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课程“薄膜材料技术”的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课程“薄膜材料技术”的思政教学探索与
实践
林文鑫;杨叶锋;吴铭榜
【期刊名称】《大学(教学与教育)》
【年(卷),期】2024()6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立德树人是首要任务。
因此,以培养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新工科人才为目标,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是当前高校的首要任务。
文章以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专业研究生课程“薄膜材料技术”为例,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程思政教育简单化、思政教学效果浅表化、课程思政教育片段化、思政教学评价机械化等问题为基,通过挖掘思政要素、丰富教学活动、构建线上课程、扩充评价模式等方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探索其在新工科专业研究生课程中的改革路径。
帮助学生强化学习动力、塑造正确“三观”、提升正向思想水平、增强专业素养、提高综合能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并行的德才双育。
【总页数】4页(P98-101)
【作者】林文鑫;杨叶锋;吴铭榜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3
【相关文献】
1.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线上线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2.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航空航天特色专业研究生课程教改为例
3.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光电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为例
4.新工科课程思政背景下复合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5.“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初步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科研究生随机过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工科研究生随机过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熊丹;吴传菊【摘要】Through the analysis ofthe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ofstochastic process for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discussed the introduction of methodology into theteaching idea andteachingcourse ofstochastic process. Proposed some measures of teaching reform of stochastic process,such as introducing the background of stochastic proces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search, explaining basic concepts combined with examples to consolidate students′ mathematicalbasis,speaking through the two main research method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nalysis ability,applying theory to practice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adding curriculum design to train the students′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Teaching practice showed t hat these measures helpto cultivate theabilityof practice andinnovation quality ofengineeringgraduate students,and optimize teachingmethod.%通过分析以工科研究生为教学对象的随机过程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了如何将方法论式教学融入随机过程课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中。
大学工科专业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探讨
置 研究 专题 任 务 。第二 次 课 堂前 ,教 师查 阅最 新 的 专 题资 料 ,并 设 计 讨 论 的组 织 形 式 和 准 备 点 评 内 容 。在 教 学 的具 体实施 过 程 中 ,教师 更 多地 去 引导 学 生分 析 问题 的本 质 。
培养未 来一线 创新人 才 的主要 基地 ,必 须从 本科 教
直接联系 ,其教学 目 标应以培养学生对工程 问题的 分析 和解 决 能 力 、 团 队协 作 能 力 以及 创 新 能 力 为 主 ,而非 简单 的对知识 的掌 握和运 用 。基 于 此 ,研
究 型教学 无论从 教学 大纲 的准备 、教材 的编 写 ,还
第2 6卷 第 3 期
大 学 工科 专 业课 程 实施研 究 型 教 学 的探 讨
20 0 9年 9月
当贯 穿于 教学设 计 、教 学组 织 以及 教学 考 核等 教学
的全 过程 中。
调 性和 针 对性 。 3 .教 学 实施 。对 于 每 一 个 专题 ,在 第 一 次研 究 型课 堂 前 ,教 师准 备所 需 知识 点 ,课 堂传授 并 布
二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方案设计研究型教学的最大特征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占据了教学的很大比重且与实际工程问题直接联系其教学目标应以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主而非简单的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第 2 第 3期 6卷
高等 教 育研 究
20 0 9年 9月
大 学 工科 专业 课 程 实施 研 究 型 教学 的探 讨
性于一体 ,并不断更新,以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知 识 、培养 学生 的创新 和实 践能 力 。 另外 ,研究 型 教材 应 当包 括基 础 理 论 与 方 法 、
工科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3中国科教创新导刊I 理论前沿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N O .29C hi na Educa t i on I nnov at i on H er al d 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模式,逐步过渡到大众化教育模式[1,2],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一[2]。
大学在校生的规模迅速增大,使得近几年各大学新增教师比利很大,很多年轻教师,没能经过很好的培训就匆匆上讲台,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3]。
在大学教学中,作为一个教师要把知识传给学生,把他们培养成才,除了要有责任心、事业感、扎实的基础,宽阔的专业面外,还应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探讨,在实验环节上大胆改革。
给讲授法注入活力,使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搞好实验教学等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4]。
尤其是很多工科院校的专业课教学,因为知识面宽而专,内容抽象,知识领域不断更新,因此在专业教学方法和内容上,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探索、实践、尝试。
作者作为具有20多年教龄的专业课教师,结合金属材料学科的多年教学经验及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所作的改革和努力,探讨如何有效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方面的一些看法。
