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意象与古代诗歌教学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古诗意象例释之柳

高考语文古诗意象例释之柳

高考语文古诗意象例释之柳语文古诗意象例释之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例 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柳的意象有:
1、以柳赠别。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

“折柳”赠别之风,尤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为赠别的代称。

2、以柳言愁。

人遇悲心事,景暗万念灰。

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是以柳言愁的高手,“晓风轻拂、残月朦胧、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杨柳三个意象罗列,构成一幅哀愁的景观,引起人们对词人深秋旅途的遐想。

3、以柔为美。

柳的形体特征,具有阴柔之美。

“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折腰”,这里把美女的身腰比作柳枝,通过女子的腰之美反映女子的形体之美。

4、象征青春。

青青春柳有象征青春之义,正可以表达人们心中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5、以柳喻情。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那堪傍杨柳,飞絮满邻家。

”。

探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探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探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1. 引言1.1 柳在古代诗词中的重要性在古代诗词中,《柳》不仅仅是一种植物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柳树的执着生命力和顽强生长的品质,常常被用来寓意忍辱负重、顽强不屈的精神。

在古代诗词中,柳树常常与女子的美丽形象相联系,被赋予了优雅、婉约的特质。

柳树的风姿和姿态,不仅成为诗人们描绘风景的素材,更成为表达情感、抒发思念之情的载体。

2. 正文2.1 探究柳在古代诗词中的象征意义柳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用作一种象征性意象,具有多重含义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柳往往被赋予生命力和韧性的象征意义。

在许多诗词中,柳树挺拔的垂枝和柔软的叶片被视为象征着顽强不屈的品质,代表着生命的坚韧和顽强。

比如杜牧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长使英雄泪满巾,横汾渭,\n寂寞无人见,腾蛟起,\n扬水月,耿耿星河欲曙天。

凉风有信,\n月色谁家花弄影,流水直\n....”.这里柳枝在月色下摇曳生姿,勾勒出一幅寂静、幽远的意境,传递出诗人坚韧、不屈的内心和追求永恒之美的情感。

柳还常常被赋予代表柔情和婉约之美的意义。

在诗词中,柳的婀娜身姿和轻盈飘逸的形象常被用来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柔情和眷恋。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乱藤缠葛,古木叹风萧萧。

....”.柳枝在落日余晖下婉约多情,暗示了诗人心中对逝去时光的眷恋和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柳在古代诗词中象征着坚韧与柔情并存的美好品质,丰富了诗歌的意蕴,增添了诗歌的魅力。

2.2 柳在诗词中的形象描写柳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描写成柔美婉转的形象。

诗人们用各种细腻的笔墨描绘柳树的风姿和姿态,使其成为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柳树一般被描绘为修长苍翠,随风摇曳,柔韧多姿。

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王维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雎归,萋萋满别情。

”其中“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表现出了柳树的优美形象,展现出了柳树在诗人心中的深刻印象。

万条垂下绿丝绦——传统意象“柳”在诗歌中的运用简析

万条垂下绿丝绦——传统意象“柳”在诗歌中的运用简析

万条垂下绿丝绦——传统意象“柳”在诗歌中的运用简析唐代诗人贺之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中的柳,碧玉般鲜嫩新翠,似袅娜多姿、凝妆而立的少女,那茂密的、轻柔的、下垂的柳枝如绿色丝绦般随风飘拂,好一幅美丽的春柳图。

柳正是以她这特有的丰姿吸引了我国古往今来众多诗人,犹如历来为人赞颂的“傲、洁、逸、节”的“花中四君子”一样,与中国古代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频频出现在古代诗歌之中。

但诗中的柳已不是自然之柳,而是人化之柳,已被诗人寄予了各种情蕴。

一、春天的象征宋代诗人晏几道在《生查子》中写道:“春从何处归,试向溪边问,岸柳弄娇黄,垄麦田青润。

”春已归来,它在何处?它在岸边娇黄的柳叶中,在垄头青润的麦草里。

简洁的一问一答,将春回大地带来的万象生机展露无遗。

柳,在这里成了春天的象征。

韩愈《早春呈张十八员外郎》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在这里,带给早春勃勃生机的不正是满皇都的烟柳吗?二、抒写对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于人来说,大自然的美既是丰富的,又是神秘的。

