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榜样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作者姓名:王芳单位:合肥市大杨中心小学参评类别:少先队类榜样教育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育人、培养人所不可缺少的方法。
特别是在少先队工作中,如何积极发挥榜样的作用,对于少先队工作的建设与发展都将是大有益处的。
榜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人格化载体。
社会主义的育人目标是要培养四有的新一代,但是,如果我们仅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简单地告诉少先队员,是很难使他们真正理解的,即使把这几条加上详细的注释,有严密的逻辑论证,对于习惯于形象思维的孩子来说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对未成年孩子,最生动的教育是形象教育,形象教育是其他各项思想教育的基础。
孩子们对于社会,社会活动和社会思想的认识,是以直观的人的活动形象为起点的。
因此,对于孩子的一切思想品德教育都只能从人的活动形象演化起。
在对孩子的形象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榜样教育。
榜样是典型的正面形象,在榜样的身上往往比较集中地反映我们社会所希望具有的某些思想品德或能力素质。
而榜样教育,正是选择那些能集中体现出我们社会希望的思想品德的典型人物,在孩子中形成崇拜榜样、效仿榜样、学习榜样的心理,把我们所希望的思想品德目标人格化,并通过这样的载体,对孩子们进行正面思想品德的灌输和启示。
因此,榜样教育不是独立的教育内容,而是为了某种目标进行形象教育的有效形式。
我国的思想文化历来重视榜样教育。
构成中国传统思想道德启蒙体系的“三字经”,“孔融四岁能让梨”,之所以久传而不衰,其生命力并不在于其封建道德规范的说教,而很大程度上在于那生动的人物形象的感染力。
今天,我们组织开展的“学雷锋活动月”,正是为了把少先队最基本的最经常的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人联系起来,把教育的内容人格化,使少先队教育纲要的要求比较自然地进入孩子们的心灵。
少先队榜样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人生观的形成。
一般地说,榜样教育通过对榜样言行、思想的正确判断逐步达到,少先队教育最重要目标是为孩子们的人生观的形成奠定好基础,引导和帮助今天的少先队员逐步形成适应时代需要,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校管理,德育先行
学校管理,德育先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教育阵地,培养人才无疑是最基本的任务和目标。
而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则是学校德育工作最根本的任务。
因此,探讨领导与德育这两个关系学校办学成败得失与人才培养方向的决定因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当然成为关系教育成败的重大问题。
在探讨上述问题之前,必须对以下认识予以明确。
一是教育是由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共同构建的主体教育空间和网络完成的,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二是从人类的发展角度看,教育就是一个传扬人类文明,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因而具有教育对象的全体性特征,即教育活动活动应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三是教育活动这一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效果。
因此,教育具有明显的学生主体性特征。
正是这些特征,现代教育理论界定了素质教育的含义:依据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这里主要是主体教育空间中的学校教育探讨领导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密切联系。
一、德育观这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凭借自身的综合素质将各种教育的有机整合,通过辛勤耕耘,将一代代新人培养成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品质,符合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需要的接班人的历史责任,是一种崇高而令人尊重的职务。
1.德育为首的教育观念教书是育人,育人更重要。
必须将德育列入教育的首位,才能培养出思想政治素质合格的接班人和其中德才兼备的优秀接班人,才能推动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只有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心理素质。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其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其它方面的素质培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以德立教与依法治校相统一的治教方略对完美师德的追求是教师从教的最高理想。
首先应当是师德规范的楷模,才能引导和开展好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形成良好的教风。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全面发展、能够适应未来的人全面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最终目的并非仅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上,而是要培养和训练拥有良好素质品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并能坚持学习和不断进步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不仅包括智力、能力的提升,更要关注其道德品质、审美情趣、身心健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
智力发展: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能力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使其能够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并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协作,解决问题。
道德品质:培养训练学生的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乐意助人、爱国爱家等优良品质,使其成为具有良好道德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审美情趣: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等,使其能够感受美、创造美,丰富精神世界,提升生活质量。
身心健康: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体育锻炼习惯等,使其能够强健体魄、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二、素质教育的时代价值: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伴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学校教育旨在培养和训练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能力,使其能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创造。
