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真正的人-2019年文档资料
幸福教育
浅谈幸福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
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级性价值。
”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与发展,最后达到人人都拥有幸福人生为终极目标。
具体而言,让学生享受幸福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追求教育的“幸福度”,应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方向。
一句话,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更应关注人的幸福,尤其应关注学生的幸福。
新课程改革下,我在平时教学中力求让我的课堂呈现这样的情景:教师把微笑带进教室,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展开想象的翅膀,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让我的学生体会学习幸福的滋味。
尤其在幸福教育课题的研究下更坚定的我的这种愉悦课堂教育。
让学校成为孩子们理想中的好地方,成为他们天天向往的地方,看到学校就欢呼雀跃,而不是愁眉苦脸,这才是理想中的好学校。
如果孩子厌烦了校园,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失败了。
一、利用故事教学一、新知利用故事,激发兴趣。
事实证明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到处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却很少遇到,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感情,如在教学百分数打折这个内容时,我就利用这样一个故事引入:刚刚今年上五年级了,他很想买一台电脑,方便在家查找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
爸爸听了爽快地答应了,要他先到电脑城去问问价,哪家价格合理就在哪家买。
他先来到电脑城,营业员告诉他:“本店电脑一律打八折。
”刚刚在店里转了转,心里有底了。
他想比较一下哪家便宜,他又来到另一家电脑城,热情的营业员阿姨说:“本店一律优惠20%”。
这下,刚刚一时没了主意,不知该买哪家的,他回去把有关信息跟爸爸一说,爸爸听了笑着说:“两家的优惠价格相同,如果是同一品牌买哪家的都一样。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Mr.Yue.岳老师的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原创)做老师这么多年,其实心里很惭愧,尽管自己教出了一些考上北大,清华的孩子,但那又算得了什么?在中国,北大、清华是数亿父母的向往,自己没考上,就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渴望着,期盼着,执着努力着,坚持着,一点一点的向梦想的圣地前进,可以说对于某些家长,其实是想通过孩子,来实现那期盼了已久的梦,那个世世代代为之努力的梦,深藏在心中,只是这里面,也考虑到了孩子的未来与前途,在他们眼中。
考上了北大与清华,就等于拥有了未来的资本。
实际上呢?我不想大谈特谈中国的教育,那有哗众取宠的嫌疑,我只想就自己正在从事的培训教育谈谈自己提出的问题。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人的价值的实现,对自己的深切认识,知晓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妥善的运用自己的优势,逐渐克服自己的劣势,逐渐建立平和的心态,乐观的精神,自信的态度,得体的行为,与人相处的技巧,情商要逐渐增高,学会洞察别人的心思和体谅别人,学会赏识别人,学会感恩,既要独立又要懂得与人合作并欣赏团队成果,学会激励他人,要明白人是有情感的,要回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沟通,学会有鉴别性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分析事物的利弊,创新的精神,知道苦中作乐是一种人生境界,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延续一生的独立学习精神。
学会面对人生的风雨,学会坚韧不拔,学会在健康的竞争中感受快乐与成长,具有前瞻眼光,敢于做出与众不同之事(在守法范围内)等等…归结为几个字:实现人生幸福并学会感受幸福。
为什么呢?问一问自己,我们的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我们的辛勤工作是为了什么?我们的职位的提升,是为了什么?我们赚的或多或少的钱,是为了什么?我们追求的物质上的富裕,是为了什么?归根结底,人的需求归结为物质与精神两类,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在追求着幸福,而教育则为这种追求提供更加开阔的视野与多样的方法,来让我们自己创造幸福,感受幸福。
反观中国教育下的人们,很多人在死的时候也没弄清楚人生的定义与追求,为什么?第一是因为教育,第二,是因为教育的定位,第三是因为我们缺乏彻底变革的精神。
教育的终极目标——获知真理,赢得幸福
教育的终极目标——获知真理,赢得幸福作者:无的散手如果说教育的直接目标在于有效促进身心的良性嬗变,那么,教育的终极目标便在使人获知真理,赢得幸福。
真理并非精准的知识、高超的技术或聪明的把戏,亦非一般所谓的世俗哲学、观念或感觉。
真理必定与天地、人生、命运的本质相关,必定与生命的生前、身后及其当前时态的因果相关,必定与神奇的奥秘、纯正的信仰、美妙的天国相关。
概而言之,真理当是做人的正大标准,修心的不二法则,悟道的光明途径,归真的如意境界。
具体言之,真理或是孔子的仁义之本,老子的道德之源,佛陀的觉悟之境,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宇宙万物的根本特性或规律。
幸福亦非一时片刻的快感,自欺欺人的安慰,故作豁达的解脱。
幸福本当永恒,本当必然,本当利己而悦人,本当通透而洒脱。
幸福是为人生找到洞明一切的智慧,为心灵找到诗意栖居的港湾,为生命找到光明殊胜的归宿,为他人找到超越苦难的良方。
换一个角度表述:幸福即是身体的自由,财富的自由,心灵的自由。
“自由”是说,身体必须健康,通泰,至于不朽;财富不论多寡,皆无忧喜,皆无熬煎,皆不沦为钱奴;心灵没有阴影,思想没有障碍,灵魂可以自在遨游。
显然,只有获知真理,才能赢得幸福。
真理无存之辈,决无幸福可言;倘若强曰其有,多因无知无识,愚迷太甚。
真正幸福之人,或者身无百病,心无百结,行无百碍,或者身卧病榻而满怀喜乐,心忧天下而神通天地,行事执著而胸无块垒。
何也?真理在身,有病无病都不重要;真理在心,喜怒哀乐都不重要;真理在行,有为无为都不重要。
诚如周文王,借八卦而知天道,虽陷深牢大狱,亦无忧戚之色,畏惧之意。
