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镇痛药
6第六章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作用。其作用机制被认为是抑制
前列腺素的生物合为: 1、水杨酸类:1875年发现水杨酸解热与抗风湿
作用,1898年找到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 2、苯胺类:1886年发现乙酰苯胺的解热作用 3、吡唑酮类:1884年发现安替比林的解热作用
3、药物合成:
Aspirin的制备是从Salicylic Acid为原料, 在硫酸催化下经醋酐乙酰化制得。
4、合成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Aspirin的合成中可能含有乙酰水杨酸酐副 产物生成,可引起过敏反应。其含量不超过 0.003%(W/W)时则无影响。
(2)原料Salicylic Acid中可能带入脱羧产物苯酚及 水杨酸苯酯。在反应过程中可能生成不溶于碳酸钠 的乙酸苯酯、水杨酸苯酯和乙酰水杨酰苯酯,药典 规定应检查碳酸钠中不溶物。反应如下:
物理性质: 本品位白色结晶性粉末,有异臭,无味。不溶 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及丙酮,易溶 于氢氧化钠及碳酸钠溶液中。 mp.74.5~77.5℃
2、吸收代谢
n 口服吸收快,1-2h 达血药浓度峰值,生 物利用度>80%,99%与血浆蛋白结合, 90%代谢物经尿液排泄,t1/2==2h。代谢 迅速,发生在异丁基上,首先氧化为醇, 继而氧化为酸,代谢物都失活。无论是 服用布洛芬的何种异构体,主要代谢产 物为S(+)构型,而R(-)构型在体内 可转化为S(+)构型。体内两种异构体 的活性相等。
放置后渐变黄色。
b) 本品的氢氧化钠溶液与重铬酸钾溶液和硫酸 反应,呈紫色;与亚硝酸钠和盐酸反应呈绿 色,放置后渐变黄色。
2、体内代谢:
Indomethacin口服吸收迅速,2~3小时 血药浓度达峰值,由于Indomethacin为 酸性物质(pKa=4.5),它与血浆蛋白高 度结合(97%)。 Indomethacin代谢失 活,大约50%被代谢为去甲基衍生物, lO%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药物化学第七章阿片样镇痛药
RO
O
R
R'
CH3 C 2H 5 H COCH3
H H CH3 COCH3
OR'
可待因 乙基吗啡 异可待因 海洛因
RO
O
R
R'
H
H
H
OH
CH3 H CH3 OH
O
氢吗啡酮 羟吗啡酮 氢可酮 羟考酮
P-240
NR
HO
O
OH
R
-C H2CH 2C 6H 5 -C H 2C H =C H 2
N-2-苯 乙 基 吗 啡 烯丙吗啡
顺式,C/D环呈反式,C/E环呈顺式;质子化状态时的构象成三维的 “T”形。
P-236
理化性质:不稳定,易被氧化。稳定性与溶液的pH 有关系,
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pH4时最稳定),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
极易被氧化,在日光(紫外线)、重金属离子存在下可催化此
反应。
N CH3
H3C N
HO
O
OH
N CH3
P-242
第二节、其他的μ激动剂(合成镇痛药)
(一)吗啡喃类
N CH3
H
HH N H3C
R
R
H
N -甲 基 吗 啡 喃
OH 左 啡 诺
OH 左啡诺的构象
C9,C13和C14 的绝对构型与天然吗啡相同, B/C环顺式,与吗啡构象相似。其酒 石酸盐用于临床,作用为吗啡的10倍。
P-243
H
H
N H3C
哌替啶 芬太尼 阿芬太尼
6.0 0.011 0.044
相对 强度
1
550
LD50(mg/kg)
29.0 3.1
137
第七章解热镇痛药案例ppt课件
(3)安全有效,对胃肠道刺激小,对凝血机制无影响,正常 剂量对肝脏无损害
-
22
1.适应证:
安乃近(吡唑酮类)
(1)主要用于高热时的解热 (2)可用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少用)
2.用药注意
(1)一般不作首选用药,仅在急性高热、病情 急重,又无其他有效解热药可用的情况下用于 紧急退热。
-
31
1.用药注意:
吲哚美辛(芳基乙酸类)
(1)本品宜饭后服用或与食物或制酸药同服
(2)与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合用,可加强 降糖效应,须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
-
32
2.药物评价:
吲哚美辛(芳基乙酸类)
(1)由于有严重副作用,不做一般的解热 镇痛药长期用药,也不做抗风湿和类风湿性 关节炎的首选药,作为非处方药仅限外用
-
17
阿司匹林
1.胃肠道反应(最常见):“无痛性出血”
2.凝血障碍:出血时间延长 3.水杨酸反应:过量时出现的中毒反应
vitamine K
(阿司匹林剂量>5g/日)