1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经过几年的扩招,学生人数增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对专业课学习的态度也不同,部分学生不仅根本不预习和复习专业课,连作业都不做,即使做了也是抄别人的作业,因此作为教师应有效利用课堂的45钟时间,使学生尽可能在课堂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合理引导他们提高学习兴趣,这样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显得非常重要。
这方面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1讲授法中首先讲好绪论和引言每一门课讲授时都有绪论,每一章节又都有引言。
认为讲好绪论和每一章节的引言部分非常重要,在这里交代清楚所学内容的研究发展历史,学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学,如何去学等问题,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有针对性的学习后工科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讨金云学王冀恒郭宇航(江苏科技大学先进焊接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苏镇江212003)摘要:本文以热加工学科专业课教学为主题,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高大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问题。
工科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工科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作者:刘登峰周融黄强林木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04期摘要:在高等教育中,工科专业的课程设计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一些典型问题,例如可以用于课程设计的工程项目资料有限、部分专业的设计对象庞大与课程设计学时较短存在矛盾,课堂教学与实际训练存在矛盾。
结合课程设计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改进课程设计教学的方法,包括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组织作用、独立课题与小组合作相结合、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等。
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将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下逐步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科专业;工程项目;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091-03一、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在高校的工科专业教学环节中,课程设计是连接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重要纽带。
课程设计是围绕一门课程以及有关的先修课程所学到的知识,通过一个课程的设计计算、设计绘图或者安装调试等,对学生进行的初次较全面的工程设计训练。
在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某一门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培养和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熟悉环境影响评价所需资料的整理、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和等级的确定、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写所需要资料的调查方法、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报告书编写的方法,并能运用课堂所学理论对设计成果加以分析论证。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动手能力。
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工科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设计环节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起构成了课堂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两大途径。
课程设计是理论知识的初步运用,而且往往多门课程设有课程设计,可以持续的进行锻炼,同时也是毕业设计的铺垫。
大学理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探索
有较大的 自主发挥空间 。教师应当注重培养研究生 了解掌握科学 的思
想 与 方 法 与 实 际科 研 能 力 , 以拟 补 研 究 生 在 这 些 方 面 的 严 重 不 足 ,并 激 发 研 究 生 的创 造 力 ,活 跃 课 堂 气 氛 ,增 强 学 习 兴 趣 。 从 这 个 目的 出
期末总成绩 由期 末考试 成绩 与平时 成绩构 成 ,平 时成绩 由出勤 率 、作业完 成情况 、课堂 表现 等评价 ,期末 考试可 为闭 卷 ,也 可为 开卷 。总体 上成绩较好 :9 0分 以上的人数较多 ;8 0—8 9分 的人数很
并 开 阔研 究 生 的 科 研 视 野 。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 京 ) 是 一 所 石 油 特 色 北
相关的参 考书,同时又认为课程较难而且有些枯燥 。
3 .教 学方 法
基于以上分 析 ,针对研究生课程 的特点 ,为提 高理工科研究 生教 学质量 ,我们结合教学实践作 了初步的探索 ,总结如下 : ( )合理设计课程 内容 ,注重基础性与实 际应用性的统一 1 研究生是高级人才 ,一个在本专业科研成就 突出的研究生往 往具 有坚实的知识基础 ,并掌握应用基础知识 实现解决 问题 的方法。 因此 我们就需要合理的设计课程 内容 ,把握好课 程基础性与实 际应用性 的 “ 度” 以及基 础与实 际应 用之 间过度的桥梁 。过 于重视基 础知识 ,不 仅会导致课程过于深奥难懂,而且会使研究 生感到所学知识 偏离 自身 专业 、所学知识用不上 ;而过 于重视应 用 ,研 究生的基础知 识则会不
该 较 为 灵 活 ,侧 重 对 创 造 力 的 考察 。
教 学 研 究
大 学 理 工 科 研 究 生 课 程 教 学 探 索
试论数学建模融入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的探索
试论数学建模融入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的探索论文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教学素质教育论文摘要:本文分析工科研究生数学公共课程教学的现状和数学建模的内涵及意义,强调将数学建模内容融入到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探讨性的提出了将数学建模融入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的几种方法。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层次工程技术与企业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战略需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探索在研究生教学中如何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终身学习能力,同时,又具备较强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
人才培养的关键是素质教育,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为了充分体现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大学都对大学数学等基础理论课程进行了改革,将数学建模与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相结合,努力探索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新思路、新模式,因此,研究生期间数学课程教学也必须进行探索和改革。
1 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的现状目前大多数工科院校对研究生均开设了《矩阵论》《数值分析》《应用数理统计》《模糊数学》《应用随机过程》《工程数学》等公共数学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基本沿用本科阶段的模式,教学中大多采用“概念—定理—证明—例题—练习—习题”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相当多数的教师采取概念与定理教学一带而过,不注重知识的形成、概念的产生及思维过程,讲解例题注重解题方法,不注重题目的运用,使学生感觉学数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做题和考试。
