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
(完整版)中国电影史资料
传播文明的影戏(1905—1931) 寻梦《定军山》1896年8月2日,电影这个“新奇玩意”出现还不到8个月,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大张旗鼓地放映了最初的影像。
虽然这次放映未必是中国电影放映的第一次,但至少在迄今为止发现的史料中,这是最早的记录。
一百多年过去了,那一天随着放映机的转动,投射在银幕上的影像都是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但接下来的若干年里,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报章所登载的影戏广告,却告诉我们一百年前的中国人看到的是怎样的影像:1902年,上海著名的娱乐场所张园上映新片的广告,开列的影片目录中有:“花旗、法国大赛珍会”(即英法世界博览会),“美国大战哑非利加”(即美西战争),“中国拳匪大战大沽口”(即中国的义和团事件)。
这些刚刚发生不久的世界大事,已经进入中国人的视线。
当时的人们就“赞叹那做电影的人,搜索枯肠,想入非非,真是世界上无声的大教育家”。
然而,这“无声的大教育家”在很多年里,始终都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中国人所能看到的只是外国人摄影机里的中国。
正如洋火、洋油等许多舶来品一样,中国人最初把电影这一舶来品称作“西洋影戏”。
就像许多西方文明总是首先在上海登陆,但真正拿起电影摄影机的中国人却是守着皇城根的北京人。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购买了一套法国制木壳手摇摄影机,并说服适逢60大寿的菊坛泰斗谭鑫培站在摄影机前,开演了京剧《定军山》“请缨”、“舞刀”和“交锋”等三个片段。
开拍前,任庆泰对刘仲伦等年青技师说,“别让洋东西唬住,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活动照相吗?”当《定军山》在任庆泰自己的产业——大观楼影戏院放映时,京城的戏迷奔走相告,京城的第一批专业影迷就此产生。
“西洋影戏”与国人最主要的娱乐项目——听戏,恰到好处地融合了。
中国人的夜生活由此悄然转变,电影院每天早晚各放一场,每张票一至二角,男女分座几乎是所有电影院的规矩。
在天津,权仙影戏院为便于晚场的观众回家,还“特向电车公司定下电车数辆,每夜散戏,候于园左,以送抵城之客”,看电影已成为生活的时尚。
中国电影史梳理
中国电影史梳理1. 介绍中国电影史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纪录。
中国电影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许多起伏,但在不同时期都产生了优秀的电影作品和人才。
本文将对中国电影史进行全面、详细、完整的探讨。
2. 第一阶段:默片时代2.1 早期电影的引入•1896年,电影技术传入中国,成为一种新奇的视听娱乐方式。
•1905年,上海首家电影院成立,引领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2.2 默片的制作与发展•1920年代,中国开始制作默片,受到西方电影的影响。
•1921年,首部中国默片《定军山》上映,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先河。
•1927年,中国默片《梅兰芳》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成功,使中国默片得到更大的关注和发展。
2.3 代表作品及影响•《定军山》(1921):中国默片的开山之作,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梅兰芳》(1927):首部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默片,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戏剧艺术。
3.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发展3.1 新中国电影的崛起•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成为传播思想和宣传工具的重要媒介。
•1951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剧情片《歌女红牡丹》上映,标志着中国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繁荣•195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追求现实主义创作,强调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和劳动人民的生活。
•1960年代,中国电影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多数电影作品偏向政治宣传。
3.3 代表作品及影响•《活着》(1994):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抉择。
•《红高粱》(1987):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表达了对农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呈现。
4. 第三阶段:现代电影的崛起4.1 第五代导演的兴起•198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走出政治的阴影,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导演和作品。
•第五代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杨德昌等人,通过个人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将中国电影推向国际舞台。
中国电影 发展史
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时期:1896-1905年电影传入中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是一种纯粹的娱乐形式,直到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
这部影片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2. 初步发展时期:1905-1934年随着《定军山》的成功,中国电影开始起步。
在此期间,中国的电影放映业逐渐发展起来,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
1934年,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渔光曲》诞生,该影片被民国著名电影人厉麟似等推介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获第九名。
3. 抗日战争时期:1934-1949年战争期间,中国电影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困难。
然而,在这个时期也诞生了一些经典的电影作品,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这些电影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4. 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发展时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以歌颂社会主义、反映工农兵生活为主题,注重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期的电影作品包括《白毛女》、《铁道游击队》等。
5. “文革”时期:1966-1976年“文革”期间,中国电影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挫折,许多电影工作者受到迫害和打压。
然而,“文革”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的电影作品,如《活着》、《芙蓉镇》等。
6. 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和人性情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如《小花》、《黄土地》、《霸王别姬》等。