iv.gtt. NaHCO3
-
18
阿司匹林
4.过敏反应 5.阿司匹林哮喘 6.瑞夷综合症
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症
-
19
阿司匹林研究进展
-
23
(2)注射局部可产生红肿、疼痛,数天后可消退。有的病人呈毒 血症症状,皮下出血点,或有紫黑色脓液,常需数月后痊愈。
3.药物评价
由于不良反应大,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停止或限制 使用。
-
24
1.商品名:芬必得
布洛芬(丙酸类)
2.性状:有特异臭味 3.适应证:
(1)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骨关节等关节和肌肉病变
药化选择题 (1)
药物化学复习题第一章~第四章总论一、单项选择题1.药物的亲脂性与生物活性的关系是()。
A. 降低亲脂性,使作用时间延长B. 增强亲脂性,有利吸收,活性增强C. 降低亲脂性,不利吸收,活性下降D.适度的亲脂性有最佳活性2.以下哪个最符合lgP的定义。
()A. 化合物的疏水参数B. 取代基的电性参数C. 取代基的立体参数D. 取代基的疏水参数3. 用于测定脂水分配系数P值的有机溶剂是()。
A. 氯仿B. 乙酸乙酯C. 乙醚D. 正辛醇4.可使药物亲脂性增加的基团是()。
A. 烷基B. 巯基C. 羟基D. 羧基5.可使药物亲水性增加的基团是()。
A. 卤素B. 苯基C. 羟基D. 酯基6. 为了增加药物与受体的疏水结合,可引入的基团是()。
A.甲氧基 B. 羟基 C. 羧基 D. 烷基7. 哪个基团可与受体的羧基有亲和力。
()A. 苯基B. 羟基C. 烷氧基D. 烷基8. 药物的解离度与生物活性的关系是()。
A. 增加解离度,有利吸收,活性增加B. 合适的解离度,有最大活性C. 增加解离度,离子浓度上升,活性增强D. 增加解离度,离子浓度下降,活性增强9.下列哪个说法不正确( )。
A. 具有相同基本结构的药物,它们的药理作用不一定相同B. 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是影响药物活性的因素之一C. 适度增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活性会有所提高D. 镇静催眠药的lgP值越大,活性越强10. 两个非极性区的键合形式是()。
A. 氢键B. 离子键C. 偶极-偶极键D. 疏水键11.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构象称为()。
A. 反式构象B. 优势构象C. 最低能量构象D. 药效构象12. 关于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说法哪个不正确()。
A. 结构特异性药物的活性与药物和受体的作用有关B. 药物与受体以共价键结合时,形成可逆的复合物C. 药物与受体可逆的结合方式:离子键、氢键、偶极作用、范德华力、和疏水作用D. 药物与受体的作用方式分为可逆作用和不可逆作用13.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 )。
第七章解热镇痛药案例
阿司匹林
4.过敏反应 5.阿司匹林哮喘 6.瑞夷综合症 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症
阿司匹林研究进展
• 老年性痴呆 • 糖尿病性心脏病 • 冠心病发作 • 预防消化系统癌症 • 预防抗生素所致的听力损害
对乙酰氨基酚(苯胺类) 1.别名:扑热息痛 2.用药注意: (1)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以免引起造血 系统及肝肾损害 (2)本品常为复方感冒制剂主要成分,用药 时避免重复用药
萘普生(苯基丙酸衍生物) 1.适应证: (1)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胃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关节炎、 腱鞘炎 (2)缓解肌肉骨骼扭伤、挫伤、损伤以及 痛经等所致的疼痛
2.制剂及用法 萘普生缓释片:整片服用,不能咀嚼 萘普生栓:直肠给药
5.用药注意 (1)对萘普生及阿司匹林过敏者禁用 (2)严重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并出血期禁用本品 (3)哮喘、心功能不全、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者 慎用本品
(1)反复发作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合并痛风结石 (2)血尿酸浓度增高
(3)关节畸形 (4)肾脏病变
治疗痛风的药物类别:
秋水仙碱
吲哚美辛
(1)镇痛消炎类 布洛芬类 肾上腺皮质激素 (泼尼松、地塞米松) (2)抑制尿酸合成药,如別嘌呤醇 (3)促进肾脏排泄尿酸的药物,如丙磺舒
秋水仙碱