自然山川不仅以其甜美的乳汁哺育着人的生命,而且以其瑰丽秀雅的风光愉悦着人的心灵。

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向往着自然,渴望达到‘心凝形释,与万物冥合’的物我同一的理想境界。

”正因为如此,美丽的春天更让诗人留连往返。

他们描写有柳点染的春景,抒发他们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张问陶在《阳湖道中》写道:“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娇翠画江南。

”正是柳与桃共同“画”出了江南迷人的春景。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这是多么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啊!陆游在其《游山西村》中把自己的家乡描写成了青山环抱、绿水萦田、村村花柳的世外之境,怎不让人留连?柳,不仅能点染春景,而且本身就非常可爱。

志南《绝句》里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冯延巳《归自遥》中说:“春艳艳,江上晚山三四点,柳丝如剪花如染”。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一、“杨柳”本意解析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等等。

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

其证如下: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

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

那么,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

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

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

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

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

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

大班古诗《咏柳》教案

大班古诗《咏柳》教案

大班古诗《咏柳》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咏柳》的学习,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帮助幼儿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柳树,并了解柳树在诗词中的形象描绘。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热爱,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诗词介绍《咏柳》是一首描述柳树的古诗,由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

通过对柳树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柳树柔韧的赞美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2. 诗词学习通过教师的朗读和解读,引导幼儿感受古人对柳树的情感表达,学习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3. 制作《咏柳》主题手工通过制作手工,让幼儿参与到诗词的创作和表达中,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10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咏柳》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幼儿的兴趣。

2. 朗读与解读(1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读《咏柳》,并解读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配合动作和表情,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义。

3. 分组朗读(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朗读,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4. 制作手工(30分钟)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柳树相关的材料,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柳树手工。

可以使用剪纸、折纸、彩绘等方式进行创作。

5. 分享展示(10分钟)每个幼儿将自己制作的手工展示给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感受。

6. 诗词复述(1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回顾《咏柳》的诗词内容,让他们逐句复述,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7. 诗词表演(2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表演,可以配合动作和音乐,展示诗词的美感和情感。

8.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四、教学评估通过幼儿的诗词表演和手工制作,观察他们对《咏柳》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课后延伸1.鼓励幼儿背诵《咏柳》,并表演给家人和朋友看。

2.带幼儿到自然环境中观察柳树,让他们亲身感受柳树的美丽和神奇。

(完整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完整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

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

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

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

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

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

”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柳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柳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柳,指柳树,是古代中国文学中固定的意象,常常在古诗文中表现出激情及细腻情意,以惜别及离别之意。

柳树独特的身后,古代的诗人们尽怀深情的写下一篇篇优美的诗文,使柳树细腻的纤柔视觉更加形象。

春天落柳期间,柳树爱人往往可以感受到柳多情的气息,使古代的诗人们渴望把柳树的清爽之感当做自己的唯一的遗愿。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柳树几乎是一种固定的意象,除了普通的意象外,更多的是带有离别,往事,深情,及柔美凄美之境意景之诗。

诗歌中,柳树经常被拿来描述柔美,抑或者惜别。

典型的案例有:“风起无情客伤心,柳色青青湿人衣”(毛泽东)此诗自然地表现出不舍,闻风而至。

柳色青青,湿人衣,表达柳色凄美,及让分离出深夜之无奈无眠的化身,所以得到毛泽东的赞美。

“芦苇池上人安歇,柳絮夜夜飞窗前”(秦观)此诗以芦苇池上一人安歇所写,诗中绿柳生静,柳絮夜夜飞窗前把离别与惆怅,及无法忘掉这回望,娓娓勾勒出对情意的困惑与怅然,给此曲望夜夜添加了一份温柔。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此诗黄河汇流为象征性的传奇,白云与万仞山分别为标示古城的柳树,柳色醺醺,两步不惬意。

此句诗的素妙,形容出柳树的苍老,表现了离别的悲痛,对事物的留恋。

“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燕子飞时,又一年”(杜牧)当燕子随风翩翩而至时,柳树映衬出暗绿色。

此句诗以那柳暗花明又一村为题,让燕子又一年云去空落。

此句诗以琐细的柳色,描述出季节变化,而不舍之感更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古代诗歌中,柳意象的写作有着独特的魅力,表现出古代诗人对离别的悲怆,对柳树的无限思念,及对美好的痴迷,写出一篇又一篇芳芳美诗,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

