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与防治_教案1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dbae5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35.png)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危害。
2. 使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类型及危害;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和方法。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评价。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方法。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 荒漠化的类型: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等。
3. 荒漠化的危害: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减少、农业生产下降等。
4. 荒漠化防治的原则:综合规划、分区施策、重点治理。
5.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土地改良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荒漠化现象,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2. 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危害。
3. 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原则和措施。
4.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如退耕还林、沙化土地治理等。
5. 小组讨论: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评价。
6. 总结归纳: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和学生应承担的责任。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和建议。
六、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
2. 评估内容:荒漠化概念、成因、类型、危害的掌握程度;荒漠化防治措施和方法的理解;案例分析的能力;环保意识的提升。
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参与度的高低,知识点掌握情况,以及对荒漠化防治意识培养的有效性。
2. 调整策略: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强化重点知识点,增加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拓展1. 拓展话题:全球荒漠化现状及我国的政策措施。
荒漠化的防治第1课时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第1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85aacd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1.png)
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一一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板书】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承转)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今天我们就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来谈谈荒漠化的防治。
【板书】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一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板书】一、荒漠化1. 土地退化的形成:(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及类型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表现)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4)实质土地退化①土地沙漠化: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
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土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②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石质山地,由于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性状全面改变,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形成类似于荒漠的景观,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
③土地次生盐渍化a.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导致盐分在地表累积;b,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向上扩散,造成土地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
C. 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
2.荒漠化完成学案知识梳理一:L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影响因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土地荒漠化与防治_教案
![土地荒漠化与防治_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79e04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1.png)
土地荒漠化与防治_教案土地荒漠化与防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土地荒漠化含义,类型,分布,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2)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大凡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土地荒漠化类型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总结归纳土地荒漠化各种类型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荒漠化问题的危机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1.学会从自然和人文因素等多方面分析荒漠化发展的原因,因地制宜地分析例外荒漠分布地区的自然条件,提出防治的策略和措施。
2.根据例外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视频导入:播放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视频,自然引出《土地荒漠化》主题。
多媒体展示4幅图片,(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土地盐碱化),引出本课探究问题。
(师)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危机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危机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是指气候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和土地盐碱化)。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分析大凡环境问题的方法(学生活动)例外类型的土地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1.石漠化2.红漠化3.土壤盐碱化4.土地沙漠化三、展示交流,教师点拨(一)石漠化:1.分布地区:喀斯特地貌地区,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一代。
岩溶地区(云南,贵州,广西)。
2.成因:(1)自然原因:地形坡度大;土层贫瘠,持水能力差,植被覆盖率低;多石灰岩,易被侵蚀;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为原因:陡坡开垦和过度樵采,大量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开发建设。
3.危害: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使人民生活贫寒。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75c96d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3.png)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2. 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3. 荒漠化分布的特点4.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5. 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荒漠化现象及防治成果。
4. 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现象及其成因。
2. 讲解荒漠化概念、类型、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
3. 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总结荒漠化防治措施。
4. 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拓展荒漠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关注并积极参与荒漠化防治工作。
六、教学内容1. 生物措施:植被恢复、物种引进与适应性培育2. 工程措施:水文水资源管理、土地改良、防沙治沙工程3. 农业措施:改良耕作制度、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 社会经济措施:政策法规制定、宣传教育、生态补偿机制5. 国际合作与交流:全球荒漠化治理经验分享、技术合作与援助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各类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原理及实践应用。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综合性与协调性,以及国际合作的作用。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解析荒漠化防治措施的成功案例。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c8c6e4b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d.png)
2024最新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2. 让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2.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
