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育科研的三大范式
简述科学研究的第一,二,三,四范式

第一范式:实证主义1.实证主义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科学研究范式,其核心理念是建立在经验和实证观察的基础之上,认为唯有通过观察和实验,才能获取可靠的知识。
实证主义强调客观、可重复的科学方法,强调科学必须基于客观事实和可验证的数据,反对主观假设和信念的干扰。
2.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哲学家康德、波普尔等,他们强调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理和事实观察之上,强调理论的测试和修正,以验证其有效性和真实性。
实证主义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对现代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3.实证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其过分强调客观事实和可验证性,忽视了科学理论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理论、观念和假设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实证主义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和批评,因为这些领域的研究对象较为复杂多样,难以仅仅依靠客观观察和实验来完全解释。
第二范式:解释主义1.解释主义是对实证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强调科学研究应该关注人类行为的意义和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客观事实的观察和实验。
解释主义认为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复杂多样的内在意义和规律,需要通过丰富的文化、历史知识来解释和理解。
2.解释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等,他们强调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现象不是简单的自然现象,而是受到文化、历史、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解释主义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对于深入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3.解释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其过分强调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忽视了客观现实和普遍规律。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时,解释主义方法可能会受到各种主观偏见和误导因素的影响,导致研究结论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
第三范式:批判理论1.批判理论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新型科学研究范式,其核心理念是对科学方法和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强调对权力、压制、不平等等社会问题进行挑战和改变。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试述教育科学研究范式的类型及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趋势1、根据托马斯?库恩把“范式”看作是介于科学共同体和外部自然之间的有一定层次、结构和功能的独立系统的思想,我们把范式理解为某一领域中研究者所遵守的具有凝聚力和组织力的并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研究成就的科学研究规则、典型或模型。
它有三个基本构件:一是遵守它的研究者;二是一套规则、典范;三是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有了这三个构件,便可构成一个范式。
从以上对教育研究方法及范式历史过程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存在着如下几种研究范式。
1)逻辑演绎的研究范式逻辑演绎研究范式从某种一般性的理论观点出发来推演出各种看法和建议,对现实或者作出某种批判,或者作出某种辩护。
这一范式萌芽最早。
中国古代关于教育教学的最初思考主要就是使用这一范式,教育家们首先提出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即人性本善或本恶等,以此来推论教育教学的目的、内容、方式、方法。
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和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教育家,有许多是运用了这一范式。
他们从不同的第一原理来推论现在和未来的教育教学应该如何。
当前的许多基本理论研究中,这种探讨式的研究在数量上仍然不少并且很有生命力。
这一范式的特点是由哲学观直接导出教育价值观与目的观。
哲学在教育研究中发挥着双重作用:既是教育观形成的哲学理论前提,也是认识教育现象的理性工具。
另外,研究立足于总结与反思,面对现实的思辨与依赖直觉的判断及服务于教育实践为目标的研究方法。
2)自然类比的研究范式自然类比的研究范式是根据自然现象或事物的发生与发展,来类比、推论教育教学,以确立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其创立者有夸美纽斯、裴斯塔洛齐、福禄贝尔以及现代的一些开创性专家。
自然类比方法在夸美纽斯关于教育教学的许多研究讨论中表现出来,自然适应原则就是典型的例证。
但是,自然类比方法真正成为一种研究范式还是在现代并分化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一种典型的研究和表达方法的隐喻,用自然的熟悉的事物比喻社会的生疏的事物,以达到正确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移植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及其原理,来描述、说明和推论教育教学。
教育研究不同范式

视角3:预测性研究
根据社会历史资料和现状,根据主观判断,运 用科学计算方法分析与推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 可能与状态,为今后制定规划、决策与管理服 务。
预测方法:外推法、专家法、模拟法 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可信度?
视角4:规范性研究
干预社会现实 价值定向:确定社会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或者 社会改革的基本方向。例如‚我国基础教育均 衡发展的研究‛。 政策设计:把有关理论知识、方法技巧与专门 资料应用于决定政策、评价当前的政策或者提 出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例如‚南京市初中教 育均衡发展的改革方案‛。
反思2:研究者对自身角色的反思
“探究者‛的角色 ‚启蒙者‛的角色 ‚闯入者‛的角色
反思3:研究者对加注在自己身上或周 围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的反思
• •
教科书文化 传媒文化
如果让“我”从事关于农民工子弟教 育的研究,“我”又是谁呢?
