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课件(部编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共58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共5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5bdc7f8360cba1aa811daff.png)
发展 第二层 (3、4句)
结局 第三层 (5、6句)
写别人并未懂这话, 写丁氏告诉国君 就把丁氏的话传开 使者自己的话的 了,一直传到国君 真正意思。 那里。
字词释义
穿井得一人
凿,打。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
打水浇田。溉,浇灌、灌 待,等到。 溉。汲,从井里取水。 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 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 一说与郑顷公同时。《庄子》中有许多关 于他的传说。 《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 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里面保存了不 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很 多故事都写得很生动,有较高的文学和思想 价值。
背景链接
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
听到,得到。
不如。
◆古今异义
及其家穿井( )
古义:待,等到
今义:连词,和 )
丁氏对曰( 古义:应答,回答 今义:正确
◆一词多义
闻 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 ) 闻之于君( 使……听到 ) 得一人之使( 助词,的 ) 闻之于宋君(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求闻之若此( ) 定语后置标志 闻之于宋君( 介词,被 ) 非得一人于井中( 介词,在 )
不以讹传讹
艺术特色
语言幽默风趣,寓理于事。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 动力)或把“得”(需要或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 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
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
可轻信、传播传言。
杞人忧天
《列子》
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 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 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穿井得一人》精品课件
![《穿井得一人》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58da5f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0.png)
《穿井得一人》精品课件
2023-11-08
目录Βιβλιοθήκη • 课程概述 • 穿井得一人故事背景 • 《穿井得一人》寓言寓意解析 • 《穿井得一人》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 《穿井得一人》的社会意义与教育意义 • 《穿井得一人》的多元化解读与实践应用
01
课程概述
课程背景
《穿井得一人》是部编版初中 语文七年级上册的课文,出自 《吕氏春秋》,大约成书于公 元前2世纪。
对后世的影响
对古代寓言的继承与发展
《穿井得一人》作为古代中国寓言故事的一篇佳作,对后世的寓言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寓言作家提 供了借鉴与启示。
广泛流传与传承
《穿井得一人》因其独特的文学价值与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选入多部古代文学 选集与教材,得以广泛流传与传承。
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
03
《穿井得一人》寓言寓意 解析
直接寓意
直接寓意是指寓言故事中直观的、浅显易懂的寓意。在《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 中,直接寓意是:不要轻信传闻,应该以事实为依据。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听到传言后,盲目相信并传播,最终导致全村人都去挖井,浪 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能轻易相信,应该自己亲 自去调查、核实,以避免被不实之言误导。
拓宽学生的视野
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能够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复杂 性和多样性,拓宽他们的视野和认知。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增强公众的媒介素养
在信息时代,谣言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增强公众的媒介素养和辨别能力显得 尤为重要。人们应该具备识别谣言的能 力,不轻信、不传播不实信息。
VS
建立诚信社会
在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通过《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我们应该认 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倡导全社会建立诚信 体系,共同营造一个诚信、友善的社会环 境。
2023-11-08
目录Βιβλιοθήκη • 课程概述 • 穿井得一人故事背景 • 《穿井得一人》寓言寓意解析 • 《穿井得一人》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 《穿井得一人》的社会意义与教育意义 • 《穿井得一人》的多元化解读与实践应用
01
课程概述
课程背景
《穿井得一人》是部编版初中 语文七年级上册的课文,出自 《吕氏春秋》,大约成书于公 元前2世纪。
对后世的影响
对古代寓言的继承与发展
《穿井得一人》作为古代中国寓言故事的一篇佳作,对后世的寓言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寓言作家提 供了借鉴与启示。
广泛流传与传承
《穿井得一人》因其独特的文学价值与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选入多部古代文学 选集与教材,得以广泛流传与传承。
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
03
《穿井得一人》寓言寓意 解析
直接寓意
直接寓意是指寓言故事中直观的、浅显易懂的寓意。在《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 中,直接寓意是:不要轻信传闻,应该以事实为依据。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听到传言后,盲目相信并传播,最终导致全村人都去挖井,浪 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能轻易相信,应该自己亲 自去调查、核实,以避免被不实之言误导。
拓宽学生的视野
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能够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复杂 性和多样性,拓宽他们的视野和认知。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增强公众的媒介素养
在信息时代,谣言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增强公众的媒介素养和辨别能力显得 尤为重要。人们应该具备识别谣言的能 力,不轻信、不传播不实信息。
VS
建立诚信社会
在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通过《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我们应该认 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倡导全社会建立诚信 体系,共同营造一个诚信、友善的社会环 境。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课件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0f88e50c22590102029d30.png)
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 了什么道理?
