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六大家族

合集下载

解析无锡民企代际传承的历史经验

解析无锡民企代际传承的历史经验

解析无锡民企代际传承的历史经验无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一大重镇。

据1937年统计,无锡工业产值居全国第三,列上海、广州之后;职工数仅次于上海,为全国第二。

在无锡经济发展中先后崛起了以杨、周、薛、荣、唐蔡、唐程为代表的六大民族工商业家族集团和大批民营企业,并在上世纪上半叶,大多相继实现了代际之间的传承,有成功也有失败。

解析无锡民营企业代际交接情况与经验教训,无疑对当今民营企业总体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典型的历史借鉴意义。

无锡近代企业家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代。

第一代民族工商企业家大多活跃于上世纪初的一二十年时间里,年代中期以后,一批子侄辈的年轻企业家逐渐崭露头角,开始扮演主要角色,形成新老两代企业家交替过渡的状况,至抗战前后代际交接基本完成。

第一代创业者选拔和培养后代接班人,并使企业控制权顺利交接,是基业长青的首要前提。

以工商事业在当时是否延续并发扬光大为评判依据,近代无锡六大家族企业的代际交接,出现后续成功、事业失败和留下后遗症三种情况。

情况之一,荣、薛、唐蔡、唐程四大家族企业总体后续成功。

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棉纱大王”、“面粉大王”。

抗战初期荣宗敬逝世之后,两房事业逐渐分离,企业控制权后继者分别是荣鸿元(荣宗敬长子)、李国伟(荣德生女婿)和荣毅仁(荣德生四子)。

荣鸿元、李国伟分别在抗战期间乃至抗战后维护和复兴荣氏实业做出重要贡献,荣毅仁则在解放后维系了荣家在大陆的事业,成为众所周知的一代“红色资本家”。

唐(保谦)、蔡(缄三)集团,其企业控制权的交接颇有争议,最终由强者唐星海胜出。

创办丽华布厂、丽新纺织厂和协新毛纺厂的唐(骧廷)、程(敬堂)集团,其事业后继者是唐君远(唐骧廷次子)。

他和唐星海一样把唐氏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地。

情况之二,生前被称为“煤铁大王”和“金融大亨”的周舜卿,身后事业归于失败。

周舜卿,早期闯荡上海滩,成为一代“煤铁大王”,并创办中国第一家民营商业储蓄银行――信成银行。

并在家乡无锡建立起裕昌、慎昌等多家丝厂。

明清时期无锡家族文化探论——兼论顾氏家族之文学实践

明清时期无锡家族文化探论——兼论顾氏家族之文学实践

明清时期无锡家族文化探论——兼论顾氏家族之文学实践童岳敏;罗时进【摘要】明清时期,锡邑典型的文化家族有顾氏、秦氏、华氏等.其文化的兴盛主要体现为对教育科举的重视,书院私塾的创办,家族印刷业的兴盛以及地域与家族文献的整理等方面.若就文学实践而言,顾氏家族极具特色,如顾宸家族对古诗文的校注与选编,宪成家族簪缨累代,诗文卓荦.而以贞观、贞立、顾彩、顾翰为代表的梁溪顾氏词人群,词风清丽,遒劲爽健而不失含蕴绵密,于康乾词苑坛坫高筑,独树一帜.【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1)001【总页数】4页(P98-101)【关键词】无锡;家族;文化;顾氏【作者】童岳敏;罗时进【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246133;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5陈寅恪先生在论及唐前学术变迁时曾言:“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

”[1]20其实,不仅是中古学术呈家族化的倾向,纵观古代文化的传衍,皆离不开家族、地域的背景。

明末清初,随着经济文化的高涨,江南望族的鼎盛也极为显著,本文拟以无锡的世家大族为考察对象,来探讨其骚雅接响的文化渊源,为梁溪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诠释的平台。

明清时期,无锡凭借地域的优越与交通的便捷迅速繁盛起来,随着棉纺、蚕丝加工以及采矿业的迅速发展,锡地商贸往来,鼎盛一时。

而经济上的富庶也促进了文化的全面发展,“唐宋以降,贤哲超翔,著述如山,不可殚述”[2]。

至清康乾年间,无锡文化事业达于鼎盛。

侯学愈重刊秦瀛《小岘山人文集》卷首例言云:吾邑文人,莫盛于康雍乾之际。

经学如顾复初、秦文恭、蔡宸锡、吴大年,暨弟尊彝,理学如秦灯岩、顾滋、高紫超、孙立三,类皆耆年硕德,撰述等身,蔚为儒林重望。

至词章之学顾梁汾、严秋水、秦留仙外,厥推黄夏荪、杜云川、邹泰和、吴揖峰,均以提倡风雅为己任……凌沧秦先生著《小岘山人集》,洵为吾锡治古文者开山之祖。

无锡姓氏来源及分布(补充版)

无锡姓氏来源及分布(补充版)

无锡姓氏来源及分布(补充版)先秦,无锡姓氏为数不多。

吴泰伯来梅里定居,其后裔以吴国为姓,又因周武王封周章为吴王,其后裔以周为姓,吴、周为无锡最早姓氏。

秦汉时,民族迁徙同化,文化统一,姓氏增加。

顾、张、朱、陆在汉代至三国吴时即为江南四大姓,同时亦在无锡出现,源远流长,人数众多,另又出现王、高、刘、虞等姓。

东晋、南宋时北方两次人口往南方大迁移,使无锡姓氏迅速增多,无锡又出现华、胡、杨、秦、许、沈、周、蒋、李、尤、陈等姓,并逐渐成为无锡人数较多的姓。

南宋以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无锡渐趋繁盛,吸引外地人来锡(包括仕宦、经商、务农等),姓氏又有所增多,至明清,姓氏个数逐渐稳定下来,秦、杨、华、顾、陆成为无锡大姓、望姓。