教育研究的基本问题(四个W)
(三)怎么研究(How)?——教育研究 的方法:由于教育研究的对象(教育问题)
问题:
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研究
?
教育研究的尴尬
尴尬之一:教育学是科学吗?
*令人失望的教育学! *教育研究中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之争
尴尬之二:“教育研究”能否解决“教育问题”?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隔阂 *立场选择:做‚冷眼旁观‛的思考者还是‚热情参与‛的实践者?
尴尬之三:研究如何逼近“教育真相”?
*向上看、向下看、向西看 *逼近真相的几种路向(个案/总体、归纳/演绎、定性/定量)
教育研究的基本问题(四个W)
教育研究的第三范式_混合方法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农远工程教学环境下资源有效应用的途径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08SYB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09年4月30日19第19卷 现代教育技术 V ol. 19 2009年第9期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o.92009 教育研究的第三范式*——混合方法研究乜 勇 魏久利(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摘要】近年来,混合方法研究逐步兴起,并被教育研究方法论者称为是继量化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之后的“第三种教育研究范式”。
这种研究范式综合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各种优点,给教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能唯方法马首是瞻,而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选择,以顺利完成研究任务。
【关键词】教育研究;范式;混合方法研究【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9—0019—04引言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长期以来存在着“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两种研究范式,且研究者因这两种研究范式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不同而各持己见,认为自己的方法更“合理”,更“可信”,更“有效”[1]。
作为社会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科学,其领域内同样存在着“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两种范式之争。
究竟哪种研究范式更适合我们的研究呢?我们有必要做一次认真反思,以避免“为方法而方法”的错误倾向。
一 范式及教育研究范式1 范式范式的概念是美国著名科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nn)于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并首次用这个概念来描述科学发展的模式。
随后,“范式”逐渐成为了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成为了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
在库恩看来,范式是指常规的科学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整体等,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先例,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且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
教育学的研究范式

教育学的研究范式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及教育效果等方面的问题,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改革。
在教育学研究中,有不同的研究范式,它们提供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教育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教育学研究范式,并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一、实证主义范式实证主义范式是一种强调科学性和客观性的研究取向。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观察数据,寻找变量之间的关联和因果关系。
实证主义范式在教育学研究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常用于测量教育现象、评估教育政策和教育项目的效果等。
例如,在研究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时,实证主义范式可以使用问卷调查来收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背景信息,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与学习成绩相关的因素。
这种研究方法侧重于客观数据和量化分析,能够提供较为客观的研究结果。
二、解释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侧重于理解个体和群体行为的意义和目的。
它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和相互理解,关注研究对象的主观经验和意义构建过程。
解释主义范式常用于研究教育现象的内在意义、教育行为的动机和个体差异。
例如,在研究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时,解释主义范式可以采用访谈和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主观感受、学习动机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这种研究方法注重对个体的细致观察和深入交流,能够提供具体而深入的研究结果。
三、批判主义范式批判主义范式强调对社会现实和权力结构的批判和反思。
它关注教育的社会背景、教育制度的运作方式以及隐含的权力关系。
批判主义范式常用于研究教育中的社会不平等、教育体制的结构性问题和教育正义等。
例如,在研究教育公平性时,批判主义范式可以关注社会阶层对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不公正现象,通过对权力关系和结构性问题的批判来推动教育改革。
这种研究方法注重对社会背景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够揭示教育中存在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
四、构建主义范式构建主义范式注重个体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意义的共同构建,认为知识是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

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
一、第一种是解释性研究范式,它侧重于理解和解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因素。
它主要分析和说明行为的起源和发展背景以及受影响的因素,并提出分析和发展这些行为的潜在机制。
解释性研究可以采用质性或定性的方法,利用根据调查、观察等形式的数据、文献、档案进行研究。
二、第二种是评价性研究范式,它侧重于评价教学所实现的目标或教学效果。
它涉及对教学结果、教学条件和教学活动的评价工作。
评价性研究可以采用定量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教育评估中。
常用的类型有系统性评估、诊断性评估、学习水平测定、调查性评估和能力性评估等。
