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课标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搞得一套新课标,而是在2001年版实验稿的基础上,针对实验稿在十年课改实践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时代的发展而修订的。
这次解读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对2001年版实验稿课标修订的依据是什么?二是修订版课标和实验版课标相比,主要变化有哪些?一、对2011年版实验稿课标修订的依据是什么?1、十年中,教育部组织了两次全国性的调查。
2003年教育部对实验区教师、教研员,就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建议,开展了第一次调查。
2007年为配合《实验稿》的修订,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征求意见的通知”,在29个省市42个国家级实验区的城市、县镇、乡村,对不同办学水平学校的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问卷调查。
这次调查规模大,内容丰富。
问卷分客观题与开放题两种。
对客观题的选项作频度分析,对开放题的问题作出归类——这些问题不作任何二次加工,真实保存原样——再对问题的类别作频度分析。
修订组根据整体性的统计分析开展修订工作。
2、修订组收集了十年来报刊书籍网络上的相关文章,对《实验稿》的教育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作出判断,召开了多次座谈会,进行了多次听课考察,实地了解了实验状况,听取了各种意见,研究了教学中的新问题、新经验。
修改过程中,教育部还多次组织多学科专家、作家、院士、社会人士“会诊”语文课程标准,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
3、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决定》的精神,作为标准修订的基本指导思想。
4、研究十年来世界教育的新变化、新进步,了解别的国家母语课程、母语教学的新发展,据此调整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具体建议。
从以上四点修订依据可以看出,修订稿的产生不是修订组专家闭门造车形成的,而是建立在大量的调查、了解、讨论的基础上,可行度应该是很高的。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语文新课标解读感悟篇一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不难发现,新版的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上,与2011版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发生了较大变化。
新版的“课程标准”保留了原实验稿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定义,同时增加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描述,从而使语文的课程性质具有四种基本属性,即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进一步阐明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与基本特点。
一、解读新课标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母语,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关于“工具性”的论述,一以贯之地强调对培养思维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视。
在他看来,语文不是静止的知识,而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解读新课标的人文性语文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这一交流工具,二是学生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升华。
前者说的是工具性,后者则是人文性。
工具性是语文教育之根基,人文性是语文教育之生命。
我们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要正确进行思想引导,把人文教育有机渗透其中,而不是硬性贴上“人文”的标签。
三、解读新课标的综合性如果说“工具性”和“人文性”分别构筑了语文教育的根基和生命,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则指明到达语文教育理想“彼岸”的正确路径。
所谓“综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语文课程的学习不能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单单追求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
其次,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阐释,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学习,必须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融合,进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四、解读新课标的实践性语文学习必须遵循两个规律,一是学习母语的规律,二是人的认知规律。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正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强调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仅仅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就能获得的,必不可缺的条件是学生能动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语文课程标准是指教育部颁布的指导语文教学的一套标准。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成果,旨在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简要介绍。
一、理念和目标1. 理念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理念。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文化意识、语言学习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使其成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公民。
2. 目标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设定了四个方面的目标: -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准确、流利、得体地进行语言表达。
- 培养语言文化意识,使学生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感受语言的美和文化的魅力。
- 培养语言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语文的能力。
- 培养文化传承意识,使学生能够传承中华文化,凝练自己的文化品格。
二、课程结构1. 总体结构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分为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两个阶段。
每个阶段均包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2.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中,必修部分包括语文基础、中国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等内容;选修部分包括修辞、修辞与修辞作用、中国古代文化、古代散文的阅读与鉴赏等内容。
3.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必修部分包括语言基础、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学阅读、现代文学阅读等内容;选修部分包括修辞与修辞作用、文学比较、古代文化等内容。
三、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注重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培养。
教学内容包括文字、语言、文学、文化等各个方面。
2. 教学方式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鼓励教师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包括讲授、讨论、互动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教学评价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评价,包括考试、作业、小组讨论等。
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 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 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 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 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
•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 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 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 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 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提高文化品位。
•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 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 方法。
•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 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二、解析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具体改动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二)关于阅读教学 (三)关于写作教学 (四)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五)关于综合性学习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写字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在本次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 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3、注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3、注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3、注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漏
