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13 自然界的水循环

合集下载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 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到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2. 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维持地球水量平衡、塑造地理环境、调节气候等。

3.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水循环、陆上水循环、海上内循环等。

4.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资源分配、灾害防治、生态保护等。

5. 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合理开发水资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过程、意义和作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类型及地理意义,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实例,增强学生对水循环的认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

2. 第二课时:讲解水循环的类型和地理意义,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第三课时:探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培养学生节约用水和环保的意识。

4. 第四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第五课时:进行课堂总结,检查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学进行反馈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水循环概念、过程、类型、意义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评估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第三章《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课程目标】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1、综合思维:结合具体图文材料,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2、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水循环类型及特点3、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并能解释有关自然现象(如古诗词的有关描述)【教学重难点】水循环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导入让学生看几张“城市内涝”的真实景观图,并抛出问题:近年来,我国不少大城市逢雨必涝,出现“水浸街”的景观,这是为什么呢?观看图片,并思考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课前完成【课前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并利用3min左右,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预习的问题。

布置学习任务:组内群学:(2min)核对第2、3、4、【热身训练】的题目答案,提出问题,相互讨论。

选派小组代表发言【课前自主学习】1.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主要环节:在水循环示意图中,标注箭头,写出水循环各个环节的名称,并描述其过程。

3.判断图中水循环的主要类型:甲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4.能量来源:_________(根本动力)、地球的重力能。

5.重要地理意义: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更新;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④不断塑造地表形态【热身训练】1.下列地理现象中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是( )①长江②大西洋上未登陆的飓风③东南季风④塔里木河河水蒸发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2-3题。

2.图中组成海陆间循环的组合是( )A.A→BB.A→C→D→EC.F→D→GD.I→D→G3.图中如果表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C环节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季秋D.冬季课堂情境探究以有关城市内涝和海绵城市建设的两则文字和图片材料为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水循环原理探究城市内涝的原因和提出解决措施。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地理意义。

3. 培养学生运用水循环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意义及主要环节。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循环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视频资料。

2. 水循环流程图和实例图片。

3. 小组讨论问题及答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存在形式和运动过程,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水循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3. 课堂讲解: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等)和地理意义。

结合实例图片和视频资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知识。

4. 实例分析:分析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水循环的实际意义。

5. 小组讨论: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水循环的知识,提高运用水循环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水循环平衡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探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如水资源利用、水污染和湿地破坏等。

3. 介绍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水循环管理措施,提高学生的国情认识。

七、课堂互动1. 提问:水循环在自然界中有什么重要作用?2. 提问: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水循环?3. 提问:如何保护水资源,促进水循环的平衡?1. 评价学生对水循环概念和环节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水循环意义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自然界的水循环复习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复习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复习教案章节一: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教学内容:1. 引入水循环的概念。

2. 解释水循环的重要性。

3. 介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植物蒸腾。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存在形式及其变化。

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水循环的过程。

3. 分组讨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并展示成果。

章节二:蒸发和降水教学目标:1. 理解蒸发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 掌握影响蒸发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1. 解释蒸发和降水的定义。

2. 探讨蒸发和降水在水循环中的重要性。

3. 介绍影响蒸发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如温度、湿度、风力和地理位置。

教学活动:1. 进行蒸发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蒸发过程。

2. 分析降水数据,了解降水类型和分布规律。

3. 小组讨论蒸发和降水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章节三: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教学目标:1. 理解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定义及其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 掌握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1. 解释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定义。

2. 探讨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在水循环中的重要性。

3. 介绍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主要因素,如地形、土壤类型和降雨强度。

教学活动:1. 观察地形图,分析地表径流的流动方向。

2. 进行土壤实验,了解土壤类型对径流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对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章节四:植物蒸腾作用教学目标:1. 理解植物蒸腾作用的定义及其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 掌握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1. 解释植物蒸腾作用的定义。

