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镇痛药Analgesics
合集下载
17章 解热镇痛消炎药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1 ~ 2h 血药浓度可达峰值,约 99% 与血浆蛋白结合, t 1/2 约2h,可缓慢透过滑膜腔,血药浓度降低后关节腔内仍能维持较高的浓度。 本药易透过胎盘,主要经肝脏代谢,代谢物自肾脏排出,也可由乳汁排泄。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布洛芬有较强的解热镇痛及抗炎抗风湿作用,其抗炎作用强于阿司匹林, 主要用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也可用于一般解热镇痛,如感冒 cin,消炎痛) 【不良反应与用药注意】
30% ~ 50% 患者在治疗量即可出现不良反应,约 20% 患者因不能耐受而停 药。 1. 胃肠道反应 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溃疡等,有时会起胃穿孔、出血, 与乙酰水杨酸等合用胃肠道反应明显增加。 2. 中枢神经症状 出现头痛、头晕、焦虑及失眠等,严重者可有精神行为障碍及抽搐等。 3. 造血系统 因造血系统受抑制可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等。 4. 过敏反应 常见皮疹、哮喘、血管性水肿及休克等,也可发生“阿司匹林哮喘”。
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
3. 水杨酸反应
剂量过大(每日 5g 以上)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 力及听力减退等中毒症状,称为水杨酸反应。该反应是水杨酸类药物中毒的表现, 严重者可出现酸碱平衡失调、高热、精神错乱、昏迷,甚至危及生命。一旦发生 应立即停药,并静滴碳酸氢钠,以促进药物排泄。 4. 瑞夷综合征
尼美舒利
尼美舒利对 COX-2 有较高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和抗炎 作用,其抗炎作用较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强。常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发热、痛经、术后疼痛及其他炎症性疾病。不良反应较小,胃肠不良反应较其 他 NSAIDs 发生率低,但可致肝功能损伤。
三、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复方制剂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布洛芬有较强的解热镇痛及抗炎抗风湿作用,其抗炎作用强于阿司匹林, 主要用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也可用于一般解热镇痛,如感冒 cin,消炎痛) 【不良反应与用药注意】
30% ~ 50% 患者在治疗量即可出现不良反应,约 20% 患者因不能耐受而停 药。 1. 胃肠道反应 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溃疡等,有时会起胃穿孔、出血, 与乙酰水杨酸等合用胃肠道反应明显增加。 2. 中枢神经症状 出现头痛、头晕、焦虑及失眠等,严重者可有精神行为障碍及抽搐等。 3. 造血系统 因造血系统受抑制可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等。 4. 过敏反应 常见皮疹、哮喘、血管性水肿及休克等,也可发生“阿司匹林哮喘”。
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
3. 水杨酸反应
剂量过大(每日 5g 以上)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 力及听力减退等中毒症状,称为水杨酸反应。该反应是水杨酸类药物中毒的表现, 严重者可出现酸碱平衡失调、高热、精神错乱、昏迷,甚至危及生命。一旦发生 应立即停药,并静滴碳酸氢钠,以促进药物排泄。 4. 瑞夷综合征
尼美舒利
尼美舒利对 COX-2 有较高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和抗炎 作用,其抗炎作用较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强。常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发热、痛经、术后疼痛及其他炎症性疾病。不良反应较小,胃肠不良反应较其 他 NSAIDs 发生率低,但可致肝功能损伤。
三、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复方制剂
镇痛药

度冷丁 Dolantin
COOC2H5 H3C N HCl
化学名:
1-甲基-4-苯基-4-哌啶甲酸乙酯
易吸湿,见光易变质,密闭保存。
⑴叔胺N原子,游 离碱能与苦味酸成盐 ⑵ 酯键由于空间位 阻,较稳定,长时间加 热水解。pH4最稳定。
H3C N
COOC2H5 HCl
⑶游离碱熔点低30~31℃,具挥发性
打开吗啡的B、C、E环,保留A、D环
2.氨基酮类(或苯基丙胺类)
O C CH2CH3 CH3 CH3 O C N CH2 CH CH3 N CH2 CH CH3 CH2CH3 CH3 CH3
保留吗啡A环的开链化合物
3.吗啡烃类(或吗啡喃类)
N CH3
N
CH2
OH
R
R=H N-甲基吗啡烃 R=OH 左啡诺
(一)合成类镇痛药的结构类型 1.苯基哌啶类
COOC2H5 H3C N
COOC2H5 H2N CH2CH2 N
Pe th idin e
Anileridine 阿尼利定
COOC2H5 COOC2H5 N CH2CH2 N H Pim in odin e 匹米诺定
O
N CH2CH2 N Morph e ridin e
Morphine类药物中毒的解毒剂。
研究阿片受体功能的重要工具药。
四.合成类镇痛药
人们在寻找镇痛药时,一方面是对 Morphine进行结构改造,另一方面是简 化Morphine结构的母核。
前人有计划地打开Morphine的A、B、 C、D、E环,人工合成了许多 Compounds,从中发现了以下几类 Analgesics的人工代用品。
A
3 4
E
O
C
COOC2H5 H3C N HCl
化学名:
1-甲基-4-苯基-4-哌啶甲酸乙酯
易吸湿,见光易变质,密闭保存。
⑴叔胺N原子,游 离碱能与苦味酸成盐 ⑵ 酯键由于空间位 阻,较稳定,长时间加 热水解。pH4最稳定。
H3C N
COOC2H5 HCl
⑶游离碱熔点低30~31℃,具挥发性
打开吗啡的B、C、E环,保留A、D环
2.氨基酮类(或苯基丙胺类)
