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素质探究——以音乐文献翻译为例

合集下载

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英译的问题与对策

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英译的问题与对策

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英译的问题与对策【摘要】本文探讨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英译的规范化、标准化,翻译人才缺乏、地域性强文化内涵丰富难以传达等问题,提出了包括采用多种方法、跨学科,专家学者团结协作,尊重翻译的规律,坚持传意性、可接受性的原则,恰当地使用各种翻译技术和技巧等策略。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英译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部,居住着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回、柯尔克族、乌兹别克,塔吉克、锡伯、满、塔塔尔、达斡尔和俄罗斯十三个世居民族。

历史上曾处于“丝绸之路”的要冲,三大宗教、三大文化、三大语系在这里相互融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和浓郁的异域风情。

新疆的绿洲文化深受中原汉文化和中国满-通古斯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如建筑、庭院、舞蹈、绘画、服饰、说唱、乐器、音乐等民族文化。

伴随着丝绸之路的驼铃声,新疆的民族文化传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各地,蜚声中外。

由于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在生活习惯以及历史、语言、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丰富的音乐资源,经过历代的传播与传承,保留到了今天。

这些丰富而丰富的音乐文献,反映了新疆各民族在音乐艺术的特色,也是对新疆多元民族音乐文化的多视角呈。

如:维吾尔族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哈萨克的民间传统音乐“奎依”(由哈萨克的民族乐器冬不拉演奏的器乐曲)“安”(歌曲)和阿肯谈唱、蒙古族的长调、回族的花儿、锡伯族的汗都春等。

目前,大家对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的英译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但很多问题没有达成共识,特别是少数民族音乐文献的英译的理论和翻译的规范化问题亟待解决。

一、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英译的问题(一)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翻译急需规范化和标准化,急需提高翻译的质量。

翻译的质量关系到原语的传意性和目标语的可接受性。

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的英译涉及到用词的考究,内涵的准确表达,格式的规范,音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的合理选择等方面。

中国音乐文献外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中国音乐文献外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中国音乐文献外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研究作者:闫朋举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04期【摘要】随着国内音乐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的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优秀音乐典籍与文献通过外译得以被国外音乐学者了解与研究,而在外译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一直是如何使其中蕴含的音乐文化精髓在异语文化中得以理解与吸收。

本文的研究旨在对中国音乐文献外译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把焦点集中在如何更好地传达中国音乐文献中的音乐文化,并尝试从生态翻译学视域进行综合考量,最优、最适地传播中国音乐文献中的文化意蕴,进而实现中西音乐文化的有效沟通和优势互补。

【关键词】中国音乐文献外译;文化翻译;生态翻译学【中图分类号】H059;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一、中国音乐文献外译的关键——文化翻译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与思想的交流活动。

2017年12月11日,李克强总理参观考察了湖北武汉传神语联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并且指出: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承载着各国的人文精神,一定要注意把不同国家的文化神韵传译出来。

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文化塑形的力量,翻译过程中文化意义的传达至关重要。

那么,在中国音乐文献外译时如何在突出民族音乐文化和世界通用性的前提下更好地传达文化意象和意义就非常值得思索了。

翻译的本质是两种文化环境下的跨文化交流,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将属于甲文化生态系统里的象征符号所运载的意义在乙文化生态系统里再现,才能实现沟通的目的。

最大的困难正在于那些文化不对应现象的译介。

在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历史的长河里,音乐文献的翻译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桥梁作用。

在跨文化的音乐交流活动中,能否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音乐文化中的精髓译出,对于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世界传播至关重要。

因为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属于不同的音乐体系,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语域之下,如果只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和翻译中国音乐文献,必然无法达到文化交流互通的目的。

对音乐文献翻译的几点思考——以翻译《协奏曲》一书为例

对音乐文献翻译的几点思考——以翻译《协奏曲》一书为例
o r g a ni z e d r e f r ai n w h i c h t h e o r c h e s t r a i m m e d i a t el y t a k e s
律有 关,含义 是 “ 倒影 ”。
三 、音乐文献翻译 须与非音乐领域 的知识 相结 合
原 文 :I t r e c o g n i Z e s t h e n e c e s s i t Y 0 f d i S C i p l i n e d
四 、 结语
句 的语法和 句法 都并不 高深 ,然 而句 中 “ r e f r a i n ”一 词 的翻 译是
关键 。 “ r e f r a i n ”在 《 牛 津简 明音 乐词典 》 中的解 释是 叠歌 ( 副 歌 ), 是 指 在 一 首 歌 每 个 诗节 结尾 处 词 和 音 乐 都 反 复 重 复 的部 分 。词
简 明扼要 ,通 顺流畅 。同时 ,综合 应用音 乐文献翻译 的技巧和方法 解 决书中的重点和难点 ,确保体现原文的精髓 。
二 、音乐文献翻译须与音乐本体知识相结合
( 一 )音 乐文献翻译须 结合 原文的谱 例
原 文 :T he Pi a n o o pe n S t h e mo v e me n t wi t h a hi g hl Y
以翻译 《 协奏 曲》 ( T h e C o n c e r t o )一书为例 ,谈谈 对音乐文
献 翻 译 的 几 点 思考 。

“巴赫 小 号 ”。因此 ,综 合 判 定 “ h i g h t r u m p e t ”是 “ 高 音 小 号 ”。 ( 三 )音 乐 文 献翻 译 须 结合 相 关 的音 乐 理 论 知 识

《《音乐鉴赏指南》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音乐鉴赏指南》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音乐鉴赏指南》翻译实践报告》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音乐文化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国界,互相影响和交融。

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欣赏多元的音乐文化,对《音乐鉴赏指南》进行翻译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将详细阐述翻译过程、翻译策略、翻译难点及解决方案,并总结翻译经验与教训。

二、翻译任务概述本次翻译实践的对象为《音乐鉴赏指南》一书,该指南以中英双语的方式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特色,包括音乐的种类、演奏乐器、著名作曲家以及欣赏音乐的方法等。

在全球化背景下,该书的翻译对于推广音乐文化、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三、翻译过程1. 前期准备:在开始翻译前,首先对原文进行深入研究,理解书中的音乐背景和表达方式。

同时,查阅相关音乐知识,以便更准确地传达原文含义。

2. 翻译阶段: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语言之间的转换,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语气。

对于专业术语和特殊表达,进行深入研究,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3. 校对与审稿:完成初稿后,进行多次校对和审稿,检查译文是否准确、流畅。

同时,邀请专家对译文进行审阅,提出修改意见。

四、翻译策略与难点1. 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专业术语和固定表达,采用直译的方法,保证译文的准确性。

对于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较重的部分,采用意译的方法,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

2. 翻译难点: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包括专业术语的准确翻译、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长句的处理。

针对这些难点,采取以下解决方案:查阅专业词典和文献资料,确保专业术语的准确翻译;了解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采用分句、断句等技巧处理长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习惯。

五、案例分析以书中关于中国古典音乐的介绍为例,原文中提到“琵琶”,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弹拨乐器。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更具文化内涵,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将其翻译为“Chinese Lute”。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2000~2019)——以《中国翻译》文献计量研究为例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2000~2019)——以《中国翻译》文献计量研究为例

