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 萧友梅与黄自 优质课
高一音乐鉴赏课件肖友梅与黄自
《玫瑰三愿》
《玫瑰三愿》是他著名的艺术歌曲。歌 曲篇幅很小,于典雅、抒情中表露了“我 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原那爱我 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原那红颜常好不凋 谢”的善良愿望。这首歌是两段体结构, 前段像温柔的吐露,后段则带有急切的热 情,当旋律通过模进和重复发展将情绪向 顶点后,旋律跌入低音区,最后的歌声 “好教我留住芳华”显得十分恳切、诚挚。
欣赏《渔阳颦鼓动起来》
是一首男声四部合唱,进行曲题材,单三部 曲式结构。 第一乐段 表现边关紧急,权臣造反,在政治 动荡的关头,统治者却依然处在歌舞升平的环 境之中。(抑郁的音调,愤怒的情绪,表现士 兵们对统治者不顾社稷安危的心态) 第二乐段 音乐进入高潮,表现士兵们对君王 “重色思倾国”“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 “的昏庸状态不仅不满,而且极为愤慨的情绪。 第三乐段 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它回复到 原调并结束全歌。
(一)肖友梅《问》
聆听后思考问题: (1)思考:A.歌词有什么特点? B .问谁?问什么?为什么要问? C .从速度、 情绪上可以把音乐分成几部 分? 作者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 长,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 (2)曲式结构: 两段体(单二部曲式)
小结:
歌曲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 列意味深长的,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前乐段四个乐句 从问句开始,旋律生动而流畅,显示出作 者激动的心情,后乐段提出“你知道今日 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的问题,表 现出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山河破残,国 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这也是作者爱国主 义情怀的抒发,也代表了当时爱国知识分 子的思想感情。
清唱剧《长恨歌》(朗诵版))
《长恨歌》原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酒色,终日 与杨贵妃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以致使杨国忠 专权误国。在内地兵力空虚的时候,范阳节度 使安禄山借“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了叛乱。 他们起兵渔阳(今天津市蓟县)很快占领了洛 阳和长安。唐明皇带着杨贵妃向四川成都逃去。 途经马嵬坡,士兵愤慨,埋怨统治者腐化误国 使人民遭殃,致使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遂奋起杀死杨国忠,迫使唐明皇赐死杨贵妃。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之《萧友梅与黄自》,本节共欣赏三首音乐作品,了解萧友梅、黄自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问》是萧友梅所创作的一百多首歌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它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渔阳鼙鼓动地来》是清唱剧《长恨歌》第三乐章,是一首男声四部合唱,进行曲题材,歌曲用单三部曲式结构,其情绪是抑郁的,但蕴含着激愤的因素在内。
《山在虚无缥缈间》是清唱剧《长恨歌》第八乐章,这首歌用女声三部合唱,我国民族羽调式,以弱力度为主,勾画了“蓬莱仙境”那种虚幻神秘的意境。
[教学目标]1、聆听、学唱歌曲《问》,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应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了解萧友梅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及《山在虚无缥缈间》,了解黄自并了解清唱剧《长恨歌》。
2、在聆听、学唱、讨论、比较活动中认知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现实内容,并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3、聆听、学唱歌曲《问》,感受、体验其在歌曲创作上的特点及当时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讽刺时政的社会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唱艺术歌曲《问》,并通过分析歌词内涵,引导学生用柔美的音色,饱含深情的演唱歌曲。
难点:通过对《问》及《长恨歌》时代背景的分析以及作品的音乐旋律、情绪、力度等方面特点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乐曲《五四纪念爱国歌》,作品讲述了哪个历史事件?(五四运动)2、请同学们讲一讲你了解的五四运动并简单讲解: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2篇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精选2篇(一)教案范文: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学目标:1. 了解《萧友梅与黄自》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掌握《萧友梅与黄自》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
3. 学习欣赏音乐作品并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萧友梅与黄自的故事背景。
2. 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细致品味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萧友梅与黄自》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这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二、学习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曲式结构进行分析:引子、主题A、主题B、转折、发展、回旋、尾声。