解读原型意象: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切入点--以黄昏、柳树为例

解读原型意象: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切入点--以黄昏、柳树为例

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 。简 言之 ,它专指一种特 ” ‘ “
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 ③ 这样看来 , 原型 意象是文学作 品中出现最早 的 、最原始的一种创作
题 材 或 对 象 , 所 以说 它是 原 型 , 要 是 因 为 它 是 不 之 主
者在阅读鉴赏过程 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
言诗文作 品 , 能对 作品的思想 内容 、 现手法 、 言 表 语
风格简要评析。 《 ” 普通 高中语 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 》
的角度发现文学 的历史线索 。原型具有丰 富的心理
蕴涵 , 它常常是人类的有一定普遍性 的 、 相对稳定 的 心理模式 与情绪模式 的符号化 ,同时 当然也受到特
谈到这里 , 们还要提及马致远的散曲名篇《 我 天
感染力。《 诗经原始》 :傍晚怀人 , 云 “ 真情真境 , 描写
如画。 、 晋 唐人田家诸诗, 恐无此真实自然。诗以黄 昏景 ” 物的描写来衬托思妇的愁绪 , 对后人影响很大。许瑶
光《 雪门诗钞 ・ 再读( 诗经 ) 四十二首 》 云 :鸡栖于 亦 “
涵的最佳 自 然意象。 此外 , 黄昏除了具体指一天的 日 落
外, 还有较为抽象的“ “ 之意 , 迟” 晚” 由此引出了“ 岁暮” 意象 。“ 岁暮” 日暮” 是“ 的延展 , I 一 I中的晨 、 、 、 午 暮 夜 与一年 中的春 、 、 、 夏 秋 冬无论在气候特征还是在生命 寓意 、 心理蕴含上都极为相似, 具有同形对应性。 因此 , “ 岁暮” 意象就常常与悲秋意象联系在 一起 。
人 的无意识深处 都沉积着人类 世代经 验的记忆 , 就
是集体无意识形成的“ 原始心象 ” 。原型常保 留在神

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古 典 诗 词
中 “ " 的 意 象 分 析 柳
蒋 育 君
( 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 苏 苏州 江 江 摘 要 :中国 古 典 诗 词 借 助 意 象 来 传 递 情 感 。 “ ” 古 柳 是 典 诗 词 中一 个 重要 的 意 象 。 它早 春 萌发 , 告 春 来 ; 条 轻 柔 , 预 枝 撩人情思 ; 飞絮 飘 扬 , 触人 感 怀 。柳 又极 易成 活 , 前 宅 旁 , 屋 随 处 可见 。古诗 词 中大 量抒 发 离愁 别绪 、 乡思 闲 愁等 情 感 的作 品 都 运 用 柳 来表 现 。 文 辨别 古诗 词 中“ ” “ 柳 ” 名 称 , 本 柳 与 杨 的 分 析 古诗 词 中 常见 的柳 的 意 象。 关键 词 :古典 诗 词 “ ” 意 象 分析 柳 古典 诗歌 之 美往 往 在于 意 象 的建构 。明人 王 廷相 认 为 : 夫 “ 诗贵 意象 透莹 , 不喜 事实 猫着 , 渭水 中之 月 , 中之 影 , 以 目 古 镜 可 睹 . 以实 求是 也 … …故 示 以 意象 , 人 思 而 咀之 , 而 契 之 , 难 使 感 道 哉深 矣 , 诗 之 大 致 也 。” 《 此 ( 与郭 价 夫 学 士论 诗 书 》 所谓 意 ) 象 . 是客 观 物 象 经过 创 作 主 体 独 特 的 审 美活 动 而 创造 出来 的 就 种 艺术 形 象 , 主 体 与客 体 、 是 心与 物 的有 机融 和 统 一 。正 如 比 之稍 后的 明人 胡应麟 所说 :古 诗 之妙 , “ 专求 意象 。 ” 《 ( 诗薮 》 ) 中 国古 典 诗 词 中 的 意 象 繁 多 , 柳 ” 是 其 中具 有 代 表 性 的 “ 个 。 “ ” 为 一 种 文 学 意 象 出现 , 早 见 于 《 经 ・ 薇 》 柳 作 最 诗 采 : “ 我 往 矣 , 柳 依 依 。 我 来 思 , 雪 霏 霏 。 大 量 运用 柳 意 象 昔 杨 今 雨 ” 的 . 是 六朝 时期 。 自诗 歌 兴 盛 的 唐代 起 , 意 象 所 负 荷 的涵 则 柳 义 更 加 丰 富 和 深刻 “ 柳” “ ” 杨 与 柳 柳 的意 象 在 古 典 诗 词 中往 往 运 用 “ 柳 ” 词 来 表 现 。 杨 一 如 “ 曾栽 杨 柳 江 南 岸 , 别 江南 两度 春 ” 唐 ・ 一 ( 白居 易 ,忆 江南 》 , 《 ) “ 院深 深 深 几 许 ? 柳 堆 烟 , 帘 无 重 数 ” 北 宋 ・ 阳修 , 蝶 庭 杨 幕 ( 欧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古诗中的“杨柳”意象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古诗中的“杨柳”意象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 “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 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 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 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 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 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 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 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 “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 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 《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 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 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 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 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 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❶春光带来的愉悦。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 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 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 《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 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 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古诗的“杨柳”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 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 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 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 一说到“杨柳”这个意象,一般人都知 道她和“离别”相关,是“离别”的代 名词,其实,“杨柳”这个传统意象的 意蕴远不止于此。大量运用柳意象的, 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 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❷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❸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 念和对家的依恋。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 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 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 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 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 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 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 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 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 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意象及古诗中的柳