2021年6月外㊀文㊀研㊀究Jun.2021第9卷第2期FOREIGNSTUDIESVol.9㊀No.2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2000 2019)以‘中国翻译“文献计量研究为例皖西学院㊀刘㊀虎摘㊀要:本文对‘中国翻译“新世纪以来刊发的所有理论文章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借此窥探过去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脉络和走向,为学界同行提供一份翔实的历时研究参考资料㊂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理论文章可以分为五大类,西方翻译理论研究㊁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㊁翻译实证研究㊁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㊂总体来说,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占据明显优势,但2009年后其发展势头减缓,稳中有降;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紧随其后,2010年后其发展呈现稳步上升的势头;翻译实证研究从无到有,自2004年起步并逐渐发展壮大;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持续受到学界的关注,2010年后其发展逐年走高;翻译教学研究起步平稳,2009年后成为研究热点之一㊂最后,针对中国翻译研究 中西话语生态失衡 的缺陷,本文提出了 三结合 的解决方案,并将其纳入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之中,期待为未来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体系的建构开辟一条道路㊂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中国翻译;文献计量分析;高频关键词;高引用文章中图分类号:H059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23(2021)02-0080-09一㊁引言以1987年 中国首届研究生翻译理论研讨会 和 全国翻译理论研讨会 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正式起步㊂这两次研讨会 吹响了学科建设的集结号,标志着学科理论研究共同体正式形成㊂翻译学者整体展现出学科自觉和理论自觉,中国译学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 (蓝红军2018:7)㊂从1987年到21世纪以来的十几年间,中国翻译学界的理论意识不断觉醒,对翻译研究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㊂学者们围绕翻译研究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如 翻译学科的性质问题㊁翻译研究的中国特色问题以及建立独立翻译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问题 (谭载喜2012:7),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㊂这一时期,翻译学界的关注焦点从单纯的翻译经验的总结和反思逐渐过渡到引进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到了世纪之交,又转向了翻译学的学科建设问题㊂(韩子满2019)至此,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大幅度拓展,呈现出明显的多维度㊁多视角㊁跨学科的特点,如胡陈尧(2019:106)所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走出了一条博古通今㊁融汇中外㊁跨域创新的研究道路㊂ 那么,21世纪20年以来中国翻译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其发展脉络和走向如何?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本文将致力于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期待总结21世纪头20年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经验,并为其将来的发展建言献策㊂二㊁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对过去几十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曾经做出过回顾和反思,将其划分为不同阶段并总结了其特点和成就㊂何刚强(2015)将过去3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成就归结为3个方面:1)中国学界视野得到拓宽,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普遍比较深入;2)翻译研究被广泛看作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吸引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参与;3)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先导作用愈发明显,引发了应用翻译研究的异军突起㊂许钧(2018)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翻译研究走过了一条开放㊁探索㊁互动和创新的发展道路:从初始开放和借鉴,引介西方翻译理论,到强化交流与反思,学习和探索研究方法,再到关注理论话语建设,致力于翻译学科建设,发展翻译教育,探索具有自身学术品格的理论体系㊂韩子满(2019)则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划分为5个阶段,即恢复与整理期㊁对外借鉴活跃期㊁学科意识觉醒期㊁研究与深入拓展期和理论与对象创新期,并以每个时期内发生的标志性事件为线索把这5个时期串联在一起㊂以上学者提纲挈领式地总结了中国译学发展的轨迹和成就,粗线条地勾勒出一幅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图景㊂然而,所有这些回顾和反思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都是经验式㊁随感式的定性点评,得出的结论往往过于简单㊁笼统和泛化,其中遗漏了很多重要细节,更无法看清各个时期理论发展的趋势和走向㊂因此,它们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意义㊂有鉴于此,本文将采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详细扫描过去20年间中国译学研究权威期刊‘中国翻译“刊载的所有理论文章,借此集中展示21世纪以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脉络㊂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检索的‘中国翻译“上刊载的理论文章包括两大类:即针对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翻译家访谈以及翻译史研究等宏观理论问题的文章,与针对具体翻译技巧㊁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证研究的微观理论问题的文章,但不包括译著评析㊁人物介绍㊁翻译史话㊁读者论坛㊁译界动态等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既不研究翻译问题,也不包含有价值的翻译思想,对翻译理论的发展没有明显的贡献㊂这样,本文收录的文章全部属于针对翻译理论㊁方法㊁技巧和教学等问题的研究,属于典型意义上的翻译理论文章㊂三㊁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1)21世纪头20年以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特点是什么?2)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含子类)呈现何种发展趋势?3)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现状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启示?(二)研究方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在线检索‘中国翻译“2000年至2019年间发表的所有理论文章,并通过标题㊁关键词㊁摘要和全文通读将这些文章分类(含子类)㊂分别统计文章总数㊁年度文章总数㊁年度分类别(含子类)文章总数,并考察位居使用频次前40的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的分布情况㊂然后,借助图表和各种可视化研究工具(饼状图㊁折线图和柱状图)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21世纪头20年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并对其将来发展提出建议㊂(三)数据分析1)总体分析统计2000年至2019年间‘中国翻译“发表的理论文章总数和分类别(含子类)文章数量,通过后者与前者的比例关系了解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情况㊂2)年度对比分析统计各类别(含子类)文章年度发表的数量,据此了解过去20年间各类别研究(含子类)的动态和走势;对比各类别(含子类)之间的变化关系,据此了解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详细变化情况㊂3)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分析以位居使用频次前40的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为研究对象,找出它们所对应的研究热点和动态,据此旁证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热点分布和趋势㊂四㊁研究结果(一)总体结果中国知网在线检索结果显示,2000年至2019年间‘中国翻译“共发表理论文章1222篇㊂分类(含子类)如下:A类:西方翻译理论研究(A1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㊁述评和西方翻译家访谈;A2运用西方翻译理论的原则㊁方法或范式来阐释各种翻译问题;A3西方翻译史研究)㊂B类: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B1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2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掘整理;B3中国翻译史研究)㊂C类:翻译实证研究(C1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2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㊂D类: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D1西方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D2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3翻译与跨文化交际)㊂E类:翻译教学研究(E1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2MTI课程的思考㊁设计和优化)㊂表1㊀各类别(子类)文章发表情况总表类别(子类别)A类B类C类D类E类A1A2A3B1B2B3C1C2D1D2D3E1E2数量22624513274457650262152809321总数/占比484/39.61%395/32.32%76/6.22%153/12.52%114/9.33%㊀㊀如表1所示:西方翻译理论研究(A类)论文共计484篇,占总数的39.61%;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B类)论文共计395篇,占总数的32.32%;翻译实证研究论文(C类)共计76篇,占总数的6.22%;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D类)论文共计153篇,占总数的12.52%;翻译教学研究(E类)论文共计114篇,占总数的9.33%㊂由此可见,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21世纪头20年以来整体上表现出如下态势(见图1):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备受学界青睐和重视,其论文产出占据了最大比例㊂其次,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也受到了特别关注,在论文产出比例当中位居第二㊂学者们在积极引进西方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同时,也不忘思考并发展中国本土翻译理论㊂再次,翻译与文化传播和翻译教学研究也是译学界关注的热点㊂翻译与文化传播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针对翻译教学的讨论也十分活跃,翻译实证研究则逐渐兴起,方兴未艾㊂图1㊀各类别文章发表情况此外,每个子类研究在整体上表现如下: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和述评和西方翻译家访谈(A1子类)㊁西方翻译理论的原则㊁方法和范式的应用(A2子类)以及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1子类)这3个板块共同构成了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大半个江山,其论文产出占比高达60.97%㊂翻译与跨文化交际(D3子类)与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2子类)是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关注的重点;而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1子类)则是翻译教学研究的主要侧重点㊂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1子类)和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C2子类)论文产出只占很小的比例,单从数量来看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发展趋势㊂(二)年度分析结果1)总体发展脉络和趋势对比每个研究类别的年度发展变化,可以发现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脉络和趋势(图2):图2㊀五大类别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和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共同占据了过去20年中国翻译学研究的主战场㊂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从2000年到2009年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发展势头;但2009年以后则有所起伏,虽然仍处于核心地位,但整体波动较大㊂从2000年到2011年,学界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显著强于中国翻译理论㊂但从2012年开始,对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关注则超越了西方翻译理论㊂其次,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的总体走势是平稳增长:该类别虽然在2000年到2010年间变化波动不大,但从2010年起则稳步攀升㊂翻译教学研究则常年保持一定热度:该类别从2009年起迅速升温,到2013年达到高峰,其后又渐趋平稳㊂总之,这两个类别在过去20年里始终是研究热点之一㊂翻译实证研究则从无到有,2003年以前一片空白,从2004年起其关注度则逐渐攀升㊂2)详细发展脉络和趋势对比每个子类别的年度发展变化,可以发现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详细脉络和趋势:其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㊁述评和西文翻译家访谈(A1子类)以及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A2子类)的研究呈锯齿状分布(见图3),表明它们虽然都是研究热点,但年度变化冷热不均㊂2007年以前,A2子类研究明显强于A1子类,但随后两者基本上交替上升下降,最后又归于平衡㊂西方翻译史研究则是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㊂图3㊀A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A1 A3)其二,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1子类)的研究逐年走高(见图4),特别是2011年以后的发展势头甚至超过了A1和A2子类㊂中国翻译史研究(B3子类)似乎受到了特别重视,逐年走高㊂然而,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则萎靡不振,除了个别年度有所收获外,基本没有什么进展㊂图4㊀B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B1 B3)其三,翻译实证研究2003年以前一片空白,尤其是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C2子类)更是从2009年起才有所起色(见图5)㊂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1子类)2003年后获得发展,但其论文产出还是大起大落;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有所进展,但其成果仍然很不突出㊂图5㊀C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C1 C2)其四,西方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D1子类)似乎一直不受关注,20年来鲜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2子类)从2008年以后则受到了极大关注,其研究成果节节攀升㊂翻译与跨文化交际(D3子类)曾经是研究热点之一,但2010年以后渐趋平缓(见图6)㊂图6㊀D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D1 D3)最后,关于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1子类)的研究一直都有成果产出,并且在2009年到2013年间形成了一个研究高潮(见图7)㊂MTI课程的思考㊁设计和优化(E2子类)的研究从2009年起异军突起,到2013年达到高峰,随后逐年平稳下降㊂图7㊀E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E1 E2)(三)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分析1)高频关键词分析考察表2和图8,可知过去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热点涉及领域多㊁跨度大㊁范围广㊂主要研究热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表2㊀高频关键词统计表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翻译228翻译理论19误译13主体性11翻译研究66诗歌翻译18语料库13策略11文学翻译45法律翻译18翻译硕士教育13意义10翻译策略42口译研究17规范12忠实10英译38同声传译17翻译标准12汉译英10翻译教学35归化17语言服务12翻译原则10译者28方法论14翻译能力11翻译伦理10口译22口译教学14翻译史11翻译过程9异化21译介14意识形态11语境9翻译学21汉英翻译13机器翻译11隐喻9图8㊀高频关键词柱状分布图㊀㊀A.