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板和小关节倾斜角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

合集下载

6.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6.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预后 可缓解症状,复位不易。
注意事项 1 避免劳累,注意休息及腰部保暖,带
腰围。 2 锻炼腰背肌力量,增加脊柱稳定性。
鉴别诊断
1.腰椎间盘突出症 2. 腰椎管狭窄 3.椎弓崩裂性腰椎滑脱
真性腰椎滑脱x线特点
狗颈征图示狗嘴表示同侧横突 ,狗眼表示椎弓根,狗耳为上 关节突,狗颈为峡部,狗体为 椎板,前后狗腿表示同侧与对 侧之上下关节突,狗尾为对侧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定义 是指由于腰椎退变而引起的椎弓完整
的腰椎向前、向后或向侧方的移位而引 起一系列症状的疾病。其中,向前滑脱 较常见。
真性滑 脱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发病特点 常见于中老年女性。多发生于4、5腰椎
病因 1.劳损退变 姿势不良 2.妇女产后恢复不佳 3.腰椎发育异常
6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临床表现 1 腰痛或臀部、大腿痛。休息后可缓解。 2 有的有神经根及马尾神经受压症状。 3 腰部活动受限。有摇摆步态。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诊断 1 年龄、性别、劳损史。 2 反复发作腰痛症状,劳累后加重。 3 腰椎前凸增加,臀部后翘。 4 神经受压者,可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症 状。 5 影像学表现:前后位、侧位与斜位。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腰椎滑脱分类 1 真性滑脱 :椎弓根峡部骨不连所致
之前滑脱。 2 假性滑脱:无峡部骨不连,仅因脊椎
或间盘退行性病变,或其他原因所引起 的椎体轻度前移位,较常见。
3 后滑脱:较少见。
真性滑脱
狗嘴表示同侧横突 狗眼表示椎弓根 狗耳为上关节突 狗颈为峡部 狗体为椎板 前后狗腿表示同侧 与对侧之上下关节 突 狗尾为对侧横突
横突
斜位片,图中箭头处为峡 部裂

腰椎滑脱的病因有哪些

腰椎滑脱的病因有哪些

腰椎滑脱的病因有哪些腰椎滑脱是因为腰椎之间连接的关节因为某些原因而失去固定及连结的功能。

造成这样的原因包括:创伤因素:退变性因素,病理性骨折,疲劳骨折或慢性劳损,先天性发育不良。

下面为您详述腰椎滑脱的病因:创伤因素:急性外伤、后伸性外伤产生急性骨折可导致腰椎滑脱,这种情况多见于搬运重物、举重、足球、体育训练、外伤、磨损和撕裂。

退变性因素:由于长时间持续的下腰不稳或应力增加,使相应的小关节磨损,发生退行性改变,关节突变得水平,加之椎间盘退变、椎间不稳、前韧带松弛,从而逐渐发生滑脱,但峡部仍然保持完整,又称为假性滑脱,通常发生于 50 岁以后,这种滑脱通常伴有腰椎管狭窄,年轮骨科医院专家分析说多需要手术治疗。

病理性骨折:多由于全身或局部肿瘤或炎症病变,累及椎弓、峡部、关节突,使椎体后结构稳定性丧失,发生病理性滑脱。

疲劳骨折或慢性劳损: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人体处于站立时,下腰椎负重较大,导致前移的分力作用于骨质相对薄弱的峡部,长期反复作用可导致疲劳性骨折及慢性劳损损伤。

先天性发育不良:腰椎在发育时有椎体及椎弓骨化中心,每侧椎弓有两个骨化中心,其中一个发育为上关节突和椎弓根,另外一个发育为下关节突、椎板和棘突的一半,如果两者之间没有愈合,则会导致先天性峡部崩裂不连,引起腰椎滑脱。

另外也可因骶骨上部或L5椎弓发育异常而产生滑脱,但这种情况下其峡部并无崩裂。

腰椎滑脱多发生于腰椎第四第五节及腰椎第五与荐椎第一节,因为这两个地方是承受上身运动时负担最大的关节。

腰椎滑脱的早期是以腰酸背痛表现,这样的症状主因是由于滑脱处关节的不稳定,造成腰部肌肉的过度负担。

这样的症状在经过适当的休息与复健可获改善,不过却会一再复发.当此处的关节一再的在不稳定下负重会造成骨刺的增生,当骨刺增生到一定程度后便会造成神经压迫,而引发走路不适,腿部酸麻无力的情形。

这样的疾病可选择内科治疗,复健或手术。

不过,症状严重的病人多半需要手术的治疗。

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学分析及年龄相关性研究

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学分析及年龄相关性研究

84·罕少疾病杂志 2021年12月 第28卷 第 6 期 总第149期【第一作者】黎佰胜,男,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下腰椎关节突关节。

E-mail:****************【通讯作者】黎佰胜·论著· 研究发现,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滑脱节段的关节突关节形态与正常人相比,有更小的关节突关节角和更大的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即关节突关节发生形态学改变[1-2],主要包括水平化改变和矢状化改变两方面。

