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2011版课标解读

合集下载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三学段 习作课标解读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三学段 习作课标解读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习作课标解读一、总目标及内容:“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写什么?见闻、体验和想法“见闻”,就是看到的,听来的;“体验”,即亲身经历的过程和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想法”,即在精神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思考。

新课标强调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生命成长,把学生习作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怎么写?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目的?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写话”是学生学习书面表达初级阶段的“内容”和“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话”提出三点要求: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3-4年级)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第三学段(5~6年级)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学习读书笔记,学写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

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

尽管是低调亮相,但大家对于这件教育界的大事保持了高度的关注。

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有较大的调整变化,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

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总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的主要变化总体关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相比“实验稿”,主要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党中央以及教育部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里,增加了如下一段话: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价值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部分前言(二、课程基本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

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

提倡教学尽可能要做到紧密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价值教育。

“教学建议”的第三条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在任何情况下,语文教学都要坚持这一教学思想,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已正式颁布,并于今年2月开始实施。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它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因为如何去教,课标虽有指导性建议,但不是具体方法。

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面对新课标, 不能只注重教学技巧模式的模仿,我们更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对照与思考。

接下来,我想就老师们关心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标出台的背景是什么?那么课标是怎样出台的?原有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情况,大纲对各科教学的内容、要求都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全面发展。

2001年起, 语文课标的实验稿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亲历了课改推行的10年。

课标的制定,不管如何评价得失,有一点是公认的,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课标和课改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启发式学习、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从以往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转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际上是向素质教育靠拢。

不能否认,课标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时候课改也是“水过地皮湿”,见不到突出的效果。

比如说把课标片面理解,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再比如,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老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没有多少“干货”。

这次课标修订,在修改完善的同时,特别注意把课改实施中得到认可的那些理念和做法,坚持下来,体现出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语文新课标解读感悟篇一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不难发现,新版的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上,与2011版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发生了较大变化。

新版的“课程标准”保留了原实验稿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定义,同时增加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描述,从而使语文的课程性质具有四种基本属性,即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进一步阐明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与基本特点。

一、解读新课标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母语,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关于“工具性”的论述,一以贯之地强调对培养思维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视。

在他看来,语文不是静止的知识,而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解读新课标的人文性语文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这一交流工具,二是学生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升华。

前者说的是工具性,后者则是人文性。

工具性是语文教育之根基,人文性是语文教育之生命。

我们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要正确进行思想引导,把人文教育有机渗透其中,而不是硬性贴上“人文”的标签。

三、解读新课标的综合性如果说“工具性”和“人文性”分别构筑了语文教育的根基和生命,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则指明到达语文教育理想“彼岸”的正确路径。

所谓“综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语文课程的学习不能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单单追求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

其次,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阐释,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学习,必须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融合,进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四、解读新课标的实践性语文学习必须遵循两个规律,一是学习母语的规律,二是人的认知规律。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正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强调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仅仅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就能获得的,必不可缺的条件是学生能动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二、解析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具体改动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二)关于阅读教学 (三)关于写作教学 (四)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五)关于综合性学习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写字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在本次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 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3、注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3、注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3、注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屋外(尸)下大雨(氵),屋内下小雨(雨)
3、注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它的最早形体为上下结构。上面一个“戈”(武器),下面一个“止” (脚印,表示行动的意思)戈止会意,表示征发讨伐之意。从甲骨文,金 文,小篆,到楷体,字形有了极为特殊的变化, “戈”的首笔变成了“武” 的首笔,“戈”的一撇变成了“武”的第二笔。
《世界多美呀》教学片段二: 师:小朋友真会学习,经你们一说,老师也明白了课文里为什么要用这三个美丽 的词语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出示: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 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师:此时,小鸡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 (老师让同学拿出准备的“蛋壳”——纸做的头饰,让学生当小鸡,从洞眼看看 这个美丽的世界,说说看到了什么)(屏幕出示蓝天白云图) 生:看到了蓝天……看到了小河…… 师:还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用纸挡住脸,透过较大的洞眼,眼睛转来转去,搜寻着) 生:看到了同学……看到了后面有老师听课…… 师:有什么感受? 生:很有趣……很好玩……
2、“多认少写”与“先认先写”
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 “800-1000”改为“800左右”。 第二学段,识字量由“2000个左右”改为“1600个左右”。累计 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标解读

