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存在及其基本属性的概念辨析
2022年四川文理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四川文理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3、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4、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 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 纯粹的否定D. 既克服又保留5、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6、采用“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方法的是()A.空想社会主义者B.马克思主义C.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7、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A.消灭利益差别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D.消灭工业与农业差别8、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9、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其根本保证是()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B.取得国家政权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0、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11、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2、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13、资本主义地租是()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B.金融寡头的统治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二、多项选择题16、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C.“天不变,道也不变”D.“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1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A.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B.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18、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其表现有()A.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B.动物不能进行生产劳动,人能利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生产活动C.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界,人能能动地改造自然D.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在动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则不起决定作用19、垄断竞争的特点()A.垄断竞争与非垄断竞争并存B.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并存C.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并存D.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竞争20、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三、辨析题21、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人类的本质三个字
本质人类,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物种,具有独特的本质和特点。
本质是指人类存在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的本质一直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对象。
人类的本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下面将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三个角度来探讨人类的本质。
生物学视角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本质可以追溯到人类作为生物的本质特征。
作为一种生物,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生物属性,比如对生存的渴望、自我保护的本能等。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具有发达的大脑和复杂的社会结构,这也决定了人类的本质不仅仅是个体生物属性的集合,还包括了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
社会学视角在社会学上,人类的本质往往被理解为在社会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固有特征和行为模式。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依靠社会关系生存和发展。
人类的本质在社会互动中得以体现,如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在社会学视角下,人类的本质可以通过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等来体现,人的本质也受到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视角心理学强调个体内在心理过程和行为对人类本质的构成至关重要。
心理学视角下,人类的本质可以包括个体的情感、动机、性格、思维等心理特征。
比如人类的好奇心、探索欲、社会认同感等心理特征都构成了人类的本质。
心理学视角下,人类的本质也会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本质特征。
总之,人类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从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角度来看,人类的本质都有着独特的特征和属性。
人类的本质体现了人类作为生物、社会和个体的综合特征,也体现了人类作为具有文化、历史和情感的有机整体。
对人类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也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进步。
你是否认为“非人”这个词具有普遍适用性?
你是否认为“非人”这个词具有普遍适用性?一、概念辨析——“非人”与“非人类”的区别“非人”是指那些不属于人类范畴的存在,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描述一些超出我们认知范围、或者具备与人类不同属性的个体。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将“非人”与“非人类”进行区别。
前者强调的是个体与人类之间的差异,后者则更多地指涉整个生物类别。
二、文化层面上的“非人”概念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都形成了关于“非人”的概念。
例如,在古希腊神话中,诸神便是被认为超越人类的存在,他们具备超凡的能力和神性,被赋予了“非人”的尊严。
而在东亚文化中,妖怪和神灵则是被归类为“非人”的个体,他们既与人类有所联系,又与人类有所区别。
三、历史背景下的“非人”概念演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非人”的概念也发生了演变。
在历史上,一些群体被认定为“非人”,被剥夺了他们作为人类的尊严。
比如,在奴隶制度时期,奴隶被视为“非人”,他们的人权被严重剥夺。
而在现代社会,人权观念的进步使得对于“非人”的定义变得更加尊重人类的多样性。
四、科学角度上的“非人”概念在科学领域,对于“非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意识和智能的范畴。
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那些具备高智商、感知、情感等特征的非人类动物,以及人工智能等人类创造的非人类智能体。
这种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自身的本质与局限。
五、对于“非人”的审视与灵性觉醒审视“非人”概念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的思考。
当我们面对那些超越人类认知的个体时,是否能够尊重他们的存在与权益,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只有在灵性觉醒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超越对“非人”的划分,实现与其他个体的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非人”这个词在不同的领域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适用性。
从文化、历史、科学以及灵性的角度出发,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非人”的概念。
尊重每个个体存在的差异,才能实现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和谐共生。
政治辨析题汇总练习
《汇总1》1.物质就是客观存在的物体。
错。
以偏概全。
物体是物质的表现。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3.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的发展。
错。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
是对立统一关系,不能独立存在。
4.一切联系都是因果联系。
错。
是前后相继,必然联系。
2特征。
5.假象和本质相反,不反映本质。
错。
假象是歪曲的反映本质。
6.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错。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
没有纯粹的必然与偶然。
这里割裂必然与偶然。
Ex:科学研究往往是从偶然得到启发,发现必然。