终身学习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学生需要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创新能力: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尝试,培养其独立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责任感:随着社会发展,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学生需要拥有社会责任感,主动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注重教育创新 培育时代新人
注重教育创新培育时代新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教育创新对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培养时代新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实施和推进教育创新,培养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一、思想理念需创新思想理念是一切行动的决定性因素。
作为创新性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确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理念。
从新的教育观点看,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新的人才观来看,不仅考上大学的学生是人才,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创新劳动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人也是人才。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思想,只有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创新素质并实施创新教育,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
因此说,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适合各个领域需要的不同层次的人才。
从新的教育质量观来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创新,即教育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人的素质,并通过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职业素养需创新教师的素养需要创新,没有创新素养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教师职业既有传统性又有创新性,教师要有强烈的探求欲望,能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个性,并具有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艺术,具有基本的教育科学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
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研究能力、确立教师能力的重要价值、探讨教师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发挥的有效性作用、提出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已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不仅要发挥自身的积极性,更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三、内容体系需创新教育的内容需要创新,包括创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性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 rich 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他被人们誉为“教育科学之父”。
他的教育目的论对传统教育派产生过重要影响。
正因如此,有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家把他的教育目的论与传统教育派的教育目的论等同起来。
这种误解迄今仍然存在。
在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人们不免对教育目的进行反思。
在教育目的论上,我国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颇深。
因此,进一步研究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论教育的三重目的赫尔巴特在担任家庭教师期间就意识到明确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成功的重要性。
他说:“以我之见,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摆脱偶然的游戏,若出现为人所不容的无把握性,那么就根本不要去想对年轻人进行有意的教育;因为,偶然的事情比起父母和教师的极其细心的工作来所起的教育作用要强得多。
教育因其教育计划的可靠性才具有自身的价值;教育总是在无把握的时候就用高概率来预测自己的成功与否;在非常情况下,教育的成功与否若纯是些可能性而已,就会终止教育。
”为此,他对教育目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赫尔巴特看来,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相应地,统一的教育目的是不可能产生的。
因此,教育目的是多方面的。
但是,教育目的的这种多方面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归结出一个或几个主要的教育目的。
那么,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对此,史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
有的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旨在维护容克封建贵族的统治秩序,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
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培养适应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需要的人;也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双重的,即兴趣和道德。
笔者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似乎可以分为三重:教育的起点——个性;直接的目的——兴趣;间接的目的——品性。
1.教育的三重目的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者在制定教育目的时要着眼于儿童的未来。
卢梭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卢梭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文章分析了卢梭与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时代背景、理论基础、教育目的、关注主体等方面的差异及在阶级立场、教育理念、教育中心、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共性。
二者的教育思想均与时代与社会的变化和需求相一致,深深镌刻着西方“尊重人性”“注重实践”“主体参与”的文化烙印。
标签:卢梭;杜威;教育思想;比较卢梭与杜威是西方教育史上公认的教育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对西方教育的发展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目前,学界关于二者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十分有限,仅在思想基础、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宏观的比较。
本文通过大量文献梳理,翔实分析了两位思想家教育思想的异同,期望借此深入把握二者教育思想之旨趣,借鉴吸收二者教育思想之精华。
一、卢梭与杜威教育思想的不同之处(一)时代背景不同卢梭与杜威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具有显著差异,卢梭教育思想产生于启蒙运动迅猛发展的法国,而杜威的教育思想则产生于资本主义巩固发展阶段的美国,但二者均是应时代发展需要所产生的教育思想。