2. 学生跟随音乐欣赏,边听边分析曲式结构。
3. 教师分析音乐作品中的音乐特点,如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情感丰富等。
三、欣赏音乐作品并讨论(20分钟)1. 教师播放《萧友梅与黄自》音乐作品。
2. 学生仔细聆听音乐,全神贯注地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
3.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四、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和指导意见。
3.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萧友梅与黄自》的音乐评论。
2. 下节课学生交流自己的作业心得。
教学资源:1. 《萧友梅与黄自》音乐作品录音。
2. 进一步了解《萧友梅与黄自》故事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材料。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
2. 学生的音乐评论作业完成情况。
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自己寻找其他类似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和鉴赏。
2. 学生可以了解更多关于音乐作品创作和鉴赏的知识。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精选2篇(二)教案范文:高中音乐鉴赏教案《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标题】:《西出阳关无故人》音乐鉴赏【教学目标】:1. 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背景和意义。
音乐高中人教新课标萧友梅与黄自课件
PART 05
萧友梅与黄自的音乐创作 特点
旋律创作
旋律优美
萧友梅和黄自的音乐作品旋律流畅、优美,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
民族风格
他们的作品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展现出 浓郁的民族风格,使音乐更具有中国特点。
创新精神
在旋律创作上,他们敢于创新,尝试不同的音乐 风格和表现手法,为音乐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促进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 的创造力、表达能力和团 队协作能力,促进个人全 面发展。
音乐教学方法
注重实践
萧友梅与黄自强调在实践中学习 音乐,通过演奏、合唱、创作等 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多元文化融合
两位教育家提倡将不同民族、不同 风格的音乐融入教学中,以拓宽学 生的音乐视野。
因材施教
萧友梅的音乐风格更注重对西方音乐技法的运用,作品多 采用交响乐形式,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黄自的音乐风格则更注重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作品 多采用民族乐器和传统曲调,具有更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 特色。
对后世音乐创作的影响
01
萧友梅的音乐风格对后来的作曲 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 成为后来许多作曲家学习和借鉴 的范本。
推动中国音乐现代化
萧友梅的作品为中国音乐的现代化进 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创作思想和 技巧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PART 03
黄自的音乐作品
作品风格
01
02
03
04
清新脱俗
黄自的音乐作品风格独特,清 新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西结合
黄自善于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创造 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公开课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 黄自(1904-1938),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江苏川沙人(今属上海 市)。1928年入耶鲁大 学学习音乐,1929年回 国。在沪江大学和上海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 代表作有《抗敌歌》、 《玫瑰三愿》等50多首 歌曲以及清唱剧《长恨 歌》等。
▪ 《长恨歌》原为唐 代诗人白居易的一 首长诗。这首诗虽 写了唐明皇与杨贵 妃的爱情悲剧,但 其主题却是统治者 “重色”必将“倾国”, 具有警世的意义。
情绪
风格
渔阳鼙鼓动地来 稍 快 由弱及强 浑厚
悲剧性
进行曲
山在虚无缥缈间 稍 慢
弱
柔和淡雅
空幻 缥缈
五声音阶 民族风格
▪ 深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 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探究萧友 梅、黄自的作品风格及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音乐
音乐鉴赏(必修)
萧友梅与黄自
拉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五四运动
▪ 萧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广东香山人,童年随父亲寓居 澳门。曾赴日本学习教育及钢 琴。1927年到上海筹建国立音 乐院。毕生从事高等音乐教育, 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贡献了 自己的一生精力。其作品有一 百余首歌曲和其他体裁作品。 其中艺术歌曲《问》曾在知识 分子中广泛流传。
1、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 2、演唱者试图表现什么?