O C CH2CH3 CH3 CH3 O C N CH2 CH CH3 N CH2 CH CH3 CH2CH3 CH3 CH3
保留吗啡A环的开链化合物
3.吗啡烃类(或吗啡喃类)
N CH3
N
CH2
OH
R
R=H N-甲基吗啡烃 R=OH 左啡诺
(一)合成类镇痛药的结构类型 1.苯基哌啶类
COOC2H5 H3C N
COOC2H5 H2N CH2CH2 N
Pe th idin e
Anileridine 阿尼利定
COOC2H5 COOC2H5 N CH2CH2 N H Pim in odin e 匹米诺定
O
N CH2CH2 N Morph e ridin e
Morphine类药物中毒的解毒剂。
研究阿片受体功能的重要工具药。
四.合成类镇痛药
人们在寻找镇痛药时,一方面是对 Morphine进行结构改造,另一方面是简 化Morphine结构的母核。
前人有计划地打开Morphine的A、B、 C、D、E环,人工合成了许多 Compounds,从中发现了以下几类 Analgesics的人工代用品。
A
3 4
E
O
C
镇痛药 (1)

表现为
– 身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 – 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
(withdrawal syndrome),至意识 丧失,病人精神出现变态,有明 显强迫性觅药行为等。
药物滥用(drug abuse)
戒断症状(withdrawal syndrome)
异喹啉类 – 罂粟碱,无镇痛作 用,有松弛平滑肌、 Papaverine 舒张血管的作用。
第二节
阿片受体激动药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吗啡 Morphine
Morphine是阿片类镇痛药的经典代表
药,镇痛作用强大,抑制呼吸、镇静和 欣快等中枢作用明显,长期用药易产生 耐受性和依赖性。
一、构效关系
痛觉感受器
边缘系统 (情绪反应)
脊
大脑皮质 (疼痛)
病理生理意义:
a. 保护机体; b. 剧烈疼痛可带给病人极大痛苦。 临床意义: 对病症的诊断有意义; 注意:对诊断未明的疼痛不宜过早 用药物止痛,以免掩盖病情,贻误 诊断
镇痛药与解热镇痛药的区别
镇痛药
– 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镇痛作用较 强。在不影响意识的情况下,选择性地 消除或缓解痛觉,减轻由疼痛引起的紧 张、焦虑等情绪。
精神状态,同时也包括身体状态,它表现出一种
强迫性地要连续或定期用该药的行为和其它反应, 为的是要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 断药所引起的不舒适;可以发生或不发生耐受性; 同一人可以对一种以上药物产生依赖性。
药物依赖性分类 – 身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
绝大部分同时兼有身体和精神依 赖性,后者是造成滥用者不断追 求用药的最主要因素。多数依赖 性药物具有耐受性。
– 身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 – 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
(withdrawal syndrome),至意识 丧失,病人精神出现变态,有明 显强迫性觅药行为等。
药物滥用(drug abuse)
戒断症状(withdrawal syndrome)
异喹啉类 – 罂粟碱,无镇痛作 用,有松弛平滑肌、 Papaverine 舒张血管的作用。
第二节
阿片受体激动药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吗啡 Morphine
Morphine是阿片类镇痛药的经典代表
药,镇痛作用强大,抑制呼吸、镇静和 欣快等中枢作用明显,长期用药易产生 耐受性和依赖性。
一、构效关系
痛觉感受器
边缘系统 (情绪反应)
脊
大脑皮质 (疼痛)
病理生理意义:
a. 保护机体; b. 剧烈疼痛可带给病人极大痛苦。 临床意义: 对病症的诊断有意义; 注意:对诊断未明的疼痛不宜过早 用药物止痛,以免掩盖病情,贻误 诊断
镇痛药与解热镇痛药的区别
镇痛药
– 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镇痛作用较 强。在不影响意识的情况下,选择性地 消除或缓解痛觉,减轻由疼痛引起的紧 张、焦虑等情绪。
精神状态,同时也包括身体状态,它表现出一种
强迫性地要连续或定期用该药的行为和其它反应, 为的是要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 断药所引起的不舒适;可以发生或不发生耐受性; 同一人可以对一种以上药物产生依赖性。
药物依赖性分类 – 身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
绝大部分同时兼有身体和精神依 赖性,后者是造成滥用者不断追 求用药的最主要因素。多数依赖 性药物具有耐受性。
17(本)镇痛药

26
释放
(+) 阿片肽 阿片受体
பைடு நூலகம்
【药理作用】
S系统(三镇一抑制)
⑴ 镇痛、镇静: ⑵ 镇咳:
延脑的孤束核中的阿片受 延脑的孤束核中的阿片受体。 激动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 ⑶ 抑制呼吸: 体,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使 对多种疼痛有效(对锐痛 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 阿片受体,改善疼痛所引起 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 的作用>钝痛)。 张力的敏感性和抑制桥脑呼 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 选择性丘脑内侧、脑室及 处于“痛而不苦”的状态。 吸调整中枢,呼气与吸气转 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 化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 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
�内源性阿片肽在CNS和外周均有分布;
�在脑内,阿片肽分布与阿片受体的分布比较一致。
19
阿片受体 (1)分布
与情绪、精神活动有关如: 镇静。
①边缘系统及蓝斑核密度最高 ②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密度较高 ③中脑盖前核 这些结构与痛觉的感受和整合有关。 ④延脑的孤束核 如:镇痛。 ⑤脑干极后区、迷走神经背核 与缩瞳有关。 镇咳、呼吸抑 制、中枢交感 张力降低有关。
二、解热抗炎镇痛药(阿司匹林等)
8
前面学习过与治疗疼痛有关系的药物?