卢梭(1712-1718年)是法国伟大的启蒙者,资产阶级教育家。
18世纪的法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天主教会与封建统治者愚弄和欺压人民,以资产阶级为首的第三等级与僧侣和贵族构成的封建统治阶级展开斗争,这一斗争首先出现在思想领域:即法国的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高举人的价值、理性等旗帜,对压迫人权的封建统治进行了猛烈抨击,对扼杀天性的文化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卢梭作为百科全书派的典型代表人物,主张把人从封建神权思想的桎梏中释放出来,追求平等享有自然赋予的发展权利。
该主张与人性解放思想相契合,对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社会的斗争具有极大启发,成为推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有力武器,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在思想上扫清了障碍。
杜威(1859-1952年)是美国现代教育思想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19世纪末,美国正处于南北战争后的资本主义巩固发展时期,随着人口大量迁移、工业化异軍突起、城市化迅猛推进,人们的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兴趣爱好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的思想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传统教育的合理化模式已无法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创造型而非知识型人才。
前基础教育司司长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理解
前基础教育司司长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理解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日,前基础教育司司长在一次讲话中强调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观点引起了广泛关注。
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中的核心理念,也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使他们成为有德有才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知识的传授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一个有知识但没有道德的人是无法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只有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中立足并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事业的根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因为德育是核心素养。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社会风气败坏的问题依然存在,这需要从教育的方面进行改变。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繁荣和进步。
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人生导向和价值取向。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因为德育是全面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智力,更应该是培养他们的情感、意志和品德。
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取决于他的知识水平,更取决于他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只有在良好的德育环境中,学生才能够全面发展,真正成为有德有才的人才。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当今社会,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德育培养,使他们成为有道德良知、有责任感和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只有通过立德树人的方式,才能够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2000字】第二篇示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句话一直被提及到。
教育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教育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
应该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无论是在学生的就学率还是在教育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些成绩是不可磨灭的。
但是,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
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
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
我曾经引用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这是17世纪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讲的。
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也说过:“教育是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事业,上帝也要低下至尊的头,向她致敬!”可以说,无论一个人的地位有多高、贡献有多大,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启迪,都凝结了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老师面前永远是学生。
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人才,同样也离不开教育和老师的培养。
我们国家大约有1600万教育工作者,其中中小学教师1200万。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兢兢业业,默默耕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这种不计名利、甘为人梯,成功不必在我、奋斗当以身先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境界。
这里,我想着重谈一下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
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应该说,我们早就看到了这些问题,并且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
但是为什么成效还不够明显?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
教学目标是总得人才培养
教学目标是总得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应当是全面的。
这里的“全面”不仅仅是指知识面广,更要包括素质教育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除了专业知识外,人才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等素质。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不仅是专业人才,更是全面发展的个体。
