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恢复生态学复习重点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恢复生态学》复习纲要
1、恢复生态学的概念和内涵
定义: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恢复机制和管理过程的科学。
恢复生态学是一门关于生态恢复的学科。恢复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但它又是环境学、地理学、林学、农学、草地学、湿地学、海洋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2、生态恢复的机理
通过排除干扰、加速生物组分变化和启动演替过程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某种理想的状态。
3、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
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如暖干化)、自然灾害(火灾、水灾等)、外来种入侵(包括人为引种后泛滥成灾的入侵)。
人为因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采挖、长期不合理的灌溉、矿山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污染等。据Daily(1995)对人为因素造成的退化生态系统排序:过度开发占34%,毁林占30%,农业活动占28%,过度收获薪材占7%,生物工业占1%。人为干扰:过度开发、毁林、农业活动、过度收获薪材、生物工业、化学污染、深林砍伐、露天采矿、旅游、探险等。
自然因素:物理因素,水灾、火灾、冰雹风暴、洪水、地震、泥石流干旱胁迫、海岸和河岸冲击等;生物因素,生物入侵、病虫害侵袭、伤害和放牧。
4、什么是生态因子,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是什么?
定义: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特点:综合性、主导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阶段性、限制性、间接性和直接性。
5、种群的基本参数有哪些?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种群和年龄结构和性比
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6、景观生态恢复目标、原则和步骤
恢复目标:实现生态系统的地表基底稳定性,保证生态系统的持续演替与发展;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增加物种种类和组成,保证生物多样性;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力;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降低生态环境风险;保护和恢复生态景观,增加视觉和美学效果。
原则:首先,保护状态良好的组分;其次,促进景观要素的恢复;最后,对片段化和残存景观进行重建。
步骤:1、发现问题(物种分布变化、景观流的变化、美学价值变化)2、寻找原因(本地植被的消失和破碎化、景观的格局和多样性变化、是否存在人工管理的影响)3、目的物种(物种数量受栖息地面积限制、物种迁移受栖息地连续度限制)4、明确目的(增加现存生物的存活力和抗干扰的恢复力、减少或转变土地或水质退化过程、保持或提高生态系统生产潜力)
农田退化的原因和类型?
原因:表土的损失是农田功能退化的主要原因(P121)。
类型:侵蚀化、沙化、石质化、土壤贫瘠化、污染化等。
问题:耕地面积锐减、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次生盐渍化、易涝地面积增加、土地沙漠化、水稻土次生潜育化、土地污染。
恢复技术:(P125):模仿自然生态系统,降低化肥投入;混种,间种,套种,增加固氮品种;深耕,使用农家肥,种植绿肥作物,改良土壤质地;轮作与休耕,增加地力;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建立农田防护林体系,降低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利用廊道、梯田等工
程,控制水土流失;实行秸杆(过腹)还田,提高土地和作物的利用效率;采用滴灌、渗灌等技术,提高干旱农田的水分利用率。
7、恢复的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演替理论:在自然情况下,如果群落或生态系统遭到干扰和破坏,它还是能够恢复的。(传统生态学的演替理论)
干扰—稳定性理论:在外来干扰作用下,生态系统正常功能和基本结构将发生改变,消除或减轻干扰因素后,生态系统将会回到原来的稳定状态或发展到另一个新的稳定状态。阈值理论:生态系统退化并不是有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历不同的亚稳定状态进行过度以达到新的稳定状态。
8、什么是生态农业?实现生态农业的技术有哪些?
概念: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技术: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增殖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立体种养、庭院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再生能源利用、农业副产品再利用技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9、草地的退化及恢复技术?
草地退化:是草地生态系统在其演化过程中,其结构特征和能流与物质循环等功能过程的恶化即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与生态功能衰退的现象。
恢复技术:
轻度退化草地:草地改良, 即在认识草地发生与发展的基础上,控制草地的发展方向和速度,防止草地退化、改良已退化的草地,保持其良好的生产力。
中度退化草地:草地封育,即将退化植被及其生境保护起来,禁止人为开垦、樵采、放牧等活动,并采取不同的人工辅助措施(植被培育、生物危害防止等措施),促进退化植被及生境土壤的恢复和发展。
重度退化草地:人工草地建植,即以牧草(尤其是多年生牧草)为先锋植被,建植集约化人工草地,通过高效管理、利用,促进草地的恢复演替,同时缓解天然草地的载畜压力,提高天然草地的生态保育功能。
10、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次生林和天然林的恢复重建技术。
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农田占有、过度砍伐、毁林开荒、病虫害、旱涝灾害等会导致森林的退化(P137)
次生林的恢复:
1、封山育林,为乡土树种创造适宜的生态条件,促进林地植被的顺向演替;林分改造,引种地带植被中的优势种、关键种,加速顺向演替;透光或遮光抚育,改善林地生态条件,促进演替的顺利实现。(可分为全封、半封和轮封3种方法:全封是在封山区内禁止一切人为活动。半封是在保障林木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允许在一定的季节内在封山区开展林副业生产活动。轮封是将林分区划成若干片,间隔一定年限轮流封育。在封山期内禁止一切人为活动,开封片则允许在一定季节内进行林副业生产活动。)
2、人工造林(P138):树种选择;密度配置;种类组成
3、抚育间伐:在具有培养前途,郁闭度在0.7以上的幼、壮龄林中进行。其核心问题是根据林分的演替动向确定采伐木,从而影响间伐强度、森林环境、林分的发展方向和抚育质量。
天然林的保护:主要包括保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生产力、健康和生命力、森林的功能,使森林生态系统有较高的郁闭度、较好的林分结构、较大的生产率和最大生产力、较高的水源涵养量、土壤肥力增加量和水土保持效益、较高的稳定性、抵抗力和承载力。
11、概念:优势种和关键种(建群种)、乡土种、源生境和汇生境、复合种群。原生裸地/次生裸地,RP/RD/DS,
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