“柳”意象及古诗中的柳

在古诗中,柳树常常 被用来表达离别之情 和思乡之感,这与道 家和儒家思想中的情 感表达相一致。
柳树在古诗中还常被 用来寓意高洁、淡泊 名利的精神境界,与 道家和儒家思想中的 境界追求相契合。
柳在古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柳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柳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 柳在文化交流中的传播价值
柳树的美丽与优雅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壹贰来自叁肆伍
离别之情:柳与 “留”谐音,常被 用来表达离别时的 依依不舍之情。
柔美与坚韧:柳枝 柔软,却能经受风 雨,寓意柔美与坚 韧并存。
春天与新生:柳树 是春天的象征,寓 意新生和希望。
飘逸与洒脱:柳枝 飘逸,寓意自由自 在、洒脱不羁的生 活态度。
寓言和隐喻:在古诗中,柳树有时被用作寓言和隐喻,暗示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故事。 文化内涵:柳树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如折柳送别、柳絮飘飘等意象,被广 泛运用于文学创作中。
清新自然:柳树常被用来描绘春天的景象,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柔美婉约:柳枝柔美,常被用来表达柔情似水、婉约秀美的情感 含蓄蕴藉:柳的意象常常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具有蕴藉之美 飘逸超脱:柳树随风摇曳,姿态飘逸,常被用来形容诗人的超脱世俗、自由不羁的情怀
柳树作为风景观赏树种,受到广泛欢迎。 柳树寓意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延续,被赋予了积极的象征意义。 在现代城市绿化中,柳树被大量种植,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柳树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也经常被引用和描绘,被视为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植物。
汇 报 人 :
柳树的形态: 柔美、婀娜多 姿,常用来形
容女子
柳树的寓意: 离别、思念之 情,常用于送
别诗中
柳树的象征意 义:坚韧、不 屈不挠的精神, 常用来表达诗 人对人生和社

2020古代诗歌鉴赏之“柳”意象及古诗中的柳

2020古代诗歌鉴赏之“柳”意象及古诗中的柳

解把飞花蒙日月, 有清霜”如果改为
• 不知天地有清霜。 “不知秋后有清霜” 文意也通,你觉得那
一句更好,请简述理
由。
“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 故乡的象征。(游子之思)
横吹曲辞·折杨柳
张九龄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迟景那能久,流芳不及新。 更愁征戍客,鬓老边城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意象简析之三
“柳”絮飘忽不定, 常作飘摇遣愁的凭借。
千种风姿 万种风情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宋 韩愈《早春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 杜甫《绝句》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唐 刘禹锡《竹枝词》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清 高鼎 《村居》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
• 蝶恋花 送春
• 朱淑真
•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 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 归何处?
•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 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 潇潇雨。
今日语文作业
• 1、记下“柳”意象的意蕴与例子 • 2、完成PPT后的两道诗歌题
2002年全国高考题: •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杨柳枝词
(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 尽日无人属阿谁。
意象简析之四
“柳”表绵绵爱情的象征。 远客折杨柳,依依两含情。
江边柳(唐)雍裕之
袅袅古堤边, 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 留取系郎船。
意象简析之五

