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敏感性与反应性的影响因素_父母受教育水平_职业的作用分析_陶沙

合集下载

父母职业对子女职业认知的影响研究

父母职业对子女职业认知的影响研究

父母职业对子女职业认知的影响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父母的职业对子女的职业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母亲的敏感性到学步儿的依恋安全性:内部工作模式的桥梁作用

从母亲的敏感性到学步儿的依恋安全性:内部工作模式的桥梁作用

心理科学进展 2017, Vol. 25, No. 2, 312–31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7.00312312职场中的公民压力*赵红丹1,2 江 苇1(1上海大学管理学院; 2上海大学战略管理研究所, 上海 200444)摘 要 公民压力是指员工在从事组织公民行为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压力感。

公民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员工工作要求的相关研究, 并且为提高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投入等提供了新思路。

西方学者对公民压力的概念、理论基础、结构及测量、前因、结果等进行了系统探讨。

未来研究议题应当在:清晰界定公民压力的内涵; 结合公民压力的来源和类型全面描述其内在结构; 丰富公民压力相关机制的研究; 关注公民压力的本土化研究。

关键词 公民压力; 组织公民行为; 工作要求; 公民行为氛围; 公民行为规范 分类号B849:C931 引言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员工自觉从事的行为, 它虽然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中, 但一直被视为有助于提高组织功能的有效性(Chun, Shin, Choi, & Kim, 2013)。

随着竞争日趋激烈, 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在不增加经营成本的情况下, 通过要求员工从事更多职责范围之外的组织公民行为来促进企业的成长(Zhao, Peng, & Chen, 2014)。

然而, 这种特定的工作要求会使员工在自己本职范围之外的任务上消耗较多资源, 进而在从事公民行为时感受到一定的压力(Bolino & Klotz, 2015)。

这主要是因为, 当今职场竞争日趋激烈, 员工的绩效评价、薪水增加、晋升甚至工作职位等均与其组织公民行为表现密切相关, 为了得到这些职场中的“潜在刺激”, 员工往往不得不接受这种额外的工作要求(Cates, Mathis, & Randle, 2010)。

家庭背景中母亲对子代教育获得和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

家庭背景中母亲对子代教育获得和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

家庭背景中母亲对子代教育获得和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1. 母亲对子代教育的重要性母亲在子女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们不仅是孩子们的第一任教师,还是他们最亲密的伴侣和引导者。

母亲对子代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方面,还涉及到价值观、道德观念、社交能力等方面。

同时,母亲的社会地位也会对子代教育产生一定影响。

2. 家庭背景对母亲对子代教育获得的影响家庭背景是指家庭中父母双方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经济状况等因素。

研究表明,家庭背景对母亲对子代教育获得产生显著影响。

2.1 受教育程度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往往具备更多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学习和发展。

她们在知识传授上更有优势,并且能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机会。

相比之下,教育水平较低的母亲可能面临知识和技能的不足,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教育支持。

2.2 职业地位母亲的职业地位对子代教育获得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职业地位较高的母亲通常能够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此外,职业地位高意味着母亲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和社会地位,这也会对子代教育获得产生积极影响。

2.3 经济状况经济状况是家庭背景中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经济状况好的母亲通常能够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给孩子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

相反,经济困难家庭中的母亲可能面临着资源匮乏、生活压力大等问题,这也会对她们在子代教育中产生一定影响。

3. 母亲对子代教育获得与社会地位之间相互关系母亲对子代教育获得与社会地位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

一方面,母亲的社会地位会影响她们对子代教育的投入和重视程度。

社会地位较高的母亲通常更有能力和资源来关注子代教育,她们更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另一方面,母亲对子代教育获得也会影响她们的社会地位。

通过对子代教育的投入和引导,母亲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的学术成绩以及良好的品德素养,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孩子未来在社会中取得较高地位。

4. 母亲对子代教育获得与社会地位之间存在差异尽管母亲对子代教育获得与社会地位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但也存在差异。

母亲敏感性论文:母亲敏感性、将心比心对婴儿依恋的预测:社会经济地位效应

母亲敏感性论文:母亲敏感性、将心比心对婴儿依恋的预测:社会经济地位效应

母亲敏感性论文:母亲敏感性、将心比心对婴儿依恋的预测:社会经济地位效应【中文摘要】对母亲敏感性与婴儿依恋二者之间关系的探究由来已久,甚至有研究者提出母亲敏感性是婴儿依恋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

但近来该领域其他一些研究者发现:其它因素也会对婴儿依恋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母亲将心比心、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

为了较为全面和清晰地了解这些因素对婴儿依恋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从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行为观察实验室2008-2009年的实验被试中筛选出有效被试家庭92个,采用母亲行为Q分类、将心比心编码手册分别评估了这些被试家庭母亲敏感性与将心比心,同时采用依恋行为Q分类评估了这些被试家庭中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安全性。

还通过家庭基本情况调查表了解到这92个家庭中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月收入,职业等与社会经济地位有关的变量情况,依据李春玲教授2005年改进的各职业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回归方程,获得这些有效被试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得分。

通过研究发现:1.母亲敏感性、将心比心、婴儿依恋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2.将心比心对婴儿依恋具有直接预测效应,母亲敏感性是将心比心与婴儿依恋之间的中介变量。