这种教学方式使得研究生阶段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研究生期间对数学课程的学习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兴趣工科学生参加硕士生入学考试必须要考高等数学,因而本科期间,尽管有些同学不喜欢数学课程,但由于考研要求,没有办法,必须耐心学好数学;研究生期间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数学考试要求,使得研究生期间对数学课程的学习迷失了方向,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建立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则基本上课程学习就变成了应付考试,数学教学现状可想而知。
提高工科高校研究生“模式识别”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
为模式 识别 博大精 深 , 所涉 及 的理 论或 学科相 当多 。不 同的内 容, 其深度和难度差异很 大。针对 工科 高校研究生的“ 模式识别 ” 课程 的教学要避 免理论性 过强 , 教学 过程中应尽量理论 与实际 在 应用相 结合 , 增强硕 士研究生 学习的兴趣 , 让他们循序渐进 , 逐步 提高, 确保最终能提 高“ 式识别” 模 课程本 身的教学质量。 对 于模式识 别与智能 系统 以及计算 机专业 等信息类专业 的 硕 士研 究生 , 由于他们都学 过程序设计 C或 c + 以及线性代数 、 +, 概率 论和数理 统计等基础 数学知识 , 以 , 所 在模 式识别课程教 学
“ 式识别 ” “ 模 或 模式识 别理论 与应 用” 为硕 士研 究生专业 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式识 别与智 能系 统” 的一 门学位 课 , 是计算 机科 学与技 模 中 也 术、 软件工程 等硕 士研 究生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 以下简称“ 模式识 别 ” 。由于“ 式识别 ” ) 模 的理论基础 主要基 于“ 阵理论 ” “ 矩 、概率 与数 理统计 ” “ 、最优化理论 ” 等数学 基础 , 内容反 映的是 “ 其 模式 识 别” 领域较新 的理论研究成 果和 高端 应用 , 是一 门非 常偏 向于 理论 学习 的课 程 , 硕士研究生 的数学基 础大都 尚不 能满足 “ 模式 识别 ” 程学 习的要 求 , 课 这就给这 门课在工科 高校相关研 究生教
堕 堡塾 !
No . 7 - ME D C T 0 I 1 E U A 1 N J
提高工科高校研究生“ 模式识别’ ’ 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
吴 陈 王丽 娟
摘要 : 本文探讨 了在 工科 高校研 究生模 式识别课程的教改 方法, 出精心组织教 学 内容 , 提 变纯理论为理论和应 用相 结合 , 少理论 减
工科类专业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方法研究
第7卷第4期2008年12月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 HEJ I ANG UN I VERS I TY OF TECHNOLOGY(SOC I AL SC I E NCE) Vol.7No.4Dec.2008文章编号:1006243032(2008)0420416205工科类专业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方法研究李浩君,邱飞岳(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32)摘要:教学方法是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在分析了教学方法实质的基础上,剖析了工科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特征,提出了在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立体化教学方法,即课程资源建设立体化、教学内容设置层次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过程互动化,实现教学目标全面化,并从实践层面进行了课程教学初步尝试。
关键词:教学方法;立体化;教学互动;专业课程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本世纪之初,教育部启动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工科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工科类专业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学生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需求和社会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与现有的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在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本文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一、教学方法的内涵教学方法的概念是由“教学”和“方法”两个概念组成,其中“教学”是关键,“方法”是核心。
教学方法作为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它所体现的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综合,包涵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等内容。
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现代信息与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现代信息与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摘要:本文面向“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要求,针对电子信息类研究生学科基础课“现代信息与信号处理”的教学改革展开初步探索。
首先,从课程自身特点、内容学时安排、考核组织形式等方面分析了该课程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而,提出了梳理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增设实验环节、丰富教学方式以及强化过程性考核等多个维度的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路径,由此不断强化该门课程在电子信息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新工科;研究生;现代信息与信号处理;教学改革1 概述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自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指出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并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指导性文件,提出了面向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五大建设内涵。
与此同时,我国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新工科”。
根据新工科建设的发展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发生重要变化,加快高等院校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势在必行。
以功率谱估计、维纳滤波器、卡尔曼滤波器、自适应滤波器及应用等经典信号处理方法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与信号处理技术是信息技术领域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专业基础课之一,广泛应用于通信信号处理、雷达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等领域,涉及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门类,该技术具有理论深、实践强和应用广的特点。
与之对应的“现代信息与信号处理”课程内容丰富,相关理论在信息技術前沿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诸多高校将该门课程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研究生的核心专业基础课。
高等工科教育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2 对 学生 缺乏创 新 意识和 创 新 能 力的培 养 .