▪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前四个乐句从问句开始,旋 律生动而流畅,显示出作者激动的心情。接下来 是两个三度下行的音调做过渡与转折。
▪ 后乐段的连续三连音下行和上行与长音结合的旋 律将歌曲推向高潮,点明了问的主题,表现出对 当时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 慨。这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也代表了当 时爱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
音乐家风采:《萧友梅与黄自》高中音乐教案
音乐家风采:《萧友梅与黄自》高中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萧友梅和黄自两位音乐家的生平、成就及其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2.通过欣赏和分析两位音乐家的代表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对我国音乐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萧友梅和黄自的生平、成就及其代表作品。
2.教学难点:分析两位音乐家的作品风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萧友梅的代表作品《问》,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其音乐风格。
(2)提问:同学们,这首作品的作者是谁?你们对他有什么了解?2.萧友梅生平及成就介绍(1)展示萧友梅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其成长背景、学习经历和主要成就。
(2)展示萧友梅的代表作品,如《问》、《玫瑰三愿》等,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音乐风格。
3.黄自生平及成就介绍(1)展示黄自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其成长背景、学习经历和主要成就。
(2)展示黄自的代表作品,如《玫瑰三愿》、《思乡曲》等,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音乐风格。
4.分析两位音乐家的作品风格(1)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萧友梅和黄自的代表作品,找出其音乐风格的异同。
5.拓展延伸(1)播放其他我国著名音乐家的代表作品,如冼星海、聂耳等,让学生了解我国音乐家的风采。
(2)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
(2)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对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音乐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对两位音乐家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评价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1.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多参与讨论和分享。
2.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鉴赏水平。
3.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关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具体作品,让学生深刻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音乐风格与创作特点。
文库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
高中音乐鉴赏《xx与黄自》教案xx一、学习目标:(一)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二)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三)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二、重点、难点:重点:《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三、教学内容安排:(一)本节以聆听、鉴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曲目,《玫瑰三愿》《山在虚无缥渺间》《花非花》为拓展曲目。
(二)以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严重知识点“清唱剧”。
四、教学资源建议:(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教参、课件资料,教师组织好要精讲、聆听、观赏的教学资料。
(二)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黄自、萧友梅的资料,查阅其主要作品的资料及贡献。
(三)学生注意听赏mp3资料《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体会作品的基本情绪,并阅读课本相应介绍。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一)教学方法:(针对教师)1.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从作品内容、音乐要素等方面探究作品艺术表现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充分利用对比法、归纳法与前一课作品进行比照。
3、指导学生去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二)学生学习指导策略建议1.努力通过赏析,去归纳、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2.学会提问,学会思考。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音像资源,在感知、理解得基础上,努力提出有深刻思考性的问题。
3、努力用演唱、读谱、分析作品深刻体会作品的音乐表现。
六、教学过程:略七、教学评价建议:1.学生能够相对独立完成本节“拓展与研究”相应内容。
2.能够有一定表现地歌唱《问》,初步学会读合唱谱欣赏合唱。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7节萧友梅与黄自课件-(共34张)
是中国作曲家在艺术歌曲界的 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8
9
时光轴
1920~1922民国大事件
1920年7月 直皖战争爆 发
1921年7月 蒙 古成立,君主 立宪政府
1922年6月 陈 炯明叛变,孙 中山登上中山 舰
1921年7月1日 中共一大在上 海召开
1922年 胡适 推行白话文运 动
10
11
12
13
14
(1) 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歌曲根据原诗含义及原诗的抑扬顿挫等进行创作由於歌词 都是采用名诗人的作品(如歌德等徐志摩等),所以内涵丰富, 艺术价值较高。 (2) 以钢琴伴奏(独唱) 钢琴伴奏的地位和声乐旋律同等重要。钢琴伴奏不只是 起和声和节奏衬托的作用,往往用特定的音型或更复杂,更精 致的织体以表现歌曲的意境与内涵。钢琴伴奏相对于人声独立。 (3) 结构精致 艺术歌曲一般短小精致,是一种高度浓缩的音乐小品,在 聆赏或演唱时要非常注意细节,因为每个字、每个音都有特意 的安排。 (5)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的演唱技巧与艺术修养与文学修 养 艺术歌曲的特质决定它的演唱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音质,细 腻的声线,清晰的咬字与恰当的情绪表达能力。与一定的文学 修养,因此能否唱好艺术歌曲是衡量一名合格歌唱家的重要标 志。
1909 年在帝国文科大学毕业后回国, 参加清政府为留日学生举行的毕业“殿 试”,中“文科”举人,
1912 年元旦,孙中山就任民国首届 临时政府大总统时,被委任为总统府秘 书员。同年秋再次获官费赴德留学,同 时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和莱比锡音乐院.