同时期的电影市场也日益繁荣,中外合作拍摄的影片也逐渐增多。
总的来说,中国电影经历了从萌芽到初步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发展时期、“文革”时期到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发展时期等几个阶段。
中国电影史大纲
中国电影史大纲中国电影史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早期文艺电影阶段、政治宣传电影阶段、建国初期电影阶段、改革开放电影阶段和现代多样化电影阶段。
1. 早期文艺电影阶段(1896年-1949年):这个阶段是中国电影的起步阶段,最早的电影在上世纪末进入中国,先后由外国人拍摄和展示。
然而,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逐渐有了本土的发展和创作。
在这个阶段,一些重要的电影作品如《劫后余生》、《神女》等出现,成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基础。
2. 政治宣传电影阶段(1949年-1976年):这个阶段是中国电影受到政治影响比较严重的时期,由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电影被用来宣传党的政策和意识形态。
在这个阶段,许多电影作品都以宣传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如《武训传》、《智取威虎山》等。
3. 建国初期电影阶段(1949年-1966年):这个阶段是中国电影开始恢复和发展的时期,与政治宣传电影阶段相比,这个阶段的电影更加注重艺术性和表现力。
在这个阶段,电影工作者试图探索和表现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如《黄土地》、《小兵张嘎》等。
4. 改革开放电影阶段(1976年-2000年):这个阶段是中国电影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电影开始接触到外国电影,并受到了西方电影的影响。
同时,中国电影也开始尝试新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
这个阶段的一些重要电影作品有《黄金时代》、《霸王别姬》等。
5. 现代多样化电影阶段(2000年至今):这个阶段是中国电影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的时期,中国电影开始追求多样化和国际化。
一些新兴的导演和制片人涌现出来,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和话题。
同时,中国电影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一些成绩,一些电影作品如《卧虎藏龙》、《芳华》等在国际上赢得了赞誉。
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尝试时期(1905——1923)1、中国境内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时间:1896年8月地点:上海徐园“又一村”2• 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搭建上海第一家专门的电影院——虹口大戏院3 1909年,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拍摄短片《不幸儿》、《西太后》,在香港拍摄短片《瓦盆伸冤》、《偷烧鸭》。
二、中国第一部电影的拍摄1、任庆泰,字景丰(1850—1932年)。
2、中国第一部电影戏曲电影:《定军山》(任庆泰,1905年)三、拍摄短故事片的尝试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揭开了中国叙事电影的序幕。
(一)张石川、郑正秋与《难夫难妻》的拍摄张石川,(1889—1953年),浙江宁波人。
郑正秋(1889-1935 ),广东潮州人。
《难夫难妻》,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三)黎民伟与《庄子试妻》的拍摄黎民伟(1892—1953年)《庄子试妻》(1913年导演:黎北海编剧:黎民伟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四、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电影拍摄活动•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成立于1918年,是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的第一家电影机构。
•建造了中国第一个摄影棚,是中国电影制片业规模性经营的开端。
•具有明确的制片方针,要求电影为教育服务,要具有文化品味和爱国内容。
•(一)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戏曲片拍摄•1920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拍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二)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短故事片拍摄•任彭年《死好赌》、《猛回头》、《憨大捉贼》、《清虚梦》等。
•五、《劳工之爱情》•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中国电影资料馆保存下来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影片。
•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创作趋于成熟。
•六、最初的长故事片拍摄•《黑籍冤魂》(1916年,4本)导演:张石川管海峰•(二)中国长故事片的开山之作1、《阎瑞生》2、《张欣生》4、《红粉骷髅》•(三)长故事片的艺术化倾向•但杜宇电影就是动的美术但杜宇十分重视画面造型,讲究构图和光线的视觉美感。
中国电影发展史
鸦片战争后
• ——早期中国电影
•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 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 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 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 髅》。
《渡江侦察记》
• 1958年又拍摄了许多报道性宣传大跃进中某些虚假的“新事 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扰了电影的创作。不久,中央逐步纠 正了大跃进中“左”的错误,周恩来对电影界也提出了注意 影片质量的要求,促使中国电影事业在1959年形成一个繁荣 时期,拍摄了《林则徐》、《聂耳》、《万水千山》、《青 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等 题材风格多样、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统一的影片。
小蝌蚪找妈妈
1961年7月,由上海美影厂摄制的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了。 《小蝌蚪找妈妈》中的许多角色形象取自于齐白石的花鸟画作品,其中主角小蝌蚪 主要是从老人的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而来的。它的成功,宣告了一个全新的 种在中国的诞生,使许多国外同行惊叹不已,并先后获得了五个国际奖项。
《卧虎藏龙》
• 2001年的73届在奥斯卡的奖项,称为中国武术功夫电影的 《卧虎藏龙》再一次使中国武术动作片亮相全球影坛。在奥 斯卡的奖项提名中,《卧虎藏龙》得到了10个奖项的提名。 最终得到了最佳外语片奖、最佳美术指导奖、最佳摄影奖、 最佳原作音乐奖等4项大奖。
集结号
• 1)第1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29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 佳故事片 • 2)第4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张涵予 3)第11届平壤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技 术奖 4)第二十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佳亚洲影片
