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曲线图、柱状图
劳动力计划曲线图、动态柱表图
14 年 5月
14 年 6月
14 年 7月
14 年 8月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劳动力动态柱表图
杂工 钢筋工 模板工 混凝土 架子工 瓦工 抹灰工 油漆工 防水工 水暖工 电工 管理人员 其他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184
10 60 60 35 15 40 10 0 20 5 3 5 25 4
292
20 60 60 35 15 40 10 0 20 5 8 5 25 4
307
20 60 60 35 15 40 10 0 20 5 8 5 25 4
307
20 60 60 35 15 40 10 0 20 5 8 5 25 4
226
20 10 10 20 10 10 60 15 5 40 3 2 15 4
224
20 10 10 10 0 10 60 15 5 40 3 2 15 4
204
工种合计
工种合计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292 184 49 49
307
307
307
308
298
298
284
302
20 10 20 20 10 60 60 30 10 20 5 8 25 4
302
20 10 20 20 10 60 60 30 5 20 5 4 15 4
283
20 10 10 20 10 10 60 15 5 40 3 4 15 4
劳动力曲线图
第四月 6 8 4 25 6 36 2 12 8
第五月 6 4 4 15 6 20 2 8 4
安装工程劳动力安排曲线图
40
35
30
25
第一月
第二月
20
第三月
第四月
15
第五月
10
5
0
工种 测量工 力工 机械工 车辆司机 模板工 砼工 电焊工 电工
劳动力投入安排
按工程施工阶段投入劳动力情况
准备阶段
全面施工阶段
3
8
32
76
4
10
5
15
3
15
2
10
1
10
1
3
整理竣工阶段 2 20 2 4 2 2 1 1
30
20
10
0
测量工
力工
机械工 车辆司机 模板工
砼工
电焊工
电工
准备阶段 全面施工阶段 整理竣工阶段
工种 技术管理 汽车司机 吊车司机
焊工 电工 钢结构安装工 铆工 油漆工 起重工
第一月 2 2 4 6 2 4
4
安装工程劳动力投入安排
按工程施工阶段投入劳动力情况
第二月 6 8 4 10 4 16 2
8
第三月 6 8 4 15 6 36 2 8 8
劳动力计划及柱状图
施工时间 开始
2017.6.1 2017.5.15
2017年5月 人数 工日
2017年6月 人数 70 工日 2249 1608 1459
2017年7月 人数 100 60 80 50 工日 2324 1662 1459 880 1984 1975 2072
2017年8月 人数 100 60 100 70 80 80 100 工日 2324 1072 1459 2480 1984 1975 2471
90
360
90
2232
90
2016
90 100
1883 948 1000 3830
14150 2017.7.10 2200
2018.4.1
60
1327
80
1958
100
1895
100
1958
100
1895
70
632
80
60
2317
240
7424
560
13684
670
15724
560
12193
480
11217
2480
100
2000
100
2748 2232 1958 1642
100 70 100 100 50
1152 720 2259 1895 1200 7227
100 80 50
10 路肩硬化 11 景观绿化 12 安全设施 13 竣工清理
9000 2017.12.26 2018.4.10 6100
2018.3.5 2018.5.25 2018.5.15 2018.5.25 合计
2400 1920 1338 2391
100 80
劳动力计划及柱状图
2
2
2
2
2
2
2
2
2
2
2
10 30 60 80 60 60 60 60 60 60 60
2
5
5
5
5
5
5
5
5
5
5
3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208 419 491 567 317 297 297 297 297 217 217
80 80 80 150 150 120 120 120 80 80 80 80 60 60 60
60 60 120 120 150 100 80 50 50 50 50 40 40 40
60 60 100 100 100 100 100 80 80 80 80 80 80 80 80 80 80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50 50 50 50 50 50 30 30 30 30
2
劳动力投入计划柱状
注:1.总承包管理人员情况详见第一章第六节《项目管理组织架构图及其职责分工》。 2.现场劳动力投入最高峰出现在 2018 年的 4、5、6 月份,人数达到 959 人,这段时间处于高层与多层结构、砌体同时施工阶段,且幕墙、装修、机电安装等工程也已插入施工; 3
小计
合计
按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拟投入的劳动力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10 11 12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40 80 80 120 60 40 40 40 40 20 20 0
0
0
0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曲线
(二)例证推导
整个市场只有三个典型劳动者构成
a. 工资率 W1→W2→W3
平均工作时间 40 h→45h→50h
b. 工资率 W1→W2资率
W2→W3
平均工作时间 40h→45h
(三)经验推导: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表现为 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原因:
劳动力供给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平均劳动力供给曲线 企业面对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行业面对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一)模型假设 假设1:其收入全部源于市场之中 假设2:在每一种工资率上可以自由提供
市场工作时间 假设3:可支配时间分为市场工作时间和
享受闲暇时间 假设4:个人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其效用
如果把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 把劳动力供给作为因变量,则可用函数关系来表 示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 系,这个函数称为劳动力供给函数。 S=f(X1,X2,X3,…..,Xn)(i=1,2,3……n)
只考虑劳动力供给 与市场工资率之间的 工 关系,假设其他条件 资 不变,市场工资率是 率 影响劳动力供给的惟 一因素。以W代表市 场工资率,则在该模 型基础上分析劳动力 供给曲线。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分析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曲线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行为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 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能 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 工资率称之为劳动力供给价格。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劳动者 家庭或个人。
1、 定义:体现的是在模型假设 范围内个人按各种工资率所愿提供 的各种劳动小时的连线。
2、 用供给理论推导 3、 用需求理论推导
劳动经济学第四章 劳动力需求
2、劳动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思考:带薪休假会增加还是减少劳动需求?