重学 生的认知规律 ,即不仅仅是 从某种 已构建好 的知识体系出 发,还需要从学生的认 知特点出发去 实施教学 活动。再 次,激
造成学生缺乏创新意 识和创新能力的原因是 : 其一 ,教师 发学生的 “ 问题 意识”和创新精神 , 由学生 自己提 出问题 或疑问, 缺乏创新意 识。多数教 师仍然 沿袭 “ 满堂 灌”和 “ 鸭式”的 而不是教 师首先阐述理 论体系或 推导公式。通过 教育,使学生 填 传统教学方法 。这样 的教学方法 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明白创新能力是 每个人都 具有 的一种 潜在能 力,坚信 自己具有
1 学生 方 面 .
目前,学校在 教学 内容、课程设 置、选课范 围以及教学 方 和管理素质。
动性 和创新性 的发挥 。虽然许 多院校 在教学 内容、课 程 体系 、 培养模 式仍然单一。由于教 学改革的滞后,教学 内容还 远远 未 真正跟 上现代科学 技术 的发展 ,没有从足够的高度、广度、深
验。3 【我国工科教育基本上是在学校 完成 ,其突出特点是理论 知 养学生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最 好手段 ,通过科 研,学生可 以 识学 得多,工程 实践训 练少。没有足够 的工程 实践训练 ,导 致 及时了解学科 的最 新研究动 向 ; 通过科研 可以培养学生 发现 问
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思 考问题 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而且 由于扩 创新 能力。创新能力可从激 发创新欲 望、活跃创新思维及掌 握 招,教师教学 量增加 ,以致许多教 师没有精力去探 索创新人才 创新 技法三个方面人手,并通 过教育、训练、实践、体验 的途
培 养的模式和 方法。其二,学生 缺乏个 性和创造力。爱因斯 坦 径开发出来。 曾经说 过,提 出一个 问题 ,往往 比解 决一个 问题 更重要。我们 ()强化实践教学 环节。让 学生 “ ”得最好 的方 法是让 2 学 的教育 却常常忽视对学 生好奇心和想象力 的激 发,以致 许多学 学生去 “ ” 做 ,实践是教学 过程 中举足轻重 的一环 。首先,要积
工科研究生矩阵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工科研究生矩阵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作者:戚建明来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06期摘要:矩阵理论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在数值分析、最优化方法、微分方程、控制理论、数学模型等分支及各种工程学科有极其重要的应用。
本文主要讨论了作者在工科研究生“矩阵论”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体会,并对工科研究生“矩阵论”课程教学改革作了一些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矩阵论;教学实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矩阵论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矩阵理论和方法表达简洁、刻画深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工具。
矩阵理论在数学学科和其他科学技术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随着电子计算机及计算技术的发展,矩阵理论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一、研究主矩阵论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日新月异,数学在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数学的应用范围已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学科分支。
为了使工科研究生毕业后能够成为新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很有必要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其科研能力,实际上,将数学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所遇到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能力不是简单地多学几门数学课程就可以获得的。
必须从训练严格的数学思维、加强数学修养等多方面入手。
因此,研究生阶段的数学课程就理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即通过对数学公共课程的学习从而夯实数学基础,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而研究生不仅要掌握必需的数学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提高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才是培养工科研究生的根本目的。
而矩阵论是许多工程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基础学位课程,矩阵理论不仅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且已成为现代科技领域中处理大量有限维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强有力工具。
它不仅能使所描述的问题具有极简洁的形式,而且也能使所描述的问题得以深入系统地研究。
特别是计算机、计算方法的普及和发展,复杂问题线性化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不仅为矩阵理论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使工程技术的研究发生了新的变化,开拓了崭新的研究途径。
“课程思政”视域下工科类专业导论的教学优化探讨
“课程思政”视域下工科类专业导论的教学优化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工科类专业导论是工程类专业中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入门,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相关专业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工科类专业导论教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工科类专业导论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
学生在课堂上被灌输大量抽象的理论知识,但往往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无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
工科类专业导论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由于教材内容过于僵化,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意识。
建立“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工科类专业导论教学,将有助于优化工科类专业导论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2 问题提出工科类专业导论教学在现行教学模式下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行工科类专业导论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是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思考和运用。
工科类专业导论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往往局限在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讲解上,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现行教学中也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是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思辨和探索的空间,限制了他们的创新潜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现行工科类专业导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
