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第二课教学案
“偷豆”中那份情思 ——《社戏》第二课时微型课教学设计
“偷豆”中那份情思——《社戏》第二课时微型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细节,体会作者的情思。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善良淳朴民风的赞美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导入一:上节课,我们和鲁迅先生s一起去看了平桥村的社戏,感受到“我”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
豆是很普通的豆,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为什么呢?这节课,我再次走进课文看看。
导入二:(课前)请同学们唱首儿歌,我们开始上课。
老师发现,同学刚才唱歌时都是笑着的,我想那是因为儿童充满了童趣。
《社戏》这篇小说中,最充满童趣的哪件事呢?(偷豆)二、精读课文,偷豆是非1.精读课文24-30段,你怎样看孩子们的偷豆行为?(提示:偷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偷?偷谁家的?怎样偷?怎样“善”后)预设:因为陪“我”看戏,大家摇船疲乏,桂生提议偷豆;阿发让偷自己家的;散开偷、抛入船舱,不多偷,换地偷;洗器具、抛豆荚豆壳、想对策等(防被发觉、应对策略)。
穿插景物描写“乌油油的罗汉豆”,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的作用2.你从中读出了孩子们的什么特点?预设:热情好客、纯洁无私、周到细致、天真淳朴,情趣、欢乐等。
3.方案一:偷豆的结果怎样?你又读出了什么?(根据学情选择,可删掉)预设:六一公公“责备”、送豆。
表现了六一公公的善良淳朴、热情好客、憨厚老实等。
3.方案二:“对比吃豆”——为什么六一公公送的豆子不如昨夜偷的的豆子好吃呢?预设:偷豆事件中表达出来“我”对淳朴、和睦、善良、热情民风民俗的赞美,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三、归纳小结,学习写法1.要围绕中心选材。
(结合偷豆事件)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3.在叙述中根据需要综合使用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
四、布置作业请你以“童趣”为题目,写一篇短文,300-400字。
初中下册社戏教案
初中下册社戏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社戏》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理解社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2.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把握;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主题思想的领会;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介绍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2.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合作探讨1. 分析课文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 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2.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主题思想。
二、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主题思想;2. 分析课文中的社戏文化内涵及其价值;3.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三、课堂实践1. 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社戏文化的认识;3. 学生进行课堂练笔,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2. 撰写一篇关于社戏文化的短文;3. 推荐一篇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把握;3.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4. 学生对社戏文化及其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2023年最新-《社戏》教案(优秀4篇)
《社戏》教案(优秀4篇)《社戏》教案篇一【设计思路】以小说情节,作品中写景的价值和作用,作品反映的主题及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竞赛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竞争中成长。
【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知课文情节。
2、珍视少年生活。
教学方法竞赛式教学媒体幻灯教学重难点课文情节的把握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语:当今社会,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主张个性的张扬,主张自我发展,今天,教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平台──竞赛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鹿死谁手,我们在竞赛中见高下。
我们已经按课前自愿组合的团队(每5~8人)分组坐下。
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社戏》。
2、形音义知识必答竞赛:⑴教师出示有关课文内容的形音义幻灯片。
⑴生齐读并要求识记之。
⑴生默看记课文下注知识,并关书准备竞赛。
⑴教师宣布竞赛规则:每学习小组选派一个代表上讲台听写三个词语,说出一个指定词语意思。
按正确数量给每组记分。
⑴竞赛开始。
3、基础知识抢答竞赛。
教师宣布规则(抢到机会并回答正确,给相应的组别记分)教师公布下列问题,学生抢答:⑴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节选自他的哪部集子?⑴你还学过他的什么作品?⑴社戏这篇小说围绕“看戏”写了哪些人物?(至少说出5个来)⑴小说所展示的是中国哪个地区的民俗风情?是什么时令?4、小说情节的竞赛:教师宣布竞赛规则(下列8个问题,每组都将分到一个,拿到问题会,各组分别讨论,并将讨论结果由组长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回答,老师将根据回答情况分别给每组记1~3分。
)教师出示幻灯片(8个问题):⑴作者在文章第一段未说:平桥村是他的乐土。
为什么这样说,何以见得?⑴小说中详写了我和一群小伙伴去赵庄看戏的经过,但戏前却遇到了不少的波折,它们是哪三个困难,又是如何一一解决的?⑴看戏的波折解决了,我们月夜出航,途中我的心情怎样?哪些语句折射了我的这种心情?⑴到了赵庄,看到了戏,我认为最好看的是哪一折?而最怕看的又是哪一折?我对看到的戏本身满意吗?看戏困了的时候,有谁为我做了什么?结果怎样?⑴戏还没有演完,我们却相约回家,(月夜归航)时,我的心情怎样?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⑴归航途中,我们做了什么事情?偷了哪些人家的?当时有什么顾虑,又是如何消解的?⑴六一公公发现偷豆一事后,说了并做了些什么?⑴对那夜的看戏生活,现在感觉如何?文章哪个段落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讨论几分钟,开始作答。
鲁迅《社戏》教案
鲁迅《社戏》教案关于鲁迅《社戏》教案3篇鲁迅《社戏》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简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二、理清课文的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咱们的旅行是到农村去看戏,请翻开书第86页《社戏》。
(大屏幕显示)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亲探省,所以能和农民及孩子亲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关于农村和农民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社戏》就是一篇,这是作者41岁时写的一篇小说。
小说是一种虚构的作品,但它却有生活的真实性,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说有三大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大屏幕显示)三、复述课文概括复述课文,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四、研习课文1.理清课文结构(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小说再现了他什么时候的生活情形?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是“我”――迅哥儿。
