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明湖居听书》阅读答案
山东中职语文第二册第4单元 第16课 明湖居听书(带练习)
34
栏目导航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D ) A.五音十二律,是我国古代音乐中高低不同的各种音阶。 B.仞,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C.“抓髻”是少女的一种发式。把头发向上梳,在头顶两边绾 成发髻。 D.“三月不知肉味”出自《列子·汤问》。 【解析】出自《论语·述而》。
江)人。他的《老残游记》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 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被鲁迅并称为“晚清四大谴 责小说”。
6
栏目导航
二、字词通关
1.字词
抓髻.( jì) 千仞.(rèn)
遽.( jù )发 皓.(hào)齿 削.(xuē)壁 顷.( qĭnɡ )刻 周匝. ( zā )
26
栏目导航
随堂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抓髻.(jì) 皓.(hào)齿 B.遽.(jù)发 周匝.(zā) C.削.(xuē)壁 轰.(hōnɡ)然 D.千仞.(rèn) 花坞.(wù)
偌.(nuò)大 屏.(bǐnɡ)气凝神
顷.(qīnɡ)刻 一哄.(hōnɡ)而散
35
栏目导航
8.(2013 年山东高考题)对下面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D ) 【双调】清江引·咏梅 贯云石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A.“双调”是元曲中的宫调之一,“清江引”是曲牌名。 B.第一、二句写梅花破蕊早放,向人们透露春的讯息。 C.第三、四句写梅花迥异群芳、坚贞自守的高洁品格。 D.此曲采用象征手法,表现了梅的孤芳自赏。
14
栏目导航
②环境烘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的描写,决 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摆设”,而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烘 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明湖居听书佳句赏析
明湖居听书佳句赏析1.《明湖居听书》赏析清朝人刘鄂一生建树颇多:修水利,搞收藏,作医生,办企业等等,而其为后人所了解,则是凭一部为解朋友之困而创作的《老残游记》,将此书稿赠与朋友,不想却因此名传后世。
刘鄂的绝妙之笔从节选的《绝唱》一书中即可窥见一斑。
本节选段的中心是描述说书艺人白妞精湛绝伦的说书技艺。
刘鄂以其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精巧厚实的铺垫,把一个民间说书艺人烘托成艺苑的一朵奇葩。
在白妞出场之前,作者为其造足了声势。
首先作者介绍说书场之大:有几百张桌子,却是座无虚席。
再说听书人之多,来晚的人从袖子里送看座的几十钱“得一条凳在人缝里”坐下,再晚者只好从“夹缝”里坐下:可见其拥挤之状,凸现了白妞说书艺术对听众的吸引。
再看作者对听书人到场时间的描述,以老残看来,十二点的书,九点吃饭,十点到书场已是很早,却只见书场已人满为患;十点半连“抚院”等官员也已到了,十一点正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搬张短凳,在夹缝安插”一语就体现了这种拥挤,《明湖居听书》的用笔还是很简省的,却不厌其烦的写了关于时间的问题。
九点,十点,十一点,这几笔已把听书人的焦急渴盼的心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再者听书人的身份,作者特意指出,听书的有官员、生意人、读书人和普通市民。
这一笔看似无奇,细细品来,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白妞的说书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前来听书,足见其说书艺术的无比魅力,也可见白妞的说书雅俗共赏:即可下里巴人,也可阳春白雪。
读完此处环境的精心设置,读者和听众一样已迫不及待的等待白妞的出场了。
但作者还不肯让心爱的艺术家过早露面。
出场的是一个卑陋的琴师,听众的失望从闹哄之中可见一斑。
而琴师的几声调弦却也引来了几多掌声——琴师技艺非同一般。
而琴师只是一个配角啊!真正的说书人——黑妞出场了,但作者从老残的角度看并不知此人不是白妞,但听乐声如新莺出谷,如乳燕归巢,“觉一切声音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从老残来看,等待了两个多小时听如此如仙乐一般的说书已是不虚此行。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成稿及标准答案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成稿及答案————————————————————————————————作者:————————————————————————————————日期:2明湖居听书【学习目标】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学习重难点】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㈠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刘鹗(1857-1909),江苏丹徒人,原名,字,小说家,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
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通数学、医术、水利等,学识博杂,精于考古。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
2、熟识《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
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
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
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3、晚清四大谴责小说.4、识记小说文体⑴概念:⑵小说三要素有哪些?㈡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羯()鼓铮铮()遽()发周匝()霍()然花坞()偌()大看()座作()揖㈢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
()2、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
例说“铺垫”与“伏笔”
例说“铺垫”与“伏笔”例说“铺垫”与“伏笔” 2010-4-13关键词铺垫打基础伏笔作暗示如今,高考语文文学类作品阅读中,常常设有“作用类”试题。
从行文结构上看,或有铺垫,或有伏笔。
它们之间的选择,动辄令考生头痛。
铺垫和伏笔,确实容易混淆,它们都有为下文服务的共同目的,但其服务的重心有着明显的不同。
我们如果能借助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来理解、识记,面对新的语境时就不愁不能融会贯通,实现迁移,给出准确答案。
概念俗解通俗地说:铺垫是“打基础”,伏笔是“作暗示”。
铺垫时,所用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是“显性”的。
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甚至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但其着眼点却是主要人物或事件。
其“铺叙”是为“主要人物或事件”“作衬垫”、“打基础”的。
伏笔时,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它往往是“隐性”的,甚至貌似“闲笔”。
使用时,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经典例析其实,铺垫和伏笔的经典运用,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频频出现;学生自己平时也都已有所接触。
只要我们善于回忆,调用积累,便可以形象、透彻地理解这两种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而不至于混为一谈。
现各举一例剖析。
ⅰ、“铺垫”例{节选自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人教版)}:……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作者对这“帘子里面出来”的“姑娘”铺叙笔墨挺多,可谓浓墨重彩,惟恐读者不见;但她却是“次要人物”)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