●阿托品、山莨菪碱 ●苯妥英钠、卡马西平
内脏绞痛 中枢神经疼痛
9
注意:
●在诊断尚未明确前,应慎用镇痛药,以免掩盖病情,延误 诊断和治疗。
10
【镇痛药发展简史】
最早使用的镇痛药来自罂粟蒴果浆汁的干燥物阿片(opium)。 1806年,德国药师Sertü ner提纯出吗啡。 1832年,Robiquet发现甲基吗啡(可待因)。 1874年,二乙酰吗啡(海洛因)合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合成了哌替定、美沙酮等一系列具有 吗啡样作用的药物,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疼痛。
释放
(+) 阿片肽 阿片受体
பைடு நூலகம்
【药理作用】
S系统(三镇一抑制)
⑴ 镇痛、镇静: ⑵ 镇咳:
延脑的孤束核中的阿片受 延脑的孤束核中的阿片受体。 激动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 ⑶ 抑制呼吸: 体,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使 对多种疼痛有效(对锐痛 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 阿片受体,改善疼痛所引起 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 的作用>钝痛)。 张力的敏感性和抑制桥脑呼 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 选择性丘脑内侧、脑室及 处于“痛而不苦”的状态。 吸调整中枢,呼气与吸气转 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 化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 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
�内源性阿片肽在CNS和外周均有分布;
�在脑内,阿片肽分布与阿片受体的分布比较一致。
19
阿片受体 (1)分布
与情绪、精神活动有关如: 镇静。
①边缘系统及蓝斑核密度最高 ②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密度较高 ③中脑盖前核 这些结构与痛觉的感受和整合有关。 ④延脑的孤束核 如:镇痛。 ⑤脑干极后区、迷走神经背核 与缩瞳有关。 镇咳、呼吸抑 制、中枢交感 张力降低有关。
二、解热抗炎镇痛药(阿司匹林等)
8
前面学习过与治疗疼痛有关系的药物?
●阿托品、山莨菪碱 ●苯妥英钠、卡马西平
内脏绞痛 中枢神经疼痛
9
注意:
●在诊断尚未明确前,应慎用镇痛药,以免掩盖病情,延误 诊断和治疗。
10
【镇痛药发展简史】
最早使用的镇痛药来自罂粟蒴果浆汁的干燥物阿片(opium)。 1806年,德国药师Sertü ner提纯出吗啡。 1832年,Robiquet发现甲基吗啡(可待因)。 1874年,二乙酰吗啡(海洛因)合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合成了哌替定、美沙酮等一系列具有 吗啡样作用的药物,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疼痛。
阿片类镇痛药

器官、体腔壁浆膜等的痛觉感受器受到炎症、 压力或牵拉等刺激所致,对牵张、炎症刺激敏 感。
神经性痛 (Neuropathic pain):多由
神经损伤或肿瘤压迫或浸润所致,呈发作性或 持续性,一般镇痛药无效。
精品文档
4
疼痛调控机制学说--闸门学说
脊髓胶质区感觉神经元同时接受外周感觉神经 末梢的感觉信号和中枢下行抑制系统的调节信 号,形成痛觉控制的“闸门”,当感觉信号强 度超过闸门阈值时,即产生痛觉。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合成了哌替定、美沙酮等一系 列具有吗啡样作用的药物,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
精品文档
11
罂粟花、果
精品文档
12
镇痛药的使用原则
因为疼痛的性质和部位是很多疾 病的重要表现和诊断依据,在诊断 未明时,不宜轻易使用镇痛药,以 免掩盖病情,贻误诊断和治疗。
精品文档
13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镇痛药 Analgesics
三峡大学医学院
赵博
精品文档
1
概述
疼痛是一种因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而产生的 痛苦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或心血管和呼 吸方面的变化。
精品文档
2
疼痛的分类
躯体痛(Somatic pain):是由于身体表
面和深层组织的痛觉感受器受到各类伤害性刺 激所致,对机械性、化学性、炎症性、温度性 刺激均敏感。
99年第九届世界疼痛大会首次提出“疼痛不 仅仅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疾病”的概念。 现已把疼痛称为人类第5大生命指标。
精品文档
7
我国目前对重度疼痛仍以注射哌替啶为主,这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用药趋势恰好相反。
提倡使用长效制剂如吗啡控释片等。
精品文档
8
镇痛药(Analgesics)是一类在不影
神经性痛 (Neuropathic pain):多由
神经损伤或肿瘤压迫或浸润所致,呈发作性或 持续性,一般镇痛药无效。
精品文档
4
疼痛调控机制学说--闸门学说
脊髓胶质区感觉神经元同时接受外周感觉神经 末梢的感觉信号和中枢下行抑制系统的调节信 号,形成痛觉控制的“闸门”,当感觉信号强 度超过闸门阈值时,即产生痛觉。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合成了哌替定、美沙酮等一系 列具有吗啡样作用的药物,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