目前,这种形态学改变的发生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关节突关节形态改变是先天存在的,另一部分则认为是随年龄增加而产生的退行性改变。

因此,本研究回顾性选取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下腰椎关节节段的CT图像进行比较,以明确年龄是否对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有所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体检中心进行腰椎CT检查的167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纳入对象均为非腰椎疾病患者。

将所有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划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其中,青年组55例,年龄20~40岁,男29例,女26例;中年组56例,年龄40~60岁,男28例,女28例;老年组56例,年龄60~80岁,男27例,女29例。

纳入标准: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测量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和腰椎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

关节突关节角通过与上位椎体下缘相平行的面进行CT 扫描,将下位椎体后上缘平面设置为测量平面,使经过椎体正中央矢状面的直线,相交于通过两侧腰椎关节突关节面前内侧点和后外侧点的连线,即可分别得到左右两侧关节突关节角,对其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取其平均值即为关节突关节角。

腰椎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的测量通过与上位椎体的正中矢状面相平行的面进行CT扫描,将椎管外缘层面设置为扫描平面,得到一个矢状图像,在图上通过对椎体前后缘中点连线相较于椎间关节突关节间隙的直线角进行测量,得到左右腰椎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取平均值。

腰椎滑脱合并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_陈海龙

腰椎滑脱合并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_陈海龙

1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脊柱外科中心(河南洛阳,471002)·临床报道·腰椎滑脱合并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陈海龙1 马俊杰1 郑九琴1 饶耀剑1 张红星1 崔泽升1[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合并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腰椎滑脱合并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全面的手术评估,行后路切开减压、椎间隙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

结果:手术治疗后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1.7%.术后随访1~3年,滑脱椎体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在位有效,无松动,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植骨融合率1年后为91.7%,2年后全部骨性融合。

结论:对腰椎滑脱合并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需综合分析,明确诊断。

采用腰椎后正中入路减压、滑脱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椎间隙植骨融合,在去除极外侧突出椎间盘的同时纠正了腰椎滑脱,达到了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关键词] 腰椎滑脱;椎间盘突出;极外侧型;减压融合内固定[中图分类号] R684.7 R681.5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005-0205(2017)01-0047-03 腰椎滑脱合并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相对少见,合并的极外侧椎间盘突出易被漏诊误诊,需综合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及多种影像学检查诊断。

笔者对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2例腰椎滑脱合并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患者行后路切开减压、小关节切除、椎间隙植骨融合、滑脱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随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腰椎滑脱合并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其中退变性滑脱8例,峡部断裂性滑脱4例。

滑脱及髓核突出发生在L3~4间隙2例,L4~5间隙6例,L5S1间隙4例。

年龄34~72岁,平均46.6岁。

病程3个月~8.5年,平均3.8年。

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度与峡部裂及退变性脊柱滑脱的关系探讨

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度与峡部裂及退变性脊柱滑脱的关系探讨

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度与峡部裂及退变性脊柱滑脱的关系探讨张军;沈铁城;江红卫;黄永辉;左华;张亚庆【期刊名称】《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年(卷),期】2007(004)026【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面角度变化与退变性及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关系.方法对37例脊柱滑脱患者(L4~5退变滑脱22例;L5~S1峡部裂滑脱15例)与25例正常人进行对照检查.结果退变性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角度与对照相比明显偏向于矢状位(P<0.01);而峡部裂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角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10);退变性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峡部裂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关节突关节面方向更接近矢状位,峡部裂腰椎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面无一定方向性,关节突关节角度的不对称可能对峡部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关节突关节角偏向矢状方向有早期出现滑脱的危险;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提示峡部裂发生的可能.【总页数】2页(P8-9)【作者】张军;沈铁城;江红卫;黄永辉;左华;张亚庆【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镇江,212000;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镇江,212000;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镇江,212000;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镇江,212000;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镇江,212000;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镇江,2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相关文献】1.无脊柱滑脱的腰椎峡部裂CT漏诊分析 [J], 阳明;余江;彭志远2.腰椎峡部裂并脊柱滑脱的CT诊断 [J], 许会民;肖志成3.脊柱滑脱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及两种测量方法比较 [J], 屈国林;朱岳龙;王春艳;杨军;张志虎;李长彬;金青松;宋云龙4.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度与峡部裂及退变性脊柱滑脱的关系探讨 [J], 张军;沈铁破;江红卫;黄永辉;左华;张亚庆5.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青年患者发生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相关性研究 [J], 陶建宏;莫松全;安明和;唐发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节突关节矢向化与退变性腰椎滑脱关系的研究进展