7. 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错。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变动,直观是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与辩证法。
8. 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理论就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错。
实践标准的2重性。
真理发展由相对到绝对。
真理都是发展的。
9.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对。
渗透。
转化为生产力到三要素。
10.社会意识形式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错。
社会意识与经济关系的2个方面。
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11.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错。
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性。
生产关系最基本,是历史的发展。
12.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l)错误。
混淆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
(2)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3)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前途。
不能把是否是新出现的作为衡量标准。
有些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
但本质上却是旧事物,是旧事物以新的形式出现了。
13.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答:错误。
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杰出贡献和党的集体智慧的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构筑的理论大厦。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中,毛泽东的贡献最大、创造最多、水平最高,因此,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天经地义的。
马塞尔存在概念辨析
㊀㊀2019年2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㊀术㊀交㊀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Feb.,2019总第299期㊀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cademicExchang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299㊀No.2㊀哲学研究[收稿日期]2018-06-11[作者简介]宋婷婷(198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外国哲学研究㊂马塞尔存在概念辨析宋婷婷(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摘㊀要]马塞尔强调哲学的根本任务是克服人类生存意义与价值的普遍不确定性,恢复个体的人的生命价值与尊严,并对由 抽象精神 所引导的,将存在作为问题的哲学思维方式进行反思㊂哲学的任务就是探究存在㊂而存在是不可通过理性的㊁客体化的方法来证明㊂只能在个体的人的生命经验中把握㊂马塞尔哲学的全部内容都源于对存在的体验,并认为存在在不同的维度中具有丰富的内涵㊂他反对传统哲学将存在看作是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对象,并且认为不能以抽象的方式获得存在的概念,存在是一切思想的基础㊂对存在的认知必须通过存在的具体形式,即 肉身化 的人来显现㊂作为主体的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境况中的存在㊂自我主体的存在与他人主体的存在相互依存㊂这种主体间的关系以开放性为基础,并且以主体双方的相互在场为最高形式㊂通过以爱为基础的主体间性的交流,人类才能获得对完满 的超越性存在的经验,即对 忠诚 希望 爱 的经验㊂[关键词]马塞尔;存在;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B143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2-0053-09加布里尔㊃马塞尔(GabrielMarcel),法国当代哲学家㊁戏剧家㊂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将他和雅思贝尔斯称为有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㊂马塞尔称其哲学为 具体的哲学 ,他思想的重要内容就是对 本体论神秘 的探索㊂存在(Being)是其形而上学的中心概念㊂与传统形而上学中存在不同,马塞尔所说的存在不再是理性判断的基础或者抽象概念,而是基于人类经验并引领我们参与其中的一切存在的基础㊂马塞尔不仅关注于人的经验中的存在,他还赋予存在一种超越性的意义,那就是人类的信仰㊁希望和爱的经验㊂可以说马塞尔全部的哲学问题和命题都是由存在的经验所引导,并以探寻㊃35㊃存在的圆满性为目标的㊂存在的概念在马塞尔看来是最丰富却又最难于定义的㊂马塞尔赋予其很多不同的含义:存在是实存;存在是一切思想的基础;存在是主体间性;存在是绝对的你的在场;存在是动词或行为;存在是爱;存在是上帝的在场;存在是绝对的完满;存在是价值和自由;存在是人的显现等㊂所有这些对存在的诠释不能被合并为单一的含义㊂这也给马塞尔思想的研究者带来非常大的困难㊂笔者将尝试对马塞尔存在概念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从四个方面来阐释其内涵:指向一切存在物的存在(Beings);指向具体人的存在(Existence);指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存在(Intersubjective);指向超越性的存在(Pieni⁃tude)㊂㊀㊀一、作为一切存在物基础的存在如海德格尔所说,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但却不等于说它是最清楚的概念㊂马塞尔也认为, 定义 存在 是极端困难的㊂一旦我们想清楚地表述 存在 的问题,那作为我们语言特点的恼人的含糊性马上就会出现 [1]113㊂与海德格尔相同,马塞尔在开始论述存在是什么之前,先以否定性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存在不是什么㊂在‘存在的神秘“第二卷中,马塞尔用命题的形式来说明存在不是什么:命题(Proposition)=主语(Subject)+系词(Copula)+谓语(Predicate)马塞尔认为,首先在一个命题中,我们应该避免将存在看作是主语或名词,因为主语是可以被谓语描述或限定的特殊事物,而存在是作为一切特殊事物基础的绝对的基础,决定一切事物的存在㊂其次,存在也根本不可能属于谓语的范畴之内㊂因为谓语必须是具有一定的性质,如:石头是白色的㊂在这一命题中, 白色的 作为谓语代表了一种性质㊂而存在是不能被看作某种性质被认识的, 我们也许必须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先验概念来认识存在,只有依靠一种最根本的哲学反思才能认识到存在不能是一种本质,因为它是使一切性质存在的成为可能 [2]21㊂谓语所指向的是有限的存在者的性质或本质,而存在是超出存在者所指向的范围㊂存在又不可能是系词,但是却和系词有着密切的联系㊂在一个命题中,系词起到连接主语和谓语并判断主语和谓语相符合㊂不仅如此,系词能够判断主语是否存在,当我们说Ais,Bis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A和B的存在事实㊂之后连接谓语,表明主语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㊂比如,在短语 Thestoneiswhite 中㊂ Thestoneis 表明石头的存在, white 说明了存在物的性质㊂马塞尔认为, 纯粹的存在(Beingpure)与系词的存在(Thebeingofthecopula)有着密切的联系 [2]24㊂存在借以系词来判断一个具体事物是否存在,及以何种形式存在㊂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存在(Being)不是任何存在物(Beings),但是必须借助存在物得以显现㊂而一切存在物的存在都要通过 is 来判定㊂存在物必须以它是否参与存在为其存在的标准㊂存在超越一切存在物,并紧密地联系着任何存在物的活动㊂一切事物都包含在这种活动之中㊂在命题中分析了存在不是什么之后,我们再来进一步研究传统形而上学对存在错误理解的原因㊂马塞尔首先分析了法语的存在(être)一词㊂法语中的存在,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指独立存在的实体,即法语中的存在者(étant),即名词;其二指存在的活动,即法语中㊃45㊃的动词存在(être)㊂ [2]21当我们提出一个形而上学的中心问题 什么是存在? (Qu est-cequeL être)的时候,如果把存在(être)当作名词时,往往会被解释为 存在者是什么? 传统形而上学的最大错误在于将存在作为名词来理解,错误地把关于存在(Being)的哲学设想为本质(Essences)的哲学,去探寻存在物的本质的确定性㊂把存在看作像人㊁石头㊁天使一样具有限定性意义的对象,而马塞尔提出存在是不可被限定的,因为存在先于本质㊂马塞尔认为, 实际上,把构想的事物(我们认为可以将它们看成非存在)与现实之物之间做对比,这在我看来是一个纯粹的幻想㊂因为这只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模式而已㊂思想不能超越存在,只能对实存做某种程度的抽象,而它决不能被这种抽象行为所欺骗㊂跳出实存是完全不可思议的,并且毫无意义的,因为这只是在存在之内发生的形式变化而已 [3]26㊂所以,思想内在于存在,它是存在的一种模式,但它具有一种特权,即作为存在的同时,又能够把自己抽象㊂作为抽象的实存有时会将存在遮蔽,马塞尔以此为基础对笛卡尔进行批判,认为他犯了严重的形而上学错误㊂笛卡尔的 我思 将人们引入了纯粹的主观主义之中, 我思 不是灵感的源泉,正相反,它实际上是一个闭塞器 [3]26㊂存在应该是作为一切存在物的基础,包括作为思想的存在㊂当然如果我们意识到 存在 这个词是动词,而不是名词,那么显然我们不是指一个特定的事物或本质㊂存在应该被理解为动词的含义,是作为存在的 行为或事实 (actorfact)㊂相对于任何可能的模式,应该把 存在的行为 看作一切个别具体的存在状态的基本状态㊂这意味着每一个特定的事物都是一个存在,因为它首先建立在自身存在的基础之上㊂一切特定事物所呈现出的状态都首先是存在的,这个首先,不是时间上的优先,而是本体论上的优先性㊂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即参与存在㊂㊀㊀二、作为人的存在基础的存在马塞尔认为,存在的第二种含义就是作为人的存在基础的实存㊂马塞尔被萨特称为有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对人的存在体验的关注㊂在马塞尔的形而上学著作‘存在的神秘“中,他特别就存在(Being)与实存(Existence)的关系进行阐述㊂在哲学史上,对存在与实存关系的辨析是困扰很多哲学家的难题,马塞尔也将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作为其关注的重要问题㊂他首先通过吉尔松对阿奎那存在与实存概念的分析来解释两者的关系㊂吉尔松将阿奎那曾提出的 