• 劳动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是通过
其对技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体现出来的。 它可以划分为短期、长期与超长期。每 一时期内,劳动、资本与技术变化的步 伐不一样。
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时间范围
变化的要素
固定不变的要素
短
期
劳动
资本和技术
1、基本假设
• 劳动力都是同质的; • 企业求利润最大化; • 企业在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是价格的 接受者。
2、基本概念
•生产时期的分类
•其一,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 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 定不变的。 •其二,长期,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均可调整。 •注意:“短期”和“长期”只是相对的时间 概念,不同产业的“短期”和“长期”的时
二、边际产品与边际收入 1、边际产品(边际产量,MP):增加一单位 的要素投入所能带来的产出的增加量。 劳动力的边际假设当资本投入量不变时)
2、边际收益及边际收入 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带来 的收入的增加量(MR)。 边际收入:边际产品与边际收益的乘积被 称为边际收入。 增加一单位的投入所产生的边际收入被称 为该种投入的边际收益产品(MRP)。 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可表达为:
1、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思考:技术进步会增加还是减少劳动 力需求?
• 含有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常被用来分析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即: Q = f(L,K), 它表明了生产中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相 互依存关系。
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案例-东莞毛纺织厂的用工策略
技术系数的概念反映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 各种投入之间的配合比例关系,它可以划分为 固定技术系数和可变技术系数。 固定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 各种生产要素彼此之间不能替代。 可变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 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变动的。 分析:技术进步的规模效应与替代效应
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参见图1和图2。
先看图1。
图中横轴H 表示闲暇,纵轴y 与以前一样表示收入。
消费者的初始状态点正现在表示的是非劳动收入Y 与时间资源总量16小时的组合。
假定劳动价格即工资为0W ,则最大可能的收入(劳动收入加非劳动收入)为0K =160W +Y 。
于是消费者在工资0W 条件下的预算线为连接初始状态点正与纵轴上点0K 的直线0K 。
0K 与无差异曲线0U 相切,切点为0A 与点A 对应的最优闲暇量为0H ,从而劳动供给量为(16—0H )。
于是得到劳动供给曲线(参见图2 )上一点a(0W ,16—0H )。
图1 时间资源在闲暇和劳动供给之间的分配图2 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再回到图2 。
现在让劳动价格上升到1W ,再上升到2W ,则消费者的预算线将绕初始状态点正顺时针旋转到E 1K 和E 2K ,其中1K =161W +Y ,2K =162W +Y 。
预算线E 1K 和E 2K 分别与无差异曲线1U 和2U 相切,切点分别为B和C 。
均衡点B 和C 对应的最优闲暇量分别为1H 、和2H ,从而相应的劳动供给量一个为(16—1H ),一个为(16—2H )。
现又得到劳动供给曲线(参见图2 )上两点:b(1W ,16—1H )、c(2W ,16—2H )。
重复上述过程,可得到图1中类似于A 、B 和C 的其他点。
这些点联结起来,即得到图1 中的价格扩展线PEP ;相应地,在图2 中可得到类似A 、B 和C 的其他点,将所有这些点联结起来即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S 。
与一般的供给曲线不同,图2 描绘的劳动供给曲线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它具有一段“向后弯曲”的部分。
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为较高的工资吸引将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量。
在这个阶段,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但是,工资上涨对劳动供给的吸引力是有限的。
当工资涨到1W 时,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达到最大。
此时如果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非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劳动需求曲线异同PPT课件
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 降将会导致使用的劳动数量下降。
• 企业因工资率上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的减少是这两
种效应的变化之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 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5
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
6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劳动 需求分析
• 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7
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 卖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但
在劳动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由于企业在劳动市场上为完全竞争者,故使用劳动 要素的“边际成本”仍然等于不变的工资率。 但由于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其产品价格不 再是一个常数,而是取决于产量和销售量的一个变 量。因此,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不再 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
W,MLC
•
•
W1
•
W0
•
E
MLC
W(L)
L0
12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供给与需求曲线
由于买方垄断企业是劳动市场上的唯 一购买者,因此它所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与 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一致的,而且劳动的 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劳动的供给曲线之上。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是不存 在的。
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相对更为陡峭,而长期劳动需 求曲线则较为平坦。原因在于工资率变动对劳动 需求的长期调整幅度要大于短期调整。
4
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
• 工资率的上升导致企业调整的两个效应,即替代效
应和规模效应。
• 替代效应就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如果仍然维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曲线页PPT文档
小结:
不能给出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个人劳动力供给 曲线,因为无法确定收入效率与替代效应的强 度,实际上每个人的偏好都不一样,但是: (1)可以给出一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2) 可以肯定工资率变动不是影响个人劳动力供给 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决定性因素。
1、 定义:体现的是在模型假设 范围内个人按各种工资率所愿提供 的各种劳动小时的连线。
2、 用供给理论推导 3、 用需求理论推导
用供给理论推导
供给: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每一个价格水 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和劳 务的数量。
供给规律: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的 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这种商品 的价格之间存在着正向变动关系。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分析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曲线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行为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 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能 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 工资率称之为劳动力供给价格。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劳动者 家庭或个人。
来源是享受闲暇和享受物品和劳务
闲暇时间、市场工作时间
理论扩展分析模型中是市场工作时间和非市 场工作时间。
关于劳动力计量:
个人
工时:每日(周、月、年)工时 工日:每周日、每月工作日、每年工作日 工年:一生工作年(职业生涯)
企业 人数:每日(周、月、年)人数
社会 人数:每日(周、月、季度、年)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