屋外(尸)下大雨(氵),屋内下小雨(雨)
3、注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武
它的最早形体为上下结构。上面一个“戈”(武器),下面一个“止” (脚印,表示行动的意思)戈止会意,表示征发讨伐之意。从甲骨文,金 文,小篆,到楷体,字形有了极为特殊的变化, “戈”的首笔变成了“武” 的首笔,“戈”的一撇变成了“武”的第二笔。
《世界多美呀》教学片段二: 师:小朋友真会学习,经你们一说,老师也明白了课文里为什么要用这三个美丽 的词语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出示: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 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师:此时,小鸡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 (老师让同学拿出准备的“蛋壳”——纸做的头饰,让学生当小鸡,从洞眼看看 这个美丽的世界,说说看到了什么)(屏幕出示蓝天白云图) 生:看到了蓝天……看到了小河…… 师:还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用纸挡住脸,透过较大的洞眼,眼睛转来转去,搜寻着) 生:看到了同学……看到了后面有老师听课…… 师:有什么感受? 生:很有趣……很好玩……
2、“多认少写”与“先认先写”
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 “800-1000”改为“800左右”。 第二学段,识字量由“2000个左右”改为“1600个左右”。累计 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完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最新版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第一部分前言 (2)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4)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5)第一学段(1~2年级) (5)第二学段(3~4年级) (6)第三学段(5~6年级) (8)第四学段(7~9年级) (10)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12)一、教学建议 (12)二、评价建议 (16)(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6)(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17)(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17)(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7)(五)具体建议 (17)三、教材编写建议 (20)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21)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21)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5)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25)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26)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28)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一、引言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文件,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和分析。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
在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正确、规范、流利、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调整语言风格,使其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准确。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能力培养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各类文本,提高理解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技巧,包括快速阅读、精读、批判性阅读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此外,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和理解与自己学习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提高学习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文学素养培养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感悟作品的情感、思想和艺术价值。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理解文学的内涵和形式,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此外,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能够表达对文学作品的个人见解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加强语文教学的综合性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的综合性。
在综合性教学方面,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此外,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会学生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创新能力发展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
4
1. 教学目标的膨胀与泛化 2. “对话”的形式主义倾向 3. 综合性学习目标难以落实 4. 对学生的读书与写字重视不够 5. 教师的语文素养还需进一步提高
.
5
中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道路的选择问题
其背后隐含着课程建设与实施的两种思路:
.
13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 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 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 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 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 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 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写字:“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目 标要求贯穿义务教育各学段。
第四学段: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 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
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
19
注意儿童心理特点
.
12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 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 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 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
17
目标的调整:降低难度,追求质量,进一步强调识 字写字是贯穿义务教育各学段的目标和内容
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下调,体现“多认少 写”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写字教学。
第三、四学段的识字写字目标保持不变。 第个会写。第四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 个左右。
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石艳霞)
一、课程性质
•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 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 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本特点。
课程性质与地位
(实验稿) (2011年版稿)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二)阅读 (三)写话 (四)口语交际 (五)综合性学习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 和创造性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 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具体建议
(五)具体建议
1.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 2.关于阅读教学 3.关于写作教学 4.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1、写字教学要求的比较
类别 学段 原课程标准 2011年版课程标准
第一学段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 (一、二年级) 写字的愿望 字的愿望
第二学段 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 (三、四年级)用键盘输入汉字 习惯
二、评价建议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 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
谢 谢!