6
并于1916 年秋以第一篇系统研究我国民 族乐队历史的专论——《 17 世纪以前中 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获莱比锡大学 哲学博士学位;
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聆听萧友梅《问》和黄自《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2、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3、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聆听萧友梅《问》和黄自《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了解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分析两首歌曲的创作特点并学唱旋律,在此基础上体验作品的内容、风格、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法,了解其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从而提高对作品的认识,加深对作品的感受。
教学方法:情感体验法、学唱歌曲法、对比聆听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钢琴教学过程:壱、课间播放视频《建党伟业》。
导入:同学们看过这部电影吗?虽然大家没看过这部电影,但从影片中人物对话、着装、场景等方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这是发生在哪个时期的什么事件?这个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计么?五四运动虽然是一场认学生为主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但随后各行各业都纷纷加入进来,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同封建腐朽.帝国主义侵略做斗争。
在音乐文化领域,一些有先进思想的音乐家也试图用音乐作为武器来唤醒国民的民族的意识。
这其中有两位著名的爱国音乐家,他们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萧友梅与黄目》。
二、歌曲《问》赏析(一)聆听作品《问》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位爱国音乐家。
那认识音乐家首先要从他的音乐来认识。
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萧友梅一首极具影响力的作品《问》。
思考:1、听一听歌曲带给你什么感受?感慨、忧虑、激动地2、注意一下演唱者的音色有什么特点?浑厚深沉的男中音这首《问》就是表达了作曲家对当时军阀混战、山河破碎的祖国无比忧虑、无比感慨之情。
(二)、简单介绍萧友梅1920 年留学回国后就积极投身于学校音乐教育,先后建立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国立艺专,并于1927 年创办了国立省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专业的高等音乐学府。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docx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docx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2、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3、通过所欣赏的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欣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等歌曲三、教学重点:《问》的作品分析四、教学难点: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五、课堂设计1、欣赏:歌曲《问》,并简要介绍作曲家萧友梅。
讨论:A、这首作品的那些地方很有特点?为什么?(通过教师示范演唱突出体现作品的创作特点,如节奏、歌词处理等)B、问谁?问什么?为什么要问?(联系学生现在的生活,学习作者质疑和思考的精神。
现代年轻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和抱负?)活动: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问》的歌词,并试着学唱这首艺术歌曲,增加对作品特点和寓意的理解。
2、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介绍黄自以及本作品的创作背景。
(作品创作于1932年,正是我国内忧外患的危险关头,作者通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警示统治者“重色”必将“倾国”,借古讽今。
)分析作品的音乐情绪。
(第一乐段的抑郁、愤怒,第二乐段的怨恨、激怒,第三乐段的变化再现士兵们的情绪。
)简要介绍清唱剧的特点。
(与歌剧和康塔塔对比解释)六、拓展:1、有关音乐知识:清唱剧2、拓展型作品《玫瑰三愿》《花非花》《山在虚无缥渺间》3、有关白居易的《长恨歌》4、有关清唱剧《长恨歌》思考问题:试图深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萧友梅、黄自的地位在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地位,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5、请学生在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到社区找60、70左右的长辈,与他们共同回忆他们青少年时期的音乐生活和音乐作品,从中调查20世纪民主革命新音乐运动中的音乐家及音乐作品对社会及个人的发展和影响。
第二十七节 萧友梅与黄自优秀课件
