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
论杜甫诗歌对宋诗的影响

论杜甫诗歌对宋诗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论体系里,文学创作既讲师法自然,也讲师法古人。
杜甫是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的人物,他在李白之后把唐诗推向了另一座发展高峰。
杜甫高超的的诗歌成就,在宋代渐渐地被发现与推崇,最终整个诗坛都把杜甫奉为诗歌创作的模范。
杜甫宋代诗歌是在唐代诗歌巅峰阴影下顽强发展的,宋人进行诗歌创作之时,不断对于唐代的典范进行筛选与选择,最后在道德和美学的相互作用下,最终选择了杜甫,于是“尊杜”成为宋代诗坛的共识。
当时许多颇有成就的诗人都学习杜甫的诗歌主张,北宋和南宋两朝不同阶段的许多诗人都师法杜甫,潜心研究杜甫的诗歌主张,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具体践行,因此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宋代诗坛的发展。
宋诗也在杜甫诗歌的引领下,逐步摆脱唐诗的藩篱,走出自己的风格。
杜甫与宋初诗坛宋代初期,诗歌上成就最为突出的是宋初三体,即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王禹偁是白体的重要代表诗人之一,他最先学习白居易的优游酬唱之作,并且注重学习白居易关心社会民现实和民生疾苦的精神,后来王禹偁转而学杜甫,转成研究杜甫的诗歌。
王禹偁学习杜诗中开阔的境界,还在诗歌创作中继承杜甫“诗史”的精神,他深刻描绘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出对于人民的深切同情,如《感流亡》一诗写道:“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然,茕茕一夫鳏……襁负且乞丐,冻馁复险艰。
唯愁大雨雪,僵死山谷间。
”真实描绘了大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林逋此外,林逋也特别推崇杜甫,他在《诗将》中曾说“风骚推上将,千古耸威名。
子美常登拜,昌龄合按行”,不过他的文章创作并不学习杜甫。
宋初诗坛只是学杜的一个初始阶段,只有少量诗人学习了杜甫,而且他们的学习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这只是一个酝酿期。
杜甫与宋代中期诗人北宋中期是学杜风潮的形成期。
宋代中期学习杜诗的重要诗人有梅尧臣、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等,正是由于他们在学习杜诗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的作用,才是杜甫的崇高地位得以确立,而宋诗也才走上属于自己的正轨。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人民喜爱,并传诵至今。
他的诗歌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其中,忧国忧民是他思想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从杜甫诗中分析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一、杜甫忧国思想的体现在杜甫的诗歌中,忧国思想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作品。
他深切关注时政动态,对国家疾苦和民生困顿感到痛心,并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首先,杜甫深切关注社会疾苦,对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
他的《丹青引赞》中写道:“边庭尽芳草,四时连悲风。
惟春燕草长,夏鸟声且终。
关山梦断何处,烽火夜看何人。
沉沉楚客离汉,散发乡书各自还。
”这一段描述了边疆战争的残酷,草木因战乱遭到毁灭,人们生命乃至文化都在苦难中遭到破坏。
而杜甫同样深感在京城的生活困苦、官吏腐败等问题。
他说:“万姓犹欣生,贵贱亦若然。
穷达寝皆同,上书乘夜船。
”这句话道出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苦,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和权力的残酷压迫。
他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苦难和动荡所带来的痛苦。
其次,杜甫反映了国家政治状况,对官场的腐败和不义尤为关注。
他曾经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尽说新丰独酌君,及乎蓬岛恣游身。
浮云蔽白日,游子自怡然。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我河梁说旧人。
”杜甫在这里借助潘安那般独饮醉心的形象,表现出自己不得不逃离朝廷的无奈和不满,认为当代的官场已经不是为国家服务,而是为达到个人的权力和地位而竞争甚至厮杀。
他反复强调,官员应该敬天命、爱人民,而不是只为个人私利而劳神费力,因此他对当时士风的堕落和社会的黑暗十分不满。
二、原因和意义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几乎是他诗歌的灵魂部分,这种思想的产生既有他个人的经历和思想,又有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时代背景,既有对失落的渴望,也有对现实难堪的痛念。
一是个人性格因素。
杜甫本身对世事深有感悟,才情出众,思想开阔,善于留心身边的东西。
他身为士人,深知自己的职责和责任,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论杜甫批判现实的主要内容

论杜甫批判现实的主要内容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其作品中批判现实的内容非常丰富。
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内容:
1. 对官吏的批判:杜甫在他的诗中经常对腐败的官吏进行批判,指出他们的虚伪、贪婪、残忍和无能。
例如《登高》中写道:“朝如
青丝暮成雪,未老先衰数廿载。
咨尔金门食自足,不敢高声语小家。
”这里描绘了一个贪污的官员,他通过滥用职权来获取权力和财富。
2. 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杜甫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也十分深刻。
他
关注穷人的处境,并为他们发声。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里是对
贫苦人民疾苦的惋惜和呼吁。
3. 对战争的批判:杜甫生活在唐朝的安史之乱时期,他的诗歌
中也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批判。
例如《戍夜》中写道:“落魄江湖载
