当符合“德”的要求,即要体现出“仁、义、行、忠、信”等的要求。
为此,专门制定出一套行为规范,像如何侍奉父母、如何尊敬师长、如何举行婚礼、如何穿戴丧服等等,后来这些行为规范被统称为“礼”。
礼便成了衡量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标尺。
第四,礼是人际交往的方式。
人们在交往中,礼所规定的范围包括:对不同的人应持有怎样的态度和方式、与人交谈时应有怎样的言谈举止以及在不见面的情况下,该如何恰当地表达相互的情感和态度。
如果行为合乎准则,就会给人留下有教养的好印象。
儒家学说中的礼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儒家学说中的礼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儒家学说中的“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礼仪在儒家学说中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规范和准则,是一种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理性规范。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为了实现社会和谐以及个人的自我完善,需要通过学习礼仪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因此,礼在儒家学说中是一种培养和修养人的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礼的作用依然非常重要。
首先,礼仪规范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通过遵守礼仪规范,可以促进社会秩序和谐,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其次,礼仪规范也是人际关系良好的基础,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增加彼此的信任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此外,礼在现代社会中还可以承担一些新的作用。
比如,礼仪规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商务交流,提高商业谈判的成功率。
礼仪规范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企业,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同时,礼仪规范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德,保护环境和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儒家学说中的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礼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增强人际关系,提高商业效率,维护社会公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规范,让它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导。
孔子礼教现实意义
孔子礼教现实意义1. 孔子礼教让我们懂得尊重长辈,就像在家里要听爸妈的话一样。
你想想,要是没有礼教,那家里不是乱套了?比如过年的时候,按照礼教我们要给长辈拜年,这多有意义呀,能让家庭更和睦呢!2. 礼教教导我们要有礼貌,这不就是人际交往的法宝嘛!就好比你去朋友家做客,总不能没规矩吧。
像在公共场合排队,不插队就是礼教的体现呀,这样大家都能有序办事,多好!3. 孔子礼教对培养我们的品德很重要哦!就像一棵树需要根基才能茁壮成长。
比如在学校里,尊重老师、团结同学,这就是礼教在发挥作用,能让我们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呢!4. 礼教在社会秩序方面也有大作用呀!可以把它想象成马路上的红绿灯。
要是大家都不遵守礼教,那社会不就乱了?像遵守法律法规,这也是礼教的延伸呢,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保障!5. 你知道吗,礼教能让我们更懂得感恩!就如同我们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比如得到别人帮助后说声谢谢,这小小的举动就是礼教呀,会让人心里暖暖的!6. 孔子礼教能帮我们学会自律呢!好比给自己戴上一个无形的“紧箍咒”。
像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不随便发脾气,这就是礼教的力量,能让我们变得更优秀!7. 礼教在团队合作中也不可或缺呀!可以类比成一场足球比赛。
大家各守其位、相互配合,这就是礼教的影响呀,能让团队更有战斗力!8. 想想看,礼教能让我们更有修养!就像给我们的内在穿上一件华丽的衣服。
比如在图书馆保持安静,这就是礼教呀,能体现我们的高素质!9. 孔子礼教对文化传承也很关键呢!好比是接力赛跑中的接力棒。
像传统的节日习俗,这都是礼教的传承呀,让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10. 礼教真的太重要啦!它就像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
没有礼教,我们怎么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人呢?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这就是礼教的温暖呀,能让社会充满爱!总之,孔子礼教在现实中有巨大的意义,我们一定要好好传承和发扬呀!。
中国古代礼仪的复兴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礼仪的复兴及其现代意义中国古代礼仪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古代礼仪开始重新受到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复兴的迹象。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礼仪的复兴现象,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礼仪的复兴现象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的文化传统,它是一种独特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体系。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新时代下,中国古代礼仪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获得了一定的关注。
这种复兴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中国古代礼仪的复兴得益于社会的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和传统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中国古代礼仪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体系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其次,中国古代礼仪的复兴得益于青年一代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年轻人开始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兴趣。
他们关注礼仪的复兴,希望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找到自己的文化根脉,并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中。
最后,中国古代礼仪的复兴得益于政府的推动。
中国政府在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
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政府不仅促进了中国古代礼仪的复兴,而且对于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和价值观念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古代礼仪复兴的现代意义1. 弘扬中华文化中国古代礼仪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通过复兴古代礼仪,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对于加强民族自豪感,促进国民精神凝聚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中国古代礼仪强调“礼仪之邦”,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敬互爱。
通过复兴古代礼仪,可以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现代社会中,礼貌、尊重和关爱不仅仅是个人品质,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3. 塑造美好的人际关系中国古代礼仪重视人际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和仪式感。
礼仪的社会功能与实施规划
2、现代礼仪功能和作用
沟通功能 协调功能 维护功能 教育功能
第二节 礼仪的修身作用
一、人际和睦 互敬互助 二、增强自信 行动自如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注重仪表受人尊重 四、问禁随俗 获得成功 五、注重原则 捍卫国格
一、人际和睦 互敬互助
二、增强自信 行动自如
三、注重仪表受人尊重
谢谢大家!