3.社会经济地位对婴儿依恋的作用机制是复杂的。

社会经济地位对婴儿依恋存在直接预测效应:还通过影响母亲将心比心、次而影响母亲敏感性,进而影响婴儿依恋,对婴儿依恋存在间接效应。

【英文摘要】Since quite a long time, maternal sensitivity has been in the privileged position as the only important causal factor of infant attachment. Recently however, other attachment researchers have found out some other factors that would affect th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such as maternal mind-mindedness, social economical status (SES) and so on. For seeking out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cure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our research selected 92 effective participants families from our Laboratory recorded in 2008 &2009. Using Maternal Behavior Q-sorts (MBQS), Mind-mindedness Coding Manual (2006), Attachment Q-sorts (AQS), respectively evaluated the maternal sensitivity, mind-mindedness and infant attachment security. Moreover, using the Home Inventory Scale, we estimated the social economical status variables such as maternal educational level, job occupation, family income and so forth. By using the new regression equation that improved by Professor Li Chunling in 2005, our research obtain the eff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index (SEI) of each famil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1. There are positive relations between maternal sensitivity, mind-mindedness, and infant attachment.2. Mind-mindedness has a direct effect on infantattachment; moreover the pathway is mediated by maternal sensitivity.3. SES affects infant attachment in complex ways.It will affect mind-mindedness, maternal sensitivity, and thenhas an indirect effect on infant attachment.【关键词】母亲敏感性将心比心依恋社会经济地位【英文关键词】Maternal sensitivity mind-mindedness attachment social economical status direct&indirect effect mediator moderator【目录】母亲敏感性、将心比心对婴儿依恋的预测:社会经济地位效应摘要4-5Abstract5目录6-8引言8-9第一部分文献综述9-16 1. 母亲敏感性与依恋的关系9-10 2. 将心比心与依恋的关系10-11 3. 母亲敏感性、将心比心与依恋11-12 4. 社会经济地位与依恋12-16 4.1. 社会经济地位的概念界定与评定方法12-13 4.2. 社会经济地位与依恋的关系13-16第二部分问题提出、研究假设和研究目的16-18 1. 问题提出16 2. 研究假设16-17 3. 研究目的和意义17-18第三部分研究方法与程序18-22 1. 研究被试18 2. 研究工具18-21 2.1. 家庭基本情况调查表18-19 2.2. 评估社会经济地位(SES)19 2.3. 评估母亲敏感性:母亲行为Q分类(MBQS)19-20 2.4. 将心比心编码手册20 2.5. 评估依恋安全性:依恋行为Q分类(AQS)20-21 3. 研究程序21 3.1. 问卷填写21 3.2. 家庭观察21 4. 数据处理21-22第四部分结果与分析22-29 1. 母亲敏感性、将心比心与依恋的基本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22 1.1. 母亲敏感性、将心比心、依恋的基本描述统计22 1.2. 母亲敏感性、将心比心、婴儿依恋安全性的相关性分析22 2. 母亲敏感性、将心比心对婴儿依恋预测的模型检验22-24 2.1. 母亲敏感性、将心比心对婴儿依恋预测的中介模型检验——敏感性中介作用22-24 2.2. 母亲敏感性、将心比心对婴儿依恋预测的交互作用模型检验24 3. 社会经济地位效应分析24-29 3.1. 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描述统计及其与母亲敏感性、将心比心、婴儿依恋的相关性分析24-25 3.2. 社会经济地位对婴儿依恋的直接/间接效应检验25-27 3.3. 社会经济地位对婴儿依恋的调节效应检验——有中介的调节模型27-29第五部分讨论29-33 1. 母亲敏感性、将心比心对婴儿依恋的预测作用29-30 2. 社会经济地位对婴儿依恋的效应分析30-31 2.1. 社会经济地位对婴儿依恋的直接预测效应30 2.2. 社会经济地位对婴儿依恋的中介/调节过程:母亲敏感性、将心比心30-31 3. 本研究启示31-32 4.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32-33第六部分研究结论33-34参考文献34-37附录37-43附录1:家庭基本情况调查表37-39附录2:母亲行为Q分类举例39-40附录3:依恋行为Q分类举例40-41附录4:将心比心编码手册示例41-42附录5:李春玲161中职业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得分表示例42-43致谢43-44。

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及引导策略研究

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及引导策略研究

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及引导策略研究
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可能会面临以下问题:
1. 缺乏教育知识和技巧:一些母亲可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缺乏教育知识和技巧,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引导策略:提供家庭教育知识和技巧的培训机会,可以通过参加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让母亲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2. 情绪管理困难:母亲可能在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或问题时,难以有效地进行情绪管理,容易陷入情绪化的反应,从而影响教育效果。

引导策略:提供情绪管理技巧的培训,帮助母亲学会如何控制情绪、理性思考和冷静地与孩子沟通,以提高教育效果。

3. 缺乏时间和精力:一些母亲可能面临工作和家庭责任的双重压力,导致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和交流。

引导策略:提供时间管理和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培训,帮助母亲合理安排时间,找到适合的方法和时机与孩子进行沟通和教育。