而王、张、陈、周、朱这些属于全国五大姓的人,随着近现代城市人口流动的加快,迁进无锡的继续增加,以至解放后亦成为无锡人数最多的五大姓。

无锡原有大姓、望姓虽也不乏有外地迁来的,但与五大姓的比例逐渐拉大。

解放后,尤其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以名(包括化名、笔名)取姓、自造姓增加。

姓氏的分布特点,在农村以聚居为多,在城市以散居为多。

至1985年,市区地名中以姓命名的占35%,其中郊区所占比例超过城区。

无锡县地名中以姓命名的比例更大。

世居姓一般以人数较多的姓为多。

近代以来,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即散居,原有以姓氏来维系的宗族观念渐趋淡薄,解放后趋于解体。

下面列出部分姓氏来源及分布。

吴氏最早出在无锡。

泰伯奔梅里,自立勾吴,周章始称吴国,后代以国为姓,绵延不断。

王一出琅邪(山东东南部),一出太原。

无锡王氏多出太原。

西汉末,无锡即出现王氏,有陈留太守王关等人。

晋王羲之来锡,后徙居他地。

南宋初,王羲之后代王皋自开封南迁,其子分为东沙(昆山沙头)、中沙(苏州荻川)、西沙(无锡开化乡)3支。

西沙始祖为王铎,其后代约分300多支。

元代时,又有王羲之后代别支自洞庭东山迁来无锡。

张世为吴地望族,自汉至明清,由苏州、浙江迁无锡的张氏颇多,遍布城乡。

无锡钱氏家族出10位院士秘诀:不重富贵优优联姻

无锡钱氏家族出10位院士秘诀:不重富贵优优联姻

无锡钱氏家族出10位院士秘诀:不重富贵优优联姻本文摘自《人民政协报》2013年06月20日第5版作者:李湘云蒋家举原题为:无锡钱氏育才三诀无锡钱氏在近现代出了10位院士和学部委员,他们分别是台湾中研院院士钱穆,中科院院士钱伟长、钱钟韩(钱钟书堂弟)、钱临照、钱令希、钱逸泰、钱保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钱穆长女)、钱鸣高,中科院学部委员钱俊瑞。

那么,这一家族是如何培养出如此众多一流人才的呢?钱氏家族有哪些成功的秘诀呢?在高考季节里讨论这一问题,或许更有意义。

自魏晋以来,江南多望族。

无锡钱氏就是文化望族,文人名士辈出,到了近现代鼎及一时,诞生了钱基博、钱钟书父子和钱穆三位影响深远的国学大师。

无锡钱氏分属堠山、湖头两大支,先祖同为五代时的吴越王钱镠。

钱基博(字子泉)、钱钟书(字哲良、默存)父子为吴越国开国之君钱镠的第三十二、三十三世孙;钱穆(字宾四)则是第三十四世孙。

因此,钱穆与钱基博、钱钟书若按辈分,钱基博长钱穆两辈,钱钟书长钱穆一辈;而按年龄,钱基博(1887-1957)长钱穆(1895-1990)8岁,而钱穆又长钱钟书(1910—1998)15岁,可谓相差无多。

正如钱穆所言:“江浙钱氏同以五代吴越武肃王为始祖,皆通谱。

无锡钱氏在惠山有同一宗祠,然余与子泉不同支。

年长则成为叔,遇高年则称老长辈。

故余称子泉为叔,钟书亦称余为叔。

”家训引领钱氏家族盛产名人,在不大的无锡城同时期产生三位国学大师,除了与江南经济富裕、文化发达有关,钱氏家族还有其成功的秘诀。

一是世代相传的家训引领。

《钱氏家训》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层面,为子孙订立了详细的行为准则。

钱镠是钱氏后人发奋学习的榜样。

他出身贫寒,却从小酷爱读书,直到晚年还坚持阅读,并立下家训“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钱氏子孙一直秉承这样的家学渊源。

钱镠在临终前,曾向子孙提出了十条要求,被后世称作《武肃王遗训》。

家训规定,“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近现代无锡望族的四大类型

近现代无锡望族的四大类型

胡晓文 1 高 侠 2
(1.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旅游商贸分院,江苏 南京 210024;2.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摘 要:近现代无锡地区浸润于吴文化中,又受到工商文化影响,自有特殊的地方文化特色。近现代无锡 地区之望族,在忠恕、仁和、中庸以及孝廉等传统儒家文化秉承的基础上,更有实干生利、公平信义等内涵。 近现代无锡望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在特殊年代中求索的文化人有着不同的精神旨归,代表着各自的文化内涵 和价值取向。本文将从书院式家族、义庄式家族、儒商型家族以及国学型家族四个类型介绍近现代的无锡望族。
收稿日期:2019-05-05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作家与无锡区域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5ZWB004)。 作者简介:胡晓文(1977—),女,江苏无锡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旅游商贸分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文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高侠(1969—),女,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二、无锡“义庄式”家族代表——荡口华氏家族 锡地兴办义学,蔚然成风,并且坚持数百年。 清朝时期,无锡和金匮两县①很多望族都设有义庄和 义塾,“多达 56 个家族(支族)”[3](P15)。位处 郊县的“耕读传家”荡口华氏兴办的义学更为典型, 其中五所义庄都设有专门的田产,称之为“义学田”: “为设文社月课、义塾教读之资的,名曰义学田。”
·17·
华氏老义庄订立了《规条十二则》,其中的第六“训 蒙童”(设立义塾及科考津贴)、第七“立文社” (每月设立会课,奖励优者)可以作为明证。无锡 望族义庄义塾的资金来源多来自于这些“义田”, 还有一些来自于个人捐赠。工商实业家族崛起之后, 这些家族也经常以资金、屋舍等资助义学。

无锡秦氏家族

无锡秦氏家族

无锡秦氏家族无锡秦氏家族,是著名望族,是北宋著名词人秦观后裔。

秦观( 1049-1100 )字少游,一字太虚,高邮人。

学者称淮海先生。

秦观年青时,盛气好奇。

北宋熙宁七年(1074 年)在扬州遇见苏轼,从此投入苏门,和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