•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 和运用语文。 •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 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 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 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 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 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 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 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金安区梅山路小学车福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正式颁布并实施。
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
需要我们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对照课标的要求,看哪些符合标准,哪些还有差距,或者哪些一时很难做到,看有没有办法逐步达到要求。
更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思考、对照与探究。
课标的学习,为我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
在解读之前,先了解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课标的功能国家那么大,学校那么多,从管理上说总得要有一些基本的规范,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另立标准。
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
中考的考试大纲要以课标为依据。
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
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
应试教育仍在发挥其负面影响力,课标的功能就更加重要,它代表正面的力量,(正能量)对不良倾向起着抑制、抵挡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的枢纽。
10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就是课改。
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现在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因为课标毕竟和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不同,它是指导性文件,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大家不要因此觉得课标是“务虚”的,与自己关系不大。
(完整word版)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有较大调整变化,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
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
再如“课程目标”部分,现称为“课程目标与内容”。
还有“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包括评价建议。
“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15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增加了两个字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本次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
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
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三、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
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这是对十年课改实践中反馈的比较集中的意见。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1)总目标的内容排列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 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具体语文 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2)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突出
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本质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 3、总目标的基本任务 • (1)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2)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 • (3)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 (4)培育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
式应研究:
转变学习方
• ·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 ·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 1、关于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 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 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
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
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 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 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尊重学生学习需求
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兴趣的导火索,而兴趣则是 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动 力源泉。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曾告诫我:“语 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 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识字写字(新课标解读)
修改原因
1.增加“写字”意在全面要求。 2.从数量的减少来落实减负。 3.把“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调整到开头意在强调该目标,增加“努力”二字意在难度降低,符合这一学段的实际。4. 把“学习独立识字”调整到此项的开头,强调这是该学段的主要任务“学会用”和“能用”相比,难度降低了,更符合实际,增加了“检字法”表达更准确。
旧课程 标准
2011版 课程标准
新增“识字的评价”: 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修改原因
激发兴趣→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是落实识字教学的途径。
一、新旧课程标准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所在位置
第三部分:二、评价建议 (五)具体建议 1.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写字
一、新旧课程标准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所在位置
第二部分:一、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
旧课程 标准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2011版 课程标准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新增)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①形声字识字: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4》教学片断 师:读了、看了这些小动物的名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蚂蚁”两个字,只要在“马”和“义”旁都加上一个 “虫”字旁就成了“蚂蚁”。 生2:我发现:“蜻蜓”两个字,也只要在“青”和“廷”旁都加上一个 “虫”字旁,就成了“蜻蜓”。 生3:老师,我发现这些小动物的名称前都有“虫”字旁,而且右边 的字音和整个字音是一样的。 师:呀!你真了不起,你是个“伟大的发现家”。不错,这些字都有 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一部分表示读音,一部分表示意思, 这样的字叫“形声字”,汉字里有很多字都是形声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专家解读
例子:通过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 子俩的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故事,反思我们 的家庭亲子关系。
• 强调“运用”,正是现代认知理论的知识观:区别事实性知识与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智慧。相对于汉字、标点、课文内容、文法等 具体知识,学生写字、朗读、认知策略、迁移运用,是一种更高 级学习。
例子1:语文学习特点,不知道某种知识不等于不能运用,运用中往往隐 含着某些复杂知识。比如,低年级学生没有学习比拟修辞,照样可以说 出“老师像老虎一样凶”的句子。 例子2.语言中,有大量的默会知识,说不清道不明,需要在运用中深化。 比如古诗杨万里《舟过安仁》中“一叶渔船”,运用比理解更重要。 例子2:通过运用知识,可以丰富具体知识的内涵。比如《两只狮子》 文章中的“整天”,老师通过换词“清晨、上午、晌午、黄昏、夜色中” 朗诵,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赣 、峰;(都有一个共同的部首,从后至也。夆,相遮 要害。)
• 汉字的学习,要重视“音形义”一体化,以便学生更好 识记和书写。
例子:汉字起笔一点——广、高、京、文、字;,表示突出的部分;合笔一 点——氐(氏)、低、底(指根)、太(同“大”指事,强调:太湖、太 爷)、令(脚跟)
兜《卖火柴的小女孩》
庭是形声字,廷也是形声字。《说文解字》“撇、短横、竖、长横”部首 读“ting,善也”:挺、霆、艇、蜓、铤等。“壬”读“ren”:任、妊、荏、 饪、衽.