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学目标应当紧密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具备社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或创业。
人才培养要重视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特长和潜能各不相同。
因此,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实现个性化的成长和发展。
人才培养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应用,而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有效途径。
因此,教学目标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人才培养还要注重终身学习的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一个人一生都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
因此,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人才培养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是总得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和品格,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综合型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师德廉洁从教心得体会7篇
师德廉洁从教心得体会7篇师德廉洁从教心得体会(篇1)有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如何教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这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过程,还是教育的归宿,离开了培养人这一点,教育也就不复存在。
这句话包含着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方能兴教育人。
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在尊重、理解、关心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即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使孩子们成为和谐的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那今日的我该如何做一个老师呢?古人说天地君师亲,可见为教师是倍受尊崇,之所以如此,就是教师有极好的人品。
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明辨善恶与真伪,并使人倾向于真与善,排斥恶与伪。
所以教师有教给学生怎样做人的重大责任。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时不在影响着他的学生,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益出于此。
师德不但可以感染学生,也能为教师树立起自己的教学形象,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因此,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公平,公正,言行一致,坚持原则,有错就改,心胸豁达,庄重热情,同时还要有一颗爱心。
要严字把关,爱字当头,这样,他才能赢得学生。
如果说过去的教育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应试教育,那么现代教育越来越以人的本身发展为教育目的。
然而即使这样,热爱学生仍然是教育的一个永恒的命题,古往今来的优秀教师无不热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是爱的职业,从事的是爱的教育。
这是世界上最博大、最深广的爱,这样的爱能容下一切,能融化顽石、能点铁成金。
都说母爱无私,其实最无私的应该是师爱。
在现代教育中,热爱学生自然具有了时代的特征。
有人说过: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的原动力。
可以说,教师的爱心能使学生更健康的成长。
爱学生就要公平地对待学生,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
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学生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的伙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教学目标是总得人才培养
教学目标是总得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升。
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总得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探讨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也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还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相结合。
学科知识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各种学科知识,掌握基本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同时,教学目标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目标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开展创新型教学活动和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同时,教学目标还应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学生的道德修养、人际交往能力、文化修养等方面。
通过开展思想道德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教学目标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项目和开展合作性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教学目标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通过开展口语表达、写作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总得人才培养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也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育为何要“以人为本”
教育为何要“以人为本”作者:本刊评论员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11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理念中的一种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应该成为我国当代教育的核心理念。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来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内涵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本身,人自身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传统教育理念认为是为了促进物质生产能力的发展,即为了物的增长,因此,我们可以将这种教育理念称之为“物本教育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反其意而行之的教育观,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人本教育观”。