诚如老子,骑青牛而西,消失于茫茫沙漠,人皆不知其所往,他却独在道中行。
诚如孔子,虽周游列国而大志不伸,却心明眼亮,不迷不惑,以六经正得失,以六艺修身心,从此便有人之所以为人的起码标准。
诚如岳飞,毕生演绎“忠孝”的内涵与外延,虽遭千古奇冤,却有“天日昭昭”的胸襟与气度,早已洞悉此生此世的使命与因缘。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学生实行做人教育学习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习做人的过程:当人们像吃饭一样的“吃”知识并最终忘却知识的时候,留在思想和灵魂深处的东西,就是学习过程中保留下的营养了。
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对学习的投入水准,学到的做人道理是内化来的东西:勤奋、忘我、忘时、刻苦、坚韧、思维活跃、心态平和、与人为善、以及人类文明长河中先哲们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人文的、科学向上的精神和向善、奋进、责任等优秀成果。
正如余秋雨老师说:“人类最值得珍视的是仁慈和天性,这比聪明重要,假如缺乏仁慈和天性,就需要通过艰苦的修炼来叩击良知,假如连良知也叩击不出来,那就要以长期的教育使他们至少懂得敬畏,可守规矩。
”所以我们能够肯定地说: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
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
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
教育的重大意义自不必多言。
英国19世纪伟大的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品格的高下。
”具有一流人品的“一品大百姓”能自觉自动地为自己生活的这个社会尽一份义务,能自动自学,自强自治。
所以陶先生说“在教师的手中操作着幼年人的命运,更操作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当下社会各界都很重视教育,这是一个社会共识。
但是,又有哪一个群体能全面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全面成长呢!官员们热衷于盖教学楼---能够来政绩,还可证明重视教育。
家长们重分数---升学只认这个,不管缺心缺肺,或有无良知----马家爵事件不是很好的证明吗!对学生来说,道德培养仅仅流于形式,挂于口头。
对从教的教师来说,领导压责任,分任务。
家长要分数,要进步。
但从来没人真正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和报酬高低,而且还不顾一切的动辄追究老师的责任。
试想,那么多的社会问题一股脑的压到老师身上,谁能适合和解决呢!况且,社会上各种各样人等有意无意的起伏老师,甚至威胁老师人身安全的比比皆是。
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发展
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发展现在社会各界都在呼吁,要培养新时代急需的人才,要把应试教育扭转到素质教育上来。
但是,究竟具备哪些素质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素质教育中,何种素质更为关键?教育的终级目标是把自然人、感性人变成社会人、理性人,是为了提升人性,使之尽快走向崇高和完美。
因此,人的自主性素质,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自主性素质的发展和培养,是教育的灵魂。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过去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只重教学方法不重学生学法,只重教学内容不重教学过程,只重讲不重练,致使学生发展不均衡。
闭门造车阻碍了教育的发展,有证书无实践只能使我们的教育走向死胡同。
培养适合新时代的新型人才、扭转旧的教育教学观念迫在眉睫。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相关的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对学生来说,未来人才素质的差异不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多寡优劣,而在于人的基本素质。
未来有知识的人是指那种既有某个领域的精深知识又有相近专业及普通领域的广博知识的人。
这种人对新知识、新事物敏感而善于学习,他们善于运用新知识并将其物化为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善于将分散存在的知识加以融合、组合,创造新知识并付诸新的应用途径。
因此,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对中职学校的教师而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刻苦钻研业务,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在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出积极思维、自我锻炼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能力为根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及途径,促使学生产生愿意学习的强烈愿望,能启发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通过学习新知识,有效地与学过的知识相结合,综合起来去解决问题,以便形成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并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够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
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有一颗善良的充满爱(的心),当然,还要有健康的身体。
也就是要活得快乐,活得幸福,活得更有质量。
所谓“安其所,遂其生”。
也就是说,教育终极目标是为个体的发展,是“人”的充分发展,不是为了做“工具”的。
如果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国家自然也会发展。
说这话的人叫潘光旦,诸位大概知道这个人,是个社会学家,但大多数人不知道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深刻的思想,他是梁启超的学生,费孝通的老师。