ensdiciturquasiessehabens 翻译为存在即是存在者(l êtreestcequial exister ),认为存在与实存都是源自于一种生生不息的 存在活动 (actofexisting)㊂[2]26马塞尔对这种说法既不赞同也不反对㊂首先,他并不赞同将存在与存在者的存在(即实存)完全等同,因为在上文中提到存在是一切存在物存在的基础,它相对于一切个别的存在者都具有超越性,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创造性活动㊂但是,存在又离不开具体存在者的实存㊂存在于一切存在物之中并通过存在物来彰显自己的存在㊂就像阿奎那所说的, 存在本身并不代表存在的主体,就像奔跑并不意味着奔跑的主体㊂因为我们不能说奔跑本身是奔跑,所以我们不能说存在本身就是存在 [4]23㊂存在依靠存在者得以彰显,我们通过事物的表象深入其存在㊂马塞尔说: 思考存在,最终是想到存在与表象之间不可能有任何对立㊂ [2]28施皮格伯格在‘现象学运动“一书中,将马㊃55㊃塞尔称为是法国现象学的开创者㊂同胡塞尔的现象学不同,马塞尔所关注的现象是经验中的现象,是存在者所呈现的存在状态㊂他认为当我们说到人的存在的时候,不应该用 Iam ,而更适合用 Imannifest 来表达, 事实上,比起说 我存在 (Iexist)来说, 我显现(Imanifest) 更能表现存在㊂在拉丁文中的前缀ex-,意味着冒出㊁向外伸展㊂有什么东西使我和其他人认识和了解我自己 [2]91㊂在这里,使我显现出来的东西,就是我的身体,作为主体存在的我的身体㊂身体主体是当代法国哲学的主题之一㊂马塞尔早在1927年的‘形而上学日记“中,就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谓是法国主体哲学的开创者㊂ 肉身化主体在本体论上的中心地位是马塞尔的独特发现,以此为基础他开创了一种关于实存的具体哲学路径㊂ [5]123马塞尔不仅对笛卡尔第一哲学中的精神主体进行批判,还对西方哲学传统中身体和灵魂的关系做出分析㊂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将身体与灵魂㊁物质与精神相对立㊂身体被视为工具,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客观的对象㊂马塞尔的存在哲学中,并没有将身体和精神相分离,而是坚持两者的一元性㊂他提出了 肉身化存在(In⁃carnationbeing) 的概念㊂马塞尔首先看到, 我的身体与我之间有一种奇异和亲切的联系,实际上影响到一切关于存在的判断:1.存在;2.意识到自己是存在着的;3.意识到自己是与身体相连的,作为肉身化的存在 [3]10㊂根据这样的推论,马塞尔首先批判了笛卡尔 我思 的精神主体, 对于现实世界的存在性观点,似乎不得不是一个肉身化的个体的观点,如果我们可以想象出有一个纯粹的思想,对这样一个纯粹的思想,没有人可以估量说:有些东西是存在着的或者是不存在的 [3]10㊂马塞尔认为笛卡尔的 我思 只是为了得到一个清楚明白的观念作为反思的出发点,是一种逻辑上的确定性㊂而肉身化的存在不仅仅是清楚明晰的概念,而且还是存在于经验世界中的事实,直接被每一个个体所体验㊂进一步来说,将我思作为形而上学的出发点势必会将世界客观化,将生动的客观世界降格为问题化的形式, 笛卡尔的 我思 对于现实世界来说太过于苍白,它缺少活力和新鲜血液,它不能构成存在的出发点,它切断了与生动世界的联系㊂坦白地说它并不是存在,而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心智图像 [5]123㊂无论是关于生命还是存在的哲学都需要一个具体的出发点,不是逻辑上的必然性,而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存在㊂马塞尔在人类经验的实存中找到了他的出发点,我在(Iexist)构成了他主要的基础,这种我在的形式必然是一种肉身化存在㊂在马塞尔看来,我的身体(Mybody)是存在的试金石㊂如果没有我的身体,任何其他的存在都变得不可思议㊂对于肉身化存在这一命题,我的身体和我的关系,马塞尔在‘是与有“中从马塞尔式现象学的角度进行探索㊂他认为,我和我的身体之间可以有两种关系,即我是我的身体(Iammybody)和我有我的身体(Ihavemybody)㊂ 我有我的身体 是把身体看成客体,即把身体看成是一种附属㊂当我们说我有我的身体时,是将身体看作是属于我的东西㊂在这里,身体被看作是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对象㊂这种情况的原因根源于我们的认识传统㊂在传统哲学中,对身体的认识,往往从知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将身体作为认识和研究的对象,将身体和精神相割裂,陷入二元论的境地㊂这种对人的研究的认识论,使人失去完整性,并且无法解释精神主体在现实世界中的活动,也不能正确地揭示存在的意义㊂㊃65㊃马塞尔认为,我与身体的真正关系应该是 我是我的身体 ㊂我的身体既不是我的附属物,也不是我的工具㊂我与我的身体是同一的整体,即我是我的身体,作为主体的我的身体㊂就如梅洛庞蒂所说的 身体主体 (Body-Subject)㊂在马塞尔的哲学中,主体处于中心地位,一切都得通过主体得以彰显,甚至上帝的存在也需要在主体的关系中体验和呈现㊂马塞尔存在哲学的起点便是对我的身体的反省㊂由此反省而肯定主体为肉身化的存在㊂从这一起点他进一步证明其他存在物的存在㊂我作为 肉身化 的存在,以 肉身化 的方式显现在世界之中,我的身体与其他自然物一样同属于一个世界㊂马塞尔还强调,我的存在与世界是不可分割的㊂他宣称,肯定事物的存在就是肯定它们以某种方式与我的身体联合起来㊂将世界视为客体并与作为主体的我相割裂,必将引向一种危险的抽象精神境地㊂作为我自身存在的基本经验并不是像一个旁观者将自己隔离于世界之外对其进行观察,而应是作为 肉身化 的存在沉浸到世界之中并与其他 肉身化 存在相互影响的经验, 实存就是参与,一切经验的基础不是 我存在 而是 我们存在 [6]21㊂㊀㊀三、作为主体间性关系基础的存在上文提到, 肉身化主体 作为马塞尔哲学的出发点,体现为一种境况中的存在,这种境况就是物质化的世界㊂个人作为肉身化的主体不能单独的存在,而是以类的方式生存在于世界上㊂作为在世之在,主体 我 又是与他人共存的个体㊂就像马塞尔所说: 我们并不是从他人中隐退,而是将自身包含在存在中;存在在场的自我并不是封闭的自我,人不能脱离交流而靠近存在㊂存在的体验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㊂更准确的说,它是交流的体验:存在就是共存(EsseestCo-Esse)㊂ [7]8作为人与人之间共存的模式,马塞尔提出主体间性关系观点㊂主体间性关系的首要性是许多学者关心的重要问题㊂从笛卡尔的二元论开启近代哲学以来,主体间性似乎成为哲学家们所要面对并且不可逾越的问题㊂胡塞尔强调,意识意向性的现象学,最初被认为给这个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㊂但是在现象学中,胡塞尔构想的认知意向是首要的,存在作为先验自我中的客观对象被认识㊂主体间性的存在,充其量是第二个层次,属于派生类型的意向㊂马塞尔从存在论角度出发,认为相对于将主体间性作为对象性来解决的尝试,我们更应该将它置于本体论的优先地位来探究㊂马塞尔认为,主体间性关系是一切存在关系的基础㊂在它的内在关系之中,整个世界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主体间的关系是将一个存在者与另一个存在者不断联系起来的过程,这是一个从前反思到反思的参与过程 [5]126,这种连续的参与过程,在现实的实践层面,体现为 我与你 (IandYou)的关系㊂马塞尔将主体间性置于具体的人类经验之中,试图恢复人类经验的本体论价值,赋予主体间性以本体论的重要性㊂他认为, 在其自身的内在结构中,主体性在最深刻的意义上已经是主体间性了 [8]182㊂他认为人际关系的内在基础就是互为主体的沟通,并反对任何形式将其之间关系视为二元性的认识形式㊂他反对将主体看成是相互隔离的单子,主体作为世界的参与者应具有开放性(Disponibilité)的态度,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㊃75㊃流㊂因此,对真正存在的追求,是向着主体间性关系方向的㊂马塞尔批判从知识论的角度去看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存在,因为它将人际关系引向我与他(或者它)关系的模式, 我们所倾向的形而上学所具有的那种基本上反笛卡尔的性质㊂只是说:这是一门存在的形而上学,这是跟 我思 的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一门 我们存在 的形而上学那是不够的 [5]183㊂从知识论角度出发的认识,包含了对物质㊁人和世界的探寻㊂探寻的出发点是主体,对象是客体㊂客体在主体之外,主体通过客体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了解其本质㊂这样的认识方式如果应用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无可厚非的㊂但是,应用于对人的认识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当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去观察和认识其他人和事物时,他是作为主体的存在;而当他作为被其他主体的认识对象时,他就沦为了客体㊂在知识论中必然存在主客二元的对立㊂此时,人作为客体被问题化㊂马塞尔还从社会实践的角度阐释了主体间性的重要意义㊂从主体间性存在的角度对20世纪盛行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根源进行分析,马塞尔认为, 冷静客观的论证无法反驳虚无主义㊂虚无主义作为对人类生命与经验的一种解释,一个哲学家只能努力唤起对其不足的认识㊂如此,对理智的否认处于虚无主义的核心,这种否认反映了对确定意义与目的的可能性的某种自觉㊂只有伴随对圆满(Fulfillment)之可能性的体会才会有对空虚的经验 [9]185㊂马塞尔并不反对虚无主义来源于一种人的本真的生命体验,它之所以是虚无就是因为欠缺参与圆满的存在的经验㊂主体参与世界和他人越深入,我们越会接近完满㊂反之,则越空虚㊂马塞尔认为克服虚无主义的有效方法就是参与存在,特别是主体间的存在,我们越深入其他主体的存在就越能克服绝望和悲观,体会到希望与欢乐㊂马塞尔批判萨特的 他人即地狱 思想㊂在1948年出版的ThePhilosophyofExistence一书中,他批判萨特从存在与虚无出发,建立了一门关于自由的哲学,这种自由是以主体间关系的隔离为前提㊂他还认为, 在萨特的思想中存在一个无论对个人秩序还是社会秩序的厌恶,表现在他不承认人际关系中的爱㊁友情和交往的任何意义㊂他认为人际关系中只有控制与统治,人际交往必然走向衰败 [9]186㊂萨特的哲学体现为一种明显的 我和他 的关系,这种关系使我们不能真正地体验存在㊁认识存在,最终将走向绝望和虚无㊂马塞尔的存在主义不同于萨特,他不以自由为本体论的出发点,而力求在主体间的参与关系中发现存在,其体现为一种建立在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的 我和你 的关系㊂他把存在与主体间性等同起来, 除非我或多或少清楚地意识到有这么一种把我同我预感到其现实性的别的种种存在连接起来的作为基础的统一性,否则我不会关心存在 [2]20㊂存在就是我们沉浸其中并借以存在的这个主体间性,它把我与其他存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深深根植于本体论的共同体㊂而这个潜在的现实被认为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基础,甚至本体论本身㊂那么,我们怎样认识这种基于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呢?