2. 探讨植物蒸腾作用在水循环中的重要性。

3. 介绍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如温度、湿度和光照。

教学活动:1. 观察植物叶片,了解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

2. 进行植物蒸腾实验,测量植物的蒸腾速率。

3. 小组讨论植物蒸腾作用对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5. 实际问题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实际问题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关于水循环的学习。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定义,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3. 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列举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解释各环节的作用。

4. 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文、地貌等。

5. 展示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6. 实际问题分析:选取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城市水资源利用、流域治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循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8.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水循环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1. 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这一节课,我们将探讨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

2. 讲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都会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范本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范本

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范本第一章:水循环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定义和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冰雪融化;3. 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气候、水文、生态、地貌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水循环的重要性;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3. 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作用;4. 案例分析: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应用。

第二章:水循环的环节教学目标:1. 掌握水循环各个环节的特点;2. 了解水循环环节之间的联系;3. 能够分析实际案例中的水循环过程。

教学内容:1. 蒸发:太阳辐射、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2. 降水:类型、形成机制、分布规律;3. 地表径流:降雨在地表的流动过程;4. 地下径流:降雨入渗、地下水流向河流或湖泊的过程;5. 冰雪融化:温度、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各个环节的定义和特点;2. 分析环节之间的联系;3. 案例分析:观察降雨后的地表水流和地下水变化。

第三章:水循环过程分析教学目标:1. 能够分析简单的水循环过程;2. 理解水循环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作用;3. 掌握水循环过程的地理意义。

教学内容:1. 单一流域的水循环过程:降雨、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2. 多个流域的水循环过程:河流之间的水文联系;3. 水循环过程的地理意义:资源分布、地貌形成、生态平衡等。

教学活动:1. 分析单一流域的水循环过程;2. 讲解多个流域的水循环过程及其联系;3. 案例分析:水循环过程在地理环境中的应用。

第四章:水循环与地理环境1. 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 掌握水循环与气候、水文、生态、地貌等方面的关系;3. 能够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水循环与气候:降水、蒸发对气候的影响;2. 水循环与水文: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对水文特征的影响;3. 水循环与生态:水分条件对生物分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4. 水循环与地貌:流水作用对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案一、知识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掌握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和状态转换;3.理解水循环对人类生存、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能够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2.能够解释和分析自然界中水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3.能够识别和分析不同地区水循环的差异和特点。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2.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为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奠定基础;3.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变幻和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提升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

四、教学重点1.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流程和特点;2.了解水循环对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1.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和状态转换;2.分析较为复杂的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差异和特点。

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课件展示法;2.小组探究法;3.对话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地球上的大海、河流、湖泊等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世界上众多的水资源。

2.询问学生:自来水、井水、河水等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水都从哪里来?3.引入本课的重点内容:水的循环。

(二)概念解释1.介绍水循环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含义。

2.通过图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三)水循环的主要过程1.蒸发:让学生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和状态转换。

2.凝结:介绍水的状态转换和过程。

3.降水: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式和常见的降水类型。

4.径流:让学生了解径流的概念和过程。

5.地下水:让学生了解地下水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四)地区差异和特点1.通过案例、图片等方式,让学生对不同地区水循环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

2.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的水循环特点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的影响。

(五)水循环对人类生存的影响1.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了解水循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2.让学生了解水的污染和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

地理班课复习课教案年级科目教师班级日期时段课型复习课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考纲要求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1.利用表格理解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2.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重难点)教与学过程析考题明考向一、看高考题并思考:高考题考点是什么?用什么的形式考的?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好盐层,据此完成6-8题。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A. 远大于2 000毫米B.约为2 000毫米C. 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A. 坡面B.洪积扇C. 河谷D.湖盆8. 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A. 湖盆蒸发量增多B. 盐湖面积缩小C. 湖水富养化加重D. 湖水盐度增大◎考察过程和主要环节出目标明知点1.利用表格理解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2.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重难点)目标一:利用表格理解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一.1出示图片并提出问题:了解水体的分类以及理解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学与练达目标(1)水、水体和水圈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的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即水(物质)水体(水的分布)水圈(外部圈层)(2)水体的分类(3)陆地水①概括项目内容概念分布在陆地上(包括地上和地下)的各种水体的总称构成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储量约占全球水储量的3.47%意义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非常巨大;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淡水来源主体冰川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10,水量约占淡水总量的2/3;但直接利用不多②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A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主要不给来源。