1.3 研究意义在当今社会,工科类专业导论教学一直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教育理念不断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工科类专业导论教学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优化和探讨。
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工科研究生培养的探讨
s … 嚣 。me h c i 咖 m e R s
d i1. 9 9 ji n 10 7 9 .0 2 0 .3 o:03 6 /.s . 00— 6 5 2 1 .5 0 8 s
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工科研究生培养 的探讨
胡 常伟 ,毛 宁,陈新度
( 东工业 大学机 电工程 学院,广 东广 州 5 0 0 ) 广 10 6
工科 是最 具 综 合 性 和实 践 性 的学 科 。 因此 ,对 于工 科研 究 生而 言 ,更 强 调 通 过 各 种 途 径 的科 技 实 践来 培 养科 学研 究 能力 、创 新 能力 、实践 能力 、发 现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等。产学研结合正好为工科研 究生 培养 提供 了一 个 良好 的 环 境 。工 科 研 究 生是 科 研 的生力 军 ,在 产 学 研 结 合 中 ,工 科 研 究 生 更 是 承 担 了大量 的科 研 任 务 。实 践 证 明 ,通 过 产 学 研 培 养 出来 的研 究 生 具 有 较 高 的 素 质 、较 强 的 适 应 能 力 , 特别 是具 有较 强 的发 现 问题 、提 出 问题 和 独 立从 事 科研工作 的能力。在当前研究生大量扩招的情况下 , 通 过产 学研结 合 培 养 工 科研 究 生更 是 具 有 着 重 要 的 作用 和 意义 。 另一方面,尽管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 出了大量 的高素 质研究 生 ,但是 产 学 研 毕 竟 还 是 一 种 新 的模 式 ,还需 要在具体 的实践 中进一步 的完 善 ;此外 , 由于产 学研 规模 的快 速 扩 大 ,在 工 科 研 究 生 培 养 方 面 也面 临着许 多 新 的问题 。
关键 词 :产学研 ;工科研 究生 ;研 究生培养
中图分 类号 :G 4 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7 9 (02 5— 13— 3 00— 65 2 1 )0 0 6 0
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研究引言随着新工科背景下教育理念的兴起,大学教育的目标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作为工程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材料力学课程在这一背景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成为了当前材料力学课程教学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力学课程的特点新工科背景下的材料力学课程与传统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传统的材料力学课程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计算方法的运用,往往以理论推导和计算练习为主要教学内容。
而在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力学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的材料力学课程需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启发式教学和项目驱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方法需要进行创新,以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
以下提出几种可能的创新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传统的材料力学课程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往往通过直接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在新工科背景下,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2. 项目驱动教学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材料力学课程中,可以引入项目驱动教学的方法。
通过设计一些与实际工程相关的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材料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能。
可以设计一些与材料力学相关的工程案例或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3. 虚拟仿真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已经在工程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工科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有效性探究--以G大学为例的开题报告
工科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有效性探究--以G大学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中国国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被写入宪法,成为全国人民的信仰和意识形态基础。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研究生必修课程,对于培养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践中,很多研究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存在质疑,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强,课程“应试化”现象突出,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因此,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有效性进行探究,有利于促进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培养出更多符合国家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G大学工科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包括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的考察,以期为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进行教学有效性探究。
1. 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和学习兴趣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认知情况,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期望得到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进行调查,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和期望。
2. 学生在该课程中的学习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和成绩分析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该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课程难度和掌握程度等方面的调查。