马塞尔认为,这种存在不能被分析或描述,因为它使我沉浸其中并参与其中的统一体,对它的任何分析或描述都是将其看作客体而与我相分离,而主体间性关系超越了这种分离㊂马塞尔建议我们将主体间性的存在看成是一个统一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一切主体都在交流之中,一切事物都息息相关 [2]191㊂在这样主体相互交流和沟通的世界中,主体与主体之间彼此参与㊁彼此开㊃85㊃放,形成具有创造性的 我和你 的关系㊂就像马丁布伯所说的: 经验世界屈从于原初词 我-它 ㊂原初词 我-你 则创造出关系世界㊂ [10]8马塞尔认为,如果没有与其他存在或主体的基本统一,我的存在和经验就不可能也无法理解㊂为了更好地理解他的观点,我们应该了解为什么他将主体间性关系作为一切人类关系的基础, 因为我作为主体是一个开放性的存在,也就是说,我的存在是与其他存在(作为主体)共同的存在㊂他人不是孤立于我的,也不是对我闭合或隐秘的存在㊂我们参与彼此的存在,甚至在彼此的经验中,包含更深入的联合关系(爱㊁忠诚㊁希望等) [11]60㊂主体间性关系作为一切关系的基础,通过主体间彼此参与的形式凸显存在㊂随着彼此参与的不断深入,主体的开放不仅局限于经验,并且趋向于更高的超越性开放㊂㊀㊀四㊁作为完满的存在马塞尔作为一名具有宗教背景的哲学家,他所做的并非是在超哲学的基础上为被接受的宗教信仰寻找哲学证明㊂他认为,人首先是作为现实世界的参与者而非是旁观者,不能用抽象的概念和理性的思想把握超越的神秘性㊂原有的对上帝存在的证明都是将上帝视为超越性的客体,将上帝的神秘以及人与上帝的关系降格到了问题的领域㊂其最大的问题就是脱离了人类社会的自然和历史,这种证明将不被当代的文明氛围所接受㊂以哲学的方式对生命终极问题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体验上帝存在的路径㊂ 反思个人生存的神秘性,特别是反思那些证明了上帝存在的较深的人类共有经验,比对上帝存在的标准证明,将具有更大的价值㊂发现和遇到上帝的经验比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更重要㊂ [9]199对上帝存在的体验就是人类对完满的追寻㊂马塞尔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应该是关于人的问题㊂对本体存在的思考直接引向对主体自身存在的思考㊂当我们思考 我是谁 时,必然会考虑到 我 和 存在 的关系㊂ 我 是在 存在 之内还是在其之外? 我 又与 存在 有怎样神秘的联系?当我们进行一系列的反思时,将会认识到在自我之内有一个更深的基础,即作为上帝的绝对的在场,当我反思 我是谁 的含义时,这意味着 我这儿的什么可以回答这一问题?因而对出自我的这一问题的回答必不被信任㊂但别人不能像我提供答案吗?马上会出现一个反驳:他人所具有的使他能回答我的问题的资格,他所言说的最终正确性,我都看到了,但我作此观察的资格又是什么?因而,我这能无矛盾地把自己引向一个绝对判断,但同时,这一绝对判断在我之内,甚于在我的判断之内㊂实际上,即使我把这一判断看作多少有点儿外在于我,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重新提问这一问题的价值以及它怎样被领会㊂但也许我恰如其分地注意到了这一作为呼吁的呼吁,我就会被引导去认识,呼吁如果可能,只是由于在我的最深处有某种不同于我的东西,某种比我更是我的东西 而此时呼吁就改变了它的标志 [3]163㊂这种比我更是我的东西,就是我对超验的上帝完满性的体验㊂马塞尔在TragicWisdomandBeyond一书中提到存在的含义时指出,真正的存在是作为 完满(Plenitude)的存在 [1]53㊂进入完满的存在的途径是唤起人对本体论的需求[2]42,也就是对存在的需求㊂他解释道, 这种需求不是简单的欲望或者模糊的愿望,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内在冲动,甚至是一种呼吁(Appeal),对存在的呼吁 [11]63㊂这种内在冲动来㊃95㊃。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05-06(上)《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A (硕士研究生)一、辨析题:(先判断是非,再简述理由。
21分,每小题7分)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
答:错.因为:自然辩证法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学科。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答:正确。
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人对自然的控制与支配能力急剧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人的自我意识极度膨胀,自视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逐渐漠视自身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对自然一味地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人对自然的对立。
3、用系统思想来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之间的矛盾。
答:正确。
因为: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是由技术内外的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技术体系内在动因来看,劳动过程中各种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矛盾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原因.它们以技术规范和技术实践的矛盾表现出来。
技术是功能的基础,结构决定功能,技术改变、创造结构,从而开发功能.二、简述题:(简述问题要点,并对要点进行阐释。
30分,每小题15分。
)1、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
答:自组织理论是由耗散结构、协同论、分形理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和混沌理论所构成的“复杂理论"体系.它从各个不同角度阐明了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其方法论意义在于:(1)耗散结构理论解决了达尔文进化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自然界演化方向上的矛盾。
人的本质是什么思修答案
人的本质是什么思修答案在探讨人的本质时,思修(思想道德修养)所提供的答案是至关重要的。
思修是指人们通过学习和修养,塑造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从而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价值。
人的本质既包括人的基本属性,也涵盖了人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1. 人的基本属性人的本质首先体现在人的基本属性上。
作为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一员,人的本质是具有生命和灵性的。
人是具有理性思维和情感的有机体,能够感知外界,思考问题,并通过语言和行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人的本质也包括了人的社会属性。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具有社会交往和合作的本能。
人的本质是社会的,无法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
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2. 人的价值追求人的本质还体现在人的价值追求上。
人作为有思想和情感的存在,不仅有生理需求,也具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人的本质是追求幸福、自由和尊严的。
幸福是人们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
人渴望拥有幸福的生活,追求快乐、满足和安宁。
幸福具有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既包括满足个人欲望的主观感受,也包括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的客观条件。
自由是人们追求的另一个重要价值。
人的本质是具有选择和决定的能力,渴望拥有自主、独立和自由的生活。
自由包括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行动自由等多个维度,是人们实现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础。
尊严也是人的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是有尊严的存在,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尊严涵盖了人的自尊心、尊重他人、社会地位和人权等方面,与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密切相关。
3. 人的行为准则人的本质还体现在人的行为准则上。
作为有理性思维和道德意识的存在,人的行为受到一定的规范和准则的约束。
道德准则是人的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
人的本质是追求良善和善行的,通过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来实现自我修养和社会和谐。
道德准则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正义、互助和尊重等,是人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法律准则是社会行为的法定规范。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必须遵守社会的法律法规。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
1.辨析题:“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意识是世界是存在的本原。
“存在”即有的意思。
世界的有无与世界的本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把世界的本原归于它的存在。
存在是无所不包的,既有物质的存在,也有精神的存在。
因而,它是一个缺少具体规定性的模糊不清的概念。
不同派别的哲学家,对“存在”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
神学家:存在——上帝,唯心主义者:存在——精神,唯物主义者:存在——物质。
要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必须抛弃“世界统一于存在”这种模棱两可的提法。
辩证唯物主义把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论证牢固建立在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基础上。