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里
是对军人艰苦生活和死亡的描写。
总之,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他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呈现出唐朝社会的各种不公与矛盾,并对其进行了深度思考和批判。
论杜甫诗歌的漂泊意识

论杜甫诗歌的漂泊意识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深深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疾苦和内心感受。
他的诗歌中漂泊意识的体现,尤为引人注目。
这种漂泊意识不仅表现在他的游历生活上,更渗透到他的内心世界和人文关怀中。
杜甫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底蕴的家庭,然而他从小就经历了家庭的破裂和社会的动荡。
这种不幸的经历使得杜甫从年少时就开始体验到漂泊的苦难。
在成长过程中,他的游历经历更是不胜枚举。
他曾经漫游过齐鲁、吴越、湘江等地,这些游历经历让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也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漂泊的孤独。
在杜甫的诗歌中,漂泊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描写行旅、离别、流亡等场景的描写。
例如《登高》一诗中,他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了自己长期漂泊在外的孤独和无助。
其次,杜甫的诗歌还经常涉及到政治动荡和社会黑暗面的揭露。
例如《兵车行》一诗中,他通过描写战争和百姓的苦难,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衰和人民疾苦的深深忧虑。
杜甫的漂泊意识不仅是对自己个人经历的反思,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呼唤。
他深刻地意识到,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
因此,他的诗歌不仅是对自己漂泊经历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呼唤。
杜甫诗歌中的漂泊意识是他在唐代社会背景下,对自己及人民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人文关切。
这种漂泊意识不仅揭示了杜甫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展现了他对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
这种理解不仅体现在他对人民疾苦和社会黑暗面的揭露上,更表现在他对国家兴衰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中。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的深刻。
他的诗歌所表现出的忧患意识,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更是对人类普遍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深刻思考。
杜甫的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人民疾苦,对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感到痛心疾首。
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论杜甫诗歌中对社会的关注与批判

论杜甫诗歌中对社会的关注与批判在中国古代诗词的世界中,杜甫无疑是拥有独特地位和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杜甫不仅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文学造诣令人叹为观止,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歌中贯穿着对社会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首先,杜甫诗歌中对社会的关注体现在他对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上。
他的许多作品中描绘了农民的艰苦生活和权贵阶层的奢侈享乐,如《月夜忆舍弟》中描写高耻贵戚的恣意威风和普通人的贫困潦倒,以及《登高》中描述士人所才高而遭遇政治陷害等。
这些描写展示了当时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体现了杜甫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其次,杜甫诗歌中的社会批判还体现在他对官员的贪污与无能的痛斥上。
作为士人背景的杜甫,在他的诗歌中对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进行了直接而尖锐的批评。
例如,在《戏为六绝句》中,他讥讽了当时统治者的圣旨虚伪和官员的无能以及《奉济县丞太守行楚州,薤露高盖落,时花乱云遮》中对官员的揭露等。
这些作品使人们看到了当时政府官员的劣迹斑斑,同时也抒发了杜甫对社会上层人物的不满和愤慨。
而杜甫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并非只停留在表面,他通过对人民疾苦的感同身受,表达了对社会局势的深刻忧虑。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战乱和民生困苦的描绘,如《旅夜书怀》中对天灾和战乱痛心的诗句,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述百姓生活艰难的情景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杜甫对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关注,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杜甫诗歌中对社会的关注还体现在他对士人的保护和对道德风尚的批判上。
他用激昂的诗句表现了他对有志青年的关心和期望,如《茂林野外圣教坛》中对士人追求品德高尚的鼓励和《丹青不知老将至》中对士人才华和人生意义的讴歌等。
与此同时,他也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和人们的道德沦丧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对妓女堕落的批评,以及《野望》中对读书人行为的攻击等。