三、第三种是提高性研究范式,它注重在以往的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问题的原因,对现象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以改善现状或解决问题。
提高性研究通常使用实验设计,从基础上研究具体教学活动的多种情境,比较不同教学活动的结果,结合经验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
三大研究范式

三大研究范式解读教育研究三大范式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潘茂明内容摘要在教育研究的发展进程中,研究范式随着教育本身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革,同时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它的发展。
不可否认,实证主义、批判主义和解释主义这当今教育研究三大范式所着眼于教育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它们各自擅长于解决不同的问题。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三大范式的特点,理顺它们的共性,旨在于使读者能理解并合理使用这三大范式。
关键词实证主义批判主义解释主义一、前言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的教育研究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从融于哲学之中到自成体系的风雨历程,在25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研究范式的发展与革新始终是推动教育研究向前迈进的基础动力,而在教育科学日益分化和融合的今天,对教育研究中最基础的构成——研究范式做一番历史的回顾与未来的展望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教育研究范式的界定“范式”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它是由美国科学家库恩提出的,其基本含义即为学科的科学群体所认同,学科的内容和研究要素、过程、方法等须形成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
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具体科学研究,它的研究范式即是指教育科学的研究群体对本群体所从事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的共同认识。
需明确的是,本文所涉及的教育研究范式是与教育研究活动相关的范式,不包含与具体学科内容有关的方面,仅对教育研究过程、方法意义上的范式进行探讨。
(二)当今三大研究范式毋庸置疑,自西方教育教育理论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梳理各个时期的关于教育研究范式的观点有很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Popkewitz(1984)的教育研究科学研究范式分类:经验分析科学、符号科学与批判科学,这是直接受Hanbermas (1968)的认识兴趣分类的启发的结果。
当代一些学者则主张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实用主义、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研究教育研究范式。
Cohan等人建立在人们的“知识的质疑,认识,获得途径,传播方式的研究”这一认识层面上的,等分化出:实证的,规范的,解释的,自然的及批判的这三个进行科学研究的范式。
适合中小学教师的基本教育科研范式

科学性——科学的方法实践性——实际的需要批判性——反思与改进3、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教师的教育行动研究有以下特点:(1)行动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实践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2)行动研究的主体是教育行动实践者;(3)行动研究的过程是动态的、开放的。
在行动中进行研究以研究促进行动的改善处处围绕“行动”展开:⑴为行动而研究——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目的↓以教师的理论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为基础并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⑵对行动的研究——既关注理论的发展创新,更关注各种实际问题对象↓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⑶在行动中的研究——一边工作、一边研究↓从工作困惑中提炼课题、研究结果用于改进工作⑷行动者进行研究并在行动中调节完善↓研究主体是教育行动实践者研究过程是动态的、开放的4、教育行动研究的意义(P39-42)(1)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问题即课题——活化的理论:“活的教育学”(2)有利于促进教育研究模式的变革,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
工作即研究——让我们的工作充满乐趣(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教师即专家——魏书生的教育家之路(4)有利于提高教师自我意识,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与尊严。
效果即成果——提升与自信5、教育行动研究的程序及注意事项(P42--46)(1)诊断教师在每天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会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甚至是难题,对这些问题进行追问和作答的过程就是诊断。
(2)计划计划就是拟研究问题的可能策略。
总体的计划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①计划的内容课题研究的背景;计划实施后预期达到的研究目的;行动的步骤与时间的安排;预期成果的表现形式。
②计划的要求计划要具有可行性;计划要明确具体;计划要具有灵活性。
(3)行动行动环节是指行动者在获得了关于背景和行动本身的信息,经过思考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采取的步骤。
把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
教研组深度教研活动三范式

教研组深度教研活动三范式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断在探索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本文将介绍一种深度教研活动三范式,帮助教研组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创新,以此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
我们需要明确深度教研活动的目的。
教研组通过深入开展教研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将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深度教研活动的三个范式。
第一范式:主题式教研。
在主题式教研中,教研组围绕一个特定的教学主题展开深入研究。
例如,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我们可以通过集体备课、观摩教学、学生反馈等方式,全面探讨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范式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然而,主题式教研可能忽略了某些细节问题。
因此,我们提出了第二范式:细节挖掘式教研。