科学和哲学的长期、持续的发展证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多样性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属性。
2.为什么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分析]这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和出发点,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
其次,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又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那么,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原则、书本、主观愿望出发。
最后,既然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存在和运动着的,那么,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就必须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要使我们的思想跟上不断变化着的实际,要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既反对思想僵化,落后于实际,又要反对思想超越实际。
3. 客体当然是客观事物,但客观事物不一定就是客体,因为:①哪些客观事物能够成为实践的客体,不仅取决于这些客观事物的自在本性,还取决于人的本质力量发挥的程度和水平;②客体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地规定的,客观事物的各个方面不是同时整个地成为人的活动的客体的;③客体的存在和发展不仅表示客体本身发生了特定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主体本质力量的确证。
4.从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通过主体对象化或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或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1)主体的对象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即主体客体化,在这一过程中,对象按照主体的要求和需要发生了结构和形式上的变化,形成了自然界原来所没有的种种对象物,它们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现,是主体的本质力量积淀在客体中(2)客体的非对象化: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主体化(即客体非对象化)的表现(3)主体的对象化和客体的非对象化的双向矛盾运动:它们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们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因而它也是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的生动表现,构成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5. 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自然人_精品文档
自然人一、引言自然人是指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体,也是指没有法人地位的个人。
自然人是社会的基本成员,他们在社会中拥有各项权利和义务。
本文将探讨自然人的定义、特征、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内容。
二、自然人的定义和特征自然人是指一个有着生物特性的人类个体,而不是法律实体。
自然人是与法人相对立的概念,没有法人地位,但享有民事权利和义务。
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1. 生物特性:自然人是指具有完整的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个体,具备独立生物存在的特征。
2. 民事权利和义务: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和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如财产权、人身权、婚姻家庭权利等。
3. 有限权力:自然人的权力和行为受到法律和国家规定的限制。
4. 有限责任:自然人承担民事责任的范围和程度有限。
三、自然人的权利自然人作为社会的基本成员,享有多项权利,这些权利是法律保障的核心。
以下是自然人享有的主要权利:1. 人身权利:自然人享有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荣誉权和自由权等。
这些权利是基本的人权,保护个人的身体和自由不受侵犯。
2. 财产权:自然人有财产权,可以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自己的财产。
这是个人实现经济独立和权益保障的重要基础。
3. 婚姻家庭权利:自然人享有婚姻自由和家庭权利。
包括结婚自由、组建家庭、生育权、子女教育和离婚等权利。
4. 受教育权:自然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包括接受义务教育、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是自然人发展个人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5. 言论自由:自然人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四、自然人的义务除享有权利外,自然人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
自然人的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遵守:自然人应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不得从事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
2. 社会公德:自然人应保持社会公德,尊重他人权利,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与他人和睦相处。
3. 纳税义务:自然人应按照国家税收法规定,有针对性地按时、足额地缴纳相关税费。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哲学辨析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哲学辨析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是两个重要的哲学学派,它们对于人类存在及其意义的探索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两个学派进行辨析,探讨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以及对人类存在的不同诠释。
一、现象学的主要观点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创立的一门哲学学派,其核心观点是通过对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质。
现象学强调直观的经验和感知,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对象本身的特定属性和特征。
它反对抽象概念和理论的束缚,强调从事物自身出发,深入探索它们的实质和意义。
二、存在主义的主要观点存在主义是20世纪欧洲哲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其核心观点是强调个体的存在和对存在的独立选择与责任。
存在主义认为人类的存在是独特而自由的,每个个体都有权利和责任去决定自己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
它强调人的自由意志,抵制现成的规范和限制,主张个体对自己的现实境况进行直接面对和反思。
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相关性虽然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有着不同的重点和侧重,但它们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相关性。
首先,两者都着眼于人的主观经验。
现象学通过对直观经验和感知的研究,试图揭示事物本质。
而存在主义则强调个体的存在和对自身经验的直接体验,以此来反思和定义意义。
这两个学派在关注人的主观经验上有相通之处。
其次,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都认为现实是个体自主构建的结果。
现象学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意义,强调对象自身的特性。
而存在主义则主张个体对现实境况进行直接面对和定义。
这两个学派都承认现实是由个体通过认识和选择塑造的。
不同的是,现象学更注重客观事物的研究,通过对现象的描写和分析来抵达现象背后的本质。
而存在主义更注重个体主体意识的探索,关注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两者更加强调的理论侧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四、对人类存在的不同诠释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对人类存在的诠释也存在差异。
现象学认为人的主观经验和意识是认识现实的窗口,通过对现象的揭示和探索,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它通过对客观现实的直接观察和描述,使个体更加接近事物本质,从而达到对人类存在的更深入的诠释。
专升本政治-实践和认识、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二)