身心健康是青少年学生幸福人生的坚强基石,也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更是实现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要。
家校合作,共促成长众所周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学校和家庭至中国古代起就是一体的,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家庭教育仍然很重要。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教育途径,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简单继续。
因此需要加强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联系,使家校合一,才能最终促成孩子的健康发展。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与老师是平等的。
两者只不过是不同场合的教育者而已。
因此,作为家长要经常和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在校的发展状况,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如果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老师应第一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知道在哪些方面需要与老师配合。
同样,如果孩子在家出现问题,家长应该积极的与老师沟通,及时把信息反馈给学校,以便学校和家庭共同解决好孩子的问题,使其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之,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很好的完成培养孩子—这极其细微而重要的工作。
因此,作为家长要更积极的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文献研究简述
《促进师生幸福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文献研究综述自Wilson1967发表的关于幸福心理研究的标志性文章《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诞生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以幸福为主题的研究领域已逐步拓宽,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研究的重心也从最初的概念表层描述转向理解幸福形成的潜在过程。
其中幸福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促进师生幸福的学校文化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幸福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这种观点,早期的研究者更多从伦理学和教育学角度来审视,后来逐渐拓展到其他学科中。
他们认为,教育的作用绝不仅仅为了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其根本目的应该在于使受教育者能够不断完善自我、调控自我,能够使他们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找到更持久的幸福,教育应当摒弃一切外在的功利和工具价值利益目的。
在研究中,很多学者将幸福视为人的最本质的需求,倾向于以实现人的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强调幸福作为教育目的的地位不能动摇,需要通过人性化等手段加以实现。
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需置疑的。
”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就曾这样写到:“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
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级性价值。
”我国学者刘次林、李英、金鑫、张明一致认为,教育以幸福为目的是一种应然追求。
人的生活应该以幸福为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真正回归到人自身的情感上,使教育造福于人,并以人的教育情感为目的,培养出能够创造幸福、享有幸福的全面发展的人。
”也有不少学者对幸福能否作为教育目的提出了质疑。
在他们看来,人们的幸福感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性,所以,如果以幸福作为教育的目的,那么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就会有众多的“矢量”同时作用于教育,这样,在多个“矢量”的共同作用下会因张力、离心力过大或过于弥散而弱化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动力,最终扰乱的是教育秩序。
克里希那穆提: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产生一个完整的人
《克里希那穆提: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产生一个完整的人.doc》导语:教育不应该成为一种专家的职业。
如果这种情形发生——通常就是如此,爱便消逝...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zuowen/mingrengushi/695455.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摘录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摘录作者:李希贵1.教育需要小火慢炖,成长必须慢慢拔节,只有把心态调整好,我们才能够回归到教育规律的康庄大道上,走得顺畅自如。
P52.发现每棵树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
只有在不一样的生态里,那棵树也才有可能变得不同于这棵树。
P113、教育的终极目标来看,却应该是通过挖掘他们的潜能,培育他们的人性,不断推进孩子们的社会化,让他们走向成熟,学会生存。
P154. 不要把学生都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
要塑造不同个性、培养多元发展的各类人才。
学生可以选择任课教师以外的老师做导师,推行“三导师制”。
希望孩子能听到一些多元的声音,得到一些多维的指导,让他们在接触多样性的过程中学会判断、学会选择,甚至学会批判。
P27-285.发现和教育同等重要。
要改变一名学生的状态,教育固然重要,但发现他们成长的可能,找到他们闪光的地方,循着他们的个性放飞其理想,也同样是一条康庄大道。