1.性状: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遇光渐变色 2.适应证:
4.制剂及用法 布洛芬缓释胶囊:内容物为白色形小丸 布洛芬滴剂:粉红色混悬液
5.用药注意 (1)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禁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2)支气管哮喘、心肾功能不全、高血压、血友病 有消化道溃疡史者慎用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Ⅷ或因子 Ⅸ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 是凝血过程的第一阶段—凝血活酶生成障 碍。分为 A ,B 两型。
第七章药效学
第七章药效学第一节药物的根本作用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互相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比方:去甲肾与α受体结合〕药理效应:机体反响的详细表现,是结果〔比方:去甲肾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区分概念:①兴奋-抑制;②★直接作用-反射性作用〔生理调节〕;③部分作用-全身作用。
药物选择性:①有上下之分〔比方:洋地黄对心脏的高选择性〕;②相对的,有时与剂量相关〔比方:阿司匹林小剂量抗血小板,大剂量解热镇痛抗炎〕B.药物对受体作用的特异性与药理效应的选择性不一定平行〔比方:①青霉素特异性和选择性都强;②阿托品特异性阻断M受体,但选择性作用不高〕C.不同器官的同一组织,也可产生不同效应,比方:肾上腺素舒张骨骼肌血管平滑肌,而收缩内脏平滑肌D.效应与分布有关,比方:碘集中甲状腺;链霉素治疗尿路感染二、药物的治疗作用★对因治疗消除原发致病因子①抗生素杀灭病原微生物;②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③补充疗法〔替代疗法〕对症治疗改善患者疾病的病症①解热镇痛药降低体温;②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③抗高血压药降压★“急那么治其标,缓那么治其本〞“标本兼治〞第二节药物的剂量与效应关系量效关系: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剂量〔浓度〕增加或减少时,其效应随之增强或减弱,两者间有相关性。
★量效曲线:以药物的效应为纵坐标,药物的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作图,那么得到直方双曲线;如将药物浓度或剂量改用对数值作图,那么呈典型的S形曲线-量效曲线1★药理效应概念举例研究对象量反响药理效应用详细数量或最大反响的百分数表示血压、心率、尿量、血糖浓度单一生物个体质反响药理效应一般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方式表示存活与死亡、惊厥与不惊厥、睡眠与否一个群体1.斜率:斜率大的药物,药量微小的变化,即可引起效应的明显改变,反之亦然。
2.最小有效量〔阈剂量〕:指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药量;也有最小有效浓度〔阈浓度〕。
★3.最大效应〔E max〕/效能:指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所能到达的最大效应。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常用抗精神病药
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 ①吩噻嗪类:氯丙嗪等 ②硫杂蒽类:氯普噻吨等 ③丁酰苯类:氟哌啶醇等 ④其他类:五氟利多等
氯丙嗪(冬眠灵)
作用和临床应用
A.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镇静安定和抗精神病作用
用于治疗各型精神分裂症,尤其是妄想型、 幻觉妄想型、紧张型,也用于其他原因引 起的幻觉、妄想及躁狂症、更年期精神病。 机理: 阻断 中脑一边缘系统通路 中脑一皮质通路的D2-R 降低过高的多巴胺神经功能活动,达到抗 精神病作用。
地西泮(安定、苯甲二氮)
•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半衰期长。较少肌注。 • 静注中枢抑制作用出现快,维持时间短, 速度一定要慢。 • 代谢物也有抗焦虑作用。
• 作用和临床应用:
1.抗焦虑:小剂量,用于焦虑症、焦虑性抑郁症及脑血
管意外等引起的焦虑状态。
2.镇静催眠:常用量。对REM影响小,产生近似生理
苯巴比妥(鲁米那)
扑米酮