•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总目标) •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
书。(评价建议)
我的解读
• 现代语文能否培养出现代人格的人,我们曾经很不自信。曾 有过把汉字改成拼音文字的历史。鲁迅、梁启超等文化名人 甚至认为不应该读中国古代的书。在选白话文和古文的问题 上,也一直在争论。有人认为与口语化接近的白话文,不值 得用做选文来学习。应该说,新修订的课标在文化取向上比 较客观:选文增加古诗文,加大现代经典白话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一)重点展示2011 年版课标在阅读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方面呈现出的变化,具体说明变化的原因,阐释变化背后的理念与思想。
以帮助教师了解2011 年版课标的变化,帮助教师完成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重点讲析的内容包括:(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二)阅读教学应引领学生钻研文本。
(三)阅读教学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四)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五)阅读教学评价要关注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
(六)诵读的评价,重点在于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
【学习要求】学员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首先要细致阅读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评价部分的相关表述,揣摩相关语句的含义,思考课标修订的意图。
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第一,思考课标修订的意图并理解其对语文教学目标与方式的具体描述。
第二,理解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体会案例蕴含的教学理念。
第三,撰写学习心得,书面呈现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第四,结合学习内容重新设计自己的一节课,并阐明设计意图。
专题讲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一)一、强调阅读教学是多重对话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
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对话理论的始祖、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大文件。
它是根据新时代的需求和实践,对原有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教育需求。
下面就按照步骤,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这个文件。
第一步,整合思维:根据标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包括什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包括“掌握基本语言技能和必要知识和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掌握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情感、传递文化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第二步,深入分析:标准要求小学语文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要求按照“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主导”的原则,遵循“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两个方面统一的原则,注重思维品质、情感品格、文化基础和语言技能四个方面的培养。
同时还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实现“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让教师在实践中成长”的目的。
第三步,具体实践:标准给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指导思路是什么?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指导思路是按照“以阅读为主、数学语文结合、文学教育贯穿”三个方面来展开。
其中,将“阅读”置于核心地位,重视“朗读、默读、理解、欣赏、分析”五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将数学和语文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语文中学习数学,将语文知识运用到数学中去;最后将文学教育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的文化品质和语言修养。
第四步,实践效果:标准的实施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有何意义?标准的实施,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引领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语言技能、思维品质、情感品格和文化基础的培养;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使教育过程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同时,标准的实施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改进教育教学,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通过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的分步骤解析,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这份文件的重要性和意义。
2011年版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年版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指导语文课程教学的
纲领性文件,其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该标准提出了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之下,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同时,该标准对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阐述,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总的来说,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思想文化修养和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能力。
同时,该标准也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创新。
阐释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阅读
阐释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阅读教学及评价等方面的修订重点及其意图。
1.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原来课标是这样说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这次修订特意增加了“运用语言文字”,这体现出语文,特别是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特征和本质。
修订版主要强调语文教学的特征和特点,特别是阅读教学的特征。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011年的课标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修订时特意增加了“教科书编者”。
因为一篇文章入选教科书成为教科书的选文,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首先反映的是教科书编者的一种选择,当然也反映出一种时代的选择。
在一定程度上,任何一套教科书都会反映出有编者的理念、意图。
一篇文章成为教科书的选文也反映出编写者的思路和理念。
教科书在设计过程中,任何一篇选文的后面或是一个单元,一册书,任何阅读活动都反映了编者的理解、考虑。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前提是深入理解教科书编者的安排、设计,教者不能随意处理。
文本是师生共同语言的最主要材料,是语文课程的外化,体现了教材编者对语文教学的观念,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主要源泉。
在“对话”中增加“教科书编者”这一维度,意在强调领会编者的意图和“标准”意识,提升教学对话的质量。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首先应是教师领会编者的意图。
其次引导学生学会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新增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无疑可以拉近学生与书本的距离,也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资源,树立课程意识,使阅读教学成为一个彼此建构的对话共同体,一个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