关节突关节矢向化与退变性腰椎滑脱关系的研究进展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ABSTRACT: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 is a common degenerative disease of the spine in clinic. The pathogenesis is not clear at present. It may be related to the nature of work, intensity of work, daily work and rest habits of patients, but not to heredity.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may have no clinical symptoms, and most of the patients hav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lumbosacral pain. Clinical diagnosis of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mainly relies on X-ray films and spiral CT scans of the lumbar spine. The shape and angle will changed,when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occurs in the lumbar spine, the appendage bone and the joint angle of the articular process consist of the appendage bone. This angle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sagittalization of facet joint angle. Data Processing of Lumbar Vertebrae Patients by ADW of Spiral CT Post-processing Workstation and then measuring the sagittal angles of L2-3, L3-4, L4-5 and L5-S1 bilateral facet joints (alpha 1 and alpha 2), study on Causality between FJO Vectorization and DLS. 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the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related overview of the angle and the degree of sagittaliz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horizontal facet joints in lumba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KEY WORDS: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 Sagittalization of facet joints; Post processing of spiral CT

腰椎MRI评价椎间小关节积液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稳定性的相关性

腰椎MRI评价椎间小关节积液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稳定性的相关性

腰椎MRI评价椎间小关节积液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稳定性的相关性马钧峰;汪伟;王紫括;江泽华;龙明星;袁建军;朱如森;胡炜;张学利【摘要】背景:临床中对腰椎滑脱患者腰椎稳定性的诊断多借助腰椎侧位屈伸X射线,但该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寻找可靠的腰椎稳定性预测指标十分必要.目的:通过回顾患者影像学资料,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腰椎椎间小关节积液是否与腰椎稳定性存在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就诊的L4-5节段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共108例,所有患者对测量方案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其滑脱节段的腰椎MRI中是否出现椎间小关节腔内积液将患者分为无积液组55例,有积液组53例,并对2组进行对比分析.对有积液组中的双侧椎间小关节积液宽度和与矢状位椎体动态滑移指数、椎体旋转度、双侧椎间小关节退变指数和及椎间盘退变指数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无积液组的失稳率低于有积液组,动态滑移量、动态滑移指数及矢状位旋转度均小于有积液组,椎间小关节及椎间盘退变程度均高于有积液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0);②对于有积液组的相关性分析,双侧椎间小关节积液宽度和分别与矢状位椎体动态滑移指数、矢状位椎体旋转度成线性正相关(r=0.710,P=0.000;r=0.452,P=0.001);双侧椎间小关节积液宽度和分别与双侧椎间小关节退变指数和、椎间盘退变指数成负相关(r=-0.630,P=0.000;r=-0.648,P=0.000);③提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MRI上存在椎间小关节积液表现可提示滑脱不稳定,滑脱节段椎间小关节总积液量与腰椎滑移不稳定性、旋转不稳定性成正相关,与双侧椎间小关节退变程度、椎间盘退变程度成负相关.【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9(023)024【总页数】6页(P3846-3851)【关键词】椎间小关节积液;腰椎MRI;腰椎滑脱;腰椎稳定性;椎间盘退变;相关性分析【作者】马钧峰;汪伟;王紫括;江泽华;龙明星;袁建军;朱如森;胡炜;张学利【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天津市 300070;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天津市 300121;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天津市 300070;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郑州市 450003;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天津市 300121;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天津市 300070;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天津市 300121;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天津市 300121;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天津市 300121;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天津市 3001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9;R445.20 引言 Introduction退变性腰椎滑脱是腰椎失稳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腰椎失稳的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普遍接受的观念仍是借助动力屈伸侧位X射线[1-3],但当患者由于疼痛剧烈、活动受限等原因无法行动力位X射线检查时,寻找另一种能够评价退变脊柱稳定性的指标是很有必要的。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结合椎板开窗术治疗多节段退变性腰椎侧凸应用体会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结合椎板开窗术治疗多节段退变性腰椎侧凸应用体会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 年 第 4 9 卷 第 7 期
alpha[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9, 387(1): 139-142. [19] ZHOU J, LEI J, WANG J, et al. Bioinformatics-based discovery
摘 要:目的 对比经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结合后路椎板开窗术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 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多节段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至2020年6 月在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因多节段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住院患者5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OLIF 组和TLIF组,每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比较 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两组在末次随访椎体间融 合情况;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腰椎矢状位Cobb角、冠状位Cobb角、顶椎中心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 (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评价脊柱-骨盆参数改变情况。结果 OLIF组手术时间、术中 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LIF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3d VAS评 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d和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OLIF组腰椎冠状 位Cobb角、矢状位Cobb角、TK、LL、SVA较TLIF组改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 OLIF技术结合后路椎板开窗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可取得TLIF手术相似的临床效果,可以降低围术期手术 风险及并发症,远期效果满意,能有效改善脊柱-骨盆参数。 关键词:斜外侧椎间融合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退变性腰椎侧凸;

腰椎退行性病变

腰椎退行性病变

腰椎退行性病变一概述腰椎退行性病变是指腰椎自然老化、退化的生理病理过程。

腰椎是人体躯干活动的枢纽,而所有的身体活动都无一不在增加腰椎的负担,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度的活动和超负荷的承载,使腰椎加快出现老化。