中国电影发展史
吴贻弓
电影导演,1982年独立执导 了《城南旧事》并大获成功。 其作品清新流畅、质朴、深 沉、含蓄、细腻、淡雅的风 格中透视着中国的美学观念, 并重视电影语言的表现力。 代表作有《巴山夜雨》、 《少爷的磨难》、《海之魂》 等。
黄建中
电影导演。 1979 年任 电影《小花》的副导 演; 1991 拍的电影《过年》 是我国第一部同期立 体声故事片。 代表作有《西厢红 娘》、《中国妈妈》、 《山神》、《龙年警 官》等。
代表作有《代号美洲豹》、 《菊豆》改编自刘恒的《伏羲伏羲》 《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妻妾成群》 《秋菊打官司》、49届威尼斯“金狮奖” 《活着》、 《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英雄》、 《十面埋伏》、 《满城尽带黄金甲》(《雷雨》)、
《千里走单骑》、《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 《金陵十三钗》、《归来》等。
蔡楚生
蔡楚生被誉为“中国进步电影 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 电影的奠基人”。 《渔光曲》这是我国影片首次 在国际上获奖。 与郑君里合导的作品《一江春 水向东流》创建国前票房最高 纪录,被誉为中国版的《乱世 佳人》。
孙瑜
电影编剧、导演。他的作品注重 文学性和镜头画面的意境,被誉 为“诗人导演” 代表作《故都春梦》改编自张恨 水《啼笑因缘》
吴永刚
1934 年编导其第一部 影片《神女》,被誉 为“达到了中国默片 的最高峰”。
1980 年 导 演 的 影 片 《巴山夜雨》(与吴 贻弓合作),获得了 第一届中国电影“金 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第三代导演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一、中国电影的奠基——“影戏”(1896年~1932年)最早的故事短片: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等人拍摄《难夫难妻》香港第一部短片:1913年,黎明伟拍摄《庄子试妻》,并第一次被带到国外去放映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长片)、《海誓》、《红粉骷髅》(第一部侦探片)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18集)最早的演员:谭鑫培(代表作《定军山》)、严珊珊(代表作《庄子试妻》)最早的民族电影制作机构:商务印书馆(1917年开始经营,次年成立“活动影片部”)1920年,梅兰芳拍摄《天女散花》(第一部特技片)三大公司:“明星”影片公司(张石川,郑正秋等创办,旧中国出片最多,历史最长,以神怪类题材为主)“天一”影片公司(《白蛇传》)“联华”影业公司(新派电影)二、30年代电影(1932年~1937年)第一部获奖电影:《渔光曲》(导演编剧:蔡楚生联华公司连映84天在莫斯科电影节获奖现实主义符合民众在九一八事变后的需求,宣传好,声音开始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有目的的加以利用)左翼电影第一个高潮:1933年,“中国电影年”特征:1、反帝反封建的口号2、现实主义3、高峰(质、量)4、表现形式主旋律变革:首先,他们从编剧入手努力影响和改造电影创作其次,党组织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改造电影创作队伍,加强左翼创作力量第三,他们有目的地大力介绍了以苏联为主的外国电影经验第四,注意积极开展电影理论和批评工作,通过电影评论影响和指导创作欣赏运动的第一部影片:《狂流》(夏衍创作,1933年3月上映)带有比较明显的写实倾向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春蚕》(夏衍创作于1933年,根据矛盾小说改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的电影:《风云儿女》(编剧田汉、夏衍,导演许幸之,国歌诞生的电影)开始涉及从叙事和造型的不同方面结合的综合效果尝试电影民族文化意蕴的影片:《神女》(1934年,吴永刚编导,联华公司,无声电影)有声电影的三阶段:《野草闲花》(孙瑜第一部有声电影的尝试)《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电影)《桃李劫》(袁牧之第一次较全面地有意识按照有声电影的艺术规律进行创作的影片)软性电影:《马路天使》(袁牧之世界观和艺术发展成熟的一个标志)30年代电影明星:上官云珠三、战时(1937年~1945年)与战后(1945年~1949年)抗战时期电影的四个区域:国统区(武汉、重庆):《八百壮士》《塞上风云》(应云卫导演、阳翰笙编剧),《胜利进行曲》(史东山导演、田汉编剧),《中华儿女》(沈西苓编导)《保卫我们的土地》(史东山编导,第一部正面描写抗战的宣传故事片)沦陷区(几乎全中国):1937年,日本人在长春建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拍“娱民电影”,《春江遗恨》《万世流芳》孤岛(上海):《木兰从军》(欧阳予倩编剧)《花溅泪》(于伶编剧)《孔夫子》(费穆编导)解放区(陕北):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38年10月袁牧之、吴印咸等开始拍摄人民电影事业的第一部影片)战后:国统区:《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云和月》《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乌鸦和麻雀》(“昆仑”公司出品)《小城之春》(非主流电影“文华”公司出品费穆导演)战后电影:特点:1、电影走向全国2、继续发扬影戏,叙事为主,政治加入3、艺术形式粗糙,但仍在探索4、现实主义风格的发展5、电影理论走向成熟情节剧史诗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郑君里联合导演,是中国电影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影戏传统成熟的标志,把电影艺术技巧的运用和影片的内容表现成功的结合在一起,视觉细节和蒙太奇结构原则的运用《八千里路云和月》(史东山编导)《希望在人间》(沈浮编导)《丽人行》(田汉编剧、陈鲤庭导演)《松花江上》(金山编导)现实主义电影:《万家灯火》(阳翰笙编剧,沈浮导演)喜剧电影:《幸福狂想曲》根据《三毛流浪记》改编,陈白尘和陈鲤庭合作,实则为一部悲喜剧《乌鸦与麻雀》40年代后期作品,成功把讽刺和隐喻结合,在艺术风格统一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旧中国第一部彩色片《生死恨》四、“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年~1966年)发展特点:艰难曲折、大起大落。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电影的萌芽期。
1896年,电影首次在中国亮相。
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是由外国人带进来的,主要用于娱乐和展示。
然后,1905年,中国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电影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包括无声电影、黑白电影、彩色电影等阶段。
这个时期的电影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孤儿救祖记》、《狂流》、《中华儿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影逐渐与世界接轨,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电影开始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但也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人物。
中国电影史的发展阶段
中国电影史的发展阶段一、默片时代(1896年-1930年)中国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6年,当时中国开始放映来自西方的电影。
随着电影技术的引入,中国电影逐渐发展起来。
在这个阶段,中国电影以默片为主,没有对白和配乐,主要通过画面和字幕来讲述故事。