通过这些作品,杜甫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痛下痛心,也对士人群体提出了深入的思考和反省。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成就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成就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成就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_____内容提要:本篇论文简要论述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成就。
为了比拟便于说明杜诗现实主义的假设干特点,分别就叙事诗和抒情诗两方面来谈。
在叙事诗方面最突出的特点主要包括: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第二,寓主观论断于客观叙事之中;第三,高度凝练与丰富多彩的语言;第四,描写事物真实细腻。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抒情诗也有他自己的风格。
他往往像在叙事诗中刻画人物那样对自己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解剖。
在叙事诗中,杜甫寄情于事,在抒情诗中,那么往往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
同时,杜诗的风格,多种多样。
但最具有特征性、为杜甫所自道〔《进雕赋表》中的自称语〕且为历来所公认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上述诸方面的成就,使杜甫到达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现实主义的开展顶峰,成为一位集大成的诗人。
关键词、主题词典型艺术概括主观论断客观叙事沉郁顿挫选题报告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诗经》、汉魏乐府及初唐陈子昂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又经过自己毕生努力,拓宽和加深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题材范围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使诗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技巧更加丰富多彩,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新的顶峰。
杜甫在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开展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代诗人。
元、白的新乐府运动就是在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启示下开展起来的。
晚唐诗人聂夷中、杜荀鹤、皮日休,明显受杜诗影响。
这种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一直影响到陆游、文天祥直到清末黄遵宪等众多诗人。
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后世爱国诗人以及广阔人民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王安石在《子美画像》一诗中说:“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说明自己的崇敬之心。
论杜甫诗歌及其人格魅力

论杜甫诗歌及其人格魅力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而闻名于世。
杜甫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现实、历史沧桑、人生百态,展现出了他对国家兴衰、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人生命运、情感境遇的深刻思考。
在其诗歌中,不仅有对时代风云的感慨,更有对人性、道德、情感的探寻与表达,这些都凸显了杜甫诗歌及其人格魅力的独特魅力。
首先,杜甫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和批判精神。
他的诗中常常描绘贫苦农民、流离失所的百姓、战乱频发的河山,表达了对国家兴衰、民生疾苦的深切忧虑。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兵革日销百姓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些诗篇不仅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更表现出了他对社会不公、战乱苦难的批判态度,彰显了他坚定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情操。
其次,杜甫的诗歌作品表现了他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思考。
他广泛涉及了唐代社会政治、军事战争、自然灾害等方方面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和反思,展现了他对历史沧桑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感悟。
例如《登高》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些诗篇不仅展现了他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更表现出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反思,彰显了他博大的胸怀和深邃的人格魅力。
此外,杜甫的诗歌作品还表现了他对人生命运、情感境遇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他的诗中常常描绘自己的生活遭遇和内心矛盾,表达了对命运起伏、情感纠葛的深刻思考。
例如《登岳阳楼》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这些诗篇不仅展现了他对人生命运、情感境遇的深刻思考,更表现出了他对人性、道德、情感的探寻与表达,彰显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
总之,杜甫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社会现实、历史沧桑、人生命运、情感境遇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表达,他展现了对国家兴衰、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对历史沧桑和人类命运的感慨和思考,以及对人性、道德、情感的探寻与表达,这些都凸显了杜甫诗歌及其人格魅力的独特魅力。
论杜甫的人格魅力