在此范式中,教研组教学中的细节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例如,我们发现课堂提问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很有帮助,但有些教师提问方式不当,可能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
通过细节挖掘式教研,我们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提问技巧和方法,从而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虽然第二范式了细节问题,但可能过于繁琐和冗长。
因此,我们提出了第三范式:创新式教研。
在此范式中,教研组追求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近年来兴起的教育技术手段——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为教研组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通过研究和实验,我们将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深度教研活动三范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教研模式,从宏观到微观,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创新引领,逐步深入地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通过不断深入开展教研活动,我们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参与到深度教研活动中来,共同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2:教育科研的三大范式

一、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
• Positivism • 1.对客观现实的看法
• 真實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可以透過理性工具對它進行科學驗證 • 世界就在那,以程度不等的静态形式以供研究人员研究。 • 经验、感觉 • 物质现实和社会现实独立于观察者,只要能毫无偏见地对这些现实进行观察,
观察的结果就构成科学知识。 • 从机械论的角度看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 2.研究者的角色 • 价值中立 • 研究人员应尽可能把自我意识排除在收集资料和报告研究成果的过程之外。 • 3.研究的焦点 • 科学验证
3.研究的焦点
批判反思
• 三大范式怎样做教育研究? • 实证主义——研究者立场 • 建构或诠释学(解释学)——学习者立场 • 批判——理想者 • 以好学生为例
• 定量研究(受实证主义影响)出数据,定 性研究(受建构主义、批判主义影响)出 理论。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区别
美国对定性研究方法的分类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三大范式
• 一、范式(Paradigm)
• 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 的集合。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 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 方式。
• 库恩对科学发展持历史阶段论,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 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 式” 。范式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表示一个 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于古代科 学,托勒密天文学之于中世纪科学,伽利略的动力学之于 近代科学的初级阶段,微粒光学之于近代科学的发达时期,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于当代科学。
是坚持理论研究还是扎根于实证研究?
• 是理论思辨研究?还是面向实践的实证研 究?
•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对峙 • 理论的力量:影响大、持久 • 实证研究的用处
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教育研究方法是人们在探索和认识教育科学规律中所使用的一些方式、手段、技术、技巧。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有两种主要的研究范式:一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经验性的、可定量化的观察,研究的任务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称为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另一种是从人文学科推衍而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称为人本主义研究范式①。
一、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科学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股思潮,它是“以实证方法、数学方法、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的方法为手段,研究数学、逻辑学、自然科学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人和社会问题”②。
科学主义将“科学”仅仅理解为实证白然科学,它要求哲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和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它崇尚可感经验、精确量化、机械性预设,反对用思辨的方法探讨、研究问题,相信唯有科学才是认识世界的有效而可靠的方法,唯有科学及其自身进化才能保证社会进步,科学主义因此又被称为“唯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在教育研究中表现为:一方面强调教育科研应采用可量化的研究;另一方面重视各种数据的收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阐释教育现象。
其研究特点如下: (1) 由于看到了事物本身具有内在固定的、可以重复发生的规律,因此人们十分重视事物(4) 常因果关系的解释,以及精确的定量分析与预测。
(2) 提倡严格控制的可量化的研究,重视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3) 试图对教育现象进行不偏不倚的研究,认为研究对象不依赖于研究者而独立存在,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应当是彼此分离的。
使用演绎法进行研究。
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中基本研究步骤遵循了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即研究者从观察教育现象人手,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并界定问题;然后经过查阅有关资料和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暂时假设;为验证假设,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要求选样本,进行测验和实验,收集有关数据、资料,并对这些数资料分析处理.寻找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提高可信度,研究者有时也会采用控制组、实验组相对照的方法,确定变量的因果关系,最后得出结论。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第一章新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一、新背景——《教育规划纲要》1、制定依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