默片时代的中国电影以纪录片和传统故事片为主,影片内容多是生活片段和历史事件的记录。
二、声音电影时代(1930年-1949年)声音电影的出现给中国电影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1930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配音电影《歌女红牡丹》。
声音的加入使电影更加生动,观众可以听到演员的对白和背景音乐。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以故事片为主,内容更加多样化,包括爱情、历史、社会题材等。
一些经典电影如《神女》和《血溅画屏》也在这个时期问世。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1949年-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开始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宣传工具。
政府开始支持电影工业的发展,建立了电影制片厂和电影学院。
电影的题材主要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英雄,如《武训传》和《林则徐》。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充满了革命热情和正能量,是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电影制片厂被迫停工,电影院也关闭了。
电影创作受到严格限制,只能宣传党的政策和思想。
然而,一些纪实片和革命戏剧仍然在这个时期制作和放映,如《沙家浜》和《红灯记》。
五、改革开放以后的电影(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经历了一次新的变革。
政府开始放宽对电影制作的限制,鼓励电影界的创新。
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如张艺谋、陈凯歌和巩俐。
中国电影的题材也更加多样化,涉及到社会问题、人物心理等。
一些中国电影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如《活着》和《卧虎藏龙》。
六、网络电影时代(2000年至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电影开始兴起。
网络电影以低成本、短时长和创新的方式吸引了大量观众。
中国电影史
五、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37~1945 )
•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 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政治部三厅领 导下,由阳翰笙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迅速投入抗战电影的摄制及其他 工作。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 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 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国民党直接领 导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和1935年成立于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也拍摄了宣传抗日 的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 香港到1937年6月底为止,成立了南洋、大观等50多家拍摄粤语片的电影公 司。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香港爱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抗战题材的影片。 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 队进入上海租界为止,上海被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1938年有新华 、艺华、国华等私营电影公司拍摄影片。随着新华摄制的影片《木兰从军》 上映后的卖座,形成了古装片拍摄浪潮。1941年,时装片取代古装片,新华 、艺华、国华、金星等10几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时装片有60部。 万籁鸣、万古蟾(见万氏兄弟)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较 长的动画片。
《渔光曲》
• 影片以现实的题材、动人的情节、通俗的手法和精炼 的技巧,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在上海连映84天,创当 时影片卖座最高纪录。影片的主题歌,也成为家喻户晓的 流行歌曲之一。《渔光曲》显示了蔡楚生导演艺术技巧的 成熟和他艺术风格的进一步形成。在故事性和抒情性的结 合上,画面造型的美感追求上以及对待意境界的营造上, 都有成功的探索和创新。影片表现手法质朴,却又有很大 的艺术感染力;开头和结尾尤为动人,前后对应地配以清 新真挚的主题歌,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 轰动效应 •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公映后,连映3个月,造 成轰动效应。主题歌《渔光曲》十几万张唱片一抢而空。 • 1935年2月,《渔光曲》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 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从而使本片编导蔡楚生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电影艺术家。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1922年
•早期最著名的电影公司“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明星公司是中 国电影史上第一家影响深远的电影公司,由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等人发起组 建。公司并建立了“明星影戏学校”,编辑出版了多种电影刊物;公司的建立成
为中国电影工业形成的重要标志。
中国电影史(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随着电影在中国的诞生,出现了中国的“第一代导演”。第 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他们是中国 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 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郑正 秋。而郑正秋与张石川的几十年的合作被影视圈的人所津津乐道。 正是由于俩人的密切合作,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中国电影史(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三大公司”和新旧两派
中国早期电影的三大公司指明星(郑正秋、张石川,旧派)、天一 (邵醉翁,商业路线)、联华(洪深、孙瑜,新派)。 新旧两派比较: 1、新受西方现代文化影响(激进与空幻),旧派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内容多为权世与改良)。 2、新派多取材城市小资产阶级生活,重人物心理和性格塑造;旧派多取 材农村或基层市民生活,中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 3、新派注意电影语言的运用,旧派习惯与对戏剧的模仿。
中国电影史(第二代导演—中国电影第一个黄金时代)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 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 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 电影艺术之长。 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 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 和斗争的影片。可以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 己独立的价值。