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标解读

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标解读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它重点应落在“工具性”上,即对学生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训练,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也就是听、说、读、写并重的训练。

就是“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和内容。

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两大特点.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

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教师对学生预感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包括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小学语文新旧课程标准对比-2011版

小学语文新旧课程标准对比-2011版

小学语文新旧课程标准对比-2011版
与旧课标的对比分析
小学新课程标准按照学段分别提出了“阶段目标”,从“识
字与字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此外,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研究”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在“识字与字字”方面,新的课程标准降低了对认识和会写的字数的要求。

1-2年级要求学生认识800个常用汉字,其中
能写出400个;3-4年级要求学生认识2500个常用汉字,其中能写出1800个左右;5-6年级则没有明确的要求。

在“阅读”方面,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此外,学生需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在“写作”方面,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写作有兴趣,能够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1-2年级称为“写话”,3-6年级称为“作”。

在“口语交际”方面,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课内作中有一定的速度,能够完成一定字数的作。

此外,学生需要在口语交际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能够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总的来说,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同时,新的课程标准也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金安区梅山路小学车福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正式颁布并实施。

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

需要我们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对照课标的要求,看哪些符合标准,哪些还有差距,或者哪些一时很难做到,看有没有办法逐步达到要求。

更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思考、对照与探究。

课标的学习,为我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

在解读之前,先了解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课标的功能国家那么大,学校那么多,从管理上说总得要有一些基本的规范,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另立标准。

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

中考的考试大纲要以课标为依据。

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

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

应试教育仍在发挥其负面影响力,课标的功能就更加重要,它代表正面的力量,(正能量)对不良倾向起着抑制、抵挡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的枢纽。

10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就是课改。

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现在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因为课标毕竟和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不同,它是指导性文件,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大家不要因此觉得课标是“务虚”的,与自己关系不大。

2011年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与新课标对话,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要想上好一门语文课,“教什么”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

教学目标犹如茫茫知识海洋中的灯塔,时刻指引着语文教学任务前进的方向,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师上好每一堂课的前提。

通过研读新课标,笔者认为教学目标制定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之后,有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会把三维目标分开来写。

但是,造成了很多教师的困惑,这三部分的目标界限很难清晰地区分开。

基于此,2011版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与2001年比较,重点强调了“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这说明三维目标是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

机械地把教学目标分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科学的。

与此同时,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需要有针对性,切忌一味的追求三维的全面而泛泛而谈。

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要落实三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

”二、教学目标需体现层次性新课程标准体现了语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总目标之下又按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新课标较之以前更加注重阶段性和层次化了。

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也需要体现层次性。

拿阅读教学来说,“阅读活动是在感知书面言语的基础上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

理解是阅读活动的核心,也是掌握阅读技能的最主要的标志。

”需要注意的是,理解也是分层次的。

理解在阅读过程中主要是指正确地理解文章的语言形式,领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摸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教学调整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新标准第一学段,在旧课标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了难度,重视了阅读习惯的培养,更符合儿童的年龄和认知特点。

一、第一条: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将原第一条和第十条合并)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并不是简单地指导如何阅读。

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尽可能给学生创造读书的机会,让他们沐浴在书香里,浸润在文化中,让书籍赋予学生智慧,陶冶情操。

比如在班级建立图书角,让学生把家里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都带到班级中去,这样,学生和书靠得很近。

另外,可以根据各班情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比如:演一演。

通过综合实践课或阅读课,让学生表演课外书中精彩的故事,教师进行正面的评价,积极的引导,激发起广大同学阅读的热情。

画一画。

让学生动手把自己读到的精彩故事描画下来再与同学交流,既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思维。

读一读。

让学生诵读优美的故事、韵文,感受语言节奏、韵律的美。

小学生的阅读,是人生阅读的起始阶段,是“一张白纸画最新最美图画”的良机,一定要耐心细致的培养,教会他们爱护图书,在阅读时保持正确的姿势、注意用眼卫生等。

二、第二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原第二条、第三条调整)原第二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条: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新课程标准把其中的第三条放到了第二学段,本学段对默读的要求仅限于“学习”,大大降低了对默读的要求。