这种教育观认为,人才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实现人自身的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所谓人自身的发展,就是指人自身能力的增长和人格的完善,从而使人成为一个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并能按照自己目标自觉行动的、既对社会有益又能使自身感到幸福的人。
第二,教育需要重视学生的物质生产能力培养,但这只不过是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的一种手段。
我们强调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或轻视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物质生产技能方面的培养。
相反,我们同样十分重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与“以物为本”教育理念的分歧在于: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看来,对学生进行物质生产能力的培养并非教育的终极目标,而是实现教育终极目标的手段,而且仅仅是多种手段之一。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强调对学生进行物质生产技能方面的培养,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仅仅是为了实现人自身发展的一种手段,如果把这种培养当成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有可能抹杀教育的本质,忽视教育的根本目的。
第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才。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与“以物为本”教育理念在教育目标上的根本区别之一。
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出一个德、智、勇兼备的完善的人,也就是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真正的君子。
教育的实用价值,如解决就业问题,获得社会地位等等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教育作为人类寻求进步、自我完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搭上了快速奔驰的列车,社会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愈来愈功利的心态和冷漠、理性教育的模式,开始离人性精神越走越远,这值得我们搞设计教育人员的深思,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应是塑造和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教育的发展对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科学技术的推动和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满足了人类对物质一浪高一浪的需求欲望。
在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下,已经可以易如反掌地呼风唤雨、改天换地,当科学技术无所不能的时候,渐渐当起了救世主的角色,科学技术已成了国家政治、经济命脉主宰,一切政治的目标和目的都服务于这个前提,教育被认为只是为这个角色而扮演"跑龙套"的,人类自身好像只是为了这个目标而生存。
人们不禁问人类自身生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教育最终目的意义又是什么?一、对现代教育的忧虑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大工业生产成为了传统业,但在追求利润上的其目的是不会改变的,掠夺资源的方法则从传统的本地域资源耗散式变成了转嫁地域资源耗散,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力量,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入侵和价值观入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方式和操作行为,在传统的工作流程中,电脑替代了部分手工行为,在设计艺术方面则是代替了传统的表达方式,重复计算和公式化、格式化、优化选择,释放了人的左脑,三维虚拟现实,使许多传统操作难以达到的工作成为了可能。
以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网络的出现,可以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和个人。
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中等教育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中等教育现代化面临的挑战[摘要]文章从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入手,分析了我国中等教育必须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宗旨,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出要实现中等教育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知识经济中等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面对国际中等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共同趋势,我国的中等教育现代化面临严峻的挑战。
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中等教育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一、知识经济对中等教育的挑战(一)知识经济要求中等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中等教育是基础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在促进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中等基础教育在经济竞争中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打基础的重要任务。
知识经济意味着知识与经济进入前所未有的一体化时代,然而,我国中等教育显然还没有完全进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角色。
首先,表现为高科技与低素质之间的矛盾。
当前,中国的劳动力在总量上存在“绝对量过剩”和“绝对量短缺”并存的现象。
劳动力的绝对量过剩,是指大量素质较低的劳动力无法就业;劳动力绝对量的短缺,是高素质劳动力绝对量的短缺。
其次,劳动者素质低的另一个表现是道德水准下降、精神空虚、人格畸形、人际关系冷漠、犯罪率上升等。
因此,中等基础教育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使学生积极活泼、主动地发展身心,体现中等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发展性和主体性,以适应和服务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二)知识经济要求中等教育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目前,中等教育的思想观念严重滞后,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中等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关键环节,我国中等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不仅如此,中等基础教育还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中等教育以广大青少年为对象,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都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人才是必须要有伯乐的发现他才有存在的意义,于是我们要定制人才培养方案。
