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资料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部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是一本系统介绍传播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的教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
本部分将概述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过程,包括信息的产生、编码、传递、解码和反馈等环节。
2. 传播者:传播者是指信息的发出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媒体等。
3. 受众:受众是指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公众等。
4. 信息:信息是指传播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5. 传播渠道:传播渠道是指信息传递的媒介,可以是口头、书面、电子等。
二、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1. 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指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常见的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的线性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2.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传播效果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如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3.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和优势。
4. 传播环境:传播环境是指传播活动所处的周围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等。
传播环境对传播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5.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传播活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传播伦理要求传播者尊重受众,传播真实、准确、公正的信息。
第二部分:传播学的理论流派与研究方法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不仅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还深入探讨了传播学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并简要介绍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传播学的理论流派1. 经验学派:经验学派是传播学的主流学派,它强调通过实证研究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经验学派的主要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
2. 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是传播学的另一重要学派,它关注传播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
《传播学教程》目录总结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信息社会的概念P35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P46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意义的定义P47二、符号意义的分类: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语言符号的暧昧性P49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象征行为P51;象征行为的特点P51;象征性互动理论P52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三、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P54-55;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P59(一)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传播总过程研究的必要性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定义:P73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密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客我的概念P78,主我客我的关系P79);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P80-81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定义P81一、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P82-83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P84-85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P85-88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群体的概念:概念P89;群体的两个特征P90;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二)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P91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一)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二)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规范P92-93;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P9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对内、对外)P93(三)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的概念P94;信息压力的概念P95;趋同心理的概念P95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P95;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P96;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P96-99第二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一)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的广狭义P99;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P100(二)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P101,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P101-102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一)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三种渠道P102-103(二)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两种形式P103;三个特点P103-104(三)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网络三、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一)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企业组织信息输入的渠道P106(二)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P107-108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定义P111(倒数第9行)二、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P111-112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P113;赖特的四功能说P114;施拉姆的概括P11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P115-116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P116;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P117;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P117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报的出现P117;电影的出现P118;广播的出现P118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电视媒介的特性P119;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P119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布莱士、塔尔德、库利的观点)P121-122;“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P123;对两种观点的看法P123-124三、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一)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对环境的任知活动发生根本变化P125(二)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信息环境的概念P125;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P126(1-7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P126;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P126(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P126-127;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P127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研究两个方面P129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P130-131二、利益禾逵刖 檬屏Φ目刂疲郝⒍献时究刂泼浇榈娜 种饕 绞絇132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P132-133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P134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5;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P135二、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6;主要原理原则P136(二)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P138;主要原理原则P1339(三)民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P139;主要观点P1339-140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渊源:马恩关于党报思想的要点P141;列宁主要观点P141-142(二)苏联:五个原则和规范P142(三)我国:我过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的四个方面内容(公有制、党性原则、多方面职能、经济功能)P143-144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麦奎尔概括的五个方面内容P145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传播媒介”两种含义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二)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三)“热媒介”与“冷媒介”;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其意义P150;局限P149;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P152(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佐藤毅的“他律性欲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人价值观的影响P153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一)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新媒介发展趋势的四个特点P153-154(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P155;“电子乌托邦”思想历史根源P156;媒介技术是中性P156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P157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P159(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P160(三)公共性与功利性: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功利性的三个依据P160;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64;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主要特点P168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早期的贵族主义的观点(奥特伽观点)P169;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曼海姆观点)P179;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斯的观点)P170;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P171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大众社会论的“被动”受众观(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社会及其形成原因,“拷贝的支配”转化为“心理的暴力”的两条原理P172-173;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P173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克劳斯的受众规模三个不同层次观点P174一、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诸多因素制约P174;“选择性接触假说”P176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受众”定义P177;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变化过程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存在的四个问题P177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P178-179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P180倒11-13行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赫尔卓的人们喜爱知识竞赛的三种心理需求P181;收听肥皂剧的动机P181(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贝雷尔森的读书动机论(实用、休憩、夸示、逃避)P181;对报纸六种使用形态P181-182(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过程P182;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P182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施拉姆的少年儿童电视接触行为研究的结论P183;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P183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使用与满足”研究采用的新视角的三个意义P184;“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P185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一)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两重含义P188(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
传播学教程ppt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控制论的传播模式
•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讯息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讯息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特点: 1、传播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没有传者和
受传者的概念。重点分析在于其角色功能,而非 传播过程。 2、最适用于人际传播。
优点: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 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传播障碍 传播隔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 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辨证关系中把握
传播 3、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 从动物传播到 人类传播
• 人类传播的发 展进程
• 信息社会与信 息传播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一)直线/线性传播模式 I、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谁 传播者 控制分析
说什么 讯息
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
媒介分析
对谁 接收(受众)
受众分析
取得什么效果 效果 效果分析
拉斯韦尔过程模式的进步意义
1、第一次将传播过程清晰的呈现出来,是第 一个传播过程模式
2、对后来的传播学是研究社会 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I、什么是传播学?
