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的误区
14-320. 警惕五大员工激励误区
320.警惕五大员工激励误区在充满挑战的经济大环境中,每一个企业主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及昂扬的斗志,尽可能将工作做好。
然而,有些员工明明有更多潜力,但始终未能全力以赴。
这种资源浪费的局面在各行各业都随处可见。
其实,很多时候是企业领导者自己浪费了激发员工活力的大好机会,或者在这个方面认识有所偏差。
领导者要特别注意以下五大员工激励误区:员工激励误区1.单纯的物质激励便可以如果能付给员工足够多的薪酬,他们当然会愿意从事任何工作;倘若在肯定其工作的同时,辅以一定的奖金刺激,员工们将会非常开心(除非他们对奖金原本有更高的期待)。
当薪酬提升时,员工们确实工作起来更加卖力。
但研究发现,物质激励只能带来短期的快乐。
半年以后,这种动力将会逐步消失,员工们不但不像刚刚获得奖金时那么欢呼雀跃,甚至他们连奖金的具体数目都记不起来了。
这是因为,金钱本身并不能对一个人产生持续的刺激作用。
认同感及对个人地位的肯定,则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假设在一家高科技产品销售公司中,一位销售人员的业绩比其他人都好,老板公开给他发放了奖金。
每个员工都知道销售大奖的得主是谁,而这名销售人员则认为自己既得到了客户的肯定,又获得了团队中其他同事的认可。
认同感及团队中的地位是激励员工的两大关键,而金钱充其量只能在短期内给员工打气。
那么,作为管理者的你该怎么办?应该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机制,让员工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就感。
给他们一种认同感、让他们工作得很充实;同时给与进步的机会及上升的空间,员工将会十分珍惜这些机会。
员工激励误区2.让员工保持快乐就能带来更高的生产力管理者往往不遗余力地推行一些举措,让员工保持快乐的心情。
比如,设立娱乐室或者允许员工免费拨打长途电话等。
管理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工作间歇中员工的愉悦感,很容易转化为一种工作动力。
员工们确实都很享受休息时间,并期待这一时刻的到来,有些甚至还会拖延上班时间。
但在这些时刻的满足感并不一定就会转化为更高的生产力,也不意味着在工作中会有更好的表现。
激励方案误区和解决办法
激励方案误区和解决办法激励就是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小编整理的激励方案误区和解决办法,供参考!做法1画饼管理者手边资源有限,常常借时间换空间,把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放到此刻,让人感觉,让人体验,这种拥有感,会抚慰身体上的疲惫,会刺激逐渐麻痹的心灵,从而激发斗志。
可惜,移动互联时代的身体和神经,习惯了迅捷和多选,变得迫不及待,不耐烦等待。
也是,都VR时代了,谁还在乎你的2D技术?提示:画饼也需要与时俱进,引领感官。
做法2化难为易把任务或者指标不断拆分,时间不断变短。
把一个季度一百万的任务,变成一分钟销售八元钱。
八块钱销售额,你还觉得多吗?就算每天工作八小时,也就二十多块钱,多吗?不多吧。
而且,中国十几亿人口,只要小小一部分人使用这个产品,也已经是个巨大数目。
这么一想,区区一百万指标,算个什么事?可惜,你给的预算是不能这么算的,否则每分钟能够使用的预算就会更少。
你说,拿这么一点预算去做销售,无异于空手套白狼不是么?提示:如果激励是单方向的箭头,起点应该在对方那里。
激励谁,就要以谁为中心。
做法3现身说法这种方法我就不多说了。
那就是苦口婆心,扒心扒肺,希望对方亲临其境,甚至恨不能让你和他重新经历一遍自己的英雄之旅和人生感悟。
可惜,时代不同,很多经验老化了过时了。
不要让刻舟求剑的故事换个方式重演。
不然呢,就算管理者感动了自己,对方也会无动于衷的。
提示:不要高估自己的经验,哪怕特别真实感人。
做法4榜样让团队的其他人分享成功经验,树个典型,希望启发到大家;或者,分享团队以外的成功经验;或者,拿领域以外的他山之石,去“攻”本领域的“玉”。
可惜,很多人从小就习惯了父母拿朋友家孩子的学习成绩来刺激自己,到大自然就更不喜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境,很难把别人的经验移植到自己的区域。
就算那些成功者本人,就一定能让成功永续吗?提示:让人接受方法,先要让他接受动机。
企业给员工激励的误区
企业给员工激励的误区第一篇:企业给员工激励的误区企业给员工激励的误区工作的绩效不仅取决于员工的工作能力,同时取决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励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激励的核心职能是如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但在企业实施运用激励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出现种种不良问题,笔者就自己市场销售培训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的经验总结如下。
误区一:重“金”轻情,实效不明毫无疑问,金钱奖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它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激起销售人员的斗志,快速提升销售业绩。
然而部分企业老总比较信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金钱就被他们作为魔法棒,哪里需要指向哪里。
但是,金钱激励并不一定总是企业最有效、最上策的激励方法。
笔者有一位朋友是一个孤儿,进入一家公司以后从基层做起,经过努力成为该公司部门经理,该公司老总在他成为经理以后第一个中秋节那天晚上请他到自己家里吃了一顿团圆饭并且送了一份小礼物,而接下来的几个月,这位朋友所带团队的销售业绩则不断地上升,为公司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一顿饭,一份小礼物不过数十元,但其蕴含的感情是多少钱也无法买到的。
对该经理发自内心的关怀是激发其工作热情的关键。
误区二:无差异激励=没有激励通过对员工的奖励,可以有效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也可给那些未得到奖励的员工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使他们有模仿、对比的实体,一个团队本身就是一部分优秀,大部分平庸,因此,对员工激励的过程中要注重差异化,没有差异的激励是起不到效果的。
某公司由于总业绩不菲,年终的时候老总基于团队全体成员考虑就给每位员工多加了1000元奖金,而员工拿到这笔钱之后大部分却都认为这是公司应该发的福利,本来就该属于大家的。