(四)客随主便律
客随主便律,是指处于 客位的礼仪当事人必须遵循 处于主位的礼仪当事人所在 地域的礼仪规范。
三、礼仪的施行原则
(一)平等与尊重原则
平等与尊重原则,是指对 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给予相 应的尊重和礼遇。
(二)遵守与真诚原则
遵守与真诚原则,就是要求人 们在相互交往中,务必自觉、自 愿地用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 行,待人以诚,表里如一。
第二章 守礼有则
第二章 守礼有则
第一节 礼仪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礼仪的修身作用 第三节 礼仪的实施规则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 礼仪的社会功能
一、古代礼仪的社会功能 二、现代礼仪的社会功能
一、古代礼仪的社会功能
古代中国,礼仪的社会 功能,侧重点在于“礼”, 强调的是“礼治”
二、现代礼仪的社会功能
1、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本质的区别
四、问禁随俗 获得成功
五、注重原则 捍卫国格
第三节 礼仪的实施规则
一、礼仪规律的研究依据 二、礼仪规律的基本内涵 三、礼仪的施行原则
一、礼仪规律的研究依据
➢ 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科学 就是要揭示规律。
➢ 规律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 但能够认识和利用。
➢ 规律具有强制性(命令性)和普 遍性(一般性)。
《礼记》中的传统礼仪教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
《礼记》中的传统礼仪教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礼仪教育非常成功,先进的礼仪文化甚至辐射和影响了周边的国度。
然而,几千年下来,作为儒学发源地的中国国民礼仪素质状况却不如人意,现代礼仪教育陷入困境。
在现代儒学复兴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传统的儒学思想与教育中寻找现代礼仪发展的新途径。
传统礼仪教育过程中,西周是礼仪建设飞速发展的时期,堪称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典范。
儒家学者对西周礼仪进行整理与诠释,形成《礼记》等“三礼”流传于世。
梳理《礼记》等关于西周礼仪教育的记录,我们发现西周礼仪教育目标明确,社会推广渠道丰富而富有成效,可以为现代礼仪教育的推广提供借鉴。
一、传统礼仪教育推广的途径西周的礼仪教育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效结合,完成民众礼仪的终身教育。
西周政府和民众都高度重视礼仪,将礼作为安身立命之根本。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礼记·内则》)“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礼记·学记》)西周家庭礼仪教育非常成功,自蒙童时便开始,甚至可早至胎中之时。
《礼记·内则》载:“及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以胎教也。
”这与现代先进的胎教理念不谋而合,让孩子在胎中便受到礼的熏陶、德的浸润,出生后便在家中接受父母和家庭教师严格的礼仪行为训练。
从《礼记》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周时期的家庭礼仪教育涉及面广,善从生活细节处着手,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成功的家庭礼仪教育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得以更好地发展。
西周学校礼仪教育较完备。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礼记·学记》)西周的学校教育属于贵族教育,实行“学在官府”的制度。
学校教学管理非常严格,教学内容丰富,注重礼学思想的阐述和礼仪行为的养成教育。
学校教学内容以“六艺”为中心,德、行、艺、仪几方面互相渗透,很好地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传统礼乐精神与现代社会的结合——浅谈礼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功能和意义
传统礼乐精神与现代社会的结合——浅谈礼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功能和意义在古代,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行为规范,它主要用于区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等级,尤其是在贵族和皇室之间。
这种礼仪主要应用于各种仪式,如祭祀、婚礼、丧礼等。
古代的礼仪非常繁琐,注重形式,并形成了一套严格的体系。
无论是及冠礼还是祭祀礼,都有一套严格的要求和程序。
古代礼仪中强调了许多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君臣、夫妇、父子等,这些关系在不同的地点、时间和情况下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对于座次、服饰、先后次序等方面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这些要求在现代社会礼仪中仍然有所体现,尽管现代礼仪相对于古代礼仪有所简化和改革。
将古代礼仪与现代社会礼仪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