传播学,就是关于传播的学问。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 律的科学。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 开放性系统 –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 双重偶然系统 – 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具体而言,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
传播学教程资料
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另一定义: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的分类:非人类\人类物理\生物\社会社会信息的本质: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社会信息包括符号和意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社会林雄二郎《信息化社会》美 D.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到来》A.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符号的分类信号和象征符语言符号和非语言意义的定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赋予对象事物的含义,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人类象征行为的定义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通过象征符传达象征意义来实现。
象征性互动理论①G.H.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创始;60年代后H.G.布鲁默等发展。
②象征行互动理论:把人看作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的象征行为看作积极、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1 传播: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2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传播指的是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的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新成果。
3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4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具有物质属性。
社会信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5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一定特殊功能的有机整体。
6 传播学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见的信息传递)便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群体传播:许多个体系统活动,这些个体系统有机结合还产生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
群体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组织传播: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的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大众传播:(特点)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传播对象时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有反馈机制。
大众传播史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
7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传播学教程资料
传播学教程资料传播学教程⼀、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传播的类型⾮⼈类传播﹛⼈类传播⾮社会传播:⾃我传播﹛社会传播:①⼈际传播②组织传播③⼤众传播三、传播形式:①符号和信号时代②⼝语时代③⽂字时代④印刷时代⑤电⼦传播时代⑥⽹络传播时代四、⼈类传播的演进规律:①传播⼿段与传播媒介随着⼈类发展⽽不断进步,传播⼿段与传播媒介随着⼈类发展⽽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类新的经验类型。
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类新的经验类型②加速度发展趋势③传播⽅式是叠加的五、传播学⾸先诞⽣在美国六、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直接导致了传播学的诞⽣】七、主要流派:经验学派(经验主义流派),主要阵地在美国。
⼋、四⼤奠基⼈: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研究⽬的是实⽤主义﹛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九、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02-1978)宣传理论:5W 传播模式和传播的三⼤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5Wwho say what to whom in which channel whith what effect传播者讯息媒介接收效果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受众分析媒介分析效果分析传播的三⼤社会功能: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承⽂化⼗、⼼理学家:卢因(1890-1947)“把关⼈”:筛选过滤的⼈场论、团体动⼒学、实验法⼗⼀、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两级传播论:哥伦⽐亚学派,调查研究法媒体—舆论领袖—受众⼗⼆、社会⼼理学家:霍夫兰(1912-1961)态度说服理论:耶鲁学派,实验法⼗三、传播学的⿐祖和创建者: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四、批判学派:阵地在美国两个学派⽐较研究⽬的研究焦点研究⽅法经验学派维护现状传播效果、受众定量分析、重实法、经验批判学派对现状进⾏分析、批判传播体制、控制分析定性分析、重思辨、理论⼗五、符号:是信息外在⾏使或物质载体,是传播过程中可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物⼗六、符号的分类:⑴语⾔符号①有声语⾔(⼝语)②⽆声语⾔(书⾯语)⑵⾮语⾔符号①语⾔符号的伴⽣物(声⾳⾼低字体⼤⼩等)②体态符号(表情眼神等)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习惯、服装等)⼗七、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及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及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及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及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及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及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和其传播活动(一)社会信息科学及传播学1、社会信息及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及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及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及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传播学教程》课件
第五章:社会与文化传播
探讨社会和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包括意识 形态、价值观和符号系统。
学习资源
1 课本和参考书籍
2 网上资料和资源
推荐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 供学生深入学习和扩展阅 读。
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和教育 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 获取相关材料。
3 交流和讨论平台
创建学习群体和讨论小组,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 作。