3. 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通过文献研究,探究不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提出适合工科研究生的教学方法,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研究预期成果通过对G大学工科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探究,期望实现以下目标:1. 深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期望,为工科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0年第19卷第10期新工科背景下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李敏【内容摘要】当人们步入知识和信息急剧更新和增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新工科类专业的研究生来讲,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
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以及创新实践能力,适应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研究生《工程数学》课程的教学及实践中要充分体现探索式学习的教育思想,以基础知识和案例驱动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数学;教学改革【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编号:JGZZ19_026)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李敏,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一、《工程数学》课程改革背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1]中指明了“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各国积极开展了关于新工科教育改革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如美国科学院于2001年、2004年和2005年相继发布了“2020工程师”研究计划、《2020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和《培养2020工程师:为新世纪变革工程教育》等研究报告[2 3]。
我国也在努力探索新工科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法,例如建设微电子学院、试办国家示范软件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行CDIO工程教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等[4]。
为进一步深化相关教育改革,教育部于2017年启动了关于“新工科”的研究建设。
该建设是一项关乎未来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影响是广泛且深远的。
因此,高校须切实了解并落实“新工科”的建设理念,号召社会各产业都积极投身到“新工科”的建设中去,使得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5]。
上海理工大学在《工程数学》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多元化教学和媒体化教学,尝试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办法[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作者:王永珍陈雪梅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第28期摘要:“高等工程热力学”是工科能源动力类研究生的一门主要学科基础课程,近几年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逐步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建立新的课程综合评价体系,改革效果明显。
在课堂教学上讲授模式精略结合,并采用双语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双5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而课堂外对学生所进行的换位教学、写课程总结及相关创新实验项目等措施的开展,不仅能强化学生所学理论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高等工程热力学;研究生;教学方法作者简介:王永珍(1969-),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陈雪梅(1973-),女,朝鲜族,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
(吉林长春130025)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吉林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022064)、吉林大学第三批教学改革重大项目(项目编号:ZD1106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48-02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要求,研究生教学应追踪世界最新科学研究方向,反映新知识、新成就,采用有益和有效的新经验、新方法、新体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举足轻重,而课程的教学方式被认为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
“高等工程热力学”是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主要学科基础课程,为学位必修课。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程中,深感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却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实际工程或自己的研究工作当中去,显然这种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研究生创新教育及综合能力培养要求的。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索的新教学方法将与大家共享,以其对研究生教学改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课堂上的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1.精略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浓缩课程的精华,采取“细嚼慢咽”与“蜻蜓点水”两种截然不同的讲课模式相结合的策略。
对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教师可结合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等其他教学方法,采取课堂上的“细嚼慢咽”精讲模式。
对学生容易掌握的部分,教师则采用“蜻蜓点水”式引导、归纳总结、学生自学等略讲模式。
精略结合还体现在对课程中例题的处理上,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技巧传授给学生,加强学生对涉及热力学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的培养,而淡化具体的求解计算过程。
2.恰如其分的双语教学“高等工程热力学”是一门概念多、理论性与工程性均较强的课程,且紧随时代不断发展。
若采用纯中文教学模式,虽然学生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更加容易些,但对他们查阅相关英文资料、了解国际相关知识、及时扑捉行业发展动态是不利的。
倘若在课堂上教师完全采用英语授课或双语教学中英语所占比重较大,势必影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深刻理解与正确应用。
为提高教学效果,在课件的制作及课堂教学上仅仅对专业名词术语采用英语模式。
这样既不会增加课程的难度、不影响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对今后查阅专业文献资料及国际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3.鼓励学生“质疑”,灵活运用启发引导与讨论式教学对于已经习惯“填鸭式”教学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机会,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增强自信,鼓励学生从学会“质疑”到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质疑”使教学形式从教师的“一言堂”到师生的“群言堂”的转变。