4. 教育观念的不同:不同的母亲可能有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可能会导致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和混乱。

引导策略:提供家庭教育价值观培训,帮助母亲明确家庭教育的目标和原则,以及如何与家人一起制定一致的家庭教育规划和方法。

5. 缺乏家庭支持和资源:一些母亲可能在家庭教育中缺乏家人的支持和必要的资源,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引导策略:建立家庭教育支持网络,为母亲提供资源和支持,可以通过建立亲子教育社群、加强与亲友的交流和支持等方式,共同推动良好的家庭教育。

总体而言,母亲在家庭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情绪管理、时间安排、教育观念培养和家庭支持等策略来进行引导和解决。

这些策略的目的是帮助母亲提升教育能力,改善教育环境,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和发展条件。

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拒绝敏感性、成人依恋的中介效应分析【开题报告】

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拒绝敏感性、成人依恋的中介效应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应用心理学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拒绝敏感性、成人依恋的中介效应分析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一)背景1903 年, 法国精神病学家Janet第一个对社交焦虑进行描述, 所用词为“社交恐怖”或“社会的恐怖症” , 并将其归为神经衰弱一类。

最早提出“社交焦虑”一词的是英国精神病学家Mark&Gelder(1966), 他根据发病年龄以及害怕对象的不同, 从恐怖障碍中区分出一组称之为社交焦虑( Social Anxiety )的病人。

1970 年, Marks 修改完善了他的理论, 提出了社交恐怖症( Social phobia) 的概念, 代替了“社交焦虑”。

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 心理学家们日益关注社交焦虑的研究, DSM-Ⅲ将社交恐怖症作为“焦虑性障碍”的一个类型被沿用至今[34]。

社交焦虑障碍的发展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的研究在遗传基因、气质特征、父母影响、早期创伤、认知倾向等方面都有不少进展 , 而且多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得到重视[6]。

其中,国内外有研究认为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对社交焦虑起了很大作用。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和行为倾向、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及其教育观念[23]。

早在20 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们就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但是,在父母教养方式对社交焦虑的影响过程中是否存在其他因子的中介或者调节效应还尚待研究。

查阅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对社交焦虑的研究较多是从成人依恋或拒绝敏感性这两个方面入手的。

根据依恋理论及前人研究,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与社交焦虑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而根据社会拒绝理论及前人研究,父母教养方式、拒绝敏感性与社交焦虑三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那么,成人依恋和拒绝敏感性是否在父母教养方式对社交焦虑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中介效应,是否可以构建四者的一个理论模型成为本研究所要研究的问题。

父母的教育背景与子女个性心理的关系研究

父母的教育背景与子女个性心理的关系研究

父母的教育背景与子女个性心理的关系研究父母的教育背景对子女的个性心理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关系一直被教育心理学家们广泛讨论和研究。

父母的教育背景不仅包括他们受到的教育水平和方式,还包括他们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教育水平的普及和父母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父母的教育背景对子女的个性心理产生的影响愈发显著。

一、父母教育背景对子女个性心理的影响父母的教育背景对子女的个性心理有着直接的影响。

首先,父母受到的教育水平和学历会影响他们对子女教育的态度和方法。

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往往更加注重子女的全面发展,他们更有可能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注重启发式教育,倡导尊重子女的个性发展。

相反,受过低教育水平的父母可能更倾向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纪律和听从,对子女的发展会有所限制。

其次,父母所处的家庭环境也会对子女的个性心理产生影响。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关系、家庭氛围等方面。

在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更加乐观、自信,具有较强的情绪稳定性和社交能力。

相反,如果父母在家庭中存在矛盾、冲突,家庭气氛压抑或是经济困难,孩子可能会表现出内向、孤僻,甚至有精神健康问题。

再者,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子女的个性心理。

父母是否注重品德教育、是否重视学业成绩、是否鼓励子女参加文体活动等,都会对子女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如何,直接影响了子女的性格塑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时,需要注意研究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避免盲目地模仿传统教育方式,以免对孩子的个性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二、父母的教育背景对子女的情绪发展的影响父母的教育背景对子女的情绪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对子女的情绪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他们的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方式、对情绪的理解和处理能力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子女的情绪发展。

首先,父母在家庭中的情绪表达会直接影响子女。

如果父母在处理情绪上表现得不当,比如情绪爆发、情绪控制不佳,孩子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变得情绪不稳定、易冲动。

家庭因素母亲角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因素母亲角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因素母亲角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因素与母亲角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已经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心理上的压力增加。

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他们面临的学业和生活的压力极大,因此家庭因素和母亲角色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也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家庭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 父母关系和家庭氛围对于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关系和家庭气氛至关重要。

在父母离异家庭中的学生,他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很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稳定而健康的父母关系和家庭氛围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2. 家庭贫富差异同时,在家庭所处的贫富差异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仅仅发现自己的家庭没有那么富裕就可以导致一些可能是不必要的焦虑和有压力的情绪感受,如果大学生在家里压力很大的话,他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也会受到影响。

3. 独生子女和兄弟姐妹因为人类是社交动物,独生子女会在成长中经历孤独和缺乏他们被外界别的孩子那种交流和互动的情况。

对于大学生来说,孤独感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在经历自己第一次远离家人的时候,而这会给青年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4. 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教育方式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家庭接受的教育方式和父母的教育水平,会影响大学生的性格培养和价值观。

