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关雎蒹葭教案

合集下载

《关睢》《蒹葭》《君子于役》教案

《关睢》《蒹葭》《君子于役》教案

《关睢》《蒹葭》《君子于役》教案教学建议一、作品概述《关雎》选自《诗经·周南》。

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

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

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君子于役》为《王风》的著名诗篇。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思夫诗。

这是一首妻子怀念久投不归的丈夫的抒情诗。

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为一体,诗中有画,富于田园生活气息。

二、《关雎》简析《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

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

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

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

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

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

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诗经《关雎》与《蒹葭》对比赏析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关雎》与《蒹葭》对比赏析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关雎》与《蒹葭》对比赏析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关雎》和《蒹葭》的形式,简单了解《诗经》中的重章叠句。

2.通过对比《关雎》和《蒹葭》的内容,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以及诗经中传递的“君子之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比两首诗中男主人公追求梦中人的不同方式从而体悟不同的“君子之爱”。

3.对比分析意象从而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一、导入爱情有多种模样。

它可能是司马相如“一日不见兮,思之若狂”的真挚热烈;可能是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情有独钟;可能是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款款深情;可能是仓央嘉措“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无可奈何;它甚至可能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其实啊,早在三千年前,一本叫做《诗经》的集子中,就已经描述了最美的爱情。

今天,让我们一起打开《关雎》和《蒹葭》,看看三千年前的爱情是什么样子。

二、初读师:诗歌需要在朗诵中去品其味,悟其情,先来齐声朗诵这两首诗。

关关雎鸠,开始。

蒹葭苍苍,开始。

三、找相同(重章叠句、主题、意象)引导:接下来同学们可以自由地朗读这两首诗,找一找它们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一)形式预设1:这两首诗都是以四言为主,都是三节。

【评:你观察得很细致】引导:那么,你发现每一节的文字有什么特点吗?预设2:诗中有相似的句子,只是变换了几个字。

【评:你总结出了诗经在结构上常用的一种手法:重章叠句】【PPT展示: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二)内容预设1:这两首诗都是讲男子追求女子的故事。

【你的概括能力很强。

】预设2: 两首诗都用了“水”这个意象。

追问:你读一下带有“水”这个意象的句子。

为什么都会用“水”这个意象呢?(可以联系一下刚刚概括的主题。

)明确:柔情似水,暗示了女子的温柔,爱情的缠绵悱恻,以及爱情如水一般的纯洁。

八年级语文下册12 《诗经》二首(第二课时)(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12 《诗经》二首(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它描写了主人公对“伊人”不懈的追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蒹葭》,用学习《关雎》的方法,来重走这一段经典的爱情马拉松之路吧。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二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诗经》二首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疏通文本。
2.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
重点
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疏通文本。
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四、精读细研,分析问题
1.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主人公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教师进行引导、补充、总结)
五、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蒹葭》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2.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六、课堂检测
1.下列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左右芼之(挑选)
B.君子好逑(配偶) 寤寐求之(日日夜夜)
C.白露未晞(干)在水之涘(水边)
D.蒹葭采采(采摘)道阻且跻(高)
2.下列“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寤寐求之B.琴瑟友之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关雎〉〈蒹葭〉》一、原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衍生注释:1. 关关:拟声词,水鸟叫声。

雎鸠:一种水鸟,相传此鸟雌雄情意专一。

2. 窈窕:美好的样子,主要指女子的心灵美,也指仪表美。

3. 逑:配偶。

4.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5. 寤寐:醒和睡,这里指日夜。

6. 芼(mào):挑选。

在《蒹葭》里:1. 蒹葭:芦苇。

2. 溯洄:逆流而上。

3. 溯游:顺流而下。

4. 晞(xī):干。

5. 跻(jī):升高,这里指道路陡起。

6. 坻(chí):水中的高地。

7. 涘(sì):水边。

8.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三、赏析:(一)《关雎》1. 主题与情感- 《关雎》描绘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从一开始对淑女的爱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接表达了男子的心意,到求之不得后的日夜思念“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种情感是纯真而热烈的。

而后面又想象着如果追求到她,便“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体现出男子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向往。

2. 表现手法- 首先是“兴”的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诗的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由雎鸠鸟在河中的小洲上鸣叫,联想到男女之间的爱情。

雎鸠鸟的专一也暗示了君子对淑女情感的忠贞。

再者是重章叠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一章章地重复出现,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也强调了男子反复努力追求淑女的过程。