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

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

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下面以唐宋诗词中的名句为例,略谈杨柳在古典诗歌中的具体意象。

一、生意盎然、绿阴萋萋的早春意象在众多植物中,杨柳抽丝发芽是较早的,所以常为敏感的诗人捕来作为报春的使者,从而约定而成杨柳的早春意象。

如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诗中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与春雨洗过的粉红色的桃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阳春三月生气盎然的景象。

再如张孝祥《西江月·丹阳湖》中“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温庭筠《更漏子》中“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等,诗中袅袅柳丝,嫩绿柔长,惹人喜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温和明丽的春景图,在这幅图中,如缺少了杨柳的意象,则一切将变得黯然无光。

二、哀婉凄切、恋恋不舍的别离意象柳谐音为“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即取此意,从而形成杨柳的别离意象。

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面对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一派多情难舍之状,友人却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不令人生怨?江淹在《别赋》里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这里虽将别情写到了极至,然写得稍嫌抽象,将它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里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句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刻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三、韶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岁月意象杨柳固然袅娜妩媚,但蒲柳(水杨)又是最先凋零之物,敏感的闺中之人常所以而生发联想,特别是暮春之时,柳绵(也称柳絮,柳树长出的像有棉絮一样茸毛的种子)飞舞,都能给人以韶华易逝、青春难驻的感慨。

如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本来见到杨柳发青正是一年春光来临的大好季节,可转眼间冬去春来又一年,主人公想到蒲柳先衰,感叹青春易逝,容颜易老,生怕丈夫看不上自己的伤感之意便油不过生。

《诗经》中“柳”的意象

《诗经》中“柳”的意象

《诗经》中“柳”的意象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等。

以下是⼩编分享的《诗经》中“柳”的意象,欢迎⼤家阅读! ⼀、《诗经》中“柳”的意象 “柳,茂⽊也……杨柳,蒲柳也。

”关于“杨柳”,有三种说法,其⼀,“杨”即为“柳”,“杨柳”实指柳树。

《战国策西周策》记:“楚有养由基,去柳叶者百步⽽射之,百发百中”。

此乃“百步穿杨”的出处,说明古⼈也称“柳”为“杨”。

其⼆,“杨”通“扬”,“杨柳”即为上扬摆动之柳。

杨柳依依,姿态优美。

其三“杨柳”,今⼈⼀般理解为杨树与柳树两种植机《诗经》中也有这种⽤法,如《陈风东门》“东门之杨,其叶群群。

”杨与柳本为⼀科两属,故《说⽂》⽈:“杨,蒲柳也。

”⼜:“柳,⼩杨也。

”段注:“杨之细茎⼩叶者⽈柳。

”但“杨柳”在《诗经》中合成⼀词时,与今⼈的理解有别。

如《⼩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传》“杨柳,蒲柳也。

”惟“杨柳,蒲柳,合⼆字为⼀⽊,若祀柳之为柜柳也。

”杨柳⼜叫垂柳、垂杨柳,落叶乔⽊,枝细下垂,婀娜多姿,故成就了“柳”之美好意向。

在历代⽂学作品中,对“柳”的描绘层出不穷,且意象多样。

在价诗经》中,共有四篇诗歌描绘或涉及“柳”的意象,以下对重要意向作具体解析。

其⼀,《⼩雅⿅鸣之什采薇》末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雪霏霏。

⾏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中有“⼀系列的战争诗,这些诗歌有对遭受敌⼈侵略表达愤恨的,或歌颂天⼦诸侯勇敢的,或由于战争带来的巨⼤灾难,作品中流露出限表情的。