2、历史地位:里程碑式的文件——新时期最重要的教育政策文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3、内容要点:主题——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主线——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灵魂——改革创新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战略重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目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4、对教育科研的意义:教育家办学:立教育家之志、练教育家之功——教育科研重要地位教育实践+科研==教育家指明教育科研方向:“三为服务”——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繁荣教育科学指出教育科研重点内容(P28---32)举例:⑴基础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并校——教育公平思考:是否真正实现了教育公平⑵坚持素质教育的问题“素质”的思考素质:事物本来的性质,素养(平日的休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至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
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全面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⑶加强农村教育问题⑷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问题⑸完善招生考试制度问题学苗流失问题等二、新背景下的教育科研1、教育家办学必须借力教育科研(为什么)《纲要》提出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
热爱教育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把教育的规律、人才懂得教育成长的规律,运用于终身教育一线可以认知办学实践,潜心育人。
语文教育研究的范式

语文教育研究的范式、原则与基础一、语文教育研究三大范式二、语文教育研究的原则三、语文教育研究的基础一、语文教育研究范式“范式”及“范式转移”释义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首先使用的,是指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体系,它以一种范例的形式决定了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程序。
. 范式一词推广到教育研究领域,主要是指教育研究者在从事研究过程中的共同的教育信仰,以及在此信仰指导下的教育研究方法和程序。
. 传统的两大范式:定量研究范式和定性研究范式. 一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观察——经验的、可量化的观察。
研究的任务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作出解释。
另一范式是从人文学科推衍出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
——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这种划分,事实上是只着眼于教育研究的现状,如果把视野扩展到教育研究乃至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长河,显然还存在着另一研究范式,即哲学研究范式。
. 教育研究范式可分为三种:思辨研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 这里的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是等同的,因为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哲学基础、研究方法与程序都是相同的;. 定性研究与质的研究是同一含义,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则都由英文翻译而来,只不过在内地翻译成定性研究,在港台地区翻译成质的研究而已。
思辨研究的特征. 思辨研究着重概念操作而不注重事实操作,思辨研究的对象,是不可直接观测或调查的抽象概念,所以,也有人将思辨研究称作哲学思辨研究。
. 思辨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不依据感性经验的思维方式。
因此,思辨研究是指从“先验原则”或“公理”出发,依靠直觉、洞察、逻辑推理来获取知识。
.哲学思辨研究范式是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并着重于依据一定的哲学观构划教育的理想或应然状态。
——李雁冰. 哲学思辨是教育研究中最古老、存在最久远的研究范式,这是由哲学、教育的特性决定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研究是关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学问,它必须到哲学那里去寻找答案,“哲学就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
教育研究范式

教育研究范式长期以来,不同研究者采取不同的教育研究思路、框架,这就逐渐形成了教育研究的多种范式。
一、哲学研究范式(一)概念研究者认为,哲学研究范式是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并着重于依据一定的哲学观构划着教育的理想或应然状态。
〔李雁冰,2000(1)〕(二)历史研究者指出,哲学研究范式是最古老的一种教育研究范式,它产生于古代,至今仍然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范式而存在着。
代表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卢梭、赫尔巴特、杜威、马斯洛以及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改造主义等各教育流派。
〔李雁冰,2000(1)〕(三)缺陷一是单一化的终极价值取向,与此有关,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往往在设想某种终极理想的人,作为构建教育理论的依据。
正因为如此,各种理论往往抱着独此为尊、唯我为是的态度,由此导致的争议往往是各执一端,看不到各自理论的局限和理论间的共通性。
而且,事实上,任何追求某种终极的实体的人性的政府都是虚妄的。
二是容易流于哲学本身所易犯的虚玄而脱离教育实际,有违教育研究这一实践性极强的科学精神。
因此教育研究的哲学范式衰落下去。
〔李雁冰,2000(1)〕(四)具体方法一是从某种特定的哲学观点出发,演绎出相应的教育思想;二是从个别的教育问题入手,上溯至某种哲学框架,从而建构教育理念的框架。
无论何种途径,思考的都是教育中的目的、价值、规范等带有终极意义的问题。
二、量化研究范式(一)概念和哲学基础1.概念:有的称之为定量研究;还有研究者称之为实证—分析范式;有研究者认为,量化研究范式亦即实证研究范式,是以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借助数学工具,以求发现教育规律的研究范式。
2.哲学基础:有研究者认为,量化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科学主义;也有认为,是实证主义。
(二)历史17、18世纪以来,自然科学长足进步,工业技术成绩斐然。
在这种情况之下,以追究形而上学为己任的哲学传统受到质疑,科学及其方法逐渐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教育研究范式

教育研究范式教育研究的范式范式”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它是由美国科学家库恩提出的,其基本含义即为学科的科学群体所认同,学科的内容和研究要素、过程、方法等须形成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
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具体科学研究,它的研究范式即是指教育科学的研究群体对本群体所从事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的共同认识。