精品文档
11
罂粟花、果
精品文档
12
镇痛药的使用原则
因为疼痛的性质和部位是很多疾 病的重要表现和诊断依据,在诊断 未明时,不宜轻易使用镇痛药,以 免掩盖病情,贻误诊断和治疗。
精品文档
13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镇痛药 Analgesics
三峡大学医学院
赵博
精品文档
1
概述
疼痛是一种因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而产生的 痛苦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或心血管和呼 吸方面的变化。
精品文档
2
疼痛的分类
躯体痛(Somatic pain):是由于身体表
面和深层组织的痛觉感受器受到各类伤害性刺 激所致,对机械性、化学性、炎症性、温度性 刺激均敏感。
99年第九届世界疼痛大会首次提出“疼痛不 仅仅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疾病”的概念。 现已把疼痛称为人类第5大生命指标。
精品文档
7
我国目前对重度疼痛仍以注射哌替啶为主,这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用药趋势恰好相反。
提倡使用长效制剂如吗啡控释片等。
精品文档
8
镇痛药(Analgesics)是一类在不影
药理名词解释

镇痛药(analgesics):一般是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在不影响患者意识状态下选择性地解除或减轻疼痛,并同时缓解疼痛引起的不愉快情绪的药物。
人工冬眠(artificial hibernation):氯丙嗪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合用,可使患者深睡,体温基础代谢及组织耗氧量均降低,增强患者对缺氧的耐受力,并可使自主神经传导阻滞及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性降低,称为人工冬眠,有利于机体度过危险的缺氧缺能阶段,为进行其他有效地对因治疗争得时间。
开-关反应(on-off response):
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而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表现为“开”时患者活动正常或几近正常,而“关”时突然出现严重的PD症状。
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PTP):指反复高频电刺激(强直刺激)突出前神经纤维,引起突触传递的异化,再以单个刺激作用于突出前神经元,使突触后纤维的反应较未经强直刺激前为强。
镇静药(sedative):指能缓和或消除紧张不安激动烦躁等症状的药物。
催眠药(hypnotics):是指能诱导促进和维持近似生理性睡眠的药物。
复合麻醉(combined anesthesia):是指同时或者先后应用两种以上麻醉药物或其他辅助药物以达到手术的要求的麻醉方法。
分离麻醉(dissociative anesthesia):是指氯胺酮能引起短暂的记忆却是极满意的阵痛效应,但意识并未完全消失的一种麻醉现象。
摄取-1(updet 1):是指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从神经末梢释放后有75%~90%被神经末梢摄取并贮存于囊泡中也称神经摄取,为主动转运过程。
摄取-2(updet 2):是指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从神经末梢释放后可被心肌血管肠道平滑肌等摄取,也称非神经摄取。
人工冬眠(artificial hibernation):氯丙嗪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合用,可使患者深睡,体温基础代谢及组织耗氧量均降低,增强患者对缺氧的耐受力,并可使自主神经传导阻滞及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性降低,称为人工冬眠,有利于机体度过危险的缺氧缺能阶段,为进行其他有效地对因治疗争得时间。
开-关反应(on-off response):
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而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表现为“开”时患者活动正常或几近正常,而“关”时突然出现严重的PD症状。
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PTP):指反复高频电刺激(强直刺激)突出前神经纤维,引起突触传递的异化,再以单个刺激作用于突出前神经元,使突触后纤维的反应较未经强直刺激前为强。
镇静药(sedative):指能缓和或消除紧张不安激动烦躁等症状的药物。
催眠药(hypnotics):是指能诱导促进和维持近似生理性睡眠的药物。
复合麻醉(combined anesthesia):是指同时或者先后应用两种以上麻醉药物或其他辅助药物以达到手术的要求的麻醉方法。
分离麻醉(dissociative anesthesia):是指氯胺酮能引起短暂的记忆却是极满意的阵痛效应,但意识并未完全消失的一种麻醉现象。
摄取-1(updet 1):是指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从神经末梢释放后有75%~90%被神经末梢摄取并贮存于囊泡中也称神经摄取,为主动转运过程。
摄取-2(updet 2):是指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从神经末梢释放后可被心肌血管肠道平滑肌等摄取,也称非神经摄取。
17镇痛药

可待因 codeine(甲基吗啡)