小说再现了他少年时候在平桥村的生活情形。
(2)“我”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除此之外,文中还写了什么活动或事情?试据此梳理课文结构。
(大屏幕显示)明确:“我” 在平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看社戏”。
文章在写“看社戏”之前还写了“我” 在平桥村的生活,之后又写了六一公公送豆。
据此可知课文结构是这样的:看戏前――看社戏――看戏后。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性格(1) 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如何?“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得到优待,免于念书,还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如钓鱼、放牛。
换句话说,在平桥村,“我”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2)“我”能够实现看社戏的愿望,靠的是一群小朋友的帮助,想一想,课文围绕他们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从中表现出他们什么美好的品质?(大屏幕显示)明确:“看社戏”这个中心情节可分为四件小事来理解: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午夜归航。
《社戏》教案(优秀8篇)
《社戏》教案(优秀8篇)《社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理清文章结构。
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并能复述。
初步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文章结构难点:初步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感悟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89页,齐读这一段文字,读完之后说一说本单元的所选课文属于文化长河中的哪一种文化?(民俗文化)民俗就是指民间的风俗习惯,民俗文化就是记载民间风俗习惯的文化比如说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吃粽子,春节吃饺子、放鞭炮等等,都属于风俗习惯的文化范围今天我们将学习本单元的第一课《社戏》,在这里我们将会了解到关于看“社戏”的民俗文化2、“社戏”题解在浙江绍兴一带,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是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社戏一般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用以酬神祈福,春季举行的叫春赛,秋季举行的叫秋赛(板书:社戏鲁迅)二、走近作者(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完善)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亭续编》等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一)范读课文1.画出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 dāo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 潺潺:chán歌吹:chuī 蕴藻:wēn zǎo 家眷:jun 皎洁:jiǎo漂渺:piāo miǎo 纠葛:jiū gé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段落)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1)盼看社戏(1—4节)(2)去看社戏(5—30节)(3)怀念社戏(3l—40节)(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1.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明确:“乐土”2.“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亲归省平桥村小住的?讨论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因而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3.学生阅读文章(1—3节),思考: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怎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明确:(村中居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小村庄)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分析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居住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民风淳朴。
《社戏》优秀教案(精选10篇)
《社戏》优秀教案《社戏》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戏》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社戏》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
(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dàn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 踱duó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ō凫fú水撮cuō 桕jiù 楫jí 旺相xiàng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初中社戏教案
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农村社戏的风俗习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从文中提炼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农村社戏的喜爱。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民间文化的态度。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社戏的相关知识。
2. 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农村社戏的风俗习惯。
3. 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和运用。
2.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教师简要介绍社戏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文化。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社戏的了解和印象。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做好笔记。
2.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问题。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义。
2. 教师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内容。
四、品析课文1. 学生欣赏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品的美感。
2. 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农村社戏的风俗习惯。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讲解1. 教师深入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农村社戏的喜爱。
三、课堂实践1.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社戏的场景。
2. 学生互相评价,提高表演能力。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社戏》教案4篇