苏轼任徐州知府,秦观写的“黄楼赋”,苏轼十分赞叹,说有屈宋(屈原、宋玉)之才。

以后苏轼又把秦观诗文推荐给王安石,王安石也十分赞扬秦观诗文“清新似鲍谢”(鲍照、谢朓)。

宋元丰二年(1079 年),秦观同苏轼、参寥来无锡惠山浏览赏景,写“和三唐人惠山诗”三首,爱慕无锡的山水。

元丰八年( 1085 年),秦观考中进士,历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等职。

绍圣元年(1094 年),新党执政,秦观被视为元祐党人,贬谪至杭州任通判,后又远谪郴州、雷州,最后死于藤州(今广西藤县)。

南宋建炎四年(1130 年),被朝廷追赠龙图阁直学士。

现在惠山秦观墓碑就是“秦龙图墓”四个大字。

此墓已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秦观之子秦湛,宋政和年间( 1111-1118 ),任常州通判,定居常州武进,于是迁秦观之柩葬于无锡惠山,当时无锡是常州所管辖的地区。

秦湛是秦氏家族的迁常始祖。

南宋末年,秦湛十世孙秦惟祯(瑞五)从武进入赘于无锡富安乡胡埭王野舟家。

秦惟祯便是无锡秦氏家族的迁锡始祖。

秦惟祯之孙秦彦和在元代末年,从胡埭迁居城中六箭河北岸玄文里,其后裔被族内称“河上秦”。

明代成化二十二年(1486 年),秦惟祯七世孙秦金又自胡埭之张舍迁居县城西水关,其后裔被族内称“西关秦”。

河上秦与西关秦是城中秦氏家族的两大支系。

明天顺三年(1459 年),秦彦和之曾孙秦夔、秦孚在科举中取胜,同时中举。

以后秦夔和秦金连捷为进士,从此奠定了无锡秦氏家族发迹的基础。

嗣后子孙蕃衍,河上秦栋厦云连,鳞次栉比,跨师古河(即六箭河,现崇宁路)两岸都是秦姓住宅。

清初,又向大、小娄巷、中市桥巷、东河头巷、虹桥下、县下塘等处发展,成为聚族而居的中心大家庭形态。

无锡六大家族百年兴衰竟然影响了一座城

无锡六大家族百年兴衰竟然影响了一座城

司 , 无 锡 的 现 代 通 讯 工 具 也 是 从 杨 氏
家 族 开 始 的 ( 杨 宗 濂 之 子 杨 翰 西 创 办
的 无 锡 电 话 公 司 ) 。
当 年 的 业 勤 纱 厂 是 江 苏 省 内 第 一 家 现 代 化 机 器 生 产 棉 纱 的 工 厂 , 对
奠 定 和 发 展 无 锡 民 族 工 业 , 起 了 开 拓
中 国 工 商 文 明 的 重 建 是 一 个 百 年 命 题 。 从 1 8 40 年 鸦 片 战 争 至 今 , 数 代 中 国 人 前 赴 后 继 , 一 直 致 力 于
国 家 和 民 族 的 伟 大 复 兴 。 晚 清 著 名
思 想 家 郑 观 应 曾 说 : “ 兵 战 ” 与 “ 商
唐 程 等 六 大 家 族 集 团 为 龙 头 的 民 族
工 商 业群 体 。
到 年 1 9 3 7

无 锡 工 业
产 值 居 全 国 第 三 , 列 上 海 、 广 州 之
后 ,
成 为 中 国 民 族 工 商 业 的 发 祥 地
和 全 国 区 域 经 济 中 心 之 一 工 商 实 ,
杨 氏 家 族 : 开 启 近 代 无 锡 工 商 业 蓬 勃 兴 起 序 幕
纵观
近代以
来 无锡
的兴
起 ,
颇 具
传奇色 彩 ,
明 淸 时 , 无 锡 还 是 一 个 小
县 城 , 隶 属 于 常 州 府 。 1 895 年 , 杨 氏
家 族 的 杨 宗 濂 、 杨 宗 瀚 兄 弟 回 乡 创 立
官 督 商 办 的 业 勤 纱 厂 , 近 代 工 商 业 从
此 在 无 锡 兴 起 , 杨 氏 也 是 无 锡 第 一 个

无锡华氏:一个近代“教科书家族”

无锡华氏:一个近代“教科书家族”

无锡华氏:一个近代“教科书家族”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他的《师友杂忆》一书中回忆,他在常州中学上学时,有一位性格古怪但极具才华的数学代课老师,在临别时曾赠送他个人著作,原因是自己早年曾经从学华蘅芳、华世芳二位数学大师,他们与钱穆同是无锡荡口镇人氏。

古城无锡,是我国近现代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清末民国教育事业最先昌盛的地区,曾被誉为近代“全国教育模范第一县”,涌现出大批人才。

胡适也这样评价过:“无锡的人才和实业在全国是第一的。

”在近代教科书的编译和出版史上,可以见到大批无锡人的身影。

有人大致做过统计,1898年至1949年间,参加过教科书编写的无锡人有500多人。

其中,无锡荡口镇的华氏家族无疑是格外醒目的。

华蘅芳,近代著名数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生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热爱数学。

10岁开始,常读中国古代算经。

至20岁,已学过《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测圆海镜》以及明清以来的数学著作。

之后,又悉心钻研了一批西方近代数学著作,熟悉了近代数学的一些原理及其运用方法。

受华蘅芳影响,他的胞弟华世芳也自学成才,走上了专攻算学的道路。

无锡“二华”成为清末中国数学史上耀眼的双星。

华氏兄弟成年之后,曾经受到曾国藩、李鸿章等晚清洋务派重臣的欣赏和拔擢,供职于安庆机械制作所、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近代官办企业,施展他们的数学特长。