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5或更低 镇咳作用为1/4 镇静作用弱 抑制呼吸作用轻 用于无痰干咳,及剧烈频繁的咳嗽 可致依赖性,不宜持续应用。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丁丙诺啡 buprenorphine(布诺啡)
本药是蒂巴因的半合成衍生物,属μ 受体部分激 动药。有较强的镇痛作用,有效镇痛时间约 6-8h, 主要在肝脏代谢。
• 镇痛药(analgesics)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 系统特定部位、能消除或减轻疼痛的药物。 • 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疼痛。
分类:
1. 阿片生物碱类阿片肽 2. 人工合成镇痛药 3. 其他 吗啡、可待因 哌替啶、曲马朵、芬太尼 罗通定、奈福泮
第一节 阿片类生物碱
最早使用的镇痛药是来自于罂粟蒴果浆汁的干燥 物阿片(opium)。 1806年德国药师Serturnes从阿片中提取纯化得 到吗啡(morphine)。 这类镇痛药又被称为麻醉性镇痛药,因主要涉及 阿片类镇痛系统,故也称为阿片类镇痛药。
止痛方法:心理、物理、药物以及各种辅助 疗法。
本章介绍的镇痛药多属于麻醉性镇痛药
特点: ↓ 情绪反应(焦虑、烦躁、恐惧) 意识、视、听、触等感觉存在 多数有依赖性。
麻醉药品:(Habitforming Drug)指连续使用后易产 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品,使用和贮存应严 格管理。如:阿片类、可卡因、大麻类等。 麻醉药: 全麻药、局麻药
阿片受体拮抗药
纳洛酮(naloxone,narcan)化学结构与吗啡相 似。纳洛酮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比吗啡和脑啡肽 都强,但无内在活性 。 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0.4~0.8mg后。能迅速解除 吗啡的作用,可以解除呼吸抑制并使血压上升。 对阿片类已成瘾者,应用纳洛酮后能立即出现戒 断症状。 本品也是阿片受体药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药。
药物化学4解热镇痛、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阿司匹林的结构改造:
成盐:
O CH3CO
COOH AlOH
2
阿司匹林铝
在胃中几乎不分解,进入小肠才分解成两分子的乙 酰水杨酸,故对胃刺激性小,作用与阿司匹林相当。
成酰胺:
CONH22 OH
水杨酰胺
胃几乎无刺激性,镇痛作用是阿司匹林的7倍
成酯:
COO
O NHCCH33
OCCH33 O
扑炎痛(贝诺酯,Benorilate)
OC6H9O6
N COCH3 O
大剂量可引 起肝坏死。
非那西丁体内代谢:
O NHCCH33
HO C22H55O
O NHCCH33
扑热息痛
NH22
有毒性
OC22H55
O
C22H55O
NCCH33 OH
N-羟基非那西丁
致突变
第二节
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在对抗疟药奎宁的结构改造 中偶然得到了具有解热镇痛 作用安替比林
1884年用于临床
CH33 N N
CH33
O
安替比林 (Antipyrine)
因其毒性较大,而未能在临床长期使用 但成为一个有效的先导化合物
对安替比林进行结构改造, 在环上引入二甲氨基,得到 氨基比林;
解热、镇痛作用持久,对胃 无刺激性,曾广泛用于临床。
一、非甾体抗炎药的发展
1. 炎症与抗炎治疗:
炎症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机制,
-主要表现为红肿,疼痛等
抗炎药物的作用: 治疗胶原组织疾病 –如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
关节炎 、红斑狼疮等疾病。
2. 解热镇痛药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烯丙吗啡(nalorphine,纳络芬)
吗啡拮抗剂——解救吗啡中毒 阻断μ_R,部分激动δ、Κ_R 大剂量致呼吸抑制——纳络酮取代
第2节 人工合成镇痛药
哌替啶pethidine(度冷丁dolantin)
•苯基哌啶衍生物
药动学
•口服易吸收,F=52%——注射给药 •血浆蛋白结合率60%,t1/2=3h
☆ 免疫系统:
◇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 长期药物滥用者:机体免疫力低下感
染性疾病
△机理:与激动μ受体有关,抑制T细胞增
殖,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NO释放
△ 可能是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重要
联系环节 △ 临床意义不清
镇痛机制
☆ 生物体抗痛系统的发现和组成: • 阿片受体 • 内源性阿片样活性物质 (内阿片肽) •脑啡肽神经元
的1/2
治疗量无呼吸抑制、便秘、欣快感、心血 管反应
广泛用于:术后、创伤、关节、神经、癌 症等
长期应用有依赖性——不用于一般性疼痛 对吗啡戒断症状无效——不用于脱毒治疗
二、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喷他佐辛pentazocine(镇痛新)
激动κ、σ受体,部分激动/轻度阻断μ受 体
镇痛:吗啡的1/3;呼吸抑制:1/2
术/医疗检查 禁用:支气管哮喘、脑肿瘤、颅脑损伤、
<2岁
美沙酮methadone
药效与吗啡相当,作用时间长 口服有效
耐受性、成瘾性发生慢,戒断症状轻, 且易治疗
用于吗啡、海洛因成瘾者脱毒治疗
用于创伤、术后、晚期癌症及多种原因 引起的剧痛
曲马朵tramadol
消旋体,镇痛机制复杂 镇痛ED50是吗啡的10倍;镇咳作用是可待因
哌替啶(pethidine)比吗啡 (morphine)应用广泛是因为
A、镇痛作用比吗啡强 B、无成瘾性 C、镇痛作用比吗啡弱 D、镇痛作用快 E、成瘾性轻
临床常用于人工冬眠的镇痛药是