优秀的人员则认为大家都奖励了突出不了他们的贡献,辛辛苦苦的劳动换回的结果是大家都一样,不能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从而丧失了工作积极性,创造力下降。
最终导致优秀的员工不断流失,最终损害了整个团队误区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1、对个别人的激励破坏了整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得不偿失。
激励的几个误区
激励的几个误区泽亚管理咨询通过实际调研发现,企业在激励的认识上不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误区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一些老板往往只注重员工的业绩,比如是否完成了工作,是否按照标准去执行,但是对于员工的工作态度,内心想法,有无积极性等都不太关注,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之上忽视激励,变得太死板。
也就是说,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只重结果,还需要关注过程,在过程的关注中既帮到了员工,又让员工达到了工作业绩,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误区二、把奖励当成激励在某项目中,总经办主任说出激励不就是奖励的话,让老师实在另眼相看,激励并不是这位主任所说的这样发发奖金、送个红包、买件礼品这么简单。
在激励过程中,不能只片面的考虑正面的奖励措施,忽视约束和惩罚措施。
当然,在约束和惩罚的执行上,需要有共同的认知,并坚持下去。
,误区三、重物质、轻精神当你给某些管理人员奖励的时候,我们相信他的工作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这个时候,不能单单给到他物质上的奖励,如果只是一味奉行物质至上的原则是大错特错。
因为一味重视物质奖励,那么极容易刺激某些人的“物欲”,不利于培养企业的荣誉感,甚至会引起人们的抵触情绪。
误区四、大锅饭式的激励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到月底大家照拿工资,这种现象不是没有,我在国内某著名通讯设备公司进行管理变革时,就发现内部的管理模式和80年代的国有企业差不多,都是按照职称、级别发工资与奖金,虽然成立了绩效考核,但是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工作之间的考评都是由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评分决定,导致管理人员根本没有积极性,企业的效益也越来越差。
对于激励,钱是一项重要的激励资源,一项不可或缺物质基础,即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但只有钱又是万万不可的,只有通过有效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改变企业的力量不在于外部,而是在于我们员工身上,只有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能量,才能真正改变企业。
激励的误区
激励的误区激励是一种能够激发一个人积极进取、奋发向前的力量。
在工作、学业或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被激励来克服困难、达到目标。
然而,有时我们在激励自己或他人时,容易陷入误区,从而适得其反。
本文将探讨一些激励的误区,并提供正确的激励方式。
第一个误区是仅仅通过奖励来激励。
许多人认为,只要给予物质奖励或表扬,就能够激发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动力。
然而,研究表明,奖励并不总是有效的激励方式。
当一个人仅仅追求奖励时,他可能会变得不负责任、只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目标。
此外,当奖励变得越来越高,人们往往会产生适应性,原先的奖励效果逐渐减弱。
因此,我们在激励自己或他人时,不能仅仅依赖于物质奖励,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自我实现、成就感和社会认可等。
第二个误区是唯我独尊地激励。
有时我们在给别人激励时,往往只关注自己的观点和利益,忽视了对方的需求和价值。
这样的激励方式往往会导致对方的抗拒和反感,从而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正确的激励方式应该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和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给予合适的激励。
只有真正尊重对方,才能建立积极的激励关系,促使其积极进取。
第三个误区是过度压力的激励。
有些人认为,通过给予压力和催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和动力。
然而,过度压力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
当一个人承受过大的压力时,可能会陷入焦虑、压力过大而无法应对的状态,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
此外,过度压力还会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我们在激励自己或他人时,应该注意适度压力,避免过分追求目标而忽视了个体的身心健康。
第四个误区是过分依赖外界的激励。
有些人认为,只有在外界给予激励时,才能够积极进取。
然而,这种过分依赖外界的激励方式是不稳定的。
当外界的激励消失或减弱时,可能会让人产生动力不足的感觉。
正确的激励方式应该是建立内驱力,通过内在的兴趣和追求来激励自己。
只有建立了内在动力,才能够持久地激励自己并取得成功。
第五个误区是不考虑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背景和经验,因此对激励方式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企业员工激励的五误区
企业员工激励的五误区一、单纯的物质激励便可以如果能付给员工足够多的薪酬,他们当然会愿意从事任何工作;倘若在肯定其工作的同时,辅以一定的奖金刺激,员工们将会非常开心(除非他们对奖金原本有更高的期待)。
当薪酬提升时,员工们确实工作起来更加卖力。
但研究发现,物质激励只能带来短期的快乐。
半年以后,这种动力将会逐步消失,员工们不但不像刚刚获得奖金时那么欢呼雀跃,甚至他们连奖金的具体数目都记不起来了。
这是因为,金钱本身并不能对一个人产生持续的刺激作用。
认同感及对个人地位的肯定,则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假设在一家高科技产品销售公司中,一位销售人员的业绩比其他人都好,老板公开给他发放了奖金。