自然界的水循环复习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复习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复习教案第一章:水循环的基本概念1.1 复习水循环的定义: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不断运动和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

1.2 了解水循环的类型:海陆水循环、大气水循环、地表水循环等。

1.3 掌握水循环的重要意义: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调节气候、提供水资源等。

第二章:蒸发与凝结2.1 复习蒸发的过程:水分从地表或水面转化为水蒸气,进入大气中。

2.2 掌握蒸发的因素:温度、湿度、风速等。

2.3 理解凝结的过程:水蒸气在大气中遇冷凝结成水滴,形成云层。

第三章:降水3.1 复习降水的类型:雨、雪、冰雹、雾等。

3.2 掌握降水的形成过程:水蒸气凝结成水滴,达到一定大小后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

3.3 了解降水的重要性:补给地表水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等。

第四章:地表水循环4.1 复习地表水的类型: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4.2 掌握地表水循环的过程:降水补给地表水、地表水流动、蒸发等。

4.3 了解地表水循环的重要意义:水资源供应、地表形态塑造等。

第五章:水循环与人类活动5.1 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化、农业灌溉、水资源开发等。

5.2 掌握水循环管理与保护的方法:水资源合理利用、防治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

5.3 探讨水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如何在满足人类需求的保护水环境,维持水循环的平衡。

第六章:大气降水与气候6.1 复习大气降水对气候的影响:降水量、降水类型、降水分布对气温、湿度、风等气候因素的影响。

6.2 掌握降水量与气候类型的关系: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6.3 了解气候变化对降水模式的影响:全球变暖、干旱、洪水等极端气候现象。

第七章:水文周期与水文过程7.1 复习水文周期的概念:降水、径流、蒸发等水文过程的周期性变化。

7.2 掌握水文过程的测量和分析方法:降水量计、水位计、流速仪等设备的使用,水文学数据分析技巧。

7.3 探讨水文周期与水文过程的研究意义:水资源管理、洪水预测、水文模型构建等。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5.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在各环节中的具体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循环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思考。

2. 讲授新课:a.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b.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地下径流、冰川融化等c.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气候、水文、生态、地貌等方面的影响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对水循环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讨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及水资源保护措施。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水循环的重要性,提出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水循环在当地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关于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环节,评估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估学生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理解及问题解决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观点阐述。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反思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水循环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4. 提高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我国水循环的特点5. 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2. 我国水循环的特点3. 水资源保护的措施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水循环的过程。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水循环。

2. 讲授新课:介绍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水循环的特点,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性。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水资源保护的措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提升:强调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水循环概念、过程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水循环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我国水循环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4. 评价学生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认识和提出的措施。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水循环过程、图表和案例。

2. 教学案例:用于分析我国水循环特点和讨论水资源保护措施。

3.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第二课时: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3. 第三课时:分析我国水循环的特点和案例。

4. 第四课时:讨论水资源保护的措施。

《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环节。

2.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及其地理意义。

3.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水循环的基本过程、环节和类型。

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理解水循环的概念(1)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2)讲解水循环的定义: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在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圈之间不断运动和转化的过程。

3.学习水循环的环节(1)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下渗、升华、凝华等。

(2)通过实例解释各环节的含义,如蒸发: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表面的水分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4.掌握水循环的类型(1)讲解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2)通过实例分析各类型的地理意义,如海陆间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使得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补充。

5.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讲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调节气候、补充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等。

(2)举例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如调节气候:水循环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分布均匀,避免极端气候出现。

6.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水循环原理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7.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水循环的概念、过程、类型和地理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地球家园?8.课后作业(1)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标注各环节和类型。