我们太看重把一个孩子塑造成什么,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他们实际可能会是什么。
P37-386.激励不是教学工作的附庸,更不是课堂里的奢侈品,他应该充溢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普照在每个学生的身上。
评价不仅要关注过程,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予以扫描和透视,还要将评价工作前置,在学习过程开始之前就要与学生共同商定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尤其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评价。
p687.要从听课、评课走向观课、议课。
观课:如果我们以学生为着眼点的话,其实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离开座位,和授课教师结成同盟,更多地研究在学生那里发生了什么。
走课:更多地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去判断教学,当然也有评价教师教学的成分。
议课:真正有效的教学管理应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
如果我们能够把更多的时间用到老师们关于课堂设计的讨论之中,也许发生在课堂的教学会有着老师们更多的智慧。
8.一定要慎重啊,切不可以用一个脑袋想出来的东西填塞那么多脑袋,一位管理者也万不可习惯于把别人的脑袋执意地当做自己思想的跑马场。
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
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摘要】本文从重要他人含义的阐释出发,阐述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应是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
从教师涵义、作用、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的意义几个方面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是成为学生成长重要他人的原因,继而提出相关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政策的保障、观念的引导和行动的落实。
【关键词】专业发展目标重要他人任何个体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受到来自他人的影响,如父母、同学、朋友、教师、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等,这些人物会对个体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对于学生而言,从其所处的校园环境来看,教师在学生一生当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对学生性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观念的形成起着引领者、导航者的作用。
而教师为什么要将自己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定位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然后又该如何去做,这需要我们理清思路,以便更好地诠释教师这个重要而又神圣的职业。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都受到来自他人的影响,但影响产生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
何为重要他人,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为何要加上“终极”二字,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研究。
(一)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社会学提出的一个概念,随着学科的发展,这一概念逐渐被引入到教育社会学中。
通过对此概念的正确把握,能够清晰地理解重要他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1.含义重要他人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
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提出“泛化他人”的概念,用来阐述“自我”的形成。
在米德看来,“泛化他人”可以被看作角色扮演过程的普遍化,它体现的是群体的态度,“于是我们得到一个‘他人’,他是参与同一过程的那些人的态度的组织”。
[1] 顾明远等人则认为,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自我发展(尤其是儿童时期)有重要影响的人和群体,即对个人智力、语言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父母、教师、受崇拜的人物及同辈群体等。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学习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习做人的过程:当人们像吃饭一样的“吃”知识并最终忘却知识的时候,留在思想和灵魂深处的东西,就是学习过程中保留下的营养了。
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学到的做人道理是内化来的东西:勤奋、忘我、忘时、刻苦、坚韧、思维活跃、心态平和、与人为善、以及人类文明长河中先哲们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人文的、科学向上的精神和向善、奋进、责任等优秀成果。
正如余秋雨老师说:“人类最值得珍视的是仁慈和天性,这比聪明重要,如果缺乏仁慈和天性,就需要通过艰苦的修炼来叩击良知,如果连良知也叩击不出来,那就要以长期的教育使他们至少懂得敬畏,可守规矩。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
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
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
教育的重大意义自不必多言。
英国19世纪伟大的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品格的高下。
”具有一流人品的“一品大百姓”能自觉自动地为自己生活的这个社会尽一份义务,能自动自学,自强自治。