严重的腰椎退行性病变可以引起腰腿痛甚至神经损害,影响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二病因1.腰椎间盘纤维环的退变椎间盘组织承受人体躯干及上肢的重量,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劳损较其他组织为重。

腰椎间盘经有少量血液供应,营养极为有限,从而极易退变。

研究证明,接近20岁的椎间盘已经有退变,20~30岁间有的已经明显退变,纤维环出现了裂痕。

而30岁以上的椎间盘均有退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纤维环出现网状变性和玻璃样变,失去原来的层次和韧性,产生不同裂痕,继而完全破裂。

2.椎间盘髓核的退变椎间盘髓核是富含水分、有小分子弹性粘糖蛋白的组织,内含软骨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幼年是含水量可达80%以上,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时可达70%,椎间盘含水量的多少决定了其内在压力水平和弹性状态。

髓核的退变多在骨关节和纤维环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

在腰椎负荷量加大的时候,椎间隙压力增高而椎间盘变性加速,纤维环的裂隙加深,变性的髓核沿着裂隙而突向边缘,这形成了腰椎间盘突出。

3.软骨终板的退变椎间盘的软骨终板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变薄、钙化和不完整,并产生囊性变和软骨细胞坏死,纤维环的附着点松弛,伴随髓核水分减少,软骨终板不能再生修复。

软骨终板的退变会使椎间盘体液交换的半透明膜作用减少,加速腰椎间盘退变。

4.腰椎椎体的退行性变腰椎表面受损后,骨膜上下血肿形成,纤维母细胞开始活跃,并逐渐长如血肿中,以肉芽组织取代血肿。

随着血肿的机化和钙化沉积,最后形成突向椎管或突出于椎体的骨赘(骨刺)。

骨赘的形成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措施,能起到稳定椎节、避免异常活动和增加负重平面的作用。

但是骨赘椎管内和椎弓根发展就会对脊神经和硬膜囊的压迫产生不同的神经根压迫症状。

5.腰椎小关节的退行性变椎间盘和小关节构成椎体间的一个三角形的支架结构,以稳定椎体间的关系。

腰椎小关节不稳症(小关节半脱位,小关节错位)

腰椎小关节不稳症(小关节半脱位,小关节错位)

腰椎小关节不稳症(小关节半脱位,小关节错位)【病因】(一)发病原因腰椎小关节由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所组成。

关节面被透明软骨覆盖,具有一小关节腔,其周围有关节囊包绕。

关节囊松而薄,内层为滑膜,能分泌滑液,以利于关节的活动。

当腰椎受到过大的垂直负荷应力或是腰椎过分旋转的剪力作用时,小关节容易发生损伤性滑膜炎,导致关节面软骨营养不良,软骨表面变薄、出现裂隙,关节面不平整。

软骨下的骨松质也会发生退行性改变,骨质变硬。

关节囊在承受超负荷应力或剧烈旋转应力后可以撕裂,并形成纤维瘢痕化。

当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时,可致小关节囊松弛,直接造成小关节半脱位。

(二)发病机制腰椎小关节的关节囊由纤维结构和滑膜两层组成。

滑膜上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分布于小关节突的神经为脊神经后支,后支分为内、外侧支,两支又均有小的分支,形成一种很丰富的神经结构,即小关节感受器。

当滑膜受到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时,便产生明显的疼痛。

腰段的关节面排列近似矢状面,前方有黄韧带加强,后方有部分棘间韧带加强,腰椎的旋转活动受到小关节突的限制。

当腰椎小关节突遭到旋转暴力时,很容易发生损伤。

脊柱屈曲50°~60°时,损伤主要发生在腰段。

腰前屈时,小关节分离。

腰后伸时,小关节会聚。

椎体发生扭转时,小关节一侧合拢,另一侧张开。

人到成年后,椎间盘、韧带等组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如果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做脊柱旋转活动如腰部扭转、弯腰取物、扫地等均会因椎体及椎间组织在不稳定状态下承受较大的力,而使小关节咬合不良或错位。

腰5的活动范围较大,容易发生小关节张开。

当其张开时,小关节腔内的负压增加,关节囊滑膜被吸入、嵌夹,形成小关节滑膜嵌顿。

近来有人通过对腰椎后关节内“半月板样结构”的解剖和组织学研究,认为该结构可能是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及小关节综合征的结构基础。