(2)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四、教学反思1.讲解环节要生动有趣,避免枯燥乏味。

2.课堂讨论要充分,让学生积极参与。

3.课后作业要具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我会用动画演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比如蒸发、降水等,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水分子是如何在自然界中移动的。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例了解水循环与人地关系。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综合分析能力,认识水资源的宝贵性,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冰川融水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生态系统平衡、地表形态塑造、水资源分布4. 水循环与人地关系:水资源利用、水污染、水生态破坏5. 实例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及其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环节之间的联系,水循环与人地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的意义及其与人地关系。

2. 利用图表、案例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环节及地理意义。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思考。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

3. 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通过图表展示环节之间的联系。

4. 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生态系统平衡的影响。

5. 探讨水循环与人地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利用、水污染等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

7. 布置作业:结合实例,让学生分析水循环在当地水资源利用中的作用。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1. 利用多媒体教学,如视频、动画和互动软件,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水循环的过程。

2. 设计模拟实验,如制作水循环模型,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3. 提供实际案例分析,如城市供水问题、洪水灾害等,让学生探讨水循环在这些事件中的作用。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水循环概念的理解和对水循环环节的记忆。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分布。

3. 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分布。

3. 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水循环环节的地理分布。

2. 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章: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1.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如雨水滋润大地、河流奔腾不息等,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循环过程。

1.2 讲解教师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即水在地球上的不断运动和变化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强调水循环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1.3 互动第二章: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分布2.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并指出这些环节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

2.3 互动第三章: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3.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作用现象,如河流侵蚀、湖泊形成等,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3.2 讲解教师讲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包括塑造地形、提供水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3 互动第四章:水循环的应用与保护4.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水循环应用与保护的实例,如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等,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4.2 讲解教师讲解水循环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通过水利工程调节河流径流、利用海水淡化技术获取水资源等,并指出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4.3 互动5.2 拓展教师提出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拓展学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水循环环节及其地理分布的掌握程度。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三必修1地理教学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三必修1地理教学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目标】1.能读图说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能判读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说出补给类型,分析水文特征。

【知识梳理】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体的类型⎩⎪⎨⎪⎧海洋水:最主要的,占96.53%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陆地水⎩⎪⎨⎪⎧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陆地淡水:冰川是主体占2/3(2)关系:从水的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1.雨水、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补给 类型补给 季节补给 特点 主要影响因素我国主要分布地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雨水补给一般以夏秋两季为主①时间集中②不连续性③水量变化大①降水量的多少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③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湖泊水补全年①较稳定 ①取决于湖泊与河流的 普遍给②对径流有调节作用相对位置②湖泊水量的大小地下水补给全年①稳定②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①地下水补给区降水量②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互位置关系普遍2.季节性积雪融水和永久性积雪及冰川融水补给补给类型补给季节补给特点主要影响因素我国主要分布地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有明显的季节性①气温高低②积雪多少③地形状况东北地区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①太阳辐射②气温变化③积雪和冰川储量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陆地水体的补给我国某河流的补给类型及流量变化示意图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1.读横轴,看时间与径流曲线的对应状况:横轴指示了径流变化对应的月份,从中可以看出河流径流变化的时间分布特点。

图中径流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冬季的几个月份没有径流。

2.读竖轴,看流量的数值大小:竖轴上标明的流量数值大小可以反映河流的流量大小。

图中的最大流量在220立方米每秒左右,说明该河流量较小。

高考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复习课导学教案

高考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复习课导学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参考教材“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用它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 形象思维:观察教材提供的“水循环示意图”,探索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 归纳创造:参考教材的“水循环示意图”,以知识框图的形式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课的类型:复习课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考纲展示二、基础知识自主梳理(一、自然界的水循环1•相互联系的水体_________ ,数量最少,分布最广(1)___________________ 水的三态,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体类型:海洋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大气水,其中最主要的是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A ________ ,B ______ ,C ______________ ,D ________ ,E __________ ,F ____________ ,G _____________ :H ________ ,I ______ 。