《社戏》教案4篇《社戏》教案篇一学生在学习鲁迅的这篇篇幅较长,内容较深,时代气息不浓的文章时,老师能否找到一种办法来唤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呢?又怎样让这堂课开放而有活力呢?于是我考虑到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注重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在阅读活动中,让学生展开思维,体会、理解、感悟、思考,这样才能理解材料,理清层次,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样本文的主旨就不难理解了。
2.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积极探索,主动实践,大胆表现自己的感悟、心得,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就会注重学生的个性检验,凸现新课标的倡导精神。
3.语言的品味,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重点,让学生在已有的阅读基础上细细品味,引导学生从字句、修辞等不同的角度去品味,不光品味到其中的景色美,还能品味到其中的人性美等。
[教学目标]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受文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难点:正确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1.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这种乡村戏剧。
3.搜集鲁迅的有关文章,并将优美文段摘抄下来。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播放《童年》的音乐)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惜和回忆的美好时光,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这儿有一首诗是这样来写童年的:“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冬,永在我记忆的深处。
(音乐停止)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像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的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今天我们就一起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社戏》教案篇11、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3、体会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1、叙事有详有略。
2、景物描写优美。
3、培养理解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37页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悟1、快速默读全文,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并大声朗读。
2、理清小说的脉络,把握小说的内容。
明确:小说描写我幼时的一段乡间生活,主要刻画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小说按看戏前,看戏中和看戏后三部分组成,其中,看戏是课文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四层:看戏前的波折──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看戏──偷吃罗汉豆3、按照叙述的先后,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并指出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要点:小说的主要情节有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其中,看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是详写,其余的是略写。
四、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明确: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人,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的难念的书。
可钓虾放牛,体验乡间生活的许多乐趣。
2、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试分析双喜和六一公公的形象。
明确:⑴双喜的形象(找出有关双喜的语言、行动描写,从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双喜是个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聪明、热情、机灵、善于为他人着想。
⑵六一公公的形象:六一公公里个淳朴的乡民形象,六一公公只能小伙伴搞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他并不是吝啬的人,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
后来他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的热情,淳朴好客的性格。
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地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社戏》教案(2课时)
《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对易读错的字正音,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
2.体会、揣摩小说在安排材料上详略得当的问题。
3.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教学目标:能正确复述课文的情节。
教学重点1.理解分析双喜这一人物形象;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的。
教学难点1.分析平桥村是乐土的原因、看戏和“偷豆”的趣点2.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
3.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背景资料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是作者在大都市中由看戏引起的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在大都市的作者对农村及其农民淳朴的品质的歌颂。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3.关于社戏文中的“社”原指土地庙或土地神,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是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而不是在春天。
社戏演出的内容《游园吊打》。
4.字音字形归省.(xǐng)行.辈(háng)撺掇..(cuān duo)惮.(dàn)絮叨..(xù dao)怠.慢(dài)凫.水(fú)蕴藻..(yùn 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 miǎo)楫.(jí)大抵.(dǐ)纠葛..(jiū gé)潺.潺(chán)船篷.(péng)皎.洁(jiǎo)桕.树(jiù)棹.(zhào)5.词语解释。
《社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设想:在第一课时学生熟读了课文、把握了文章主旨、分析了人物形象、初步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第二课时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品味文章语言,获得美的感受,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同时通过课堂讨论等形式,发散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写作技巧,并通过相应练习培养其写作能力。
2、通过思考、讨论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激发爱家乡爱乡亲的情感,并和同学伙伴友爱和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有特别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吗?请同学谈一谈。
(二)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写作技巧。