每个员工都知道销售大奖的得主是谁,而这名销售人员则认为自己既得到了客户的肯定,又获得了团队中其他同事的认可。
认同感及团队中的地位是激励员工的两大关键,而金钱充其量只能在短期内给员工打气。
那么,作为管理者的你该怎么办?应该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机制,让员工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就感。
给他们一种认同感、让他们工作得很充实;同时给与进步的机会及上升的空间,员工将会十分珍惜这些机会。
二、让员工保持快乐就能带来更高的生产力管理者往往不遗余力地推行一些举措,让员工保持快乐的心情。
比如,设立娱乐室或者允许员工免费拨打长途电话等。
管理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工作间歇中员工的愉悦感,很容易转化为一种工作动力。
员工们确实都很享受休息时间,并期待这一时刻的到来,有些甚至还会拖延上班时间。
但在这些时刻的满足感并不一定就会转化为更高的生产力,也不意味着在工作中会有更好的表现。
三、忽略冲突便万事大吉很少有人喜欢冲突,在职场上尤其如此。
老板和员工几乎都怀有这两种职业心态就这样算了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大家都缺乏解决问题的态度。
管理层关心的往往是自己是否受人欢迎,而非快速指出员工实际存在的问题。
但如果忽视员工存在的一些缺陷,长远来看,对其成长反而是不利的。
四、一些人简直无药可救对某些员工存有偏见,对他们彻底失去信心这是一个最普遍存在的误区。
激励员工有几个常见的误区
激励员工有几个常见的误区:
第一,只关注人,不关注事。
有些人也注重调动人,但是只关注人,不关注改变人的事情。
第二,只关注高层,不关注基层。
很多企业以为激励人、调动人就是层层激励,老板把老总调动起来,老总把副总调动起来,……层层激励,通过激励一个人最终达到激励一个厂的效果。
其实这样做的效果甚微。
第三,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
有的企业在激励上采取的对策很简单:设一个目标,达到了就奖钱,达不到就扣钱,过程一概不问。
第四,只关注任务,不关注条件。
好像我们只要下一个任务,然后把钱摆在这里,员工自己就会准备条件。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这里,我重点说一说第一个问题——只关注人,不关注事。
要对员工实行激励,首先要理清事情。
有次我到某企业去,他们老总说:“曾教授,你讲的我都赞同,但是我觉得还是要从人入手。
把人调动起来了,事情就自然好做。
”“把人调动起来了,事情就自然好做”成不成立?这句话当然成立。
问题是人怎么调动起来?是人调动起来,事情就好做了,还是事情理顺了,人就调动起来了?
我认为做管理要“以人为本,以事为先”。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正确的,但是不从事情切入,人这个“本”就变成虚无缥缈的东西了,最终,“以人为本”就无法真正得以实现。
就好像树根不扎在土里,而泡在水中,悬浮在空中,这棵树就要死一样。
那么什么是那个“土”?就是我们所做的事情。
事情不理顺,事情不搞清楚,“以人为本”就是空话。
激励的误区
激励的误区。
5.1管理意识落后。
有的企业,尤其是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对人才根本不重视,认为有无激励一个样。
这些企业就需要革新自己的陈旧观点,把人才当作一种资本来看,挖掘人的潜力,重视激励,否则,必然会遭淘汰。
5.2企业中存在盲目激励现象。
不少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有激励措施,自己便“依葫芦画瓢”。
合理的借鉴是必须的,但很多企业只是照办。
前文中,曾论述过,激励的有效性在于需要。
只有立足本企业员工的需要,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
所以,要消除盲目激励的现象,必须对员工需要做的调查,针对这些需要来制定本企业的激励措施。
5.3激励措施的无差别化。
许多企业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要进行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这也没有认识到激励的基础是需要。
同样的激励手段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要。
另外,企业要注重对核心员工的激励。
在企业中,加强对他们的激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核心员工的激励更要使用长期激励的手段,如股票期权、目标激励。
5.4激励就是奖励。
这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
前面我们认识到,需要被剥夺的时候也可以激起员工的紧张状态,使其有较高的积极性。
企业的一项奖励措施往往会使员工产生各种行为方式,其中的部分并不是企业所希望的。
因此,必要的束缚措施和惩罚措施就很必要。
参考文献:[1]斯蒂芬·P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2]加里·德斯勒。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3]傅永刚。
如何激励员工。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员工激励的五种错误观念
1、单纯的物质激励便可以如果能付给员工足够多的薪酬,他们当然会愿意从事任何工作;倘若在肯定其工作的同时,辅以一定的奖金刺激,员工们将会非常开心(除非他们对奖金原本有更高的期待)。
当薪酬提升时,员工们确实工作起来更加卖力。
但研究发现,物质激励只能带来短期的快乐。
半年以后,这种动力将会逐步消失,员工们不但不像刚刚获得奖金时那么欢呼雀跃,甚至他们连奖金的具体数目都记不起来了。
这是因为,金钱本身并不能对一个人产生持续的刺激作用。
认同感及对个人地位的肯定,则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假设在一家高科技产品销售公司中,一位销售人员的业绩比其他人都好,老板公开给他发放了奖金。
每个员工都知道销售大奖的得主是谁,而这名销售人员则认为自己既得到了客户的肯定,又获得了团队中其他同事的认可。
认同感及团队中的地位是激励员工的两大关键,而金钱充其量只能在短期内给员工打气。
那么,作为管理者的你该怎么办?应该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机制,让员工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就感。
给他们一种认同感、让他们工作得很充实;同时给与进步的机会及上升的空间,员工将会十分珍惜这些机会。
2、让员工保持快乐就能带来更高的生产力管理者往往不遗余力地推行一些举措,让员工保持快乐的心情。