⑵水循环类型:A T C T D T E 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 循环,D 、F 、I 属于陆地内循环,A 、B 属于 _________ 循环。

(3) 水循环的意义① 维持全球水的 ______________ 。

② 缓解不同纬度 ______________ 不平衡的矛盾。

③ 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④ 不断塑造着 ______________ 。

(二八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的概况水资源通常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相关现象。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循环的概念、环节及地理意义。

2. 难点: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的意义。

2. 讲授新课:(1)水循环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理解水循环是将地球上的水资源在不同形态之间进行转换的过程。

(2)水循环的环节:介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引导学生了解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水源补给、土壤侵蚀、地貌塑造等。

3. 案例分析: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让学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该工程的意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讨论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搜集有关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资料,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3. 思考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环节及其地理意义,能够分析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地理素养。

2. 评价方法:(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学案13自然界的水循环[目标定位] 1.了解地球水体的三态变化及存在形式。

2.了解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

3.认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的存在形式(1>水圈:由气态、液态和①__________态三种形式的水体构成,是一个②________但③________的圈层。

2.陆地水体组成: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④________、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3.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具有⑤______________的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⑥________、⑦__________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⑧__________的过程。

2.水循环类型及环节(1>类型:图中A表示⑨____________________循环,又称大循环;B为海上内循环;C为⑩________循环。

(2>环节:图中a为蒸发,b为⑪______________________,c为降水,d为⑫____________________,e为⑬________________,f 为地下径流,g为⑭____________,h为蒸发(或蒸腾>。

.3意义错误!4.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人类修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

【问题思考】1.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为何还会出现水资源危机?2.“黄河之水天上来”,可理解成黄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说的是哪种类型的水循环?3.目前,人类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响?探究点一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及其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网2008年8月12日电:据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卫星遥感中心对青海湖监测对比结果显示,今年青海湖的水体面积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6.38平方千M,较2004年增加了131.69平方千M,是面积增大以来增加幅度最大的一年。

青海湖位于柴达木盆地边缘,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其主要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

(1>它与下面三幅图中的哪幅图所示的湖泊水循环性质相似?(2>试推测近几年青海湖面积扩大的原因。

【反思归纳】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当河流水位________湖面或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或地下潜水;当河流水位________湖面或潜水面时,湖泊水或潜水则补给河流。

河流沿岸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________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延缓、削减河流洪峰。

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__________补给____________的情况。

探究点二水循环及其意义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9年9月9日是为西部干旱缺水地区募集用于修建水窖所需善款的“母亲水窖·爱心信用卡”在全国推出一周年的日子。

材料二水循环示意图(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__________和________。

(2>修建母亲水窖,主要是对水循环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增加丁环节水量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水循环原理,如果水资源出现枯竭,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三类水循环比较水循环发生领域水循环环节作用类型海陆间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蒸发、________、降水、________、下渗、地下径流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________得以更新,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大循环陆地内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蒸发、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数量____,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海上内循环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________、______携带水量______的水循环,对于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一、选择题(2018·三明月考>我国某河流源于山麓地带,其径流量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最后消失。

据此回答1~3题。

1.该河径流量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的原因可能是(>①下渗②蒸发③降水减少④灌溉等引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该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A.雨水 B.冰雪融水C.地下水 D.季节性积雪融水3.该河流可能位于我国(>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C.华北地区 D.西南地区(2018·阜新期末>下面为“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示地区的大型水库建成后,对水循环的各环节可能造成的影响不包括(>A.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下水位上升B.库区水汽蒸发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C.库区受热力环流影响,冬季降水减少,夏季降水增加D.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5.在F处建有一座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看其作用类似于(>A.海陆间大循环 B.跨流域调水C.水库 D.地下水补给湖水(2010·皖南八校联考>下图为济南市“趵突泉”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根据水循环原理知识,判断下列所述正确的是(>A.城市污水是导致趵突泉水质变坏的主要原因B.城市地面硬化,导致趵突泉水位持续下降C.南部山区降水量影响趵突泉地下水位的高低D.图中所示径流量增大,可导致城市内涝7.前些年,趵突泉一度断流,但自2003年趵突泉实现复涌以来,趵突泉已实现连续多年持续喷涌的局面。