为此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意义,让大家更加有所领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人才培养的特色和适切性及二者的关系人才培养的特色和适切性,对高校自身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高校而言,首先,办学特色是其吸引生源,形成社会地位的基础,更是决定一所高校竞争力大小的关键,而办学特色最终要浓缩到其人才培养的特色上去,所以人才特色应该是高校追求的首要目标。
其次,人才的适切性是高校彰显活力的源泉,高校存在的重要价值即通过培养适切性的人才,才能不断地发展进步。
把握二者的关系,首先要正确地理解二者的涵义。
特色,首先应该是讲求价值追求的。
偏离推动科学和社会发展这个价值基准的特色是没有意义的,高校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特色专业人才,满足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其次,它应能表现出高校个性化的风格。
每一所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应该凝炼出自己独特的精神理念。
第三,它应该体现创新性和适切性。
固守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时代感的特色也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特色,高校必须要始终洞穿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特色人才战略。
适切性,并不是盲目地追求新意或投合市场的短暂情趣,而是既要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特色又能基于准确的市场人才需求预测的适切性。
同时,适切性反映在对人才的规格要求上本身就必须要体现特定的时代精神和精神价值观,这也是高校整体的人才特色之所在。
由此可见,高校人才培养中,特色和适切性二者相互渗透、缺一不可。
综观近现代史上每个阶段的高校人才观,也不难发现二者的一致性。
从福州船政学堂之后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西南联大前后的“通专结合”,每一所中国大学(学堂),都把通过培养和造就服务于特定历史阶段的适切性人才来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来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而建国后的计划专才培养模式也是特定历史现实的诉求。
这期间,中国高校由于数量少加之绝对大多数在创始之初就为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其专业特色性是不言而喻的。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什么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什么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育时代新人,也就是有着责任感、敬业精神和智慧的人才队伍。
时代新人应该有乐观向上的精神,思维
活跃、立足全局,创新进取,绝对可以成为新时代的精英人才。
时代新人首先必须要有很强的内在动力,能够不断地完善自身,
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他们应该善于分析问题、求索解决办法,懂得舍
智取胆,勇于挑战,因为只有智慧与勇气才能行远,赢得成功。
时代新人不胜的是把自己的未来放在把控之中,总是有自己独立
的思维、见解,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成功,更是在精神层面
上的成熟,有责任感、担当着,可以及时地调整自己,做到本职业的
至真至美。
时代新人应该具备聪明的精神、坚守的信念,像钢铁一样坚韧不拔,朝着自己的目的坚持不懈,他们会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即使面对
巨大挑战,他们也能坚持执行,永不言弃。
时代新人应该懂得思想的积累、责任的承担,面对社会问题他们
一定要能够站出来,大胆提出有价值的观点,让自己也成为社会进步
不断发展的力量参与者。
培养时代新人,是我们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他们应该继
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要敞开胸怀,融入新的活力,以期能够将国家
的梦想,化作现实的拥抱。
国家教育发展心得体会
国家教育发展心得体会•相关推荐国家教育发展心得体会(精选18篇)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家教育发展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家教育发展心得体会篇1通过学习与讨论,我想谈谈减负与教改的关系。
《纲要》指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要减轻课业负担,不需进行教学改革。
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
目前正在进行高中课改,改变教师的教,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转变现有的灌输式,积极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
其实,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
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
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
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
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
我认为学校更应注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
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
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
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
纲要提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最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应。
不要搞一刀切,全部不留作业或规定死写作业时间,而是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改变教育评价机制,才能有效抑制过重课业负担。
国家教育发展心得体会篇2我仔细研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尤其是学前教育这部分。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教学是人类向下一代传承知识和经验、培养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其作用和意义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既涉及教育本身的要素,也关乎社会和人类整体的成长和进步。
一、教学的作用教学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教授知识和技能教学早期是为了传授基本的读写算术技能,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教学内容也逐渐扩展到科学、人文、艺术等各个领域。
教学通过语言、图表等多种形式,传授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成为有用的人才。
2. 培养能力和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才的资源,教学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