因此,在家庭中接受正确教育和指导,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们的自我价值感受和信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母亲角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母亲作为大学生成长中的主要依靠,如何准确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对于大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1. 母亲的情感支持母亲对于大学生情感方面的支持是十分必需的。

母亲在认识到大学生面临的挑战时,应该尽快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并让大学生知道他们有一个能够照顾他们的地方,并能随时提供帮助的人。

母亲对大学生谈论问题、诉说烦恼以及主动安慰和鼓励,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

关注家庭教育、关注母亲角色--《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意义及制约因素的初步探讨》读后感

关注家庭教育、关注母亲角色--《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意义及制约因素的初步探讨》读后感

创新教育Innovation Education 关注家庭教育、关注母亲角色——《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意义及制约因素的初步探讨》读后感李悦 江苏省苏州吴江汾湖高级中学摘要:当我们面对当前中小学生离家出走、逃学、网恋、自杀等等社会问题时,就会有一批人站出来质疑我们的教育。

那问题出现了,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母亲教育的缺乏以及对“潜教育”关注的缺乏。

人类生生不息,靠的是母亲。

请给家庭教育更多的关注,请给母亲更多的关注,因为母亲是点亮教育的另一盏明灯。

关键词:家庭教育;母亲角色;“潜教育”;关注假期有幸读到了张晓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意义及制约因素的初步探讨》,该文被评为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并已经被中国知网收录。

看过此文,颇有些感慨;多次阅读之后,感慨良久凝聚心头,挥之不去。

我们在拼命地改革教育,改变教学方式方法,试图找到一条早日复兴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魔杖,早日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成为世界强国。

我们的想法是对的,我们的教育改革家也着实辛苦。

当我们面对当前中小学生离家出走、逃学、网恋、自杀等等社会问题时,就会有一批人站出来质疑我们的教育。

教育错了吗?教育没有错。

教师错了吗?教师没有错。

那问题出现了,根源在哪里呢?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在于母亲教育的缺乏。

一、关注家庭教育家庭出了问题,孩子也会出问题。

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在家庭这所人生最重要的学校里,母亲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决定孩子命运的缔造者。

教育家、社会心理学家,中国第一个母亲研究所创办人王东华先生在他的杰作《发现母亲》中这样阐述: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再生产,男性的特点适合于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

让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她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是一个大错误。

在孩子的成长上,母亲的作用要在90%以上,一个警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

女人的名字叫母亲,母亲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为什么一些人对转变更加敏感?

为什么一些人对转变更加敏感?

为什么一些人对转变更加敏感?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它不仅包括了技术的进步,也涵盖了社会观念的变迁与价值体系的重构。

然而,我们也发现,在面对转变时,一些人却表现出异常的敏感性,对变革产生了更强烈的反应。

那么,为什么一些人对转变更加敏感呢?本文将从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个人因素1. 高情绪敏感性一些人具有较高的情绪敏感性,他们对于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往往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这种情绪敏感性可能是由于个体对不确定性的反应较强,对于转变的预期和结果过度担忧,产生了过度的焦虑和疑虑。

2. 探索欲望部分人天生具有自主性强、好奇心旺盛的特质,他们对于新事物和未知领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当社会发生转变时,他们更容易产生对新事物的兴趣,并且更愿意主动参与其中,以寻求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二、社会因素1.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社会集体共同承袭和保持的一系列行为方式、观念和价值取向,它决定了人们在面对转变时的反应。

如果一个社区或群体具有强烈的保守倾向和对传统的执著,那么转变对于他们而言将是一种挑战和威胁,因而容易引发敏感性反应。

2. 社会差距社会差距是一个社会中成员之间在经济、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在一个社会差距较大的社会中,转变可能会加剧社会阶层的分化和不公平现象,进而影响到弱势群体的生活和权益。

这些群体在面对变革时,由于其处境的敏感性,容易表现出更强烈的情绪反应。

三、心理因素1. 控制欲望人们对于自己生活的控制和预测都具有一定的需求,这种需求以不同程度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之中。

当转变发生时,它会对个人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干扰,使得个体对于自身生活的掌控程度下降。

这个过程可能引发不安全感和焦虑,进而加剧敏感性反应。

2. 知识储备个人的知识储备对于对待转变的态度和反应也具有影响。

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对于变革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也会相对有限。

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容易对转变感到不安和恐慌,表现出更强烈的敏感性。

家庭教育中母亲具有的影响和作用分析

家庭教育中母亲具有的影响和作用分析

家庭教育中母亲具有的影响和作用分析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有所转变,在注重校园教育的同时,更加看重家庭教育。

然而,在家庭教育的大环境下,母亲所具有的影响和作用十分的显著,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鉴于此,本文主要就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母亲所发挥的影响,以及教育作用的发挥途径展开合理的分析,从而为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家庭教育;母亲;影响;教育前言: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母亲的教育,在当前教育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母亲是孩子最为亲近的人,母亲的教导能够让他们养成正确的心理品格,形成良好的品质素养。