《⼩雅⿅鸣之什采薇》正是这类诗,表达了戍边⼠卒返乡途中悲苦的⼼声,抒发了战⼠们思念家乡与保家卫国的错综⼼理。

其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雪霏霏”四句作为名句⼴为流传。

战争虽⼰结束,但萦绕在⼼头的痛苦仍久久不曾散去,霏霏⾬雪的天⽓太过凝重,使得回乡的道路变得更加艰难,⼼情更加悲苦。

前⽅的家乡越来越近,近乡情更切,战⼠们⾯对眼前霏霏的⾬雪,不禁想起了出征时还是宜⼈烂漫的春季,杨柳依依,⼀⽚新绿,亲⼈为⾃⼰送⾏,殷殷切切,万分不舍。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大全+《步出夏门行》曹操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大全+《步出夏门行》曹操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大全中学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

本文拟就几种最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

一、“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二、“燕”的意象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

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极研尽态,形神俱似。

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柳意象与古代诗词教学

柳意象与古代诗词教学

柳意象与古代诗词教学我们在进行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固然需要向学生讲清一首诗词的写作背景,进行字词解释,交代典故出处,归纳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这自然是诗词鉴赏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更重要的是,还要将诗词中重要意象所蕴含的思想意义讲述清楚。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楚地领会诗词的本义,还能更透彻地把握诗人寄托其中的深层内涵。

教师通过讲授古代诗词中常见的经典意象,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学大量类似诗词,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一般作品选本对诗词中诸如梅、兰、竹、菊、月、水、风、草等看似明了的意象并未注释,学生在阅读时也易忽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其积淀的文化内涵进行归纳、分析,尤显得必要。

本文以唐诗中经常出现的柳意象为个案,就诗歌意象与唐诗教学的关系作初步探讨,以引起古诗词教学者的注意。

一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中重要的艺术范畴,是组成诗歌意境的微小细胞,是构成诗歌大厦的基本砖石。

《周易·系辞上》中虽早已出现“意”与“象”的概念,并提出“立象以尽意”的方法,但第一次将“意象”并提并引入文学理论的范畴,是南朝刘勰,其《文心雕龙·神思》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即作家先观照自然之物,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形象,然后开始动笔写作。

按照现代文艺心理学的解释,意象是一种审美心理现象,是主体对外物的一种知觉方式,是有一定意义的形象。

意是象中之意,象是意中之象,意和象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物我同一,主客交融的和谐统一体。

作为审美意象的柳,在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几乎是呈几何级数增大,它的含义也有一条历时性发展演变的轨迹可寻。

《诗经》中言柳诗凡四首,基本上处于借物抒情的初级阶段,但已开诗中言柳之先河。

《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句,借杨柳表达士兵的思乡恋亲之情,情景交融,堪为千古佳句。

“柳”因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且易种好活,可以寓示远行之人落地生根,随遇而安,清人褚人获《坚瓠广集》卷四云:“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大班语言《咏柳》的教案

大班语言《咏柳》的教案

大班语言《咏柳》的教案教案主题:《咏柳》中的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掌握《咏柳》这首古典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分析《咏柳》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3.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创作展示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准备:1.复印《咏柳》的诗歌原文,分发给每个学生。

2.准备多媒体投影仪,播放相关图片和音频,辅助教学。

3.准备诗歌鉴赏的教学素材和活动题目。

教学流程: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描写春天、垂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柳树的兴趣。

2.提问:柳树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和象征?引导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

二、分析诗歌(15分钟)1.教师要求学生默读《咏柳》诗,回答以下问题:-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主要描述了什么?-诗歌的结构形式是什么?有没有押韵?-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拟人等。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提示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参考具体的诗句和诗歌结构。

三、诗歌鉴赏(20分钟)1.教师主导分析《咏柳》的艺术特点和意义:-诗歌采用七绝的形式,并且有韵脚,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诗歌的情感表达真挚,字句简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2.提问:-你在诗歌中感受到了哪些美好的形象或意境?四、创作与表达(25分钟)1.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自由写一写对柳树的印象和感情,可以用绘画、写诗、写散文的形式。

2.请学生相互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要谈谈自己的创作目的和感受。

3.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柳树的理解和感悟,引发更多的对自然的思考和情感交流。

五、总结(10分钟)1.教师提醒学生:诗歌是一种美的表达方式,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出美好的意象和情感。

2.诗歌鉴赏需要我们细心品味和体验,从中汲取欣赏和表达的力量。

3.分享学生的创作作品,学习他人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拓展与练习建议:1.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和创作,并准备下节课分享。