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 :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 、1925年“钢琴教科书”、 1927年的“ 小提琴教科书 ” 等,著有“ 中西音乐的比较 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 ”和“ 中国历代音乐概略 ” 等学术论著,还创作了 “新
霓裳羽衣舞”、“哀悼引”等 作品。
二十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萧友梅是最有贡献的人之一 。
萧友梅先生于1922年谱曲 的艺术歌曲《问》曾经流 传一时,所有的介绍都称 它是萧先生的代表作。这 首歌最初收在肖友梅的歌 曲,内有军阀的连年混战 ,外有帝国主义的欺凌、压榨,富于 爱国热情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山河破 碎、国家沉沦的混乱时局颇有感慨。 这首短小的歌曲以含蓄的语言和深刻 的音调,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意味深 长、富于哲理性的问题,反映了爱国 知识分子对当时军阀混战、山河破碎 的祖国的深沉的忧虑之情
萧友梅(1884年1月7日-1940年 12月31日),字思鹤,又字雪 明,广东香山县石岐镇兴宁里 人(今中山石岐区兴宁里人), 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 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 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为中国音 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在中 国近代音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 位。
“五四”以前,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只限在文人的 自娱性音乐方面,例如弹古琴他们只是作为修身养性的 一种手段。从事表演的活动,是由社会底层的“戏子” 们担任的,至于京剧的“票友”是后来的事。这些活动 与“国民音乐教育”并不是一回事。萧友梅1901年赴日 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与声乐,并在帝国大 学学习教育。1913年又到德国莱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 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女子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 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工作。在蔡元 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 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 人才奠定了基础。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公开课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渔阳鼙鼓动起来》是第三乐章。
清唱剧是介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的多
乐章大型萧声友梅乐与套黄自曲,有一定的戏剧情节,由管弦 乐队伴奏。
其中,各乐章的歌词内容上较康塔塔更具有 连贯性;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是:没有布景、服 装和动作,多在音乐会上演出。
(男声部合唱) (女高音独唱)
(女声合唱)
(混声合唱及男中音独唱)
复听:感受作品的结构及音乐情绪的层次变化
第一乐段 主题旋律
萧友梅与黄自
第一乐段:表现边关紧急,权臣造反,统治者歌 舞升平,士兵们对其不顾社稷安危的愤怒心情。
第二乐段 主题旋律
萧友梅与黄自
第二乐段:表现士兵们对君王“重色倾国”的昏庸
第27节 萧友梅与黄自
年 级: 高 一 版 本: 人音版 单 位: 主讲教师:
请同学们以“问”为主题 萧友梅与黄自
创作一段旋律。
一、歌曲《问》
萧友梅与黄自
思考:初步聆听,你从歌曲中感受 到了什么样的情绪?
萧友梅与黄自
作品背景:
这首艺术歌曲《问》创作于1921年, 萧友梅与黄自
1922年发表,当时正处于军阀混战,动 荡不堪,山河残破,国家沉沦之时,此 曲正好反映了当时人们内心的痛苦和彷 徨。
《旗正飘飘》、《九一八》、《花非花》、《玫瑰三愿》等。
欣赏萧并友梅感与黄受自 作品的音乐情绪: 《渔阳鼙鼓动地来》
创作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向 华北地区进犯,而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
萧友梅与黄自
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不满。 《长恨歌》原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
一、 《仙乐风飘处处闻》
高中音乐鉴赏肖友梅与黄自课件
高中音乐鉴赏肖友梅与黄自
8
《玫瑰三愿》
• 著名的艺术歌曲。歌曲篇幅很小,于典雅、抒情中表露了 “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原那爱我的多情游客 莫攀摘,我原那红颜常好不凋谢”的善良愿望
• 歌为两段体结构,前段像温柔的吐露,后段则带有急切的 热情,当旋律通过模进和重复发展将情绪向顶点后,旋律 跌入低音区,最后,“好教我留住芳华”,显得十分恳切、 诚挚
高中音乐鉴赏肖友梅与黄自
5
清唱剧《长恨歌》
• 《长恨歌》原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公元755年, 唐明皇沉迷酒色,终日与杨贵妃寻欢作乐,不理朝政,致杨 国忠专权误国。此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借“讨伐杨国忠” 为名发动叛乱,起兵渔阳(现天津市蓟县),很快占领洛阳 和长安。唐明皇逃向四川成都,途经马嵬坡,士兵愤慨于统 治者腐化误国使人民遭殃,致使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遂奋起杀死杨国忠,迫使唐明皇赐死杨贵妃
高中音乐鉴赏肖友梅与黄自
9
高中音乐鉴赏肖友梅与黄自
《渔阳颦鼓动起来》
10
Thank You!