西方翻译理论研究㊂西方理论的研究范式和术语,例如异化(21)㊁归化(17)㊁方法论(14)㊁规范(12)㊁意识形态(11)㊁主体性(11)㊁忠实(10)㊁翻译伦理(10)㊁语境(9)和隐喻(9)等出现总频次高达124次,可以说炙手可热㊂B.翻译教学和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㊂翻译教学(35)和翻译硕士教育(13)达到了相当高的出现频次㊂这与前文所得出的分析结果 翻译教学研究则常年保持一定热度 相吻合;而文学翻译(45)和译介(14)则受到了更为强烈的关注㊂这与前文D2子类 从2008年以后则受到了极大关注 和D3子类 曾经是研究热点之一 相互印证㊂C.语料库(13)也占据了一定的出现频次,但其热度还不十分显著㊂这与前文语料库量化研究成果 仍然很不突出 也形成了相互照应㊂2)高引用文章分析考察表3,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热点涉及的主题和其受追捧的程度:表3㊀论文最高引排序表论文名称引用频次论文名称引用频次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2179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翻译类型学592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1513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579坚持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做好外宣翻译工作1473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569续表3论文名称引用频次论文名称引用频次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1346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568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1304儿童文学翻译刍议556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1282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530生态翻译学解读1197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527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1030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和翻译策略研究:以葛浩文为例515谁是翻译主体948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505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的启示866多元系统论495翻译选择的目的性820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域487选择与适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806伽达默尔哲学阐释与翻译研究478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736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460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726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456口译训练:内容㊁模式㊁方法707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变445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699翻译与意识形态研究:拓展跨文化对话的空间435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647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433也谈归化与异化636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424译员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607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409认知语言的翻译观604法国释意理论:质疑与探讨384㊀㊀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枝独秀㊂其研究热度㊁可及度和认可度都显著高于其他类别研究㊂在所有40篇论文中,有27篇属于这一类㊂排名前10位的高引论文中,有5篇属于此类,前20位中有12篇,前30位中有19篇㊂ 归化㊁异化㊁意识形态㊁功能主义㊁文本类型㊁语用顺应㊁接受美学㊁哲学阐释㊁关联理论㊁多元系统以及后殖民视角 等主题已然席卷了整个中国翻译研究空间㊂其次,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也达到了相当的热度和可及度㊂在高引论文当中,也出现了众多此类论文,例如 中国的文学翻译 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 以及对翻译主体的讨论㊂还有从崭新的视角看待翻译本质的论文,例如 生态翻译学解读 和 生态翻译学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而且引用频次还非常高㊂这与前文的分析结果 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也受到了特别关注 保持一致㊂最后,翻译教学类论文在最高引排行榜上也十分引人注目,其研究成果的可及度和接受度可见一斑㊂例如 口译训练:内容㊁模式㊁方法 译员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 和 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 这3篇论文的引用频次十分靠前㊂五、讨论与建议(一)讨论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整体上呈现出 三强三弱 的特点,即西方理论强,中国理论弱 现代理论研究强,传统理论研究弱 理论性研究强,实证性研究弱 ㊂另外,各个理论子板块研究的活跃程度随着时间变化也有所波动㊂下文结合这些特点产生的学术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语境化的分析,以阐明其背后的动因㊂从学术背景来看, 西方理论强,中国理论弱 的特点很可能是两者之间发展程度严重失衡造成的㊂西方翻译理论借鉴了包括语言学㊁文学㊁哲学㊁文化研究㊁美学㊁认知科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了一个较为科学而严谨的理论体系,可以多角度㊁跨学科地阐释整个翻译过程㊂例如语篇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翻译过程中语言转换的问题;意识形态㊁多元系统㊁翻译规范㊁后殖民等文化学派理论可以从社会文化和政治层面揭示翻译行为背后的各种操控因素;阐释学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可以揭示翻译过程中原作㊁译者和译作三者之间的关系;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从人类思维层面解释翻译现象㊂反观中国本土翻译理论却远未达到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程度,缺乏逻辑性㊁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难以用来指导翻译理论或实践中遇到的纷繁复杂的难题㊂这样,学界自然会青睐一个成熟可靠的理论体系,并推广运用,从而形成了目前 西强中弱 的理论格局㊂ 现代理论研究强,传统理论研究弱 可能是由于传统理论的现代阐释转换不易,或者过于抽象㊁笼统,并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㊂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见诸古代佛经翻译的序㊁跋㊁例言或评注之中,例如,唐玄奘的 五失本 三不易 求真喻俗 等等㊂它们以零散的方式存在于古籍当中,不成体系㊂严格来说,它们还只是翻译经验而非翻译理论㊂(周忠良2016)要发掘整理这些古代文献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可能收效甚微,不如直接从现代翻译实践中提炼出合适的理论并加以运用更为方便㊂ 理论性研究强,实证性研究弱 则可能是实证性研究自身的特点造成的㊂一般来说,自省式㊁归纳式的理论思考总是先于实证研究㊂先是有了理论总结或假设,然后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㊂这样就会在大规模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形成一个时间差,似乎前者总是要先于后者达到繁荣㊂语料库翻译学是翻译实证研究的代表,但是由于起步晚㊁数据采集和分析时而会遇到困难㊁研究周期长等不利因素,造成了当前翻译实证研究明显落后于理论研究的状况㊂从年度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2010年前后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以及翻译教学和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逐渐兴起㊂这是 三强三弱 总体格局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㊂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这个特点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官方政策的扶持㊁对自身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加深以及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现实需求等因素㊂首先,2012年以后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研究赶上甚至超越了西方翻译理论研究,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官方大力提倡挖掘中国自身的翻译理论,给予了项目申请和出版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学界意识到了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的价值㊂近年来,中国学者提出了不少原创翻译理论,例如变译理论㊁玄翻译学㊁大易翻译学㊁和合译学理论等等㊂其中,生态翻译学理论首次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解读翻译本质,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㊂从高引文章分析来看, 生态翻译学解读 和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2篇文章被引频次竟都达到1000次以上,其热度和认可度可见一斑㊂这表明中国学者从一味追捧西方翻译理论回归到了理性,开始专注于本土翻译理论的建设㊂其次,翻译教学类研究从2009年起成为热点之一,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㊂这也归因于官方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在政策上的扶持㊂自2007年以来,MTI学位教育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其课程设置㊁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也火爆起来,从而大大增加了翻译教学研究的热度㊂再次,翻译与文化传播类研究自2011年起稳步攀升㊂这与官方政策的支持和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现实需求密不可分㊂由于中国政府大力实施 中国文化走出去 工程,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传播自然成为研究热点㊂特别是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学界更是聚焦于这方面的讨论㊂(二)建议上节 三强三弱 的讨论实际上暴露了当前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㊂一言以蔽之,就是 中西理论话语生态失衡 (周忠良2016:89)现象㊂中国学界似乎已经习惯于臣服于西方翻译理论话语,学会了用洋话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其演讲的主题㊁措辞㊁腔调已然全盘西化㊂长此以来,离开了西方翻译理论话语,中国本土翻译研究大厦就会轰然垮塌,因为它没有自己的核心理论支撑㊂这个状况必须改变㊂为此,本文强烈呼吁建立中国自身的翻译话语体系,以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为依托,融合西方理论话语中积极的成分,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翻译理论话语体系㊂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三结合 ,即古今理论话语相结合㊁中西理论话语相结合㊁ 引进来 与 走出去 相结合㊂古今理论话语相结合,就是在现代学术话语规范的指引下,将中国传统典籍中蕴含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进行现代阐释和转换,为现代翻译理论研究服务㊂这方面已经有学者做出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朱志瑜(2001)将中国古典玄学中的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进行现代转换,发展出了神。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文献中术语英译的思考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文献中术语英译的思考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文献中术语英译的思考作者:张迎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22期摘要:现在西方人越来越有兴趣通过英文译本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及其蕴含的观念,对中国传统音乐文献的英译必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中文表达的抽象性、汉文化背景缺失等因素导致中国音乐文献的英译遭遇了诸多困境。