范式决定了准则,人们借此选择和明确探究的问题及研究思路,它以一种返利的形式决定该领域研究者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程序。
随着范式的不断变化发展,范式作为一个介于共同体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相对稳定的有意义的系统,本身具有着丰富的文化涵义。
首先,范式建构主导着科学共同体成员心理价值,使他们在探索自然的道路上不断获得成功的同时, 也使自己成为具有共同心理价值意识的群体,成为归有所属的真正的科学家;其次,范式规范着主体行为方式,尤其是规则范式中所具有的一系列规则以其既得的有效性和权威性规范着共同成员参与科学活动的行为方式;最后范式对科学家具有示范效应。
例如经典著作、典型事例、教科书、已解决的难题等不仅为某种科学研究的出现提供了模型,给科学家从事某项研究提供了榜样,而且教师等做了示范作用。
因此教育研究的示范指导我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除了加强对各种示范类型的理解和运用还要有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使范式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
例如科学和人文是21世纪教学的两大重点,因此在教育范式研究中还要体现时代性,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和教育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坚信教育研究能够达到自然科学那样的规范水平。
教育研究人文精神则强调教育研究的人文性质、教育研究成果的价值标准,坚信教育研究只有通过人文途径和方法才能规范化。
二者的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日益把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的实情研究结合起来; 坚持把科学研究与哲学分析结合起来, 使事实与价值在研究上获得一致;强调教育研究过程中理性因素与情感因素结合,无论研究者还是被研究者, 都以完整的“人”进人研究情境和过程,以求研究成果更合乎实际情境中的人。
教育研究的范式

对于社会世界的基本假定 (1)
• 量的研究相信「社会世界」(social world)与「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一样,具有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social facts),不因研 究者的主观认知或意义了解而改变其样态和面貌。事实就是事实,不 仅客观存在,而且可以量化,可以测量。
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1)
• 科学范式具有支配性,某一特定时间只有一种科学范式主导 科学活动。
• Natural scientists generally believe that the succession from one paradigm to another represents progress from a false view to a true view. No modern astronomer, for example, believes that the sun revolves around the Earth.
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2)
• In the social sciences, paradigms may gain or lose popularity but are seldom discarde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ltogether. The paradigms of the social sciences offer a variety of views, each with insights that others lack but also ignoring aspects of social life that other paradigms reveal.
什么是研究范式(1)
• 教育研究是一个探讨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但是 对于研究过程应如何进行,为什么如此进行等有关研究方法 的基本立场和方向,教育研究者却又有不同的观点和主张, 因此有了所谓“研究范式”(research paradigms)之争。
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及研究的基本范式

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及研究的基本范式1.选题阶段。
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假设的提出与确立,研究目的与意义的确立等。
2.研究设计阶段。
包括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样本的抽取,研究方法的选择,时间和经费安排等。
3.搜集资料阶段。
包括各种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包括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的运用,要把分析研究的结果归纳成几条原理、原则或对其作出事实判断。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概论,在次基础上按规范撰写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以展示研究成果。
6.总结与评价阶段。
评价首先是要对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进行鉴定,其次是对研究活动的科学性进行评估。
六、教育研究方法及其层次(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含义教育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探索、发现、揭示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知识以解决教育问题,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构建教育科学理论的一整套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的总和。
教育研究方法是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和发展教育理论的重要工具。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层次1.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哲学与教育研究。
哲学是从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中去研究事物,提供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方法论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总是与哲学认识论相互渗透,融合为一体。
研究教育,必须把教育问题放在总体哲学思想背景下加以考虑,才能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2)数学与教育研究(定量与定性)数学是以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当前,教育研究存在着只关注数学方法、工具的意义,严重忽视研究其方法论意义的问题,应该正视了解、研究现在数学本身的方法论对于教育研究从中吸取方法论营养的重要性。
(3)信息技术与教育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其他任何一种技术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介入到教育领域的各个角落。