四、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2. 荒漠化的危害3.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4. 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5. 学生实践活动: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创意方案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
3. 案例分析:介绍荒漠化的危害及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
4. 知识拓展:讨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5. 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创意方案。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本地区的荒漠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荒漠化概念、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国内外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能力。
3. 创意方案展示:评价学生提出的荒漠化防治创意方案的创造性及可行性。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当地荒漠化情况。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践。
3. 开展校园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
3. 反思实践活动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九、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制定个人环保行动计划,践行环保理念。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73588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01.png)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分布和影响。
2. 使学生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4. 引导学生学习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2. 荒漠化的分布与影响3. 荒漠化的成因4. 荒漠化的危害5.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教学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荒漠化防治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讲解荒漠化的概念,介绍荒漠化的类型。
3. 荒漠化的分布与影响:分析荒漠化的分布特点,讲解荒漠化对环境、人类的影响。
4. 荒漠化的成因:讲解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成因。
5. 荒漠化的危害:分析荒漠化对生态环境、水资源、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危害。
6.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介绍荒漠化防治的技术、政策和管理措施。
7.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荒漠化防治案例,如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
8. 小组讨论: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9.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评价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意义。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荒漠化定义、类型、分布、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的掌握程度。
2. 考察学生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能力。
3.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协作精神。
4. 检查学生作业中提出的荒漠化防治建议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七、教学拓展1. 邀请荒漠化研究专家或环保工作者进行讲座,分享一线经验和观点。
2. 组织学生参观荒漠化治理项目,实地了解治理效果和困难。
预防荒漠化的教案:掌握荒漠化治理的关键技术
![预防荒漠化的教案:掌握荒漠化治理的关键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a62b368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0b.png)
预防荒漠化的教案:掌握荒漠化治理的关键技术荒漠化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逐渐变成荒漠或半荒漠地区的过程。
荒漠化的发生和加剧对于人类和自然环境都是极为不利的,预防荒漠化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关于预防荒漠化的教案,帮助大家掌握荒漠化治理的关键技术。
一、教学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影响和原因;2、掌握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技术;3、了解荒漠化治理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效果;4、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荒漠化的治理关键技术;2、如何有效减缓和逆转荒漠化进程。
三、教学方式1、授课、讲解;2、互动问答;3、讨论研究;4、案例分析。
四、教学内容1、荒漠化的影响和原因荒漠化对于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不仅会造成土地退化,而且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以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自然因素影响:地球的冷暖波动、迭起的地质颠簸,土地的植物覆盖程度等都与荒漠化密切相关;(2) 人为因素影响:人类开发的行为,如过度放牧、滥伐、开采以及过度耕作等都会引起荒漠化的加剧。
2、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技术荒漠化治理是非常复杂和长期的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进行综合治理。
根据荒漠化的具体类型和程度,采取不同的技术和措施。
现介绍如下:(1) 植被修复:此技术主要是通过植被的种植和管理来恢复原有的植被覆盖,最终达到保持土壤水分平衡的目的;(2) 沙漠绿化:这里指的是在荒漠沙漠地区进行大面积的植被覆盖,包括整地、造林绿化等技术;(3) 土地保育:通过改变人类的生产习惯和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减少人类的破坏和危害;(4) 控制荒漠环境:通过适度进行灌溉、建设排水设施等技术手段,有效提高沙漠基础环境的水分含量;(5) 社会保障:政府为解决荒漠化问题,对农民开展资金扶持、增加就业机会等措施,通过实施社会保障的方式,让农民体外转线,缓解过度开采造成的环境压力。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36778aa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54.png)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成因2. 荒漠化的类型及影响3. 荒漠化防治的原则与措施4. 我国荒漠化现状及治理案例5. 个人和集体的责任与行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影响;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2. 难点:荒漠化成因的复杂性;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用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及防治成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荒漠化治理案例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践操作。
4. 讨论法,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合理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荒漠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成因及影响。
2. 新课导入:介绍荒漠化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影响。
4. 荒漠化防治措施:讲解荒漠化防治的原则与措施。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用性,提出改进意见。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及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其对荒漠化防治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和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创新能力及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提出和分析。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反思内容可包括:1. 学生对荒漠化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组织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在活动中充分交流和合作。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a3a7ea2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43.png)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与分类2. 荒漠化的成因与分布3. 荒漠化的危害4. 荒漠化防治措施5. 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视频资料。
2.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为例,分析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与效果。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荒漠化防治的有效途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原因及危害。
2. 讲解荒漠化的定义与分类:解释荒漠化的概念,介绍荒漠化的分类。
3. 分析荒漠化的成因与分布: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并介绍荒漠化的分布特点。
4. 讲述荒漠化的危害:阐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
5. 讲解荒漠化防治措施:介绍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
6. 案例分析:以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为例,分析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与效果。