所以陶先生说“在教师的手中操作着幼年人的命运,更操作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当下社会各界都很重视教育,这是一个社会共识。
但是,又有哪一个群体能全面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全面成长呢!官员们热衷于盖教学楼---可以来政绩,还可证明重视教育。
家长们重分数---升学只认这个,不管缺心缺肺,或有无良知----马家爵事件不是很好的证明吗!对学生来说,道德培养只是流于形式,挂于口头。
对从教的教师来说,领导压责任,分任务。
家长要分数,要进步。
但从来没人真正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和报酬高低,而且还不顾一切的动辄追究老师的责任。
试想,那么多的社会问题一股脑的压到老师身上,谁能适应和解决呢!况且,社会上各种各样人等有意无意的起伏老师,甚至威胁老师人身安全的比比皆是。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作为一位长期在第一线工作的教师来说,我经常思考这样一类教育问题:学校是干什么的?课堂是干什么的?教师是干什么的?应当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三十多年教育生涯与学习经历让我逐渐明晰了这样一些道理:
学校是干什么的?我认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是国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不管是小学或者大学,学校首要的目标就是培养人,也是学校的终极目标。
不管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可以成为人才,但首先他们都能够适应未来社会,能够获得生存发展的能力,我们要改变过去学校是为了培养少数的教育,是为了培养精英的教育,我们要让我们的下一代面向未来;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有用的人;我们还要强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赋予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
因为只有活得下去的人才有可能发展自己,才谈得上发展社会。
课堂是干什么的?课堂是增长人的智慧的地方;是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学习的地方,是诞生理想和希望的地方;是师生情感与信息交流的地方;是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是学习旧知产生新知的地方;是学生共同质疑、释疑、生疑的地方;是学生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就要求的我们的教师认真备好课,切实了解我们的学生,集中自己全部注意力,发挥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努力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教师是干什么的?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的榜样,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国家的富强离不开教师,教师肩负着祖国的希望,肩负着民族的未来,但愿我们的老师能够为了孩子的未来,而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真正放在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位置之上。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作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作文哎呀,说到教育,那可真是个大话题啊!咱们得好好谈谈,毕竟教育这事儿,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孩子的未来。
不过,别急,让我来给你娓娓道来,说说这“教育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个话题。
这个“最好的自己”可不是指那种考试满分、作业全对的完美学生,而是指那种全面发展、个性鲜明的独特个体。
想想看,一个只会读书的机器,能算得上是“最好的自己”吗?当然不是啦!真正的“最好”,是那种既有知识储备,又有创新精神,还能在社会上立足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呢?这就得靠教育了。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发现自我,激发潜能,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在学习中进步。
比如说,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不就是说教育要教会孩子如何学习,如何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再说说“最好的自己”,这个词儿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说白了就是“活出真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然后努力去发展它。
就像那个成语“扬长避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要鼓励孩子发掘自己的特长,而不是盲目跟风,去做那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
举个例子吧,有个孩子特别喜欢画画,但他的数学成绩却不太好。
如果硬要他放弃自己喜欢的画画,去学那些他不感兴趣的东西,那他可能会变得很不开心,甚至对学习产生厌恶感。
但如果他能在学好数学的也把画画作为一项技能来培养,说不定将来他会成为一位优秀的艺术家。
所以,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挑战中发现自我。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勇敢地面对,自信地前行,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力,成就一番事业。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吧!。
从幼儿全面培养看教育的终极目标