笔者通过分析目前译者对中国音乐术语采用的英译方法,对比中西译者译法的不同趋向和各自特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文献术语英译翻译比较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2-0006-0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①音乐文化亦是如此。

在各民族、国家音乐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文献翻译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向世界传播丰厚的中国文化,让中国音乐真正被世界人民所了解,是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外译工作也显得越来越迫切。

但是中国音乐文献的外译和西方音乐文献的译入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逆差”现象:中国传统音乐学术成果丰硕,但相关著述外译较少,相关翻译研究还不被重视,专业翻译人才匮乏等。

虽然中国传统音乐的翻译工作已逐渐开始得到重视,但是外译工作却存在着诸多困境,其中之一便是术语译法的标准化和统一化的问题。

早在1987年,莫德昌先生在《中国音乐词汇汉译英的一些问题》一文中就提出应当编写有关中国音乐方面的英文词典,对中国传统音乐术语词汇的统一问题在译法、格式、体裁、编辑、修辞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论述。

1989年《中国音乐学》首次推出了英文版期刊,随后武汉音乐学院学报于1991年出版了第一期英文版的《黄钟》。

近些年来,周勤如主编的英文杂志《音乐中国》(Journal of Music in China)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学者的部分重要学术成果。

译者们从翻译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经验、推陈出新,为中国音乐文献中术语英译的统一工作孜孜于兹。

张伯瑜主编的《中国音乐术语选译900条》于2009年出版;郑玉章,张愉主编的《实用英汉音乐术语》于2013年出版;《中国音乐词典》的英语版也完成了初稿,并于2011年10月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中国音乐文献外译研讨会,暨《中国音乐词典》(英文版)专家咨询会,会上中外专家针对中国文献外译在读者对象、翻译技术、人才培养及一些普遍存在的英译问题方面做出了分析和探讨。

体会与思考:中国音乐文献英译过程中难以跨越的鸿沟

体会与思考:中国音乐文献英译过程中难以跨越的鸿沟
音 乐 学 术 产 生 了巨 大 的影 响 ,试 想 ,如 果 没 有 这 些 概 念 的引 入 ,我 国 音 乐 学 术 的新 动 力 从 何 而 来 ? 应 该
不断扩大 ,研究焦点不仅仅局 限在 中国 自身 音乐的研
究 ,也 包 含 西 方 音 乐 和世 界各 国音 乐 的 研 究 。 中 国学 者 已 经改 变 了 “ 阶 级 斗 争 为 纲 ” 的 研 究 思 维 ,在 以
语 的 不 对等 和 文化 背景 的缺 失 。二 、根 据 以上 的情 况 ,提 出 了翻 译 中的 对 策 。 强调 了翻译 是 一 种 解释 过 程 ,在 对 于 乐 器名 、特 殊 术 语 等 的 翻 译 中其 实是 一 种 解 释 。其 次 ,强 调 了拼 音 的 应 用 , 以增 强 对 中文 原 概 念 的 推 广 。其 三 ,在 拼 音 之 后 ,应 增 加 中 文原 义 的直 译 。 以 强调 中 文原 有 的 文 化 品 性 。 这 样 , 中译 英 实 际是 拼 音 ( 译 ) + 音 直译 ( 中文 原 义 ) + 解释 ( 译 ) 的三 段 论 。 意 关 键 词 :音 乐 文 献 翻 译 ; 中 国音 乐 术 语 ; 中译 英 ;拼 音 ;解 释 中 图 分 类 号 :H 5 ;J0 0 9 6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7 8 (0 1 0 0 8— 3 9 2 1 ) 2—00 0 0 7— 9
们 ” 知道 “ 们 ” 在 干 什 么 ,交 流 “ 有 在 双 向 的 我 只 流 动 中才 能 真 正 地 成 为 可 能 ” 至 此 ,在 把 大 量 的 西 。 方 学 术 成 果 翻译 成 中文 的 同 时 ,已有 把 部 分 中 文 的 成 果 翻译 成 外 文 的 呼声 。