在此过程中,他们与一批活跃于江南洋务运动中的英美学者如傅兰雅、玛高温等人结识、交往,英文水平也有所提高,并开始尝试翻译西方近代科技书籍。

1868年,江南制造局内设立了翻译局。

华蘅芳与近代科学的先驱李善兰、徐寿和西方学者傅兰雅等人都进入该局,专注译书和研究。

之后的数十年里,华氏兄弟主要精力一方面在书籍翻译,一方面在教育,先后在上海格致书院、天津武备学堂、湖北两湖书院和自强书院、江阴南菁书院等多地担任教师。

而兄弟二人在近代史上的最大功绩,则是他们参与编译、著述的一系列数学及其他各类科技教科书,因为它们积极助推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和传播。

世代书香——无锡望族顾可久家族(十四)

世代书香——无锡望族顾可久家族(十四)

世代书香——无锡望族顾可久家族(十四)明清时期,无锡世家望族,首推顾氏,据顾氏谱牒文献记载,顾氏始祖为三国时期的吴国政治家顾雍,自三国之后,顾氏世代为吴地望族。

明清时期,无锡顾氏分为“福五支”(顾可久家族)、“福四支”(顾鼎臣家族)、“麟派泾里支”(顾宪成家族)、“千三支”(顾曾唯家族)以及“百六承事支”(顾璘家族)等,这些顾氏支派同属南朝时期著名学者顾野王的后裔。

明清时期,顾信家族簪缨累代,奕世书香,世代以诗文传家,闻人贤达,接踵而至,是无锡著名的甲科世家望族。

无锡惠山镇顾可久祠无锡顾可久祠顾信,无锡顾氏二十四世祖,顾福五孙,顾寿子,字符孚,父祖皆尚义,“明初有强党俞寘者,纵横胶山乡,啸聚劫掠,福五及寿倡聚义旅捍御,里倚以全。

寘乃窜入京,构蜚语陷福五,逮系狱。

寿伏阙讼冤,寘伏法,福五得释归。

永乐时,诏旌其门曰:双义。

” 顾信少孤贫,曾寄食亲戚家,尝拾千金而还,谢不受。

子顾懋章、顾晟章、顾荣章。

以孙顾可学贵,赠太子太保礼部尚书。

顾可学(1482-1560),顾懋章子,字与成,号慧岩,弘治十八年(1505)乙丑科进士及第,释褐后,历官浙江参议,言官劾其在部时盗官帑,斥归,家居二十余年。

明世宗朱厚熜在位,其同年奸相严嵩秉政,“乃厚贿嵩,自言能炼童男女溲为秋石,服之延年。

嵩为言于帝,遣使赍金币就其家赐之。

可学诣阙谢,遂命为右通政。

嘉靖二十四年,超拜工部尚书,寻改礼部,再加至太子太保。

”顾可学(1582-1560)顾可学因谗侍首相严嵩和投世宗所好而得宠,《明史》将其列入《佞幸传》,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卒,赐祭葬,谥荣僖。

子顾起竹(以父荫任宗人府经历)、顾起鱼。

顾可适(1482-1539),顾信孙,顾晟章子,字与新,正德三年(1506)戊辰科进士及第,积官至刑部郎中。

顾可适(1482-1539)顾可久(1484-1561),顾信孙,顾荣章次子,顾可学从弟,字与行,号洞阳,中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进士,官至广东副使。

悠悠无锡小娄巷(三)小娄巷的秦氏家族

悠悠无锡小娄巷(三)小娄巷的秦氏家族

悠悠无锡小娄巷(三)小娄巷的秦氏家族明末清初,谈氏家族逐渐衰落,小娄巷的主角遂由与谈氏家族有多代姻亲关系的秦氏继而代之。

一、无锡秦氏据《锡山秦氏宗谱》记载,小娄巷秦氏为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秦观之子秦湛的十世孙秦惟祯的后裔。

秦观曾同苏轼来无锡惠山游览赏景,爱慕无锡的山水。

秦观之子秦湛,任常州通判,定居常州武进,于是迁秦观之柩葬于无锡惠山。

秦湛的十世孙秦惟祯是无锡秦氏家族的迁锡始祖。

秦惟祯的孙子秦彦和,在元代末年,从胡埭迁居城中六箭河北岸玄文里,其后裔被族内称“河上秦”。

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 ),秦惟祯的七世孙秦金,又自胡埭的张舍迁居到无锡县城西水关,其后裔被族内称“西关秦”。

“河上秦”与“西关秦”是无锡城中秦氏家族的两大支系。

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河上秦”秦彦和的曾孙秦夔(读kuí )、秦孚同时中举;此后,“河上秦”的秦夔和“西关秦”的秦金又接连中进士,从此奠定了无锡秦氏家族发迹的基础。

嗣后子孙蕃衍,“河上秦”栋厦云连,鳞次栉比,跨师古河(即六箭河,现崇宁路)两岸都是秦姓住宅。

清初,又向大、小娄巷、中市桥巷、东河头巷、虹桥下、县下塘等处发展,小娄巷秦氏即自此世居于此。

无锡秦氏家族,这个从耕读世家进而为书香门第的文化世族,据统计,明清两代,中进士34人,中举人77人。

在34名进士中,有13人点了翰林,入翰林院任职。

有三人列入一甲第三名探花,他们是秦鉽、秦勇钧和秦蕙田。

有“一门三探花”之誉。

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秦氏荣耀扬锡城。

而小娄巷的无锡秦氏,也是科名累累不断,兴旺发达。

二、小娄巷秦氏清乾隆十六年(1751),清乾隆帝弘历第一次南巡。

二月二十日乾隆帝到无锡惠山,即到秦园(寄畅园),其时,接见了秦氏九老,乾隆《寄畅园》诗中有“近族九人年六百,耆英高会胜香山。

”就是指此事,九老中有居住在小娄巷的秦敬然、秦东田父子。

1、秦敬然(1667—1756),清代文人,无锡人,住无锡城内小娄巷。

无锡七房桥钱氏家族,何以一门走出七位院士

无锡七房桥钱氏家族,何以一门走出七位院士

⽆锡七房桥钱⽒家族,何以⼀门⾛出七位院⼠⼀门出了七院⼠,这在中国可以说是前⽆古⼈,后⽆来者了。

⽆锡七房桥钱⽒家族是钱⽒始祖吴越国国王钱缪的后代在⽆锡七房桥村的⼀个分⽀。

缘何钱⽒家族何以能⾛出七位中科院院⼠。

末学我觉得这可以从钱家办的“怀海义庄”说起。

因为末学⽼家就在七房桥村附近,从⼩⽿闻⽬睹了很多七房桥钱家的故事。

说起“怀海义庄”知道的⼈还不多,但提起国学⼤师钱穆,著名科学家、⼒学家钱伟长,就⼏乎⽆⼈不晓了。

“怀海义庄”则是资助过这两位⼤家完成学业的慈善机构。

“怀海义庄”位于新区鸿⼭镇七房桥村,是⽬前江南地区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传统民间慈善机构之⼀,占地⾯积约450平⽅⽶。

