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2011版课标解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第七页,共39页。
三、进一步合理安排学段教学的内容
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 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 “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
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评价建议: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
第十七页,共39页。
提高小学写字教学有效性的十条建议
7.优化教学过程
(1)教师的指导与讲评要聚焦教学目标,不宜面面俱到;
(2)教学环节要由易到难,有层次地指导学生书写。 8.激发写字兴趣
(1)教师应该多鼓励,多表扬; (2)采用用儿歌等教学形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 9.渗透文化内涵 (1)渗透书法家故事或汉字演变的汉字文化; (2)在汉字笔画书写及结构摆放等知识教学中渗透做人的 道理。
中学会写字。
2.提高师资水平
(1)语文教师要加强写字基本功练习,上好书法普及课; (2)有条件的学校努力配备专职书法教师,或聘请县区书 法家协会会员上课。
3.用好写字教材
(1)使用浙江省小学写字教材,保证每个学生人手一本;
(2)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写字时学会看帖。
第十六页,共39页。
提高小学写字教学有效性的十条建议
第十二页,共39页。
小学语文新旧课程标准对比-2011版
小学语文新课标新旧标准对比
小学新课程标准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这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字字”、“阅读”、“写作”(1-2 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下面我们将从“识字与字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小学新旧课标的不同之处。
1、识字与写字
2、阅读
3、写作(其中1-2年级称为“写话”;3-6年级称为“习作”)
4、口语交际
5、小学语文新课标1-6年级增加背诵推荐篇目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如有不足,敬请指正。)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一、10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成效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回顾10年来语文课程改革的历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过去的10年中,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不论在对语文课程教学问题的研讨中,还是在语文教师的教案、论文、教学反思或教学札记中,我们都会听到、看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的感染熏陶作用”、“尊重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等语文新课程理念的表述。这些现象表明,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已经逐渐融入到语文教师日常的工作话语中。
2009年教育部“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组,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59000多名初中和小学的学生、4300多名初中和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教师问卷的结果统计中,也可以直接看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程度。可以说,经过10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已经为广大语文教师所熟悉、所认同,并且逐渐融入一线语文教师日常工作的话语系统。
2. 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初步的转变
相对于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与认同,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艰难,也更为重要。经过10年的语文课改实验,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渐发生变化。那种“满堂灌”的讲解少了,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强调诵读领悟的多了;以教参中的解释作为唯一正确解释的少了,尊重学生的理解,强调通过阅读讨论、分享交流生成对文本的合理解读的多了。注重积累,培养语感,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的表达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随着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为学生所熟悉和掌握。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语文新课标解读感悟篇一
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不难发现,新版的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上,与2011版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版的“课程标准”保留了原实验稿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定义,同时增加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描述,从而使语文的课程性质具有四种基本属性,即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进一步阐明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与基本特点。
一、解读新课标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母语,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关于“工具性”的论述,一以贯之地强调对培养思维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视。在他看来,语文不是静止的知识,而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解读新课标的人文性
语文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这一交流工具,二是学生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升华。前者说的是工具性,后者则是人文性。工具性是语文教育之根基,人文性是语文教育之生命。我们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要正确进行思想引导,把人文教育有机渗透其中,而不是硬性贴上“人文”的标签。
三、解读新课标的综合性
如果说“工具性”和“人文性”分别构筑了语文教育的根基和生命,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则指明到达语文教育理想“彼岸”的正确路径。
所谓“综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语文课程的学习不能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单单追求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其次,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阐释,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由此可见,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学习,必须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融合,进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有较大调整变化,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再如“课程目标”部分,现称为“课程目标与内容”。还有“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包括评价建议。“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15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增加了两个字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本次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三、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与内容解读
《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标与内容解读
《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标与内容解读
长汀县第⼆实验⼩学项寿斌
《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包括四部分:前⾔(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
程设计思路)、课程⽬标与内容(总体⽬标与内容、学段⽬标与内容)、实施建议(教学建
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建议)、附录(附录1.优秀诗⽂背诵推荐篇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义务教育语⽂课程常⽤字表)。
《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涵盖以下内容:⼀是课程理念,⼆是课程⽬标,三
是实施建议。下⾯,重点对课程⽬标与内容予以解读,并从策略、思路、⽅法等⽅⾯提出建
议,供⽼师们参考。
(⼀)把握课程⽬标的基本内容
课程⽬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内容,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需要教师切实把握。
1.了解课程总⽬标
课程标准的第⼆部分是“课程⽬标与内容”,包括“总体⽬标与内容、学段⽬标与内容”两部
分。“总体⽬标与内容”与原来的“总⽬标”⼤同⼩异,只是在⽂字的表述上做了⼀些修改。
这个部分的修改,强调了课程⽬标三个维度的特点。开头部分增加了如下⼀段话:“课程⽬
标从知识与能⼒、过程与⽅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体。
⽬标的设计着眼于语⽂素养的整体提⾼。”这⾥特别强调了“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体”,在教学
中不可把三者分割开来。
程总体⽬标⼀共有如下⼗条:
1.在语⽂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系,注重语文与生活联系”
等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修订稿的比较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实验版
修订版
比较
1、根植于现 (1)应继承我国 (1)修订稿中对语
实,面向世界,语文教育的优良传 文课程所需要面对
面向未来。
统,注重读书,积 累和感悟,注重整