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上所建立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教育研究的直接渗透、移植,并为教育研究手段的变革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条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信息技术发展所引起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对教育研究方法论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2.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的概念和形式(1)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教育研究范式是指教育领域中学术共同体对所从事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方法和规范的共同认识,其发展历程如下:①经验-分析的研究范式。
现象学:教育技术研究的第三种范式

现象学:教育技术研究的第三种范式作者:刘志忠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20年第02期[摘; ;要] 在系统分析教育技术常用的两种研究范式的基础上,结合哲学史的梳理,从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研究方法三个层面对现象学进行了分析,指出现象学是教育技术研究的第三种范式。
在方法论层面,现象学范式的创新性突破在于穿透了“一般”和“个别”的割裂;在研究方式层面,现象学范式遵循质性研究的模式,擅长对微观体验的揭示;在具体研究方法层面,现象学范式综合运用访谈、体验报告等手段,使研究结论具有建构性。
在此基础上,根据对教育技术研究特征的分析,明确了现象学之于教育技术研究的方法论价值在于贯通融合,即有利于教育技术研究的定位融合、视域融合和研究取向融合。
[关键词] 思辨研究; 实证研究; 现象学; 教育技术研究; 范式[中图分类号] G434; ; ; ; ; ; [文献标志码] A一、引; ;言在教育技术领域,人们对研究方法的零星探讨从未停止过,其中,李克东教授还对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进行过系统总结。
但是,相对于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其他主题,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成果要少得多[1],而从方法论层面对研究方法的探索无疑更少。
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甚至存在混淆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的状况[2],其原因在于对方法论的探讨有一定的难度,以至于叶澜教授将之隐喻为“走迷宫”[3]。
教育技术学科的存在感和研究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方法论的突破。
基于此,文章在分析教育技术研究常用的两种范式及其局限性的基础上,以在教育技术领域引入新的研究范式为目标,对现象学范式进行探讨,以期对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方法论意识的增强有所裨益。
二、思辨和实证:教育技术研究常用的两种范式教育技术既承沿教育基因,又具有技术血统。
从承沿教育基因来看,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以思辨研究为主,因为自教育学创立之始,赫尔巴特就主要采用思辨方法创建普适的教育学。
从受技术血统的影响来看,基于技术与“工学”的“暧昧”关系,教育技术研究又极易走向实证研究的路子。
教育研究范式(精)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研究范式(精)教育研究范式教育研究范式长期以来,不同研究者采取不同的教育研究思路、框架,这就逐渐形成了教育研究的多种范式。
一、哲学研究范式一、哲学研究范式(一)概念(一)概念研究者认为,哲学研究范式是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并着重于依据一定的哲学观构划着教育的理想或应然状态。
〔李雁冰,2019(1)〕(二)历史(二)历史研究者指出,哲学研究范式是最古老的一种教育研究范式,它产生于古代,至今仍然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范式而存在着。
代表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卢梭、赫尔巴特、杜威、马斯洛以及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改造主义等各教育流派。
〔李雁冰,2019(1)〕(三)缺陷(三)缺陷一是单一化的终极价值取向,与此有关,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往往在设想某种终极理想的人,作为构建教育理论的依据。
正因为如此,各种理论往往抱着独此为尊、唯我为是的态度,由此导致的争议往往是各执一端,看不到各自理论的局限和理论间的共通性。
而且,事实上,任何追求某种终极的实体的人性的政府都是虚妄的。
二是容易流于哲学本身所易犯的虚玄而脱离教育实际,有违教1 / 12育研究这一实践性极强的科学精神。
因此教育研究的哲学范式衰落下去。
〔李雁冰,2019(1)〕(四)具体方法(四)具体方法一是从某种特定的哲学观点出发,演绎出相应的教育思想;二是从个别的教育问题入手,上溯至某种哲学框架,从而建构教育理念的框架。
无论何种途径,思考的都是教育中的目的、价值、规范等带有终极意义的问题。
二、量化研究范式二、量化研究范式(一)概念和哲学基础(一)概念和哲学基础 1.概念:有的称之为定量研究;还有研究者称之为实证分析范式;有研究者认为,量化研究范式亦即实证研究范式,是以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借助数学工具,以求发现教育规律的研究范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对客观现实的看法
2.研究者的角色 3.研究的焦点
人们对社会环境所做的解释影响了他们的行为 人的意愿在解释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中起来关键作用
意义建构 关注情境,重视教育行为的个体性和情境性。
与后现代主义有联系
批判知识的客观性,主张知识的可错误 性和暂时性;
三、批判主义(critical theory) 基础看到林志玲,你想到--- Nhomakorabea
“她就是美神维纳斯的化身,符合所有美的 标准” “她确实很美,但是应该还有其它类型的 美女” “在我心中,我的女朋友才是最美的” “她的美是媒体操作的结果,反映了时下 的流行消费文化”
本体论: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认识论: 研究者与被研究的关系 价值论:研究有什么价值 语言修辞:研究报告语言是怎样的? 方法(演绎的,还是归纳的?)
二、三大范式
知识观的不同导致了具体科学方法的不 同 教育改革中知识观的转型对科学研究也 产生了影响。 三大范式: 实证主义;建构主义;批判主义
实证主义——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不受 主体影响的。 建构主义或诠释学(解释学) 批判——理论基础(法兰克福学派) (弗鲁姆,马尔库塞,到哈贝马斯)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三大范式
一、范式(Paradigm) 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 等的集合。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 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 和行为方式。 库恩对科学发展持历史阶段论,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 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 式” 。范式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表示一个 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于古代 科学,托勒密天文学之于中世纪科学,伽利略的动力学 之于近代科学的初级阶段,微粒光学之于近代科学的发 达时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于当代科学。
是坚持理论研究还是扎根于实证研究?