论杜甫的人格魅力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他不但热爱祖国、忠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关心民生疾苦,而且在处世待人的方面,处处体现了“仁恕”的伦理道德。
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独称“诗圣”。
所谓“诗圣”,不但包括诗人杜甫的诗歌思想的崇高与伟大,创作艺术的精湛与高超,更包涵了杜甫人格上的魅力。
杜甫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杜甫是先秦原始儒家理想主义思想的忠实信奉者杜甫深受中原儒学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他的十三世祖杜预儒家思想的影响,成为一个忠实实践儒家“仁爱”和“民本”思想原则的儒者,是唐代复兴儒学运动的先驱人物之一。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先秦原始儒家的理想主义思想与汉唐宋明的儒家思想是有区别的。
先秦原始儒家的理想主义的核心是“仁”,是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它所追求的社会,是一个“天下大同”的和谐理想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①这个大同社会的实质,就是将“仁”的思想,由对一己之家的关爱,推及他人,特别是推及一些弱势群体,以大爱的胸怀,关心天下百姓,建立一个幸福和谐的安定社会。
这个“天下为公”的社会,一直是历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目标,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作为一种所追求的理想社会而存在,确是十分可贵的。
这个儒家的社会理念,体现在政策的层面上,就是要“选贤与能”,让贤能之士,受到重用,依照公正公平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政策,施之于民,从而实现天下大治。
周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私天下”的社会。
统治者往往以“仁政”为幌子,实行的是“君天下”的强权政治,为了统治集团的私利,横征暴敛,强取豪夺,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阶级的对立。
论杜甫夔州诗的思想内容

论杜甫夔州诗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夔州诗》描绘了中国天安门的祝福和杨家将的兴衰,以及昨日的光荣与今日的衰落之间的巨大对比,深厚充满了历史思想。
在这首诗中,杜甫把“天安门”和“潼关”的历史变迁同杨家将的兴衰联系起来,用他朴素古雅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中国历史的光辉与沉沦的深切感受。
“天安门未曾开”描写了明朝在夔州辉煌之时,重新实现中华民族从内而外的重聚,人民能够在安宁之中,实现和平与诚信。
“古今比未央”表达了杜甫对古今对比的印象,古时候是繁荣,而今日却是萧索肃杀。
古有“九州宁虢”,繁华风景,现如“日月无光”,四乱不求,这映衬出了时代变迁的悲凉,又抒发出杜甫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情缘。
总之,杜甫的《夔州诗》非常富有思想内涵,他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刻感受以及对民族复兴的歌颂和赞美,既给人以深厚的文化历史依恋,也给人以坚定的民族精神。
论杜甫诗中的儒学思想

杜诗,也被誉为诗史,之所以被称为“诗圣”,无非是他悲天悯人的儒家风范和出类拔萃的诗歌造诣,震古烁今,流芳百世。
一,为苍生立命的儒家风范。
杜甫出身官宦世家,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和家庭教育的熏陶,怀抱致君尧舜、治国救世的远大政治理想,具有“施仁政”的强烈的孔孟圣人情怀。
年轻时,虽然四处游历求官,但时运不济,仕途坎坷,安史之乱之后,他四处漂泊,居无定所,“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他的生活常态。
他困于长安时小儿子在家也饿死了,最后他潦倒困顿,死于船上。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过得十分悲催,怎一个惨字了得!读老杜的诗难得轻松,总能感受那强烈的感事伤时、忧国忧民的情绪,感受到儒家人物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由于杜甫挣扎于社会底层,有着艰难困苦的人生经历,在他的诗歌中,苍生疾苦、时局危难,都是心心念念、难于忘怀的,是典型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文人士大夫,他在诗中体恤民情,直陈时弊,有着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悲天悯人的博爱精神。
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小时上学,每到老师领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时,我们一群男生常常忍俊不住,纠结于老头是怎么“逾墙”的?儿媳没完裙为何不穿裤子?人到中年有了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才体会社会中,荷政猛如虎、草民如蝼蚁,才体会民生之多艰,才知道当年少不更事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正是危局乱世的时代背景和坎坷挫折的多舛命运,空怀壮志的悲凉,无以救民水火的遗憾,使杜甫的很多诗句成为感事伤时、寄托情怀的千古绝唱,喷薄而出,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些诗句足够震古烁今、千古不朽!二,出类拔萃的诗歌造诣。
后人评价唐朝大诗人时,常认为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李贺是鬼才。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盛唐一颗光焰万丈的巨星。
这位一生忧国忧民、恪守儒家传统的诗人,以他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他出自至性至灵的呼喊,把对自家命运的自叹自怜、对社会人生的大悲大痛融为一体;从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社会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熔铸成了一部具有众多社会内容、鲜明时代特色、强烈政治倾向和兼擅众长、沉郁顿挫风格的“诗史”,流芳千古。