从幼儿全面培养看教育的终极目标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而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期是人们一生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对幼儿进行全面培养,在认知、情感、社交等各个方面发展,将为他们未来的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幼儿全面培养的视角,探讨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认知能力的培养幼儿阶段是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早期的认知能力对于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如拼图、益智游戏等,促使幼儿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应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和材料,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情感与品德的培养教育的终极目标还包括培养幼儿的情感与品德。
幼儿时期是培养道德价值观和情感认知的关键时期,对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学会正确表达和管理情绪。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和合作精神,通过团体活动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体验到与他人相互支持和协作的重要性。
在幼儿教育中,还应注重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通过讲述寓言故事、分享真实事例和设立模范榜样等方式,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
三、社交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终极目标还包括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幼儿人际交往和合作的基础,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创设积极的社交环境,提供合作学习和集体活动的机会。
通过分组活动、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幼儿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技巧,培养他们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幼儿学习与他人分享、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意见,培养他们的友善和包容精神。
四、审美素养的培养教育的终极目标还包括培养幼儿的审美素养。
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育人
《农村小学孝道教育与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老四平镇中心小学丁晓辉一个人,首先必须成人,才能真正的成才.然而怎样才能成人,这就是目前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艰巨问题。
学校教育不仅是教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道德传统规范源远流长。
百善孝为先,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是当今道德的要求,是传统美德的彰显和发扬,更是亲情的自然流露。
农村小学地处偏远村庄,文化氛围淡泊,家长素质低,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跟不上,对学生从小进行孝道教育尤为重要。
因此在农村小学开展孝道教育既是学生品德教育的客观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
本人经过多年思考和探索,对此课题做出如下阐述:(一)孝道教育在小学的现实性缺失近年来,一些农村学生孝德意识模糊甚至缺失,引起社会关注和家长的忧虑。
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何在?应该说学校对于德育是很重视的,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德育课,但在教育过程中却忽视了基本的民族伦理观念教育,其中孝道教育就是一个薄弱环节。
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总认为孝是封建残余,因此忌讳谈孝,更不敢理直气壮地倡导孝。
儿童青少年,在溺爱过度孝育无力的环境中长大,许多学生家庭角色错位,道德观念弱化,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不体谅、不尊重父母。
一些在校学生身上,呈现出冷漠自私、过分依赖,以自我为中心,不思进取的“贫孝”状况令人担忧。
(二)传统孝道在现代教育中的德育价值1、“孝道”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于一般百姓来说,修身、齐家则显得更为重要。
而修身之重要,首先在于孝道的培养。
孔子把孝的范围延伸扩大,从爱父母到爱人、爱众,他在《学而》中讲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把人作为爱的对象,并强调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说,自己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也要帮助他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自己要想达到的,也要帮助别人达到,这是爱的中心思想,是强调人已关系的重要原则。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中国青年报 2002-12-02 记者陈娉舒著名导演陈凯歌首次执导的公益广告片《橘子》从12月2日起,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
这部一分钟广告片还没有播出就引起广泛关注,不仅是因为陈凯歌的名人效应,更因为它传达的主题被认为是在质疑“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教育价值观。
两位著名导演,两部公益广告,两种教育价值观此片情节简单。
西北农村女孩告别乡亲去城里读书,临走前,父亲送她一个橘子,握着饱含亲情的橘子,女孩对父亲的背影依依不舍。
这时画面打出字幕:“一个橘子有多重?”几年后,女孩报考美院,在考场门口遇到了一位卖橘子的老人,在她走进考场前,一场大雨从天而降,女孩赶去用一把伞为老人和两筐橘子挡住风雨,而自己却在那场决定前途的考试中迟到了。
这时画面出现了“两筐橘子有多要紧?”的字幕。