扑米酮对大发作及单纯局限性发 作疗效好,对精神运动性发作也有效, 主要用于其他药物不能控制的大发作。 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镇静、眩晕和 共济失调等,偶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 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乙琥胺
乙琥胺仅对小发作有效,为治疗 小发作的首选药,虽不如氯硝基安定,
卡马西平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用药初期可见头 昏、眩晕、恶心、呕吐和共济失调等,亦 可见皮疹和心血管反应,一周左右逐渐消 失。少数人可有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肝损 害,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和肝功能。 本药为药酶诱导剂,长期用药时应注意。 青光眼、心血管严重疾患和老年病人慎用, 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及妊娠初期和哺乳 期妇女禁用。
但副作用小,耐受性产生慢。
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反应、嗜睡、眩 晕等,偶见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及再生障碍性贫血。 长期用药应注意检查血象。
药物化学练习
第二章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一、填空:1、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的构效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影响最重要的三项是:药物的分配系数P、药物的解离度、药物的水溶性。
2、Hansch方法常用的三类参数是:疏水参数;电性参数;立体参数。
3、在构效关系研究中lgP代表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的对数。
4、在Hansch方程中,n代表化合物的折射率、Pka可以做疏水参考、从计算常数得到的立体参数是摩尔折射系数Rm P375、分析药物的构效关系,入股引入磺酸基一般可以使化合物水溶性增加、解离度增大(但活性不提高p8)二、简答题:1、药物的电性性质与生物活性有什么关系?2、药物的解离度与生物活性有什么关系?答:当药物的解离度增加,会使药物离子浓度上升,减少在亲脂性结构的吸收,而解离度过小,离子浓度下降,也不利于药物的转运,一般只有合适的解离度,才使药物有最大活性。
3、什么是药物的疏水键?答:药物的非极性部分不溶于水,水分子在药物非极性分子结构的外周进行有秩序的排列,药物非极性部分与受体的疏水区接近时,在两个非极性区间由于水分子有秩序状态的减少而得到的自由能稳定了两个非极性部分的结合,这种结合称为疏水键或疏水力。
4、举例说明为什么几何异构体对构效影响很大?第三章化学结构与药物代谢1、对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的认识,可以对现有的药物进行适当的化学修饰可以达到: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参与药物体内转化的酶类有(ABCDE)A、细胞色素酶系B、还原酶系C、水解酶D、环氧化酶E、过氧化酶3、药物代谢中第Ⅰ相生物转化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脱卤素反应。
4、第二相生物转化包括:葡糖醛酸的轭合、硫酸酯化轭合、氨基酸轭合、谷脱甘肽轭合、乙酰化轭合、甲基化轭合。
填空:1、当药物进入机体后,一方面药物对机体产生许多生理作用,即药效和毒性;另一方面,机体也对药物产生作用,即对药物的处置,也包括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
2、药物代谢是指在酶的作用下将药物转化成极性分子,再通过人体的正常系统排出体外。
第七章作用于胆碱能系统的药物
前言
传出神经系统包括运动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 统(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又包括交感 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支配心机、平滑肌和腺体 等效应器;运动神经系统则支配骨骼肌。这些神经 系统的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因而 又分别称为胆碱能神经和肾上腺素能神经。胆碱能 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释放出乙酰胆碱(ACh), 和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产生相应的生理效 应,然后乙酰胆碱被乙酰胆碱酯酶水解失活。
氯贝胆碱
氯贝胆碱结合了氯化氨甲