①说话一定要说清楚。
②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 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 更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四、拓展延伸:找断句方法
请同学们朗读文章,试找出一两个 断句的方法。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 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 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 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 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1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的
表因果 打水,浇田 汲,从低处往高处打水。
及
其家
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挖掘、开凿 告诉
等到 代词,他
译文: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需出门 (到远处)去打水,浇田,(他家)经常要有一个人在 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后,(他家的人)告诉别人说: “我们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展示3:我想说。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 一人”。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 相当于多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 2、传之者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丁家人挖井挖出一个人来。
3、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请 分析其原因。 ① 丁氏表述不够清楚。 ②“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 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 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于丁氏。丁氏对曰:“得
向 在 应答,回答
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 闻之
寻求 消息
若
像
此,不若无闻也。
如 知道
译文: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 丁家的人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 到外面打水)这就相当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 并非在井里挖到了一个人。” 寻到像这样的消 息,还不如不知道。 留、换、调 、补
第22课《穿井得一人》课件(共13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
![第22课《穿井得一人》课件(共13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https://img.taocdn.com/s3/m/a215a0b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a5.png)
究竟,谁之过?
三、回顾案件,整理卷宗!
打水浇田。溉,浇灌、灌
姓。
溉。汲,从井里取水。
待,等到。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
挖掘、开凿
听说
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告诉,对……说。
传播,转述
“丁氏穿井得一人。”
指居住在
使遣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
xx老师
四、法庭辩论,再现现场!
小组合作,完成情景剧剧本设计, 并分角色演读。
要求: ①补充“国人”传的内容。 ②揣摩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说 话时的心理,表演时增加动作、神态等。 ③表演后推选代表说明设计意图。
吾穿井得一人。
丁氏此时的语气:高兴、激动的。 他心里在想: 我们家挖了井,再也不用到外面 打水啦,这样省了一个劳动力,真是太好了。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 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 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 “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 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 向宋国的国君报告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 挖出一个人来呀。”像这样听传闻,还不如不听。
丁氏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此时的语气: 他们心里在想:
……
国人此时的语气: 他心里在想:
五、法官裁决,清风正气!
判决依据:
法官寄语:
(1)丁氏对此表述不清;
(1)语言的表达一定要准确清
(2)“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 晰,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析就传播开来;
初中语文《穿井得一人》课件
![初中语文《穿井得一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ea105b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8.png)
《两小儿辩日》
4、求闻之若此
求剑若此
《刻舟求剑》
像这样找剑
质疑:
• 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 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 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 第三层(第3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 意思。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 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 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
亦惑乎?”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寓言寓意: 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不断变化 的,要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吕氏春秋》
•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 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 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 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 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 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 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 为《吕氏春秋》。
这里指“节省”
译文: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到 出门(到远处)打水浇田,因此(他家)经常有 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井(成功)之后,(他)告诉别人说: “我家打井得一个人。”
初读展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听到
代词,指丁家人
传播 说的那句话。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讲述
使听见
• 将故事扩写成一篇白话文, 注意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
4、求闻之若此
求剑若此
《刻舟求剑》
像这样找剑
质疑:
• 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 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 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 第三层(第3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 意思。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 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 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
亦惑乎?”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寓言寓意: 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不断变化 的,要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吕氏春秋》
•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 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 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 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 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 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 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 为《吕氏春秋》。
这里指“节省”
译文: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到 出门(到远处)打水浇田,因此(他家)经常有 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井(成功)之后,(他)告诉别人说: “我家打井得一个人。”
初读展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听到
代词,指丁家人
传播 说的那句话。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讲述
使听见
• 将故事扩写成一篇白话文, 注意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共23张PPT)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caa4ae2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0.png)
状语后置+否定判断句: 非……也
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精研细品
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情节
开端
(第1、2句)
发展、高潮
(第3、4句)
宋国姓丁的人家将因打井而得到一个空 闲的人力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国人以讹传讹,国君询问真相。
真相
(第5句)
收束全文,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精研细品
2.分析人物形象
01
丁氏
从说“穿井得一人”,可以看出 丁氏风趣幽默,同时表意不清。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 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 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合作探究
你是如何看待杞人的行为的?“晓之 者”的话你赞成吗?