的“现实、未来” 进行了深入的明确 的解读,那就是
• 4.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 中的关键作用。
要求扩大阅读量,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 品位、方法和能力”。为此还特别调整和补充推荐 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
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 ,这一学段 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
第二学段:叙事性的作品成为这个学段课外阅读的 主要部分。这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的熏陶感染,促使 学生和谐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修订稿的比较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实验版
(1)重视语文的熏陶 感染的作用。
修订版
比较
(1)继承和发扬中华 (1)用优良传统、
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共同理想、民族精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
神和时代精神将人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文内涵具体化、明
突出了时代特征 体现了国际视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2、“多认少写”与“先认先写”
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 “800-1000”改为“800左右”。 第二学段,识字量由“2000个左右”改为“1600个左右”。累计 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第三学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3.进一步突出核心目标 ——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 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 4. 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半截蜡烛》教学片断
教师提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在斗争的最后时刻,小女儿杰奎琳挺身而出, 成功地保护了半截蜡烛,保住了绝密情报,也保住了全家人的性命。同学们想一想, 杰奎琳为什么能成功?” 生1:因为她很镇定,也很机智,她用“娇声”的语气向德国军官提了一个非 常合情合理的要求。 生2:因为她很勇敢,在最关键的时刻,她还能镇定地把烛台端到了德军面前, 向德军道过晚安再上楼,如果她直接端走烛台,会引起德军的怀疑,会前功尽弃的。 师:分析得有道理。请同学们再联系上下文想想杰奎琳成功德原因。 生3: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这位德军少校很有人情味,你看他是这 样答应杰奎琳的:“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他回答的多么 爽快,多么富有人情味。 (生3的回答引起了部分学生的共鸣。) 师:德国军官真的富有人情味吗? 生4:我不同意生4的意见,德国军官没有人情味,你看他们当初闯进伯诺德 夫人的家时如入无人之地,态度非常蛮横。 师:是的,这是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情景,其他同学也联系上下文继续陈 述观点。 生5:我从这句话“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 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看出德军没有人 情味,如果他们知道杰奎琳参与绝密情报的传递工作肯定会下毒手的。 师:我同意你的观点,相信伯诺德夫人的判断,情报万一暴露,他们一家三口的性 命肯定结束。
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标解读
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标解读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重点应落在“工具性”上,即对学生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训练,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也就是听、说、读、写并重的训练。就是“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和内容。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两大特点.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教师对学生预感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解读
五、修订中的具体变化——五个强调
1.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语言文字 的运用能力
依据一:(课程性质)
“实验稿”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
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 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 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 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 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 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 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 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 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缺少指导保证 •缺少练习保证
学习写字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规范意识、书写 技能、习惯、性格养成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 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 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识字、写字”目标的调整与修订:
(1)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依据二:(前言)
“实验稿”
“2011年版”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
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 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 要作用。
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 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 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
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
“2011年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
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 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 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 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 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 课程的基本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பைடு நூலகம் 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最后,还可通过作品鉴赏, 书法名人故事,书法比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三)强调了习作的阶段性特点。 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实验稿)课标是这样要求 的: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 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 感叹号。 (2011)版课标是这样要求的: 1、对写话感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从比较中可以发现,2011版课标将以往较虚的提 法——“语文实践”具体化了,它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主 要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 作诗也会吟。”这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重视多读多写多 积累。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平等、自 由、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多 读多写多积累,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成为学 生愉悦身心的乐园。 ( 三)、关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的理念 通过比较发现:2011版课标增加了“语文学习应注重 听说读写的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 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我 们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我们所设计的课程目标都要 充分考虑这三维目标并体现其层次性。 在课堂上,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 习,全班学习的的群体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丰 富语言积累,达到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 主动探究、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关于“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理 念。 通过比较发现,2011版稿主要增加了如下一段话: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注重 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这就 明确地表述了在创新的同时不能抛弃教育的优秀传统. 我们创新的是教学观念、方法、手段等,这是为了适应 时代发展的需要所做。继承的是“熟读精思”、“背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东台市唐洋镇小学张祥
一、2011版《课标》修订概况
1.修订的依据是什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怎样修订的?