因此,在新时期主张家庭教育的宏观背景下,母教功能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高度重视母教方法的指导和规范,进一步优化小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实现小学生的素质建设。

一、小学生家庭教育中母亲的影响分析(一)思想影响母亲是个体一生影响最为显著的角色,从出生开始,到后续的成道路上,母亲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重要导师。

母亲的思想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的思维认知,以及未来对事物的判断思维和处理方式。

比如说,母亲在对待生活方面始终拥有积极、乐观的情绪,那么便会将这一思想有效的渗透给孩子,让孩子也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勇于克服困难和挑战,形成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所以,作为母亲要重视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加强自身思想的引导。

(二)行为影响母亲是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主体,母亲的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1]。

通过小学生的行为表现,就能够看到他们母亲身上所具有的行为习惯。

比如说,有些母亲很喜欢整理家务,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那么孩子就会从小受母亲的熏陶影响,养成爱整理的好习惯。

所以说,作为母亲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规范自身的言行,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为小学生提供良好模仿形象,从而规范小学生的行为习惯。

(三)品质影响母亲所具有的品质,也是影响小学生品质素养的重要因素。

父母教育水平与子女个性心理的关系研究

父母教育水平与子女个性心理的关系研究

父母教育水平与子女个性心理的关系研究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子女的个性心理发展。

一位学者的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水平直接影响了子女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以及心理健康状况。

接下来,本文将就父母教育水平与子女个性心理的关系展开深入探讨。

一、父母教育水平对子女个性心理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水平不仅仅是指其学历和文化程度,更包括了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的营造等方面。

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子女的个性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1.1 父母教育水平对子女性格特征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一些研究表明,高学历的父母更倾向于采取理性、宽容的方式对待子女,注重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而低学历的父母可能更加注重子女的听话顺从和成绩表现。

这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导致子女性格特征上的差异,对子女的个性心理产生深远影响。

1.2 父母教育水平对子女行为习惯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子女的行为习惯。

一些研究发现,受过高学历父母教育的子女更可能具有自律、自信、责任心强等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受到低学历父母教育的子女则可能更容易出现行为失调、逆反心理等问题。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水平决定了子女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进而影响其个性心理的塑造。

1.3 父母教育水平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水平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受过高学历父母教育的子女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更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受到低学历父母教育的子女可能更容易焦虑、消极、自卑等心理问题。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水平直接决定了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路径,对子女的个性心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现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开始关注父母教育水平与子女个性心理的关系,希望通过深入研究探讨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机制,为家庭教育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帕兹等学者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子女的个性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发现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父母的教育背景与子女个性心理的关系研究

父母的教育背景与子女个性心理的关系研究

父母的教育背景与子女个性心理的关系研究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他们的教育背景往往会对子女的个性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背景包括他们的学历、职业、文化背景等,这些因素会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态度。

而子女的个性心理则包括性格、情绪、行为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发展往往受到父母教育背景的影响。

因此,研究父母的教育背景与子女个性心理的关系对于理解子女的成长过程和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父母的教育背景对子女个性心理的影响父母的教育背景对子女的个性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父母的学历会影响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方式。

研究表明,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往往更注重子女的学习和成长,他们会给予子女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支持,从而促进子女的学习成绩和个性发展。

相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可能更注重子女的生活和情感需求,而忽视了子女的学习和成长。

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子女个性心理的发展出现偏差,比如缺乏自信、自律性差等问题。

其次,父母的职业对子女的个性心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职业不仅影响他们的经济状况,还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方式。

研究表明,从事高压工作的父母往往缺乏与子女的亲子互动时间,这可能导致子女缺乏安全感和依恋需求。

相反,从事轻松工作的父母可能更有时间和精力与子女相处,从而促进子女的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另外,父母的文化背景也会对子女的个性心理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子女的个性心理发展出现偏差。

比如,一些文化背景较为保守的父母可能更注重子女的听从和顺从,而忽视了子女的个性发展和自主性。

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子女缺乏自信和独立性,影响其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现状目前,关于父母的教育背景与子女个性心理的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方面,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背景与子女的学业成绩和职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往往更注重子女的学习和成长,他们会给予子女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支持,从而促进子女的学业成绩和职业发展。

母亲的敏感性与子女的发展

母亲的敏感性与子女的发展

母亲的敏感性与子女的发展桑标亲对儿童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而反应性则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而及时地予以满足。

心理学家认为,根据儿童需求的性质,母亲的敏感性与反应性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对儿童的饮食、睡眠、身体健康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第二类是对儿童寻求注意、感情抚慰、爱抚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

有关研究发现,母亲的敏感性与反应性是母子依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儿童在认知与情绪发展以及身体发育方面出现个体差异的重要来源。

国内有一项研究认为,我国母亲对独生幼儿生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水平,要明显高于对他们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水平。

这反映了当今母性意识的现状与缺憾。

母亲的敏感性与反应性是相辅相成的,而敏感性更是亲子交往的一个前提。

我们对父母意识进行探讨,不能不提到母亲的育儿敏感性。

事实上,近些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母亲的育儿敏感性已经作出了不少理论与实际的探讨,显示出母亲敏感性的重要作用。