礼仪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和演变,经过数个朝代的发展,古代礼仪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社会礼仪。
这种演变必然会导致两者之间的明显差异。
古代礼仪比现代礼仪更为繁琐和复杂。
例如,现代的成人礼通常是一个团体宣誓活动,有的地方可能还会有一些拉练之类的活动。
而古代的及冠礼则要求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亲自加冕,对服饰的要求更为严格。
及冠礼的影响更为深远,它不仅影响了一个人长时间的服饰要求,而且在及冠礼之后,才可以佩戴帽子。
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本质区别在于,古代礼仪强调阶级区别,核心在于巩固和维护这种阶级差距。
而现代礼仪主要是为了表达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强调平等和尊重。
在古代,如果礼仪被破坏,通常意味着有人试图谋反或叛乱。
而在现代,如果有人不合乎礼仪,可能会引起他人的厌烦,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现代礼仪虽然脱胎于古代礼仪,但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许多古礼的影子。
两者都强调社会关系,如上下级关系(类似于古代的君臣关系)、长幼之分、夫妻关系等。
它们在形式上也对座次、先后次序等方面有所要求。
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相同核心可以用孔子的名言来概括:“礼之用和为贵”。
这意味着,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礼仪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和谐。
浅谈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作者:李少卿来源:《教育界·下旬》2015年第05期【摘要】中国古代的礼仪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并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有了重要的体现,和现阶段的教育有了诸多的融合。
本文主要就传统礼仪教育的理论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其具有的现代价值加以探究。
【关键词】传统礼仪教育现代价值特征一、引言中国向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而我国的礼仪文化是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现今工业文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传统礼仪文化的教育也能将其现代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二、传统礼仪教育及其作用体现分析(一)传统礼仪教育的主要内涵分析中国的传统礼仪教育对国家的政权建立和巩固,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礼仪主要是源于先民祭神鬼活动,在跨入文明时代之后,一些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使得礼仪也成为规范社会体系的重要工具。
我国的传统礼仪在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比较繁荣,尤其是在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的提倡之后就成了教化人们的重要规范。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传统礼仪教育在全社会推行,在人们的心中得到了深化。
(二)传统礼仪的作用体现分析传统礼仪自身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行为的导向及规范作用。
所谓的礼仪,就是社会道德规范,不仅为人们设立了一个道德标准,同时又为人们在行为上起到了引导作用,引导人们在日常的交往过程中都将礼仪作为行为规则。
不仅如此,传统礼仪也是对人们的行为善恶进行评定的标准尺度。
在《诗经·相鼠》当中,通篇都在诅咒无礼之人,说:“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也就是说人倘若是不知礼仪,何不快死化作泥土,人如果是没有容仪死了有什么可惜的呢?通过这些就能够看出礼仪是对社会文明的一种评定标准。
另外,传统的礼仪教育也是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并是治理国家以及安定社会和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三、传统礼仪教育主的要特征及现代价值分析(一)传统礼仪教育的主要特征分析中国的传统礼仪教育自身有着鲜明的特征,首先,主要体现在对养正于蒙的重视程度上,也就是说礼仪从小时候的教育就比较重视。
中国古代以礼治国思想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以礼治国思想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以礼治国思想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曾采用礼治国的法则来管理国家,其影响深远。
归根结底,礼治国的思想源自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