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默读内容和方法都应考虑循序渐进。

低年级学生的“指读”已经成了读书的习惯,如果一下子让学生抛开这种方法,学生很难适应。

所以无论是默读的方法还是内容都应考虑一个学习和训练的梯度。

默读学习内容可以依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逐步进行训练。

同时,默读方法也要由易到难,不应操之过急,比如可以大声指读——小声指读——不出声指读——不出声、不指读。

(完整word版)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完整word版)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有较大调整变化,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

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

再如“课程目标”部分,现称为“课程目标与内容”。

还有“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包括评价建议。

“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15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增加了两个字表:一是《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本次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

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

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三、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

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这是对十年课改实践中反馈的比较集中的意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专家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专家解读
• 在文化比较中发现自己,是语文人文性的 延伸。
例子:通过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 子俩的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故事,反思我们 的家庭亲子关系。
• 强调“运用”,正是现代认知理论的知识观:区别事实性知识与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智慧。相对于汉字、标点、课文内容、文法等 具体知识,学生写字、朗读、认知策略、迁移运用,是一种更高 级学习。
例子1:语文学习特点,不知道某种知识不等于不能运用,运用中往往隐 含着某些复杂知识。比如,低年级学生没有学习比拟修辞,照样可以说 出“老师像老虎一样凶”的句子。 例子2.语言中,有大量的默会知识,说不清道不明,需要在运用中深化。 比如古诗杨万里《舟过安仁》中“一叶渔船”,运用比理解更重要。 例子2:通过运用知识,可以丰富具体知识的内涵。比如《两只狮子》 文章中的“整天”,老师通过换词“清晨、上午、晌午、黄昏、夜色中” 朗诵,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赣 、峰;(都有一个共同的部首,从后至也。夆,相遮 要害。)
• 汉字的学习,要重视“音形义”一体化,以便学生更好 识记和书写。
例子:汉字起笔一点——广、高、京、文、字;,表示突出的部分;合笔一 点——氐(氏)、低、底(指根)、太(同“大”指事,强调:太湖、太 爷)、令(脚跟)
兜《卖火柴的小女孩》
庭是形声字,廷也是形声字。《说文解字》“撇、短横、竖、长横”部首 读“ting,善也”:挺、霆、艇、蜓、铤等。“壬”读“ren”:任、妊、荏、 饪、衽.
•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总目标) •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
书。(评价建议)
我的解读
• 现代语文能否培养出现代人格的人,我们曾经很不自信。曾 有过把汉字改成拼音文字的历史。鲁迅、梁启超等文化名人 甚至认为不应该读中国古代的书。在选白话文和古文的问题 上,也一直在争论。有人认为与口语化接近的白话文,不值 得用做选文来学习。应该说,新修订的课标在文化取向上比 较客观:选文增加古诗文,加大现代经典白话文。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三学段 习作课标解读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三学段 习作课标解读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习作课标解读是为了表达自我和与他人交流。

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积累作素材,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他们需要能够写出具体、真实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并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进行分段表述。

同时,学生还需要研究读书笔记和应用文的写作技巧。

2、除了内容形式的提高,学生在作的修改和速度方面也需要有所提高。

他们需要学会修改自己的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以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同时,他们还需要在作速度方面有所进步,每学年进行约16次的课内作。

总的来说,第三学段的作目标是通过提高学生的作兴趣惯、内容形式、修改和速度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让他们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研究写应用文是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应用文是指用于特定场合的文体,如书信、便条、通知、启事、广告等。

学生在研究应用文时,需要了解每种应用文的格式和写作要点,掌握常用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注意语言的得体、准确和简洁。

同时,学生还要注重实际应用,通过模拟实际场景写作,提高应用文写作的实际能力。

总之,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的作惯和写作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和思考,积累素材并运用,以及注重交流和修改。

同时,要把握高年级作文的内容和要求,注重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培养,同时重视应用文的训练。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增强写作自信心,为他们未来的研究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学生应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开始培养修改文章的能力。

在作文评讲课上,老师应该指出学生典型例子中语句和篇章方面的不当之处,然后再让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并教给他们修改的办法。