多年后,女孩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她带领孩子们到野外写生,学生将一幅稚嫩的画递到她的面前,画的是一棵结满果实的橘子树,女教师欣慰地笑了。
广告片最后的主题词是:“教育不仅仅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
”《橘子》的情节和主题词对“教育”的理解,被评论为“是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教育主题的一次大胆质疑”。
对此,陈凯歌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执导该片只想表达他对教育、知识的一种理解,并无质疑的针对性。
不过,陈凯歌认为,中国教育长期存在一种实用主义倾向。
比如,“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种当前被普遍理解并接受的教育价值观。
同样是国际级大导演的张艺谋于1999年为李嘉诚基金会执导的系列公益广告《知识改变命运》,宣扬的正是这一观念。
该片中,40名来自各行各业的人物,以亲身经历阐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主题。
而陈凯歌却提出,当“知识改变命运”被漂亮的影像包装传播时,我们是否想过,按知识把穷人变成富人的表象去理解,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实用主义倾向和狭隘性。
陈凯歌解释,他的《橘子》是一种“审视和提示”,《橘子》提倡一种爱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广义的,不是功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真正的人
本期的讨论主题为“教育,因人本而温暖”。
梁恕俭老师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追求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应回归人本,要在民主的课堂教学中达成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最终目标。
卢望军老师则从教学中的四件小事,以实例阐述了教育以育人为本的真谛。
两位老师关于教育最终目标的反思与实践,也给广大读者留下了反思,即如何回归人本,还课堂以本真,实现育人与求知的双重目标。
谈到教育的“终极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育人”。
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是不同教育派别的分水岭。
有的说“教育的终级目标是培养独立、自律的学习者”,有的说“教育说到底,是自我教育”,有的说是“传道、授业、解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卢梭有一个著名论点:教育即生长。
杜威进而阐释道:这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的前头并没有另外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
一言以蔽之,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幸福。
而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终极目标的重要途径。
提起课堂教学,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只做到“授人以渔”即够了吗?从关注每个学生未来与发展的角
度来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既非“鱼”也非“渔”,而是在授“鱼”和“渔”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习”。
会做人,则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去选择“工农商学兵”;会学习,出水自知两腿泥。
曾经为了“渔”,教师开始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解题的技巧,着意培养钻研的习惯、思维的方式。
殊不知,教师的“授渔”远不如学生的“索鱼”重要,学生弄到鱼的方法自然要比想吃鱼要困难得多。
渔,乃雕虫小技耳,在直立的善学的智慧的人面前,何足挂齿!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指南》中说过“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这话大有道理。
学生不想“鱼”的时候,教师即使授之以“渔”也没多大用。
但许多老师都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无视学生的胃口,一味强调“渔”的重要,硬逼着学生放下球拍去摸“钓竿”,这是育人之道吗?正确的做法首先是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品位、有差异的“人”。
再逐步培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习观、营养观……第三步才是把“大餐”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去品尝,去挑选,去评价,去烹饪,去享用。
在人生意义的指引下,在习惯养成的自觉下,学习就是水到渠成,就是自然而然,就会“无须扬鞭自奋蹄”。
遗憾的是现行教育却不重视“育人”,不教会人“学习”,而是把臭鱼烂虾一个劲地往学生脑子里塞,不管学生有无需要,把活蹦乱跳的孩子硬按在池塘边让他们手持钓竿,呜呼,“人”
之不存,“学”将焉附?
学会做人,要给予课堂民主,师者应自觉站到“学生公仆”的地位上,而不是吆三喝四耀武扬威;学会做人,要解放学生的思想,鼓励他们质疑,允许有不同答案,而不是统一规范,标准划一,千人一面;学会做人,要崇尚道德,弘扬真善美,鞭笞虚伪,斥责敷衍,务实求真;学会做人,就是学会与人性的弊端作斗争,与人生的理想共飞翔。
真正学会了做人,也就学会了学习。
恕俭说法: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说:“素质教育的精髓是什么?那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学生要学会做人,教师必须遵循育人之道;学生要学会做人,课堂必须是民主人本的容器。
真正的人需要真正的教师去培养,真正的教师自己必然也是真正的人,既注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感受,容许自己也等待别人的慢慢成长,接纳自己也理解别人的窘迫,发展自己也欣赏别人的默默努力。
培养真正的人,不是疾风骤雨般的呼号,也不是惊涛骇浪似的改革,而是润物无声式的春雨,在一件一件特别特别小的事里,把平凡的爱和以人为本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