专升本政治-实践和认识、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二)一、选择题(总题数:22,分数:22.00)1.社会形态是______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对立统一D.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对立统一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揭示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______A.生产方式√B.社会形态C.社会意识形态D.社会政治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3.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含义在于,它揭示了______A.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B.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的过程C.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含义在于,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社会基本矛盾是______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D.先进与落后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约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5.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______A.生产关系B.生产力√C.阶级斗争D.先进的社会意识如果生产力低下,那么社会的发展也不会好,只有提高了生产力,才会有更高层次的社会产生,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
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______A.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也承认历史人物的作用√B.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否定历史人物的作用C.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共同创造历史D.历史人物创造历史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充分肯定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原马克思主义原理辨析题(最全、最全版考试专用)
辨析题1.社会规律具有主观性。
P29错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所转移的。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物质世界。
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命活动仍然是物质的,人赖以生存的全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世界,离开了一定的物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围,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意识统一于物质。
P28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因此,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P26对观念即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依赖物质4.凡是前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关系。
辨析题及分析题
二、辨析题:1、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
因为(1)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2、和谐不包含矛盾,因而建立和谐社会将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错误。
因为(1)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
(2)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优势互补,推动事物的发展。
(3)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并不会使社会发展失去动力,和谐社会建设会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地发展。
3、世界上既有物质现象,也有意识现象,所以不能说世界统一于物质。
错误。
因为(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世界上既有物质现象,也有意识现象,但意识是派生于物质的,是第二性的现象,其本原仍然是物质性的。
(3)世界的统一性说的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而不是世界的现象的多样性。
在世界的本原或本质意义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4、矛盾就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错误。
因为(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马克思试卷1
一、辨析题:对下列观点的对错进行辨别,并加以分析和说明,要求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每小题5分,共20分)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
2、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指出,辩证法既可以解释出乎意料的情况,又可以解释合乎意料的情况。
所以,辩证法其实就是一种变戏法。
3、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而是由价值决定的。
可见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没有关系。
4、经济全球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有利,也有弊。
二、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问题,要求层次清楚,观点简明。
(每小题8分,共40分)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创立时主要的理论来源是什么?其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3、为什么说历史中的必然性即使不被发现仍是现实历史中的真实力量?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统一性(合规律性)与多样性(合目的性)的统一?4、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及其基本特性?5、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唯物史观是如何解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这种解决有怎样的理论意义?三、论述题:要求切中题意,观点明确,表达清晰。
(每小题10分,共20分)1、恩格斯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仍然能够在哲学上演奏第一小提琴。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这种说法有什么道理?2、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为什么说“资本不是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有怎样的理论意义?四、综合题:以下三题请任选其中两题作答。
人的本质属性和自然属性是什么
人的本质属性和自然属性是什么1. 引言人类作为生物界的一员,有着自己独特的本质属性和自然属性。
本文将探讨人的本质属性和自然属性是什么,并从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角度进行分析。
2. 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指与生俱来的、固有的特征和本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人的本质属性。
2.1 智慧人类拥有高度发达的智慧,能够进行思考、推理和创新。
这种智慧使人类能够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并不断进化和进步。
2.2 情感人类具备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喜怒哀乐、爱恨情愿等。
情感使得人类能够与他人建立情感纽带,形成社会群体。
2.3 自我意识人类拥有自我意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身份。
这种自我意识使得人类能够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目标,并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
2.4 道德观念人类具备道德观念,能够区分善恶、正误。
这种道德观念使得人类能够形成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并秉持正义和道义进行行动。
3. 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和属性。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人的自然属性。
3.1 生物属性人类具备生物属性,如呼吸、新陈代谢、生长等。
这些生物属性使得人类能够进行生存、生长和繁衍。
3.2 灵活性人类具有身体的灵活性,能够进行各种动作和活动。
这种灵活性使得人类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求,并进行各种生活活动。
3.3 适应性人类具备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
这种适应性使得人类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下去,并不断进化和适应新的环境。
4. 结论人的本质属性是智慧、情感、自我意识和道德观念,这些属性使得人类成为思考、情感交流和道德行动的有机体。
人的自然属性是生物属性、灵活性和适应性,这些属性使得人类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并进行各种生活活动。
尽管人类有着自己独特的本质属性和自然属性,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人类的本质属性和自然属性,保护和维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以确保人类的未来和生存。
内容和形式概念辨析
内容和形式概念辨析内容与形式是哲学上一对重要的范畴,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领域。
在各个领域内,内容与形式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内涵和相互关系。
以下将对内容与形式的概念进行详细的辨析。
一、内容的概念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它决定了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性。