中国电影史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台湾馆
中国皮影艺术
发祥于我国陕西、山西、河南交汇的黄河流 域,起源距今大致2千年,是让观 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造 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雕功流畅,着色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 艺制作效果。
街头西洋镜
1896年8月11日电影开始在中国放映
《阎瑞生》故事片
编剧 杨小仲(商务印书馆机要科科员) 导演 任彭年(商务印书馆影片部导演)
演员 阎瑞生 (陈寿芝 洋行买办 阎瑞生的挚友) 王莲英 (王彩云 从良妓女 )
杨小仲 ,中国电影编剧、 导演。原名杨保泰,祖籍 江苏常州。1920年将文明 戏《阎瑞生》改编成电影 剧本,成为中国最早的长 故事片之一。后专为商务 印书馆编写电影剧本
《阎瑞生》电影剧照
广告
《阎瑞生》的评价源自影片《阎瑞生》片长10本,放映2小时左右,情节紧凑,表演精彩, 扣人心弦。拍摄技巧自然,虽有些粗糙,总体上看它是一部相当成功 的商业影片。影片《阎瑞生》的放映,引起了连锁反响,大舞台、新 舞台、笑舞台等剧场都跟着演出了各自的《阎瑞生》,有些是连台本 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著名京剧老生演员麒麟童(周信芳)主演的 《枪毙阎瑞生》。此外,还有十几种以阎瑞生谋财害命为题材的书籍 出版,出现了文坛“阎热”。 电影影响 影片《阎瑞生》首映于夏令配克影戏院,连映一周,好评如潮,轰 动影坛。有的影评家撰文写道:“在真实性追求上作出了前所未有的 创造,演员的表演因较熟悉剧中人,也有突破。”“编剧紧凑,男女 演员均能适如其分,其中主要而最精彩者,为饰演阎瑞生的陈君,神 情状态活画一堕落青年,观之殊足发人深省,国人自摄影片竟能臻此 境界,殊出意料之外。”也有人批评《阎瑞生》宣扬“色情恐怖”, 上海总商会曾要求取缔,江苏教育会也视《阎瑞生》“有碍风化”, 提起取缔之呈情。 尽管《阎瑞生》褒贬不一,但它突破了无声电影的框框,开创了中 国电影新时代,其作用不可磨灭。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
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的发展经历了艰难的历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产物,是突出当时那一社会文化的,每一次的发展伴随着每一次的改革,从起初的普通电影到现在的快播电影,让中国电影有了质的飞跃,每一次的发展都是当时的社会见证,更形象的表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形.. 1903年中国人第一次放映电影;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诞生-------《定军山》;
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
1930年12月中国第一部电影插曲《寻兄词》诞生;
1931年3月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公开上映;
1928年到1931年我国第一部电影长系列《火烧连云寺》出现;
1933年蝴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电影皇后;
1935年3月《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获奖。
中国电影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1931-1937】左翼电影运动时期;代表作,《渔光曲》、《神女》、《马路天使》、《民族生存》等
【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代表作《铁扇公主》、《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还我故乡》等
【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代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松花江上》、《还乡日记》、《小城之春》等
【1949-1966】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期;代表作《白毛女》、《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鸡毛信》、《五朵金花》等
【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电影世界百花凋零,万马齐鸣改
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代表作《人到中年》、《骆驼祥子》、《西安事变》、《红高粱》、《大话西游》等
21世纪以来代表作《英雄》、《风云》、《神话》、《满城尽在黄金甲》、《赤壁》、《夜宴》、《十
月围城》。
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尝试时期(1905——1923)1、中国境内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时间:1896年8月地点:上海徐园“又一村”2• 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搭建上海第一家专门的电影院——虹口大戏院3 1909年,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拍摄短片《不幸儿》、《西太后》,在香港拍摄短片《瓦盆伸冤》、《偷烧鸭》。
二、中国第一部电影的拍摄1、任庆泰,字景丰(1850—1932年)。
2、中国第一部电影戏曲电影:《定军山》(任庆泰,1905年)三、拍摄短故事片的尝试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揭开了中国叙事电影的序幕。
(一)张石川、郑正秋与《难夫难妻》的拍摄张石川,(1889—1953年),浙江宁波人。
郑正秋(1889-1935 ),广东潮州人。
《难夫难妻》,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三)黎民伟与《庄子试妻》的拍摄黎民伟(1892—1953年)《庄子试妻》(1913年导演:黎北海编剧:黎民伟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四、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电影拍摄活动•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成立于1918年,是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的第一家电影机构。
•建造了中国第一个摄影棚,是中国电影制片业规模性经营的开端。
•具有明确的制片方针,要求电影为教育服务,要具有文化品味和爱国内容。
•(一)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戏曲片拍摄•1920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拍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二)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短故事片拍摄•任彭年《死好赌》、《猛回头》、《憨大捉贼》、《清虚梦》等。
•五、《劳工之爱情》•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中国电影资料馆保存下来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影片。
•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创作趋于成熟。