7.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荒漠化防治的有效途径。
8.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9.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荒漠化问题,了解国际上的荒漠化防治措施。
2. 探讨荒漠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了解碳汇功能。
七、教学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荒漠化防治知识的掌握。
2. 强调荒漠化防治在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八、课堂练习1. 根据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2. 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23fcf256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7.png)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2.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2. 荒漠化的成因3. 荒漠化对环境的影响4.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5. 我国荒漠化治理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荒漠化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实际案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3. 课堂讲解:讲解荒漠化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4.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
5. 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某个荒漠化问题,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6.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荒漠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对荒漠化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在分析荒漠化治理案例时的思考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荒漠化实地考察,加深对荒漠化现象的理解。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荒漠化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
3. 开展荒漠化主题的课外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荒漠化地区、荒漠化治理成果等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2. 视频素材:寻找相关荒漠化防治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播放和讨论。
土地荒漠化治理课程设计
![土地荒漠化治理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b7c9a35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ec.png)
土地荒漠化治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及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2. 掌握我国治理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和成效;3. 了解世界范围内土地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及其启示。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土地荒漠化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搜集等方法,对土地荒漠化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就土地荒漠化治理提出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参与土地荒漠化治理的热情;2.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态度,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保护教育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土地荒漠化问题,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研究能力,但可能对土地荒漠化问题缺乏深入了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地调查等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确土地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 介绍土地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及分布特点;- 分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如气候变化、过度开发、水资源短缺等。
2.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与影响- 阐述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发展态势和重点区域;- 讨论土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土地荒漠化治理措施及成效- 介绍我国治理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防沙治沙工程等;- 分析治理措施的实施效果,以实例展示治理成果。
4. 世界土地荒漠化治理案例- 选取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土地荒漠化治理案例,如以色列、澳大利亚等;- 分析其成功经验,为我国土地荒漠化治理提供借鉴。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精选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79c40a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5.png)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以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2. 荒漠化的危害3. 荒漠化的分布特点4. 荒漠化防治的意义5. 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问题。
2.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2. 案例分析: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为案例,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和分布特点。
3.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探讨荒漠化防治的措施,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4. 知识拓展:介绍全球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六、荒漠化防治的策略1. 课堂讲解:讲解荒漠化防治的策略,包括农业技术改进、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等。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让学生了解实际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
七、学生小组活动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策略的应用和效果,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荒漠化防治策略,制作展板或PPT进行展示,并简要介绍其原理和实施效果。
八、荒漠化与可持续发展1. 课堂讨论:讨论荒漠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可持续发展中融入荒漠化防治措施。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荒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如生态旅游业、沙漠农业等,让学生了解荒漠化地区的经济发展途径。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45564a5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1.png)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第一章: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1 荒漠化的定义解释荒漠化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含义。
强调荒漠化不仅仅是指沙漠地区的扩大,还包括土地质量的退化。
1.2 荒漠化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如水力荒漠化、风力荒漠化、化学荒漠化等。
分析各种荒漠化的特点和成因。
第二章:荒漠化的成因与影响2.1 荒漠化的成因探讨荒漠化的主要成因,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水资源利用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成因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荒漠化的影响分析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强调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激发学生对荒漠化防治的关注。
第三章:荒漠化防治的原则与方法3.1 荒漠化防治的原则介绍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则,如科学规划、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等。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原则的重要性。
3.2 荒漠化防治的方法探讨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方法,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改良等。
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第四章:我国荒漠化现状与防治实践4.1 我国荒漠化现状分析我国荒漠化的分布特点、严重程度和变化趋势。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荒漠化问题的紧迫性。
4.2 我国荒漠化防治实践介绍我国政府采取的荒漠化防治政策和措施。
分析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学生实践与思考5.1 学生实践设计实践活动,如调查周边地区的荒漠化情况、参观荒漠化治理项目等。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荒漠化防治的认识。
5.2 学生思考提出针对荒漠化防治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和社会在荒漠化防治中的责任。