1、开始时“我”想看社戏却不能去看,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精读第4—7段,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体会)“我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
”思而不得的失落郁闷“……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只有我不开口”精讲:“失落、郁闷”是一种抽象的心情,怎么写?我们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么写的。
他先写“我急得要哭”。
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反应。
像有些小孩子妈妈不给买好吃的,马上就急了,就赖在地上不走了,又哭又闹,你们有过吗?然后写因为“思”,“我”就产生了幻觉:“我”似乎听到了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这句子非常精彩,激烈的情绪使“我”有了幻想。
就像有同学很想得到一辆摩托车,他就无数次幻想过骑着摩托车去兜风,天高云淡,风吹在脸上,那种速度带来的刺激感,肯定非常爽。
但家长出于安全考虑不给买,那由此带来的失落感肯定更强。
接下来的一段鲁迅换了个写法,“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写了“我”的状态;“其他孩子都开开心心地讲戏”,“只有我不开口”。
写的是我的行为。
在这个“不开口”中,我们能感觉到,“我”那思而不得的失落、郁闷之情。
2、终于能去看社戏了,“我”的心情变得如何?文中有哪些句子来表达这种心情?“我高兴了。
《社戏》教案8篇
《社戏》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调研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research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社戏》教案8篇教师通过教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社戏》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社戏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社戏第二课时-教学教案社戏第二课时姚孟洪教学目的:1.学习第一部分,能分清哪些是概括叙述,哪些是具体叙述,并能运用有关叙述的知识具体分析课文。
2.理解第一部分对文章主题表达的作用。
3.能根据事情的发展把第二部分分成几个层次,方便对主体部分的阅读分析理解。
4.朗读第二部分的“开船出航”和“月下行船”两部分,体会作者的独特构思。
一.导入:教师:第一部分主要写“我”在平桥村快乐生活中的一些乐事,点出平桥村在我是一片乐土。
那么,到底写了哪些生活内容呢?请同学们找出来,体会“我”的这种感情。
学生开始思考,最后明确:第1段:主要交代了看社戏的时令、地点和机缘。
事因的缘起,是“我”夏日间随母归省外祖母家——平桥村。
作品从民间习俗人手,先写鲁镇的风情。
开篇自然成趣,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再顺笔勾勒平桥村的地理位置、概貌及其特点,一个“极偏僻”“临河”的小村庄的景象便跃然纸上,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写出了小村庄人们谋生的方式,辛苦而勤劳。
“极偏僻”“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写出了小村庄的闭塞与落后,而正是由于它与外界的绝少交往,维持着几乎类似原始状态的生活方式,才使它少受了许多封建礼教的束缚,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美好的风土人情。
这,正是“我”所向往的“乐土”。
只有在这里,“我”才能“得到优待”,才能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第2段:写“伴我来游戏”的有“许多小朋友”,即使“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既照应了第1段中的“得到优待”;又写出了小村里,家家热情好客,不拘行辈、不拘礼数,使“我”少了许多清规戒律的束缚,少了许多孤独和烦恼,可以和小朋友们尽情地玩耍,当然感到快乐。
这一段最后一句,在幽默之中透露出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揶揄。
第3段:写平桥村乐土上的种种乐事。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两幅充满童趣的画面:一幅是“伏岸钓虾图”,从“掘蚯蚓”“穿铜丝”“伏岸钓虾”,写到“虾呆子”的自食其果“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一幅是“观村童放牛图”,从“高等动物”牛的欺生,“我”因惧怕而“远远地跟着、站着”,写到“小朋友们”“全都嘲笑起来了”。
社戏(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社戏(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社戏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能够分析社戏表演的形式、特点和技巧;(3)能够欣赏社戏音乐、唱腔和舞蹈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社戏表演视频,了解社戏的演出形式和表演技巧;(2)通过分组讨论,分析社戏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通过实践体验,感受社戏表演的氛围和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积极参与的精神;(3)培养学生对艺术表演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社戏概述(1)介绍社戏的定义、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讲解社戏的表演形式和特点;(3)欣赏社戏表演视频,感受社戏的魅力。
2. 第二课时:社戏表演技巧(1)分析社戏中的唱腔、音乐和舞蹈;(2)讲解社戏表演中的动作、表情和语言技巧;(3)分组讨论,分享对社戏表演技巧的理解。
3. 第三课时:社戏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1)分析社戏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2)讲解社戏中的故事情节及其寓意;(3)分组讨论,分享对社戏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4. 第四课时:社戏舞台艺术(1)介绍社戏舞台的布局、道具和服装;(2)讲解社戏表演中的舞台动作和空间运用;(3)欣赏社戏舞台表演视频,感受社戏舞台艺术的魅力。
5. 第五课时:社戏文化价值(1)分析社戏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2)讲解社戏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3)讨论学生对社戏文化价值的认识和体会。
三、教学资源1. 社戏表演视频;2. 社戏相关图片和资料;3. 社戏剧本和唱腔音乐。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社戏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社戏表演技巧、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社戏舞台艺术和文化价值的欣赏能力。
五、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2. 组织学生观看社戏表演视频,增强学生对社戏的直观感受;3.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戏知识,思考社戏的文化价值;4.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了解社戏,进行相关阅读和研究。
初一语文《社戏》教案优秀
初一语文《社戏》教案优秀初一语文《社戏》教案优秀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所表现的童趣,理解儿童之间的纯真的情意。
2、体会课文中各种描写方法,理解这些描写的作用。
3、读写结合,进行描写性作文训练,提高描写实力。
教学思路:本文篇幅比较长,丰富,尤其文章开头对“社戏”只字未提,初一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产生困惑。
因而假如按记叙的先后依次组织教学,学生理解有较大的障碍,倒不如,把文章的结尾作为“突破口”,顺“瓜”摸“藤”,反其道而行之,更简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童年是美妙的,我们在童年经验的件件好玩的事情,听到的各个奇异的通话,唱出的首首稚嫩的歌谣,直至今日我们都还记忆犹新,都还怀有种、种欢乐与欣喜。
今日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社戏》一文,看看作者对于这段往事是否怀有与我们一样的情感体验。