评估与考核
1 课堂参与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展示对传播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作业和项目
完成个人和团队作业,包括案例分析、研究报告和媒体项目。
3 期末考试
通过综合考试评估对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掌握程度。
学习动机
1 为什么选择学习传播学
掌握传播学知识有助于对社会、媒体和人际互动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2 实用性与应用前景
传播学技能在广告、公关、媒体和市场营销等职业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和职业发展机会。
《传播学教程》PPT课件
课程介绍
《传播学教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领域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并培养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学习传播学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的信息传播和 沟通至关重要。
为什么学习传播学
传播学不仅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媒体和社交网络的作用,还能提高你的沟通技巧和媒体素养。掌握传 播学的知识将成为你在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中的巨大优势。
课程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基本概 念
介绍传播学的起源、定义和 基本理论,为后续章节的学 习打下基础。
第二章:传播理论与模 型
探索不同的传播理论和模型, 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传播的原 理和过程。
第三章:传播媒介与技 术
研究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影响, 包括印刷媒体、广播、电视 和互联网。
《传播学教程》课件
传播学主要理论
传播学五大理论:传播学五大理论包括传播学、传播学、传播学、传播学和传播学。
传播学四大理论:传播学四大理论包括传播学、传播学、传播学和传播学。 传播学三大理论:传播学三大理论包括传播学、传播学和传播学。 传播学两大理论:传播学两大理论包括传播学和传播学。
报纸: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 权威性和公信力
传统媒介
电视:通过图像和声音传播信息, 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广播: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声音,具 有及时性和广泛性
书籍:通过文字和图片传播知识, 具有深度和持久性
新媒体
定义: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渠道传播信息的媒体形式。
传播效果指标法:通过收视率、 点击率、阅读量等指标评估传 播效果
内容分析法:分析传播内容 的特点、形式、主题等
实验法:通过设置对照组和 实验组,对比分析传播效果
广告学
广告学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广告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制作、广告投放等 广告学在商业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品牌推广、产品销售、市场调研等 广告学在非商业领域中也有应用,如公益广告、政府宣传等
分析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 行处理和分析
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结果,提出建 议和改进措施
实践操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 中,不断优化和改进
小组讨论与互动
讨论主题:选择与传播学相关 的话题进行讨论
互动方式:通过提问、分享、 辩论等方式进行互动
传播学教程复习要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要点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3.传播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1.传播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要素
2.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
3.传播模式的选择与应用
三、传播效果与传播评估
1.传播效果的定义和评估指标
2.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和技巧
3.传播评估的意义和方法
四、传播媒介与传播技术
1.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
2.传播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3.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责任
1.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2.传媒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3.传播伦理的现实挑战和应对策略
六、传播战略与传播管理
1.传播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2.传播计划的编制和管理
3.传播管理的挑战和解决途径
七、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
1.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挑战
2.跨文化沟通的特点和策略
3.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问题和解决方案
八、传播研究方法与科学论文写作
1.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设计
2.有效调查问卷设计和实施
3.科学论文写作的结构和格式要求
以上是传播学教程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复习,我们可以系统地回顾和巩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为今后的传播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与实际案例的结合,深入理解传播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希望以上的总结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传播学教程-目录
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二、传播与信息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三、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二、符号与象征符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见交流一、什么是意义二、符号意义的分类三、符号意义的暧昧性四、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第二节人际传播一、人际传播的动机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概念及类型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第二节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机制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第三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二、大众传播的特点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四、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第一节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一、技术的定义和本质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四、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第二节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一、传播者与大众传播二、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第三节分众理论及其研究一、分众的概念、社会观和理论依托二、