该结构的神经末梢可能是一种伤害性感受器(nociceptive rece ptors),当半月板样结构本身受到卡压刺激时,便会产生疼痛。

退变性腰椎滑脱与腰椎小关节形态改变相关性分析

退变性腰椎滑脱与腰椎小关节形态改变相关性分析
x u Y o n g Y U N C a i 1 . D e p a r t me n t o f O r t h o p e d i c s , S h i j i n g s h a n Ho s p i t a l , t h e S h i j i n g s h a n T e a c h i n g Ho s p i t a l o f C a p i t a l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 1 0 0 0 4 3 , C h i n a ; 2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O r t h o p e d i c s , P e k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3 r d Ho s p i t a l , B e i j i n g 1 0 0 1 9 1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s t u d y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t h e l u mb a r d e g e n e r a t i v e s p o n d y l o l i s t h e s i s( L DS ) a n d t h e n l o r o
Co r r e l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b e t we e n l u mb a r f a c e t s j o i n t s a n d d e g e n e r a t i v e l u m—
b a r s p o ndy l o l i s t he s i s
( 5 . 2 1 ± 3 . 9 0 ) 。 】 与 B组 [ ( 1 2 . 8 0 + _ 4 . 9 5 o 、 ( 8 . 2 5 + _ 3 . 6 2 ) 。 1 比较 , 差 异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0 . 0 5 ) 。 结 论 腰椎 小关 节 矢 状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与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与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与生物力学研究进展1854年,德国人Killan首创了Spondylolisthesis一词,即脊柱滑脱。

1955 年Newman 等[1]将这种与脊柱退变有关、椎弓完整的脊柱滑脱命名为退行性脊柱滑脱(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简称DS),DS是指因长期的腰椎间盘、关节突关节、以及周围韧带退变、松弛而导致的椎间关节出现的不稳,表现为上位椎体向前、向后或向侧方发生滑移[2]。

腰椎滑脱引起腰腿痛的原因是由于腰椎滑脱时椎体向前滑移名,为滑脱,实为狭窄,除了因椎体向前滑移出现中央型椎管狭窄外,还有神经根管的狭窄。

退行性滑脱多见于50岁以后发病,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多见于L4,其次是L5 椎体,滑脱程度一般在30%以内[3]。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该病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就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诊断1.1 临床表现:(1)腰疼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病人有些合并滑脱段的不稳定,所以表现为与腰部活动有明确关系的疼痛。

(2)间歇性跛行主要表现为直立、行走后腰部、臀部、股部及小腿后部的酸胀、疼痛,蹲坐或卧位休息后好转。

(3)根性疼痛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下肢的疼痛,有时亦可以出现放射性疼痛。

查体时常可以发现受压迫神经根所辖的运动、感觉异常。

1.2 影像学表现:(1)X线片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判断滑脱的程度可以使用Meyerding分级,在侧位片上将下位椎体终板分为4等份,跟据上位椎体向前移位程度,将滑脱分为4度。

上下椎体后缘相差25%椎失状径以内为Ⅰ度,25%~50%为Ⅱ度,50%~75%为Ⅲ度,大于75%为Ⅳ度。

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将滑脱超过100% 者称为Ⅴ度滑脱。

腰椎过伸、过屈位片上可以判断是否合并腰椎不稳,一般若滑脱程度≥3mm即诊断为失状面水平不稳,若上下终板角度变化≥15°者称为失状面旋转不稳。

(2)CT 可清楚显示硬膜囊在椎间盘后缘及其上方的移位,呈“双边征”。

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5 9 0年 , c a Man d又报 道 了在 无峡 部不 连续 的前提 下 ,

着 密切 的关系 。我 国社 会 老龄化 的进程加 速 , S发病 D 率 有逐渐 上升 的趋势 。
1 流 行 病 学
文献 报道最 年轻 的 DS患 者 为 3 2岁 [ , 一般 发 3但 ] 病 年龄在 4 0岁 以上 , 多见 于 5 0岁 以上 的人 群 , 好发 于
1 张 树 辉 , 爱 民. 细胞 癌 中金 属 硫 蛋 白 表 达 下调 及 其 临 5 徐 肝
床 病 理 学 意 义 [] 世 界 华人 消化 杂 志 ,0 7 1 (2 :4 3 J. 2 0 ,5 3 )3 1—
3 7 4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椎滑脱 的最 常见类 型 , 中老 年人 下腰痛 的常见病 因 , 是 并和椎 间盘 病变 、 腰椎管 狭窄 、 韧带 肌 肉病 变等之 间有
退行性 变 , 1 5 于 9 5年 首 次 提 出退 变 性 脊 椎 滑 脱 ( e d— g n rt es o d ll tei, ) e eai p n yoi h s DS 的概 念[ v s s 。D S是 脊
病 率约为 男 性 的 3倍 左 右 [ 。S n esn等 发 现 D 5 a d ro ] S
退变性腰椎滑脱 的病 因与发病机制
张 哲
( 北 省廊 坊 市 中 医 医 院 C 室 , 北 廊坊 0 5 0 ) 河 T 河 60 0
【 要 】 退 变 性 腰 椎 滑 脱 ( S 发 生 的根 本 原 因是 腰 椎 失 稳 。脊 柱 运 动 节 段 内或 节段 问 的 结 构 、 能 异 常 , 摘 D ) 功 超