比如,设立娱乐室或者允许员工免费拨打长途电话等。
管理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工作间歇中员工的愉悦感,很容易转化为一种工作动力。
员工们确实都很享受休息时间,并期待这一时刻的到来,有些甚至还会拖延上班时间。
但在这些时刻的满足感并不一定就会转化为更高的生产力,也不意味着在工作中会有更好的表现。
3、忽略冲突便万事大吉很少有人喜欢冲突,在职场上尤其如此。
老板和员工几乎都怀有这两种心态——“就这样算了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大家都缺乏解决问题的态度。
管理层关心的往往是自己是否受人欢迎,而非快速指出员工实际存在的问题。
但如果忽视员工存在的一些缺陷,长远来看,对其成长反而是不利的。
4、一些人简直无药可救对某些员工存有偏见,对他们彻底失去信心——这是一个最普遍存在的误区。
中国企业精神激励的九大误区
1、重才轻德式的激励。
许多企业对于那些只要为公司业绩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员工就给予物质上的重奖,同时还进行“丰厚的”精神激励。
奖勤罚懒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企业一定要警惕“伦理经营”的硬约束。
换句话说,对企业而言,并不是只要能赚钱的事就一定能干。
例如有的员工采取了不道德的方式为企业做出了贡献,比如重利轻义刺探朋友的商业机密等,这样的做法也许短期之内可以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但从长远来看,这只会损害企业的声誉乃至企业的根本利益。
管理大师杜拉克曾说过:“人的品德本身不一定能成大事,但品德有缺陷却足以败事”。
员工无才有德,企业也许尚可维持;若员工有才无德,可能就会使企业万劫不复了。
2、只重短效式的激励。
有的认为精神激励一定要配合某些重大活动才能开展,因而只在诸如开业几周年之类的活动中才去表扬一些人。
但这样的激励往往只有短期的时效。
而激励理论及其实证研究早就表明,精神激励的方法更要注重它的长期性,否则员工就会慢慢地将所谓的荣誉不当回事了。
美国俄亥俄州苏德累得库泊轮胎公司就用一种“在产品上刻姓名”的办法解决了长期性精神激励的难题。
该公司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为了表示对员工工作的承认和感激,公司规定从事轮胎制造的工人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塑在轮胎的内面上。
这样员工就会对自己生产的产品有了一种主人翁拥有感和自豪成就感,他们干活也更加起劲了,这一传统也成为了公司员工精神动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手段单一式的激励。
有的企业一提到精神激励,所想到的方式无非就是给荣誉、戴红花、发奖状等。
其实精神激励的内涵非常丰富,只要能使员工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并激发起员工工作热情,进而进一步演化成提高业绩的活动都属于良好的精神激励方法,而在实际运用中精神激励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总部设在密歇根州安阿伯市的多米诺必胜客连锁店每年举办一届特别比赛。
竞赛包括切洋葱、开送货车、制作面饼等妙趣横生的节目,全体员工都可参加。
比赛过程充分展示了店内各部门员工的高超技艺。
激励员工有三大雷区
激励员工有三大雷区一个公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员工,因此成功的企业都会选择对员工进行培训以及奖励。
那么,领导如何有效的激励的员工呢?有三大雷区禁止进入。
今天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激励员工有三大雷区,希望能帮到大家哦~误区一:激励就是奖励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简单地认为激励就是奖励,因此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往往只片面地考虑正面的奖励措施,而轻视或不考虑约束和惩罚措施。
有些虽然也制定了一些约束和惩罚措施,但碍于各种原因,没有坚决地执行而流于形式,结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企业的一项奖励措施可能会引发员工的各种行为方式,但其中的部分行为并不是企业所希望的。
因此必须辅以约束措施和惩罚措施,将员工行为引导到特定的方向上。
对希望出现的行为,公司应用奖励进行强化;对不希望出现的行为,要利用处罚措施进行约束。
误区二:同样的激励可以适用于任何人许多企业在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
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对企业中个人实施有效的激励,首先是以对人的认识为基础的。
从一般意义上说,凡是能够促进人们工作或调动人们工作积极*的因素,都可称为激励因素。
通过对不同类型人的分析,找到他们的激励因素,并有针对*地进行激励,这样激励措施才能最有效。
同时要注意控制激励的成本,必须分析激励的支出收益比,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
采取两种甚至几种截然不同的激励措施是有其道理的。
从低层次的个人需求来讲,采用物质激励会更有效。
从公司利益考虑,从事简单劳动的打工者,创造的价值较低,人力市场供应充足,对于他们采用物质激励是适用的和经济的。
相反,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自于内在精神方面对成就的需要更多些,而且他们是企业价值的重要创造者,公司希望将他们留住。
因此公司除尽量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外,还应注重精神激励(如优秀员工奖)和工作激励(如晋升、授予更重要的工作),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提供有挑战*的工作来满足这些人的需要。
美容院5大激励误区
美容院5大激励误区美容院经常会犯这样的误区,认为员工激励就是要花钱、花时间,等有钱有时间时再做就好,其实这样已陷入激励误区而不自知。
其实激励有多种多样,美容院要善于利用激励工具来激励和鼓舞员工。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容院应该避免哪些激励误区。
误区一、激励就是金钱报酬许多美容院管理者以为,薪水是吸引员工投入工作最大的原因,但是,据调查在由上班族自己列出的工作动机当中,“金钱”这项因素,并非最强有力的激励工具。
最能激励员工的前10名分别为:1、学习活动;2、弹性工时;3、个人赞美;4、凭借优异绩效赢得工作上的权威;5、有机会能配置资源、制订决策、管理他人;6、有时间和主管对谈;7、分时休假;8、公开赞美;9、自由选择工作内容或任务;10、写一封电子邮件或书面赞美。