最简单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念给自己听,以此来发现不通的、不顺的、不妥当的地方。

同时,应该鼓励学生交流作,并相互提出修改意见。

其次,对于作指导课,每学年应该有16次单元作,每次单元作应该持续3课时,每个课时应该持续40分钟。

201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终于在2012年1月定稿出版。

新的课程标准实现了完美蝶变,以全新的姿态展露在我们的面前。

非常感谢陈校长,感谢教研室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培训,我也非常愿意把自己的收获和在座的语文老师一起分享、学习和交流。

我讲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问题。

有2 部分内容,先简单介绍一下课标修订的情况,然后重点围绕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领会和贯彻课标精神。

这里我有一个建议,培训应当问题集中,就是围绕课标来展开。

大家要有时间读课标。

可以安排3遍。

一遍是浏览,大致了解整个文件的框架和基本理念。

先有个印象。

头一遍不必花大多时间。

第二遍,是细读,花点心思,完整地读一遍,不要跳着读,要完整地读。

第三遍,是带着问题读。

带着要么学校的或者自己所面对的某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某些困扰,到课标中找相关的论述,看是否有针对性,怎样解决,能否解决。

这一遍应当有讨论,但问题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讨论要集中,而且一定要少抱怨,不抱怨,多建设,多寻找解决问题之道。

“我们能做什么?”——这应当是培训的基本思路。

下面我介绍一下课标的修订情况,主要是如何领会课标的基本精神。

那么一本课标,十多万字,如何让一位一线老师能抓住要点,并且对他的教学的确能起到指导作用,甚至多少能唤起他的改革的欲望与行动,这是不太容易的,希望我们的培训也能出点这方面的经验。

先说课标的修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早在2001 年研制成稿,随后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推行,同时试用多种按照“课标”编写的新的教材,也就是所谓新课程实验,或称“课改”,至今10年了。

从2007 年4月开始,教育部组成课标修订组,着手修订。

先对29个省、市、区课改情况进行大面积调查,征询对“课标”的内容及试验结果的各种意见。

然后修订组用了近4年的时间,反复调研,反复学习,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定稿。

什么是小学语文新课标

什么是小学语文新课标

什么是小学语文新课标
小学语文新课标,全称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是中国教育部为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需要,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的一
次系统性改革。

新课标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注重学生语文
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文化传承的结合。

新课标的主要特点包括:
1. 全面性:新课标不仅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还强调语文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 实践性: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如阅读、写作、口语
交际等,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 综合性: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
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4. 开放性:新课标提倡开放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
况和兴趣进行教学,不拘泥于教材。

5. 发展性: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
断探索和创新。

新课标的内容结构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 识字与写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

- 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对文本的分析、评价和欣赏。

- 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
文体的写作。

- 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包括听说、讨论、演讲等。

新课标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多样性和选择性,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同时,新课标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能,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阐释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阅读

阐释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阅读

阐释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阅读教学及评价等方面的修订重点及其意图。

1.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原来课标是这样说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这次修订特意增加了“运用语言文字”,这体现出语文,特别是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特征和本质。

修订版主要强调语文教学的特征和特点,特别是阅读教学的特征。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011年的课标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修订时特意增加了“教科书编者”。

因为一篇文章入选教科书成为教科书的选文,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首先反映的是教科书编者的一种选择,当然也反映出一种时代的选择。

在一定程度上,任何一套教科书都会反映出有编者的理念、意图。

一篇文章成为教科书的选文也反映出编写者的思路和理念。

教科书在设计过程中,任何一篇选文的后面或是一个单元,一册书,任何阅读活动都反映了编者的理解、考虑。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前提是深入理解教科书编者的安排、设计,教者不能随意处理。

文本是师生共同语言的最主要材料,是语文课程的外化,体现了教材编者对语文教学的观念,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主要源泉。

在“对话”中增加“教科书编者”这一维度,意在强调领会编者的意图和“标准”意识,提升教学对话的质量。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首先应是教师领会编者的意图。

其次引导学生学会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新增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无疑可以拉近学生与书本的距离,也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资源,树立课程意识,使阅读教学成为一个彼此建构的对话共同体,一个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