保证趵突泉持续喷涌最关键的因素是(>A.区域降水增加 B.城市环境改善C.南水北调工程 D.地下水位上升(2010·北京文综>下图是“非洲乍得湖流域图”。

读图,回答8~9题。

8.乍得湖流域(>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小B.河水主要来源于冰雪融水C.地表径流参与海陆间水循环D.水面蒸发参与陆地内水循环9.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A.流域面积缩小B.湖泊水位总体下降C.流域主体位于热带荒漠D.1963年时湖底东南高,西北低(2009·广东地理>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D.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11.在水资源的社会循环各环节中,下列做法不够恰当的是(>A.取水——保护水源地B.输水——减少过程损耗C.用水——节约、综合利用D.排水——防止当地污染二、综合题12.(2018·福建厦门质检>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约旦河发源于黎巴嫩、叙利亚,流经以色列、约旦,注入死海,全长360多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河流。

约旦河每年平均流量约为6亿立方M,是沿岸国家最重要的水源。

材料二地区年份缺水量(亿立方M>水源以色列2010 3.6约旦河约旦20102约旦河约旦河西岸2010 1.4约旦河材料三死海附近地区略图(甲图>和海水淡化示意图(乙图>(1>约旦河的年平均流量仅为黄河的1/80,简述其流量小的原因。

(2>水资源争夺是该地区局势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合材料分析该地区水资源争端的原因。

(3>海水淡化是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的途径之一。

某中学生设计了一个海水淡化的方案(乙图>。

该装置设计所依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4>死海近年来水位逐年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A.气候变暖,蒸发加强B.气候干旱,降水减少C.沿岸地区从该水域大量引水灌溉D.注入该水域的水量减少13.(2009·广东地理>某考察队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发现了湖泊与高大沙山共存的奇观。

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资料一见下图。

资料二该地全年盛行西北风、西风,年降水量小于80mm,蒸发量大于3 500mm,广泛分布着平均高达200~300m的沙山。

沙5的湖泊有个,严冬2区总面积中,湖泊群约占10%1km;面积大于也不结冰。

资料三考察队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经测定年龄在4 000年以上。

同时发现沙山内部含水量较高。

资料四经测定,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相近,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

(1>该地沙山是固定的还是流动的?说明判断依据。

(2>该地湖泊冬季不结冰的原因是________。

(3>分析该地补给水的各种可能来源,并给出主要来源及其判断依据。

【练后反思】答案课前准备区①固②连续③不规则④土壤水⑤水源相互补给⑥岩石圈⑦生物圈⑧连续运动⑨海陆间⑩陆地内⑪水汽输送⑫地表径流⑬下渗⑭降水⑮动态平衡⑯转化⑰地表形态问题思考1.自然原因:①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所占比重极小;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①工农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水量增加,使水资源的数量减少;②生产、生活排放废弃物增多,以及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污染了河流和湖泊,使水资源的质量下降;③水资源浪费严重。

2.大气降水。

海陆间水循环。

3.①地表径流(建水库,跨流域调水>;②降水(人工降水>;③下渗(破坏植被等>;④陆地水的蒸发(围湖造田等>。

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A。

(2>导致青海湖面积扩大的原因可能有:①年降水量偏多;②湖面蒸发量可能有所减少;③全球变暖,冰雪融水量增加;④退耕还湖,生态恢复,使入湖水量增加。

反思归纳高于低于调蓄河流水地下水探究点二(1>蒸发降水甲乙(或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2>地表径流下渗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3>植树种草,保护地表植被(4>人类利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水资源遭受污染反思归纳水汽输送地表径流水资源植物蒸腾凝结降水少蒸发降水最大课后练习区1.D[下渗、蒸发和沿河灌溉可使径流量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