仔细来看,“学习活动”与“自由选择工作内容或任务”可以让员工透过学习技能,提升自我身价和市场价值。
美容院管理者应该要知道,除了金钱之外,对员工即时而诚恳的赞美,还有愿意倾听部属想法的心意,是最不花钱的激励。
误区二、激励需要很多时间准备激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花时间,至少以下这3种方法,花不到10分钟就能做到:1、问问当事人:了解你的部属希望得到什么激励?因为你尊重而询问他们,这就是一件基于沟通方式的激励手法。
2、眼神交流:眼神交流就是沟通的一种。
虽然许多人不善于称赞别人,但是不妨从你的眼神开始练习,试着在称赞时不要闪避部属的眼神,你将会发现,诚恳的眼神,可以强化激励的信息。
3、给予认同:“小李,这件事情你做得真好!”一方面让部属知道你了解他正在从事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让他知道,你可是知道他的名字,而不是没没无闻的隐形员工。
误区三、激励士气的关键在于员工的工作态度,与主管无关误区:大多数主管相信,员工的工作动力是取决于他们自己身上的工作态度;有些员工天生就有好态度,其它人则天生工作态度就不好,因此不太可能做什么去改变这一点。
其实,主管在员工能受到多少激励这方面,最具影响力。
企业实施激励措施的六大误区_0
企业实施激励措施的六大误区
误以为忠诚度等同于承诺。
要掌握员工对公司承诺的程度,除了员工留职率,公司还必须测量员工的生产力、创意以及态度。
误以为薪资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优厚的薪资当然重要,但是许多其它的事物同样是激励员工的要素,例如奖赏公平、工作具有发展性等。
误以为公司给的就是员工想要的。
不同员工能被激励的方式不同,例如年轻工作者比较重视拥有自主权及创新的工作环境,中年工作者比较重视工作与私生活的平衡及事业发展的机会,老年工作者则比较重视工作的稳定性及分享公司的利润。
公司不要以相同的方式激励所有的员工,在拟定激励计划前,先花时间了解员工之间的不同。
误以为满意度等同于承诺。
实际上,公司应该与员工共同讨论整体的策略,把宝贵的资源运用在解决系统性的问题上,而且员工也必须负起尽力配合的责任。
时机不佳时便收手。
激励员工对公司的承诺,是公司策略级的重要议题,不要只因为预算不足,就轻易把公司当初想达成目标的手段通通砍掉。
只做表面功夫。
如果公司激励员工承诺的方式,不影响公司原本做决定或分享信息的方式,或者只有少部分的人积极投入,其它人都只等着事情改变;或者不需要评估分析成果;或者公司的主管或员工,都不需要有任何牺牲,那么公司的激励方式,很可能只是在做表面功夫。
团队管理激励的误区
团队管理激励的误区团队管理激励是一门艺术,但很多时候我们容易陷入一些误区,就像在迷雾中前行一样,一不小心就跑偏啦!比如说,有些管理者觉得激励就是给钱,给很多很多钱。
嘿,钱确实重要,谁不喜欢钱呢?但要是只知道用钱来激励,那不就跟只用一招打遍天下似的,太天真啦!员工要的可不只是钱呀,他们也渴望被认可、被尊重、有成长空间呀。
就好比你天天给孩子吃糖,他能健康成长吗?肯定不行呀,还得有各种营养搭配着来嘛!还有啊,有的管理者认为激励是一次性的事情,今天夸了,明天就不管啦。
这怎么行呢?激励得像浇水一样,得持续不断呀!今天给花浇了水,明天就不管它了,那花能开得好吗?员工也是一样啊,你得持续给他们鼓励、支持,让他们一直保持满满的动力。
另外,千万别以为激励就是对所有人都用同样的方法。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呀,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有的人喜欢当众表扬,有的人却觉得难为情;有的人看重奖金,有的人更在乎假期。
你得了解你的员工,就像了解你的朋友一样,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激励方式。
不然的话,你以为你给了他们最好的,结果人家根本不领情,那不就尴尬啦!再说说那种只关注优秀员工的激励方式。
是,优秀员工值得奖励,可那些努力进步的普通员工呢?他们也需要鼓励呀!就像跑步比赛,冠军固然厉害,但那些努力坚持跑完全程的人,不也应该得到掌声吗?只关注少数人,会让大部分员工觉得没盼头,那团队还怎么有凝聚力呢?还有些管理者喜欢口头承诺,却总是不兑现。
哎呀呀,这可不行呀!你想想,要是有人总跟你说“下次请你吃饭”,却一直不兑现,你啥感觉?肯定不爽呀!员工也一样,他们的期待要是一次次落空,那积极性不就被打击得没影啦?我们在团队管理激励中,可不能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呀!要多用心,多思考,走出这些误区。
要知道,一个好的激励机制,能让团队像加满油的汽车一样,飞速前进!而一个糟糕的激励方式,就像给汽车加了劣质油,说不定啥时候就熄火啦!所以呀,我们得认真对待激励这件事,别再掉进那些常见的误区啦,让我们的团队充满活力和战斗力!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企业员工激励的五大误区
企业员工激励的五大误区1、单纯的物质激励便可以如果能付给员工足够多的薪酬,他们当然会愿意从事任何工作;倘若在肯定其工作的同时,辅以一定的奖金刺激,员工们将会非常开心(除非他们对奖金原本有更高的期待)。
当薪酬提升时,员工们确实工作起来更加卖力。
但研究发现,物质激励只能带来短期的快乐。
半年以后,这种动力将会逐步消失,员工们不但不像刚刚获得奖金时那么欢呼雀跃,甚至他们连奖金的具体数目都记不起来了。
这是因为,金钱本身并不能对一个人产生持续的刺激作用。
认同感及对个人地位的肯定,则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假设在一家高科技产品销售公司中,一位销售人员的业绩比其他人都好,老板公开给他发放了奖金。
每个员工都知道销售大奖的得主是谁,而这名销售人员则认为自己既得到了客户的肯定,又获得了团队中其他同事的认可。
认同感及团队中的地位是激励员工的两大关键,而金钱充其量只能在短期内给员工打气。
那么,作为管理者的你该怎么办?应该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机制,让员工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就感。
给他们一种认同感、让他们工作得很充实;同时给与进步的机会及上升的空间,员工将会十分珍惜这些机会。
2、让员工保持快乐就能带来更高的生产力管理者往往不遗余力地推行一些举措,让员工保持快乐的心情。
比如,设立娱乐室或者允许员工免费拨打长途电话等。
管理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工作间歇中员工的愉悦感,很容易转化为一种工作动力。
员工们确实都很享受休息时间,并期待这一时刻的到来,有些甚至还会拖延上班时间。
但在这些时刻的满足感并不一定就会转化为更高的生产力,也不意味着在工作中会有更好的表现。
3、忽略冲突便万事大吉很少有人喜欢冲突,在职场上尤其如此。
老板和员工几乎都怀有这两种心态就这样算了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大家都缺乏解决问题的态度。
