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一片蓝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在一片蓝天下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新近推出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中称,目前中国农民工已达2,1亿,一些农民工子女生活在城市却不认可城市,充满不公之感,既无从寻找自尊,又无从释放自卑,这种状况值得忧虑。
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后,由于对陌生环境有抵触意识,对过往环境的恋旧心理,特别是面对城市学生的优越意识,常常存在自卑心理。
这种生活的不安全感、对环境的不适应、爱的缺失会造成他们情感的匮乏。
如果不及时疏导,就可能在他们成年后形成心理阴影,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反社会行为。
“开学第一天,我成了‘傻水”’
上学第一天,从河南老家到城里读书的小凤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就遭到了同学们的笑话,她把“洒水“念成了“傻水”,结果就被起了个绰号——傻水”。
小凤说:“同学都不爱和我玩,我也不敢和他们玩,怕他们笑我。
”
“宁愿在老家受穷,也不愿在城里受气”
小龙在我校上初中,父母以卖菜为生。
每天早出晚归地做生意,很少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加上城里孩子的排斥和歧视,进城后小龙性格变得孤僻。
“前几天。
我和同学打架了。
那天上计算机课,我以前没学过,上机操作时,就问了老师好多问题。
下课时,我听见几个同学在议
论我,说‘农民工的孩子,就是笨’,我就冲上去打了那个同学一拳。
”小龙说,“我想回老家去,可我爸反对,他希望我能好好读书,以后别像他这样干苦力。
”小龙的爸爸最近为这也很烦恼,他说:“好不容易把儿子从农村弄到城里来上学,可他老是吵着要回去,说宁愿在老家受穷,也不愿在城里受气。
”
目前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有近200万。
而近日,一份对中国流动儿童状况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近四分之一的流动儿童因认为受歧视而自卑,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这些农民工子女已经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
心理学专家认为外来务工子女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情绪是有根可
寻的。
首先,这些孩子经常随父母“漂流”,难以接受“一贯连续式教育”,面对变换频繁的环境感到陌生、心慌。
再者,这些孩子大多是从乡下来到城市的,生活环境好了,心理却不适应。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现实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平等。
为了更好的开展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工作,我们进行打工子女的问卷调查。
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有60%的打工仔如存在自卑心理和自我价值感很低。
苦恼的原因有六种:讲不好普通话的为13%;自卑胆小的为50%;心情烦躁,没有愉悦感的为25%;没有父母的陪伴为17%;生活条件差的为41%;认为学习差的为33%。
为了消除打工子女内心的不安和自卑心理,为了帮助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让他们在全新的环境里尽快消除城乡差距,适应新的环境,促进教育健康、和谐发展,我校特制定《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
疏导工作实施方案》。
一、班主任做好关心打工子女生活的和学习的工作
对于“打工孩子”,学校尤其是班主任要更多地承担起责任,来弥补孩子家庭教育的不足,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渗透到课程教育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友情、亲情,感觉父母就在他们身边。
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
城乡学生由于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父母文化程度、学生的学习习惯的不同,学习基础肯定不一样。
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贯彻差异性原则,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民工子弟学生,而是应该因材施教。
2、要实行渐进式的阶段性原则。
开始时,由于存在语言沟通的困难及教材不一样等问题,教师不妨对他们降低要求进行教学,等他们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后,基础有了提高,再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要求,促使他们逐步赶上其他同学。
3、关注心理的原则。
农民工子女常会因生活不习惯、学习成绩差及人际关系不和谐造成诸多心理疾病,这就要求老师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
4、贯彻家校联系原则。
这点尤其重要,火家知道,民工家长大多把改变自家打工命运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但又因为缺乏文化素养,在教育子女问题上,要么实行辱骂和棍棒教育,要么因为忙于挣钱,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这就要求学校
加强与民工家长的联系沟通,班主任更加应该通过家访等形式时刻保持与他们的联系。
有条件的学校还应为民工家长举办培训班,就如何有效教育子女献计献策。
二、采取“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优势互补”策略
以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为中心,充分发掘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技能以及心理意志等方面的闪光点,通过学生学习和生活实践,促进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的融合,从而达到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技能和心理意志等方面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和谐发展的目的。
“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优势互补”策略,体现了教育的正义和公平,把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融入学生集体之中,把均衡发展要求变为教育行为,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在生活能力,行为习惯,劳动技能,学习意识方面的问卷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中,53%家长认为打工子女的独立性强,40%的家长赞扬他们爱劳动;4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吃苦耐劳,懂得孝敬父母,学习刻苦,追求上进的孩子占到33%。
而在城市子女中调查显示,25%的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意志品质较差,75%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生活能力差,25%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动手能力差,劳动技能低。
所以老师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长处和闪光点,尤其是农民工子女。
及时发现他们优于城市子女的地方,加以表扬,鼓励,并号召同学向他们学习,取长补短。
真正达到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
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技能和心理意志等方面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和谐发展的目的。
除了学校,家长也要及时发现孩子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闪光点,譬如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乐于助人等。
三、在专职心理教师的指导、干预下,各班有针对性的适时召开心理活动课
例:心理活动课“1+1=7”;“我和同桌可以更好”“爱心传递”“手拉手到我家”“学会感恩”“告别陋习,扬我自信”等。
解决的问题有:农民子女融入城市的适应过程;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与行为上的格格不入;互谈优点,彼此悦纳;在座位安排、活动设计上,让城市学生与农民子女坐同桌,使他们优势互补,友情与日俱增;心理辅导及时到位。
如克服自卑、同学交往、考试焦虑、自闭、等都适时开展心理介入,防患于未然;在个班开展了“我是最棒的才艺展示活动”。
特别是打工子女的心灵手巧,精湛的手艺,熟练的劳动技能,丰富的生活知识和亲近自然界的美好体验,让大家看到他们的自信。
四、我校采取了一系类有效的措施,解决农民工的子女入学问题连续三年我校免除了打工子女的学费和借读费,中学和小学一部分同学享受了国家的“两免和一补”的政策。
而且我校少工委经常举行一系列的活动,表达对打工子女和贫困学生的一片爱心。
在得知打工子女小红得了骨癌以后,在校长的带领下,全校师生掀起了捐款的热潮。
同学们尽管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他们拿出自
己的压岁钱,买课外书的钱,积攒的零花钱都捐出来。
学校的领导和班主任老师,同学代表先后几次去医院探望这位同学,家长感动的说:“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关心,是他们最大的精神支柱。
在自己的孩子遭受了疾病折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使我们深受感动。
”
要解决农民工子女心里的问题,仅依靠学校教育的力量远远不够,还要发动家庭、社会的力量。
愿打工子女与城市子女生活在蓝天下,快乐健康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