在自然界中,内容表现为各种物质的属性、结构和功能;在人类社会中,内容则体现为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等;在思维领域,内容则是思维对象的各种属性和关系的反映。
内容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到事物的内容,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同时,内容又具有主观性,因为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内容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这种主观性来源于人们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二、形式的概念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是内容的结构和组织。
它决定了事物如何存在,如何展现其特性。
在自然界中,形式表现为物质的排列组合方式、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在人类社会中,形式则体现为各种社会制度的安排、组织形式和交往方式等;在思维领域,形式则是思维活动的逻辑结构和表达方式。
形式具有多样性,同一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同样的内容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
同时,形式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
这种稳定性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形式来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首先,内容决定形式。
事物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其存在的形式。
例如,水的化学性质决定了其在常温常压下的液态形式;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组织形式的变革。
因此,在认识事物时,我们需要从内容出发,去探寻适合内容存在的形式。
其次,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良好的形式可以更好地展现内容,提升内容的表达效果。
例如,优美的文字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合理的社会制度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1、心外无物(存在就是就感知)。
答:这句话不对。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它都存在。
心外无物将客观世界当作人类意识的产物,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2、理在事先。
答:这句话不对。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理在事先的观点,认为在客观物质存在之前,还存在着某种客观精神,犯了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3、割下来的手不再是人手。
答:这句话符合辩证法原理。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手是人劳动的器官。
手离开了人体,徒具人手的形态,却失去了劳动器官的功能,从这一角度来看,离开了人体的手不再是人手。
4、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答:这句话不对。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而不是意识的源泉。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
仅有人脑,离开了人类社会,也不会产生意识。
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
答:这句话不对。
社会意识作为相对独立的精神领域和过程而存在发展,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且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诸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但它依赖并反映社会存在,离开了社会存在,谈不上社会意识。
6、人对世界的认识就像镜子映照他物,这句话对不对?答:不对。
人对世界的认识并不像镜子映照他物,而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它一方面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创造性,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答:这句话不对。
农作物的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产量的增长有一定限度,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规律。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提法,过分强调了人的意志的力量,认为意识可以决定存在,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
人性归纳总结
人性归纳总结人性是指人类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所具有的特征和本质。
对于人性的研究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人性的归纳总结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人的本性、道德观、对他人的关系、自我意识、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指人类出生时天生具备的特质和固有的行为倾向。
人的本性包括生存欲望、求知欲望、自我保护等。
人类作为生物,天生具有追求生存和繁衍的本能,同时也具备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此外,人的本性还包括争斗、贪婪、自私、好斗等一些较阴暗的一面。
这表明人性中既有善良和正直的一面,也存在着丑恶和邪恶的一面。
二、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们对于善恶、对错和价值观念的总合。
每个人对道德的理解和追求并不完全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自我中心和他人关怀。
自我中心的道德观主要强调个体的利益和权力,个人行为更多地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舒适和利益最大化。
而他人关怀的道德观则更加注重合作、关爱他人、捍卫弱势群体的利益。
不同的道德观念反映了人性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对他人的关系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性中对他人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体现。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友善、合作、尊重、同情等人性的表达。
社会联系的建立和维系是人性的基本需求,通过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人们能够获得支持、安全感和满足感。
然而,人性中也存在着竞争、嫉妒、厌恶、仇恨等负面情绪和行为。
这说明人性中既有向善的一面,也存在着影响正常交往的障碍。
四、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人类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能力。
人性中的自我意识体现为人们对自身特点、能力和目标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意识使人们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对他人的评价产生反应。
自我意识的增强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
有了自我意识,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并通过反思和调整来实现个体的成长和自我完善。
五、情感表达情感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情感表达,人们能够理解、交流和共享感受。
情感表达包括爱、喜、怒、悲等各种情感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存在及其基本属性的概念辨析从当前人类社会所存在的重要文物、历史及其文字记载等方面来看,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即“人是什么”、“我是什么”等的认识是很早的,而且有关这些认识的文献和资料也是很多的。
早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鸣百家(主要有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农、小说家等),以至后来的各种哲学流派,都对人进行过研究和争论。
比如,有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无善与不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杨雄的“善恶混合论”、王充和韩愈的“人性三品论”等等。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一直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到人类的灭亡或质变才有可能结束。
一、人的三种存在形态。
研究和确定人的基本存在,是研究人的各种问题的前提条件,也是认识论中历史和逻辑发展的辩证统一。
关于人的存在论“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1]549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把人看作是费尔巴哈设定的“一般人”或“德国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2]73我们认为,人的存在形态可以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和研究:一是从整个人类即类存在的形态来研究人;二是从群体(社会)存在的形态来研究人;三是从个体存在的形态来研究人。
这样,人的存在形态就是类存在、群体(社会)存在和个体存在的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体。