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荒漠化防治方法和策略。
第六章:国际荒漠化防治经验与启示6.1 国际荒漠化防治经验介绍国际上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如非洲的萨赫勒地区、亚洲的蒙古国等。
分析这些成功案例的防治策略和经验教训。
6.2 国际荒漠化防治对我国的启示探讨国际荒漠化防治对我国的启示,如政策支持、国际合作、技术创新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国内外荒漠化防治中发挥我国的作用。
荒漠化防治教案:学习科学知识,防止沙尘暴侵袭
![荒漠化防治教案:学习科学知识,防止沙尘暴侵袭](https://img.taocdn.com/s3/m/e3d93243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9.png)
荒漠化防治教案:学习科学知识,防止沙尘暴侵袭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荒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据统计,全球40%以上的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
其中,沙漠化是荒漠化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沙尘暴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
由于我国地处亚洲大陆中部,南北之间存在显著的气候差异,加之我国地形辽阔,荒漠化和沙尘暴的发生频率比较高。
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荒漠化的发生,防止沙尘暴的侵袭。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科学知识,了解荒漠化和沙尘暴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一、了解荒漠化的成因1. 自然因素荒漠化的主要成因是气候干旱和地形地貌的不利条件。
全球气候变暖,降雨量减少,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水分贮存,从而促进了荒漠化的发生。
地形地貌的不利条件在于山脉、高原、丘陵等地属于半干旱地区,雨水由于缺乏滋润,很容易促使该地区的土壤无法生长植物,从而导致荒漠化的发生。
2.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活动之一,主要是因为人类过度开垦荒地、过度放牧、乱砍滥伐、过度开采、过度抽取地下水等,这些活动直接破坏了荒地生态环境,导致荒漠化的进一步加重。
二、了解沙尘暴的成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导致沙尘暴的成因之一,通常是由于大气不稳定、干旱少雨和高速风等自然现象所引起的。
例如,在沙漠地区,极端高温热会使沙土扩张,而其它区域则可能发生干旱,导致大量石质和尘土扰动并挥发成云。
高温时,大气容易出现起伏,并使空气、尘土和气压等产生变化,使得沙尘暴成为可能。
2.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导致沙尘暴的一种重要因素。
活动如人类的居住区建设、农业生产、水土保持工作的不健全和过度采矿等会严重破坏自然环境,人类经济活动也扮演着导致沙尘暴的重要角色。
三、了解荒漠化和沙尘暴的防治措施1.防治荒漠化(1)加强环保宣传以提高公众生态意识,推广生态文明,落实国家荒漠化治理目标,加强荒漠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2)科学种植树木,栽种草地,修建防护林带,增加植被覆盖度。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4261b3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d5.png)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荒漠化,掌握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 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及其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危害。
3. 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掌握描述和分析荒漠化过程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荒漠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对荒漠化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发生机理、类别及其成因等基本概念。
2. 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介绍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以自然因素为例,参与课堂讨论,让学生分析自然因素中长时间的气候干旱、风化侵蚀等对荒漠化的影响。
以人为因素为例,介绍人类活动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与荒漠化的相关因素,如人类过度开垦耕地、疏林造林、过度放牧等。
3. 荒漠化的危害主要介绍荒漠化对自然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危害。
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严重损害盐碱地、水资源和耕地等自然资源。
同时,还会在导致风沙暴、水土流失及生态失衡等问题。
荒漠化对于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同样具有极大的影响。
4.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现代技术、社会管理、生态建设等方面。
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技术的应用,以及社会管理的改善,促进荒漠化地区的发展。
培养学生重视荒漠化地区生态建设,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实践。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在讲述荒漠化的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轨的事例,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掌握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亦需要与学生多方互动,让学生在原因分析上能够清晰明了。
2. 基于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从学生感兴趣或偏向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对荒漠化有更深层的思考,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3. 视觉辅助手段适当运用一些图片、地图和视频等工具,可以更直观、生动地描述和展示荒漠化的过程和危害。
在创意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以草图等形式来介绍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与危害。
四、教学评估1. 日常教学测试针对荒漠化的基本概念知识、相关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日常小测验。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2e694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5.png)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危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
2. 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3. 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
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植被覆盖度下降,土壤肥力减少,水分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 荒漠化的危害:影响农业生产、造成水资源减少、破坏生物多样性、加剧自然灾害、影响人类健康等。
3. 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和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土地利用不当等)。
4. 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化土地利用、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植被建设、推广先进技术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讨论荒漠化的定义及其危害。
2. 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让学生举例说明。
3. 讲解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章节二:水资源合理利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利用现状。
2. 掌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
3. 分析水资源合理利用对荒漠化防治的作用。
教学内容:1. 水资源分布: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水资源地区差异较大。
2. 水资源利用现状:水资源利用中存在浪费、污染和过度开发等问题。
3. 水资源合理利用方法: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源地、治理水污染等。
4. 水资源合理利用对荒漠化防治的作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讨论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利用现状。
2. 讲解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分析水资源合理利用对荒漠化防治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
章节三:优化土地利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及其利用现状。
2. 掌握优化土地利用的方法。
3. 分析优化土地利用对荒漠化防治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
2. 土地利用现状:存在土地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等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的地理教案:荒漠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生态环境保护的地理教案:荒漠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5e1aa823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39.png)
生态环境保护的地理教案:荒漠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荒漠化的原因和影响;2. 掌握荒漠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3. 能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预防破坏和污染。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区域,由于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植被退化、土壤侵蚀、土地退化、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形成不适宜人类生存和经济活动的荒漠地区。