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三、有关分众需求的实证研究第四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一、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三、“培养”理论的外围第四节大众传播与现实“构建”——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一、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二、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三、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第五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三、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第六节“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一、“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其理论缘起二、对“第三人效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三、“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和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一、世界信息产生和流通的失衡状况二、“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一、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二、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一、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二、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二节抽样调查法一、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二、问卷设计第三节内容分析法一、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二、内容分析的课题和用途三、内容分析的程序和技术第四节控制实验法一、控制实验法的用途二、控制实验法的基本程序与技术。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单选:1、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2、能指:也叫做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么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所指:也叫做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实物的概念。
如一个国家的国歌,歌词和乐曲构成了国歌的能指,而他们代表的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则是国歌的所指。
3、符号与事物的对应关系是人类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
4、库利的理论:镜中我、初级群体理论5、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其中最核心的是媒介即讯息6、“把关人”的概念是库尔特·卢因提出的7、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极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民主参与(后三项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制度)8、受众的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9、大众传播效果四种类型: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播效果的类型判断,看例子P173)10、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11、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为何诞生在美国原因:1)从传播媒介发展情况来说,此时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已高度普及,作为新电子媒介的广播事业也发展迅速,媒介的增加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发展情况:媒介发展迅速,关注度升高,开始研究。
)2)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处于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宣传,信息心理战在战争进程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这一切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
(历史、社会环境:战争宣传、信息心理战影响巨大,宣传研究成热点。
)3)此时期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都已有了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传播学教程考试资料
传播学教程考试资料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中各种信息的传递、交流和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传播学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如果你正在学习传播学,那么你可能需要一些考试资料来帮助你更好地准备考试。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你提供一些有用的传播学教程考试资料。
第一部分:传播学基础知识在学习传播学之前,你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以下是一些有用的传播学基础知识考试资料:1.《传播学原理》(作者:麦克卢汉):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传播学教材,它涵盖了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传播媒介等。
2.《传播学导论》(作者:吴岳良):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基础知识的教材,它包括传播学的历史、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3.《传播学概论》(作者:李银河):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基础知识的教材,它包括传播学的概念、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部分: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是传播学的核心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以下是一些有用的传播学理论考试资料:1.《传播学理论》(作者:徐友春):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理论的教材,它包括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理论框架和理论模型等方面的内容。
2.《传播学理论与方法》(作者:李银河):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的教材,它包括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3.《传播学理论与实践》(作者:张志勇):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的教材,它包括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部分: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方法是进行传播学研究的基础,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实施传播学研究。
以下是一些有用的传播学研究方法考试资料:1.《传播学研究方法》(作者:李银河):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教材,它包括传播学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2.《传播学研究方法与技巧》(作者:张志勇):这是一本介绍传播学研究方法和技巧的教材,它包括传播学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传播学教程》课件