人既是一种类存在,也是一种群体(社会)存在,同时也是一种个体存在,正是对这三种存在的同时占有才成为了一个具体的、丰富的人。
1、类存在。
从现在我们所具有的有关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发展历史的知识和认识中,可以清楚地知道人是从类人猿演变而来的,人是从自然界的发展演变中而形成的,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一份子,显然具有相对性,是通过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相对比、相区别而得出来的。
人与自然界中的无机物不同,人与自然界中的有机物,如微生物、植物、动物等也不同,人是具有人的一切类特性的类存在而与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相区别而存在。
这就是人的类存在,是人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自然界中的类而存在。
2、群体(社会)存在。
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人不仅仅只是类存在,还以群体的形式或社会的形式而存在,这就是人的群体(社会)存在。
现实中的个人都不可能是绝对孤立的存在物,他们总要隶属于一定的家庭、家族、民族、种族、行业、阶层、阶级、党派、国家和国际组织等,也就是说,他们是各种社会组织或群体组织的成员。
我们知道,人出生后进入的第一个社会系统就是家庭和家族,这是新生命自己不能决定的;第二个社会系统就是学校和班级;第三是生活的区域;第四是从事的行业和职业;第五是阶级和阶层;第六是党派和团体;第七是民族和国家;第八是国际组织或国际地区。
这些都是人的群体存在的具体表现和形式,从而也反映出现实的个人的群体存在形态。
3、个体存在。
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人不仅是以类存在、群体(社会)存在的形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存在。
个体存在就是指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存在形态。
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人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但他并不能完全溶解在社会关系之中,他的存在不能完全归结为群体(社会)存在和类存在。
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人既进行着类生活、群体生活、社会生活,同时又进行着他个人的个体生活,个体生活是不能被类生活和社会生活所完全取代和占有的。
个体存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状态,社会从元素上来说,就是由若干具有个体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组成的群体;人类从元素上讲,也就是由全球、全世界的个体按照各种关系相互联系起来的一个类。
没有个体存在的人是不完全的、也是片面的人。
二、人的存在的基本属性。
与人的三种存在形态,即类存在、群体(社会)存在、个体存在相对应,我们从理论的抽象和研究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人的三大属性或性质:人性、群体(社会)性和个体性。
1、人性。
我们认为,研究“人是什么”、“我是什么”、“认识你自己”以及人的性善或性恶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对人性的研究和认识。
人性是人类性、类特性的简称。
人性就是把人与非人相对照和比较,总结、概括和抽象现实中和历史上的每一个个人、每一个群体以及整个人类而得出的有关人类的共性。
简而言之,人性就是人类的性质或属性,也就是人的类存在形态的性质和属性。
从人性的外部来讲,人性是与物性或植物性、动物性等非人生物或物质的性质和属性相对应;从人性的内部来讲,人性是与群体(社会)性和个体性相对应。
在人文(哲学)社会科学之中,主要研究有关人性的学科有哲学、宗教学、人类学、文学等。
马克思说过:“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2]46简单地说,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动物也有自己的生命活动,但是“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
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2]46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2]67可见,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之类区别与其他类的类特性。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的著作和不同时期也称其为实践、劳动、生产等概念。
2、群体(社会)性。
群体性传统上一般称之为社会性,是与人性与个体性相对应的概念。
群体性就是把一个个群体及群体内的每一个个人进行对照和比较,总结、概括和抽象现实中和历史上的每一个群体(如国家、民族、阶级、政党、家庭、企业、工厂、社会团体、各种组织等多个人的结合体)以及群体内部的每一个成员所具有的共性。
从群体性的更抽象性上来讲,群体性是比人性更具体的概念;从群体性的更具体性上来讲,群体性是比个体性更抽象的概念。
在人文(哲学)社会科学之中,主要研究群体性的学科有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民族学、历史学、军事学、管理学等。
当然,随着科学的不断分化以及研究的持续深入,很多学科的研究范围有所扩大、有所交叉、有所细化,从而对人性、群体性乃至个体性等都会有不同程度地涉及。
群体(社会)存在的人,由于彼此之间的相互需要、相互依赖、相互生产、相互生活而必然发生各种社会联系,或者说社会关系。
马克思曾说过,“现实的个人”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2]71这些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的形成和存在,使群体(社会)存在的人不仅意识到了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共同性,而且还意识到他们的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制约性;不仅意识到他的活动一方面是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另一方面又受到社会制约性。
之所以如此,其根据不是别的,正是群体(社会)存在的人所承担的不同的社会关系,处于不同的社会联系之中,具有不同的群体(社会)特性。
人的生产劳动不可能孤立进行,它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社会形式和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的生产、劳动、实践、活动借以存在、表现和实现的必然形式。
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形式和社会关系,人的类存在、群体(社会)存在乃至个体存在都是不可能的;离开一定的社会形式和社会关系,就根本不存在人的实践、生产、劳动、生活、活动等。
所以说,人的群体(社会)性就是人的社会联系、社会形式和社会关系,也正是这种群体(社会)性——社会关系,才能把现实社会中处于不同群体的人区别开来。
3、党性。
党性是群体性的一个方面、一种特殊形式。
党性就是把一个个政党及其政党内的每一个党员进行对照和比较,总结、概括和抽象各种政党及其每一个党员的现实活动及其发展历史而得出的有关政党组织及其成员的共性。
讲某个政党的党性就是讲此政党的性质或属性。
从群体性的内部来讲,党性与其它群体性,如国家性、民族性、集体性等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从群体性的外部来讲,党性是与人性和个体性相对应的不同层次的概念。
党性是政党所固有的本性,是其所代表的阶级属性的集中体现,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不同阶级的政党有不同的党性。
由于政党是一种社会政治组织形式之一,它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所以其所具有的党性也会随着时间和阶段、政治及其它组织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4、个体性。
个体性就是人的个体存在的属性或性质。
个体性是把现实中和历史上每一个个人相互之间进行对照和比较,总结、概括和抽象每一个个人的性质或属性,是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每一个个人的属性或性质。
研究个体性就是研究现实的个人。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2]67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都是“现实的个人”的发展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也将是现实的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实现和结果。
马克思说:“他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2]124“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他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
”“共产主义所造成的存在状况,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基础,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存在状况只不过是各个人之间迄今为止的交往的产物。
”[2]122个体性包括了人性、群体(社会)性和个性,也就是说,现实中的每一个人,他既内含和反映着整个人类的共性、也内含和反映着他所在的各个群体(社会)的共性,同时他还内含和反映着他与其它任何个人不同的个性。
人性是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具有的共性,如果有个别人或部分人不具有的属性或性质就不可能称之为人性;群体(社会)性是所属某个群体(社会)之内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同时具有的共性,如果有个别成员或部分成员不具有的属性和性质就不可能称之为群体(社会)性;个性乃是现实的个人之间不同的属性和特性。
现实的个人具有人类共有的人性,自己所属群体的共同成员共有的群体性,以及每一个个人之间互不相同的特有个性。
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就可以看出,个体性中的三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三者在现实个人统一体中的内涵、数量、性质、作用等都是按照有关的规律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着。
5、个性。
个性乃是现实的个人之间不同的属性和特性,是个体性的主要内容和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