此外,教学还具有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培养功能,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成为有情怀、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3. 促进个人发展个人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教育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人生的满足感。
教学应该通过给予学生理性和情感方面的满足,以及向他们展示"健康的、富有生机和希望的人生",帮助学生在个人发展方面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就。
4. 推动社会进步教育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社会需要有更具有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面对社会发展和挑战。
同时,教育也要始终关注社会和世界的发展,以使其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实际,同时,教育也能通过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为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教学的意义教学的意义在于:1. 建立坚实的知识体系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知识体系,为其未来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教学还能帮助学习者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拓展眼界和实际能力,为其未来开展工作和人生做好准备。
2. 为个人成长提供有力支持教学可以引领学生从原始的认知状态到真正的学习状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不断提高个人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和想法参与讨论,能够着眼于培养自我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使教学成为自我成长和完善的有力支持。
教学目标是总得人才培养
教学目标是总得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教育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旨在培养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以总得人才培养为目标,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等。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和检验的场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使他们具备全球化思维和国际竞争力。
以总得人才培养为目标,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总得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的教育要想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就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与现代社会美德,就必须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才能的培养。
简单说,未来的社会是“三Q”突显的社会,未来的人才应该是“三Q”并举的人才,“三Q”即IQ智商、EQ情商、CQ创造力。
“三Q”的提升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培养起来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为一个现代班主任在管理自己班级的时候,一定要将这一目标作为班主任工作的最高追求。
班主任在把握这一主旨后,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营造出学生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让他们在班级这个小集体当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有才能。
思路决定出路,鉴于以上原因,我认为一个现代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班主任应该是班级管理中的“首席”而不是的“终结者”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当中班主这一身份是多重身份的组合,从行政角度而言,班主任是学校任命的管理者;从社会学角度而言,班主任是这个集体的一名成员;从教师这个角度而言班主任又是一个教育者。
多重的身份就有多重的任务,作为一个班主任只有将这三重身份的任务完美的结合起来,才是一位合格的优秀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智慧的班主任。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三者的完美组合呢?这是一个班主任的角色定位问题,不同的定位其产生的教育效果是迥异的。
王晓春老师,借鉴心理学的“角色”理论将班主任分成九类,即班妈型、班官型、鼓动家型、领袖型、导师型、科学家型、“维持会长”型、“寨主”型、“书生型”。
王老师对这九种班主任都做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
下面我将王老师的分析作一简要汇总。
班妈型,一切都围绕“爱”来推动,缺乏“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班官型,靠监督、检查、评比、等管理方式来工作,自己是学生的“上级”,缺点是管理压倒一切,管理代替教育,没有深入学生的灵魂,教育效果是表面的。
这样的班主任首先要转变观念,明白班主任不是“管理人的人”。
鼓动家型,靠“煽情”来工作,他们有个人魅力、知识和才能,他们给自己定位做学生喜欢与钦佩的人。
但要注意提高工作科学性,要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领袖型班主任,导师型,主要靠思想影响与人格魅力开展工作,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学生的人生指导者。
缺点是容易导致迷信、封闭,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科学家型,靠科学来开展自己的工作,他们给自己的定位首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其次才是学生的领导者与组织者。
这类班主任热心而少干预,指导而少控制,而且富有智慧。
但不一定符合低年级学生。
至于“维持会长型”、“寨主”型、“书生型”三类班主任是应该杜绝的。
从分析当中我们可看出,的确前五类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当中都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功,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他们共同之处就是在班级日常事务管理花费的功夫多,在班风、学风建设方面,问题学生以及教学研究方面欠缺。
因为繁琐的班级日常事务占用了大量的时间。
同时较多的插手班级日常事务,就会大大抑制班干部能力的发挥,同时也会打消班集体所有成员积极性与主人翁意识。
可以说是费力不讨好。
形象地说,就是当诸葛亮还是李世民的问题。
之所以将科学家型班主任单独拿出,是因为我觉得科学型班主任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类型理想类型,就目前我国的教育实际普及的可能性不大,正如网友老菜鸟所言:“我擦亮眼睛,努力照了照:50%‘班妈’,40%‘班官’,10%‘书生’。
”但科学家型班主任作为班主任成长的理想追求是有积极的意义。
世界上的许多事情本来就是亦此亦彼的,既然我们一时无法分清彼此,我们何不暂且就按照亦此亦彼的思维来开展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但不管怎样都要师出有名,于是我想到了现代企业管理当中的一个名词“首席”即CEO。
作为CEO他既有独立开展工作的权限,又要受到董事会与战略决策委员会(各地的称谓不一样)的监督;他既要执行董事会的决议,又要尽最大可能维护各股东的最大权益。
如果对号入座的话,首席的职责与班主任的职责又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正因为如此我将“首席”这一概念引入了我的班主任工作之中,开展我的班主任工作。