那么,母亲敏感性究竟有哪些特征呢?第一,母亲敏感性是多维的。

母亲敏感性的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概念,可以从多方面对它进行分析。

首先是行为敏感性。

行为敏感性往往通过母亲与孩子交往的性质表现出来。

高敏感性的母亲通常的做法是:当孩子寻求大人注意时,作出快速应答;当孩子有所需求时,尽快予以满足;孩子在牙牙学语时,模仿孩子的发音并予以强化;常常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对孩子的自主需求给予一定的支持,以及其他种种及时对孩子提供帮助和支持的行为表现。

其次是认知敏感性。

认知敏感性体现在母亲对孩子的能力与局限、兴趣与需求的意识上。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认知敏感性与行为敏感性是密切相连的。

这也就是说,能认识到孩子发展水平的母亲,以及能考虑到孩子的独特特征会影响其社会与认知成就的母亲,常常就是那些与孩子敏感交流的人。

母亲们会不知不觉地用自己的认知观点和知识作为与孩子交流的尺度,并在需要的时候作出适度的调整。

不过,也有心理学家反对说,认知敏感性与行为敏感性并不如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么关系密切,有的父母能敏感地认识到孩子发展的种种需求,以及孩子的能力与局限,但难以见诸于行动;也有一些父母,则并不是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交往,其行为敏感性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关于母亲对子代职业流动影响的初步探讨

关于母亲对子代职业流动影响的初步探讨

关于母亲对子代职业流动影响的初步探讨作者:武莹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14期[摘要]母亲承担着养育子女的重大社会责任。

而本文主要是初步地探讨母亲对子代职业流动的影响。

从一些资料浅显分析了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对子代职业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在职业世界知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学生的职业世界知识,如个体对求职市场的知识岗位知识以及面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就越丰富。

母亲的职业和家庭气氛对中学生动机策略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母亲职业受教育程度[中图分类号]C9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4-0125-02一、问题的提出诸多理论表明,父代对子代职业地位影响很大。

这里面的父代通常指的是父亲和母亲。

过去的研究通常倾向于要么把父亲、母亲合在一起,研究家庭对代际流动的影响;要么干脆直接抛开母亲,只研究父亲的各种特征与子代职业的关系。

那么真实的现实中,子代的职业流动应该与母亲相比还是应该与父亲相比?父亲和母亲分别对于子女的代际流动的作用的大小是否有差别?作用的方式是否有差别?值不值得单独研究母亲对于子代流动的作用机制?这些问题,都未解决。

二、家庭对代际流动的两种作用社会流动的研究测量的是个人在职业和职业背景之间的流动,包括代际流动和代内一生的流动。

对社会流动的兴趣不仅存在于社会学研究中,也存在于历史学、教育学,甚至延伸到整个的政治领域。

高社会流动率的证据可以被用来论证,所研究的社会具有成就取向而非先赋取向的特征,个人根据他们的个人素质来收获他们的报偿,而不是以诸如财富或私人关系这样的“不公平”优势为基础获得报偿。

在研究代际流动时,研究通常集中在“阶级再生产”这样一个话题上。

即人们究竟做了什么,让自己的子女和自己处于同一阶级上。

罗斯玛丽·克朗普顿认为,阶级再生产主要是通过家庭而发生的。

关于家庭在阶级再生产过程中对代际流动的作用方式,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角度的分析。

母亲对幼儿生理与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及反应性的比较研究

母亲对幼儿生理与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及反应性的比较研究

作者: 陶沙;董奇;林磊;曾琦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100875
出版物刊名: 心理科学
页码: 146-150页
主题词: 幼儿母亲;生理需要;心理需要;敏感性;反应性
摘要: 本研究选取1,072名2—6岁幼儿的母亲为被试,考察了母亲对幼儿生理、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的特点及其与幼儿年龄、性别的关系。

结果表明:(1)母亲对幼儿生理、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在总体上呈现较高的水平;(2)母亲对幼儿生理、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既有中度正相关,也存在显著差异;(3)幼儿年龄对母亲对幼儿生理需要的敏感性的反应性无显著影响,而对母亲对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具有显著的主效应;(4)幼儿的实际性别、母亲对孩子性别的期望、幼儿实际性别与母亲期望的一致性对母亲对于幼儿生理、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均不具有明显的主效应。

父母为何变得敏感Microsoft Word 文档

父母为何变得敏感Microsoft Word 文档

什么情况下人会变得很敏感?
1.寂寞,寂寞的时候人会特别的想要交流,而且这种情况会使人陷
入一种听觉的敏感状态。

在听觉敏感的时候就会比较注重别人所说的话,有时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不高兴很久。

(多和父母交流并且给予正确的引导很关键,不然的话父母可能会因为不理解子女的想法而误会子女)
2.长时间的情感压抑,人在压抑很久之后就会变得敏感起来,就像
是载着重物的骆驼经不起一根羽毛的重量。

这种情况多由于周围的环境造成。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父母的诉说得不到孩子们的认可和反应,时间久了就会很压抑)
3.被忽视。

一个被忽视的人总是想找到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存在
感,如果这种方式体现在情感表达上,就会变得歇斯底里。

(父母因为年迈,劳动能力有所下降,在家中失去了顶梁柱的作用,就会觉得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强而被忽视。