新媒体的兴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逐渐兴起并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对 传统的大众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大众传播与新媒体的关系
大众传播与新媒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了大众传播的变革和创新 ,而大众传播的理念和经验也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产物在美国诞生。
传播学综合吸取了社会科学、人 文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
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 的“问答术”。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传 播业迅速成长起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
传播媒介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
刻板印象
人们可能对其他文化持有刻板印象,这可能导致偏见和误解,影响信 息的准确传递。
跨文化传播策略
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可以采用一些策略,如培养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 交流能力、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使用翻译和文化适应等手段。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是指跨越国界的传播活动,包括国家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媒体的公共关系与危机传播
分析媒体在组织形象塑造、危机应对 和信息发布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05
跨文化传播
文化与传播
文化定义
文化是一个社会或群体共享的观念、信仰、习俗、行为和 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传播定义
传播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信息、知识和意义被传 递、接收和理解,以实现个体、组织或国家之间的互动和 交流。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郭庆光《传播学教程》——Summarized by CYYS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1. 起源 communication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二) 传播与信息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2. 信息分类: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1) 精神~→起源于→物质~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3) 精神~→反映→物质~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 无限的灵活性3) 发音的经济性4) 能动性和创造性(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口语传播时代: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2. 文字传播时代:1) 文字的出现P30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时间,空间,传承P313. 印刷传播时代: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 电子传播时代: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传播学教程考试资料
传播学教程一、名词解释1、传播角色: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传播者的角色可以分为普通角色和职业角色。
2、外延与内蕴:外延意义是指语言符号体系中所固有的与客观事物有代表性关系的意义;内蕴意义是指人们在运用语言符号是所表达的与客观事物无直接联系的评价性意义;外延意义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是客观的、相对稳定的;内蕴意义是在特定的场合和交际环境中产生的,是主观的、随时变动的。
3、接种法:是通过对接受者的预存立场和所持正面观点加以轻微地攻击或驳斥来达到抵制反面信息的一种方法。
接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动接种,即有目的地有准备地参与接受别人模拟式的对自己所持有观点的攻击;一种是被动接种,即无准备地偶然地参与接受他人对自己见解的驳斥。
4、微弱效果论(“最低效果法则”或“有限效果论”):这类研究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有限的、间接的和有选择的,它往往受到媒介的性质、个人差异、社会类别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远非“威力无比,不可抗拒”。
在媒介和个人行为之间,也不存在魔弹论认为的那种直接的、普遍的、即时的和因与果的关系;受众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靶子”,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能够表明大众传播效果微弱或有限的关键性研究成果主要有:(1)拉扎斯菲尔德的选举研究(2)卡茨和拉氏的中介研究(3)克拉珀的悲观主义(4)海曼等人对传播失败原因的探寻。
5、反馈:是指从受传者送回给传播者的少量意见信息的过程。
通过反馈,传播者可以了解受传者接收信息的情况,并据此对下一步信息传播进行调整,从而获得他希望的传播效果。
(“反馈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是接受者对传播者“报道”的回应,是受者与传者就新闻作品所进行的“对话”。
)6、传播: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响应的变化。
7、选择性理解:是指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或作品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和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教程、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传播的类型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 社会传播:①人际传播②组织传播③大众传播三、传播形式:①符号和信号时代②口语时代③文字时代④印刷时代⑤电子传播时代⑥网络传播时代四、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①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而不断进步,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而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型。
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型②加速度发展趋势③传播方式是叠加的五、传播学首先诞生在美国六、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直接导致了传播学的诞生】七、主要流派:经验学派(经验主义流派),主要阵地在美国。
八、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研究目的是实用主义{ 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九、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02-1978 )宣传理论:5W传播模式和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化十、心理学家:卢因(1890-1947)“把关人”:筛选过滤的人场论、团体动力学、实验法十^一、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两级传播论:哥伦比亚学派,调查研究法媒体一舆论领袖一受众十二、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1912-1961 )态度说服理论:耶鲁学派,实验法十三、传播学的鼻祖和创建者:威尔伯•施拉姆(1907 —1987)十四、批判学派:阵地在美国十六、符号的分类:⑴语言符号①有声语言(口语)②无声语言(书面语)⑵非语言符号①语言符号的伴生物(声音高低字体大小等)②体态符号(表情眼神等)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习惯、服装等)十七、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十八、⑴讯息:就是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㈡讯息是人类传播内容的具体单位㈢符号化的信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十九、传播过程的显在要素:①传播者(信源)②受传者(信宿)③讯息④媒介(信道)⑤传播环境(物理环境、社会关系、心理因素、时间因素)二十、噪音:阻碍、歪曲或干涉信息顺利传递的任何事物二^一、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二十二、香农一韦费模式讯息信号所接收信号讯息信源f发射器f信道f接收器f信宿二十三、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徳费勒的互动性模式二十四、自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二十五、米勒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 “主我”,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他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理解)二十六、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 人作为人事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对象。
自我互动在本质上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 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应,具有独自的特点。
二十七、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罗诺夫认为,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二十八、人际传播的动机:①基于人的生有何发展有需求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③有我认知和社会认知。
二十九、库利镜中我:他人对我是明镜,其中反映我自身 三十、群体意识:就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三十一、群体压力:即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趋同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三十二、集合行为:指的是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形式岀现,往 往会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三十三、集合行为的主要信息是流言流言: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 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三十四、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R=i*a (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三十五、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 生产和传播活动。
一一郭庆光三十六、大众传播的特点①传播者的职业化-组织化②媒介的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③讯息的大量化④反馈的弱化T 强化功能:1传播信息2引导舆论3教育大众4提供娱乐三十七、大众传媒的负面功能: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 2如果传播者和传播组织受到不良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大众传播的正面功能会变成负面功能。
三十八、报刊的四种理论:权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三十九、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1政治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2经济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4信息自身的因素5组织自身的因素6受众因素7技术因素8传播者个人的因素四十、西方大众传播内容:⑴大众传播媒介只能选取一部分信息进行传播,传播内容只是媒介能够得到的大量信息中经过高度选以反映的抽样。
因此,传播内容所反映的世界,并不是真正的完全的世界施拉姆等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四十三、莫尼斯的媒介偏倚论主要内容:媒介具有时间偏倚和空间偏倚的特性 四十四、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三论⑴媒介讯息论【媒介的本质,真正有意义的讯息⑵ 媒介延伸论【媒介的功能】媒四十五、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魔弹论 -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四十六、魔弹论:魔弹论的观念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四十七、魔弹论的代表性研究: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择而不是全盘加⑵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相当大量的是娱乐 重要问题如社会经济政治等的注意力⑶大众传播媒介为了吸引最大量的受众,因此在内 可能被误解的复杂的材料 性的,而不是消息性的,他们更多是分散而不是集容上是通俗的、平易的,在形式上是简单的,很少 中和增进人们对传播意义不明确,四十八、李氏夫妇七种宣传技巧①辱骂法:是给某思想赋予一个不好的标签,使我们不检查证据就拒绝和谴责这种思想【恐怖主义、流氓国家】②光辉泛化法:,将某种事物与好字眼联系在一起,借好事物的光,使我们不经证实而接受或赞同【新政】③转移法:是将某种权威,约束力,某一另人尊敬和崇拜的事情的威信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使后者更可被接受【名人广告】④证词法:要某些令人尊敬或讨厌的人评论某种观念、规划、产品,或人,影响公众态度【名人广告】⑤平民百姓法:讲话者称自己及其观念是“人民的”或者“普通老百姓的”以受到更广泛的信任【克林顿的只是普通人】⑥洗牌作弊法:是选择事实或谎言、例证或不相关的、合理或不合理的陈述;对某个观念、计划、人或产品做尽可能的好的或近可能坏的说明。
【战时虚假宣传】⑦乐队花车法:宣传者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在这样做”号召人们跟所属群体接受一样的观念【广告:今年流行XX]四十九、有限效果论(最小效果论、无效果论):大众传播对于受众没有设想中那么威力无穷,传播者的意图经过中介因素才起作用,最后的效果往往不是态度的转变而是态度的强化。
五十、霍夫兰和耶鲁学派:态度全服研究靠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五十一、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五十二、五十三、对量几轮的批评和修正:①大部分新闻报道任然因大众媒介直接传播开来的②舆论领袖及其追随者的关系,与其说是给予意见,不如说是分享意见,舆论领袖与非舆论领袖的定义是模糊③最初的两级传播论讲传播划为两级,但实际上传播过程可能更多或更少④两级传播论隐含着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舆论领袖的唯一信息渠道,但实际上信息来源可能多样性⑤大众传媒的功能主要是告知。
二人际传播在劝服方面更为有效五十四、适度效果论: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魔弹论所认为的那么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任然是具有一定的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的角度来看五十五、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传播效果:指受众能从大众传播的讯息当中得到什么样的满足五十六、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五十七、培养理论:涵化理论/培养分析理论/教化理论五十八、知识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经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五十九、强大效果论:大效果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
六十、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大众传播所鼓吹的观点被人们认为是主流观点,于是持异见的人避免发表自己的异见,人际支持也随之减弱,最终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意见六^一、受众的特点:多、杂、散、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