管理层关心的往往是自己是否受人欢迎,而非快速指出员工实际存在的问题。
但如果忽视员工存在的一些缺陷,长远来看,对其成长反而是不利的。
4、一些人简直无药可救对某些员工存有偏见,对他们彻底失去信心这是一个最普遍存在的误区。
激励的误区和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激励的误区和方法激励的误区和方法误区一:激励就是奖励日前,很多经理简单地认为激励就是奖励,因此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往往只片面地考虑正面的奖励措施,而轻视或不考虑约束和惩罚措施。
有些虽然也制定厂一些约束和惩罚措施,但碍于各种原因没有坚决地执行从而流于形式,结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企业的一项奖励措施可能会引发员工的各种行为方式,但其中的部分行为并不是企业所希望的。
因此必须辅以约束措施和惩罚措施,将员工行为引导到特定的方向上。
对希望出现的行为,公司应该用奖励进行强化;对不希望出现的行为,要利用处罚措施来进行约束。
误区二:同样的激励可以适用于任何人许多经理在实施激励措施的时候,并没有对员工的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
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对企业中每个人实施有效的激励,首先是以对人的认识为基础的。
通过对不同类型人的分析,找到他们的激励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这样的激励措施才是最有效的。
1 / 8同时要注意控制激励的成本,分析激励的支出收益比,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
采取两种甚至几种截然不同的激励措施是有其道理的。
从低层次的个人需求来讲,采用物质激励会更有效。
从公司利益考虑,从事简单劳动的打工者,创造的价值较低,人力市场供应充足,对于他们采用物质激励是适用的和经济的。
相反,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其内在精神方面对成就的需要更多些,而且他们是企业价值的重要创造者,公司希望将他们留住,因此公司除尽量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外,还应注重精神激励(如优秀员工奖)和工作激励(如晋升、授予更重要的工作),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误区三;只要建立起激励制度就能达到激励效果一些企业发现,在建立起激励制度后,员工不但没有受到激励,努力程度反而下降了。
激励的误区
有名工人为了向主管表达不满,一天 他带了支粗头笔来上班,偷偷的将验收过 的衣服从包装区运转的皮带上拿下,写上 下流话,再偷偷地放回原处。衣服只有最 后到了顾客手中才能被发现,制衣厂收到 越来越多的顾客来信,他们购买的衣服发 现衣兜里有许多不堪入目的情话而大为愤 怒。
(二页)
启示
你可以通过惩罚让人 表面服从,却无法通过惩 罚让他们敬业,被领导训 得灰头土脸的员工,在这 种灰色情绪下工作,又怎 么能让员工做出好业绩呢?
(一页)
不可避免的造成公司 的人员流动性很大,包括 一些销售骨干,也纷纷跳 槽,经理对销售骨干极力 挽留,但却没有效果,但 经理也不以为然,仍照惯 例,派人到人才市场中去 招聘人来填补空缺。可到 了04年销售旺季时,供职 多年的陈大勇和公司大部 分销售人员集体辞职,造 成公司处于瘫痪状态。
(二页)
蕴含的道理
承诺不兑现和激励的分配不当, 分配不公,是激励工作的大忌。不 兑现不如不承诺,不如不分配,分 配不公一定要兑现承诺,言而有信, 分配得当,按效分配,才能真正起 到激励的作用,达到目的。
启 示
一、不要轻易许诺员工,诚信问题很重 要,一定要谨慎。 二、说到不如做到,说到就要有效果, 说到做到更要有效果;说到做不到会适得其 反。 三、许诺要明白清楚,工作中不可能不 许诺,许诺就是激励,但明白清楚,让接受 许诺的人一定要理解明白你的意思,才能达 到一致的目的。
(一页)
蒋少雄左思右想,终于鼓足勇气,向 总经理提出回原岗位工作,总经理知道原 因后,经商议提出了新的关于副总职位的 薪酬计算方法,尽管仍然不比蒋少雄原有 的收入,但相差不大,同时还可获得锻炼 的机会,于是决定继续留在副总的职位上。
(二页)
分析
这一事例可以看出,企业薪酬制度的 合适与否,至关重要。企业的薪酬制度应 达到三个目的: A、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吸引人才; B、公平、合理的确定各岗位的相对价值; C、薪酬必须与工作绩效挂钩,奖励业绩。 员工关心薪资的差别高于关心薪资的 水平。
励志的四大误区
励志的四大误区四大误区是指在追求励志目标时容易犯的四个常见错误。
这些错区可能来自于对自己和世界的误解,或者是社会和文化对成功的误导。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些误区并加以纠正,以便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目标和梦想。
第一个误区是追逐别人的梦想。
很多人把自己的成功标准放在他人身上,试图过上别人的生活。
然而,每个人的梦想和价值观都是独一无二的。
只有当我们找到自己真正的梦想并为之努力时,才能感到真正的满足和成功。
因此,我们不应该盲目追随别人的脚步,而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并为之努力奋斗。
第二个误区是缺乏耐心和坚持。
成功往往需要时间和努力。
然而,很多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很容易放弃。
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们往往会感到沮丧和无助。
然而,我们必须保持耐心和坚持,始终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梦想。
第三个误区是追求完美主义。
有些人对自己要求过高,过分追求完美。
然而,完美主义往往是无法实现的。
它只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和焦虑,甚至使我们失去自信。
成功并不要求我们完美无缺,而是要求我们不断努力和进步。
只有接受自己的不足,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潜力和机会。
第四个误区是害怕失败和担心他人的评价。
很多人不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因为害怕失败和担心他人的评价。
然而,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
我们必须敢于冒险、敢于尝试、敢于失败。
同时,我们也不能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和观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我们无法取悦每个人。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在追求励志目标时,我们必须避免这四大误区。