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来自于他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主要体现在杜甫诗歌为数众多、质量很高的叙事诗上面。
第一,杜甫擅于挑选出具备典型意义的人和事,予以艺术的归纳,刻画众多的人物形象,描绘宽广的社会生活画面。
逾墙而逃亡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殷勤劝饮的田父,暴虐懦弱的大臣……共同组成一个人物形象画廊。
栩栩如生,刻画淋漓尽致,如此众多的、真实、独特的具备典型意义的形象,就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第二,杜甫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感人。
就象我现在所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一样,在新闻稿件中讲述客观事实,让作者的倾向性从作品中流露,而不是在作品中强调作者的主观意识。
例如杜甫诗歌《丽人行》写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新裳照暮春。
蹙金孔雀银麒麟。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臣相嗔!”这首诗嘲讽了杨氏兄妹的骄纵酒色,坎坷地充分反映了君主的暴虐和时政的腐败,精在从头到尾,都用精工柔和的笔触,独特富丽的色彩,严肃认真的态度,去描绘场面和情节,使诗人自己的女性主义和感情从场面、情节中流露出来。
论杜甫的抒情写实主义诗风

论杜甫的抒情写实主义诗风一、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朝著名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唐代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表达了对社会不公与人民苦难的关切。
本文将探讨杜甫作品中充满抒情和写实主义特点的诗风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背景介绍杜甫生活在唐朝晚期,该时期国家频繁发生政治动乱、战争和自然灾害等事件,民众生活困苦艰辛。
这种社会背景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写实主义风格,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现象。
三、抒情特点1.杜甫常常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或者观察到的事物来表达内心感受,直接而真实。
2.他善于运用详实而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诗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3.杜甫的抒情诗往往具有强烈的哲理思考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思考。
四、写实主义特点1.杜甫擅长以诗歌形式展现社会现实,直面真实问题。
2.他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民苦难,呈现真实而鲜活的形象。
3.杜甫经常运用对比手法,将社会底层和统治阶级之间的差距进行反衬,暴露社会不公。
五、杜甫作品中的抒情写实主义表现1.《登高》: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相结合,展示了杜甫超越现实困境的追求精神。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描写自己生活贫苦和革除忧愁的决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批判社会不公平现象。
3.《丽人行》:通过对女子功名无望带来矛盾心理和幸福感之间冲突表述出杜甫的真实情感。
六、结论杜甫以其抒情和写实主义融合的诗风,塑造了独特的艺术形象,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他的作品将个人悲欢与社会动荡相结合,使之具有普世价值和永久意义。
在文学史上,杜甫被誉为“诗史之巨星”,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抒情写实主义诗风不仅为唐代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启迪了后来许多文人墨客。
论 杜甫绝句特色

一、绪论:谈到盛唐的绝句诗,后人多盛赞其“语近情遥、含吐不露、兴象玲珑”的格调,醉心其“情韵浓郁、意味隽永、柔美和畅”的节奏。
王昌龄、李白、贺知章、王之涣、王维、孟浩然等人的绝句诗无一不以情韵取胜,以思致见长。
而杜甫却有意与盛唐诸家立异,脱离常调。
因此,后人对杜甫绝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贬之者居多,认为“五七言(绝句)俱无所解者”、“谐体皆有绝妙者,独绝句本无所解”。
那么,该如何来评价杜甫的绝句呢?笔者认为,纵观杜甫绝句创作,恰恰是这种“别调”与“异径”,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光彩。
杜甫的绝句一百三十余首 ,几乎占其全集的十分之一。
科学地评价这部分作品 ,有利于全面认识杜甫和杜诗。
然而对杜甫绝句的看法历来褒贬不一。
贬之者如杨慎在《升庵诗话》卷十三中说 :“杜子美诗 ,诸体皆有绝妙者 ,独绝句本无所解。
”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 :“少陵七绝 ,槎桠粗硬 ,独《赠花卿》一首最为婉而多讽。
”这些批评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起源于汉魏六朝乐府短章的绝句 ,其形成与发展与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到唐代 ,成熟的优秀的绝句都富有悠婉可歌、余味悠长的乐府情韵。
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 ,人们都习惯性地要求绝句有“风人之致” ,要“婉曲回环 ,句绝而意不绝”。
在这种已形成传统审美定式的情况下 ,杜甫自觉地避熟就生 ,以全新的面目使绝句摆脱乐府的束缚和影响 ,因而大多数绝句缺乏悠远婉转的韵致 ,不能流丽可歌 ,所以被讥为“半律”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 ,也有很多人对这种创新加以褒扬。
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称道 :“杜老七绝欲于诸家分道扬镳 ,故而别开异径 ,独其情怀 ,最得诗人雅趣。