•六、最初的长故事片拍摄•《黑籍冤魂》(1916年,4本)导演:张石川管海峰•(二)中国长故事片的开山之作1、《阎瑞生》2、《张欣生》4、《红粉骷髅》•(三)长故事片的艺术化倾向•但杜宇电影就是动的美术但杜宇十分重视画面造型,讲究构图和光线的视觉美感。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第一章电影拓荒期第一节中国电影的诞生•电影在中国放映的第一次记录: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主人徐凌云“西洋影戏”。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主持拍摄,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了第一部无声影片《定军山》。
1913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联合导演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1921年,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由中国影戏研究社拍摄完成。
1913 年,香港第一部短故事片是黎民伟以华美影片公司的名义拍摄的《庄子试妻》。
严姗姗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
黎民伟被称为“ 香港电影之父” 。
1922 年,明星影片公司创办我国第一所电影学校“ 明星影戏学校” 。
《孤儿救祖记》1923 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
成就与影响:开创了中国有电影以来的最高票房纪录,而且在艺术上确立了国产无声片的基本模式,是中国第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上获得巨大双重成功的国产片,同时它还标志着民族电影业草创阶段的结束和初盛时期的到来。
作为一个电影事件,它所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促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 国产电影运动” 。
第二节“ 古装片” 、“ 武侠片”从1926 年下半年开始的四年多时间里,中国影坛相继形成了“ 古装片” 、“ 武侠片” 、“ 神怪片” 等商业电影创作热潮。
第三节南国电影剧社1926 年,我国著名的现代戏剧奠基者田汉创办了南国电影剧社。
1928 年南国电影剧社改组为“ 南国社” ,除电影部外另有文学、绘画、音乐、戏剧部,其宗旨定为“ 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 。
田汉早期的电影活动对中国电影的贡献:1,在多以营利为目的的电影圈中,田汉高举电影运动的旗帜,强调电影不再是单纯的盈利工具,而是相当有社会教育功能和崇高的艺术价值,他本着纯真的态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光荣的第一页”。
他的作品《到民间去》被有些史论家称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有进步意识的电影”。
2、他是新文艺界中国文学艺术家中第一个尝试拍电影的人,也是把新文艺界思想引入电影界的第一人,从而结束了我国电影长期游离于新文艺运动的历史,为而后的“左翼电影”运动的开展作了铺垫。
中外电影史整理
中外电影史整理电影是一种影像艺术,以电影摄影技术为手段,将故事、人物、事件或思想等内容表现在银幕上,以达到艺术创作和传播的目的。
在电影历史中,有许多经典影片和杰出电影人。
下面将介绍中外电影史的发展和重要人物。
一、中国电影史1.早期阶段(1896年-1949年)1896年,电影诞生于法国。
中国的电影史也从此开始。
1905年,上海传入第一台摄影机。
不久后,电影院开始于中国大陆各地兴起。
不过, 最初的电影大多为欧洲或美国的电影。
1913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
其后出现了众多的默片、文艺片、戏曲电影和武侠电影等。
1921年,上海“大光影剧院”成立,它也是中国第一个专门放映电影的场所。
这个成立为中国电影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开始了电影资本集资的形式。
上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了黄金时期。
那时候有很多优秀电影诞生,如《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地道战》等等。
其中,陈省身是当时一流导演之一,他的代表作《乌鸦与麻雀》创造了新规矩,形成中国电影的“民族共生主题”,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上海也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
然而,到了1937年,中国面临侵略战争和国民党时期的摧残,在此期间,中国电影又一次地停顿了下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了电影产业的改造和建设,体制化改革也让中国电影进入了新的阶段。
2.新中国时期(1949年-1976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成为了国家的宣传工具之一。
中国的电影领域在政治、宣传和文化层面开始着手改革。
50年代初,中国电影人开始拍摄反映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的影片,如《渡江战役》、《英雄儿女》。
这些影片不仅为社会树立起了理念标杆,同时也为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电影文化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70年代末,第五代导演潜力崛起,中国电影开始具有艺术性,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田壮士的《黄土地》等作品让世界再次惊讶,中国电影的资深电影风格和制作技巧成功晋级到世界级影坛。
中国发展电影史
4、第一部故事片:1913 年,张石川和郑正秋在上 海创办“新民公司“,并 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难夫难妻》
Page 4
1913年,香港第一部短故 事片是黎民伟以华美影片 公司的名义拍摄的《庄子 试妻》。严姗姗成为中国 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 黎民伟被称为“香港电影 之父”。
Page 5
Page 27
中国电影进军世界影坛所走的道路
世界A级国际电影节( 11个 世界A级国际电影节(共11个)
1931年 金狮奖” 意大利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1931年 “金狮奖” 1951年 金熊奖” 德国 柏林国际电影节 1951年 “金熊奖” 1939年 金棕榈奖” 法国 戛纳国际电影节 1939年 “金棕榈奖” 1946年 水晶球奖” 捷克 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 1946年 “水晶球奖” 1959年 乔治奖” 俄罗斯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1959年 “圣.乔治奖” 1977年 美洲大奖” 加拿大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1977年 “美洲大奖” 西班牙 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1953年 “金贝壳奖” 1953年 金贝壳奖” 1985年 金麒麟奖” 日本 东京国际电影节 1985年 “金麒麟奖” 阿根廷 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 1989年 “金树商陆奖” 1989年 金树商陆奖” 1976年 金字塔奖” 埃及 开罗国际电影节 1976年 “金字塔奖” 1993年 金爵奖” 中国 上海国际电影节 1993年 “金爵奖”
中国新电影 运动的特点
Page 12
第 六 代 : 王 小 帅 谋 、 贾 樟 柯 、 张 元 、 姜 文 田 壮等 、 凯 歌 陈 、 艺 : 张 代 五
第 黄 蜀 芹 ; 等
第 四 代 : 张 暖 忻 、 郑 洞 天 、 吴 贻 弓 、 谢 飞 、 ; 等 、 李俊 嵬 、 崔 晋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发展史1、默片时期(1896—1931)1903年,中国留德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给京剧演员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分场面,为戏曲纪录片,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1921年是中国电影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出现了三部值得纪念的电影:《阎瑞生》——中国最早的情节片;《海誓》——爱情类型影片开端;《红粉骷髅》——侦探类型影片的开山之作。
