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相对论预言的黑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奇妙天体——黑洞黑洞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运用于恒星演化终局问题的研究所得的一个必然命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一神奇的星空怪物吸引了众多智者的注意力。人们利用广义相对论、量子理论和热力学来探索黑洞的内禀性质;使人惊奇地发现黑洞不但不黑,同时黑洞的熵不会减少;被黑洞无情吞噬的物质和光的大量的信息在进入黑洞的过程中被刮光,从而使黑洞的层面从外部宇宙所能看到的并不具有任何可识别的特征,这种不可识别的现象被物理学家称作“无毛”原理。黑洞,通过科学家们几十年不懈的探索,已为它赋予了丰富的物理学内涵。

5、1 黑洞概念的形成

黑洞的概念要追溯到十八世纪末叶,1783年,英国乡村牧师约翰·米歇尔(J.Mitchell)在皇家学会上宣读了一篇论文,文中指出:“从恒星发出的光,由于受恒星引力的影响,光速有减慢的趋势”。这就是牛顿力学框架中黑洞概念的初期思想。1798年,法国大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Laplace)在法国天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文中说道:“质量和密度都很大的物体会成为不可见的”。在他的传世之作《宇宙体系论》中写到;“一颗密度与地球相同,直径比太阳大250倍的亮星,由于它的自身的引力会使它的任何光线都到不了我们这里,由于这种原因,很可能使得宇宙中最大的明亮天体也会变得看不见”。拉普拉斯的这一见解是非凡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已预见了黑洞的存在。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广义相对论,这个理论阐明了强引力场中的时空性质以及物体运动的情况。论文发表几个月后,德国天文学家史瓦西在俄国前线休息期间开始思考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内涵。史瓦西根据爱因斯坦的关于引力对光的作用

这一理论得出一个可怕的临界半径,这一半径通常被称之为史瓦西半径,其大小为:22c GM r g

。其中G 是牛顿引力常数,c 是光

速。史瓦西预言:当某个天体的半径小于r g 时,光和其他物质都不能从它上面逃脱掉,这个天体将会“隐然而逝”。一个质量和太阳一样的黑暗天体,史瓦西半径只有3公里,而质量和地球一样的黑暗天体,史瓦西半径还不到0.9厘米。史瓦西的观点当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他的理治只被当成了广义相对论的一个数学解。

20世纪30年代,苏联理论物理学家列夫·朗道(D .Landau )记下了一些轰动的、沉思已久的想法:恒星中心由一个高密度星体组成,而这个高密度恒星大部分由不带电荷的叫做中子的亚核微粒组成。他把写好的论文送给哥本哈根的尼尔斯·玻尔。玻尔把此论文发表在具有最高国际声誉的科学杂志《自然》上。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R .Oppenheimei )和他的杰出助手海特兰·斯纳德(H .Snydor )拜读了朗道的论文,这篇充满新颖创意的论文使他们获益非浅,但有不足之处,奥本海默和斯纳德指出,当大质量恒星的核燃料耗尽后并完全冷却下来时,再没有热膨胀和辐射作用的排斥力去平衡自身引力,该天体在强大引力作用下无休止地塌缩下去,当塌缩到某一临界大小,便会形成一个封闭的边界(后称为“视界”),视界之外的物质和辐射可以进入视界之内,但视界之内的物质和辐射却不能跑到外面,最后将成为一颗“黑暗的天体”。美国物理学家惠勒(J .Wheeler )在二战后把注意力转向了宇宙学,并对有关引力坍缩可能性的部分发生了兴趣,惠勒开始没有同意奥本海默的思想,但最终他的得到的结论却与奥本海默基本一致。惠勒继续更进一步研究,并把“引力作用下完全坍缩的物体”命名为“黑洞”。

黑洞是一种极为奇特的天体,它既不像恒星,更不像行星,

严格来讲它并不是星,而只是宇宙空间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的表面是一个封闭的球面,人们称之为视界。黑洞的视界是将黑洞的内部与外部空间完全隔离开来。外来的辐射和物质可以进入视界之内,而视界内的任何物质都不能跑到视界之外。黑洞的视界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性质,根据广义相对论,强引力场使黑洞附近的时间变慢,并且离视界越近,时间变得越慢。如果把一个时钟放在黑洞的视界上,时钟就会停顿(意味着时间停止)。时间是一种频率的周期性过程,与时间一样,其他频率的周期性过程在黑洞附近也会发生频率变慢的问题。频率变慢即波长变长。因此,天体越靠近黑洞,它的光谱红移就越大。

5、2 黑洞的探测

黑洞是科学史上极为罕见的科学命题之一,在没有任何观测到的证据证明其理论是正确的情形

下,作为一个模型已被发展到非常详

尽的地步。怎样才能使人相信一个其

依据只是基于令人怀疑的广义相对论

的计算所得到的推论是正确的呢?况

且黑洞是黑的,怎么能看到它呢?惠

图9-9为惠勒正在讲演黑洞

勒曾打比方说道:“你曾经去过舞会

吗?你看到过年轻的男孩穿着黑色晚礼服而女孩穿着白衣裳在四周环绕着,当灯光变暗时,你只能看到这些女孩。所以女孩是正常恒星,则男孩就是黑洞。你看不到这些男孩,但是女孩的环绕使你坚信,有种力量维持她在轨道上运转。”

一个黑洞围绕着一个伴星作轨道运行的叫双星体系,双星体系是极为普遍的,大多数恒星至少会有一个邻近的伴星,而我们的太阳在这点上却是一个例外。双星也是容易识别的,因为两个星球之间的相互引力会使它们向相反方向摆动,产生有规则的变

化,这些变化通过地球上的望远镜可以观察到。轨道的变差也向天文学家提供发现双星体的线索,这条线索在识别可能的黑洞方面具有关键作用。1964年,苏联天体物理学家采多维奇(Zeldovich)和古塞诺夫(Guseynov)根据这种想法通过光谱双星作系统的搜索,某些双星即使在最大的望远镜里看起来也象是颗单星,有时候,即使用光谱分析也不能直接显示出两颗星来,而只有从其中一颗星体以一定周期交替地出现的兰移和红移才能推断这颗星正绕着另一颗看不见的伴星旋转着。

那么,看不见的伴星真的是一个黑洞吗?在密近双星系统中的黑洞可能吸引来自伴星的气体和其它物质,并且在那里可能存在着恰好进入视界之前的来自这种物质的辐射,因为在视界附近的引力场是非常强的,落进黑洞的物质获得高的速度和加速度,并因此发出高能的电磁辐射,这种辐射可能主要在X射线波段。因此,我们就可以在大气层上方对双星发出的X射线进行搜寻。人们在这方面也确实做了大量的观测和搜寻工作,轰动一时的黑洞候选者御夫座ε星的伴星就是通过这样的观测之后提出来的。御夫座ε星是交食变星,也是分光双星。它的主星是一颗明亮的红巨星,肉眼即可看见。当它的伴星通过主星前面把很亮的主星挡住时,整个双星系统就变得非常暗。而在非交食期间,伴星又完全看不见。这颗看不见的伴星可能就是一个黑洞。

1970年12月,美国和意大利联合发射了一艘装有X射线望远镜的“自由”号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对X射线源进行了探测,到1972年底,已获得了足够的资料,天文学家通过对离地球六千光年的天鹅座X—1的观测和分析,发现有大量的气体物质正源源不断地从这颗蓝超巨星流向它那个光学望远镜看不见的X 射线伴星。而且天文学家还计算出这颗伴星的质量远远超过了中子星的质量极限,其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八倍或十倍,并且相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