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
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说着的时候,黑妞早唱完,后面去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明湖居听书》同步练习
明湖居听书【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鹗.()偌.()铮.纵()羯.()啭.()坞.()看.坐()2.解释下列词语。
①屏气凝神:②轰然雷动:③回环转折: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3.《明湖居听书》节选自《》第二回;作者是;字铁云;笔名;清末小说家。
本文为显示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巧;作者在其出场前采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通过有关场景描绘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主人公演唱技巧的精湛。
鲁迅认为刘鹗的《老残游记》“”。
4.指出下边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①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②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③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迁移与拓展】(一)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采;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玩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将鼓槌子轻轻地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叫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
就这一看;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节选自《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5.指出下面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那双眼晴;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 )(2)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 ) 6.找出文段中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7.仿照“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的句子特点;完成下面的句子。
13.明湖居听书 练习
明湖居听书【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鹗.()偌.()铮.纵()羯.()啭.()坞.()看.坐()2.解释下列词语。
①屏气凝神:②轰然雷动:③回环转折: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3.《明湖居听书》节选自《》第二回,作者是,字铁云,笔名,清末小说家。
本文为显示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巧,作者在其出场前采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通过有关场景描绘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主人公演唱技巧的精湛。
鲁迅认为刘鹗的《老残游记》“”。
4.指出下边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①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②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③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迁移与拓展】(一)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采,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玩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将鼓槌子轻轻地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叫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
就这一看,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节选自《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5.指出下面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那双眼晴,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 )(2)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 ) 6.找出文段中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来源:学&科&网]7.仿照“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的句子特点,完成下面的句子。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成稿及答案
明湖居听书【学习目标】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学习重难点】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㈠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刘鹗(1857-1909),江苏丹徒人,原名,字,小说家,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
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通数学、医术、水利等,学识博杂,精于考古。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
2、熟识《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
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
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
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3、晚清四大谴责小说.4、识记小说文体⑴概念:⑵小说三要素有哪些?㈡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羯()鼓铮铮()遽()发周匝()霍()然花坞()偌()大看()座作()揖㈢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
()2、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
()3、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4、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合作探究】一、文章结构(共四部分)第一部分(1-2):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书场的盛况?2、为什么要描写戏院盛况?(或描写戏院盛况的作用是什么?)第二部分(3-5):1、白妞出场前,文章写了哪些内容?——琴师的弹琴————2、作者写黑妞从和两方面来写,目的在于什么?3、白妞出场前,作者描写了戏园子里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环境有什么作用?4、写琴师的弹奏,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何作用?5、作者在完成环境的精心设置后,着力描写白妞演唱艺术,主要是描写和描写。
明湖居听书(完整版.教用)
明湖居听书刘鹗一、“明湖居听书”背景(节录自《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