1928年,明星公司摄制《火烧红莲寺》,在商业上获得成功,此后神怪武侠片占据了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
北伐战争失败后,以鲁迅、郭沫若、茅盾为首的大批进步文化工作者汇集到上海。
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同时文艺界的其他左翼团体亦纷纷成立。
1931 年9月,"左翼剧联"通过《最近行动纲领》,成为之后左翼电影运动发展的基础。
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西洋影戏"。
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任庆泰导演、谭鑫培主演的京剧片段《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在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这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
中国第一个女演员——1913年,黎民伟在香港导演《庄子试妻》,其妻严珊珊成为中国第一个女演员。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在上海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中国第一部电影刊物——1922年1月,顾肯夫、陆洁创办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
中国第一部武侠片——1928年,张石川导演的《火烧红莲寺》,是中国的第一部武侠片,也是中国第一个系列片,一共拍了18集。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五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五个阶段
一、早期(1896~1920)
1896 年,诞生了祖国第一部电影《奔腾》。
从此,中国的电影事业开始了萌芽的发展。
这期间,中国陆续出现了京剧蜡烛电影、珍珠岛电影、北京电影公司等,为中国电影发展历史添砖加瓦。
此期间的电影发展缓慢,但却是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
二、百年结构期(1920~1949)
1920 年,中国内地的电影。
更是碾压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以宣传为目的的时代性作品,如《伊拉克伊斯兰共和国彩色电影》、《国民党革命宣言》等,提高了电影的宣传水平。
三、新生期(1949~1966)
1949 年中国的新纪元出现,建国后,中国电影发展迅速,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创作出抗日文艺电影、人民电影等,紧紧抓住描绘社会生活、反映社会变革以及宣传共産主义思想的主攻方向。
根据电影思政教育的需要,1953年专门成立了新国产影片组。
四、发展期(1966~1976)
1966年开始,中国电影产生了蓬勃发展,开拓出了新的路线,以改进电影质量为重点,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如《钟鼓楼》、《新中国的第一道旗帜》等。
五、改革开放期(1976至今)
1976年以后,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许多青年导演利用当今社会现实素材与主题,创作出了众多精彩作品,更加广泛地对外宣传和影响,把中国电影风潮推上世界中心舞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史(二)第五章????新时期电影(1977—1992)一、徘徊期:1977—1978揭批——《十月风云》(1977)、《严峻的历程》(1978)革命——《大浪淘沙》(1977)、《万水千山》(1977)、《拔歌的故事》(1978)反特——《黑三角》(1977)、《猎字99号》(1978)、《青春》二、探索期:1978—1992《归心似箭》、《邻居》、《苦恼人的笑》、《小花》、《春雨潇潇》、《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庐山恋》、《沙鸥》、《喜盈门》、《乡情》、《小街》、《城南旧事》、《人到中年》、《都市里的村庄》三、三代同堂第三、四、五代导演均有创作四、市场化时代(1992年以来)1、娱乐片80年代武侠片——红(牡丹)、黄(英姑)、蓝(色的档案)、白(莲花)、黑(面人)等一批影片90年代都市题材——冯小刚电影:《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大腕》(2002)等2、主旋律电影【突出主旋律,坚持多元化】v?内容:革命、政策、伟人、英雄(好人好事)v?形式:大规模、大场面、大投入、大制作v?问题:批判“拳头加枕头”的现象(娱乐片应不应该拍摄)v?主旋律影片出现了以下几种态势:①第四、五代导演与主旋律影片的合流动推动了这类影片的精品化:如:黄建中《我的1919》(1999);郑洞天《故园春色》、《刘天华》;丁荫楠《周恩来》、《相伴永远》;陈国星《黑眼睛》、《超导》;胡柄塯《安居》(1998);李少红《红西服》等。
②强国的理想和主流商业化的道路合流:如:《横空出世》、《国歌》、《我的1919》、《紧急迫降》、《冲天飞豹》等③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商业化的外衣第六章? 新世纪前后的中国电影一、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第五代:陈凯歌《荆轲刺秦王》、《和你在一起》张艺谋《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第六代:《长大成人》(1998)标志青年导演群开始了一次集体成长,他们不仅调整了叛逆的姿态,还尽量的避免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对立的出现,?使得政府主管部门意识到“第六代”的整合的可能性。
张元《回家过年》;路学长《非常夏日》;陆川《寻枪》和《可可西里》;王小帅的《梦幻田园》;阿年《呼我》;管虎《古城童话》;王瑞《冲天飞豹》;王全安《月蚀》;吴天戈《女人的天空》;毛小睿《真假英雄兄弟情》构成了90年代后期的中国电影的新景观二、21世纪之初的中国电影1、新生代的分流:⑴以贾樟柯为代表的平民视点的创作:原因:1)制作成本的困境;2)自身生活经历的激发欲望。
3)利用电影节的影响。
特点:纪实、平民视点、工整的构图,开放的结尾。
⑵新生代与主流的合流:原因:国外低资本的介入,如《洗澡》等:政府积极整合的努力,如《冲天飞豹》(王瑞导)等;与商业市场的积极靠拢,《非常夏日》(路学长)和《寻枪》(陆川)等。
特点:圆满的叙事结构、悬念的设置、不平衡的构图。
【法国《电影手册》评论:"《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
"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则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2、《冲天飞豹》开创了我国电影史上四项第一:第一部使用目前我国最先进、公开解密时间最短的新型战机“飞豹”进行拍摄;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新型兵器研制过程,表现高科技领域里一幕幕精神与肉体的较量、生存与死亡的抗衡、以及当代军人的挑战尖端军事科技的恢宏诗篇;运用国际流行大片大制作手段,实施实景与电脑三维特技制作的第一部“中国大片”;我国动用多种真实军用战机投入拍摄,是机种最多、兵味最足的一部军事影片。
3、以《英雄》为发端的中国大制作的影片现象原因:中国民营企业的崛起,带来了一种新的融资渠道和活力;合拍片形式的变化;政府电影政策的进一步的放宽。
特点:成本高、影像的地位居首、高科技手段的使用。
作品:《手机》、《无极》等。
4、其他小成本电影第七章? 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导演及作品一、第一代导演:这是一批自学成材的电影导演,活跃于1910~1930年代。
张石川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位,其代表作有:《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等。