据记载,当初七房桥钱⽒⼀族有多⼈经商后获得成功,于是这些钱⽒族⼈共同出资创办“怀海义庄”。

根据宗谱传记,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怀海义庄的宗旨是“救灾周急、恤孤矜寡、排忧解难”。

可以看出它秉承了钱⽒始祖——五代⼗国时的吴越国国王钱缪的家训——利在⼀⾝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

族内凡孤寡鳏独者均能领到义庄的钱粮,贫困学⼦都能在义庄的资助下上学。

在青黄不接的季节经常举办施粥,施粮的义举,这些义举当时帮助了很多族⼈,获得帮助的族⼈也不时捐钱捐物给义庄,于是乎义庄在当地的影响越来越⼤,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

“怀海义庄”的这些义举⼀直持续到民国时期,整整持续了七百年。

值得⼀提的是,怀海义庄前有⼀条河流,名为流啸傲,相传为吴泰伯所开凿,“怀海义庄”创建后,这条河改为放⽣官河,据传,七房桥⽆外姓,只钱姓⼀族,“放⽣官河”⽯碑由七房桥⽼三房济美公钱福基(清同治年曾诰封奉直⼤夫,赏戴蓝翎,钦加盐运使)报县衙后所⽴。

当时七房桥正值⿍盛时,房屋整齐,街道整洁,族规严谨,正如钱⽒家训所述:“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街道上不准⽜⽺牵⼊,孩童不准抛砖块到河⾥,如发现,族规⽆情,罚家长⾏差。

河中平⽇不准捕鱼,平⽇⾥官河中只能放⽣,每逢农历初⼀、⽉半,各地百姓买了活鱼虾到此焚⾹放⽣,特别是农历三⽉⼗五,放⽣官河边到处都是⼿拿燃⾹、活鱼虾祭河放⽣的百姓,以此缅怀泰伯开凿啸傲泾,恩泽乡⾥,造福百姓。

揭秘商界第一家族“无锡荣家”的血色黄昏

揭秘商界第一家族“无锡荣家”的血色黄昏

【揭秘】商界第一家族“无锡荣家”的血色黄昏【揭秘】商界第一家族“无锡荣家”的血色黄昏导读:一宗陈年旧案,再次掀动了“无锡荣家”的面纱。

只不过这次向世人展示的,是这个显赫家族衰老、佝偻的背影。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吹雨打,这个兴盛了几代人的大家族,正缓步走向历史的深处。

一宗陈年旧案,再次掀动了一个名门望族的面纱。

只不过这次向世人展示的,是这个显赫家族衰老、佝偻的背影。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吹雨打,这个兴盛了几代人的大家族,正缓步走向历史的深处。

在它的背后,西风残照、落阳如血。

一、滑铁卢9月11日,香港证监会发布公告,宣布将起诉荣智健等5位原“中信泰富”的公司高管。

原因是他们在2008年执掌这家上市公司期间,涉嫌隐瞒重大亏损的真相,给4500多名股民造成了19亿元的损失。

被起诉的荣智健,曾多次被各种排行榜列为“内地首富”。

他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身份:中国近现代商界第一家族——“无锡荣家”的第四代传人。

他的父亲,是曾经担任过国家副主席,并创办中信集团的荣毅仁。

荣智健之所以会遭遇这一劫,跟2008年前后冰火两重天的世界经济有很大关系。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世界经济异常红火。

美国那边,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在房地产推动下经济蒸蒸日上;中国这边,“制造业+出口”的发展模式正向“房地产+地方债”模式切换,投资规模、企业负债规模狂飙突进,由此引发了全球大宗商品的牛市。

在这个牛市里,澳大利亚因为有丰富的铁矿石、能源等资源底气十足,澳元不断升值。

中信泰富也到澳大利亚收购了铁矿,同时为了规避澳元升值风险,与多家银行签订了系列杠杆式外汇合约。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宗商品价格一泻千里,澳大利亚元也一改强劲走势,不断贬值。

据报道,早在2008年9月7日,中信泰富高层就察觉到了公司面临的巨大风险。

但在9月12日对外公告中,仍然表示公司“财务或交易状况概无出现任何重大不利变动”。

但到了10月20日,公司突然发出盈利警告称,公司“为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的货币风险所签订的若干杠杆式外汇合约产生亏损,总计155亿港元”。

无锡华氏:江南第一望族的大善大义

无锡华氏:江南第一望族的大善大义

无锡华氏:江南第一望族的大善大义走进祠堂,翻开族谱,看到自己的名字,是一种什么体验?往上追溯,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找到文化的根。

这种好奇和兴奋使得一些年轻人也开始关心家族历史。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江南第一望族是怎么炼成的?其家训《虑得集》被收录在《四库全书》,其要义为“慈善之性,纯良之德,务农济物之道”,由此引发我们思考:家族的兴盛和慈善有怎样深厚的关系?传统家族慈善对于今天又有怎样的启示?无锡华氏极简史华氏家族在江苏无锡这块土地上绵延一千七百余年,以孝义传家,至今有二十余代,贤人善士辈出,在明清时期有“江南第一望族”的美誉。