示例:在今天看来,“杞人忧天”并非无稽之谈,从新的宇宙观 及环保的观点来说,他的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时,寓言中 那位“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也是不科学的,只能 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诱导的 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谢谢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要轻信,不能盲从,不能以讹传讹。
部编7上语文优质课件:24《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
![部编7上语文优质课件:24《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2f421304783e0912a2162ace.png)
《穿井得一人》原文和译文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
实.用.文.档.1.。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穿井得一人》公开课课件1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穿井得一人》公开课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b0843a4d941ea76e59fa0437.png)
第5篇 穿井得一人 《》
【结构脉络】
丁氏穿井得一空闲劳力 不可道听
穿井得一人 国人传言“穿井得一人” 途说,以 丁氏告诉国君真相
总结上文,概括寓意
讹传讹
【文章主旨】《穿井得一人》讲述了宋国 丁氏因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却被误传为从 井中挖出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勿要以讹传 讹、轻信盲从,凡事要甄别清楚的道理。
•
7.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 顺应自 己的天 性,找 到了自 己真正 喜欢做 的有意 义的事 ,并且 一心把 它做得 尽善尽 美,他 在这个 世界上 就有了 牢不可 破的家 园。
•
8.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 受外界 的压力 ,而且 会以足 够的清 醒来面 对形形 色色的 机会的 诱惑。 我们当 然没有 理由怀 疑,这 样的一 个人必 能获得 生活的 充实和 心灵的 宁静。
√
()
2.宋君派人打听,是因为他不太相信“穿井得 一人”这件事√ 。( )
3.本文和《狼》的结尾都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 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了文章主×旨。 ()
(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但宋君并没有 轻信,而是派人去调查,这说明宋君是一个善
√
于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的明正之君。 ()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
5.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 把外部 生活的 收获变 成心灵 的财富 ,缺乏 此种禀 赋或习 惯的人 则往往 会迷失 在外部 生活中 ,人整 个儿是 散的。 外面的 世界布 满了纵 横交错 的路, 每一条 都通往 不同的 地点
•
6.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 在世界 上闯荡 了一番 ,有了 相当的 人生阅 历,那 么,他 就会逐 渐认识 到自己 在这个 世界上 的位置 。世界 无限广 阔,诱 惑永无 止境, 然而, 属于每 一个人 的现实 可能性 终究是 有限的 。
【结构脉络】
丁氏穿井得一空闲劳力 不可道听
穿井得一人 国人传言“穿井得一人” 途说,以 丁氏告诉国君真相
总结上文,概括寓意
讹传讹
【文章主旨】《穿井得一人》讲述了宋国 丁氏因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却被误传为从 井中挖出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勿要以讹传 讹、轻信盲从,凡事要甄别清楚的道理。
•
7.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 顺应自 己的天 性,找 到了自 己真正 喜欢做 的有意 义的事 ,并且 一心把 它做得 尽善尽 美,他 在这个 世界上 就有了 牢不可 破的家 园。
•
8.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 受外界 的压力 ,而且 会以足 够的清 醒来面 对形形 色色的 机会的 诱惑。 我们当 然没有 理由怀 疑,这 样的一 个人必 能获得 生活的 充实和 心灵的 宁静。
√
()
2.宋君派人打听,是因为他不太相信“穿井得 一人”这件事√ 。( )
3.本文和《狼》的结尾都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 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了文章主×旨。 ()
(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但宋君并没有 轻信,而是派人去调查,这说明宋君是一个善
√
于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的明正之君。 ()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
5.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 把外部 生活的 收获变 成心灵 的财富 ,缺乏 此种禀 赋或习 惯的人 则往往 会迷失 在外部 生活中 ,人整 个儿是 散的。 外面的 世界布 满了纵 横交错 的路, 每一条 都通往 不同的 地点
•
6.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 在世界 上闯荡 了一番 ,有了 相当的 人生阅 历,那 么,他 就会逐 渐认识 到自己 在这个 世界上 的位置 。世界 无限广 阔,诱 惑永无 止境, 然而, 属于每 一个人 的现实 可能性 终究是 有限的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2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e944c307e21af45b207a829.png)
拓展延伸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
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十大网络谣言案例 一、柑橘蛆虫事件:全国的柑橘果农受损 二、“地震”传言令山西数百万受惊民众
三四、、“躺在爆着现炸中实谣 枪言 的生” 中活导 非中致 希对江 望苏 工待盐程传城及闻群卢都众俊大卿应逃父采亡女取和调部分查民研众究遇难 的五、审被慎网的络态谣言度恶、意去抹伪黑的存“真张的海求迪”实精神。不要轻 信六、,网不络能谣盲言引从发,疯更狂不的食能盐以抢讹购传风潮讹。
七、“被去世”的名人 八、被网络谣言中伤的海南支教学生 九、被“嫖娼”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 十、造谣新疆籍艾滋病人滴血投毒事件
课堂检测
1、《穿井得一人》选自 《吕氏春秋》 。
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1)吾∕穿 井 ∕得 一 人。 (2)得 一∕ 人 之 使,非 ∕得 一 人 于 ∕井 ∕中 也.