他和郑正秋被并称为中国电影的奠基人。
第一代重要导演还包括:黎民伟/《庄子试妻》、郑正秋/《姊妹花》、任彭年、但杜宇、杨小仲、洪深、邵醉翁、史东山、王优游、徐桌呆等。
杰出贡献:从人才、资金、技能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为中国电影奠定了发展基础。
开创了“家庭伦理片”和“武侠片”——这两种对中国电影影响深远的影片类型。
为电影从默片向有声片过渡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开拓性探索。
二、第二代导演:主要指那些在1930年代开始独立执导影片、并活跃于1930~1940年代的导演。
最着名者为蔡楚生,其代表作有:《都会的早晨》、《新女性》、《渔光曲》、《迷途的羔羊》、《孤岛天堂》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这批作品不但以其对商业与艺术、理性与感性的兼顾,多次成为中国早期电影在票房和社会影响力方面的翘楚,而且这些作品也以其浓郁的平民情怀与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使得蔡楚生被誉为中国电影现实主义风格的奠基人。
这一时期的重要导演及作品还有:吴永刚/《神女》、《浪淘沙》;袁牧之/《都市风光》、《马路天使》;费穆/《小城之春》、《生死恨》;孙瑜/《大路》;沈西苓/《十字街头》等。
卓越成就:成功的实现了中国电影由默片向有声电影的过渡。
标志作品为《歌女红牡丹》。
使中国电影在思想和艺术上走向了成熟。
让中国电影确立了自身的民族气质和社会声誉。
尝试拍摄了中国首部彩色电影《生死恨》(1947,费穆)。
三、第三代导演:泛指那些1949年前后从影,主要活跃于“17年”时期的导演(1949~1966)。
他们主要由来自两种背景的艺术家构成:1)、“红色”背景:主要指来自1949年以前中共军队里的文艺工作者,主要有“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谢铁骊等;“长春电影制片厂”(原“东北电影制片厂”)的:沙蒙、吕班、郭维、王炎、王家乙、林农、苏里、武兆堤等;此外,还有1949年以后由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导演,如:“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王苹、严寄洲、李俊等。
2)、“旧上海”或“国统区”背景:主要指来自1949年以前上海地区的电影导演,如:沈浮、张骏祥、汤晓丹、桑弧、郑君里、石挥、谢晋等,他们大都集中在“上海电影制片厂”。
以上两部分人中最杰出的导演有:成荫、水华、崔嵬、凌子风(被誉为“北影四大帅”);谢铁骊、谢晋(被称为“南北二谢”)等。
成荫(1917~1984):代表作为《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万水千山》、《停战以后》、《红灯记》(样板戏)、《拔哥的故事》、《西安事变》等。
他是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重要奠基人,其风格以“宏大叙事”见长。
水华(1916~1995):代表作有《白毛女》、《革命家庭》、《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伤逝》等。
其影片以塑造特殊性格的人物见长,具有含蓄凝练的风格。
崔嵬(1912~1979):导演的代表作有《青春之歌》、《杨门女将》(戏曲片)、《小兵张嘎》、《平原作战》(戏曲片)、《红雨》;他主演的代表作有《宋景诗》、《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等。
在中国导演队伍中,他是在“导演”与“表演”方面均很有建树的五位导演之一(其他四位:袁牧之、郑君里、石挥、姜文),崔嵬的影片以激情澎湃、感人至深见长。
凌子风(1917~1999):代表作为《中华儿女》、《陕北牧歌》、《红旗谱》、《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
其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揭示其内心世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谢铁骊(1925~):代表作为《暴风骤雨》、《早春二月》、《智取威虎山》(样板戏)、《海霞》、《大河奔流》、《今夜星光灿烂》、《知音》、《包氏父子》、《红楼梦》(总导演)。
其代表作是《早春二月》/1963年,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意味。
谢晋(1923~):代表作为《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大李、老李和小李》、《舞台姐妹》、《红色娘子军》、《牧马人》、《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最后的贵族》、《清凉寺的钟声》、《鸦片战争》等。
在中国前四代导演中,谢晋是获得国内外各种奖项最多、拍片数量最多的导演,也是迄今我国所有导演中艺术生命最长的一位。
其作品继承并发扬了现实主义传统,注重人物情感与性格刻画(特别是女性形象),激情洋溢,艺术感染力很强。
他的创作风格被评论界归纳为“谢晋模式”,并在1980~1990年代引起过广泛争论。
桑弧(1916~2004):代表作为《太太万岁》、《不了情》、《哀乐中年》、《太平春》、《祝福》、《梁山伯与祝英台》、《魔术师的奇遇》、《他俩和她俩》、《邮缘》、《女局长的男朋友》等。
桑弧谙熟市民观赏趣味,堪称“中国城市电影”的开拓者。
他擅长中国式的家庭情节剧,其作品总是远离大时代的硝烟,聚焦于家长里短中的人情纠葛、世俗利益中的人际冲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市民阶层在个人事业或情感方面的焦虑与挣扎。
在新中国电影史中,桑弧有三个第一:拍摄了1949年后首部彩色戏曲片《梁祝》;首部彩色故事片《祝福》;首部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
历史贡献:1、确立了“革命历史题材”这样一种新的影片类型,如:《南征北战》、《青春之歌》、《董存瑞》、《英雄儿女》、《地道战》、《地雷战》等。
2、集中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如:《农奴》、《刘三姐》、《阿诗玛》等。
3、创立了“歌颂型”喜剧电影,如:《大李、老李和小李》、《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李双双》等。
4、在戏曲艺术片的拍摄上取得了显着成就,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天仙配》/黄梅戏/、《刘巧儿》/评剧/、《野猪林》/京剧/、《红灯记》/京剧/等。
5、在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成功实现了中国电影从黑白向彩色的跨越。
代表作有:《梁祝》、《祝福》、《早春二月》、《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白毛女》(芭蕾舞剧)等。
此外,他们还在各自的作品中,成功地运用了大量旋律优美、传唱至今的电影插曲;他们还极大地拓展了农村题材、儿童题材影片的风格样式。
总之,第三代导演在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在羁绊重重、危机四伏的创作状态中,仍然为中国电影留下了数十部经典作品。
四、第四代导演:泛指在文革前接受了电影教育,文革结束后,才开始独立执导的一批导演,他们主要活跃于1980年代前后。
主要有:张暖忻、谢飞、郑洞天、黄健中、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丁荫楠、滕文骥、杨延晋、胡炳榴、董克娜、郭宝昌、颜学恕、翟俊杰、赵焕章、陆小雅、史蜀君、王君正等。
他们的代表作主要有:谢飞:《湘女萧萧》/《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1986/1989/1992/1995)郑洞天:《邻居》/《台湾往事》(1981/)张暖忻:《青春祭》/《沙鸥》(1985)黄健中:《小花》/《过年》(1979/1992)吴天明:《老井》/《变脸》(1987/)吴贻弓:《城南旧事》(1982)黄蜀芹:《人·鬼·情》(1987)丁荫楠:《逆光》/《孙中山》/《周恩来》(1982/1986/1991)颜学恕:《野山》(1985)杨延晋:《小街》(1981)胡柄榴:《乡音》(1983)孙羽:《人到中年》(1982)陆小雅:《红衣少女》1984史蜀君:《女大学生宿舍》(1983)王君正:《山林中的头一个女人》(198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