A、哌替啶(pethidine) B、吗啡(morphine) C、安那度(anadol) D、美沙酮(methadone) E、芬太尼(fentanyl)
阿片受体激动与效应关系
效应 镇痛
受
μ
δ
脊髓以上水平
+*
+
脊髓水平
+
+*
呼吸抑制
+
—
缩瞳
+
+
止咳
+
—
镇静(欣快)
+
+
胃肠活动(抑制)
+
—
免疫抑制
+
—
注:+ 有作用,— 无作用;± 可疑;* 主要部位
体 κ
+ +*
±
+
—
+
(焦虑,烦燥不安)
± —
☆ 内源性阿片样活性物质
(内阿片肽)
◇ 脑啡肽:甲啡肽(M-enkephalin) 亮啡肽(L-enkephalin)
◇ 内啡肽:β-内啡肽(β-endorphin) ◇ 强啡肽 (dynorphin) ◇内源性吗啡
吗啡类药物与阿片受体(μ) 结合,模拟内阿片样的作用。
SP
E E
E
SP SP
SP
临床应用
☆1. 镇痛 对各种疼痛有效,有成瘾 性,不用于一般性疼痛,仅用于剧痛如
癌痛、严重外伤、骨折和烧伤等
心肌梗塞:止痛、↓焦虑和心脏负担 内脏绞痛:+阿托品
可待因(codeine,甲基吗啡)
前体药物,口服易吸收 体内转化为吗啡或其它有活性的阿
片类代谢物
镇痛效力弱,无欣快感、少成瘾
与乙酰氨基酚合用治疗中等程度疼 痛
明显的镇咳作用——中枢镇咳药
二、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丁丙诺非(buprenorphine,布诺啡)
蒂巴因半合成衍生物, μ_R部分激动药 较强的镇痛作用 有耐药性、成瘾性,戒断症状轻
有明显呼吸抑制、镇静和欣快等 中枢作用
长期使用易致耐受性、依赖性和 成瘾性
易造成用药者精神变态而出现药 物滥用及停药戒断症状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阿片(opium) 是罂粟果浆汁的干燥物,含吗啡、 帝巴因、可待因等20多种生物碱, 分为:
☆ 菲类(吗啡、可待因等) ☆ 异喹啉类(罂粟碱等)
胆绞痛病人的最佳治疗药物
A、吗啡(morphine) B、阿托品(atropine) C、阿托品+吗啡 D、阿托品+哌替啶 E、阿斯匹林+哌替啶
可安全用于分娩止痛的药物是
A、哌替啶(pethidine) B、吗啡(morphine) C、美沙酮(methadone) D、罗通定(rotundine) E、纳洛酮(naloxone)
可用于吗啡(morphine)成瘾后 的治疗药
A、哌替啶(penthidine) B、曲马朵(tramadol) C、镇痛新(pentazocine) D、美沙酮(menthadone) E、罗通定(rotundin)
了解镇痛药应用的基本原则
吗啡(morphine)镇痛机理是
A、抑制丘脑、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的 阿片受体
B、阻断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 C、激活丘脑、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的
阿片受体 D、激活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 E、降低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
吗啡(morphine)无下列何种作用
A、镇咳 B、抑制心肌收缩力 C、升高胆内压 D、抑制呼吸 E、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
◇呼吸抑制:↓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
-呼吸调节中枢——呼吸频率↓,潮气量
↓,呼吸节律不规整(延脑呼吸中枢和桥
脑呼吸调整中枢)
剂量↑ 抑制↑
◇镇咳 :抑制咳嗽中枢(孤束核, 药物有可待因和右美沙芬) ◇ 缩瞳:瞳孔缩小(动眼神经缩瞳 核,诊断依据)
◇催吐:恶心,呕吐(催吐化学感 受区,CTZ) ◇其他:促进利尿激素;催乳素;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黄体生长素释 放
安定、镇定及催眠作用:用于失眠
安全性大,久用不成瘾
奈福泮nefopam(甲苯噁唑辛)
镇痛作用:吗啡的1/3
镇痛持续时间长,无成瘾性
不属于阿片受体激动剂可部分激动剂, 也不抑制PG的合成
有中枢性肌松、抗胆碱、拟交感作用 用于创伤、术后、癌痛;肌痛、牙痛、
急性内脏平滑肌绞痛
第四节 镇痛药应用的基本原则
药理作用(2)
☆ 平滑肌兴奋作用
胃肠道:张力↑,蠕动↓,引起便秘 胆道:收缩平滑肌和括约肌,引起胆道和
胆囊内压↑ 胆绞痛
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支气管哮喘禁用
膀胱:括约肌张力↑,引起尿潴留 子宫:张力↑,-子宫收缩, ↑产程
☆ 心血管系统: ◇ 扩张血管,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 促进组胺释放,扩张血管 △ 抑制血管运动中枢 △ 作用于孤束核,中枢交感张力↓ ◇ 颅内高压 △ 抑制呼吸,体内CO2蓄积 △继发性扩张脑血管,脑血流量增加
☆ 抗痛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 阿片受体 ◇ 阿片受体的发现:
1973年,三个实验室同时发现;
◇ 阿片受体的特点: △ 高效性和选择性 △ 严格的立体特异性 △ 有特异的拮抗剂
◇ 分布:
丘脑内侧、脊髓胶质区、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较高,与疼痛刺激传入、痛觉整合及感受有关 边缘系统、蓝斑核:最高,与情绪及精神活动有关 延脑孤束核:与呼吸及咳嗽有关 脑干极后区、迷走神经背核:与胃肠活动有关
构效关系
吗啡
HO 3 4
O
2
1 A
11 12 B
10
13 14 9
5 15 C
16
6
8
HO
7
17 N-CH3
N-CH3
苯基哌啶类基本结构
一、阿片受体激动药
吗啡morphine
药动学
口服易吸收,首关消除显著,F低——注 射给药 t1/2=2.5~3h
1/3与血浆蛋白结合,游离型迅速分布全 身,少量进入中枢——发挥作用