明代思想家顾宪成赞叹:“江南数巨族者,必推首华氏。

”华氏祖先远可溯至春秋宋戴公。

无锡华氏的发展有三位标志性的人物:华宝、华原泉、华贞固。

《华氏宗谱》有言:“我华氏之望于锡也,自孝子始;望于隆亭也,自三一(华原泉)始;望于鹅湖也,自贞固始。

”东晋时,华宝为无锡华氏始祖,世称“孝祖”。

据《南史》记载,华宝因父亲华豪戍边未能生还,他终生不婚娶。

因此,华宝以至孝流芳百世。

南宋末年,华原泉护驾南迁,定居无锡隆亭,始有族谱。

《华氏宗谱》称,华原泉“为人尚气节,好施与,积德累仁,规模宏远”。

华原泉迁至隆亭后奠定了华氏家族兴盛发展的基础,宗族绵延不绝。

明朝初年,华贞固(1341-1397)遵父命迁居鹅湖荡口,率领子孙筑堤垦田,修路架桥,克勤克俭,累积家业,开启华氏繁盛之新篇章。

他好古循礼,德高虑深,事亲至孝。

他习岐黄医术,蓄善药,非以此为业,救活多人,故“义声洋溢于东南”。

他著《虑得集》以训子孙,影响深远,家族“孝义文化”由此根深蒂固。

千百年来,华氏家族崇儒好礼,乐德行义,善举数不胜数,办义庄、兴义学、创善堂、赈灾荒、造桥修路、施米施药、义冢助葬……惠泽乡民,造福桑梓。

不仅如此,华氏家族完成了从传统慈善到近代慈善公益的转变,民国时期华家率先创办新式学堂以及女校就是例证。

无锡华氏家族在士、农、工、商各行各业涌现岀众多杰出人物。

关于姓贾氏的研究报告作文450字

关于姓贾氏的研究报告作文450字

关于姓贾氏的研究报告作文450字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关于姓贾氏的研究报告作文450字篇1一、问题的提出最近我家定了牛奶,每天都能喝道新鲜的牛奶,日子久了,妈妈产生了怀疑,牛奶喝多了会不会对生体有危害呢?二、上网查资料,阅读报刊,收看新闻调查家人的饮食习惯三、虽说牛奶好处很多,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牛奶“危害”的研究不断出现。

去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单位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研究称,大量饮用牛奶会增加卵巢癌发病率。

去年9月,日本山梨医科大学名誉教授佐藤章夫在《产业医学杂志》上撰文指出:芬兰人和瑞典人虽然比日本人多喝了4、5倍的牛奶,但却更易骨折;过量饮用牛奶或吃乳制品可能引发心肌梗死和脑梗塞。

他还怀疑前列腺癌、乳腺癌等都与牛奶中的激素有关。

总的来说,这些“危害论”包括4个方面:1、导致蛋白质摄入过量,损害健康;2、牛奶呈酸性,会溶解钙,导致骨质疏松;3、导致患糖尿病、皮肤过敏的几率上升;4、导致患乳腺癌等癌症的几率上升。

关于姓贾氏的研究报告作文450字篇2【关于姓贾氏的研究报告】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姓贾氏的研究报告。

姓贾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姓氏,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我所知,贾姓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那时候有一个叫贾佗的人,他是周公旦的重臣,有很大的功劳,所以被封为"贾"氏。

从此以后,贾姓在历史上就有了传承。

比较著名的贾姓人物有贾生、贾谊等。

贾生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

而贾谊则是西汉时期的重要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新语》流传了几千年。

贾姓的人口数量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比较多的。

根据统计,全国共有600多万贾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等地。

我们学校里就有不少贾姓同学呢!除了人口分布之外,姓贾的人还有一些有趣的特点。

比如说,很多贾姓人都比较善于经商、做生意,手脚勤快。

还有一些人认为,贾姓人比较吝啬小气,这可能和古人形容"贾"字"人专利钱财"有关系吧。

周舜卿与周新镇

周舜卿与周新镇

民国时期,无锡涌现了以业勤、广勤纺织厂为代表锡扬名乡东小园里村,家的工商业主一样,他在无锡东开设裕昌祥茧行,不忘故乡农桑之业。

所居东一小村周新镇的滨水凉棚发展工商业和教育,都得到了赞同。

从小生长在东,自然风貌了如指掌,但他还是利用回家过节机会领着自己的儿子和管家在家乡附近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后如此往复多次后决西接长广溪,东连南与南骂蠡港(又叫庙桥港,与五里湖相连)成丁一个叫东的小村。

方园约有百余亩。

他不仅离他出生地小园里村挨得很近,而且锡庙桥等街镇每天都有往返无锡城的班船在这里更有就是这个位置恰好处在南有庙桥镇、东有巡塘既不与周边这些街镇靠近而重复,又补了这些街镇之间的空缺。

周舜卿对此相当满意。

他先取得了当地行政主管与东村十几户人家进行协商,以加倍安排回迁和优先安排店铺经营等优惠措施,解决了房屋拆迁户和出让农田户的征用补偿问题。

这里的东人家,生活贫苦,对周舜卿选择在这里造街镇不仅给予了积极支持和有力配合,而且都说周大老板为他们做了一件大好事。

在征地拆迁的周舜卿坚持他一贯亲力亲为的做事风格,带着儿在东村搭起了彩台,县城赶来的县老爷、镇由东沿河、西沿河两部分组成,为矮脚楼,下过街道,街道,宽约3米。

周新桥把街镇分割成两部分:北街。

南街平行地排列着列着10多间平房,新桥西边为横街,相通。

至1902议在田地上投资兴建,含纪念周舜卿建造之意。

兴市。

周舜卿在街镇建成后,有经验的人负责街镇招商工作。

周家率先出资在街镇上开设米行、槽坊、刊发布广告和到各街镇广贴到无锡城里引进一批从事油盐、品的成熟商号到周新镇开设分号经营。

鼓励本地人包括被征地拆迁的当地农户,街镇开展经营。

前后不过大半年时间,出了南北地货、馆、糕点小吃、铺,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和具办年货等几乎应有尽有,而且价格还比县城便宜二成。