浅析英文歌曲翻译策略

浅析英文歌曲翻译策略

浅析英文歌曲翻译策略————以Yesterday Once More 为例
摘要:音乐作为世界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方式之一,能够起到沟通思想、拨动情感的作用。

歌曲翻译是一门集翻译、文化、文学、音乐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性劳动,它无法等同于一般的翻译。

歌曲翻译要求通俗易懂、具有可唱性、符合原曲风格,同时又要考虑其文学属性。

所以,对歌词译者的要求更为严苛,需要译者具有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及文学功底,还要有一定的音乐知识。

本文试图从语法特征、歌曲翻译的文学属性及艺术属性等方面分析对比一下Yesterday Once More的翻译,阐释歌曲翻译的注意事项及翻译策略。

关键词:歌曲翻译、语法特征、文学属性、艺术属性
一、引言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音乐也已经超越国界,走进了异域人民的心中。

许多人认为传唱未经翻译的原版歌曲能够让听众感受到歌曲的原汁原味。

但事实上,将歌曲翻译成本族语,才能使歌曲在本国更加地深入人心。

将英文歌曲翻译成中文,对于英文歌曲在中国的流传,乃至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好的歌曲翻译作品能够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

音乐文献翻译之我见——以打击乐文献翻译为例

音乐文献翻译之我见——以打击乐文献翻译为例

Yi Shu Ping Jian音乐文献翻译之我见———以打击乐文献翻译为例刘逸四川音乐学院摘要:只有对翻译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正确的翻译实践。

本文以打击乐文献翻译为切入点,拟通过翻译目的、内容选取、翻译过程及译者素养四个方面来阐释对音乐文献翻译的认识,从而得出“人类因为交流而需要翻译活动来使语言不通的主体达到互明其意的目的;翻译选取的内容所具备的价值;翻译过程包括‘提取’‘重建’‘再表达’;译者必须广泛涉猎各领域知识,并且至少精通某一领域”。

关键词:翻译内容过程译者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4-0178-03翻译活动自古就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各国通过这座“桥梁”互通有无,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若是没有这座“桥梁”,各国就如与世隔绝的孤岛一般,封闭落后。

随着时代发展,地理隔阂弱化,信息技术进步,世界成了“地球村”,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尽知天下事。

跨国交流成为当今世界的常态,其交流频率之高、涉及领域之广、翻译难度之大,对译者素养的要求与日俱增,因此,译者依据其从事的领域不同而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划分,如文学、政治、法律与艺术等。

数十年器乐学习经历使得笔者对音乐领域相对熟悉,故本文以打击乐相关文献翻译为切入点,结合音乐艺术领域特点以及相关翻译理论与实践,从四个方面阐释对音乐文献翻译的认识,包括:翻译目的、内容选取、翻译过程、译者素养。

一、翻译目的翻译的目的是交流,且其存在的最根本原因是人类自发地对交流的需求。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①,若“工具”不同,那么就先要统一“工具”,即通过翻译完成语言间的转换,以达互明其意之目的。

诚然,学习新语言也能达到“互明其意”,但绝非易事,更何况人的寿命与精力有限,语言数量众多,故企图通过掌握所有语言来替代翻译活动是不切实际的。

季羡林先生曾写到“世界上的语言非常多,无论谁也不能尽通全世界的语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非要翻译不行”。

典籍翻译中译者的选择与适应——以许渊冲《论语》英译本为例

典籍翻译中译者的选择与适应——以许渊冲《论语》英译本为例

典籍翻译中译者的选择与适应——以许渊冲《论语》英译本
为例
路璐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21
【摘要】“十四五”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动中华典籍外译工作是文化强国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儒家经典《论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典籍外译
工作中,译者是如何进行选择和适应的,希望能为之后从事典籍外译的翻译工作者们
提供经验。

【总页数】3页(P107-109)
【作者】路璐
【作者单位】郑州西亚斯学院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翻译适应选择论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以朱自清散文《匆匆》的三种英译本的语言维翻译为例
2.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三维”适应与选择--以许渊冲《长恨歌》英译文为例
3.《论语》中文化词汇翻译策略对比研究——以辜鸿铭、刘殿爵、威利和许渊冲《论语》英译本为例
4.戏剧典籍《西厢记》中外译者英译比较——
以奚如谷和伊维德及许渊冲文学英译本为例5.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以许渊冲《水调歌头》英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译者惯习观照下的翻译研究——以白睿文译《长恨歌》为例

译者惯习观照下的翻译研究——以白睿文译《长恨歌》为例

语言文学研究译者惯习观照下的翻译研究—以白睿文译《长恨歌》为例张文雅张华(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21)摘要:译者在个人和职业发展的客观环境中逐渐养成特有的译者惯习,对其翻译活动产生影响。

对美国汉学家和翻 译家白睿文的译者惯习及他所翻译的《长恨歌》的分析表明,译者惯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翻译过程和结果,译者看似自主的翻译活动实际上是客观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间接影响下的行为关键词:翻译译者惯习1.引言近几十年来,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从纯语言对比发展到翻译文本比较,从纯翻译研究到跨学科研究,在这个过程 中,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翻译活动的 执行者,译者似乎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但实际上,译者并非 可以随心所欲地对文本进行操纵和改写,他们的翻译活动 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运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 厄(Pierre的“惯习”概念,以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白睿文(MichaelBerry)翻译的中国当代作家王安忆的 长篇小说叶长恨歌〉〉为例,研究译者惯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2.文献综述布迪厄认为,行动者在生存和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 将历史经验和社会惯例内化为自身的思维和行动,形成一 套持续的、可转换的性情倾向系统,即惯习(habitus)。

惯习是 被历史和社会环境建构的结构,反映行动者习得这种惯习 的社会条件;惯习也是具有建构能力的结构,以无意识的方 式指导行动者的行为咱1暂。

上世纪九十年代,西方学者开始将布迪厄的惯习概念 引人翻译研究,从宏观层面研究翻译过程涉及的各种因素 对翻译的影响。

丹尼尔•斯密奥尼(DanielSimeoni)认为有两 类惯习院社会惯习和职业惯习,译者在职业发展中逐渐将社 会惯习完善为职业惯习[2]。

西奥•赫曼斯(TheoHermans)认 为惯习概念有助于研究译者的翻译行为咱3暂。

让•马克•古安维 克(Jean-MarcGouanvic)通过对二战后法国二位译者惯习 的研究,总结出惯习是影响译者翻译行为的重要因素咱4]。

对音乐文献翻译的几点思考——以《牛津音乐教育手册》为例

对音乐文献翻译的几点思考——以《牛津音乐教育手册》为例

对音乐文献翻译的几点思考——以《牛津音乐教育手册》为例郑依萌(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101)【摘要】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西方音乐文献传入我国,音乐文献翻译作为一门跨越多个学科,并且正在兴起的分支学科,成为了传递信息的桥梁和纽带,对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首先将简单回顾音乐文献翻译的发展历史及发展现状,接下来将结合在翻译《牛津音乐教育手册》第七章中的典型实例谈谈在音乐文献翻译中遇到的问题。