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1年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使用;2003年、2007年,先后组织两次对29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42个国家级实验区的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约11.7万人的大规模调查,全面了解全国各地的实验情况,广泛收集多方信息。
②遴选全国一流的课程专家、语文学科专家组成课标修订组。温儒敏、巢宗祺、方智范、雷实、金波、张光鉴、陆志平等
③2007年4月开始修订,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再次进行修订完善。历时4年,反复调研、研讨、征求多方意见、修改。召开近千场(次)座谈会,广泛听取一线教师意见。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定稿。定稿后,向全国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16个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11家出版社及教科书主编征求修订稿的意见;向近3年对课程建设提过建议的89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征求意见;向中宣部、外交部、中央党史研究室征求意见;还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征求意见。
④教育部于2011年12月28日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正式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课程标准一说,不是新概念,早在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过《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民国时期一直沿用;1952年改为“语文教学大纲”。但均为“草案”、“初稿”、“试行草案”、“初审稿”、“试用”、“试行修订版”等,没有一个是正式的版本。
2011版语文课标解读
2011版语文课标解读
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解读
建国以来,我们历经了八次课改,但是,唯有这第八次课改力度之大,理念之新。这次课改也已历经了12年了,12年来涌现了好的经验,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现象。与改革初期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的愿望没有实现。那么,如何切实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享受语文教育的快乐?2011版新课标做了调整。
新课标体现了四个坚持、四个强调、四个加强。下面有XXX老师的讲话精神加之自己的理解向大家来介绍。
一、四个坚持。
1、坚持了原课标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对语文素养概念更清楚了。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研究方法、研究惯等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利用好这个特点进行母语教学,发挥好对学生情感所起的作用。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善于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六书:象形、会意、形声、
指事、转注、假借),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近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利用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等特点教学,往往事半功倍。注意字理识字,注意辨析同音字、多音字等,这样才能不会写错、用错字。(如,编字谜识字、字理识字、顺口溜等等。XXX教学“聪”字,人要变得聪明,就得用耳朵仔细听,两眼睛认真看,用口说,用心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纪律。遵循使用汉语言特点,汉语的辞汇量较大,加强对汉语词语的理解、辨析、运用。中汉文化可传承的东西太多了。经典的浩如烟海的中汉文化知识学生可读、可背。多读、多背、多积累。课标特别强调汉语言笔墨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完整word版)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有较大调整变化,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再如“课程目标”部分,现称为“课程目标与内容”。还有“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包括评价建议。“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15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增加了两个字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本次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三、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二)
【课程简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解读(二)重点展示 2011 年版课标在识字写字教学、写作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呈现出的变化,具体说明变化的原因,阐释变化背后的理念与思想。以帮助教师了解 2011 年版课标的变化,帮助教师完成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提倡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收存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和有价值的典型案例分析,反映写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学习要求】
学员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首先要细致阅读 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评价部分的相关表述,揣摩相关语句的含义,思考课标修订的意图。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
第一,思考课标修订的意图并理解其对语文教学目标与方式的具体描述。
第二,理解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体会案例蕴含的教学理念。
第三,撰写学习心得,书面呈现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第四,结合学习内容重新设计自己的一节课,并阐明设计意图。
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
北京教育学院吴欣歆
北京师范大学林秀艳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汉字教育是这一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
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 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 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 左右”。
2. 在“附录”中新增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写字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等提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切实转变汉字教育理念,应该认识到学习汉字,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工具和书写的技能,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提高审美感受力,还有利于增强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