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与退变性腰椎滑脱

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与退变性腰椎滑脱

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与退变性腰椎滑脱
公维云;张立涛;孔庆奎
【期刊名称】《社区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8(6)3
【总页数】3页(P43-45)
【关键词】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退变性腰椎滑脱;假性腰椎滑脱;腰椎退行性变;影像学表现;活动范围;应力集中;腰椎退变
【作者】公维云;张立涛;孔庆奎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泰安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R681.5
【相关文献】
1.腰椎间盘退变腰椎小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和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J], 麦甘树
2.腰椎MRI评价椎间小关节积液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稳定性的相关性 [J], 马钧峰;汪伟;王紫括;江泽华;龙明星;袁建军;朱如森;胡炜;张学利
3.退行性L4椎体滑脱患者腰椎间盘退变指数、腰椎小关节角度、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及意义 [J], 许飞虎; 袁峰; 陆炜强; 朱俊; 陈加成
4.腰椎MRI评价椎间小关节积液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稳定性的相关性 [J], 马钧峰; 汪伟; 王紫括; 江泽华; 龙明星; 袁建军; 朱如森; 胡炜; 张学利
5.仰卧位MRI检测下腰椎小关节积液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J], 万青松;马刚;李世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退行性腰椎滑脱

退行性腰椎滑脱
正常序列、恢复其基本功能广泛减压,充分植骨及坚强内固定,以期达到椎体的解剖复位、 彻底解除椎管狭窄、重建脊柱正常序列、恢复其基本功能,是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 的最终目的。
谢谢! ! !
术后滑脱椎体复位, 腰椎节段稳定
• 手术治疗方式(前路)
• 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 在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时, 几乎全部患者均需要直接减压, 前路椎间融合在减压方面作用较小, 因此不作为 最优选择。对于既往充分减压而持续存在不稳或后侧融合失败, 前路椎体间融合可以作为合理选择。
争议
• 复位: 有的作者认为DS复位固定后脊柱节段稳定,能减轻病人腰背痛,但 多数学者对DS的手术复位并不完全同意,尤其是对老年DS患者似无必要, 因其滑脱一般不重,且多有椎骨骨质增生椎间趋于稳定,一般主张DS手术时 并不试行复位。
• 神经症状:
• ①腰4神经根--膝上前内侧感觉减退,膝反射减弱;
• ②腰5神经根--小腿外侧及足背内侧痛觉减退、趾背伸 力弱;
• ③骶1神经根--足外侧痛觉减退,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辅助检查
一、X线检查(首选): 凡对长期腰痛 不愈的老年患者或主诉有坐骨神经压 迫症状而无明显体征者,既应想到有无 DLS的可能。一般拍摄站立位常规正 侧位X线片及过伸、过曲位X线片可明 确诊断。X线改变为: 椎间隙狭窄、边 缘硬化、骨质增生、脊柱侧弯、扭曲 等。
移位程度
0-25% 26%-50% 51%-75% 76%-100%
临床表现
症状
• 1)仅有偶发的腰骶部疼痛; • 2)慢性下腰痛伴或不伴根性症状以及有无
体位改变诱发腰部疼痛症状; • 3)神经根性症状伴或不伴有神经功能的缺
损以及有无背痛; • 4)神经间歇性跛行、大小便功能障碍。

退变小关节形态变化与退行性腰椎滑脱发生原因

退变小关节形态变化与退行性腰椎滑脱发生原因

退变小关节形态变化与退行性腰椎滑脱发生原因作者:李仲华张华山郭锐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2-0111-02作者简介:李仲华,男,主治医生。

【摘要】目的:探讨退变小关节形态变化与退行性腰椎滑脱(DS)发生原因。

方法:随机抽取腰椎CT扫描,L4/5椎小关节退变无与伴椎体滑脱各40例图像资料,对退变小关节损害程度进行分级,对两组病例关节突间距及关节面冠状角进行测量对比分析。

结果:两组病例关节突间距和关节面冠状角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退变小关节的损害呈矢向性逐渐加重,DS组关节短缩更明显,关节面更接近矢状。

结论:退变小关节损害是一矢向性逐渐加重过程,关节突短缩、关节面更接近矢状是DS发生过程中小关节形态与结构的变化,造成原因可能与下腰部脊椎前倾力和剪切力负荷随退变和失稳程度的增加而再加大有关。

【关键词】脊椎滑脱;退变;腰椎;小关节突形态;前倾力和剪切力Draws back changes the small joint shape change and the recession lumbarvertebra slides to have the reasonLi Zhonghua ZhangHuashan GouRui【Abstract】Objective: The discussion draws back changes the small joint shape change and the recession lumbar vertebra slides (DS) to have the reason. Methods: The draw an item at random lumbar vertebra CT scanning, the L4/5 zhui small joint draws back changes does not have slides each 40 illustration likely material with the partner centrum, To draws back changes the small joint extent of damage carries on the graduation, carries on the survey contrastive analysis to two group of case articular process spacing and the facies articularis coronal angle.Results: Two group of case articular process spacing and the facies articularis coronal angle has the remarkable difference (P【Key words】Vertebra Watt; Draws back changes; Lumbar vertebra; Small particular process shape; Ante version strength and shearing force前言DS是中老年人较常见的脊椎病变,引起腰或腰腿疼痛,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作者通过CT对退变小关节损害形态与结构的变化,分析与探索DS的发生原因。