第17章 镇痛药 Analgesics
疼痛概述
分类:快痛(锐痛)和慢痛(钝痛) 疼痛:多种原因所致、使患者感受痛苦的一种
症状 病理生理意义:疼痛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但
剧烈疼痛也可带给病人极大痛苦,且常伴随情 绪、心血管、呼吸等异常,甚至休克、死亡 临床意义: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具有诊断意义
镇痛药( Analgesics)
1.非麻醉性镇痛药
成瘾性小 镇痛作用:弱于成瘾性,强于解热
镇痛药 喷他佐辛、曲马朵、罗通定、奈福
泮
2.癌痛镇痛三阶梯疗法
轻度疼痛 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 消炎痛栓剂等)
中度疼痛 弱阿片类(可待因、曲马朵等) 重度疼痛 强阿片类(吗啡、芬太尼、美沙
酮、度冷丁等)
☆尽量选择口服给药;有规律按时给药而不是按
主要肝代谢、肾排泄 胆汁、乳汁排泄 (少)
可通过胎盘屏障
药理作用(1)
☆ 中枢作用 ◇ 镇痛与欣快感(euphoria) : 特点:☉ 强大,选择性高,各种痛有效 ☉ 提高对痛的耐受及感受欣快, 处于“痛而不苦”的状态 镇痛效果:
持续性钝痛>急性间歇性锐痛 主要部位: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 镇静:消除焦虑、紧张、恐惧等
肠肌、输精管
◇ 分型:μ、δ、κ、σ
镇痛部位: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导水管周围灰 质阿片受体与镇痛有关。我国学者 邹刚教授60年首次证实第三脑室为
镇痛部位
镇痛作用机理:吗啡(阿片类药物) 通过与不同脑区的阿片受体结合, 激动阿片受体,模拟内源性阿片样 物质作用而发挥镇痛效应。
表1
☆ 纳洛酮/痛naloxone 完全阻断药,用于治疗阿片类、其 他镇痛药的急性中毒
☆ 纳曲酮naltrexone
吗啡拮抗剂——解救吗啡中毒 阻断μ_R,部分激动δ、Κ_R 大剂量致呼吸抑制——纳络酮取代
第2节 人工合成镇痛药
哌替啶pethidine(度冷丁dolantin)
•苯基哌啶衍生物
药动学
•口服易吸收,F=52%——注射给药 •血浆蛋白结合率60%,t1/2=3h
☆ 免疫系统:
◇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 长期药物滥用者:机体免疫力低下感
染性疾病
△机理:与激动μ受体有关,抑制T细胞增
殖,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NO释放
△ 可能是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重要
联系环节 △ 临床意义不清
镇痛机制
☆ 生物体抗痛系统的发现和组成: • 阿片受体 • 内源性阿片样活性物质 (内阿片肽) •脑啡肽神经元
的1/2
治疗量无呼吸抑制、便秘、欣快感、心血 管反应
广泛用于:术后、创伤、关节、神经、癌 症等
长期应用有依赖性——不用于一般性疼痛 对吗啡戒断症状无效——不用于脱毒治疗
二、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喷他佐辛pentazocine(镇痛新)
激动κ、σ受体,部分激动/轻度阻断μ受 体
镇痛:吗啡的1/3;呼吸抑制:1/2
术/医疗检查 禁用:支气管哮喘、脑肿瘤、颅脑损伤、
<2岁
美沙酮methadone
药效与吗啡相当,作用时间长 口服有效
耐受性、成瘾性发生慢,戒断症状轻, 且易治疗
用于吗啡、海洛因成瘾者脱毒治疗
用于创伤、术后、晚期癌症及多种原因 引起的剧痛
曲马朵tramadol
消旋体,镇痛机制复杂 镇痛ED50是吗啡的10倍;镇咳作用是可待因
哌替啶(pethidine)比吗啡 (morphine)应用广泛是因为
A、镇痛作用比吗啡强 B、无成瘾性 C、镇痛作用比吗啡弱 D、镇痛作用快 E、成瘾性轻
临床常用于人工冬眠的镇痛药是
A、哌替啶(pethidine) B、吗啡(morphine) C、安那度(anadol) D、美沙酮(methadone) E、芬太尼(fentanyl)
阿片受体激动与效应关系
效应 镇痛
受
μ
δ
脊髓以上水平
+*
+
脊髓水平
+
+*
呼吸抑制
+
—
缩瞳
+
+
止咳
+
—
镇静(欣快)
+
+
胃肠活动(抑制)
+
—
免疫抑制
+
—
注:+ 有作用,— 无作用;± 可疑;* 主要部位
体 κ
+ +*
±
+
—
+
(焦虑,烦燥不安)
± —
☆ 内源性阿片样活性物质
(内阿片肽)
◇ 脑啡肽:甲啡肽(M-enkephalin) 亮啡肽(L-enkephalin)
◇ 内啡肽:β-内啡肽(β-endorphin) ◇ 强啡肽 (dynorphin) ◇内源性吗啡
吗啡类药物与阿片受体(μ) 结合,模拟内阿片样的作用。
SP
E E
E
SP SP
SP
临床应用
☆1. 镇痛 对各种疼痛有效,有成瘾 性,不用于一般性疼痛,仅用于剧痛如
癌痛、严重外伤、骨折和烧伤等
心肌梗塞:止痛、↓焦虑和心脏负担 内脏绞痛:+阿托品
可待因(codeine,甲基吗啡)
前体药物,口服易吸收 体内转化为吗啡或其它有活性的阿
片类代谢物
镇痛效力弱,无欣快感、少成瘾
与乙酰氨基酚合用治疗中等程度疼 痛
明显的镇咳作用——中枢镇咳药
二、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丁丙诺非(buprenorphine,布诺啡)
蒂巴因半合成衍生物, μ_R部分激动药 较强的镇痛作用 有耐药性、成瘾性,戒断症状轻
有明显呼吸抑制、镇静和欣快等 中枢作用
长期使用易致耐受性、依赖性和 成瘾性
易造成用药者精神变态而出现药 物滥用及停药戒断症状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阿片(opium) 是罂粟果浆汁的干燥物,含吗啡、 帝巴因、可待因等20多种生物碱, 分为:
☆ 菲类(吗啡、可待因等) ☆ 异喹啉类(罂粟碱等)
胆绞痛病人的最佳治疗药物
A、吗啡(morphine) B、阿托品(atropine) C、阿托品+吗啡 D、阿托品+哌替啶 E、阿斯匹林+哌替啶
可安全用于分娩止痛的药物是