”黄子云《野鸿诗的》赞 :“少陵七绝实从三百篇来 ,高驾王、李诸公多矣!为了全面了解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也为了感受伟大的爱国情怀,对于杜甫的绝句各有争议,为此,我们进行探讨……二、认识杜甫:对于杜甫的绝句进行探讨之前,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伟大诗人—杜甫先生。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一杜甫是我国封建时代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了《诗经》、乐府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加以发展和提高。
他以进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刻地、多方面地反映了国家的重大事件,描写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生活真实,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从而揭露了自开元、天宝以来将近四十年间的那个动乱时代的历史面貌,为我们创造了“千汇万状”的诗歌作品,把我国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有人认为像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就创作方法上说,恐怕不是某一流派所能够概括的。
诚然,杜甫自己在论诗时就说过:诗经》、乐府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加以发展和提高。
他以进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刻地、多方面地反映了国家的重大事件,描写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生活真实,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从而揭露了自开元、天宝以来将近四十年间的那个动乱时代的历史面貌,为我们创造了“千汇万状”的诗歌作品,把我国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有人认为像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就创作方法上说,恐怕不是某一流派所能够概括的。
诚然,杜甫自己在论诗时就说过》)在赞美陈子昂时也说自己“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陈拾遗故宅》)可见杜甫对于我国古典诗歌中代表现实主义传统的《风》、《雅》和代表浪漫主义传统的屈原、宋玉,都曾经给以很高的评价。
同时,我们在杜甫少数的作品中,也看到他们具有浪漫主义的某些因素——或者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或者具有它的表现手法。
如《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唐代强盛时期知识分子奋发向上、藐视一切的精神;如《房兵曹胡马》中的“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论杜甫身上体现的儒家思想

论杜甫身上体现的儒家思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
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
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一种企望入仕,在仕途大业中实现自己“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即渴望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
三十五岁以前,是杜甫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正当开元盛世,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
在这长期的壮游中,杜甫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
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望岳》诗可为代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包括创作在内)的雄心壮志。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精神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切关注和关爱。
首先,杜甫的诗歌常常描绘国家的兴衰和政治风云。
例如《兵车行》中写道:“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尘起如雾,连山若海,不见袍泽负戈客。
”这些文字生动地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
在《丽人行》中,他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离愁之情。
其次,杜甫的诗歌中也反映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他用深情的笔触来描绘农民、流民等底层群众的生活和遭遇。
例如《登高》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他以诗人的视角,深刻地体悟到了人民的疾苦和悲欢离合。
最后,杜甫的诗歌中也有很多表现爱国精神的作品。
例如《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里他以盛唐时期的辉煌和现实的萧条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同时也展现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总之,杜甫的诗歌具有浓厚的爱国精神,他关注国家政治、人民生活,表达出对祖国深深的忧虑和爱护之情,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上的经典,更是中国爱国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一下六点去论证:1、取材方面: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
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
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
2、思想方面:杜诗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有“诗圣”之誉。
杜诗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
3、手法方面:杜诗善写人物对话和独白,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来描写。
杜诗也善于抒情,结合抒情和叙事,又结合抒情和写景,寄情于景。