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梦想和方向,并为之努力奋斗。
我们应该保持耐心和坚持,坚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不足,不追求完美。
我们应该敢于失败,不担心他人的评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迈向成功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钱为本式的激励企业员工确实有对钱的需要,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的需求层次已不仅仅局限于拥有的金钱越多越好。
有句民谚就反映了这种心声:人不能穷得只剩下钱。
这说明,人除了有金钱的欲求外,还有更高的追求。
企业管理者在激励员工时如若不能走出“以钱为本”的误区的话,结果一定会很惨。
二战后,日本百业待兴,到处呈现出破败的景象。
经营造船业的石川岛公司也奄奄一息,前途未卜。
1945年,土光敏夫50岁生日刚过,毅然出任石川岛公司总经理一职,亲朋好友无不愕然。
土光先在公司内部开始整顿,精简机构,重用人才,激发人们对工作的紧迫感,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
其次,土光创办公司刊物《石川岛》,以使大家随时了解公司内外的最新情况,并让大家发表意见和建议。
每年新年过后第一天上班,土光便率领公司干部站在公司大门口逐一向员工们祝贺新年,预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旗开得胜,把工作做得更好。
土光主张人才横向大调动,不断调整,允许毛遂自荐,实行公开招聘,让人才流动各得其所,扬长避短。
石川岛公司终于称雄世界。
土光敏夫两次“受命于危难之际”,却又能扭转乾坤,其奥妙就在于走出了激励误区,正确地激励了人才。
综观土光的激人、用人策略,也无非是一些“雕虫小技”,但他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激励策略,即使略施“雕虫小技”,也能动之以情,沁人心脾,感人肺腑。
与此相对照,我国企业的一些管理者却相形见拙,沉溺于激励的误区,对来自员工心理和精神上的阻力,则束手无策;热衷于“以钱为本”,缺乏凝聚力,看不到员工的智慧和力量,结果“钱”水不解“人”渴,员工精神不振,企业深深陷人积重难返的泥潭。
所以,管理者必须走出“以钱为本”的激励误区,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企业发展的源泉。
重才轻德式的激励企业管理常涉及“用人唯贤”的问题。
用人唯贤实际上是一个选才的问题。
只有选好才,才能激好才。
德才兼备是选人的核心。
对德才兼备的人进行激励才是正确的。
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反之,“重才轻德”就是员工激励的误区,这种激励最终将有损于企业的利益。
所谓德,是指思想道德品质,主要是就政治素质而言的;所谓才,是指才能和智慧,主要是就业务素质而言。
德才兼备,就是说作为一个合格的人才,既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即有较好的道德品质的修养;又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即具有较强的才干和专业知识的修养。
重才轻德,可能使某些心术不正,颇有歪才的人得到重用,给企业带来损害。
历史上,许多圣贤都十分强调“德”,大讲特讲仁、义、道德品质在治国中的决定性作用,大谈有才无德的危害。
祸国殃民的小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正由于这种人往往导致国破家亡,因此,在考察和用人时,尤其要注重其德行。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那么,为何宁可用愚人,也不用有才无德的小人呢?这就是司马光所说的:“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恶制之。
”能力不济的愚人,即使想干坏事,量其也干不出什么大坏事来,充其量像小狗咬人一样,很容易就能制服他。
但无德而有才者就不一样了,这种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可见,司马光是痛恶那些无德有才者的。
治国如此,治企业也是如此。
无才有德者最多维持企业的现状,没有建功立业,而无德有才者则有可能使企业陷人万劫不复之地。
可见,在企业的管理激励中,启用无德有才者得慎之又慎,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用。
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希望我们的管理者,不要因一念之差,而留一生之憾。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在谈到激励人才时指出人的品德其本身并不一定能成什么事,但是一个人品德方面如果有缺点,则足以败事。
所以人在这一方面的缺点不能仅只视为绩效的限制。
有这种缺点的人,应该没有资格被启用。
杜拉克的话足以使现代管理者走出“重才轻德”的激励误区。
墨守成规式的激励在企业员工激励中,管理者的墨守成规将使激励的效果大打折扣。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
一个墨守成规的企业,是无法激励员工的创新精神的。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规则,规则的制订,目的在使一些暖昧不明的事项,经过明确判断,定出共同的标准。
因此,它是具有时间性的,同时,也是为适应时代、环境而订出来的,因而绝非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当时代擅变,环境变迁时,规则必然也会跟着失去合理性或时间性。
因此,如何使你的规定切合实际的需要,这是身为主管最重要的一环。
否则,你正步入激励的误区。
获得最高成绩,则连长可获最高荣誉”。
这项规定在当初制订时,可能基于某种因素,但在今日实施起来,则显然过于迂腐,因此才会产生无能长官接受褒奖的情形。
连长无功而受禄,自然高兴,但是众多拼死拼活的官兵又怎能高兴呢?积极性的下降是必然的。
总之,一个管理者必须时时注意自己所订的规则,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或不切实际的需要;一旦发现有这种情形,就应当拿出魄力,不畏艰难,不要墨守成规,确实地加以改革,这是千万不可忽略的。
否则,必将陷入墨守成规的误区,激励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大锅饭式的激励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形成了“铁饭碗”、“大锅饭”的管理局面。