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的自信,使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师可灵活应用启发引导与同学间、师生间互动的讨论式教学方法。
例如,在每一章授课结束后学生可先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理解不透彻的内容,或者是现实中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学生为提问的同学解答,教师适时引导或加以补充,最后教师总结。
教师也可结合一些社会现象,或针对一些在学科发展中曾令人困扰的问题、热点问题向学生发问,而学生通过思考、收集资料、课堂内外的讨论等方式提出解决方案,教师最后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做现场点评。
如对熵及熵变的理解、关于“水变油”事件以及“节能减排”问题等等都可以进行讨论。
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课堂互动交流,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与切磋,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性、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欲望,再配以教师的总结与点评,可强化理论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这种教学方式势必增加教师教学的动力和压力,鞭策教师勤于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讲课技能;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
4.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大部分基本理论内容讲授后,可针对工程中的实际相关问题,开展案例教学,以增加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
例如,在讲工质的通用热力性质这一章后,针对实际气体混合物的配制计算问题进行案例教学。
通过该案例教学,学生不仅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掌握该类问题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方法,对今后工作中涉及这方面问题打下深刻烙印。
又如,在讲述完化学热力学内容后,针对本校专业特点,可针对发动机的实际问题进行案例教学,强化了运用热力学基本理论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对学生在研究生论文中进行理论分析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5.采用“双5教学法”“双5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利用“起始5分钟教学法”及课堂教学“最后5分钟教学法”。
任课教师可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开始5分钟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5分钟内对上节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把学生的思维及注意力转移到本门课程上来,同时注意对相关内容的上下衔接,对本节内容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以教师教、学生听为主,涉及重点、难点问题的课堂精讲教学过程中,课堂最后5分钟也十分关键。
在这有限的5分钟内,教师不仅可进行总结、布置讨论题,还可以采用“答题交条”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
“答题交条”就是教师出一道涉及本节课程内容的比较重要的、或易出错的、或趣味性的简答题,要求学生把问题的答案、姓名与学号写在一个小纸条上,并在离开教室前交到老师手中。
“答题交条”意义有三:首先,可充分利用最后的5分钟,强调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或易出错的地方,或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其次,可初步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该方式可作为一种点名手段,考查学生的出勤情况。
学生答案的正误、出勤都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同时对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有促进作用,一举多得。
例如,在讲完“焦耳—汤姆孙系数”这节后,若能抽出课堂最后5分钟,可出一道关于“水蒸气绝热节流后的温度变化趋势”问题,以强化生活及工程中水蒸气节流现象的特征。
又如,在讲过理想气体性质后可出一道“若一个门窗开着的房间室内空气的压力不变而温度升高了,问室内空气的比热力学能及总热力学能将发生怎样变化”的简答题,以增加教学趣味性,培养学生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周围的事物与现象。
二、课外的综合能力提升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外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尤为关键。
“高等工程热力学”课程的课外教学实践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开展换位教学该换位教学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结合课程相关内容,通过学生查阅资料、独立钻研和认真思考,独立完成换位教学的汇报材料(如讲稿、ppt)并进行汇报,从而锻炼学生对所研究素材的自学、整理能力及表现能力。
2.写课程总结课程总结在课程开始时先布置下去,在课程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难点、重点及学习心得进行总结,以文字的形式上交。
该课程总结表面上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整理,实质上是学生在整理过程中的进一步强化吸收过程。
另外,通过学生的心得体会,教师还可以发现本轮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以便今后更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工作。
3.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生根据所研究方向,选定或独创一个与课程相关的实验项目,进行试验的可行性调研与分析。
若试验条件具备、方案可行,则要独立准备及开展实验,并以实验教师的身份对同学进行讲解,最后要写出实验报告或实践总结报告。
三、改革课程教学评价方法通过近几年逐步在“高等工程热力学”中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也逐步建立,使教学评价上完成从“一张试卷定高下”到按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实际表现和能力来综合评定成绩的转变。
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分为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
课堂基本理论知识的评价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50%;综合素质考评,占总成绩的50%,依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完成作业、课堂讨论及换位教学情况、学生的课程总结报告及创新性实验的论证、准备、操作、报告等内容综合评定。
四、结束语“高等工程热力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与强化他们的工程观念,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能力尤为重要。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尝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对热力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的锻炼。
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教学方法,对其他课程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