杜诗叙事注重客观描述,让故事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而少发议论。
4、语言方面:杜甫写作态度非常严肃,语言精炼,用字准确,形象生动,多姿多采,并善于运用民间口语。
5、体裁方面:杜甫作品众体兼善,五七言古体、律诗绝句,无所不工。
他往往用不同的诗体,表达不同的内容,叙事多用较少格律限制,便于铺叙描写的古体诗,抒情则多用近体诗。
杜甫大量创作七言律诗,作品内容广泛,技巧纯熟,注重声律对仗,格律严谨,语言锤炼,为历代典范之作,达到极高的成就,使七律创作臻于成熟。
他又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社会的民生疾苦。
6、风格方面:杜诗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风格多样,丰富多姿,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平易质朴、或通俗自然。
杜诗融冶吸收前人艺术技巧,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
表达自己爱国的思想。
论杜甫的仁爱情怀

论杜甫的仁爱情怀摘要:本文分别从泛爱情怀、自爱亲亲、博爱、爱的升华、爱之限阈等层面上论述了杜甫的仁爱情怀,从而展示了杜甫作为一位诗人所具有的淳厚的儒家仁爱情怀,也从感性的角度展示了杜甫的儒家思想体系。
关键词:杜甫;仁爱情怀杜甫,由于受到自己家风和所受教育的影响;特别是他身经安史之乱,受到自己艰辛生活处境和苦难社会环境的影响,孕育出了他那典型的具有儒家风范的仁爱情怀。
一、泛爱情怀就现实来讲,儒家的爱当然是有差等的,从而也是有限阈的。
但是,儒学作为爱的哲学,其出发点却包含着鲜明的泛爱色彩。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恻隐之心居四端之首,是四端的根本,是成就仁人和王政的基础。
杜甫有着典型的仁者人格,首先表现在他有着泛爱的情怀。
且看诗人笔下的万物生灵:鸬鹚西日照,晒翅满渔梁。
(《田舍》)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
(《江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二首》)此类诗句还很多,他们显示出了一道风景线:天地万物各得其所,各尽其性,世界洋溢着一派生机、和谐。
当杜甫写作这些诗句时,他是在用爱心与千姿百态的生物进行交流,“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
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
”(《春水生二绝》)春溪满涨,老杜与鸬鹚鸂鶒都惊喜兴奋,成了知心朋友;他后来流落潇湘,说得更加明白了:“一重一掩吾肺腑,山花山鸟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尔汝群物的情态,宛然可见。
不难体味出,诗人是用人情体味千姿百态的物情,用爱心观赏欣欣向荣的物象。
正因如此,当看到生物受到损害时,诗人就会生发强烈的不忍之心。
杜甫夔州诗《缚鸡行》云:“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叱奴人解其缚。
”此诗反映的情事与《孟子》中的一段极为类似,兹引如下:(孟子)曰:“王坐于堂,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浪漫主义合集1篇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浪漫主义合集1篇论杜甫诗歌的现实浪漫主义 1一、杜诗的理想主义及其献身精神表现为典型的现实浪漫主义特征。
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首要的,最本质的特征。
它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充分表现作家诗人对生活的理想,__对“世外桃园"、"精神的故乡"、"永久性的乌托邦"的向往与追求。
杜诗中的理想主义在其现实浪漫主义特色中极为突出。
诗人的理想主义是同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联系在一起的;是同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统治阶级的憎恨联系在一起的。
诗人在抒发个人的悲凉凄苦和不幸际遇时;在悲悯描写劳动人民的灾难时;在鞭挞反动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以及憎恶战乱带给人民灾祸时,流露出了诗人的极强的理想主义。
这种理想建立在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之上,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
杜甫"下悲小已,上念国家",他的最大理想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
他的理想是参预政治的,是入世的,富于政治意义。
这种理想是在揭露当时统治黑暗罪恶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表达了诗人"兼济天下"的政治报负。
诗人"窃比稷与契"(《咏怀五百字》)、"时危报明主"(《江上》)、"忧国愿年丰"(《吾家》)、"毫发裨社稷"(《客堂》)、"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寄柏学士林居》)、"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同元使君春陵行》。
都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一片忠心,以及在此基础上萌发的美好理想愿望。
杜诗中流露出对尧舜社会的极大向往,有对"原始自由__"的一种渴慕。
杜甫如此希望有圣君贤臣来治理国家,有比较清明的政治,更希望停止战争,让人民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正如诗人在《蚕谷行》中所描绘的那样"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尽耕,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表达了对没有战乱,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的理想和憧憬。
论杜甫对同代诗人的推崇

论杜甫对同代诗人的推崇杜甫(712年~770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直接反映了唐朝社会的情况和他本人的个人感受。
杜甫虽生于隋末唐初时期,但是在唐贞观到贞元年间活跃于文坛。
他的诗歌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批判了当时物化的、功利的和陋习流行的文化。
杜甫在唐朝时期,和许多诗人都有过交往。
他对于当时能够和自己交往的诗人们,褒扬得十分久。