只要是正式员工,不管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律按级按职发给工资与奖金。
以为这样就能激励员工的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其实事与愿违,企业员工越于越没有积极性,企业越办效益越差。
马太效应式的激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许多成功人士,头上都带有耀眼的光环。
例如,某某企业的工程师,常被授予某某协会、学会会员或名誉主席,副主席等、某某大学的客座教授、什么当代最杰出的中青年专家等等头衔。
同时,企业政府要奖给他金钱别墅、汽车等等。
什么会议都要叫上他,让他享受副市级的待遇。
这就是社会学中常称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使一个人得道,鸡犬升天,众亲光耀,同时他拥有和支配的资源极大丰富,简直可以随心所欲。
人们都羡慕马太效应,因为马太效应给他们以权、钱、势。
但却不知马太效应的危害。
马太效应给了你许多,却又向你索取了很多,特别是人生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国家某部级机关有一位学者,一开始她默默无闻,一心一意勤勤恳恳地干着科研工作,没有多大的成就。
但终于有一天,她在科研上取得突破,一举成名,于是各种荣誉、物质奖励接踵而至,一时她成了知名的教授。
国家又委以重任——局长。
这下她更应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了吧?但恰恰相反,她从此以后再无建树,郁闷不已。
分析原因,她是一个马太效应的受害者。
成名以后,她必须到这到那参加许多无聊的会议,发表许多无用的讲话,参加一些庆典,看望一些同样是“受害者”的名人。
因而她再也没有充裕的时间搞科研,虽有钱、权却与科研无补。
这样科研再无成就就不是奇怪的事了。
给予员工荣誉、地位、权力、金钱,本是想激励他为企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过多的荣誉、权位,确实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员工确实也想以优异的业绩回报企业。
但是员工已身不由己了,他已没有作贡献的时间和精力了。
由此可见,企业管理者一旦陷人马太效应的激励误区,必将适得其反,深受其害。
因而慎对马太效应是企业管理者的明智之举。
以职行赏式的激励奖励作为激励的一种方法,应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这在前面激励原则一章已有论述。
但是,企业管理者受传统激励观念的影响往往将激励与工作环境好坏、职务高低联系在一起。
“爵以授功,职以授能”,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奖励军臣,按功劳大小定官爵高下,职务被赋予了荣誉性。
长此以往,在人们的观念上逐渐形成了“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予禄”,“业绩辉煌,而名位随之”。
这种观念影响是很深的。
一般说来,奖励与工作环境好坏无多大的关系,工作条件恶劣,我们可以用津贴来补偿,未必非用奖励来表彰。
而职务的高低与奖励更无内在的联系,同时也不应有联系。
但是,我们授予职务的依据,常常就是因为某人工作时间长,对社会有一定贡献,就照顾性地给予晋升职务的奖励,而不管他是否具备了履行该职务所必备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职务几乎成了一种荣誉的表现形式,而失去了它本身的责任性。
这显然与职务本质属性的客观要求相背离,同时与奖励的根本目的相去甚远。
然而,在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中,许多管理者仍在不辞辛劳地使用这一激励方法。
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对业务很感兴趣,这是他们的追求,然而待他们有所功绩后,企业主管为了激励他们,便提拔他们为某某经理,以此官位来激励他们的积极性。
这显然是一种以官位行赏的做法,结果当然像杨锡兰和张新玉一样,影响他们的工作绩效。
不授权式的激励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授权与分权。
因为现代员工的能力越来越高,员工的个性化趋势也越来越强,前者使得员工有能力胜任上级主管分配给他们的任务,后者使得员工乐于接受上级主管指派他们的任务。
因而,不管管理者明白不明白,乐意不乐意,他们不得不面对授权与分权的趋势。
我们相信,每个人在要将自己日日从事的工作授权给他人接管时,总是会感到难以割舍;尤其是这项事业是自己首创的,更是视之如亲生子女,非亲自哺育难以放心。
而事业和你的关系也正如父母与子女一般,是相互依赖的;即使你明知接掌自己事业的人是如何精明干练的人才,你心底总是有个声音在呐喊:“他不行,他不了解我的事业,也不明白我的方法。
”授权本身也是一种激励,做过老师的人都深有体会,一个不好的学生,当你让他负责做某件事时,他常常能做得很好,甚至会因为这件事的成功而影响他的一生。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也一样,无论你愿不愿意,舍不舍得,正如儿女势必有一天要离你而去一般,你也终有一天得将事业授予他人去掌管。
你越是大权独揽、事必躬亲,到了这一天就越难放手,接手的人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因此,授权时,最好是从开始就有计划、按部就班地培养接班人。
起先,先授一部分职责,自己退居一边观察,适时地给予指导;这样将要比你到最后关头才把权责一股脑儿丢给别人好得多!同时,在这种授权与观察当中,我们自己的眼界也得以拓宽,能够发现平日自己未曾注意到的缺点,也更清楚自己的目标所在。
这样,你的高瞻远瞩,加上你接班人的顺利接任,将使整体事业更为一帆风顺。
一个组织越庞大,这种授权制度的确立就越是重要。
你必须尽量减少管理工作当中的个人因素,而使一切制度化;要使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感觉自己是遵守规章去做独立判断,而绝不是任人指使的“跑腿的”。
要达到这种目的,势必要确实做到“充分授权、分层负责”;各人有各人的工作职责,也各人有各人的工作职权,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当管理者要询问一件关于制造方面的事,可以直接找负责制造的工人谈,而不会去找生产部主管谈,因为只有直接负责的人能真正为你解答,这便是充分授权的好处。
否则,制造工人说他只是依令行事,生产主管也说自己是依令行事,结果你问谁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如此企业岂有前途?授权是激励员工的一个好方法,授权,是一个事业的成功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