最后将对音乐文献翻译存在的问题和危机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牛津音乐教育手册》第七章的翻译,试图在翻译理念上探讨一些适合音乐文献翻译的理论。

【关键词】音乐文献;翻译技巧;思考【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在中西方文化日益频繁交流的今天,音乐文献翻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加强音乐文献翻译工作,也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献翻译历史,在长达两千余年的翻译史上,不同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翻译作品和卓越的大师,如严复、钱钟书、傅雷等,对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文献翻译工作者,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其次应掌握与音乐专业知识相关的文化背景,同时还需要优秀的中文水平和严谨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牛津音乐教育手册》第七章一共包含26篇文章,包括许多著名学者和音乐教育者应邀提供的、个人的、批判性的就一个话题或者问题的洞见,围绕的是他们密切关注的,并且相信应该在国际背景下传播的议题。

如音乐教育的国际化、批判性的反思和未来的行动、音乐教育中的自豪感与专业化以及音乐教育中新的数字技术等等。

一、音乐文献翻译须与音乐本体知识相结合(一)结合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原文:Even though children’s culture seems to be surviving (Marsh, 2008)it cannot be taken for granted that it will always do so and definitely not that it will survive in every society in the world, for example in places that experience war or similar situations. Likewise there is no guarantee that parents will “automatically” know how to sing or make music with their children. In Beijing, developments in modern times have caused changes in the self-understanding and identity of mothers, which is now the theme for a research project, called Mommusicing, in which the use of music in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plays a central role. This is an example of the complementary functions of music education/research and informal music learning (Xie & Xiaoming, 2009).译文:即使儿童文化似乎尚存(马什,2008),但人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儿童文化总是能存活,并且会在每一个文化中幸存,例如在经历战争或类似情况的地方。

音乐教育学文献“研究性”翻译的个案分析——以《音乐教育理论精选译丛》为例

音乐教育学文献“研究性”翻译的个案分析——以《音乐教育理论精选译丛》为例

・132・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JOURNAL OF 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音乐教育学文献“研究性”翻译的个案分析——以《音乐教育理论精选译丛》为例舒飞群1,冯饪荃2摘要:文章以《音乐教育理论精选译丛》入手,总结音乐教育文献“研究性”翻译的经验,分析了选题价值、译者角色、话语立场、核心概念、误差校勘等方面的研究实例,以及本译丛在命辞遣意、情理刻画、文化转换等运用方面的变易方法。

关键词:音乐教育;翻译之道;译者角色;话语立场D0I:10.3969/j.issn.1008-7389.2021.01.008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389(2021)01-0132-132015年以来,中央音乐学院陆续出版了《音乐教育理论精选译丛》①。

这套译丛传递了国外同行的学术成果,涉及音乐教育学的跨学科分支。

承蒙本译丛译者指教及提供的过程性资料,本文对译丛体现的翻译思想和方法给予初步分析和总结。

一、研究性翻译:着眼大局的四个要点学术著作的翻译,具备研究的性质,要求译者谙熟本专业的历史发展和前沿知识,把握相关领域与本专业的交融,着眼大局,在众多原著中判定具有翻译价值的书籍。

译收稿日期:2020-06-05作者简介:1.舒飞群(1994-),女,曼谷呑武里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2.冯饪荃(1990-),男,博士,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

①这套译丛由刘沛教授翻译的著作包括:《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第一卷):经典文选(1932—舒飞群,冯铉荃:音乐教育学文献“研究性”翻译的个案分析——以《音乐教育理论精选译丛》为例•133•者在翻译过程中,须心无旁鹫、耐得寂寞,方能深究原著的思想来源,凝练原著的词句真义,诉诸达旨的汉语传递。

(-)原著选题与价值取向音乐教育学英文版著作的翻译,要在众多原著中优选翻译课题,价值取向是首要的问题,本译丛选题价值的取向可圈可点。

文献翻译初探——以音乐文献为例

文献翻译初探——以音乐文献为例

2 6 I ; i ; t Q ; {
l Y a n J i u P i n g L u n ・ 研究评论l —— —I
视 野 和 广 阔 的知 识 面 。所 以译 者须 从 始 至 终保 持 躬 亲 、 严 谨 的态度 , 拿 到一个翻译任 务时 , 做 足 译 前 的相 关 工 作 , 提升“ 源语 ” 和“ 译语 ” 的水 平 , 认 真推敲译文 , 精益求精 , 以获 取 更 好 的 翻译 效 果 。翻译 的过 程 犹 如 沙 中淘 金 , 广 袤 的沙 海 , 译 者 是 置 身 其 中 的淘 金 者 , 秉 持 着 吃 苦 耐 劳 的精 神, 反 复研 磨 、 认 真 去体 味 , 方 可 淘到 翻 译 之 真谛 。正如 国 学大师季羡林说 “ 学 习一 门外 语 就 犹 如 鲤 鱼 跃 龙 门 , 也 许 开 始 的路 程 并 没 有 那 么 艰 难 , 但 一 旦 到 达 龙 门前 , 想 要 跳 过龙门 , 却万分困难……” 翻译 这 门学 科 亦 是 如此 。 二、 再谈翻译 : 英汉文化的共・ 陛与 差 异 及 译 者 的 审 美
术业 有 专 攻 ,不 同专 业 的翻 译 也 需 掌 握 专 业 性 的词 汇 与 语 言 。翻 译 时译 者需 注 意英 汉 间 的差 别 : 英语是 “ 形
言 的转 换 ” ,然 而也 是 一 种 跨 语 言 和 跨 文 化 的交 际 活动 。
翻译 的种 类 繁 多 , 根据其功能 、 所用器材等可分为 : V I 泽、
刃有 余 ; 使用 错 误 就 会 陷入 “ 经验 主义 ” , 误 入 歧 途 。 同时 ,
译 者 还 需 保 持 积 极 热 情 和 饱 满 的 求 知 欲 ,加 强 翻译 理 论 的学 习 以 及 各 学 科 知 识 的 积 累 和 储 备,从 而 获 得 宽 阔 的