腰骶角的大小与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腰骶角的大小与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腰骶角的大小与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退行性腰椎滑脱是指由于椎间盘退变和关节突肥大等因素,导致腰椎间隙狭窄,髓核向后突出,压迫神经根和脊髓,从而引起下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无力等临床症状。

据统计,退行性腰椎滑脱已经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的常见病之一。

而腰骶角是指骶骨与第5腰椎形成的夹角,其大小与人体的生物力学、脊柱运动性能以及腰部稳定性密切相关,因此一些研究者认为腰骶角的大小与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发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腰骶角与退行性腰椎滑脱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的目的与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结合医院内部的临床病例,探讨腰骶角大小与退行性腰椎滑脱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回顾与分析已有文献,了解腰骶角与退行性腰椎滑脱相关性的研究进展;2.收集医院内部上百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对其腰骶角进行测量;3.根据患者的病程资料和影像学特征,将患者分成两组:退行性腰椎滑脱组和非退行性腰椎滑脱组;4.分析两组患者的腰骶角大小、分布情况,对比两组数据,评估腰骶角大小与退行性腰椎滑脱之间的相关性。

三、研究的方法和实施计划1.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横断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回顾与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横断面设计的临床病例对比研究,最后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2.实施计划:(1)文献综述:阅读与退行性腰椎滑脱和腰骶角相关的研究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筛选出符合研究目的的文献。

(2)患者资料采集:从我院放射科检查的患者中随机选取至少100名退行性腰椎滑脱和100名非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患者,收集其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病史等相关信息,并进行分组。

(3)腰骶角测量:对收集到的影像学资料进行腰骶角的测量,数据在Excel表格中统计。

(4)数据处理及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均值、标准差、方差等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P值小于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板和小关节倾斜角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椎板和小关节倾斜角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

方法:收集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6年8月至12月腰椎X片,包括腰椎正侧片和左右45°斜位片。

L4向前滑脱30例为滑脱组,随机选择51例为对照组,测量椎板倾斜角和小关节倾斜角,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U检验。

两侧腰椎小关节倾斜角的差值与滑脱程度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结果:对照组与滑脱组L4椎板倾斜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1.4,P0.01);对照组与滑脱组的小关节倾斜角L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4,P0.01);小关节的对称性与滑脱程度之间有等级相关关系(∣rs∣=0.619,P0.01)。

结论:椎板倾斜角的增大,不利于腰椎的力学稳定,容易发生退变性腰椎滑脱。

小关节倾斜角增大,其阻抗剪切能力减弱,椎体向前滑移的趋势增加。

腰椎小关节对称性越差,滑脱程度越明显。

【关键词】椎板倾斜角;腰椎小关节的对称性;退变性腰椎滑脱[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laminarand facet inclination angles and facet tropism on the occurance of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Methods:The lumbar radiographs were collected at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College from August 2006 to December 2006,including posterior anterior,lateral and oblique radiographs of the lumbar. Thirty cases were L4 slipping,these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group, 51 cases were considered as control group at random.The laminar inclination angle(LIA) and facet inclination angle(FIA) were assessed in each group.U test was used by SPSS12.0.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et tropism(FT)and slipping degree was analyzed by Spearman test. Results:The difference of L4 in LIA and FIA was significant(U=11.4,P0.01).The difference of L4-5 in LIA and FIA was significant(U=12.4, P0.0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T and slipping degree was significant(∣rs∣=0.619,P0.01). Conclusion:Horizontalization of the lamina was a pathoanatomic risk factor that can predispose for the DLS.The facet tropism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degree of slipping in DLS.[Key words]laminar inclination angles; facet inclination angles;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退变性腰椎滑脱好发于L4-5节段,约为其他脊椎发病率的6~10 倍,以向前滑脱多见。

但到目前为止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病因的研究热点是腰椎的骨性结构,以往的研究主要测量腰椎小关节与矢状面的夹角[1],而对于腰椎小关节与水平面的夹角即小关节倾斜角,有关文献报道很少。

本研究通过对腰椎椎板及小关节倾斜角的测量,了解腰椎后柱骨性结构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6年8月至12月腰椎X光片,包括腰椎正侧片和左右45°斜位片。

病例的选取标准:年龄≥45岁;排除腰部有外伤、肿瘤、结核等对椎体破坏的病例。

共收集符合上述标准的病例187例。

其中退变性滑脱38例,选取L4向前滑脱30例为滑脱组,其中Ⅰ度滑脱19例,Ⅱ度滑脱11例,男4例,女26例;年龄49.7~72.5岁,平均(54.3±4.2)岁。