A、哌替啶(pethidine) B、吗啡(morphine) C、美沙酮(methadone) D、罗通定(rotundine) E、纳洛酮(naloxone)
可用于吗啡(morphine)成瘾后 的治疗药
A、哌替啶(penthidine) B、曲马朵(tramadol) C、镇痛新(pentazocine) D、美沙酮(menthadone) E、罗通定(rotundin)
了解镇痛药应用的基本原则
吗啡(morphine)镇痛机理是
A、抑制丘脑、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的 阿片受体
B、阻断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 C、激活丘脑、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的
阿片受体 D、激活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 E、降低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
吗啡(morphine)无下列何种作用
A、镇咳 B、抑制心肌收缩力 C、升高胆内压 D、抑制呼吸 E、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
◇呼吸抑制:↓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
-呼吸调节中枢——呼吸频率↓,潮气量
↓,呼吸节律不规整(延脑呼吸中枢和桥
脑呼吸调整中枢)
剂量↑ 抑制↑
◇镇咳 :抑制咳嗽中枢(孤束核, 药物有可待因和右美沙芬) ◇ 缩瞳:瞳孔缩小(动眼神经缩瞳 核,诊断依据)
◇催吐:恶心,呕吐(催吐化学感 受区,CTZ) ◇其他:促进利尿激素;催乳素;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黄体生长素释 放
安定、镇定及催眠作用:用于失眠
安全性大,久用不成瘾
奈福泮nefopam(甲苯噁唑辛)
镇痛作用:吗啡的1/3
镇痛持续时间长,无成瘾性
不属于阿片受体激动剂可部分激动剂, 也不抑制PG的合成
有中枢性肌松、抗胆碱、拟交感作用 用于创伤、术后、癌痛;肌痛、牙痛、
急性内脏平滑肌绞痛
第四节 镇痛药应用的基本原则
药理作用(2)
☆ 平滑肌兴奋作用
胃肠道:张力↑,蠕动↓,引起便秘 胆道:收缩平滑肌和括约肌,引起胆道和
胆囊内压↑ 胆绞痛
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支气管哮喘禁用
膀胱:括约肌张力↑,引起尿潴留 子宫:张力↑,-子宫收缩, ↑产程
☆ 心血管系统: ◇ 扩张血管,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 促进组胺释放,扩张血管 △ 抑制血管运动中枢 △ 作用于孤束核,中枢交感张力↓ ◇ 颅内高压 △ 抑制呼吸,体内CO2蓄积 △继发性扩张脑血管,脑血流量增加
☆ 抗痛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 阿片受体 ◇ 阿片受体的发现:
1973年,三个实验室同时发现;
◇ 阿片受体的特点: △ 高效性和选择性 △ 严格的立体特异性 △ 有特异的拮抗剂
◇ 分布:
丘脑内侧、脊髓胶质区、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较高,与疼痛刺激传入、痛觉整合及感受有关 边缘系统、蓝斑核:最高,与情绪及精神活动有关 延脑孤束核:与呼吸及咳嗽有关 脑干极后区、迷走神经背核:与胃肠活动有关
构效关系
吗啡
HO 3 4
O
2
1 A
11 12 B
10
13 14 9
5 15 C
16
6
8
HO
7
17 N-CH3
N-CH3
苯基哌啶类基本结构
一、阿片受体激动药
吗啡morphine
药动学
口服易吸收,首关消除显著,F低——注 射给药 t1/2=2.5~3h
1/3与血浆蛋白结合,游离型迅速分布全 身,少量进入中枢——发挥作用
第17章 镇痛药 Analgesics
疼痛概述
分类:快痛(锐痛)和慢痛(钝痛) 疼痛:多种原因所致、使患者感受痛苦的一种
症状 病理生理意义:疼痛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但
剧烈疼痛也可带给病人极大痛苦,且常伴随情 绪、心血管、呼吸等异常,甚至休克、死亡 临床意义: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具有诊断意义
镇痛药( Analgesics)
1.非麻醉性镇痛药
成瘾性小 镇痛作用:弱于成瘾性,强于解热
镇痛药 喷他佐辛、曲马朵、罗通定、奈福
泮
2.癌痛镇痛三阶梯疗法
轻度疼痛 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 消炎痛栓剂等)
中度疼痛 弱阿片类(可待因、曲马朵等) 重度疼痛 强阿片类(吗啡、芬太尼、美沙
酮、度冷丁等)
☆尽量选择口服给药;有规律按时给药而不是按
主要肝代谢、肾排泄 胆汁、乳汁排泄 (少)
可通过胎盘屏障
药理作用(1)
☆ 中枢作用 ◇ 镇痛与欣快感(euphoria) : 特点:☉ 强大,选择性高,各种痛有效 ☉ 提高对痛的耐受及感受欣快, 处于“痛而不苦”的状态 镇痛效果:
持续性钝痛>急性间歇性锐痛 主要部位: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 镇静:消除焦虑、紧张、恐惧等
肠肌、输精管
◇ 分型:μ、δ、κ、σ
镇痛部位: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导水管周围灰 质阿片受体与镇痛有关。我国学者 邹刚教授60年首次证实第三脑室为
镇痛部位
镇痛作用机理:吗啡(阿片类药物) 通过与不同脑区的阿片受体结合, 激动阿片受体,模拟内源性阿片样 物质作用而发挥镇痛效应。
表1
☆ 纳洛酮/痛naloxone 完全阻断药,用于治疗阿片类、其 他镇痛药的急性中毒
☆ 纳曲酮naltrex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