心中不免有些伤感,也容易多想。

)。

“80后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及特点分析

“80后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及特点分析

“80后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及特点分析
李霞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家庭教育是影响子女发展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有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80后”作为中国计划生育背景下的第一批独生子女,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并步入爸爸妈妈的行列,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因
此,“80后父母”的教养方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总页数】2页(P128-129)
【作者】李霞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80后”父母教养方式与3-6岁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关系研究
2.衡水市80后父母教养方式调查
3.城乡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
4.让"入园分离"化身快乐驿站——聚焦80后父母教养方式,解析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归因与策略
5.80后父母子女教养方式的现状及与教育心理控制源的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敏感性与反应性的影响因素:父母受教育水平、职业的作用分析X陶 沙 董 奇 邬佩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摘 要 本研究选取1,072名幼儿的母亲为被试,考察了母亲受教育水平、职业及父亲受教育水平与母亲对于幼儿生理、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的关系。

结果表明:(1)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对母亲对于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具有显著的主效应;协方差分析(ANCOVA)发现,在对母亲的受教育水平进行统计控制后,母亲职业的主效应不显著。

(2)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对母亲对于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具有显著的主效应;同时,协方差分析表明,对母亲受教育水平进行统计控制后,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对母亲对于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依然具有显著的主效应。

(3)当母亲受教育水平为高中及以下时,父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则母亲对于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反应性明显越高;当母亲受教育水平在大专及以上时,母亲对于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反应性与父亲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无显著关系。

关键词 敏感性 反应性 受教育水平 职业 一、问题提出母亲的抚育敏感性与反应性分别指母亲对儿童身心基本需要的敏锐觉察,以及恰当、及时地给予满足。

从儿童基本需要的性质出发,可以将母亲的敏感性与反应性分为两大类,即,对儿童饮食、睡眠、身体健康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敏感性、反应性与对儿童寻求注意、情感抚慰、爱抚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反应性。

近二十年来,大量研究发现,作为母亲抚育功能正常发挥基础的抚育敏感性与反应性,不仅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体发育(M ena-hem,1994),而且也是儿童在认知与情绪发展等方面个体差异的重要来源(Ainsw or th et al.,1978;Bornstein,1993;Olson,Bates& Baleys,1984)。

因此,深人、全面地探讨母亲抚育敏感性与反应性的可能影响因素,对于更好地理解影响儿童发展的各种环境因素、鉴别容易导致儿童不良发展的不利环境并予以改善等问题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以前的一项研究中,我们已经探讨了儿童的某些特点对母亲抚育敏感性和反应性的影响作用(陶沙等,1996)。

在本研究中,我们拟进一步探讨母亲的受教育水平、职业及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对母亲抚育敏感性与反应性的可能影响。

就母亲的受教育水平、职业与母亲日常抚育行为的关系的问题,已有研究47X本研究得到国家“八五”医学科技攻关项目基金资助对二者的可能影响分别进行了考察,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发现(Bradley,Caldw ell& Ro ck et al.,1989,Olson,Bates&Bayleys, 1984;Greenberger&O’Neil,1992;Kohn, 1963;Luster,Rhoades,&Haas,1989)。

但是,分析已有研究,可以看到该领域的研究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足。

首先,已有研究多数只对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与职业的影响作用分别进行单独考察。

然而,由于母亲的职业与其受教育水平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仅对二者的影响作用进行分别、单独地研究,忽略对二者相对重要性的分析,可能导致对该问题的肤浅认识。

因此,本研究目的之一是探讨母亲受教育水平、职业对其抚育敏感性与反应性的可能影响;并拟借助统计控制手段,对母亲受教育水平与职业影响作用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分析。

其次,已有研究仅对母亲自身受教育水平与职业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缺乏对父亲特点(如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对于母亲抚育行为可能影响的研究。

由于母亲抚育儿童的活动是在夫妻共同营造的家庭中进行的,夫妻间在子女抚育问题上所存在的互动关系使得幼儿母亲的抚育敏感性与反应性有可能因幼儿父亲的特点不同而产生差异。

尤其在我国社会中,大多数母亲为职业女性,这一客观事实促使父亲较多地参与日常抚育活动,父亲的受教育水平等特点有可能影响母亲对儿童抚育活动的内容、意义等的认识,进而影响母亲的抚育敏感性与反应性。

但是,对这一重要问题,目前尚无探讨。

有鉴于此,本研究另一目的是,探讨在我国社会中多数母亲就业的情况下,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对母亲抚育敏感性、反应性可能存在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一)被试本研究选取北京市33所幼儿园和托儿所完整家庭幼儿的母亲为被试,共1,072名。

(二)研究工具1.母亲抚养方式量表 该量表包括8个维度,其中“母亲对幼儿生理需要的敏感性”维度与“母亲对幼儿生理需要的反应性”维度的同质性信度系数分别为.78和.72。

量表作答方式为六等级自陈式,要求被试根据题中陈述与自己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做出唯一选择。

母亲得分在1-6之间,分数越高,则表明其对幼儿的饮食、睡眠、健康等生理需要越敏感或其反应越及时而恰当。

2.母亲教养行为量表 该量表包括8个维度,其中“母亲对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维度和“母亲对幼儿心理需要的反应性”维度的同质性信度系数分别为.70和.75。