总之,我个人认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将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为“首席”是既有利于主任工作的开展,又有利于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
也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从繁琐的班级日常管理中解脱出来,去学习、研究,进而更好的管理班级。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过程当中,我模拟CEO 领导下的执行班子,组建班级管理机构,班长、副班长相当于总经理与副总经理;生活委员会、学习委员会、体育委员会、文艺委员会、班级团总支,各委员会的第一负责人相当于各部门经理。
经首席批准后各负其职各施其政,各项工作都是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这样我几乎不用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具体事例讲时根据时间来确定)。
大家如果看这我的《班主任真经》就会发现我在班级日常管理方面,是比较轻松的。
只需每个星期看一看各部门给的班内事务反馈表,活动计划执行审批即可,但班级发展的方向与目标由我来确定。
当然这一做法更适合于高年级学生。
二、班级管理多一些文化熏陶,少一些说教;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什么是“水土”?水土即文化。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化矣。
”个人为训,集体为熏。
一个学校能否称得上的优秀,不完全在于学校是否有高大的现代建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在于学校是否有优秀的文化传统。
相对于一人班级而言是否能称的上优秀,其班级文化是至关重要,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风向标。
因此作为一个班主任一定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富有人文气息的班级文化。
关于文化的定义尽管众说纷纭,但其基本内容内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具体到班级文化我想重在指精神财富的创造,因为作为一个班级除学校给配备的教学设备再没有其它任何的物质财富,更何况也用不着班级体成员为这个班级创造什么物质财富,充其量也就是要爱护现有的班级物质财富,但这又属于道德范畴的,应该是精神财富。
就班级的精神财富而言,似乎又可以化分为静态的精神财富与动态的精神财富两大类。
这两大类精神财富是班级全体成员所共享的,是一个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动态系统。
这个动态系统能否丰富发展就是一个班级是否具有良好班风的标志,因此作为班主作一定要努力建设自己班级的精神财富。
一个班级从形式结构上的班集体到心理意义上的班集体,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松散,第二阶段是联合,第三阶段即为集体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的过渡当中班主任的教育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正确的引导才能形成一个成熟的班集体。
当然这个过程单凭班主任的简单说教是没有太大说服力的,它需要通过一定班级文化建设,进而形成班级价值观。
班级价值观是一个班级的精神、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是班级文化的本质与核心。
同时这种价值观又会潜移默的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为深处影响其终生。
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班级的静态精神财富具体要求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班牌、班规、班歌、标语、班徽、创意墙、值日制度、作业检查制度、班委会组织机制与职责制度等。
除此之外还要做好班级的动态文化建设,作好动态文化建设需要围绕“五个中心”开展活动。
第一中心即班风、学风的形成情况,开展各种各样的有效活动,促进班风、学风的良性转化。
如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读书经验交流会等。
第二个中心即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如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当然对于传统节日重视不能“坐而论道”,更要身体力行,为此在各传统节日不是简单的放假,而是根据不同的节日进行不同的活动,如我们经常举行“文艺晚会”,各种传统节日的征文大赛。
第三个中心即为对时代精英的缅怀,英雄是时代的创造者,对他们的缅怀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祖国的英雄,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进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
同样每到各种英雄祭奠日我们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祭奠活动。
第四个中心就是对现实生活一些丑恶的现象进行揭露与抵制,每年我们都会配合林业公安局进行禁毒宣传、防艾滋病宣传、反邪教传宣等。
让我们的学生真实体会到这些现象的丑恶本质,正本清源,远离假恶丑。
第五个中心就是弘扬传统美德做新时代的高素质建设者。
这次当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后,我们组织学生观看《爱的奉献》赈灾晚会,并举行了募捐活动。
全校师生捐款将近七万元,我班学生共50共捐1500多元,最得一提的黄伟同学平常舍不得吃,舍不得花捐出了他两个星期卖矿泉水赚来的65元生活费。
总之,作为一个班主任一定要舍得花力气进行班级的文化建设,他的作用不是简单枯燥的说教所能代替的。
三、班级管理要情商智商并举,偏重情商;正如人们所说:“智商高情商高,春风得意;智商高情商低,怀才不遇;智商低情商高,尽占便宜;智商低情商低,这辈子没戏。
”智商的培养在班主任更在各科任教师,因此班主任最重要的是要努力培养学生情商。
到培养情商方面我主要围绕三个主题开展工作:第一、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
情绪调节能力是一个人成功的提前,历史上很多成功的人士,他的成功都是源于他的情绪调节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我尝试以下三法:书法调节情绪法,我根据其不同情绪特征令其进行不同书定内容的书法练习。
如自卑者,我让其每天将“自信”二字写一百次,连着写一个星期。
情境再现法,让模仿能力较的学生模仿其失态的情境,让其观看,看后再谈感想。
一位女现学演课本剧《三块钱国币》中的吴太太。
雕刻鸡蛋法,我让那些情绪容易失控同学雕刻鸡蛋,我根据其失控的程度规定在鸡蛋上雕刻小孔的数量。
第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大凡成功的人大多数都是经历挫折最多的人。
面对90后的这一代,抗挫折的能力较弱,因此班主任必须十分重视他们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实践中我经常采用:故事熏陶法,通过名人受挫成功的例子对他们进行教育,用到最多的就是林肯的例子,亲让其反复背诵林肯的成功经历。
活动强化法,东北气候比冷一到冬天经常下雪,为了确保学生的人生安全,我们经常清扫校门马路上的雪,我让学生不带手套,拿石头往起砸被汽车碾压过的雪冰。
当然班主任的带头。
制造事端法,这一方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给其制造事端,让其在真实的假设情境中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例如我和班会成员合伙偷笔记本,假装考试试卷丢失登错分等。
当此必要的时候要征的家长的同意。
冷落法,故意冷落他,提问的时候举手也不提,不举手也不提,叫学生提问绕过他等。
但注意后两法必须有其它的人参与,最好是当事者最要好的朋友,目的是证明班主任的活动目的性,搞不好会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
第三、社交能力的培养。
这一能力的培养随意较大,宗旨是想尽一切办法为社交能力弱的同学创造社交的机会,让他们在交往中学会社会。
四、班级管理要分类培养,一视同仁;一娘生九子,个个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