高中音乐鉴赏肖友梅与黄自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高中音乐鉴赏肖友梅与黄自
12
肖友梅与黄自
高中音乐鉴赏肖友梅与黄自
二零一七年十一月 1
肖友梅简介
•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重要人物,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开拓者,学 贯中西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
代表作:艺术歌曲《问》《南飞之雁语》《女子 体育》《落叶》《踏歌》及爱国歌曲《五四纪念 爱国歌》《国耻》《国民革命歌》
高中音乐鉴赏肖友梅与黄自
2
高中音乐鉴赏肖友梅与黄自
4
黄自
• 我国30年代重要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我国早期音乐教育的 奠基人。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 培养众多优秀音乐人才,如江定仙、刘雪、贺绿汀、陈田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唱剧:
是一种介乎于歌剧、康塔塔之间的大型声乐套曲。 多以合唱、重唱、独唱与乐队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形 式呈现。现代作曲家常用这种题材表现重大历史或现 实题材。
清唱剧的特点是:采用歌剧的各种程式,大量运 用合唱的表演形式。清唱剧与歌剧的区别在于没有布 景、角色服装和舞台表演动作;与康塔塔相比,它的 篇幅较大,有鲜明的戏剧情节及戏剧结构,比康塔塔 更有戏剧性和史诗性。
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
清末民初:学堂乐歌
沈心工
李叔同
萧友梅
黄自
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
第二十七节
萧友梅与黄自
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是脱离 不了人类物质生活的观念形态之一, 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 应和加工的结果。
——安波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歌曲 旋律 歌词 创作类型
川沙,30年代重要的作曲家、音乐教育 家。他12岁入清华学校并加入学校各类 音乐团体,17岁开始学习钢琴,18岁学 习和声,20岁赴美学习心理学,24岁入 耶鲁大学学习音乐,25岁回国,之后任 上海国立专科音乐学校理论作曲教授和 教务主任,33岁辞去教务主任职位专心 编写专业音乐教材,34岁病逝于上海。 黄自对于专业音乐教材的编写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他是最早谱 写抗日歌曲的作曲家之一。
曲名
速度 力度 音色
情绪
风格
《渔阳鼙鼓动起来》 稍快 由弱及强
浑厚
悲壮,紧迫 进行曲
《山在虚无缥缈间》 稍慢
柔和、淡雅 虚幻、缥缈
五声调式 民族风格
课后作业:
搜集一些近现代早期的音乐作品, 并学唱其中的1—2首;把它分享给大家。
学堂乐歌
《问》
歌曲 旋律 歌词 创作类型
学堂乐歌
简单 通俗易懂
《问》
歌曲 旋律 歌词 创作类型
学堂乐歌
简单 通俗易懂 填词歌曲
《问》
歌曲 旋律 歌词 创作类型
学堂乐歌
简单 通俗易懂 填词歌曲
《问》
艺术性强 含蓄、深奥 创作歌曲
1919年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建立专业的音乐文化事业
萧友梅:(1884年—1940年)
广东香山人。作曲家、音乐教 育家、音乐理论家,是中国现 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 师,中国第一所正规的专业高 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学院 (即现在的上海音乐学院)创 始人之一,现代专业音乐教育 的开拓者。
1
2
3
4
思考:问谁?问什么?为什么问?
黄自:(1904——1938)生于江苏
曲名
》 稍快 由弱及强
《山在虚无缥缈间》
浑厚 悲壮,紧迫 进行曲
清唱剧《长恨歌》(共十个乐章)
1、仙乐风飘处处闻(混声合唱) 2、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合唱) 3、渔阳鼙鼓动地来(男声合唱) 4、惊破霓裳羽衣舞 (未完成) 5、六军不发无奈何 (男声合唱) 6、宛转蛾眉马前死(女高音独唱) 7、夜雨闻铃肠断声 (未完成) 8、山在虚无飘渺间 (女声合唱) 9、西宫南内多秋草(未完成) 10、此恨绵绵无绝期(混声合唱及男中音独唱)
清唱剧《长恨歌》(共十个乐章)
1、仙乐风飘处处闻(混声合唱) 2、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合唱) 3、渔阳鼙鼓动地来(男声合唱) 4、惊破霓裳羽衣舞 (未完成) 5、六军不发无奈何 (男声合唱) 6、宛转蛾眉马前死(女高音独唱) 7、夜雨闻铃肠断声 (未完成) 8、山在虚无飘渺间 (女声合唱) 9、西宫南内多秋草(未完成) 10、此恨绵绵无绝期(混声合唱及男中音独唱)