初中诗经二首教案细节分析

初中诗经二首教案细节分析

初中诗经二首教案细节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

其中的《关雎》和《蒹葭》是其中的两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篇。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一、《关雎》教案细节分析1.导入通过情景导入,让学生想象雎鸠啼鸣、荇菜差参的场景,引导他们感受恋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2.知识梳理(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关关(guān guān)、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荇菜(xìng cài)、寤寐(wù mèi)、芼(mào)(2)文言知识梳理重点实词:关关、雎鸠、窈窕、荇菜、寤寐、芼3.诗句解析(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解析:通过对比雎鸠的和谐相处,表现君子对淑女的向往和追求。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解析:通过荇菜的参差不齐,表现淑女的美丽和君子对淑女的渴望。

4.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理解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5.课堂练习让学生背诵《关雎》,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诗中的故事。

二、《蒹葭》教案细节分析1.导入通过描述深秋清晨,河畔蒹葭苍苍、露白的情景,引导学生感受恋者的焦急和相思之苦。

2.知识梳理(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蒹葭(jiān jiā)、苍苍(cāng cāng)、白露(bái lù)、所谓(suǒ wèi)、伊人(yī rén)、倾向(qīng xiàng)(2)文言知识梳理重点实词:蒹葭、苍苍、白露、所谓、伊人、倾向3.诗句解析(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解析:通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表现恋者对伊人的渴望和相思之苦。

大学语文诗经三首教案

大学语文诗经三首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熟悉《诗经》的基本概况,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 掌握《诗经》中的三首诗歌,包括《关雎》、《蒹葭》和《采薇》。

- 学习《诗经》中的重章叠句、比兴等修辞手法。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知识分析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经》中的情感表达,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生活情趣。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诗经》三首诗歌的内容、主题和情感。

2. 掌握《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分析《诗经》三首诗歌中的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诗经》的背景、地位和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关雎》、《蒹葭》和《采薇》,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2.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师讲解1. 分析《关雎》中的比兴手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

2. 解读《蒹葭》中的意象,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

3. 阐述《采薇》中的主题和情感,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等。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三首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诗经》三首诗歌的内容、主题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思考:三首诗歌在表达方式上有哪些异同?二、小组讨论1. 分组讨论三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三、拓展延伸1.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三首诗歌的社会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经》中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四、课堂小结1. 总结《诗经》三首诗歌的学习成果。

《关睢》《蒹葭》《君子于役》教案-文档资料

《关睢》《蒹葭》《君子于役》教案-文档资料

《关睢》《蒹葭》《君子于役》教案教学建议一、作品概述《关雎》选自《诗经·周南》。

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

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

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君子于役》为《王风》的著名诗篇。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思夫诗。

这是一首妻子怀念久投不归的丈夫的抒情诗。

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为一体,诗中有画,富于田园生活气息。

二、《关雎》简析《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

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

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

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

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

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

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蒹葭》教案设计

《蒹葭》教案设计

《蒹葭》教案设计《蒹葭》教案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蒹葭》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蒹葭》教案设计1教材分析《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

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

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一)导语设计: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诗经》二首 《关雎》《蒹葭》)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诗经》二首 《关雎》《蒹葭》)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岸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水中的小沙洲上。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全诗结构分三章。
第一章:听鸟鸣起情思。
第二章:爱慕之心、相思之苦。
第三章:想像的美好结局。
《蒹葭》
一、《蒹葭》翻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路途艰难又漫长。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水的中央。
3、诗歌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明确: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首章从对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水中的小洲上。

《诗经·蒹葭》教案

《诗经·蒹葭》教案

《诗经·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地位和影响,认识《蒹葭》在《诗经》中的重要性。

2. 分析《蒹葭》的文学特色,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

3. 解读《蒹葭》的意境,体会诗中的哲理。

4.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

2. 《蒹葭》原文及译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游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

3. 诗歌手法分析:比兴、赋、比、兴等。

4. 诗的意境与哲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蒹葭》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与哲理。

2. 难点:分析《蒹葭》的文学特色,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经》的背景、文学特色及《蒹葭》的诗意。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蒹葭》的理解和感悟。

3. 鉴赏法:分析《蒹葭》的文学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诗经》及《蒹葭》的背景。