(5)新颖、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耐人寻味 《太空一日》 《大自然的语言》《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 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喂——出来》《死海不死》 (6)文眼;点明中心(主旨) 《走一步,再走一步》
(7)象征意义、双关 《爸爸的花儿落了》《心声》 点明写作目的:《纪念白求恩》《诫子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交代地点和范围。 《陈太丘与友期行》:概括交代故事的起因 《芦花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古义:待,等到 今义:连词,和
(2)丁氏对曰
对
古义:应答,回答 今义:正确
2、词类活用
(1)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闻,使知道 )
(2)得一人之使(动词用作名词,使,劳动力 )
文言积累
3、一词多义 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 )
初中语文《穿井得一人》新PPT课件
![初中语文《穿井得一人》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23953995fbfc77da369b133.png)
质疑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布,说话、 念词,不要产生歧义等。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 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 代词,他
告诉
这里指“节省”
译文: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到 出门(到远处)打水浇田,因此(他家)经常有 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井(成功)之后,他家的人对别人说: “我家打井得一个人。”
翻译2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代词,指丁家人 传播 说的那句话。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 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自 学 检 测 (一)看谁读得好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读得顺畅,读出感情。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 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 之,闻之于宋君。
得到,这里指 “发现”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讲述 这件事
向、对
使知道
这件事
译文: 有人听到这话以后就传播给其他人,说: “丁家打井,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讲述这件事,(有人)向宋国 国君(报告),使(他)知道这件事。
翻译3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
派遣 这件事 向
回答
这里指 “节省”
第22课《穿井得一人》(共32张ppt) 22-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2课《穿井得一人》(共32张ppt) 22-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055be2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e9.png)
事情的考察者
内
容
图
解
宋君
闻而传之者
吾穿井得一人
丁氏
表达不够 清楚
小结: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 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 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 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 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 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吕氏春秋》
新课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两 篇外国语言,我国古代有许 多特别有智慧的人,他们也 善于通过故事让人明白深刻 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 一则中国寓言——《穿井得 一人》。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朗读背诵文言文。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4、学会如何对待传言。
寓1 言
归纳中心
• 《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通过一个 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 传言,一定要详察弄懂其真义、真 相,不要轻信、轻传,否则便人误 区。
写作方法
《穿井得一人》幽默风趣。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一
个人的劳力)或把“得(需要)(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 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那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 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人们不 可轻信传言。
寓言:假托的故事中包含深刻的道理, 篇幅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 可以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
作品介绍: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 国时期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 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内容以 儒、道思想为主,汇合先秦各派学说, 被称为“杂家”,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 治理国家提供了思想武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2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91416f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e.png)
从丁氏的角度来看:
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 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
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 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 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合作探究
主旨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 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疏通文意
从井里打水浇地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等到 打井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 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 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 打井得到一个人。”
疏通文意
听到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疏通文意
听到,得到 像
不如
求闻之 若此, 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听取传闻,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呢。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 (1)及其家穿井 及
古义:待,等到 今义:连词,和
(2)丁氏对曰
对
古义:应答,回答 今义:正确
2、词类活用
(1)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闻,使知道 )
(2)得一人之使(动词用作名词,使,劳动力 )
(
)神秘的语调
(3)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 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强调的语)调
合作探究
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 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 什么?为什么? 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
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 (打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话语 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
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 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
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 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 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合作探究
主旨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 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疏通文意
从井里打水浇地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等到 打井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 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 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 打井得到一个人。”
疏通文意
听到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疏通文意
听到,得到 像
不如
求闻之 若此, 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听取传闻,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呢。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 (1)及其家穿井 及
古义:待,等到 今义:连词,和
(2)丁氏对曰
对
古义:应答,回答 今义:正确
2、词类活用
(1)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闻,使知道 )
(2)得一人之使(动词用作名词,使,劳动力 )
(
)神秘的语调
(3)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 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强调的语)调
合作探究
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 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 什么?为什么? 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
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 (打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话语 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
部编七上语文《穿井得一人》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部编七上语文《穿井得一人》优质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fda99daeaad1f346933fa7.png)
细读课文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句 话是什么意思? 2.你认为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为什么? 3.为什么这个谣言会传到国君耳中呢?