与后来的西方国家法治体系不同,儒家法则坚持以礼仪治理国家,国家的运行根据“礼”模式而定。
既没有完整的法律集,也没有严格的司法机构。
从抽象的角度来看,礼仪束缚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习惯是另一种形式的法律,它具有类似的社会作用,可以调节社会关系,规范行为,加强国家统治,抑制民众私欲。
礼治国思想也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精英阶层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促成社会的整体发展,形成一种社会伦理道德。
“礼”在许多情况下被用作推动秩序和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因此在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实践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尽管今天中国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国家,它在实施法治体制的过程中,仍然认可礼治国思想的重要价值。
在今天,礼治国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实现国家治理的过程中,礼治国思想提供了有力的制衡和解释,尤其是当官办和利益集团反映出其不理性行为时;另一方面,礼治国思想还被用来维持公众道德标准,提高民众的道德情操,保护正确的行为规范。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以礼治国的思想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它已经随着发展而改变,但它仍然是调节和维护社会公正,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礼”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礼与中国古代社会pdf
“礼”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礼与中国古代社会pdf一、礼的传统功用(一)礼的分类作用礼被制定出来最早是为了“人以群分”,是为了划分社会等级。
荀子云:“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29《礼记》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韩非子云:“礼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
”30可见,礼可以使社会各阶层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人们各得其利,社会处于有序状态。
儒家按自己的理想为古代中国设计了一套等级分明的政治制度,它是儒家“德治”的基础,也是封建统治者统治的基础。
(二)礼的规范作用儒家极端重视礼在规范人们行为上的作用,并提出“礼治”的口号。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目的,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实现了。
反之,弃礼而不用,便“礼不行则上下昏”,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
为了不轻易打破这种局面,儒家提倡一种“各安其分”的行为准则:对统治者,礼要求君王效法远古,像尧舜禹那样去治理国家和处理家事,大到德治天下,小到进膳更衣,都有一套既定的程序;对于普通百姓,各种繁杂的礼数更是数不甚数:冠礼、昏礼、宾礼、葬礼等等,每样都要严格依礼而行。
而儒家就是通过这样一套全方位的社会规范体系来实现其教化的。
(三)礼的教化作用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打破了知识文化自贵族出的惯例,提倡“有教无类”,让更多的平民子弟能够掌握文化知识。
儒家非常重视教育在宣扬礼治方面的作用,所以几乎每一个大儒都是伟大的教育家,自汉朝起,五经博士更是成为了地位最高的专职教师。
通过这套权威的教育体系,礼深入人心。
习礼之人,言行举止都会遵照礼的要求,进退有方,“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仅是这些只接受教育的人,普通老百姓也敬佩这些“有礼”之人,都去积极地学习他们,以懂礼为荣,这种倾向通过私塾和家庭教育一代代传承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教的社会功用与现代复兴摘要:礼教曾被严重误解。
本文对礼教进行正本清源,认为礼教是文明进化,具有圆满人生、陶养性情、治国理民、维系道德伦理等社会功用。
礼教中的“乐教”通过乐陶冶、教化人民。
近代从政治视角批判礼教,全盘否定,应该看到礼教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和正面价值。
今天需要重新认识礼教,呼唤礼教回归,重塑道德伦理,共创和谐社会。
关键词:礼教;社会功用;现代复兴何谓礼教?《现代汉语词典》说礼教是指“旧传统中束缚人的思想行动的礼节和道德。
”[1]772《古代汉语词典》说礼教指“关于礼制的教化”[2]958,并举例《列子·杨朱》“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和《礼记·经解》“恭谨庄敬,礼教也”为例来说明。
其实古代“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礼”指礼仪,所以狭义的“礼教”指礼仪教化,与“乐教”并提。
广义的“礼”指礼乐”,所以广义的“礼教”指礼乐的教育、教化。
本文即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礼教概念的。
与礼教相近的是“名教”。