2. 朗读《蒹葭》,让学生感受诗的音乐美。

3. 讲解《蒹葭》的文学特色,分析比兴、赋、比、兴等手法。

4. 解读《蒹葭》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哲理。

5.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蒹葭》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分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以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诗经》其他著名篇章,如《关雎》、《桃夭》等,加深学生对《诗经》的了解。

2. 对比阅读:介绍相同主题的其他文学作品,如《离骚》、《庐山谣》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拓展视野。

八、教学资源1. 教材:《诗经》选本或相关教学用书。

2. 辅助材料:相关论文、评论、译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增强教学效果。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还记得我们学过诗经里面的两首古诗吗?这两首诗都是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一种思念。

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欢迎阅读!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关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教学重难点]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时数] 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语设计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今天我们学习的二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

”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

寤,醒着。

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找到的《蒹葭》教案【优秀6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诗经《关雎》《蒹葭》《桃夭》《淇奥》教案

诗经《关雎》《蒹葭》《桃夭》《淇奥》教案

《诗经》名篇:《关雎》《蒹葭》《桃夭》《淇奥》二、《国风·周南·关雎》1、简介《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

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2、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白话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

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

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美好愿望难实现,醒来梦中都思念。

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

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表亲爱。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去拔它。

美丽贤淑的女子,鸣钟击鼓取悦她。

4、注释⑴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⑵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

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淑,好,善良。

⑷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⑸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

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⑹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

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

之:指荇菜。

⑺寤寐(wù mèi):醒和睡。

指日夜。

寤,醒觉。

《关睢》《蒹葭》《君子于役》教案

《关睢》《蒹葭》《君子于役》教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关睢》《蒹葭》《君子于役》教案
 教学建议
 一、作品概述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

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

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

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着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君子于役》为《王风》的着名诗篇。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思夫诗。

这是一首妻子怀念久投不归的丈夫的抒情诗。

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为一体,诗中有画,富于田园生活气息。

 二、《关雎》简析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

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

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

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

【原文】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

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

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⑩。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⑿。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

雎(ju)鸠:一种水鸟。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窈窕(yao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

淑:好,善。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

逑(qiu):配偶。

⑤参差(cenci):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寤(wu):睡醒。

寐(mei):睡着。

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服:思念。

⑨悠:忧思的样子。

⑩辗转:转动。

反侧:翻来覆去。

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

⑾友:友好交往,亲近。

⑿毛:拔取。

【译文】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教学目标:1、积累有关《诗经》的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诵本诗,体会其写法特点。

教学过程一、常识积累(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它内容丰富。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

九年级上教案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精选版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精选版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涵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

2、揣摩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诵读要领,诵读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感情,揣摩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篇目,拓宽视野,增加积累;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新课:在我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为“风”之始,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因此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关雎》的艺术特色吧。

二、诵读课文:1、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寤寐:时时。

寤,醒着。

寐,睡着。

唏:干。

埘:在墙壁上做的鸡窝。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A、题目取自于句首。

B、基本句式是四言。

C、采用叠章的形式。

D、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的[明确]第一章,作者先用起兴开篇,写水鸟,引发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关雎蒹葭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

活动准备:3. 利用工具书,自我疏通文意。

4. 收集《诗经》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教学建议:诵读欣赏既要诵读更要欣赏,学生应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需要注意的是,诵读与欣赏不能割裂开来,两者是交融的。

诵读欣赏很讲究诵读,但这种诵读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朗读,它要求融入感情,要读出诗、文的韵律节奏之美,要读出诗、文中字里行间蕴藏的真挚感情。

第一课时一、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二、学习《关雎》1. 顺畅朗读:2. 注意读音: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逑(qiú)荇(xìng)菜寤寐(wù mèi)3. 有感情地朗读4. 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

(想象、交流)5. 译诗(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亮。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6. 诗句分析:《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

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

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

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7. 主题:《关雎》选自《诗经·周南》。

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

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

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8. 表现手法: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

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

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

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初读·感知1. 配乐朗读课文,体味感情。

2. 读后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学生欣赏、感受)3.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三、品读·欣赏1. 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各抒己见)示例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示例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嘛! 示例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点拨】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学生讨论、交流)【点拨】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含蓄。

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

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

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绕梁。

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4. 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5. 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

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

距离产生美感。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点拨】《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

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内容分析《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蒹葭》属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

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

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

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

”(《诗经原始》)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

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五、表现手法1.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起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2. 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