酰胆碱和氯醋甲胆碱的结构特
点,为选择性的M受体激动
剂,几乎没有N样作用,而且
S构型异构体的活性大大高于
R构型异构体。其对胃肠道
和膀胱平滑肌的选择性较高,
对心血管系统几无影响,临床
主要用于治疗手术后腹气胀、
尿潴留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胃
肠道或膀胱功能异常。因其不
经元的兴奋冲动有关,包含大脑的各种功能,如
唤醒、注意、情绪激动反应和运动功能的调节,
特别是能调节记忆和学习方面的高级认识过程。
阿耳茨海默病 (A1zheimer Disease,AD)
1、乙酰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的机理
2、可拟的胆碱酯酶抑制剂
第二节 抗胆碱药
一、M胆碱受体拮抗剂:
1、莨菪生物碱类:
2、合成类:(1)叔胺类(2)季铵类ຫໍສະໝຸດ 二、N1受体拮抗剂
三、N2受体拮抗剂
1、非去极化型药物(1)生物碱类(2)合成类;
2、去极化型药物
第一节 拟胆碱药
根据作用环节和机制不同,拟胆碱药分为胆碱受 体激动剂和胆碱酯酶抑制剂两种类型。
01759药物化学(二)
课程名称:药物化学(二)课程代码:01759(理论)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药物化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药学(本)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药物的发现、发展、现状、进展,药物的结构与理化性质、结构与活性的关系,药物的作用靶点等知识,重点在药物化学结构变化与理化性质、与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通过学习可以使考生对常用药物的构性关系、构效关系、实际保管与应用有系统的认识,达到合理有效地使用常用药物这一目的。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课程设置目标是使考生通过学习,对常用药物的结构与结构特点、类型、制备原理与方法、构性关系和构效关系、实际保管与应用以及新药研发理论与技术有一个较系统的认识,掌握药物化学研究药物的方法,并具备根据药物的结构或结构特点分析药物的理化性质、构效关系和实际保管与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了解现代药物化学学科的发展,为以后的学习与在医药工作实践中合理有效的使用各类型药物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基本要求如下:1、掌握常用药物的名称、化学名称、化学结构或结构特点、制备原理与合成路线、构性关系、主要用途及各类型药物的构效关系,掌握常用药物具有生物活性的立体异构体。
2、掌握药物化学结构和其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能分析其在储存、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质反应和确定预防药物发生变质反应的措施,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3、掌握药物化学分析、研究药物的方法,能应用药物的有关化学知识解决药物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的实际问题。
4、熟悉新药研发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
5、了解各类药物的新进展及近年来上市的新药名称、化学结构类型、结构或结构特点和主要用途。
6、了解影响药物生物活性的一些结构因素。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在基础课程有机化学与专业课程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课程之间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程的学习对考生全面掌握药学领域各学科的知识起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药物的酸碱性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酸碱的定义,药物结构中常见的酸、碱性功能基及强弱顺序和影响强弱的因素;熟悉两性物与两性离子的区别和药物的酸碱性在药物方面的一些应用;了解如何判断两性物与两性离子。
7 阿片样镇痛药
第七章阿片样镇痛药*阿片(opium)即鸦片的简介(来源、用途)阿片是罂粟科植物罂粟的未成熟蒴果被划破后流出的白色液汁,干燥后呈棕黑色膏状物。
→阿片内含多种复杂成分,其中的生物碱具有药理活性。
阿片中分离到20多种生物碱,其中的主要成分是吗啡,其它成分尚有可待因(Codeine)、蒂巴因(Thebaine)等。