量表作答方式为六等级自陈式,要求被试根据题中陈述与自己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做出唯一选择。

母亲得分在1-6之间,母亲得分越高,表明其对幼儿寻求注意、情感抚慰等心理需要越敏感或反应越及时而恰当。

3.家庭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该问卷调查父母的职业、受教育水平等。

(三)数据收集程序培训发展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为主试,以在各个幼儿园、托儿所召开家长会的形式进行集体施测,1名主试负责10名被试。

三种问卷分两次完成。

三、结果分析在统计分析中,我们把幼儿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按其学历分为低(初中及以下)、中(高中及中专)、高(大专及以上)三个等级,把母亲的职业归为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职员、教师、医务人员及其他共七类(前6类在被试总体中占96.6%以上),然后对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职业的可能影响作用进行考察。

(一)幼儿母亲受教育程度、职业对母亲抚育敏感性和反应性的影响1.母亲受教育水平的作用分析 方差分析(ANOVA)分析发现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母亲对于幼儿生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没48有明显的主效应(F敏感= 1.9,F反应= 1.78,P >.05),而对母亲对于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具有非常显著的主效应(F敏感= 8.38,P<0.001;F反应=4.76,P<.01)。

对受教育水平不同的母亲对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得分进行多重组间比较(F检验),结果见表1。

表1不同受教育程度母亲对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的比较(F检验)对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对心理需要的反应性M SD M SD 母亲教育水平低组 4.20.66 4.37.66母亲教育水平中等 4.35.61 4.49.60母亲教育水平高组 4.47.63 4.59.65 注:* P<.05,**P<.01,***P<.001(下同) 表1组间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母亲在对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得分上存在非常显著的组间差异。

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越高。

从方差分析与组间多重比较结果来看,无论母亲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她们对幼儿的生理需要均具有程度相对接近的敏感性和反应性;而对幼儿的心理需要而言,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母亲在敏感性和反应性上明显低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母亲。

2.母亲的职业对母亲敏感性和反应性的影响 方差分析(ANOVA)显示,母亲的职业对母亲对于幼儿生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得分不具有显著的主效应(F敏感=.78, F反应=.96,P>.05),而对母亲对于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得分有显著的主效应(F敏感=3.26,P<.01;F反应=2.21,P<.05)。

采用组间多重比较,进一步检验不同职业的母亲对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的差异,结果见表2。

表2不同职业的母亲对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得分比较(F检验)对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对心理需要的反应性M SD M SD 工 人 4.29.60 4.40.63商服人员 4.29.69 4.45.63专技人员 4.45a b.64 4.54.60职 员 4.48a b.60 4.59a.66教 师 4.46a.60 4.66a.65医务人员 4.47.53 4.59.60其 他 4.37.55 4.52.55F值 3.26** 2.21* 注:a表示明显高于“工人”组,b表示明显高于“商服人员组”。

(下同) 从表2可知,对于幼儿的心理需要,不同职业的母亲在敏感性和反应性上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职业为工人和商业服务人员的母亲与其他职业的母亲相比,其得分较低。

3.对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及职业效应的进一步分析 由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职业有相当紧密的联系,而且一般情况下,母亲的职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其受教育程度决定的。

X2检验表明不同职业的母亲,其受教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X2=395.7,P< .001),职业为工人、商业服务的母亲90%以上仅接受高中及以下的教育,而从事其他职49陶 沙等:母亲敏感性与反应性的影响因素:父母受教育水平、职业的作用分析业母亲的受教育水平50%以上在大专及以上。

为了进一步明确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与职业二者对母亲对于幼儿心理需要敏感性与反应性的相对重要性,我们运用协方差分析(ANCOVA)对母亲受教育程度进行统计控制,进一步检验母亲职业的主效应。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后,母亲的职业对母亲对于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均不具有显著的主效应(F敏感= 1.12, F反应=.91,P>.05)。

(二)幼儿父亲受教育程度对母亲抚育敏感性和反应性的影响。

1.父亲受教育水平主效应的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ANOVA)结果发现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母亲对于幼儿生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没有明显的主效应(F敏感=.20,F反应=.60,P>.05),但对母亲对于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具有非常显著的主效应(F敏感=21,F反应=11.55,P<.001)。

2.父亲受教育水平主效应的协方差分析 由于幼儿父亲与母亲受教育水平的相关非常显著(r=0.53,P<.001),对幼儿父亲受教育水平主效应的单变量考察难以明确揭示幼儿父亲受教育水平的真正影响,因此,我们采用协方差分析(ANCOVA),在对母亲受教育程度进行统计控制的情况下,考察父亲受教育水平的效应。

ANCOVA分析结果表明,当控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后,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对母亲对于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仍然具有显著的主效应(F敏感=12.44,P <.001;F反应=6.19,P<.01)。

可见,父亲受教育水平对母亲对于幼儿心理需要敏感性与反应性的影响确实存在。

3.对父亲受教育水平对于母亲抚育敏感性和反应性影响作用的进一步分析 从上述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到,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对母亲对于幼儿心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具有非常显著的主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