只听得耳边有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
”又走到街上,听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
”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里诧异!次日走到明湖居,纔不过十点钟,园子里面一百多张桌子已经坐得满满的,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
桌子囗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
老残无处落脚,只好拿了二百钱送了看坐儿的,纔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
二、刘鹗与《老残游记》三、国学常识(二)章回小说介绍1.源于宋代平话,确立于元末,以长篇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成熟标志。
2.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回”。
一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1)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正文前标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2)每回末有“……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三) 将声音形象化的名篇(四)鼓书(节录自老残游记‧第二回)五、难句精解1.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弹三弦者琴艺精湛,演奏不同凡响,为黑妞与白妞出场铺垫、蓄势。
2.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描述黑妞说书声调美好,轻快宛转而且清新娇嫩3.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描摹声音突然特别提高,譬喻声音又高又细,响彻云霄。
4.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形容白妞声音陡然扬高,纷繁快捷,变化多姿,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5.同她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的为是。
─写人弦相和,万声并发,丰富多姿。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明湖居听书》练习题语文版
《明湖居听书》1.填空《明湖居听书》选自 __________第____回,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笔名_________,清末小说家。
和该书并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别是李伯元的《__________》、吴趼人《_______》、曾朴《________ 》。
阅读理解(一)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
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
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
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①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②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予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
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
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④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6 明湖居听书_每课一练
每课一练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生字注音。
鹗()偌()羯()啭()坞()遽()2.解释下列词语。
①屏气凝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轰然雷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回环转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____________》第二回,作者是________,字铁云,笔名____________,清末小说家。
本文为显示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巧,作者在其出场前采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通过有关场景描绘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主人公演唱技巧的精湛。
鲁迅认为刘鹗的《老残游记》“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①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成稿及答案
明湖居听书【学习目标】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学习重难点】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㈠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刘鹗(1857-1909),江苏丹徒人,原名,字,小说家,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
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通数学、医术、水利等,学识博杂,精于考古。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
2、熟识《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
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
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
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3、晚清四大谴责小说.4、识记小说文体⑴概念:⑵小说三要素有哪些㈡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羯()鼓铮铮()遽()发周匝()霍()然花坞()偌()大看()座作()揖㈢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
()2、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
()3、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4、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合作探究】一、文章结构(共四部分)第一部分(1-2):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书场的盛况2、为什么要描写戏院盛况(或描写戏院盛况的作用是什么)第二部分(3-5):1、白妞出场前,文章写了哪些内容——琴师的弹琴————2、作者写黑妞从和两方面来写,目的在于什么3、白妞出场前,作者描写了戏园子里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环境有什么作用4、写琴师的弹奏,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何作用5、作者在完成环境的精心设置后,着力描写白妞演唱艺术,主要是描写和描写。
明湖居听书 全解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
(这么大,那么大)
2.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
(人的气质和风度)
3.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比喻歌声清脆悦耳,娇嫩宛转。)
4.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看)
5.几啭之后,又高一层。(鸟儿宛转地叫)
6.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抑止)(通“稍人公是谁? ? 2、白妞出场之前都写了哪些内容?