《现代汉语词典》说名教指“以儒家所定的名分和儒家的教训为准则的道德观念,曾在思想上起过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1]886《古代汉语词典》说名教是“以等级名分为核心的封建礼教。
”[2]1072可见,礼教和名教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同义词,但礼教主要是指礼制和教化,而名教则是以正名分为中主心的礼教,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礼教之文明进化中国礼教传统源远流长,起于古代圣人使人自别于禽兽,也即自觉与动物界区分开来,走上文明之路。
礼乐是重要的教化基本方式之一。
人能好礼、行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标志。
礼教的根本精神是“敬”,孔子以是否有“敬”为人与动物的区别。
《论语·为政》载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一个人如果没有恭敬之心,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有什么区别呢?《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吃饱饭、穿暖衣、有了空闲时间还要有教化,不然就会堕入动物界。
《荀子·非相篇》:“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
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他们有两只脚而身上没毛,而是因为他们能够自觉地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
那禽兽有父有子,但没有父子之间的亲情;有雌有雄,但没有男女之间的分别。
而之所以为人之道,就在于能够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
因区别就形成了名分,因名分而有礼教。
《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郑玄注:“聚,犹共也。
鹿牝曰麀。
”太古时代,人与禽兽为伍,像禽兽一样不知父子夫妇之伦,故有父子共牝之事,即两代的乱伦行为。
为了让人们懂得“自别于禽兽”,就有圣人起来“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为礼以教人”就是圣人制定了礼来教化人,要让百姓懂礼、行礼、守礼,这样就会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从野蛮走向文明。
明末清初之际王夫之也说:“夫礼之为教,至矣大矣,天地之所自位也,鬼神之所自绥也,仁义之以为体,孝弟之以为用者也;五伦之所经纬,人禽之所分辨,治乱之所司,贤不肖之所裁者也。
”[3]礼教的功能非常大,天地赖以定位,鬼神赖以安抚,仁义以之为体,孝悌以之用;能够经纬五伦,分辨人禽,主宰治乱,裁定贤与不肖。
礼教之圆满人生从个体来看,通晓礼乐,以礼践行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孔子:“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论语·秦伯》载子曰:“立于礼,成于乐。
”礼可以使人立足于社会人生,乐可以成就人圆满的道德品质。
这就是孔子讲的为学与修身的次第。
《礼记·礼运》亦云:“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一个人如果不守礼而胡作非为,其破坏力就像老鼠一样,还不赶快去死?说明礼是关乎人的生命价值存在的基本依据。
君子好礼、学礼并非仅仅自立。
从社会来看,孔子云:“上好礼,则民易使”(《论语?宪问》),作为“在上者”君子好礼,小人自然受其影响,依礼而行。
在这个意义上,君子好礼、行礼,就不单单是个人之“修身”,也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途径,“君子敬而勿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有修养的君子如果能够敬慎而没有失误,对待别人谦恭而有礼,那么四海之内的陌生人也都会像亲兄弟一样了。
礼乐教化通过各种各样的礼仪活动传播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对人的教化。
《礼记·内则》把一个人的生命划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通过不同的礼仪让人们明白自己的人生责任和义务。
如冠礼,古代“二十而冠,始学礼”,二十岁,是学习和践行华夏礼仪的开始。
《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
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
故冠而后服备。
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冠礼”就是成年礼。
通过“冠礼”将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
成年了,你再不是一个孩子,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像个成年人,要正确处理君臣、父子、长幼的关系,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
人生礼仪当中更被重视的是婚礼。
“礼本于昏”。
古时于黄昏举行,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故称。
在阴阳五行、神道设教的观念里,女子属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婚礼的一切都合着迎阴气入家的含义。