吗啡是用于临床的镇痛药;可待因镇痛作用为Morphine的1/10,主要用作镇咳药;蒂巴因为半合成镇痛药(阿片样激动剂埃托啡(eterphine)、阿片样拮抗剂纳络酮(nalotone)等)的合成原料。
吗啡于1806年从阿片中分离提取出来,1923年确定了化学结构,1952年完成了合成工作。
*吗啡的药理活性:吗啡除具有强镇痛活性(显著减轻或消除疼痛)、镇静和欣快作用外,还有严重的副作用。
例如治疗剂量时呼吸抑制、血压降低、恶心呕吐、大小便困难、嗜睡等,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吗啡反复使用,易产生耐受性、成瘾性,一旦停药即出现戒断症状,危害极大。
寻找成瘾性小、不良反应少的理想镇痛药成为研发新镇痛药的目标。
*在研究构效关系、开发新镇痛药方面所做的工作:1、对吗啡进行结构修饰——半合成镇痛药。
2、简化吗啡结构——合成镇痛药和吗啡拮抗剂;——具有阿片样激动/拮抗作用成瘾小的镇痛药、高效镇痛药。
(近年的发展)*阿片受体的外源性配体、内源性镇痛物质、阿片受体阿片样镇痛药作用机理的研究认为:阿片样镇痛药(Opioid Agents)通过与体内高度特异性受体部位结合后产生药理活性。
阿片样镇痛药是阿片受体的外源性配体,与阿片受体相互作用产生减轻剧烈锐痛或钝痛等药理活性。
阿片受体的外源性配体及内源性镇痛物质阿片样镇痛药(阿片样激动剂、拮抗剂和激动/拮抗剂)是阿片受体的外源性配体;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等是内源性镇痛物质。
阿片受体与其内源性配体相互作用,除调节疼痛感觉外,还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继1975年发现内源性具有吗啡样镇痛活性的脑啡肽之后,又发现了内啡肽、强啡肽等内源性镇痛物质。
第七章 麻醉
第七章麻醉第七章麻醉一、填空题1.根据麻醉作用部位和药物不同,将临床麻醉方法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椎管内阻滞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糖尿病患者,择期手术应控制空腹糖不高于________mmol/L,尿糖低于________,尿酮体________。
4.胃肠道准备时,成人择期手术应禁食________小时,禁饮________小时,以保证胃排空。
5.临床上依诺伐(Innovar)是指________与________按________配成的合剂。
6.麻醉前用药,常用药物分成四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成人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穿刺点最高不应超过第________腰椎,因为脊髓下端一般终止于________。
8.常用局麻药有普鲁卡因、丁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其中和________属酯类,________和________ 属酰胺类。
9.术前病人合并高血压,应经内科系统治疗以控制血压稳定,收缩压低于________、舒张压低于________较为安全。
10.根据ASA分级的标准,对于患有较严重并存病,体力活动受限,但尚能应付日常工作者应评为________级。
11.在硬膜外阻滞中,如痛觉消失范围上界平乳头连线,下界平脐线,则其麻醉平面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
12.蛛网膜下腔充满脑脊液,成人总容积约________ml, 但脊蛛网膜下腔仅为________ml。
二、判断改错题1.肌松药主要分两类:非去极化肌松药如琥珀胆碱和去极化肌松药如筒箭毒碱。
2.腰麻术后头痛主要是低压性头痛,其特点是坐起时加重,平卧后减轻或消失。
3.腰麻术后头痛的发生与麻醉药品无关,而与窗穿刺针粗细和穿刺技术有明显的关系。
4.局麻药毒性反应一旦发生,应给予少量硫喷妥钠,防止抽搐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疼痛: 是人类的一个基本感觉。各种疾病都能带来疼痛感。
镇痛药: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痛觉而不影响其它
感受的药物 阿片样镇痛剂:鸦片 吗啡
与解热镇痛药区别:机理 解热镇痛药与花生四烯合成和代谢有关,一般消炎止
痛。 镇痛药作用于阿片受体(Opoid receptor),抑制
“ 555”
4)B/C顺式、C/D反式、C/D反式; 5)质子化状态时的构象成三维的“T”形。
3 性质
生物活性: 立体结构决定吗啡活性 左旋吗啡---有生物活性,镇痛,易成瘾; 右旋吗啡---没有生物活性。
物理和化学性质: 1)3位OH酚:弱酸性,17位N碱性------酸碱两性;
2)吗啡与盐酸或磷酸加热反应,经分子重排生成的阿扑 吗啡(Apomorphine),具有邻二酚结构,更易被氧化,在 碱性条件下被碘氧化后,有水和醚存在时,水层呈绿色, 醚层呈红色,中国药典用此反应对盐酸吗啡中的杂质阿扑 吗啡作限量检查。
C C2H5
C
CH3