? 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 “白妞是何许人?说的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 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听此事,茶房 介绍说: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 “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甚稀奇, 自从王家出了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 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 书的本事。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小 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工 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 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
二、 简介《老残游记》及四大谴责小说
1、 《老残游记》小说借老残之游历,写一 个江湖医生在各地的见闻和活动。揭露了 清末吏治黑暗,涂炭生灵的社会现实。鲁 迅先生评论:“言人所未尝言”、“叙事 状物,时有可观”,并把它列为晚清四大 谴责小说之一。
《老残游记》1903年发表于李伯元主编的《绣像小说》半月刊上
→ 营造气氛,为演唱蓄势
4.白妞说书
阅读7~8段,思考以下问题: (1)白妞说书过程中声音有那些变化?
明湖居听书
气氛热烈(以景衬人) 2、琴师的弹奏:琴师外貌—甚为丑陋 初奏—不甚留神 轮指—入耳动心 (以人衬人) 3、黑妞的演唱:外貌—朴素洁净 演唱—字字清脆,声声婉转 4、观众的评论:引经据典,高度评价。
作用:从侧面烘托白妞高超的技艺
戏园盛况 琴师弹琴
层层烘托
黑妞说书
观众评说
步步映衬
以 出春 以 出山 草 ,之 烟 ,之 树 精霞 精 写 神写 神 之 写之 写 。 不; 不
刘 鹗
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动笔作答):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书场的盛 况的?为什么要描写书场盛况? 2、课文主要写白妞说书,为什么先写琴 师的弹奏和黑妞的表演? 3、作者是怎样正面表现白妞说书的技艺 高超的? 4、文中两次写观众的评价,说说这两次 评价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有怎样 共同的作用?
(一)、白妞出场(外貌、动作、眼睛) 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动作:丁当、点、盼 眼睛:如秋水:清澈纯净 如寒星:明亮 如宝珠:有美丽的光泽 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黑白 分明,圆润 灵动
(二)白妞说书
1、演唱的阶段: • (1)、初不甚大:演唱开始 • (2)、越唱越高:演唱发展 • (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 (4)、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 (5)、人弦俱静:演唱的结束
《荷塘月色》
• 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 香,仿佛远 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 的。
小结:
• 以有形之物状无形之声 • 以熟识之声状未知之声
• 生动比喻、感觉沟通 • 精彩演唱、高超技艺
戏园盛况:轰动泉城
明 湖 居 听 白妞出场:“秀而不 书 正面描写 媚
琴师弹奏:不同凡响 侧面描写 黑妞演唱:以为观止 观众评论:“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15.明湖居听书
8、作者描写白妞说书共有几个阶段? “初不甚大” ——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 ——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 ——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 ——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 ——演唱的结束
导入 目标 资料 初读 研读 小结 拓展 作业
4、白妞说书
(1)哪些句子写的特别好?它抓住白妞说 书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回到店里向茶房打听此事,茶房介绍道:这说鼓书, 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 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个 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 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 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 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 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 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下午一 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 是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 点多钟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 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那属 “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外貌: 甚为丑陋 先
琴师弹奏
初奏: 不甚留神
抑 后
扬
轮指: 入耳动心
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设下伏笔。
外貌: 朴素洁净 先
扬
黑妞演唱
后
抑
演唱: 字字清脆 声声宛转
11、作者写黑妞从 外貌和演唱两方面来写, 目的在于什么?
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为写 白妞说书设伏笔。
1、 白妞出场前,作者描写了戏园子里 怎样的环境,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 描写环境有什么作用?
3、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 巢。(比喻声音清脆和宛转)
6.明湖居听书
关键词: 听书
写谁?