在《礼记·昏义》篇对中国古代的昏礼的形式及意义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
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古代昏礼有六: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几个环节,前面五个环节都要到祖庙去祭祀占问的,贯彻着神道设教、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婚姻、家庭的稳定、孝敬父母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礼教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在礼仪形式中懂得做人的道理,更好地完成人生的责任和义务,塑造高尚的人格,完成健全的人生。
礼教之陶养性情人具有动物性,人也有情欲,而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不像动物一样放纵自己的情欲,而是通过道德礼义节制自己的情欲。
礼乐的制作,乃是置根于人内在的性情,并不是像近代以来人们误解的是压抑人性人情。
儒家认为,礼乐有“称情立文”的功能。
《荀子·礼论》云:“三年之丧,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
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
”丧礼一方面要让人们的哀痛之情得以宣泄,另一方面又要通过礼仪使情感的宣泄不至于太过度。
《礼记·礼运》认为,圣人的职责就是通过礼仪引导人们调节情感,所以它说:“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冶人情。
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
”《礼记·三年问》:“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弗可损益也。
”郑玄注:“称情而立文,称人之情轻重,而制其礼也。
”说明制定丧礼的规定是按照生者与死者的感情深浅来确立的,而感情的深浅是由彼此关系的亲疏决定的。
《礼记·礼运》说:“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礼乐之义,要在其“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礼记·坊记》),故能作为与人伦日用密合无间的生活样式而化民于无迹。
《史记·礼书》:“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是说礼仪是按照人情人性制作的。
《全唐文·卷九十七》也说:“夫礼缘人情而立制,因时事而为范。
”“礼教”的关键在于以礼节制、以乐调和人的情感,不使人因为过分情欲放纵而堕入动物界,在就是《毛诗大序》所说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
梁漱溟说:“在孔子便不是以干燥之教训给人的;他根本导人以一种生活,而借礼乐去条理情意。
”[4] “大兴礼乐教化,从人的性情根本处入手,陶养涵育一片天机活泼而和乐恬谥的心理。
”[5]欲者,欲望,嗜欲,与情有密切关系。
《荀子·正名》说:“欲者,情之应也。
”怎么对待欲望?荀子在《乐论》中明确地说:“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报口腹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古代圣王为什么要制作礼乐,先王制礼作乐,目的不是为了尽量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礼乐来教导民众,使好恶只情得到节制,从而回归到人生的正途上来。
荀子更重视礼义的作用。
他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
由此可知,荀子认为人们制礼义的目的之一就是控制人欲,以调整人欲与物质之间的矛盾,以此避免社会的混乱。
另外,礼义也是衡量人们是否纵欲的重要标准。
荀子说:“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荀子·性恶》)。
因此区别君子、小人的标志之一为是否纵欲,而衡量纵欲与否又以礼义为准绳。
所以礼义不但是节制人欲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衡量人们是否纵欲的标准。
礼教之治国理民从春秋时期人们人对礼的治国安邦的重要性及作用就有普遍的认识。
《左传·昭公》5年记载的晋国女叔齐说,礼是“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在他看来,礼是国家的政治生命所系,其根本的在于维护国家的稳定,使政令畅达,社会安定,民众归服。
类似的认识在当时极为普遍,如晋国的叔向说:“礼,政之舆也;政,身之守也。
怠礼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乱也。
”(《左传·襄公》21年)。
“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三者礼之大节也,有礼无败。
”(《左传·襄公》26年) 郑国的子皮说:“礼,国之干也。
”(《左传·襄公》30年) “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
”(《左传·定公》15年)晏婴有一段话对礼的治国作用作了精辟的阐释,他说:“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左传·昭公》26年)。
他认为礼不仅能够调理人际关系,还能够治理国家的动乱,维系政权的稳固。
当齐景公问有何良策可以挽救姜齐政权的倾危时,晏婴回答说:“唯礼可以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