CH2CH N CH3
CH3
美沙酮
C CH2
Hydrochloride
应用: 哌替啶为μ激动剂,镇痛作用约为吗啡的1/10,作用
时间较短,镇静作用也比吗啡小。临床主要用于创伤,手 术后,癌症晚期等引起的剧烈疼痛。也用于麻醉前给药起 镇静作用。
特征反应: 其水溶液与苦味酸(三硝基苯酚)的乙醇溶液反应,
生成黄色哌替啶苦味酸盐沉淀。
C H 3 N
H5C6 COOR
N CH3 H5C6 COOR
N H
合成:课本P140
枸橼酸芬太尼(Fentanyl Citrate)
C 6H 5
COC 2 H 5
N
CH 2 COOH H பைடு நூலகம் COOH
CH 2 COOH N
CH 2 CH 2 C 6 H 5 芬 太尼 ( Fentany l)
名称: N-苯基-N-[1-(2-苯乙基)-4-哌啶基]丙酰胺枸橼酸盐 N-phenyl-N- [ 1- ( 2-phenylethyl ) - 4 -piperidinyl
propanamine citrate
作用和应用: 为μ受体纯激动剂,具有高效,高亲脂性和
作用时间短的特点。镇痛作用发生快,镇痛作 用强于吗啡75-100倍。临床用于外科手术中和 手术后的镇痛药,与麻醉药合用作为辅助麻醉 用药。经皮肤给药,在3天内药物将以恒定的 速率释放。临床上用于癌症等止痛。
合成P141:
δ受体激动剂:大脑中有多肽物质,已有品 种应用于临床;
第一节 吗啡及其衍生物
1 发现和来源
阿片(opium)是罂粟科植物,罂粟的未成熟的蒴果被 划破后流出的白色浆汁,干燥后呈棕黑色膏状物,内含生物 碱,三萜类和甾类等多种复杂成分。
1805年从阿片中分离出吗啡,1923年确定了吗啡的化学 结构,1952年完成了化学全合成工作。
H 5C 6
O C O C 2H 5
N CH3
哌替啶
CH3 N
D
X
A
R R =H , X=C O 2C 2H 5
为典型的μ受体激动剂,
镇痛作用相当于吗啡的l/
6~l/8,作用时间较短,第一
个合成镇痛药。
同型原理:
H
H
+N
CH3
D
OH C
B
EO
吗啡
A OH
1.2结构改造和构效关系
1.2.1哌啶环N上用较大烷基取代,可增强镇痛作用。
苯哌利定 匹米诺定
1.2.2 将哌替啶4-位转变成哌替啶醇丙酸酯,三位再 引入甲基,得到α,β-罗定;镇痛作用增强。
α-罗定
β-罗定
镇痛作用: α-罗定与吗啡相当,β-罗定是倍吗啡5倍 。
1.2.3 4-位修饰成苯胺基,镇痛作用极大增强: 4-苯胺基哌啶类镇痛药。
芬太尼(Fentanyl),镇痛作用是哌替啶的500倍,吗 啡的80倍;但作用时间短,有成瘾性。
3)氧化反应:光照条件下,3位羟基被氧化,N被氧化
4)吗啡被铁氰化钾氧化后再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生成 亚铁氰化铁(普鲁士蓝)显蓝绿色,可待因无此反应, 可供鉴别。
4 吗啡的构效关系和结构改造(P136)
帝巴因,天然阿片成 分,但是产生惊厥副 作用。具有双烯结构。
第二节 合成镇痛药
1、哌啶类(Piperidines) 1.1 概述
2 吗啡的结构
16 N C H 3
D
10 9
H
1
11B 15 14
8
12
2A
13 C
7
E HO 3 4 O 5
6
OH
H
+N
CH3
D
H
OH
C
B
EO
A
OH
1)五个环:菲环结构的生物碱; 2)5个手性中心:5R,6S,9R,13S, 14R,立体结构复杂; 3)5个重要官能团:3-羟基,6-羟基,7,8-双键,17-叔胺基, 二氢呋喃环;
O H
C 6H 5
O 2N
+
C O O C 2H 5
N O 2
N O 2
C H 3 N
O H
O 2N C 6H 5
N O 2
C O O C 2H 5
N O 2
代谢:
H5C6 COOC2H5
N CH3
H5C6 COOC2H5
N H
去甲基哌替啶
H5C6 COOH
N CH3
H5C6 COOH
N H
去甲哌替啶酸
神经痛觉。具有中枢副作用(麻醉、抑制呼吸、成瘾, 有戒断症。
1973nian ,发现阿片受体(Opioid receptors)
阿片受体的亚型: μ、κ(kappa)、δ受体,进一步可分为 μ1…, κ1…和δ1…。
μ受体激动剂:成瘾性高,副作用大;
κ受体激动剂:成瘾性较低,副作用小, 近年来有较多研究;
CH2CH2 N 3
COC2H5 1
N
2
2 氨基酮类或苯基丙胺类(Phenylpropylamines)
H 3C H 3C
CH3 O
N
C H 2C H 3
美沙酮
美沙酮构象
美沙酮可看成开环类哌替啶。
CH3 N X
哌替啶
R R=H, X=CO 2C2H5
H
+N
CH3
D
吗啡
H
OH
C
B
EO
A
OH
O
C 6H 5 C 6H 5
1.2.3 在芬太尼哌啶环4-位引入含氧基团,N-上 连接杂环烷基,治疗指数增强,作用时间短。
1.3 代表药物
盐酸哌替啶(Pethidine Hydrochloride) 又名:杜冷丁(Dolantin )
CH3 N
HCl
OO
1-甲基-4-苯基-4-哌啶甲酸乙酯盐酸盐 4-phenyl-1-methyl-4-piperidine carboxylic acid ethyl 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