评译著《十九世纪钢琴音乐》——兼谈音乐学术著作翻译的若干问题

评译著《十九世纪钢琴音乐》——兼谈音乐学术著作翻译的若干问题
( 序言 P . 1 , 原文为: N o t s u r p i r s i n g l y ,i n n i n e t e e n t h一
成 了“ 浪 漫技 巧” ( 第 1版序 , P . 1 ) 、 伊 利诺 伊 大 学 厄
巴纳一 香 槟 分 校 (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I l l i n o i s ,C h a m p a i g n—
《 卉乐探索 》 2 0 1 7 年第2 期 E X P L O R A T I O N S I N MU S I C
D OI : 1 0 . 1 5 9 2 9 / j . c n k i . 1 0 0 4—2 1 7 2 . 2 0 1 7 . 0 2 . 0 0 8
评译著 《 十九世纪钢 琴音乐》
副其 实 的文化 符 号 , 这 不令 人 惊 讶 , 例如 , 作 为 与 浪 漫 主 义 和 维 多利 亚 式 多 愁 善感 的客 体 、 作 为特 殊 情 感语 汇 的载 体—— 不 只是 词 汇 的诠 释 、 作 为 比德 迈 式体 面 或后 拿 破 仑 时 期 德 国和 奥 地 利 家 庭 生 活 的一种 象征 、 作 为 中产 阶级 起 居 室 中 的一 件 家 具 。 ”
如果泽者 在 翻译 过程 中能 勤查 字典 , 参 阅资
料, 能并对 上 下 文 稍 加 思 考 , 这 些 常 识 性 的错 误 是 可 以完全 避免 的 。
第二 , 该译本 的中文表述似乎不 过关 , 令 人 晕
头转向、 不知 所 云 的长 句 比 比皆是 。笔 者在 此 仅 以 该译 本第 一 页上 的第一 段 文字 为例 。 “ 钢 琴在 1 ( m e m b e r  ̄ s a c c o u n t s ) 被 译成 “ 成员账 户” ( P . 2 0) 、 击 弦点 ( s t r i k i n g p o i n t ) 被 译 成 “长 处 ”

《2024年《本为音乐而生》(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2024年《本为音乐而生》(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本为音乐而生》(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篇一一、引言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且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篇翻译实践报告以《本为音乐而生》的节选内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英汉翻译的实践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旨在探讨音乐类文本翻译的技巧与策略,以期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原文分析本次翻译实践的原文节选自一本关于音乐文化的著作,涉及对音乐创作背景、音乐人成长经历及音乐对人生的影响等方面的描述。

原文语言流畅,表达清晰,情感色彩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翻译价值。

三、翻译过程1. 理解原文: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理解,把握原文的语境、情感色彩及文化背景等信息。

对于音乐类文本,要了解音乐创作的历史背景、音乐人的成长经历及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等。

2. 确定翻译策略:根据原文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对于文化背景丰富的部分,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式进行翻译;对于情感色彩丰富的部分,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力求传达原文的情感色彩。

3. 翻译实践: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同时要注意中文的表达习惯,使译文更加地道、流畅。

对于一些专业术语,要进行查证,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四、翻译技巧与难点解析1. 翻译技巧:在音乐类文本的翻译中,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连贯性,避免出现生硬、呆板的译文。

2. 难点解析: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点,如文化背景的差异、专业术语的翻译等。

针对这些难点,我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请教专家等方式进行解决。

对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我们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式进行翻译;对于专业术语的翻译,我们进行查证,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五、结论通过本次《本为音乐而生》节选的英汉翻译实践,我们掌握了音乐类文本翻译的技巧与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深入理解原文,把握语境、情感色彩及文化背景等信息;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艺术文献专题翻译策略探究_以雕塑作品文献英译汉为例

艺术文献专题翻译策略探究_以雕塑作品文献英译汉为例

艺术文献专题翻译策略探究———以雕塑作品文献英译汉为例*黄艺平(广西艺术学院南宁市530022)摘要艺术文献专题翻译目的在于传达艺术作品的特色意蕴,实现艺术作品的跨文化交流,因而在对其进行翻译转化之时,要充分结合艺术专题文献的文体特征,贯彻等效翻译原则。

本文以雕塑作品文献翻译作为实例,探讨艺术文献专题翻译的策略。

关键词艺术文献专题翻译策略雕塑作品Abstract The aim of arts-themed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s to realize the cross-cultural exchanges through the re-construction of uniqu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target art pieces in target languages.The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should serve as major preference in the process.And the principles of equivalent translation should be adopt-ed.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rts-themed literature with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introductory literature of sculpture pieces as a case study.Key Words Arts-themed Literature Translation Strategy Sculpture Pieces1引言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我国便开始了佛教文献的翻译,从而使佛教文化在我国得以快速传播。

王宏《梦溪笔谈》英译本中音乐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

王宏《梦溪笔谈》英译本中音乐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

王宏《梦溪笔谈》英译本中音乐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
石春让;陈泉有
【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46)004
【摘要】王宏教授在翻译《梦溪笔谈》音乐条目文化专有项时,巧妙地采用西方翻译学者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使得译文通顺、流畅和准确,有利于英文读者理解中国特有的音乐文化.他具体采用了转换拼写法、文外解释、文内解释、使用同义词、绝对普遍化等翻译策略,减少了英汉音乐文化体系之间的翻译困难,为中国音乐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提供了范例.
【总页数】6页(P108-113)
【作者】石春让;陈泉有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128;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I046
【相关文献】
1.《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的比较研究 [J], 闫晓磊;李丽
2.基于目的论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呐喊》两英译本对比 [J], 杨莉
3.中国戏剧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以《茶馆》英译本为例 [J], 王素雅
4.民族学著作中的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原则——以《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英译本
为例 [J], 石春让;吴琳
5.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中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研究 [J], 杨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i Shu Jiao Liu·艺术交流译者素质探究———以音乐文献翻译为例曾骄四川音乐学院摘要:翻译是人类的一项文化交流活动,它作为两种甚至多种语言相互转换沟通的媒介,从最初就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因此使得各个民族,各个国度的思想与文化得以交流。

而翻译工作者作为当中的桥梁纽带,必然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一名优秀合格的译者对翻译工作的进行、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古至今针对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工作者这一讨论就从未停止过。

只有对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能有助于翻译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译者音乐文献翻译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1-0177-03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各自的语言,而不同的语言又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不同的语系之间想要进行交流,翻译活动就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可以说,翻译的历史,从人类以不同的语言作为工具进行交流的那一天就开始了。

西方翻译理论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6年古罗马哲人西塞罗《论演说术》的译文。

而中国翻译史,一般都从三国时代开始说起。

共有三次非常突出的翻译高潮:首先是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整个佛经翻译的历史是一个由启蒙阶段到成熟阶段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其代表人物是安世高和支谶,二人首倡弃文存质,严格保持原文大意。

这种遵循原作,不加润色的翻译思想,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

其次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顾名思义,第二次翻译高潮是以传译西方的科技为主流,鸦片战争后的翻译活动的目标仍集中在翻译和传播外国先进的科技文献上。

再者是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翻译。

这一阶段是我国翻译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五四”运动开始了用白话文翻译的时代。

翻译方向由科技著作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

一、不同翻译大师对译者的定义翻译作为全人类进行交流沟通的文化活动,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存在的,比如说民族之间的思想交流,为某种政治目的,或经济的目的。

尽管在理论上,语种的转换上有着诸多障碍,在现实中也会遇到重重困难。

但因为有译者的存在,文化交流、经济合作、外交结盟等才成为可能。

隋代名僧彦琮所写的《辨证论》是当今存于我国历史上的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论,此专论在古代议论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对于佛经翻译提出了著名的“八备”,虽说是针对佛经,但是所讲内容翻译译者也是可以完全借鉴学习的。