无滑脱149例,随机选择51例为对照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50.3~70.3岁,平均(53.3±3.7)岁。

1.2 方法1.2.1 椎板倾斜角的测量采用文献[2]方法进行测量,在腰椎标准侧位片上,标出上关节突的尖与下关节突的基底的连线和椎体前后缘皮质中点连线,两线的夹角为椎板倾斜角(图1) 。

1.2.2 小关节倾斜角的测量采用文献[2]方法进行测量,在腰椎左右45°斜位片上,椎体前后缘皮质中点的连线与小关节的平行线之间的夹角为小关节倾斜角(图2)。

1.2.3 椎体的滑脱程度分度按Meyerding分度法,Ⅰ:椎体滑脱程度<椎体的25%;Ⅱ:椎体滑脱程度<50%,≥25%;Ⅲ:椎体滑脱程度<75%,≥50%;Ⅳ:椎体滑脱程度≥75%。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两组小关节倾斜角和椎板倾斜角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U检验,小关节倾斜角的差值与滑脱程度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以α=0.01为检验水准,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椎板和小关节倾斜角测定结果结果表明,下腰椎小关节及椎板倾斜角以L4-5最大,而且L5-S1 大于L3-4,这可能是退变性腰椎滑脱好发于L4及L5而且L4发生率最高的原因之一。

从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与滑脱组的L3,L5椎板倾斜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而滑脱组L4椎板倾斜角明显增大(P0.01)。

从表2可以看出,对照组与滑脱组的L3-4,L5-S1小关节倾斜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而滑脱组L4-5小关节倾斜角明显增大(P0.01)。

表1 椎板倾斜角的测量结果(略)表2 小关节倾斜角的测量结果(略)2.2 小关节角度差值与滑脱程度的相关性对于滑脱组,两侧小关节角度差值与滑脱程度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rs∣=0.61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小关节的对称性与滑脱程度之间有等级相关关系,对称性越差,滑脱越明显。

3 讨论腰椎小关节与椎间盘形成三关节复合体是维持腰椎稳定的基础结构,而腰椎小关节对维持腰椎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3]。

腰椎小关节在腰骶部近似冠状,上下关节突从侧面观呈凹凸面,因此可能因扫描平面的不同,测量结果不同,也可因扫描层面与躯体纵轴不垂直而导致两侧小关节方向的不对称。

而上、下关节突从上下观呈平面,因此我们选择小关节与水平面的夹角即小关节倾斜角来评估小关节的方向更准确。

本组结果表明,滑脱组L4-5小关节倾斜角明显增大,其意义在于,随着小关节倾斜角的增大,L5上关节突对L4下关节突的阻挡作用减弱。

同时滑脱组的L4椎板倾斜角明显增大,由于椎板倾斜角的增大,椎体向前滑移的趋势更加明显,腰椎的稳定性降低,容易形成退变性腰椎滑脱。

目前,关于腰椎小关节的不对称性的标准不一致,张光铂等[4]认为两侧腰椎小关节角度差值大于5度者为下关节不对称,也有作者定为10度[5],他们的定义是根据CT片,测量腰椎小关节与矢状面的夹角[6]。

而对于腰椎小关节倾斜角的对称性,有关文献报道很少。

本研究采用两侧腰椎小关节倾斜角的差值来表示腰椎小关节的对称性,差值越大,表示小关节的对称性越差。

结果表明腰椎小关节的对称性与滑脱程度相关,对称性越差,滑脱越明显。

腰椎小关节的主要功能是限制腰椎的轴向旋转运动,具有保护椎间盘作用。

对称的小关节两侧受到的载荷是平均的。

两侧腰椎小关节的不对称导致腰椎载荷发生异常分配,产生腰椎运动节段的扭转,椎间盘的扭转应力增加,容易发生椎间盘退变。

而椎间盘退变是产生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必要因素,没有椎间盘的退变不可能产生退变性腰椎滑脱[2]。

本研究测量对象为腰椎X光片,如果采用较大量的新鲜标本,测量结果将更为理想,可信度更高,我们将结合解剖学与影像学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王志钢,王沛,马信龙,等.骨性结构参数在退行性腰椎滑脱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9):518-522.[2]Nagaosa Y,Kikuchi S,Hasue M,et al.Pathoanatomic mechanisms of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A radiographic study[J]. Spine,1998,23(13):1447-1451.[3]罗刚,李长青,腾海军,等.单节段腰椎小关节分级切除对腰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18):1871-1873.[4]张光铂,绳厚福,史振才.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变性[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7,7(5):199-201.[5]Ishihara H,Matsui H,Osada R,et al.Facet joint asymmetry a radiologic featur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rcents[J].Spine,1997,22(17):2001-2004.[6]张哲,杨昱,张会军.退变性腰椎滑脱与椎小关节方向相关性的CT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23(6):13-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