修辞手法
歌艺高超
导思4. 作者是如 何描写空灵飘忽的 音乐的?举例说明。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 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作业2:完成《典中点》上的习题
温馨提示:以上作业的课件均见本课文件夹。
(难点)
来自《点拨》
刘鹗(1857-1909),清末小说家。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 江苏丹徒(治今镇江)人。
来自《点拨》
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 湖湖边美人绝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小说 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 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 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 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三、知识链 接谴责小说谴责小说,是晚清一个小说
2.运用多角度生动比喻。 多角度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读者对白妞(主要)等人的演唱技 艺不仅有整体的感受,而且有具体的细节感受;不仅似乎能 听到甜润清丽的歌声,而且似乎能看到千姿百态的形象,获得 沁人肺腑的轻松畅快的感受。
这堂课我们不但又一次感受了中国古代民间艺人技 艺的高超。同时,也欣赏了和民间技艺同样富有魅力 的中国古典名著的语言艺术。希望同学们能在自己的 课外阅读中多关注中国古典艺术瑰宝,让它们开启我 们的智慧,美化我们的心灵!
7. 第⑦、⑧两段中,多处设喻,试分析各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 “声音初不甚大……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恍如由傲来 峰西面……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周匝数遍”这 几处比喻,把人们的感觉与听觉、视觉与听觉沟通起来,表 现了音乐给人带来的甜润、舒畅的美感,形象地表现出白妞 的歌声高亢、挺拔、曲折、轻快的特点。“约有两三分钟之 久……纵横散乱”既着眼于形,又着眼于色,表现了声音的婉 转飞扬和美妙。“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百鸟乱鸣”形象 传神地描写出琴声与歌声和鸣的清脆、热烈。
〖2021年整理〗《明湖居听书》重点句子解析
《明湖居听书》重点句子解析①“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赏析: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听觉上的感受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把无形无味的声音写得有形有味,把美妙动听的境况写得具体生动,活灵活现。
②“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赏析: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以有形写无形,生动地写出了王小玉演唱尖细高亢、刚劲有力,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③“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赏析: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以有形写无形,生动地写出了王小玉演唱那节节高起,转折回环的艺术境界,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注意答题步骤:修辞、感觉迁移转换(只限于通感)、声音的特点、表达作用④“如一条飞蛇……”赏析: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以有形写无形,生动地写出了王小玉演唱转折回环、急促多变、一气呵成。
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⑤“像放那东洋烟火……”赏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以有形写无形,生动地写出了王小玉演唱曲调的纷繁奇妙、多姿多彩,变化无穷,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⑥“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赏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王小玉演唱婉转清脆、多姿多彩、和谐悦耳,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⑦“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赏析:比喻,其作用是写出了白妞眼睛清澈纯净、晶莹明亮、圆润灵动,表现了白妞神采照人,富于青春美。
⑧“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赏析:夸张,其作用是渲染出白妞说唱的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鹗《明湖居听书》阅读答案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
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
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
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肺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
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
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
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刘鹗《明湖居听书》
20.有关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着力描写王小玉的演唱艺术,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B.“忽又扬起……俱来并发”一句有关王小玉演唱高潮的描写,与《琵琶行》中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有异曲同工之妙。
C.选文调遣了各种表现手段,绝妙的比喻、奇特的联想、精到的评论,把王小玉的演唱技艺表现到了极致。
D.王小玉的表演形式丰富,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21.对选文第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小玉的出场主要使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B.“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写王小玉仪表秀雅。
C. 用博喻的手法描绘王小玉的眼睛,活画出了她双眸神采照人,富于青春活力。
D.“就这一眼,满园子便鸦雀无声”这句话写出了观众对王小玉演唱的期待。
22.对“攀登泰山的景象……愈险愈奇”一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出王小玉的演唱回环转折、节节高起的特点。
B.巧妙地以视觉形象来表现听觉感受。
C.此句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
D.融情于景,更好的表现自然美和艺术美。
23.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残游记》与《官场现形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合称为“晚
清四大谴责小说”。
B.鲁迅对《老残游记》的评价为“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C.《老残游记》写的是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
课文反映了清朝末年的黑暗社会现实。
D.课文在王小玉出场之前,层层烘托,步步蓄势,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