例如,他对于李白是很钦佩的,曾写过一首题李白所作的《将进酒》长诗,表达了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向往和肯定。
他认为李白的诗风舞动奔放,热情洋溢,不拘一格,是唐代最具有新意和开拓性的诗人之一。
与李白不同的,白居易在杜甫心目中也有很高的地位。
他曾写过《赠别韦左丞晦叔》一篇文章,赞赏了白居易擅长通过饶富的细节刻画情感和展示人物形象的能力。
“今日晦叔去,携手复何日?俟我结东社,千里同歌一”,表达了杜甫对白居易的推崇和思念之情。
拓拔岳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年轻才俊,也是杜甫所崇拜的诗人之一。
他曾为拓拔岳一首《渭城曲》作跋,“独怆然而涕下”,情感十分激烈。
这首诗以北都的民生疾苦为主线,批判了当时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同时讴歌了底层人民的勤劳和创造力。
杜甫认为拓拔岳是一个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真诚感人的诗人。
韦应物是曾与杜甫交往甚多的剑桥大学研究生教授,生前和杜甫情谊深厚。
杜甫很欣赏韦应物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博学多才,曾先后赋诗《送韦应物南阳诸司马还都》、《舍弟瞀诗给柏中丞》、《嘲韦应物》等。
这些诗歌表达了杜甫对韦应物治学方法的赞扬和对他的崇敬之情,同时对其不拘一格的清新诗风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喜爱。
总之,杜甫是一位具有卓越人格魅力和丰富内涵的诗人。
他对同代诗人的赞扬和推崇,表达了他的诗歌情感的丰富和深邃。
这些推崇和赞扬无疑会给后人以启迪和鼓舞,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唐代的文化,受益匪浅。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广泛阅读,善于思考,融会贯通,是一位思想深邃、情感丰富的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杜甫
摘要:著名诗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杜甫许多作品都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他也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
特别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杜甫的思想境界也有了很大不同。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并有“诗圣”这一美名,他对中国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生平事迹、诗词风格与意义
正文: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而从小在诗歌氛围的感染下,杜甫在诗词上也展现了自己的天分。
杜甫在其二十岁时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
再漫游齐赵。
在漫游途中适遇李白、高适等等诗人,并与之结下深厚友谊。
在杜甫三十五至四十四岁时,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后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前去肃宗途中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等诗。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而后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时,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其后时势动荡,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杜甫在耒阳游岳庙,“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
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令尝馈送牛炙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年五十九。
”,葬于杜甫墓。
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其感情基调是悲慨。
而另一方面杜诗的风格是多样化的。
除沉郁顿挫之外,杜诗还有其他风格,正如胡震亨所说:“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
这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
在杜诗的多样风格中,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
杜诗的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
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感慨,这时的诗,往往便表现为沉郁顿挫。
当他生活稍微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
而杜诗在语言方面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
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
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
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伟大文豪鲁迅也曾说:“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
杜甫的诗歌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一方面是历史价值,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很多的诗歌都是对那个时候的历史反应,诗词中描写的事件嗾使发生在生活中,它能够带给我们最真切的感受。
另一方面就是杜甫诗词的文学价值极高。
这是作为诗歌的的内在价值,杜甫的诗歌虽然大都以写实为主,但是语言简练优美,对后代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无论是思想感情、人格方面还是艺术经验方面,杜甫都给后代以巨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历千年而不衰。
参考文献:中国诗词网、中国华文教育网、古诗文网、《唐音癸签》、《旧唐书.杜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