很快,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每遇晴好天气,周舜卿1904年,周舜卿在周新镇创办无锡第一家机器缫丝厂裕昌丝厂东即从一个荒凉贫穷的小村落,迅速崛起为一座具有商店百余家、从前东附近一带老百到五六月份不等成从东直通无锡城长达创建廷弼商业学堂和廷锡城市建设在全国要进入第一梯队并非易事。

无锡近代四大家族

无锡近代四大家族

无锡近代四大家族概况介绍:无锡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以荣、唐、杨、薛四大家族企业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工商企业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这部分档案数量可观,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包括茂新面粉厂、申新三厂、庆丰纺织印染厂、丽新纺织印染厂、永泰丝厂等著名企业的文字材料和珍贵历史照片,系统而生动地反映了近代以来无锡工商业的概貌,是研究民族工商业兴起和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无锡民族工商业巨头——荣、唐、杨、薛为无锡四大家族企业被列为2009年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项目。

荣氏荣宗敬、荣德生创下丰厚基业,列无锡四大家族之首。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实业,成为公认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同时也是提倡实业救国的爱国实业家楷模。

而今荣氏家族荣宗敬后裔主要分布于美国、巴西,早已远离,荣德生后裔也主要分布于美国、香港,只有荣毅仁留在大陆,做过国家副主席,儿子荣智健也曾担任中信泰富集团主席。

唐氏唐氏一门,有一支三代皆是麻省理工高材生,麻省理工在唐炳源入学50周年还专门开纪念会。

唐星海是香港实业界的翘楚,唐君远是中国毛纺工业的开拓者,唐翔千在香港也是地位显赫,香港千字辈多为企业家、金融家,国内的则为专家学者居多。

唐翔千之子唐英年也曾做过香港财政司司长。

薛氏薛家无锡望族,较唐门更为显赫,官高爵显,根深蒂固而又财大气粗,不仅在当地,就是在整个江南也是声名显赫的。

薛福成官至左副都御史,位在九卿之列,并于一八八八年秋以“钦命“二品顶戴,三品京堂候补衔出任英、法、意、比四国钦差大臣,儿子薛南溟早就在上海滩创业,孙冶方(姓薛,孙冶方是他当地下党时候的名字)和薛暮桥是新中国第一代经济学家的领袖人物。

杨氏杨宗濂(字艺芳)、杨宗瀚(字藕芳)兄弟创办了业勤纱厂,是近代中国第四家民营纺织厂,全国第一家环锭纺织厂,无锡第一家近代企业,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标志着无锡开始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化。

无锡市“?最大”姓氏发布,附无锡市“百家姓”最新排行榜

无锡市“?最大”姓氏发布,附无锡市“百家姓”最新排行榜

无锡市“最大”姓氏发布,附无锡市“百家姓”最新排行榜一起来看看无锡最有影响的十个姓氏,你在不在其中?吴立国之姓无锡首姓中国有很多姓,其中最常见的单字姓就有6931个。

其中,“吴”这个姓与无锡的关系最密切,因为“吴”是国家的名字,生活在吴地的臣民,将国家的名字最终演变成自己的姓氏。

所以,“吴”被认为是最土生土长的姓氏,可以说是无锡首姓。

坊间也有戏说:“除了姓吴的,其他都是外地人。

”秦“秦”是个古老而很有来头的姓,秦代表过一个王朝。

BBC电视台2016年初播出的纪录片《中国故事》里称,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也源于此(china与秦音近)。

无锡秦氏,有文字记载大概900多年。

资料显示,大文豪秦观(秦少游)因生前爱慕无锡的山水,死后,儿子将他迁葬至无锡惠山以慰老父。

此后,秦观子孙又迁居无锡,并在700多年历史中发迹为无锡望族。

蒋天下无二蒋蒋姓以国名为氏,始于公元前8世纪的西周时代。

据考证,蒋姓原本出自一家,汉代以后的蒋姓,90%出自东汉大官、宜兴蒋澄一脉。

因此有“天下无二蒋”的说法,是指蒋姓来源比较纯正,历史上称“蒋氏正宗”。

顾越王之后江南望族顾姓在无锡一带繁衍,有两千多年。

究其先祖,可追溯到历史上以“卧薪尝胆”闻名于世的越王勾践。

勾践的第八代孙——期,被汉文帝封为“顾余侯”,大概在汉代初年,顾余侯以官名改姓顾,江南“顾”姓由此诞生,并在江浙一带繁衍生根。

华孝义传家望族之首华氏在无锡约有1700多年历史,是明清时期无锡第一望族。

历史记载,居住于无锡的华氏,尊晋朝孝子“华宝”为远祖。

在无锡惠山脚下的118处家族祠堂中,最古老的一座,就是纪念华宝的“华孝子祠”。

钱人才鼎盛群星璀璨在汉字中,“钱”是所有货币的统称。

而“钱”作为姓氏,在“百家姓”的排名位列第二,可见这个姓氏的地位之高。

无锡的惠山横直街交汇处,有一座钱武肃王祠又称钱王祠,就是吴越王钱镠的后代迁徙到无锡后,为祭祀祖先所建的宗祠(五代十国时期,杭州临安人钱镠创建吴越国,钱氏名扬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锡民族工商业六大家族
从1895年业勤纱厂创办到无锡解放,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经历了初创、成长和曲折发展三个阶段,到1948年企业数量增至628家,产业工人达42.9万人,无锡一举成为近代著名的民族工商业城市。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无锡的民族工商实业家群起,形成了六大民族资本集团,即杨氏集团(杨宗濂、杨宗潮兄弟)、周氏集团(周舜卿)、荣氏集团(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薛氏集团(薛南溟、薛寿萱父子)、唐蔡集团(唐保谦、蔡缄三)、唐程集团(唐骧庭、程敬堂)。

与此同时,无锡城市形态也构成了轴向发展、成组团发展的布局特征,即工商业沿运河、铁路、公路向外延伸;在闹市口和交通要道口形成各有特色的经济组团,块状分布;商业服务形成片区。