是理论思辨研究?还是面向实践的实证 研究?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对峙 理论的力量:影响大、持久 实证研究的用处
我只尊重手里有数据可以说话的人。
坚持实证研究 面向实践的归纳式研究
“认识你自己”和人生科研规划
1.你是否要去读硕士和博士?什么样的 人适合做学问? 2.阅读原著 3.多学科背景,多文化视角,杂交出优 势 4.对话、讨论 5.实践出真知
2.研究者的角色
价值中立 研究人员应尽可能把自我意识排除在收集资料和报告研究成果的 过程之外。
3.研究的焦点
科学验证
后实证主义——卡尔· 波普尔(Karl Popper) 科学知识是一种猜想。 科学陈述不能被证实而只可能被证伪。
二、建构主义或诠释学
事實是多元、主觀的,是主客体互动建构起来的 狄尔泰“我们对自然进行说明,对精神进行理解” 海德格尔:理解作为一种本体论的活动。他提出了“解释学循环”这一著名 理论,认为解释者对被解释对象的“认识预期”是待解释的意义的一个 部分,理解活动的完成因而依赖于理解的“前结构”,即一组在理解之 前业已存在的决定理解的因素。于是,这一基本“循环性”始终存在于 “前结构”与解释者的“情境”之间。 伽达默尔:人的存在局限于传统之中,其认识会有不可避免的"偏见"。人类 历史由传统的各种力量积累而成,他称之为"效果史"。
1.对客观现实的看法
承認客觀真實的存在,但此真實是被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種族等等因素所 塑造而成 法兰克福学派:哈贝马斯,弗洛姆,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福柯《规训与惩罚》、布迪厄、保罗·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
2.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者本身就是其所研究的社会现实的不可分割的建构者。 研究者不仅仅是尊重被研究者,而应该让被研究者参与到研究中,为实现双方的 解放而努力。
美的觀點
她就是美神的化 身,符合永恆美 的標準
她確實很美,但是 應該還有其他類型 的美女
她的美是媒體操作 的結果,反映了時 下的流行消費文化
在我心中,我的 老婆/女友最美
關心的面向
檢驗林志玲是否 符合永恆、客觀 美的標準與定義
發現林志玲之外, 其他美的類型
探討大眾對林志林 美的觀點,如何受 時下社會文化等意 識型態所左右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区别
定量研究
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设计 力求客观 、中 立 在研究之前已 经确定 尽量控制变数 工具独立于研 究者之外
定性研究
积极参与 在研究中不断 修订 在自然环境下 进行 研究者成为测 量工具的一部
研究环境
测量工具
美国对定性研究方法的分类
John creswell Qualitative inquiry research design 叙事研究narrative reseach 现象学phenomenology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人种志Ethnography 个案研究 case study
本科生和研究生采取哪一种研究取向? 是批判、还是解释还是探索发现? 批判的要求最高,有无对事物的批判性思 维往往是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个判断 标准 批判者是一个冷静的理想者,而非消极的 抱怨者;(向朱清时同志学习!) 批判者不仅批判他人,更注重自我批判; 批判者要了解事实,才能超越事实
一、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
1.对客观现实的看法Positivism
真實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可以透過理性工具對它進行科學驗證 世界就在那,以程度不等的静态形式以供研究人员研究。 经验、感觉 物质现实和社会现实独立于观察者,只要能毫无偏见地对这些现 实进行观察,观察的结果就构成科学知识。 从机械论的角度看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情境脉络
瞭解在你心目中, 為什麼你的老婆/ 女友比林志玲還 美?
意義建構
研究焦點
科學驗證
探索發現
三大范式怎样做教育研究? 实证主义——研究者立场 建构或诠释学(解释学)——学习者立 场 批判——理想者 以好学生为例
定量研究(受实证主义影响)出数据, 定性研究(受建构主义、批判主义影响) 出理论。
3.研究的焦点
批判反思
實證主義
後實證主義
批判主義
解释学或建構 主義
事實是多元、主 觀的,是個體與 所處世界互動建 構而成的
真實的觀點
真實是一種客觀 的存在,可以透 過理性工具對它 進行科學驗證
客觀真實雖然存在, 承認客觀真實的存 但不可能被人所證 在,但此真實是被 實,我們所知道的 社會、文化、政治、 真實只是客觀真實 經濟、種族等等因 的一部份 素所塑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