二、新课学习1、自读课文,感知课文思索作者对这段往事的总的评价是什么?全文最终一段2、梳理情节,理清脉络(1)思索: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相识体会?真的这戏就很好看吗?豆就很好吃吗?找出文中描写看社戏的段落,看看这戏是不是很好看。
(在梳理情节脉络的基础上知道理由)(2)梳理全文情节脉络:平桥乐土(1——3)盼望社戏(4——9)月下行船(10—16)船头看戏(17—21段)午夜归航(22—30段)偷豆余波(31——39)(3)通过探讨明白:戏:17段白天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一个也没翻,18段咿咿呀呀的小旦唱的人昏昏欲睡,起先“踱来踱去”唱,后来20段“我最怕的老旦”爽性坐在交椅上唱,使得大家不住地打哈欠。
19段我期盼的“蒙白布”,”套黄布衣跳老虎”的戏剧也没有看得见。
唯一使人振作了一下精神的是“一个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
”仅此而已!于是,双喜他们“喃喃地骂”。
“我”也“忍耐地等”。
最终大家熬不住了,当双喜提议回家时,“大家立即赞成”这些都表明“社戏”是乏味的。
豆:很一般,有“但我吃了豆(六一公公送来的),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为证。
社戏 初中课文教案
社戏初中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了解社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通过分析课文,了解社戏表演的形式、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对社戏进行简单的评价和欣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观察、分析、综合等方法,掌握社戏的表演形式和特点。
(3)学会欣赏社戏,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
(2)社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社戏表演的形式、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2. 教学难点:(1)社戏表演的形式和特点。
(2)如何欣赏和评价社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社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对社戏有什么了解?社戏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有什么地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社戏》,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社戏表演的形式和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欣赏与评价(1)教师播放社戏表演视频,学生进行欣赏。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社戏的艺术价值。
(3)学生分组进行社戏表演,互相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社戏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艺术价值。
6. 作业布置(1)课后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社戏在其他地区的表演形式和特点。
(2)撰写一篇关于社戏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社戏的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社戏》教案3篇
《社戏》教案3篇《社戏》教案1一、导入新课。
对许多人来说,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
关于这一点,从同学们前几天以“童年”为题所写的诗里面也可以看出来。
下面我念一首优秀习作给大家听听。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道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阿/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档/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旱温馨的。
这从我们学习过的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二、了解作者。
关于鲁迅的有关情况,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时都介绍了,在此可用复述的形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次加深印象。
突出以下内容: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三、学生默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3.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四、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1.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含义。
2.试着拼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宛转3.订正字词的读音。
五、学生诵读课文,理清__结构c1.学生自由诵读一Th遍课文,体味__的思想感情。
2.__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__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①看戏前(1-3段)——②看戏中(4—30段)——③看戏后(31—40段)六、略读第一部分,明确这一部分的重要性。
1.请同学朗读这一部分。
2.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乐土”)3.__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方法:采取班上集体讨论式,然后归纳三点:(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读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社戏》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学习虚词的用法,识别偏正短语。
4.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1.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这说明了什么?分析:(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3)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年纪相仿的“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欣赏夜景;偷豆、吃豆。
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行船时沿途景色的?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分析:作者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依次写出了“我”在沿途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写得有形:“起伏的群山”,“一丛松柏林”;有色:豆麦的“碧绿”、月色的“朦胧”;有声:笑声、嚷声、水声、笛声;有味:豆麦的xx;有情:“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目失”起来。
以上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
去看戏和看戏返回途中两次景物描写基本相同,但描写景物的次序却是互相颠倒的。
描写上也有所不同。
去时,最后描写的是“仙境”一般的戏台,而回来时却将戏台放到最前面来写。
去时,尚可看到“淡黑”连山的曲线,回来时,“周围的黑暗只是浓”看不到什么轮廓了。
去时,看到的远远近近的渔火,为返回时几个夜渔的老渔夫看见在浪花里蹿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写埋下优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学:
二、教学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并说一说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2、小说为我们塑造了哪几个主要人物,是分析其性格特点。
3、品读小说景物描写体会其作用。
4、理解文章结尾部分的含义,把握文章主题。
三、探究学习:
(一)、小说的中心情节是“”,围绕着这一中心事件作者写了那些事?各有什么作用?