下面来介绍一下这六大家庭: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冬,无锡历史上第一家由民族资本兴建的现代工厂--业勤纱厂,在东门外兴隆桥鸣响了开工的汽笛。

从此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无锡进入了民族资本最为繁盛的时期,并成为全国著名的工业基地。

与中国早期几乎所有的资本家一样,“业勤”的业主杨宗瀚(藕芳,1842~1910)、杨宗濂(艺芳,1832~1906)弟兄与官僚有着难分难舍的关系。

他们的父亲与李鸿章同年参加会试,又因对病中的李倍加照顾,结下了泽被后世的友谊。

杨氏兄弟也曾做过官,艺芳甚至高达一品。

杨宗瀚的“实业”经历也是从“官办”开始,他是著名的官督商办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的会办,但一场被传为盛宣怀玩猫腻故意放的火,使之成为替罪羊。

这个历史上永远的迷团,让他愤而返乡,并成就了无锡的第一家工厂。

1896~1906年是业勤纱厂发展的黄金时期。

随着第一代创办人的逝去,杨氏堂兄弟间的内耗把“业勤”引向末路。

但“旗杆下杨家”无锡望族的地位,今日余荫尤在。

杨家后嗣中最著名的是宗濂的儿子翰西(1877~1954),他1911年创设无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是无锡电信业的先驱。

日寇入侵时他曾担任伪维持会会长,被老无锡视为汉奸。

如果说杨家留下鼋头渚供后人赞叹,那么周氏家族曾经轰轰烈烈的产业,则更让人感慨“守业”难于创业。

周舜卿(廷弼,1852~ 1923),出
生于东绛一个贫寒家庭,16岁即走上一条当年许多无锡少年的谋生之路:到上海做学徒。

这小子能从千万个无锡学徒中脱颖而出,并在《无锡市志》里留下名字,得于他的敏锐。

他很早便认识到精通外语的优势,硬是省下每天的午餐费,每天坚持步行10余公里去夜校学习英语,3年下来成就了一口流利的English。

奇遇发生了:一次,这个小店员突然在地上拾到一张1000元的支票,这是他认识的英商大明洋行大班帅初的,他又一次战胜自我,拾金不昧。

既有水平又有人品的小周因此被洋人帅初聘用,并建立了深厚友谊。

帅老板回国后,把厂子全面交给他负责,病逝前又留下遗嘱,把厂子送给他。

周舜卿传奇致富,又巧于经营,不到20年即跃升20世纪初少有的百万富翁。

(有人认为周舜卿就是《雷雨》中周朴园的原型,周朴园的一句“无锡是个好地方”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无锡这个地方)
1904年,他在家乡周新镇创办了无锡了第一家机器缫丝厂--裕昌丝厂。

他更著名的业绩是1906年在上海首创私营信成商业储蓄银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商业储蓄银行。

周舜卿致富不忘乡梓,在东绛大兴公益事业,并将东绛更名为周新镇。

以致现在东绛人士还常有恢复“周新”旧名,再兴当年盛况的想法。

可惜的是周氏的产业传到他的儿子手里就衰败了,史料上称其负责经营的长子“不善经营,生活上挥霍无度”。

随着薛福成故居的恢复和开放,当年与荣氏“面粉大王”、“棉纱大王”并驾齐驱的荣宗敬女婿薛寿萱(1900~1972)“丝业大王”的形象也将得以重现,年轻一辈对无锡昔时辉煌的认识将从荣氏家族得以更广阔的延伸。

“丝业大王”的路程,也正是从薛福成那带有仓房的奇特住宅里开始的。

做为薛福成的长子,厌倦了官场的薛南溟(1862~1929),凭借着父亲遗下的丰厚不动产足以过上传统士大夫们悠闲的“隐居”生活,但那样他也就不是崇尚“洋务”的薛福成的儿子了。

他利用父亲的仓房替洋行收购蚕茧,从中赢利。

他的过人之处更在于敢承认自己无管理实才,放手把企业交给一个叫徐锦荣的海宁能人去打点,甚至把一家厂定名为“锦记”来褒扬他。

后来,他在选择接班人上,又果敢地违背封建传统,弃长子不用,任用了美国伊里诺大学毕业的海归派幼子薛寿萱。

薛氏“永泰”系统在抗战前夕至为鼎盛,丝车达6674台,员工愈万。

其“金双鹿”品牌迄今仍为世界生丝名牌。

说起“唐家里”,许多老无锡都混淆不清了。

其实唐姓的大资本家有两支。

唐家的祖父是在“布码头”一带开布庄的。

无锡毗邻产棉区,乡间活跃的商业资本,促使这一带的土布、加工成为农民主要的副业,开始“以花易布”,后来是外国资本介入的棉-洋纱-土布的交易。

唐保谦(1866~1936)先是与9个朋友合办了九丰面粉厂(1910年)。

完成了“从旧商人转化为实业家的重要转折”。

1920年又与薛南溟等人合股,在周山浜开办了庆丰纺织厂。

1922年,唐保谦之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纺织企业管理硕士唐星海(1900~1969)回国负责此厂,庆丰成为无锡纱厂后起之秀。

至抗战前夕,唐氏集团资产在无锡6大资本集团中占20% 。

唐保谦的堂弟唐骧庭(1879~1960),青年时代也是个布商,无锡著名的“世泰盛”就是他的产业。

1917年,他和几个朋友一起,投资一个尼姑开办的织布厂,名为“冠华”,后又改为“丽华”。

他们抓住一次大战爆发,外资无暇东顾之机,又创办丽新染织厂,使之成为远东少有的集纺、织、染于一体的全能厂。

其子唐君远大学毕业后,从厂里的职员做起,后任该厂厂长。

1935年,他们又联合庆丰、申新三厂的资本家,共同创办我国第一家生产精纺呢绒的工厂--协新毛纺织染厂。

当然,无锡近代最著名的实业家,第一家族非荣氏莫属。

因为每被提及,这里就不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