4.这位国君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
(1)理解原文意旨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①翻译,明确“若此”,“此”的词性和指代的内 容。
②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示例:道听途说的言论最不可信,不要随便传播未 经证实的流言。 ③明确:批判的是闻而传者。
细节示例: a.丁氏穿井后有怎样的心理活动?他告诉别人这件事时是怎样 的神态和语气? b.听说这件事的人又是怎么想的?他在转述丁氏的话时,又是 什么样的神态和语气? c.国都里的人是怎么谈论的? d.宋国国君听说这件事后,为什么会派人去询问丁氏呢?派去 的人会怎么问呢?丁氏听了之后,心里会怎么想?
齐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
(2)多角度理解寓意
示例: ①(个人、流言的源头、说话者、丁氏)说话要防 止歧义。 ②(个人、流言的源头、听者、“闻而传者”)听 话不能脱离语境,不能断章取义。 ③(个人、流言的传播、听者、“闻而传者”、 “国入”)要谨慎对待流言,不盲目相信。 ④(个人、流言的传播、听者、“闻而传者”、 “国人”)对自己的言论要负责。 ⑤(个人、流言的结束、听者、“宋君”)流言止 于智者,对于流言要敢于质疑,积极求证。 ⑥(社会、国家)对言论要有正确引导。
结束
第一层 (1、2句)
第二层 (3、4句)
第三层 (5、6句)
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 写别人并未懂这话,
为要到外面打水用, 就把丁氏的话传开 常要占一个劳动力。 了,一直传到国君 后来自家打了井,趣 那里。 说为“穿井得一人”。
写丁氏告诉国君 使者自己的话的 真正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求:读出节奏 家无井/而出溉汲
常/一人居外 有/闻而传之者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要求:读通文意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 小组不能解决,共同解 决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
待,等到
打水浇田
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
听说
挖掘,开凿
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
讲述 使···知道
派遣
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
向
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
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在
传闻、消息
重点句子
1、闻之于宋君
(这件事)被宋国国君知道了。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里 挖出了一个人。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听传闻,还不如不听。
寓言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 裁,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 味深长的道理,篇幅大多简短, 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 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 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所 著之书。汇编为八览、六论、十二 纪,共160篇,20余万字。
分析探究——误会的产生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误会的产生,关键是对哪个词的理解有不同?
丁氏:得到,节省
得
闻而传之者:挖出
分析探究——流 言 的 发 酵
讨论:传闻者认为丁氏挖出来的是死人还 是活人?为什么?
是活人。挖井挖出个死人没什么稀奇,丁 氏也不会到处宣扬炫耀。挖出个活人才是 个大新闻,才会一直传到宋君耳朵里,引 起宋君的兴趣,才会有后面丁氏与宋君的 那番对话。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弟子规》
作业
1.整理重点字词及相关成语。 2.以“谣言”为话题写一则 寓言小故事。
启示2:不可轻信流言并盲目 传播,不要以讹传讹
分析探究——真 相 的 揭 示
讨论:宋君听到传闻后是怎么做的,和国 人一样吗?真相如何?
做法:令人问之于丁氏。 调查事实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启示3:谣言止于智者,对待传 闻应深入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曾参杀人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中有与曾子同名 者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 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一字千金
展示朗读技巧,要求:
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朗读课文 穿井得一人
gài jí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 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 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少顷,人又曰;“曾参杀人!”其 母尚织自若也。
顷之,一人又告曰:“曾参杀人!” 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 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
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 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 真的求实精神。 不要 轻信,不能盲从,更不 能以讹传讹。
小结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