国学咏柳贺知章教案

国学咏柳贺知章教案

国学咏柳贺知章教案教案标题:国学咏柳贺知章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国学经典《咏柳》和作者贺知章。

2. 学习赏析《咏柳》中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贺知章及其作品《咏柳》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咏柳》的诗歌结构和艺术特点。

3. 阅读并理解《咏柳》的文字和意境。

4. 进行诗歌赏析和讨论。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和简短的介绍引起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提出学习《咏柳》的目的。

正文:2. 介绍贺知章的生平和成就,解释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3. 分析《咏柳》的结构,包括诗歌的篇幅、韵律和押韵方式。

4. 分析《咏柳》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5. 分组阅读《咏柳》,学生可以互相交流理解和感受,然后进行整体讨论。

6. 引导学生分析《咏柳》中的修辞手法和运用,如比喻、拟人等。

7. 引导学生思考《咏柳》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展开讨论。

总结:8. 总结《咏柳》的艺术特点和意义,强调国学经典的重要性。

9. 鼓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兴趣和学习,提出继续探索国学经典的建议。

教学资源:1. 贺知章的生平介绍和相关资料。

2. 《咏柳》的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

3. 图片和视频资源,用于引入和补充教学内容。

4. 分组讨论和整体讨论的教学活动材料。

教学评估:1. 学生对贺知章和《咏柳》的理解和认识。

2. 学生对《咏柳》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3. 学生对《咏柳》中修辞手法和主题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唐诗宋词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以《咏柳》为启发,写一首自己的诗歌。

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文化遗址或博物馆,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地体验。

希望以上教案建议和指导对您有所帮助,如有需要,请随时与我联系。

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

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后,“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 中诸 如梅 、 兰、 竹、 菊 等 常 见意 象 大 多 都 没
寓情 于 景 。又 因 柳 与 “ 留 ”同音 , 可 作 挽 留 之
意, 而且 柳树 很容 易种植 成 活 , 又可 预示远 行 人
生 活随 遇而 安 。清 朝 褚 人 获 有 云 : “ 送 行 之 人
岂无他 枝可 折而 必于柳 者 , 非谓 津亭 所便 , 亦 以
有注 释 , 因此 在 教学 过 程 中对 其 文化 内涵 的强
调就 显得 特别 重要 了 。下面 以唐代 诗歌 中特 别
常 见 的柳 意象 为例 , 谈 谈 诗 歌 意 象 与古 代 诗 歌
教 学 的关 系 。

柳 风流 可爱 , 似 张 绪 当 时。 ” 《 世 说 新语 》 中也 有
云: “ 有 人叹王恭形貌 者云 ‘ 濯濯 如春月柳 ’ 。 ”