1、开头写;作用:
2、事件的开端:;作用:
3、事件的发展:,作用:
;作用:
4、高潮和结局:;作用:
5、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
(戏后余波)
作用:
(二)在课文中,详写的情节有:()
A.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B.赵庄看社戏。
C.六一公公送豆。
D.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E.夜航看戏途中。
F.看社戏前的波折。
G.归航偷豆。
(三)、小说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物,这篇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你喜欢哪个?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
_______(人物),因为他_______(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来分析人物性格。
双喜:
阿发:
六一公公:
(四)、默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11、
12、23段),完成下列三个问题。
1、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勾
画出来。
再朗读交流。
2、这些语句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
请自选一个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然后用“我觉得
_______一句写得好,好在它(赏析角度,如词语运用、修辞方法、写法等)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
式对你选读的美句进行品析,然后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五)、文章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
”那夜的豆真就那么好吃么,戏真的那么好看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四、训练提升: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
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
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文中画浪线句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方法。
试分析其作用:
2、文中的景物描写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角度描写。
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
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3、“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五、布置作业:
下面是鲁迅的几条名言。
希望同学们能背下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4、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
和学习上。
5、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
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这一部分为中心情节的展开作好铺垫,如果去掉,后文的情节会显得过于突兀,且显得过于单调。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看社戏,那为什么花费大量的笔墨写看戏前的波折?这属于什么手法?这是文章的疑点所在,教师应在学生认真思考后明确答案: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我”对看戏早已是迫不及待,可偏偏有种种原因使“我”不能成行,令“我”着实急了一阵子。
这是抑。
但抑的目的是为了要扬。
要扬出“我”的愿望得以实现后的喜悦心情和在此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小伙伴们纯真的友情。
文章就是从找船开始,一步步揭示小伙伴们美好心灵的。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
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测试题】
一、下列加点字注意全对的一组是()
A.漂渺(piāo miǎo)纠葛(gě)桕树(jiǜ)舀水(yǎo)
B.归省(shěng)潺潺(chán)行辈(háng)
C.絮叨(dāo)怠慢(dài)不惮(dàn)
D.蕴藻(zǎo)皎洁(jiǎo)湖泊(pò)
二、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朦胧碧绿白篷依稀
B.吩咐舒展劝诱踊越
C.悠扬港叉委实弄潮
D.凫水小旦振作糕饼
三、解释加点的词语在句子的含义。
⒈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乐土:
⒉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缥渺:
四、《社戏》一课中,详写的情节是:
A.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B.赵庄看社戏。
C.六一公公送豆。
D.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E.夜航看戏途中。
F.看社戏前的波折。
G.归航偷豆。
”,错误的画“×”。
五、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正确的画“
⒈《社戏》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文章记叙了鲁迅先生看社戏的一次经历。
()
⒉文中的“我”指鲁迅先生。
()
⒊“我”之所以能看上社戏,主要因为有双喜出主意,打包票。
()
⒋文中的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淳朴、好客、热诚的人。
()
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是写“我”的所见。
()
【测试题】答案及提示
一.A
二、B
三、⒈快乐自由的地方。
⒉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四、B、E、F、G。
√⒌√⒋√五、⒈× ⒉× ⒊
1、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那些事?
2、除了“看社戏”之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明确(1):事件的开端:戏前波折
事件的发展:夏夜行船、船头看戏
高潮和结局:归航偷豆明确
(2):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及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
(平桥乐土)
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
(戏后余波)
五、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指出详略。
(详见板书)明确: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写平桥村为什么成了“我”的乐土。
第二部分(4—30)写我与小伙伴去赵庄看社戏的情景。
(主体)第一层(4——9)写“我”到赵庄看戏的愿望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实现了。
第二层(10—13)写小伙伴熟练摇船送“我”去赵庄看戏,途中优美的景色令“我”陶醉。
第三层(14—21)写到赵庄后看社戏的情景。
第四层(22—30)写看社戏后返回平桥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31—40)“我”对吃豆、看戏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