“八备”中明确说道“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

”这是要求译者要品行177Yi Shu Ping JianYi Shu Ping Jian端正,忠实可信,这也是笔者在下文提到的译者应当具有良好的素质基础。

八备中最后一点是“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

这要求翻译佛经的译者要对中国文字具有一定的修养,这一点是所有翻译工作者都必须具备的。

中国第二次翻译高潮,由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外交家马建忠强调当时的翻译事业必须是为了反抗他国的侵略侮辱,并提出了译者必须“善译”,也就是翻译工作者应该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都十分了解,对源语言文化、历史、人文等均应深入研究。

中国的翻译之父严复在19世纪末就明确地为后世确立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他认为翻译过程中,译者最应该注重的就是翻译应与原文相符,不能随意添加,改变原意。

古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人之一贺拉斯他在《诗意》中提出“忠实原作的作者不适合逐字死译”。

它强调译者必须灵活翻译,不能生硬。

17世纪英国文坛的权威约翰·德莱顿将逐字翻译比作“戴着脚镣在绳索上跳舞”。

这些大师的观点都认为译者不能只是做机械的文字转换工作,逐字死译的译本是不被大众所接受的。

正如英国翻译家泰特勒所说: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烈的感受。

这也就要求译者在两种语言的转换中,要灵活的处理文本,站在读者角度去开展翻译工作。

交际理论派学者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家,他提出“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认为翻译是交际活动,译者作翻译文本时应该分人而异,看受众是谁,然后再来定词汇,这也是就是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灵活变通的处理。

如果受众群体是孩童或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人,那么译文的文字可以稍微简单通俗一点,方便读者理解。

若受众群体知识水平较高,那么则需译者有同等的语言文字功底来满足读者对译文的要求。

西方翻译阐释学派提出译者进行翻译这不是消极地接受文本,而是积极地创造文本的一个过程,译者应当具备积极的素质基础,不盲目,不被动。

二、音乐文献译者素质养成(一)音乐文献翻译概述翻译门类有很多,因为研究的学科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翻译。

音乐文献翻译简单来说是隶属于翻译学,但是音乐文献翻译它不仅所属翻译学科,也是音乐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音乐文献翻译不同于其他专业文献翻译,它有专门的音乐理论知识作为框架,英语是其重要载体,翻译内容主要围绕音乐史,音乐家,音乐理论、音乐评论等。

音乐文献翻译是专门研究音乐文体语言翻译的科学,是中西音乐交流中的重要桥梁。

对音乐文献翻译的重视加强也使得翻译工作者开始不断的加强对自身的学习。

(二)音乐文献译者的翻译观音乐文献翻译所处翻译学又属于音乐学的双重性质也决定了要想做好文献翻译工作,译者必须能掌握多项相关知识。

文献编译译者会遇到两种尴尬的情况,其一则是专业翻译工作者不具备与之匹配的音乐知识,双脚只有一只踏入了文献翻译,而无法对音乐英语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其二则是与之对应的优秀的音乐人才想从事翻译工作,但因为其匮乏的翻译功底,而只能当翻译的门外汉,没有办法对深层次的音乐文献进行学习。

以下笔者将对音乐文献编译译者所应当具备的综合条件展开论述。

一名合格的翻译工作者应当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其翻译观应包括译者的自我认识;对翻译工作的认识。

译者应当对自身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清楚个人长处以及短板。

无论处理何种翻译工作,都必须有良好的心态以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1.过度的追求忠实原文,很多译者为了追求原文准确度,便机械地按部就班的翻译,虽然忠实了原文,做到了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但是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翻译是不合格的,读者读起来确实是生硬无味的。

2.不拘泥于形式的漫天翻译,这类译者为了使译文看起来优美流畅,往往会将原文进行删减或者盲目添加自己的话语。

遇到难句选择不译或者是乱译,这样的译本是毫无说服力的。

一名优秀的译者应该树立正确的翻译观,既不盲目的追求优雅,也不机械的照搬原文,而应该是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在不违背原味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使译文读起来通顺。

(三)译者的素质译者的素质可从两大方面去分析:一是客观素质,二是主观素质。

客观素质包括译者的知识储备,学术视野以及文化修养等等。

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这是成为一名合格翻译工作者的必要前提,因为翻译说白了就是将源语言的文本正确无误地转换成为我们所需要的目标语言,在这一转换过程中,译者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1.对源语言文本进行精准无误的理解;178Yi Shu Jiao Liu·艺术交流2.在头脑中将原文本迅速开展信息转语;3.用目标语言转译并清楚表达;4.检验两种语言之间是否正确替换。

看似简单的几个步骤,但却需要译者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无论是对这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还是完成转译的精准程度,又或者是校对文本的熟练程度,这都是要以强有力的知识储备为基础才能完成的。

知识储备的强弱,简单的来说就是看你对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

首先就优秀的中文水平,其次则要求翻译工作者的英语语言能力。

第二,英语能力强,着重强调音乐英语能力强。

掌握好音乐英语知识,才能更好地开展音乐文献编译工作。

音乐文献翻译与其他学科翻译一样,你不仅需要精通英语,并且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

在对音乐文献进行翻译时,你必须知晓原文中所涉及的音乐家,音乐知识,音乐背景。

在开展翻译工作之前,做好一切的功课,这样才有利于你贴近作者,分析原著,翻译原文。

主观素质则强调的是译者的性格、兴趣以及翻译实践。

开展翻译工作的这一个过程是一个主动探索,主动转化文本的过程,这要求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积极向上的素质基础。

翻译本身是一件较为枯燥的工作,所以译者需要有一个乐观的心态以及有一颗热爱翻译的心。

翻译文本和理解文本之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译者应当主动的去理解消化原文文本,在理解消化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应当用于直面难题,并需求解决办法去克服难题。

遇到原文文本较深奥的情况,合格的译者应该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来慢慢剖析原文,而不是将原文文本进行离谱的错译,漏译甚至是选择不译,这是译者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不是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在文艺学角度中的定义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它所强调的是语言的创造能力,而音乐文献翻译中由于音乐英语的特殊性,对翻译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翻译工作,更准确的说是对原文的二度创作,译本应该是经过原文的仔细品味解读,带有译者对原文理解后产生的精品。

翻译工作者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在加工,在原文框架中进行语言的创造转换,但是不能脱离原文的主旨中心。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根据原文中的上下文内容,准确判断当时语境;对原文的音乐背景,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译者如果缺乏音乐方面的相关知识,那么就会对音乐语汇不了解,机械地按照文本翻译,则译本会与原文相差甚远,甚至会让读者读起来一头雾水从而误导读者,译者思路必须是与当时作者在原情境中的思路相一致的,切记不能脱离实际,脱离原文本,脱离源语言。

三、结语在翻译工作的过程中,是否拥有一名合格的翻译译者是能否完成翻译工作的决定因素。

因为译者是完成两种语种甚至多种语种转换的执行人,优秀的翻译译者需具备极高的专业素质以及拥有完善的翻译知识体系。

笔者作为一名音乐文献编译专业的译者,将在今后的翻译学习以及翻译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树立正确的翻译观。

参考文献:[1]罗选民.结构·解构·建构———翻译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3]汤亚汀.音乐翻译专业与音乐学:若干问题漫议[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2).[4]陈然然,杨健.音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对英语音乐文献翻译理论的思考[J].黄河之声,2009,(19).[5]左勉.音乐文献翻译漫谈[J].艺海,2012,(04).[6]苑艺.释彦琮及其“八备”“十条”[J].法音,1984,(06).[7]邹天伦.英语音乐文献翻译与思维学[J].文化学刊,2007, (07).179Yi Shu Ping Ji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