意象是 古 代诗歌 意境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意象 在 中 国古 代 诗 学 中 占有 很 重 要 的地 位, 是组 成诗歌 意境 最基 本 的部分 , 是诗 歌创 作 的基本 工具 。《 周 易 》中很 早 就 出 现 过 这 个 概 念, 不过 两个 字一 开始 是分 开来提 的 , 并第 一次
文百 又 言叉 文 教 宇 学
“ 柳” 意 象 与古 代 诗 歌 教 学
戴 璐
诗歌鉴 赏最 为重要 的是要讲 明诗词 中重 要 意象 所蕴 含 的深 刻 含 义 。只 有 做 到 了这 一 点 , 才能 使学 生 更 为 清 楚 地 领 会 作 者 要 表 达 的 意 思, 更 为透 彻 地 把 握 诗 人 所 寄 托 的 思 想 感 情 。 教 师可 以通过 讲授 一些 常见 的古典 诗词 中的经 典意 象 , 让 学 生试 着 品读 类 似作 品 , 举 一反三。
文 百又 又 言文 教 孕 学
谈 高 中语 文 诗 词 鉴 赏教 学
王 琳 琳
诗 词鉴 赏 教学在 高 中语 文教 学 中 占有重 要 地位 , 也 是 教 学 的 重 点 和难 升 学 生 的 审美 素 养 和 鉴 赏 水 平, 进 而提 高学 生 的语 文综 合素 质 。 因此 , 高 中
这个 意象 寄托 了主 人 公 思念 家 乡和 亲 人 之 情 ,
含 义 的诗歌 意象 。
二、 “ 柳” 意 象成 就 了诗歌 的经 典
对 于 艺术来 说 , 一 味地 重 复 和 模 仿 是 其 最 大 的忌 讳 , 然而 咏柳 诗从古 至 今数 不胜 数 , 却 各
66
珏 土 2 0 1 5・ 6
人 之去 乡正 如木 之离 土 , 望 其 随处 皆安 , 一如 柳 枝 随地 可 活 , 为之祝愿耳。 ” 因此 汉 朝 产生 了一
种折柳 相送 的 习俗 。古 乐府 中与柳 有 关 的诗 歌 题 目, 俯 拾 皆是 。魏晋时期 , 品评人物 之 风盛行 , 柳便成 了君子 品德 的象征 , 意 指文化 人格 。例如 《 南史 ・ 张绪传 》 中武帝夸 赞 张绪 时说 道 : “ 此杨
提 出了“ 立 象 以 尽 意 ”的写 作 方 法 。南 朝 刘 勰
人 们 审美意 识 的变迁 也受 柳文 化 内在流 变 规律 的影 响 。对柳 意象 的侧 重 , 从 齐 梁 宫 体 诗
到盛唐 初期 诗 歌 , 在 渲 染 离 愁 别 绪方 面可 谓 前
无古人 , 然 而从 中又 发 现 诗 人 赐 给 了柳 更 多 的 柔情 媚意 , 把女 子 眉眼 比作柳 叶 , 把女 子腰 身 比
度来看 , 意 象属 于审美 的层 面 , 是有 一定 象征 意
关 。诗评 家 程 梦 星 在 评 价 李 商 隐 的诗 时 如 是 说: “ 唐人 言女 子 好 以柳 比之 。 ” 而 到 宋代 , 诗 歌 中柳 意象 又 多 与青 楼 女子 相 联 , 多含 贬义 。渐
渐地 , 汉 字 因柳意 象 的丰 富 内涵 衍生 、 创 造 出了
语 文教 师要 注重 革 新 教 学 思 想 , 积 极 发 挥 学 生
要 尊重 学 生 的个 体 差 异 和 实 际 学 习 状况 , 关 注 学 生鉴 赏 素养 和 语 言 能 力 的培 养 , 并 充 分 发 挥 学生 的 主体作 用 , 提 升诗 词 鉴 赏 教 学 的质 量 和
效率 。
作 为古 典诗 歌 中常常 出现 的审 美意 象—— 柳, 它 的含 义在 不 断地发 展 演 变 。《 诗经》 里 有 谈及柳 的诗 , 基 本上 就是 借物抒 情 , 它是 诗歌 中 言及 柳 的 开始 。《 小雅 ・ 采 薇 》中有 : “ 昔 我 往 矣, 杨 柳依 依 ; 今 我来 思 , 雨雪霏霏。 ” 通 过 杨 柳
另外 , 教 师要 改 变 传 统 的 教 学 理 念 和 对 学 生 的定 位 , 认识 到学 生并 不 是抽 象 的鉴赏 主体 ,
义 的事 物 。意和 象是 和谐 的统一 体 , 物我 合 一 ,
主客 交融 。
许许 多 多 的 同样 具 有 丰 富 内涵 的 文 化 符 号 , 如
“ 寻花 问柳 ” 用 来讽 刺 男 子 的嫖 娼 行 为 , “ 柳 市 花街 ” 用 来 代 指 娼 女 的 居 住 之 地 。就 这 样 , 柳 意 象经 过长 期 的 演 变 , 渐 渐成 了一 种 承 载 特 殊
在 其《 文 心雕 龙 ・ 神思》 中首 次将 “ 意” 和“ 象”
并提 , 并将 其 引入文学 理论 的范畴 , “ 独 照 之
作柳枝 , 用 柳 絮 比喻 生 死无 常 。《 唐诗 三百 首 》
中柳 意象 出现 的次 数 更 多 , 而 且 大 都 与女 子 有
匠, 窥 意 象 以运 斤 。 ” 也就是说 , 诗 人 首 先 要 欣 赏 自然 中的景 物 , 在 脑 海 中形 成 鲜 明的 形 象 之 后, 才 开始 动 笔写 作 。从 现 代 文 艺 心 理 学 的 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