2. 荒漠化的原因和影响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有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地质作用等多种因素。
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贡献最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过度放牧:造成了植被过度开垦、土地过度疲劳和水资源过度消耗;(2)土地开发:通过过度开发利用土地造成土壤侵蚀、草原荒漠化和水资源逐渐减少等问题;(3)大规模砍伐: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的发生。
荒漠化对人类的影响也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生态环境恶化:造成植被严重缺失、水土流失、水资源减少等问题;(2)社会经济发展受阻:限制了农业生产、损害了旅游业和建设业的发展;(3)生灵涂炭: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许多在荒漠区域生活的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三、荒漠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要遏制和治理荒漠化,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施策。
一般来讲,荒漠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被恢复植被是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手段。
通过大规模的造林、封山育林、人工草场等方法,恢复植被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提高土地的保水能力。
2. 水资源管理水源是荒漠化防治的关键因素之一。
要减少对地下水和水源的过度开采,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3. 合理用地要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避免土地错配、过度垦殖、过度放牧等问题,以减少土地的疏浚、漫滩和土壤侵蚀,从而减少荒漠化的发生。
4. 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是通过向生态系统提供必要的生态服务,从而减轻生态系统受损的压力。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有助于防止荒漠化的发生。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6e046db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19.png)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及分布。
2. 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3. 荒漠化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
4.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生态修复、水资源合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法规等。
5. 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沙化土地治理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及效果评估。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让学生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效果。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合理性及可行性。
4. 实践活动法:设计荒漠化防治方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荒漠化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让学生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效果。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合理性及可行性。
5. 实践活动:设计荒漠化防治方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当地荒漠化现状,并提出防治建议。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荒漠化概念、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思考深度。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设计的荒漠化防治方案的创意和实用性。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对当地荒漠化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建议。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f4988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6c.png)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服务于社会,关注生态环境。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2. 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3.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4. 我国荒漠化现状及治理案例5. 个人和集体的责任与行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及个人和集体的责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及治理成果,增强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案例。
4. 小组讨论法,探讨荒漠化防治措施及个人和集体的责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现象及原因。
2. 新课导入:介绍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毛乌素沙漠治理。
4. 危害展示:让学生了解荒漠化对环境、经济、人类生活的危害。
5. 防治措施:讲解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及个人和集体的责任。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涵盖了荒漠化的基本概念、成因、危害、防治措施及我国治理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环保意识。
希望这个教案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剩余的五个章节。
六、教学活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我们将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
我们将前往当地的一个正在进行的荒漠化防治项目,如植树造林、沙漠变绿洲等。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和方法,以及这些措施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在考察过程中,学生将有机会与项目工作人员交流,了解他们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工作经验和心得。
七、评价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1](https://img.taocdn.com/s3/m/e98c2d47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70.png)
1.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搜集荒漠化的相关资料,了解荒漠化的基本知识。
2.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荒漠化地区进行监测和评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艰辛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和勇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5.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伦理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事实为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荒漠化的严峻形势,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创设真实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艰辛和成果,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3.设计一些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深入理解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荒漠化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我还将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引入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荒漠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荒漠化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荒漠化与防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土地荒漠化含义,类型,分布,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2)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土地荒漠化类型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总结归纳土地荒漠化各种类型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自然和人文因素等多方面分析荒漠化发展的原因,因地制宜地分析不同荒漠分布地区的自然条件,提出防治的策略和措施。
2.根据不同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视频,自然引出《土地荒漠化》主题。
多媒体展示4幅图片,(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土地盐碱化),引出本课探究问题。
(师)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是指气候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和土地盐碱化)。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分析一般环境问题的方法
(学生活动)不同类型的土地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1.石漠化2.红漠化3.土壤盐碱化4.土地沙漠化
三、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